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成果分析

成果分析

發布時間:2020-12-15 16:39:06

『壹』 分析成果的表示方法

1.濃度表示方法

1)質量濃度表示法。即單位體積水中所含離子的質量。這種方法只表徵離子的絕對含量,不易顯示水的化學性質。

2)百萬分含量(ppm)。相當於1000g水中含某離子的毫克數。

3)物質的量濃度表示法。即單位體積水中所含離子的摩爾數。

4)離子毫克當量數表示法。即單位體積水中所含離子的毫克當量。這種方法可以反映各種離子間的數量關系和水的化學性質,檢查水分析結果的正確性。

5)毫克當量濃度。毫克當量濃度是每升溶液中所含溶質的毫克當量數(N),其單位符號為meq/L。毫克當量數等於溶質的毫摩爾數(mmol)乘以溶質的價態(Z)。

2.水化學成分的圖形表示

採用各種圖示方法對水的化學成分進行展示,有助於對水質分析結果進行比較,發現其異同點,更好地顯示各種水的化學特性,易於解釋和說明有關水文地球化學問題。

(1)離子濃度圖法

1)圓形圖示法(餅圖法)。把圓形平均分為兩部分,一部分表示陽離子,一部分表示陰離子,其濃度單位為meq/L,某離子所佔扇形的大小,按該離子毫克當量占陰或陽離子毫克當量總數的比例而定。圓形的大小按陰陽離子總毫克當量數大小而定(圖1—1)。這種圖示法可以用於表示一個水點的水化學資料,也可以在水化學平面圖或剖面圖上表示。

2)柱形圖示法。柱形圖示法如圖1—2所示。柱型分兩部分,一部分為陰離子,一部分為陽離子,以毫克當量數或毫克當量百分數表示,柱的高度與陽離子或陰離子的毫克當量總數成比例。通常表示6種離子,如超過6種,可把性質相近的放在一起,如Na++K+,Cl+

等。

圖 1—1 圓形圖示法

圖1—2 柱形圖示法

3)多邊形圖示法。多邊形圖示法如圖1—3所示。圖中有一垂直軸,此軸的左右兩側分別表示陽離子和陰離子,其濃度為meq/L。與垂直軸垂直的有四條平行軸,頂軸有meq/L的比例刻度。圖中一般表示6種組分,如要表示更多的組分,可增加平行軸。

圖1—3 多邊形圖示法

4)水化學玫瑰圖。根據主要陰、陽離子毫克當量百分數繪製成圓形圖,然後將圓分成6等份,圖中6條半徑分別表示地下水中常見的6種離子,並將每條半徑分為100等份,然後按各離子的毫克當量百分數分別在半徑上定點,連接各點,便顯示出該水樣特有的玫瑰圖形。

圖1—4為某礦井水樣水化學玫瑰圖,為突出各含水層地下水化學離子含量的差異,對水質分析的K+、Na+、Ca2+、Mg2+、Fe3+、Fe2+、Al3+

、Cl、F進行綜合對比,繪制水化學玫瑰圖。

圖1—4 某礦井水樣水化學玫瑰圖

(2)三線圖示法

早在20世紀初,就有人應用三線圖示法。有多種大同小異的三線圖示法,但目前應用最廣的是1944年派帕提出的三線圖示法(圖1—5,圖1—6)。該圖由一個等邊平行四邊形及兩個等邊三角形組成,濃度單位為每升水的毫克當量百分數。構圖時,首先依據陰陽離子各自的毫克當量百分數確定水點在兩個三角形上的位置,然後通過該點作平行於刻度線的延伸線,兩條延伸線在平行四邊形中的交點即為該水點在平行四邊形的位置。三線圖能把大量的水分析資料點繪在圖上,依據其分布情況,可以解釋水文地球化學問題。

(3)庫爾洛夫式

圖1—5 水質三線圖解

為了簡明地反映水的化學特點,可採用化學成分表示式,即庫爾洛夫式。將陰陽離子按遞減順序分別標示在一條橫線上下,均按毫克當量百分數自大而小的順序排列,小於10%的離子不表示。橫線前依次表示特殊成分、氣體成分及礦化度(M),三者單位均為g/L,式末列出水溫(t)和涌水量(Q,單位為L/s),各種含量標在相應符號位置的右下角,而原子數移至右上角。如:

水文地球化學基礎

圖1—6 利用Piper圖進行水化學類型劃分

『貳』 成果分析

4.4.3.1 應力與變形特徵

圖4-6 1×105N/m2荷載下的垂向應力分布(單位:Pa)

按實際靜荷載(1×105N/m2)施加在洞頂上,得到的垂向應力分布如圖4-6所示。從圖中可見,應力集中主要分布在小洞的兩側,應力集中值在-2.8×105~2.6×105Pa之間。而拉應力主要分布在建築物基礎周圍。其大小在(0~6.0)×104Pa范圍內,這顯然已經超過了土層的抗張強度,說明有拉張破壞發生,這與實際破壞分布是相吻合的。在位於斜坡後緣的地表也表現出拉應力較大的特徵,這是地形效應的結果。1×105N/m2荷載下的位移分布如圖4-7所示,圖中用矢量表示了局部位移的方向及大小。從等值線上可以看出,土洞上部土層中的位移較大,約1cm左右。而其他地方的位移大多在毫米級的范圍內。

圖4-7 1×105N/m2荷載下的垂向位移分布(單位:m)

計算結果表明,天然情況下大洞、小洞均處於穩定狀態,沒有發生小洞塌陷現象;張裂的分布范圍也很窄。這說明小洞的塌陷並非正常情況下的重力致塌。

4.4.3.2 穩定敏感性分析及致塌機理討論

通過改變荷載的大小、地形條件、材料性質,可以觀察影響土洞穩定的敏感因素,並通過這些模擬試驗驗證其塌陷機制及影響土洞穩定的因素。

4.4.3.2.1 靜荷載的敏感性研究

首先試驗了靜荷載的大小。試驗荷載最大加到了5×105N/m2(實際荷載為1×105N/m2左右)。在材料不變的情況下,即使是5×105N/m2的荷載,大小洞仍處於穩定狀態。應力集中主要分布在小洞的兩側,應力集中值在–4.5×105~3.5×105Pa之間(圖4-8)。與1×105N/m2載荷下的應力集中相比,較為接近。所以在小洞周圍的應力集中破壞並不嚴重。拉應力主要分布在建築物基礎周圍,其大小在(0~4.0)×105Pa范圍內,說明有拉裂破壞發生。與1×105N/m2荷載時相比,5×105N/m2荷載下的拉應力分布更寬,且比1×105N/m2荷載下的拉應力大得多。5×105N/m2荷載下的位移見圖4-9,圖中反映出,此時的位移極值主要分布在建築物周圍。

圖4-8 5×105N/m2下的垂向應力分布圖(單位:Pa)

圖4-9 5×105N/m2靜荷載下的位移分布圖(單位:m)

對於兩種條件下的破壞分布可通過圖4-10、圖4-11比較得出結論。圖中shear-n、tension-n分別表示剪切破壞(現在)及拉張破壞(現在),p表示計算過程中的狀態。兩者相比的結果表現出:①兩種情況下大小土洞都沒有因為「破穿」而發生塌陷;②5×105N/m2荷載下表現出了較大面積的張裂破壞,主要分布在建築物基礎周圍;③1×105N/m2荷載下張裂破壞分布很有限。

圖4-10 5×105N/m2靜荷載下的破壞分布

圖4-11 1×105N/m2靜荷載下的破壞分布圖

應力及破壞分布圖分析的結果表明:靜荷載對於土洞的力學穩定性是不敏感的,此種情況下盡管荷載增加了4倍,但土洞仍處於穩定狀態。因此塌陷不可能是由於靜荷載的加壓而形成的;但靜力荷載因素對土層中拉裂的產生較為敏感。

其次,我們對地形也作了類似分析(圖略)。塌陷點位於一斜坡的後緣,對拉裂的形成有利。因此,我們對圖中左側的斜坡進行了試驗,通過改變斜坡的傾角,試驗土內應力變化及土洞的破壞情況。結果表明,斜坡的傾角效應與靜荷載類似,只與張裂的產生有關,但不會造成土洞塌陷。

4.4.3.2.2 地表水下滲的土洞穩定敏感因素及致塌機理討論

如前所述,塌陷區土層中有裂隙存在及地表水沿表層土的灌入無疑對塌陷的產生有著重要的影響。為了模擬地表水入滲的影響,研究中主要考慮水對土層材料性質的改變,從而在相應的位置對土層的變形模量、泊松比、內聚力、內摩擦角、抗拉強度進行逐級的降低,以達到對地表水下滲的效應的模擬。考慮到土層厚度不大,所以沒有考慮水下滲過程中的滲透力因素。

對地表水下滲的效應模擬分兩步進行。首先,針對硬塑粘土層(0~3.5m)進行模擬試驗,其結果如圖4-12、圖4-13所示。試驗僅限於地表以下的部位(在模型中相當於土洞上部的一定范圍),建築物下不受水的直接作用,因而不在試驗范圍。上層的試驗材料中土層的力學參數見表4-3。

表4-3 數值模擬試驗參數表

圖4-12 上層材料試驗時的位移等值線分布圖(單位:m)

圖4-13 上層材料試驗時的破壞分布圖

模擬結果表明:在上層材料模擬中,土洞上的位移較大,達到了4.5cm,比靜力下的位移大近4倍,但破壞僅分布在上部土層(圖4-13),沒有「破穿」現象,土洞仍處於穩定狀態。對於第二種情況,即地表水通過裂隙繼續下滲到下層。對上、下層進行材料模擬時,通過上、下層材料的同時降低來實現對地表水繼續下滲的模擬,下滲深度加到6m。試驗結果如圖4-14、圖4-15所示。從圖4-14中可以看出,位移明顯加大,達數十厘米,主要分布在土洞頂部。由於已經發生破壞,較大的位移已沒有實際意義。圖4-15所示為破壞分布圖,圖中反映出明顯的剪切破壞及拉伸破壞,破壞區分布在土洞上的整個土層中。小洞上分布的破壞力主要以剪切破壞為主,在靠近建築物的地表處有拉伸破壞區,這與實際情況接近。

圖4-14 上、下層材料試驗時土層中位移分布圖(單位:m)

圖4-15 上、下層材料試驗破壞分布圖

從以上的模擬可以看出,靜荷載加大了4倍也沒有出現小洞上的失穩,地形因素對土層穩定的影響並不大,而地表水的下滲造成的材料強度降低則對失穩有很大影響。因此,地表水的下滲造成的材料強度降低是影響失穩的最敏感因素。研究區的失穩現象的主要原因可以分析為:由於土洞所處的特殊位置(位於斜坡的邊緣)形成地表淺處的拉應力區,使得硬塑粘土層中發育了張性裂隙。地表水沿著裂隙的下滲造成土層中材料強度降低(軟化),當地表水下滲到小洞上的土層下部時,導致岩溶塌陷現象。這個實例中反映出,地表水的下滲在特定條件下也是不可忽視的致塌因素。

4.4.3.3 臨界破壞條件的數值試驗研究

為了研究土洞破壞時土層力學性質的臨界值,對以上的上、下層(0~6m)材料進行了多次試驗,簡稱臨界試驗。試驗的條件如表4-4所示。

表4-4 臨界試驗參數取值表

臨界試驗結果反映出,第一次試驗結果(圖4-16、圖4-17)中土洞上的未破壞部分面積較小,與實際情況不相符,說明第一次材料力學參數取值偏小,破壞面過大;第二次試驗結果(圖4-18、圖4-19)中土洞上完整的部分仍較小,與實際情況也不相符,說明第二次材料力學參數取值仍偏小;第三次試驗結果(圖4-20、圖4-21)中土洞上未破壞的部分與實際情況接近,說明第三次土層力學性質為土洞破壞時的臨界條件。因此,第三次試驗的材料力學性質即為實例中土洞發生破壞時臨界材料的力學性質。比較圖4-20 與圖4-1 可知土洞上的破壞與實際很接近。將第三次臨界試驗材料的土層力學性質(表4-4)與表4-2 相比較可以看出,地表水的下滲只要使材料力學參數降低不多就可使土洞致塌。試驗證明此類塌陷對地表水的下滲具敏感性。

圖4-16 第一次臨界試驗土層中破壞分布圖

圖4-17 第一次臨界試驗土層中垂向位移分布圖(單位:m)

圖4-18 第二次臨界試驗土層中破壞分布圖

圖4-19 第二次臨界試驗土層中垂向位移分布圖(單位:m)

圖4-20 第三次臨界試驗土層中破壞分布圖

圖4-21 第三次臨界試驗土層中垂向位移分布圖(單位:m)

『叄』 標准樣地成果及分析

(一)標准樣地成果

根據國家《農用地分等定級規程》(國土資源大調查專用)及黑龍江省《技術方案》的規定,黑龍江省共設置縣級標准樣地 981 處,省級標准樣地 373 處,國家級標准樣地 15 處。省級標准樣地設置見表 3-17。

表 3-17 黑龍江省省級標准樣地設置表

續表

續表

(二)成果分析

1. 全省標准樣地質量分布和自然條件有關

黑龍江省標准樣地質量分布與自然條件有十分密切的關系。一是從氣候條件看,凡是年有效積溫高、降水量多、無霜期長的標准樣地質量要高一些,反之則低一些。全省在第一、第二積溫帶的標准樣地質量要高於第三、第四積溫帶標准樣地的質量;二是從地形條件看,地形平坦的平原區標准樣地的質量要高於山區、丘陵區的樣地質量;三是從土壤條件看,位於黑土、黑鈣土、草甸土等優質土壤的標准樣地質量要高於位於白漿土、風沙土、鹽鹼土等劣質土壤的標准樣地的質量;四是從地下水位和排水條件看,地下水位適中、排水條件較好的標准樣地質量較高,反之則較低。總之,凡是氣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條件較好的標准樣地質量較高,反之則較低。

2. 優質農田主要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中南部

從黑龍江省標准樣地分布情況看,農用地等別在 8 等以上的標准樣地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中南部的五常、雙城、呼蘭、阿城、肇東、綏化、慶安等縣(市),這些縣(市)的標准樣地的質量普遍高於其他地區。因此,要嚴格加強這些縣(市)優質農田的保護,加大投入力度,建成高產、穩產農田,為促進黑龍江省農業生產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3. 標准樣地質量地域間差異較大

黑龍江省標准樣地質量的地域間差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南北地域的差異,黑龍江省南北跨 10 個緯度和寒溫帶、中溫帶兩個熱量帶,從有效積溫看,從南到北共分 4 個積溫帶,南、北氣候條件的差異造成了標准樣地南、北區域質量有較大差異;二是城市郊區和邊遠地區的差異,城市郊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土地集約經營水平較高,標准樣地質量較高,而山區由於地處邊遠,交通不便,土地經營水平較低,樣地的質量不高。由於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從而造成了城市郊區和邊遠地區標准樣地質量存在較大差異。

『肆』 工作分析的成果形式包括哪些

要看你們單位的資質,視具體情況定

『伍』 主要成果及初步認識

(一)Cu的相態分析成果

Cu的總量與相態分析結果見圖4.33~圖4.35所示。由圖可見,該區Cu的背景主要有兩個級次,其中每一級背景屬正常背景,其濃度低,變化小。第二級背景屬異常背景,濃度較高,變化明顯,有一定方向性,多與礦床、岩體、構造及其一特殊層位吻合,詳見表4.128。

表4.128 銅地球化學背景特徵表

從表4.128可見,Cu異常背景較正常背景在相態上的突出特徵是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濃度及其在總量中佔有率高,襯度大,從而可體現出正常背景與異常背景的本質區別。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Cu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異常背景較總量的異常背景發生明顯變異,突出表現在該區東部Cu全量有兩個明顯的二級異常背景帶(其中北側帶與地層有關)。但在硫化物與氧化物相圖中,這兩個異常背景帶消失,成為一個與Cu礦床分布相吻合的異常背景區或局部異常。說明東部兩個Cu異常背景帶不存在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異常背景,系由岩性或環境因素形成的以結合相為主,即是由非成礦因素形成的二級背景,一般情況下不應作為Cu的找礦遠景帶看待。此外,在該區西部Cu氧化物相沿獅子嶺閃長岩體呈環形展布,與斷裂關系也十分密切。縱觀全區Cu的硫化物相、氧化物相較Cu的全量與Cu或含Cu礦床、火成岩、斷裂的空間關系更為密切,進一步說明該區Cu的相態分析成果可以更客觀地反映Cu礦化分布富集規律。

Cu的硫化物相是反映Cu成礦作用的直接信息,由於Cu在表生作用中屬活動元素,Cu原生硫化物易氧化成氧化物,Cu氧化物相也是反映Cu成礦作用的直接信息,因此Cu氧化物相與硫化物相合量與總量比值即

相態分析與地質找礦

式中:w(OCu)為氧化物相銅的質量分數,10-6;w(SCu)為硫化物相Cu 的質量分數,10-6;w(TCu)為全銅的質量分數,10-6

ACu也是反映Cu成礦作用的重要信息,圖4.36 即為ACu值圖,由圖可見ACu高值帶(>0.5)與上述Cu異常背景一致,區內已發現的Cu礦床或含Cu礦床均分布在ACu高值帶內,且ACu高值帶的展布與斷裂、火成岩體空間關系也十分密切,從而更清晰地反映出該區Cu的富集規律。

綜上可見,Cu的全量結果只能在量上反映出Cu地球化學場變化特徵及展布規律,但不能反映其內在特點與性質,而Cu的相態分析結果則可以揭示出Cu地球化學場變化的內在特徵和規律,並對其作出深入解釋評價,區分出有找礦意義的異常背景帶,以更准確地圈定找礦遠景區或帶。

依據上述對Cu的全量與相態分析結果可以看出:

(1)Cu的不同級次背景有本質區別,各自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學意義。Cu的正常背景硫化相與氧化相濃度低,變化小,定向性差,與成礦控制因素空面關系不明顯,應屬區域地球化學本底。Cu的異常背景則相反,與成礦作用有關,屬成礦區帶的地球化學本底,可作為圈定找礦遠景區(帶)的地球化學依據。

(2)下列地段應作為該區找Cu的主要遠景地段:①二檯子至大西溝一帶,該地帶Cu硫化物相有較明顯顯示;②太白花崗岩體東側四方台一帶,該地帶Cu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均有明顯顯示;③東江口岩體南接觸帶及西延,該地帶Cu全量與Cu氧化物相均明顯富集;④獅子嶺岩體接觸帶及外側,該地段Cu氧化物相有明顯顯示。但從總體看,該區Cu全量、氧化物相、硫化物相濃度較低,初步認為該區淺表部Cu的找礦遠景不很大。

(二)Pb的相態分析成果

Pb的結果如圖4.37~圖4.39。

由圖可見該區Pb的地球化學背景也具有兩個明顯的級次。

1.Pb的正常背景

全量值為30×10-6,變化范圍為3×10-6,以中部、東部最清晰。硫化物相為0~2×10-6,東部與西部有明顯差異,東高西低,西部為0,東部為2×10-6。氧化物相為0~7×10-6,西部偏高(5×10-6),東部偏低(0~3×10-6),可見Pb的正常背景也具有硫化物相很低,氧化物相較低,Pb的存在形式以結合相為主(>70%)的特徵。

2.Pb的異常背景

全量異常背景濃度一般為40×10-6,襯值為1.3~1.5,走向多與地層一致。但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異常背景較全量發生明顯變異,突出表現為:全量異常背景有的消失,有的解體(如西部),有的變大,並出現新的異常背景帶。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異常背景展布規律也有明顯變化,與火成岩體、構造、鉛鋅礦床的空間關系更為密切,較全量更為清晰。確切地展示了該區Pb的富集規律。Pb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異常背景基本一致,前者濃度均大於5×10-6,襯值>2.0,後者為5×10-6~10×10-6,襯值一般大於2.0,可見Pb的異常背景,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濃度也明顯高於正常背景,襯度也明顯高於全量值。

由於Pb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都更確切地反映了Pb的分布富集規律,且二者為正相關(線性相關系數為0.8870,n=212,故APb值:

更好地反映了該區Pb的分布富集規律,如圖4.40所示,區內所發現的鉛鋅礦床均分布於APb異常背景區內,更為清晰確切地展示了該區Pb地球化學場特徵,APb二級背景區(帶)可以作為該區鉛鋅礦找礦遠景區(帶)。

綜合上述結果,下述地段在該區鉛鋅礦找礦工作中應予以注意:①東江口岩體南接觸帶外側至二檯子一帶;②鳳太地區獅子嶺岩體外接觸帶;③鉛硐山西部至陝甘邊界。

(三)Zn的相態分析成果

Zn的地球化學背景也分為兩個明顯級次,詳見圖4.41~圖4.44。

1.Zn正常背景

全量值具有明顯的分區性,東部(東江口岩體以東)為低Zn正常背景區,一般為85×10-6,西部為高Zn正常背景區,其值一般為100×10-6。Zn硫化物相正常背景在全區均一,穩定,一般為1×10-6~4×10-6,濃度很低;氧化物相正常背景在全區也無明顯差異,較均一,濃度較低,一般為4×10-6~8×10-6。可見Zn全量正常背景值在東部與西部差異應與岩性或表生環境因素有關。Zn正常背景同樣也具有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濃度很低之特徵。

2.Zn異常背景

Zn全量異常背景呈近東西及北東向帶狀,濃度一般為110×10-6~140×10-6,西高東低,與正常背景具有一定的漸變關系。襯度較低,一般都小於1.5。硫化物相異常背景展布規律與Zn全量相似,但其襯度明顯變大,一般大於2.0,較全量更為清晰,與鉛鋅礦床、斷裂,火成岩空間關系更為密切,並出現新的異常背景帶或區域異常。

值得指出的是,由於表生作用下Zn活動性強,原生閃鋅礦易氧化為Zn2+而遷移分散,因此Zn氧化物相地球化學場呈現出明顯的多級次漸變的特徵,與Zn地球化學性質一致(見圖4.42),其第一級屬正常背景,濃度為4×10-6~8×10-6,與前述硫化物相正常背景一致。第二級背景介於正常背景與異常背景之間,濃度為10×10-6~15×10-6。第三級為異常背景,濃度大於15×10-6,梯度變化較大,與硫化物相異常背景基本吻合。並在中部、西部出現新的異常背景。但在全量圖中並無顯示,因此也應注意研究其找礦意義。可見,考慮到Zn在表生作用下具有活動性強的特點,對Zn氧化物相異常背景更應予以注意。

綜合上述Zn的相態分析結果,下列地帶在該區Zn的找礦工作中應予以注意:①獅子嶺岩體外接觸帶;②東江口岩體南側外接觸帶;③鳳鎮—山陽大斷裂南側;④大西溝—桐木溝礦帶。

(四)對成果的初步認識

綜合上述區域樣品Cu、Pb、Zn的相態分析結果可見,相態分析結果既能反映出全量結果的主要地球化學特徵,又較全量結果有其獨特的優越性,主要表現為:

(1)能更清晰地區分出地球化學場不同級次,提高了異常場的地球化學襯度,更確切地展示元素分布富集規律,區內已發現的多金屬礦床均分布於相態分析異常中。

(2)相態分析結果具體體現了元素產出模式,可對全量地球化學場做出較深入的評價,揭示其內在特徵。尤其能區分出可能由岩性或環境因素產生的異常背景(即非礦信息)和可能由成礦作用產生的異常背景,從而使成礦地球化學區(帶)乃至成礦遠景區(帶)圈定更為准確,以減少失誤,還能圈出全量結果未能圈出的有找礦意義的異常背景區(帶)及區域異常,避免漏掉有意義的找礦地段。此外,還增強了某些弱異常,起到了強化異常的作用。這就使化探工作由量的研究轉入到質的研究。

(3)對不同級次地球化學背景及其找礦意義的本質區別了更深入的認識:①正常背景,以結合相為主,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濃度很低,在總量中佔有率低,反映出其基本未受礦化影響。②異常背景,以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為主,反映出其受到成礦作用影響。

(4)Zn、Cu在表生作用中屬活動性強易分散元素,應注意氧化物相研究。

(5)該區Cu、Pb、Zn異常背景與斷裂火成岩、多金屬礦床空間關系十分密切,因此應注意構造、火成岩對成礦的控製作用。

『陸』 對以往研究成果的分析和評述

綜上所述,以往國內外勘查地球化學工作者對森林沼澤區景觀地球化學特徵、化探異常影響因素、不同比例尺地球化學測量工作方法和異常查證評價技術進行了研究,從不同側面提出了一些元素遷移富集規律,為該類地區地球化學基礎理論研究、地球化學勘查方法技術研究奠定了基礎。森林沼澤區景觀條件多變,異常成因復雜,影響因素眾多。在已經查證的區域化探異常中,由於對二級景觀特徵和有機質強干擾下異常查證方法的適應性認識不足,還有一些異常的查證工作經幾上幾下尚找不到異常源,使工作陷入困境。森林沼澤景觀區地球化學基礎理論研究與勘查方法研究中尚存在以下問題:

1)森林沼澤區景觀條件多變,不同亞景觀區水系-溝系體系的分布、地表水文地質條件、植被狀況、坡積層厚度、采樣介質的種類和成分等存在較大差異,需要擴大試驗研究區的范圍和礦床類型,進一步劃分亞景觀類型,針對不同亞景觀區的景觀特點,制定相應的異常查證方法,方能取得理想的找礦效果。

2)森林沼澤區各種表生介質均富含有機質,有機質對元素遷移富集和地球化學測量結果具有重要影響。但有機質成分復雜,不同成分、不同形式的有機質對元素的遷移富集影響程度有較大差異,僅用有機碳表示很難顯示出這種差異,因此,必須對表生介質有機質成分、存在形式與金屬元素遷移富集規律進行研究。

3)不同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學行為和遷移富集規律有較大差異,不同岩性區、不同礦種和礦床類型采樣介質和富集粒度不同,需要進一步對銅、鉬、鎢、錫、鉛、鋅、銀、金等礦種和礦床類型分別開展方法試驗工作,進一步完善森林沼澤區異常查證和中大比例尺化探工作方法。

4)碎屑介質和含有機質的表生介質分別代表介質物源原生和表生地質-地球化學特徵,其攜帶的信息分別含有淺部礦化信息和可能存在的隱伏礦信息。2000~2001年通過試驗確定了採集碎屑沉積物的方法,適用於中低山森林沼澤亞景觀區尋找淺部礦床。在水系不發育地區或沼澤分布區尋找隱伏礦床的采樣介質、樣品採集方法和提取方法(溶樣方法)尚有待進一步研究。

5)森林沼澤區地表覆蓋條件變化大,土壤層連續性差,坡積層厚度、石流坡和凍土發育情況、采樣介質成分、地表水淋溶作用等因素對土壤地球化學測量效果具有很大影響,有些地區土壤測量效果較差。在倒石堆發育、坡積層厚度大、采樣層位連續性較差、凍土發育、沼澤發育地區大比例尺化探方法尚待進一步研究。

『柒』 數據分析能給企業帶來哪些成果

1.積極主動和預測需求
企業機構面臨著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它們不僅需要獲取客戶,還要了解客戶的需求,以便提升客戶體驗,並發展長久的關系。客戶通過分享數據,降低數據使用的隱私級別,期望企業能夠了解他們,形成相應的互動,並在所有的接觸點提供無縫體驗。 為此,企業需要識別客戶的多個標識符(例如手機、電子郵件和地址),並將其整合為一個單獨的客戶ID。由於客戶越來越多地使用多個渠道與企業互動,為此需要整合傳統數據源和數字數據源來理解客戶的行為。此外,企業也需要提供情境相關的實時體驗,這也是客戶的期望。
2.大數據對精細化運營的價值
大數據對於企業提供的營銷價值是毋庸置疑的,同樣大數據給予企業做精細化運營也會提供很多幫助。比如,企業可以根據收到的大量用戶數據構建一些關於用戶體驗的檢測模型,用來分析關注企業用戶的屬性。並且利用這些模型分析出用戶使用產品或者購物行為的關鍵接觸點,然後檢測每個接觸點相互間的轉化率。
3.緩沖風險減少欺詐
高效的數據和分析能力將確保最佳的欺詐預防水平,提升整個企業機構的安全:威懾需要建立有效的機制,以便企業快速檢測並預測欺詐活動,同時識別和跟蹤肇事者。將統計、網路、路徑和大數據方法論用於帶來警報的預測性欺詐傾向模型,將確保在被實時威脅檢測流程觸發後能夠及時做出響應,並自動發出警報和做出相應的處理。數據管理以及高效和透明的欺詐事件報告機制將有助於改進欺詐風險管理流程。
4.通過大數據能讓企業有效激活用戶
企業做運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對老用戶的激活,但是怎樣激活老用戶,以及和用戶更好的進行有效溝通,幾乎是企業都撓頭的問題。但是運用大數據技術可以讓企業對用戶生命周期進行管理和挖掘,讓企業對不同生命周期的用戶進行標簽化的管理,讓企業及時把相關運營信息推送給不同生命周期的用戶。
5.個性化服務
公司在處理結構化數據方面仍然有些吃力,並需要快速應對通過數字技術進行客戶交互所帶來的不穩定性。要做出實時回應,並讓客戶感覺受到重視,只能通過先進的分析技術實現。大數據帶來了基於客戶個性進行互動的機會。這是通過理解客戶的態度,並考慮實時位置等因素,從而在多渠道的服務環境中帶來個性化關注實現的。

『捌』 試驗成果分析

1.剪應力-位移關系曲線

以剪應力為縱坐標,剪切位移為橫坐標,系統地繪制出τ-u關系曲線,分為沿原狀樣第一次剪切和沿破壞面第二次剪切兩組曲線。具體關系曲線如圖6-12所示。沿原狀樣第一次剪切,所獲得的抗剪強度為初次剪切強度。而沿破壞面所進行的第二次剪切,同樣可獲得抗剪強度,與初次剪切強度有所不同,稱為殘余抗剪強度。便於對比,兩組關系曲線一起給出。顯然,殘余抗剪強度明顯低於初次剪切強度。

2.抗剪強度參數取值方法

(1)取值依據與原則

本次攜剪試驗的屈服值是指曲線上曲率變化最大的點(簡稱曲率點,下同)。由圖6-12中所繪制的曲線,即可初步得出峰值抗剪強度、屈服抗剪強度和殘余抗剪強度。其取值方法如下:

1)選取初次剪應力-位移關系曲線上的峰值τmax,得到峰值抗剪強度。

2)一般在穩定性分析評價時,用比例極限值偏於安全保守,峰值抗剪強度則具有較大的風險性,殘余值一般已完全破壞,大都也只用在滑坡穩定性評價之中。因此,對這類結構面的參數取值,工程中多採用折衷的方法,即取屈服值。

屈服抗剪強度的選取:若在其沿原狀樣第一次剪切τ-u關系曲線(圖6-13)上,於峰值抗剪強度點之前,有明顯的屈服點,則可直接選取此點作為屈服抗剪強度。同時,這種曲線也類似於岩石應力-應變彈塑性(下凹型)曲線,這里稱為Ⅰ類屈服曲線。此點特徵明顯:在剪應力-位移關系曲線達到曲率點之前,剪應力(τ)增幅大於位移(u)增幅;該點之後,位移(u)增幅則大於應力增幅(τ)。若在峰值抗剪強度點之前,無明顯的屈服點,相似於岩石應力-應變塑彈性(上凹型)曲線,這里稱之為Ⅱ類屈服曲線。此時,可選峰值抗剪強度折減。工程試驗實踐,其折減系數一般取0.85左右,即峰值×0.85=屈服值(聶德新等,1999)。這兩種屈服點的取值方法不一樣。但經驗證,在Ⅰ類屈服曲線上取屈服實點所得的屈服抗剪強度和採用峰值抗剪強度折減所獲得的屈服抗剪強度近似,從表6-5可知,屈服實點值與峰值的比值均也在0.85左右。

表6-5 屈服實點值與峰值比值統計表

復雜軟岩特性及其高邊坡穩定性研究:以四川岷江紫坪鋪水電站為例

復雜軟岩特性及其高邊坡穩定性研究:以四川岷江紫坪鋪水電站為例

圖6-12 不規則樣抗剪試驗破壞時剪應力(τ)-水平位移(u)曲線

圖6-13 屈服值點選取示意圖

(2)確定抗剪強度指標

依據上述取值方法獲得各組剪樣抗剪強度值,繪制出正應力(σ)-剪應力(τ)關系曲線(圖6-14)。利用這些關系曲線,採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對所選取的抗剪強度值進行線性擬合,可初步計算出每組剪樣的內摩擦角φ和內聚力C。

復雜軟岩特性及其高邊坡穩定性研究:以四川岷江紫坪鋪水電站為例

圖6-14 不規則樣抗剪試驗正應力(σ)-剪應力(τ)關系曲線

3.剪切帶含水率與屈服抗剪強度相關性分析

軟弱結構面與軟岩攜剪試驗後的剪切層含水率同屈服抗剪強度參數C、φ值存在著一定的對應關系(圖6-15,圖6-16)。從關系曲線圖中可以看出,屈服抗剪強度參數C、φ隨含水率的增加有降低的趨勢。

圖6-15 含水率同內聚力C值關系圖

圖6-16 含水率同內摩擦角φ值關系圖

4.結構面屈服強度特徵

根據野外層間錯動帶所進行的岩礦鑒定結果,和室內剪切層的詳細描述,攜剪試驗的剪切面(帶)有四種類型:泥化夾層、炭質頁岩、軟岩夾煤線、含炭屑砂岩或砂岩夾斷續煤線。其中前三類可歸為不同的軟弱結構面。由於工程中一般採用屈服值,所以這里只就屈服值的變化規律進行簡單的分析,且剪切強度特性與剪切方向有關。

(1)泥化夾層型結構面強度

在溢洪道下段內側邊坡1#排水洞2#采樣點所採集的泥化夾層結構面比較典型。原始的層狀岩層形成後,在後期多次強烈的構造作用下,將炭質頁岩、泥質粉砂岩、煤等軟質岩擠壓與研磨,形成未膠結的岩石碎屑粉末夾層。含泥質、貫通性是該類軟弱面的主要特徵。2#RXN、4#RXN兩組試樣其抗剪強度參數是:內聚力C一般在0.09~0.16MPa之間,平均為0.12MPa,內摩擦角φ變化在10.9°~33.9°之間,平均為22.7°。當泥化夾層中黏粒含量愈高、滑膩性礦物含量愈多或飽水時,其強度愈接近下限值,其黏聚強度可能降低到0.02MPa以下,反之則接近上限值。

(2)炭質頁岩型結構面強度

含炭質泥岩或泥頁岩結構面強度的綜合,受構造變形的影響較大。邊坡軟弱帶中所發育的炭質頁岩為層間剪切破碎帶的主體,其岩性軟弱,呈散體結構,壓縮變形量大,強度很低,岩體質量極差。1#LXT、2#RXT、5#RXT三組試樣其抗剪強度的參數是:內聚力C一般在0.06~0.22MPa之間,平均為0.13MPa,內摩擦角φ變化在18.5°~26.5°之間,平均為23.03°。若含泥較重,頁理鏡面較發育或飽水時,剪切強度兩參數可取下限值;若砂頁岩互層,構成了軟硬相間的岩性組合,在剪切過程中,其中細軟物質可以被擠緊,硬質砂性物則產生很大的摩阻力,因而剪切強度的兩參數可取靠近上限值。

(3)軟岩夾煤線型結構面強度

以確定含煤或夾煤線的結構面強度為主,大都呈碎裂狀,其煤層厚度不大且不穩定。軟岩夾煤線型結構面各單體邊坡發育不均一,受構造變形的影響較大。

1#LX、5#RXM、6#RL三組試樣其抗剪強度的參數是:內聚力C一般在0.05~0.18MPa之間,平均為0.09MPa,內摩擦角φ變化在11.9°~40.0°之間,平均為21.4°。剪切強度由其中軟弱部分所控制,一般不含或很少有充填物,未受膠結。當光滑破裂面愈平直、擦痕愈微細、微粗糙度愈小或飽水時,其抗剪強度愈接近下限值。反之,抗剪強度就愈接近上限值。

(4)含炭屑砂岩型結構面強度

涵蓋了泥質粉砂岩型和粉砂質泥岩型結構面強度,具條帶狀的泥質粉砂結構,定向構造。泥質粉砂岩岩性軟弱,遇水較迅速崩解。岩體結構屬鑲嵌碎裂結構,其質量較差,並具有較大的壓縮變形。3#LX抗剪強度的參數是:內聚力C為0.28MPa,內摩擦角φ為34.1°。在邊坡軟岩中,其結構面強度相對較大。

『玖』 成果總結的三個方面有:展現事實,分析道理和什麼

一、會議總結的概念
總結是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對自身某一階段或某一項工作進行總的回回顧,找出內在規律答,以指導未來實踐而使用的公文。

總結的目的,是通過對自身工作中的優點與缺點的回顧分析,吸取經驗教訓,並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論認識的高度,以便做好今後的工作。因此,總結在整個工作流程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個人對自己的工作、思想、學習和生活進行回顧而寫成的總結,不是公文,屬於一般應用文。

二、會議總結的特點
(一)經驗性。總結和計劃相反,是在事後進行的。總結的材料必須是真實的,是自身經歷過的,包括典型材料和數據,這樣才有實踐意義。經驗過的事情,在寫作上往往更多地採用敘述方式。總結還應據實議事,運用畫龍點睛式的議論,提出主題,寫明層義。擺事實,講道理;事實是主要的,議論是必要的。在寫法上,以敘述說明為主。敘述不是詳敘,是概敘;說明要平實准確,不能旁徵博引。

閱讀全文

與成果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