① 現代環境生物技術取得了哪些成果
A、雞屬於卵生來動物,其胚胎發育自過程是在體外進行的,因此不需要進行胚胎移植,A錯誤; B、重組酵母乙肝疫苗的產生需採用基因工程技術,但不需要胚胎移植技術,B錯誤; C、單克隆抗體的制備採用了動物細胞融合和動物細胞培養技術,不需要進行胚胎移植,C錯誤; D、試管嬰兒的培育主要採用的體外受精和胚胎移植技術,D正確.故選:D.
② 目前生物科技有什麼最新發展成果
目前生物科技有什麼最新發展成果
1.我國科學家發現阿爾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機制
2006年11月19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醫學》網路版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組關於β澱粉樣蛋白產生過程新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這項成果揭示了阿爾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機制,並且提示β2-腎上腺素受體有可能成為研發阿爾茨海默症的治療葯物的新靶點。
2.我國抗糖尿病新葯研究取得開創性進展
中科院上海葯物所科學家2006年在非肽類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的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成果於2007年元月第一周發表在國際權威科學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網路版上。美國科學院院刊編輯部在向媒體的書面新聞發布中指出,這類口服有效的非肽類小分子激動劑有可能成為糖尿病、肥胖症和其他相關代謝性疾病的一種新型療法。
3.揭示果蠅記憶奧秘,探索記憶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組關於果蠅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果蠅的腦中並不存在一個通用的記憶中心,而是不同感覺記憶儲藏在不同的區域里,並且像人類能記住圖像的高度、大小、顏色等不同參數一樣,果蠅的圖像記憶也有對應的不同參數。通過對果蠅記憶基因的研究,可進一步運用到小白鼠、哺乳動物甚至人類身上,從而解決人類失眠、老年痴獃等精神性疾病。
4.飲用水質安全風險的末端控制技術與應用
為及時評價水質狀況及應對突發事件,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合作開發出適合末端水質監控的生物在線監測與預警技術,建立並完善生物毒性測試方法,在分子、細胞水平上形成一套適用於水質評估的技術體系。研究中開發的關鍵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共產生發明專利22項,發表論文61 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3篇。
5.美國科學家制出「仿生眼」助盲人恢復視力
美國科學家說,將可在兩年內提供「仿生眼睛」植入手術,幫助數百萬盲人恢復視力。
美國的研究人員已獲准於兩年內在五個治療中心為50到70名病人安裝這種「仿生眼睛」。
以希臘神話中百眼巨人阿古斯(Agrus)命名的「阿古斯二型」系統利用一個安裝在眼鏡上的照相機,把視覺信號傳送到眼睛裡的電極。
以前接受不夠先進的人工視網膜移植手術的病人能夠「看到」 光線、影像和物體的運動。但圖像不夠清晰。
一名失明者在1999年接受了這種手術,現在他上街時能夠避開長的或較低的樹枝,但看人時好像是看到一團黑影。
不過美國加州大學的科學家說,他們研造的「仿生眼睛」嘗試從相機取得實時的圖像,然後把它們變成微弱的電信號,輸送到一個接收器後,在通過電極,刺激視網膜的視覺神經向大腦發出信號,讓失明者能夠「看到」景物。
這種新的裝置比傳統的人工視網膜更細小,但擁有多達60個電極,使解像度更高。而且面積只有一平方毫米,植入手術也更容易。
③ 有哪些生物技術研究成果會讓人擔憂
轉基因技術、克隆
④ 下列生物學成果均是現代生物技術應用的結果,其中利用的技術原理與其他各項不同的是()A.「巨型鼠
轉基因技術抄是指運用科學手段從某種生襲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將其轉入另一種生物中,使之與另一種生物的基因進行重組,從而產生特定具有優良遺傳形狀的生物技術.
A、B、C「巨型鼠」的產生、具有良好抗蟲能力的煙草、抗蟲棉花都屬於轉基因生物.ABC正確.
D、克隆技術是指人工遺傳操作動物進行無性繁殖的技術,克隆後代與親代具有完全相同的基因組成.克隆羊「多莉」是利用克隆技術克隆的後代.D錯誤.
故選:D
⑤ 最新生物科技成果
吉林:國際上首次分離成功人參抗病基因
人參抗病基因首次在吉林農業大學分離成功。這也是國際上首次分離成功的人參抗病基因,該研究成果為AM真菌在人參銹腐病生物防治上的應用及人參銹腐病的分子病理學研究奠定了基礎,研究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由吉林農業大學承擔的吉林省科技發展計劃應用基礎研究項目「叢枝菌根真菌誘導人參抗/耐銹腐病的作用與機制研究(合同編號:20030553-1)」日前通過專家鑒定。
利用AM真菌作為生物農葯控制植物病害,尤其是土傳真菌和線蟲病害的發生和發展已得到目前農業科學界的廣泛認同。該項目通過研究5種AM真菌與人參銹腐菌之間的相互作用,發現Glomus fasciculatum能顯著地抑制人參銹腐病的發生和發展。項目分析了AM真菌誘導人參抗/耐銹腐病過程中幾種酶活性的變化,發現幾丁質酶和PAL酶在AM真菌誘導人參抗/耐銹腐病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有效的解決人參的連作病害(Repeat disease)問題。
據了解,這次分離出的人參抗病基因為ClassIII幾丁質酶基因(基因銀行注冊號為DQ532359),專家還對該基因進行了原核表達分析及功能鑒定。
廣州:防治禽流感siRNA特效葯物的研究與開發
研究防治禽流感特效葯,兩公司獲高額科技配套資金資助!記者昨日從廣州開發區獲悉,其區內企業廣州拓譜基因技術有限公司承擔的廣州市2006年科技攻關」引導項目——「防治禽流感siRNA特效葯物的研究與開發」經批准,獲得區科技發展資金9萬元的配套資助;另一企業廣州倍綉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所承擔的廣州市2006年科技攻關引導項目「新型纖維蛋白封閉劑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經批准,獲得區科技發展資金13.5萬元的配套資助。
據悉,「防治禽流感siRNA特效葯物的研究與開發」項目於今年6月由廣州市科技局列入2006年科技攻關引導項目,並獲無償資助30萬元。此項目主要內容是:篩選防治禽流感的siRNA分子,完成防治禽流感siRNA葯物的臨床前葯效學研究等。「新型纖維蛋白封閉劑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項目今年5月由廣州市科技局列入2006年科技攻關引導項目,並獲無償資助45萬元。本項目的實施將突破外科手術及外傷止血領域現有技術的瓶頸,推動本領域傳統技術向現代生物技術的轉化,為廣東省生物技術醫葯領域提供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以基因工程技術為基礎的探討新型纖維蛋白封閉劑,探討解決現有生產技術中異種蛋白潛在的免疫原性問題。除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之外,與國內外同類產品相比,還避免了潛在的血源性生物製品安全問題,為纖維蛋白封閉劑的生產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南方日報
杭州:油菜生產出生物柴油
在杭州市塘棲鎮工業園區內的一塊空地上,工人將10升剛下生產線的淡黃色液體——生物柴油灌進卡車油箱,卡車隨即「轟」地開了出去。這是前不久在杭州爭光樹脂有限公司的一幕。看到使用這種油菜籽加工而成的生物柴油的卡車速度跟加普通柴油的跑得一樣快,人們的目光不由得集中到從事這種生物柴油研發的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院長計建炳身上。
計建炳拿出鎮海石化質量檢測中心出具的報告說,喝這種生物柴油的車子,動力與使用礦物柴油相當,但排放出的廢氣中有害物卻比礦物柴油降低50%,已經達到德國的技術指標。
2002年,計建炳留學歸來後即開始著手研究生物柴油。幾年來,他在實驗室里把餐桌上的廢棄油、地溝油、菜油等,都變成過生物柴油。最終困擾著他的難題是,到底選擇什麼原料,才能使生物柴油能最終走向市場?去年,計建炳去北京出差,聽說浙江省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陳錦清正在研究高產量高油含量的新品種油菜,有可能成為生物柴油的原料。而陳錦清當時正受國家科技部委託,在北京參與起草國家「十一五」生物質能源規劃。這一「工」一「農」的兩個人一見面,原料難題就有了解決方案。
⑥ 生物科學技術的最新權威科技成果
2013年12月,FDA批准了首個高通量DNA測序儀,這種儀器可以幫助人們快速有效的測序人類DNA,用於遺傳學回檢測、醫學診斷和答個性化的葯物治療。在這一審批過程中,研究者們首次使用了一組人類標准基因型的參考數據集。這些標准基因型由美國國家標准技術研究所NIST和瓶中基因組聯盟(Genome in a Bottle)共同建立。
⑦ 21世紀的科技成就
21世紀十年間照亮世界的十大科技成就
1,火星月球發現有水
2004年1月4日和1月25日,美國「勇氣」號和「機遇」號火星車分別在火星登陸。兩輛火星車的最大成就是共同發現了火星上曾經有水的證據。同時,在環火星軌道上運行的歐洲「火星快車」探測器也發現火星南極存在冰凍水。這是人類首次直接在火星表面發現水。 在經歷9個多月的太空旅行後,美國「鳳凰」號火星探測器2008年5月25日成功降落在火星北極附近區域,這是第一個在火星北極附近著陸的人類探測器。按照計劃,「鳳凰」號著陸後展開了為期3個月的火星地面探測。同年7月30日,「鳳凰」號的機械臂把一份土壤樣本遞送到熱量和釋出氣體分析儀中。在樣本加熱時,分析儀鑒別出其中有水蒸氣產生。這是火星上存在水的最直接證據。
2009年11月,科學家們肯定地表示,月球上有水而且數量可觀。2009年10月9日,美國航空航天局利用火箭在月球表面撞出一個直徑100英尺的坑,並在產生的碎片中測量到25加侖以水蒸氣和冰的形式存在的水。
2,人類基因組序列圖完成
2000年6月26日,美國總統柯林頓和英國首相布萊爾聯合宣布:人類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基因組草圖已經完成。
2001年2月12日,中、美、日、德、法、英等6國科學家和美國塞萊拉公司聯合公布人類基因組圖譜及初步分析結果。
人類基因組計劃中最實質的內容,就是人類基因組的DNA序列圖,人類基因組計劃起始、爭論焦點、主要分歧、競爭主戰場等都是圍繞序列圖展開的。在序列圖完成之前,其他各圖都是序列圖的鋪墊。也就是說,只有序列圖的誕生才標志著整個人類基因組計劃工作的完成。
2003年4月15日,在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發表50周年前夕,中、美、日、英、法、德6國元首或政府首腦簽署文件,6國科學家聯合宣布:人類基因組序列圖完成。 人類基因組圖譜的繪就,是人類探索自身奧秘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被很多分析家認為是生物技術世紀誕生的標志。也就是說,21世紀是生物技術主宰世界的世紀,正如一個世紀前量子論的誕生被認為揭開了物理學主宰的20世紀一樣。
人類基因組蘊涵有人類生、老、病、死的絕大多數遺傳信息,破譯它將為疾病的診斷、新葯物的研製和新療法的探索帶來一場革命。
2007年,科學家首次闡述了人與人之間的DNA究竟存在著多大的差異。這是一個巨大的概念性飛躍,它將影響從醫生如何治療疾病到人類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保護個人隱私等各個方面。
3,細胞重新編程技術
美國《科學》雜志評選出的2008年十大科學進展,細胞重新編程「定製」細胞系方面的進展名列第一位。
《科學》雜志說,這些細胞系以及「定製」它們的有關方法,為科研人員理解甚至未來治癒一些醫學上的頑疾提供了工具,比如帕金森氏症、Ⅰ型糖尿病等。
所謂細胞重新編程,是指通過植入新的基因,改變細胞的發育「記憶」,使其回到最原始的胚胎發育狀態,就能像胚胎幹細胞那樣進行分化,這樣的細胞被稱作「誘導式多能幹細胞」。 2008年,有兩個科研小組從罹患不同疾病的患者身上提取細胞,重新編程,使其「變身」為幹細胞。他們選取的疾病大多數是很難或者不可能用動物模型來進行研究,這就使得獲取人類細胞系進行研究的需求變得更為迫切。
《科學》雜志認為,這些新的細胞系將成為科研人員理解疾病如何發生、發展的重要工具,另外對醫學領域篩選潛在葯物可能也有幫助。如果科學家將來完全掌握細胞重新編程技術,能夠更准確地控制這一技術,使其變得更加有效、安全,那麼患有不同疾病的患者將有可能用自體健康細胞來治病。
4,人類最早祖先確定
身高4英尺(約合1.21米)的「阿爾迪」成為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最古老原始人。她生活在440萬年前,直到1992年被發現。經過17年的探尋和研究,科學家將衣索比亞出土的100多塊碎片拼接起來,並成功復原了她的骨骼模型。
2009年10月,科學家公布了這一成果。令人吃驚的是,作為人與黑猩猩的共同祖先,「阿爾迪」卻與黑猩猩大不相同。此外,盡管生活在森林中但卻能夠直立行走的事實,推翻了此前有關空曠草原地形對於人類兩足發展至關重要的理論。
5,證實宇宙暗物質存在
2003年,美國匹茲堡大學斯克蘭頓博士領導的一個多國科學家小組,藉助了美國「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衛星的觀測數據以及另一項名叫「斯隆數字天宇測量」的觀測計劃的結果進行了對比分析。觀測分析得出結論認為,宇宙中僅有4%是普通物質,23%是暗物質,73%是暗能量。2006年一個美國天文學家小組通過美宇航局的「錢德拉」X射線太空望遠鏡等設備觀測遙遠星系的碰撞,發現了宇宙暗物質存在的最直接證據。2007年,歐洲和美國的科學家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了首次為宇宙暗物質繪出的三維圖。
6,幹細胞研究成果豐
2000年,克隆和幹細胞研究取得進展。在克隆方面,科學家克隆成功了最難克隆的動物之一:豬。
2002年,以色列科學家將人體「腎臟前體細胞」移植到老鼠體內後,發育成與老鼠本身腎臟大小差不多的、具有一定功能的類似器官。
2003年,美國科學家首次對人類胚胎幹細胞完成了基因工程操作,在幹細胞應用於醫療研究上前進了一大步;日本科學家首次培育出人體胚胎幹細胞;中國科學家首次將人類皮膚細胞與兔子卵細胞融合,培植出人類胚胎幹細胞。
2006年,澳大利亞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利用單個幹細胞使實驗鼠體內新長出乳腺。英國科學家首次利用臍帶血幹細胞培育出微型人造肝臟。
2007年,美國和日本兩個獨立研究小組分別宣布,他們成功地將人體皮膚細胞改造成了幾乎可以和胚胎幹細胞相媲美的幹細胞。這一成果有望使胚胎幹細胞研究避開一直以來面臨的倫理爭議,從而大大推動與幹細胞有關的疾病療法研究。
7,納米技術重要應用
2001年,納米技術領域獲得多項重大成果。繼在2000年開發出一批納米級裝置後,科學家再進一步將這些納米裝置連接成為可以工作的電路,這包括納米導線、以納米碳管和納米導線為基礎的邏輯電路、以及只使用一個分子晶體管的可計算電路。分子水平計算技術的飛躍有可能為未來誕生極微小但極快速的分子計算機鋪平道路。
2003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科學家用碳納米管研製出世界上最小的納米電動機。
2006年,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教授王中林等成功地在納米尺度范圍內將機械能轉換成電能,研製出世界上最小的發電機——納米發電機。
8,歐洲強子對撞機啟動
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強子對撞機。2008年9月1日,對撞機正式啟動。9月19日,對撞機因事故被迫停止運作。
2009年11月20日,對撞機重新啟動,並實現了第一束質子流貫穿整個對撞機。2009年11月30日創造了質子加速的新世界紀錄。對撞機將兩束質子流加速到了1.18萬億電子伏特的能級,打破了美國費米國家實驗室加速器2001年創下的0.98萬億電子伏特的紀錄,這使得大型強子對撞機真正成為世界上「最強的機器」。2009年12月8日晚,又成功實現一次總能量高達2.36萬億電子伏特的質子流對撞,再次創下能級最高紀錄。
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設計,來自包括中國在內的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約7000名科學家和工程師參與建設。它位於日內瓦附近瑞士和法國交界地區地下100米深處總長約27公里的環形隧道內。
9,人類探測器創最遠紀錄
歐洲航天局官員2005年1月15日凌晨宣布,地面控制中心已收到來自「惠更斯」號探測器經由「卡西尼」號飛船傳回的信號,表明「惠更斯」號已成功登陸土衛六。這創造了人類探測器登陸其他天體最遠距離的新紀錄。
「惠更斯」號探測器是1997年10月由美國「卡西尼」號飛船攜帶發射升空的,經過7年約35億公里的飛行後進入土星軌道,並於2004年12月25日分離。
10,龐加萊猜想被證明
2006年6月3日,經過美國、俄羅斯和中國數學家30多年的共同努力,兩位中國數學家——中山大學的朱熹平教授和美國裏海大學教授及清華大學兼職教授曹懷東,最終證明了百年數學難題——龐加萊猜想。
1904年,法國學者亨利·龐加萊提出了一個猜想:在一個封閉的三維空間,假如每條封閉的曲線都能收縮成一點,這個空間一定是一個圓球。龐加萊的短短幾行字,成為數學界100多年未能證明的難題。
龐加萊猜想和黎曼假設、霍奇猜想等一樣,被並列為七大數學世紀難題之一。
⑧ 你還了解我國生物科學發展的哪些成果
1、中國在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與應用、轉基因植物研究等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動物體細胞克隆技術也日臻完善,廢水處理新型反應器和新工藝的開發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3、一大批生物技術成果或已申報專利,或進入臨床階段,或正處於規模生產前期階段,若干生物技術公共研發平台初步形成;
4、中國的基因檢測服務能力在全球已處於領先地位,出口葯品已從原料葯向技術含量更高的制劑拓展,高端醫療器械核心技術的突破大幅降低了相關產品和服務的價格;
5、超級稻畝產突破1000公斤,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生物發酵產業產品總量居世界第一。
(8)生物技術成果擴展閱讀:
生物技術的發展可以劃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傳統生物技術、近代生物技術、現代生物技術。傳統生物技術的技術特徵是釀造技術,近代生物技術的技術特徵是微生物發酵技術,現代生物技術的技術特徵就是以基因工程為首要標志。
現代生物技術在70年代開始異軍突起,近一、二十年來發展極為神速。它與微電子技術、新材料技術和新能源技術並列為影響未來國計民生的四大科學技術支柱,被認為是21世紀世界知識經濟的核心。
生物技術的應用范圍十分廣泛,主要包括醫葯衛生、食品輕工、農牧漁業、能源工業、化學工業、冶金工業、環境保護等幾個方面。其中醫葯衛生領域是現代生物技術最先登上的舞台,也是目前應用最廣泛、成效最顯著、發展最迅速、潛力也最大的一個領域。
⑨ 現代生物科技成果有哪些,對生產生活有什麼作用
近些年來,以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發酵工程為代表的現代生物技術發展迅猛,並日益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所謂生物技術(Biotechnology)是指「用活的生物體(或生物體的物質)來改進產品、改良植物和動物,或為特殊用途而培養微生物的技術」.生物工程則是生物技術的統稱,是指運用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遺傳學等原理與生化工程相結合,來改造或重新創造設計細胞的遺傳物質、培育出新品種,以工業規模利用現有生物體系,以生物化學過程來製造工業產品.簡言之,就是將活的生物體、生命體系或生命過程產業化的過程.生物工程包括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發酵工程、生物電子工程、生物反應器、滅菌技術以及新興的蛋白質工程等,其中,基因工程是現代生物工程的核心.基因工程(或稱遺傳工程、基因重組技術)就是將不同生物的基因在體外剪切組合,並和載體(質粒、噬菌體、病毒)的DNA連接,然後轉入微生物或細胞內,進行克隆,並使轉入的基因在細胞或微生物內表達,產生所需要的蛋白質.有60%以上的生物技術成果集中應用於醫葯產業,用以開發特色新葯或對傳統醫葯進行改良,由此引起了醫葯產業的重大變革,生物制葯也得以迅速發展.生物制葯就是把生物工程技術應用到葯物製造領域的過程,其中最為主要的是基因工程方法.即利用克隆技術和組織培養技術,對DNA進行切割、插入、連接和重組,從而獲得生物醫葯製品.生物葯品是以微生物、寄生蟲、動物毒素、生物組織為起始材料,採用生物學工藝或分離純化技術制備,並以生物學技術和分析技術控制中間產物和成品質量而製成的生物活化制劑,包括菌苗、疫苗、毒素、類毒素、血清、血液製品、免疫制劑、細胞因子、抗原、單克隆抗體及基因工程產品(DNA重組產品、體外診斷試劑)等.人類已研製開發並進入臨床應用階段的生物葯品,根據其用途不同可分為三大類:基因工程葯物、生物疫苗和生物診斷試劑.這些產品在診斷、預防、控制乃至消滅傳染病,保護人類健康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1]一般新的生物產品的開發必須經過(1)實驗室研究(生產工藝路線探索和質量控制標準的建立);(2)臨床前研究(葯理、毒理、葯效等動物實驗);(3)保健食品需經過試驗產品的安全性試驗;(4)而葯品則需經過一期臨床試驗(用健康志願者試驗葯品的安全性)、二期臨床試驗(小規模臨床葯效學研究)、三期臨床試驗(大規模臨床葯效學研究)等五個階段的研究工作,才有可能被批准進行試生產.葯品還必須在試生產一年後,再上報質量穩定性和進一步擴大規模的臨床試驗結果,才能申報正式的生產批文.
⑩ 誰知道當前最新生物科技成就
2000年
世界
一,科學家公布人類基因組"工作框架圖"
二,美研製出最先進的量子計算機和生物計算機
六,科學家發現存活了2.5億年的細菌
七,法國實施基因療法首獲成功
八,艾滋病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科學家在實驗室中發現了兩種能遏制整合酶運動的物質—二酮酸抑制劑的化合物家族成員.試驗表明,它們能阻止艾滋病毒遺傳物質與人體白細胞遺傳物質相結合.
九,美科學家研製出分子開關
我國
一,袁隆平主持超級雜交稻研究取得重大成果
二,在世界上率先破譯對蝦病毒遺傳密碼
四,上海有機化學所率先合成高活性抗癌物質
八,在世界上首次完成生物制氫中試研究
九,我國在世界上首創電磁式生物晶元
2001年
世界
二.科學家發現RNA(核糖核酸)多才藝.
它不僅是遺傳物質的信使,還能執行其他工作.例如,1.科學家去年發現一些RNA小片段能夠使植物基因處於關閉狀態.2.今年又在老鼠和人身上發現了類似的"RNA干擾"現象.3.細胞生物學家還發現信使RNA是如何拼接在一起的,而信使RNA是DNA信息和蛋白質信息之間的生化連接.
四."人類基因組計劃"同時公布進一步完善後的人類基因組圖,提前完成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另外,還有60多種生物的基因組在2001年被測定.
六.科學家在發育中的神經系統里發現了分子信號如何誘導和壓制神經軸突的生長,這將有助於科學家找到修復受損成年神經的方法.
七.一種新的抗癌葯物,特效"智能炸彈"出現,專門對付致癌的明確生化缺陷.該葯能抑制與某種白血病有關的缺陷酶.
我國
二,人類基因組"中國卷"率先繪制完成
"中國卷"完成圖的覆蓋率從90%提高到100%,准確率從99%提高到99.99%.
三,我國首次獨立完成水稻基因組"工作框架圖"和資料庫
四,我國建成世界上最大種質資源庫.
保存種質資源數量處於世界第一,長期貯存的種子數量達到33萬多份.
六,科學家成功直接觀察分子內部結構
七,我國早期生命研究獲重要成果
《中國澄江化石庫中發現新的後口動物門》,並將這一奇特的絕滅類群命名為"古蟲動物門".這是《自然》雜志近年來第6次公布舒德乾等在"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研究這一重大前沿領域的系列性科學發現,為全面,准確揭示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屬性和力度提供了可靠證據.
十,我國創世界棉花單產"三連冠"
2002年
世界
1."小分子核糖核酸( micro-RNA)"被列
為今年最重要的新發現.
3.水稻和蚊子等基因組測序工作完成;
7.發現有助於實現人體生物鍾調節的新型光敏細胞;
9.開發出拍攝細胞三維圖像的新技術;
我國
1.中國科學家率先繪制出水稻基因組精細圖和水稻第四號染色體精確測序圖.
7.浙江省農科院培育出世界上含油量最高的油菜新品系.
9.北京大學醫學部科學家初步揭開人類細胞衰老之謎.
2003年
世界
二,世界衛生組織正式確認冠狀病毒的一個變種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體.科學家還完成了"非典"病毒基因組測序.
三,多國科學家相繼破譯人類第十四號,七號,六號和Y染色體.
六,世界第一個修補大腦的晶元問世(美國).
八,幹細胞研究取得一系列突破性進展.美國科學家首次對人類胚胎幹細胞完成了基因工程操作,在幹細胞應用於醫療研究上前進了一大步;日本科學家用猴子胚胎幹細胞成功生成血管和神經,大大拓寬了再生醫療的前景,日本科學家還首次培育出人體胚胎幹細胞;法國科學家首次用胚胎幹細胞培育出生殖細胞;澳大利亞科學家首次用胚胎幹細胞培育出肺細胞;中國科學家首次將人類皮膚細胞與兔子卵細胞融合,培植出人類胚胎幹細胞;美國科學家發現鼠的胚胎幹細胞在培養皿中既能發育成精子也能發育成卵子,新發現對研究生殖細胞發育和某些不育症也許會有幫助.
我國
二.科學家揭示出水稻高產的分子奧秘和超級雜交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超級雜交水稻示範田平均畝產達800多公斤.
三.抗擊非典科研取得階段性重大成果;
十.發現長著4個翅膀的恐龍,為鳥類飛行起源於樹棲動物,經歷了一個滑翔階段的假說提供了關鍵性證據.
2004年
世界
4.韓,美科學家首次利用克隆技術獲得人類胚胎幹細胞;
9.法艾滋病病毒抗體研究獲得重要進展;
10.以,美科學家研製成能夠停止或暫停的分子馬達.
我國
8.我國科學家破解膜蛋白晶體結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