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洋務運動的成果

洋務運動的成果

發布時間:2020-12-15 10:34:40

1. 李鴻章的洋務運動有什麼成就

同治元年,李鴻章率淮軍到上海,署理江蘇巡撫兼通商大臣後,在上海與洋人展開了頻繁的接觸與聯合。

同治二年,李鴻章曾在松江設立彈葯廠,攻陷蘇州後,把彈葯廠遷到蘇州,改為洋炮局。同治四年,署理兩江總督時又搬到南京,成立金陵製造局,專門生產槍、炮、子彈、火葯,供應淮軍及本省各防營。李鴻章在此基礎上,搞了30多年洋務。在當時的地主階級統治成員中,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是最主動學習外國科學技術的。在洋務派中,李鴻章辦的軍工企業最多,規模也最大,除金陵製造局外,還有江南製造總局,天津機器局。

同治四年,李鴻章購買了上海虹口的美商鐵廠,很快又並入原屬清政府的2個小炮廠,設立了江南製造總局,若干年後經過發展成為洋務派最大的軍工企業。這個兵工廠生產槍、炮、彈葯、水雷等武器,其設備是從美國進口,並雇請英、美、德等國技師。同治5年,由於廠址狹小,又從虹口遷到高昌廟。及後不斷擴充,先後建了汽爐、輪船、槍炮、彈葯、水雷、煉鋼等14個分廠和1個譯書局,人員最多時達幾萬人。在幾十年中,江南製造局製造了不少武器,譯書局也翻譯了一批國外科技圖書。在總局工作的中國工程技術人員徐壽、華衡芳等人,在數學、化學、機械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造詣。

李鴻章調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時,接手了天津機器局。他首先對原廠的人員進行調整,並做了擴充和整頓,換上了不少自己的親信,又從香港請來很多技術工人。該廠主要生產槍、炮、水雷、子彈、開花彈等,設備購自英國,這個廠的規模僅次於江南製造局。

由於軍事工業籌措經費困難,洋務派就廣開財源」」求富」」。他們辦起了許多民用工業。在民用企業中,又以李鴻章經手興辦的為多,有許多企業是他利用自己的地位在沒有得到清廷允準的條件下,擅自興辦起來的。

同治十一年,李鴻章在上海設輪船招商局,先後起用買辦出身而又諳熟技術管理的唐廷樞、徐潤、鄭觀應等人主持局務。以後他還在天津、漢口、廣州、香港等地設立分局。招商局的開辦,雖然目的在於擴大財源,但卻突破了外國勢力對中國航業的壟斷。開業的3年,招商局擠掉了外國輪船公司1300萬兩白銀的利潤的市場份額,迫使美國旗昌洋行退出競爭。

同治十三年,洋務派與頑固派繼同治六年有關同文館招生問題辯論後,再一次展開大辯論。爭論的中心問題是製造洋船洋器和籌備海防問題。總理衙門先提出」」練兵、簡器、造船、籌餉、用人、持久」」6條措施。李鴻章是」」6條」」最有力的支持者與倡導者,他主張建立新式海軍,各省配備近代武器,用西法採煤、建鐵路,培養和選拔具有近代科學知識的人才;兩派經過一場激論斗爭後,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的意見佔了上風。當年李鴻章被授文華殿大學士。

光緒三年,李鴻章設開平礦務局,開采直隸唐山地區的煤炭,光緒七年正式出煤,年產量3萬多噸。當年,在奕祈的暗中慫恿下,他先斬後奏修建唐山至骨各庄的鐵路。光緒十二年又向西延長到蘆台,長85公里,光緒十三年,李鴻章在天津設置鐵路公司進行運營。第2年,李鴻章主持將鐵路由蘆台又向西延長至天津,光緒二十年,開灤煤礦年產量已發展到70萬噸,相當於現在的一個中型煤礦。這是洋務派所辦煤礦中最大和成果最好的一個。這個煤礦採用機器採煤,逐漸配備了鐵路、運河、專用碼頭及貨棧,在中國近代影響非常大。

另外,在工業、交通等方面李鴻章又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光緒五年李鴻章設天津電報局,在國內設7個分局,經過數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了能通達半個中國的電報網;光緒七年,在上海建立機器織布局,由鄭觀應負責,聘請美國人任教習,開中國人機器織布先河;光緒十四年,在黑龍江設漠河礦務局,在當地採金。年產量近2萬兩。擠走了沙俄搶掠全國黃金的」」采礦事務所」」。

基於」」自強」」、」」求富」」的需要,李鴻章在引進」」制器之器」」創辦軍工企業、民用工業企業的同時,還試圖推進科舉改革,培養」」制器之人」」,即大批掌握科學技術知識的新式人才。在同治六年的辯論中,他主張科舉專設傳授和學習各種製造技術一科,單獨取士。雖未獲准實行,但他在自己所設的上海廣方言館中,不僅讓學生學外語,還開設了自然科學課程,這對中國傳統的教育無疑是一個突破。由此李鴻章大興新式學校,先後創辦了外國語學校、江南製造局附設機械學校、天津水師學堂、天津武備學堂、天津軍醫學堂、天津電報學校;他還主張向歐美的幾個國家派遣了少量留學生,這是中國派出留學生的先聲。通過這些新式學校和留學生,一大批中國近代知識分子和專業技術人才被培養出來。

在軍事上,李鴻章除用最先進的近代武器裝備自己的淮軍外,最令舉世矚目的是創辦了北洋海軍,這是李鴻章興辦洋務的主要目的。同治十年,李鴻章在天津大沽口添置新式炮台,當年又調江南和福州船廠的兩只船到天津巡海。同治十三年丁日昌建議設北洋、東洋、南洋3支海軍,李鴻章予以堅決支持。光緒四年清政府決定先設北洋水師,以後再建東洋、南洋水師。年底,李鴻章向英國購買4條炮艦,報請由記名提督丁汝昌留北洋差遣,在天津設水師營務處,以道員馬建忠負責海軍日常事務。次年,命人設計出黃地藍龍紅珠的長方形海軍旗。光緒十一年,清政府正式設海軍衙門,由奕祈任總理大臣,李鴻章任會辦大臣,實權由李鴻章掌握。李鴻章憑藉手中的權力幾年中添置了10餘艘新船。光緒十四年,北洋海軍正式成立。艦隊中有排水量達7千多噸的主力鐵甲艦定遠號、鎮遠號,還有各種巡洋艦、炮艦、練習艦、魚雷艇及各種雜差船隻近50艘,力量在當時已經超過了日本。然而由於北洋海軍建軍以後,為籌備甲午年慈禧太後60大壽慶典,海軍經費大部分被挪用修建頤和園,艦隊沒辦法再加更換和擴充。而日本則針對中國的海軍水平,組建了新艦隊,在火力和速度等方面,不久就超過了北洋艦隊。

2. 洋務運動的成就是什麼啊

(一)
1.創辦了一批軍事.民用工業,對外國資本有一定抵製作用,帶動了中國民族回資本主義的產生
2.建立3隻海軍,鞏固了答國防
3.進行留學教育,有利於引進外國技術和培養人才
(二)
以「中體西用」的思想只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不徹底改變封建制度是其失敗的根本原因
1895年甲午中日海戰,北洋海師全軍覆沒標志洋務運動失敗

3. 李鴻章在洋務運動中的成就

「洋務」泛指清政府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生關系的一切事務。「洋務運動」則是歷史學家對1861年至1895年間人們所從事的引進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和文化的所謂「洋務」事業的歷史概括。對洋務運動歷來有著不同的評價。今天我們認為,洋務運動是一場向西方學習的運動,也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那麼,李鴻章在洋務運動中起著哪些重要作用?
1865年,李鴻章在署理兩江總督任上,鑒於原設三局設備不全,在曾國藩支持下,收購了上海虹口美商旗記鐵廠,與韓殿甲、丁日昌的兩局合並,擴建為江南製造局。與此同時,蘇州機器局亦隨李鴻章遷往南京,擴建為金陵機器局。同治九年,調任直隸總督,接管原由崇厚創辦的天津機器局,並擴大生產規模。於是,中國近代早期的四大軍工企業中,李鴻章一人就創辦了三個,已如他自己所言「練兵以制器為先」。爾後,在引進西方設備進行近代化生產的實際操作中,他又進一步得出:「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欲覓制器之器與制器之人,則或專設一科取士,士終身懸以為富貴功名之鵠,則業可成,藝可精,而才亦可集」,反映出其認識的深化。
19世紀70年代出任直隸總督後,責任愈巨,視野愈闊,綜觀世界各國的發展,李鴻章痛感中國之積弱不振,原因在於「患貧」,得出「富強相因」,「必先富而後能強」的認識,將洋務運動的重點轉向「求富」。
清朝中葉以後,由於京杭運河淤塞,朝廷南北貨物的調運部分改為海路。同治十一年底,李鴻章抓住時機,督辦創立了「輪船招商局」。這是中國第一家民營輪船公司,也是中國近代最大的民用企業。它承攬了朝廷「官物」運輸一半的運量,而其隨後展開的客運業竟擠垮了英美合辦的旗昌公司。輪船招商局先以朱其昂為總辦,後以唐廷樞為總辦,徐潤、朱其昂、盛宣懷為會辦。由此奠定了「官督商辦」政策的基調。
其後,在整個七八十年代,李鴻章先後創辦了河北磁州煤鐵礦、江西興國煤礦、湖北廣濟煤礦、開平礦務局、上海機器織布局、山東嶧縣煤礦、天津電報總局、唐胥鐵路、上海電報總局、津沽鐵路、漠河金礦、熱河四道溝銅礦及三山鉛銀礦、上海華盛紡織總廠等一系列民用企業,涉及礦業、鐵路、紡織、電信等各行各業。在經營方針上,也逐漸由官督商辦轉向官商合辦,從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中國近代化開始的標志。
而當洋人要在中國開設電報業務的時候,清朝朝野上下無不驚慌失措,以為「電報之設,深入地下,橫沖直撞,四通八達,地脈既絕……」李鴻章也不允許洋人從香港鋪設來的海底電纜上岸。於是,時隔不久,由他支持鋪設的中國第一條電報電纜線在大沽口到天津城之間開通了。李鴻章能夠完全不理會「地脈」,也能夠完全不理會洋人,因為他知道電報業蘊藏著極高的軍事和民用價值。之後,由清朝國政府的銀子作為投資、以贏利為目的的電報公司成立。李鴻章稱此舉為「官督商辦」,因為在中國創辦擁有自主權的企業「事體重大,有裨國計民生,故需官為扶持並酌借官帑以助商力之不足」。由於李鴻章的主持和參與,洋務派創辦了中國近代第一條鐵路、第一座鋼鐵廠、第一座機器製造廠、第一所近代化軍校、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等。有曾國藩和李鴻章共同創造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創辦的江南製造總局、輪船招商局。不但促進了沒落王朝的工業化,而且為在財政上捉襟見肘的政府提供了大量穩定的資金。不過李鴻章始終沒有逃脫時代對思維的束縛,李鴻章所建企業皆為官督商辦體制,企業初建之時官府沒有實力獨立創辦,便與民資合作。待企業步入正軌,官府便想法設法排斥民資,形成官府獨霸企業。由於連年戰亂,政府不斷從企業中抽離資金、強加冗員,長期的政策保護,又使企業暮氣沉沉。這些重病纏身的企業,隨著外國勢力的入侵和民族資本的崛起,難逃悲劇命運。而李鴻章本人及其家族則是從洋務中大發橫財。

4. 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各有什麼成就

李鴻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謚文忠。作為淮軍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漢族,字季高,一字朴存,號湘上農人。晚清重臣,軍事家、政治家、著名湘軍將領,洋務派首領。左宗棠少時屢試不第,轉而留意農事,遍讀群書,鑽研輿地、兵法。後竟因此成為清朝後期著名大臣,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一生經歷了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鎮壓陝甘回變和收復新疆等重要歷史事件。
曾國藩: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謚文正,漢族,湖南省長沙府湘鄉縣人。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香岩,又號壹公、無競居士,晚年自號抱冰。漢族,清代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對洋務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綱領的一個總結和概括;毛澤東對其在推動中國民族工業發展方面所作的貢獻評價甚高,曾說過「提起中國民族工業,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四大名臣」。
奕䜣(1832-1898年),愛新覺羅氏。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異母弟,1851年(咸豐元年)封為恭親王。1860年9月,咸豐帝於英法聯軍攻陷通州八里橋後逃往熱河,令奕䜣留守北京,「督辦和局」。10月24日、25日,奕䜣先後與英、法代表交換《天津條約》批准書,並訂立《北京條約》。1861年1月,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成立,奕䜣、桂良、文祥受命為總署大臣。8月,咸豐帝在熱河病死。11月,奕䜣聯合慈禧,利用領有重兵駐扎北京一帶的勝保,發動政變,摘掉了當權的以肅順為核心的贊襄政務八大臣。從此,慈禧垂簾聽政,奕䜣為議政王,掌管軍機處及總理衙門。奕䜣力主「借洋兵助剿」,鎮壓太平天國革命;支持地方實力派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舉辦近代軍事工業,開展洋務活動,成為清廷中樞主持洋務的首腦人物。1865年,因受慈禧猜忌,被罷去議政王職務。1884年中法戰爭中,被免去一切職務。1894年,重新起用為總理衙門大臣,後又受命督辦軍務。1898年戊戌變法之初病死。

5. 洋務運動中我國海軍建設方面取得的成果

這個主要體現在籌劃海防方面 洋務運動籌建了北洋艦隊 開啟了我國海軍建設的近代化歷程

6. 洋務運動中哪些成就開中國之先河

工業化、城市化是人類文明演變進程中在近代的孿生驕子。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物化。城市不僅是人口密集的聚落,也是人類文明,尤其是近代囗文明高度凝結的空間。從城市化和城市近代化的視角來考察洋務運動,我們將會看到這一運動所蘊含的一種未被認識的歷史價值。
洋務運動並不是一個形態完滿、性質鮮明的運動,它既不似太平天國、義和團運動那樣粗獷和單純,又不象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那樣具有政囗治理性。然而不管其「中體西用」的理論模式中的內在矛盾是如何難以調協,從中國近代歷史的主題——爭取國家獨立、民囗主和近代化上進行觀照,其對中國近代化、城市化和城市近代化,是具有歷史的進步性,而又有嚴重的缺陷和不足的。

7. 洋務運動主要歷史成就及失敗原因

洋務運復動的成就:

1、洋務運動推動了制近代中國生產力的發展,促使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2、洋務派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輸入;

3、洋務運動打開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缺口;

4、洋務運動促使了國防的近代化。



洋務運動的失敗原因:

主要是包括傳統封建制度的弊端、缺乏完整的計劃、主事者識見不足、守舊人士的反對、官僚政風的敗壞等。
洋務運動中,洋務派雖然自我標榜「自強新政」,但由於他們都是封建傳統思想的衛道者,根本無意於學習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制度。
洋務派只主張學習西方技術,極力反對對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進行任何形式的變革,只是徘徊在封建王國的藩籬中自認為有所新創而洋洋得意,所以最終也沒能在外國侵略者面前表現出「自強」、「中興」。相反,在列強侵略勢力的進攻下,這些封建思想的衛道者們所舉行的「壯舉」迅速歸於失敗。

8. 洋務運動的影響:洋務運動的意義和取得成果有哪些

洋務運動的意義
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它沒能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是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科技人才,還有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洋務運動為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 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洋務運動為民族自強做了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
成果:
洋務運動的內容很龐雜,涉及軍事、政治、經濟、外交等,而以「自強」為名,興辦軍事工業並圍繞軍事工業開辦其他企業,建立新式武器裝備的陸海軍,是其主要內容。從60年代開始開辦江南製造局、福州船政局、安慶內軍械所等近代軍事工業。其中,江南製造局是中國第一個較大的官辦軍事工廠,1865年由李鴻章在上海創辦,全廠約2000餘人,主要製造槍炮、彈葯、水雷等軍用品,同時還製造輪船,1867年後開始製造船艦。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創辦的規模最大的船舶修造廠,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創辦,全廠約1700餘人,以製造大小戰艦為主。安慶內軍械所是清政府最早開辦的近代兵工廠,1861年12月由曾國藩在安慶創建,廠子規模不大,主要製造子彈、火葯、炮彈等武器。除創辦上述一類工廠外,還派遣留學生學習技術。但是,洋務派興辦軍事工業的過程中,遇到了難以解決的問題,最主要的就是資金、原料、燃料和交通運輸等方面的困難。 於是,洋務派在「求富」的口號下,從70年代起採取官辦、官督商辦和官商合辦等方式,開辦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天津電報局、唐山胥各庄鐵路、上海機器織布局、蘭州織呢局等民用企業。與此同時,洋務派還開始籌劃海防,在1884年初步建立起南洋、北洋和福建海軍。在洋務派控制了海軍衙門以後,又進一步擴建北洋艦隊,修建旅順船塢和威海衛軍港。

9. 洋務運動的成效有多大

洋務運動的成果:洋務運動的內容很龐雜,涉及軍事、政治、經濟、教育,外交等,而以「自強」為名,興辦軍事工業並圍繞軍事工業開辦其他企業,建立新式武器裝備的陸海軍,是其主要內容。從60年代開始開辦江南製造局、福州船政局、安慶內軍械所等近代軍事工業。其中,江南製造局是中國第一個較大的官辦軍事工廠,1865年由李鴻章在上海創辦,全廠約2000餘人,主要製造槍炮、彈葯、水雷等軍用品,同時還製造輪船,1867年後開始製造船艦。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創辦的規模最大的船舶修造廠,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創辦,全廠約1700餘人,以製造大小戰艦為主。安慶內軍械所是清政府最早開辦的近代兵工廠,1861年12月由曾國藩在安慶創建,廠子規模不大,主要製造子彈、火葯、炮彈等武器。除創辦上述一類工廠外,還派遣留學生學習技術。但是,洋務派興辦軍事工業的過程中,遇到了難以解決的問題,最主要的就是資金、原料、燃料和交通運輸等方面的困難。
於是,洋務派在「求富」的口號下,從70年代起採取官辦、官督商辦和官商合辦等方式,開辦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天津電報局、唐山胥各庄鐵路、上海機器織布局、蘭州織呢局等民用企業。與此同時,洋務派還開始籌劃海防,在1884年初步建立起南洋、北洋和福建海軍。在洋務派控制了海軍衙門以後,又進一步擴建北洋艦隊,修建旅順船塢和威海衛軍港。

1861年,曾國藩在安慶創設的製造近代武器的軍事工業,也是洋務派創辦的仿製西式武器的第一個軍事工業。主要製造子彈、火葯、炸炮等。「內」,表示這個軍械所屬於安慶軍內的設置。1864年,清軍攻陷南京後,該廠由安慶遷到南京,改名為金陵機械製造局。
江南製造總局
又稱江南製造局,1865年由李鴻章在上海創辦。1867年,由虹口遷至高昌廟,經過不斷擴充成為清政府最大的軍事工業。該廠技術和機械設備主要依靠外國,除製造槍炮彈葯外,也製造機器和修造輪船。1905年造船部分獨立,稱「江南船塢」,兵工廠部分人稱製造局。後分別改稱「江南造船所」和「上海兵工廠」。它是洋務派開辦的最大的近代工業,它用自煉鋼材仿製的毛瑟槍,趕上19世紀後期德國新毛瑟槍的水平,它研製的無煙火葯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但是,江南製造總局是官辦的,經費由清政府調撥,生產不計成本,不考慮經濟效益,缺乏發展的動力。它採用封建衙門式的管理,用管軍隊的方法約束工人,工人缺乏生產積極性,產品質量得不到保證。

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經營的設備最齊全的新式造船廠。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馬尾創辦。聘用外國人擔任技師。主要由鐵場、船場和學堂三部分組成,1884年馬尾海戰中遭到嚴重破壞。後雖經恢復但大不如前,辛亥革命後,改稱海軍造船所。
漢陽鐵廠
1889年春,兩廣總督張之洞籌劃在廣州建立煉鐵廠,同年他調任湖廣總督,籌辦的煉鐵廠也隨遷漢陽,1890年在大別山下動工興建,1893年漢陽鐵廠基本完工,共有六個大廠,四個小廠,煉鐵爐兩座。1894年投產,開始均為官辦,從籌辦起至1895年,共用經費五百八十餘萬兩。中日甲午戰爭後,清政府因無力籌措經費,於1896年改為「官督商辦」。辛亥革命前夕,漢陽鐵廠工人約三千人,每年出鋼七萬噸。抗日戰爭時期,漢陽鐵廠部分設備被國民黨政府遷往重慶成立大渡口鋼鐵廠。解放後收歸人民所有。
輪船招商局

簡稱「招商局」。中國最早設立的輪船航運企業。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李鴻章招商籌辦。1873年1月成立。總局設上海,分局設煙台、漢口、天津、福州、廣州、香港以及橫濱、神戶、呂宋、新加坡等地。1885年(光緒十一年)改為官督商辦。1909年(宣統元年)歸郵傳部管轄。1912年改為商辦,更名商辦招商局輪船公司,後又改稱商辦招商輪船有限公司。1932年國民黨政府收歸國營,更名國營招商局,歸屬交通部。抗日戰爭期間,總局先遷香港,後移重慶。戰後遷回上海。1947年共有船460艘,33萬余噸。1948年成立招商局輪船股份有限公司。1951年改稱中國人民輪船總公司,香港仍沿舊稱。1985年成立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
同文館
我國歷史上很早就有人從事翻譯工作,但正式設立外語學校卻晚至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設立的同文館。在清政府與外國訂立《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時,竟連一個懂得外文的中國人都找不到,任憑侵略者的蒙騙。
1861年奕奏請設立外語學校,培養外語人才和外交人才。1862同文館中的學生年8月,同治帝正式批准成立「京師同文館」。學員學習漢文外,主要學習外文。聘有外籍教師英國人包爾騰,法國人司默靈、畢利干,俄人柏林,美國人丁韙良、傅蘭雅、海靈敦等先後任教。丁韙良從1869年任總教習,總管教務達30年。總稅務司赫德兼任監察官,實際控制了經費和人事大權。 同文館完全按正規學校來辦,陸續開設英文館、俄文館、德文館和東文(日文)館。只招收13、14歲以下八旗子弟,後又招收15—25歲的滿漢學員,也招收不限年齡的滿漢學員。學習期限初定3年,到1876年分為兩種:一是由外文而及天文、化學、測地等科的學生學制8年;一是年齡稍大、僅借中文譯本學習天文、化學、測地等科的學生,學制5年。1867年時增設算學、化學、萬國公法、醫學生理、天文、物理、外國史地等。學生最多時達120人。畢業生大多任清政府譯員、外交官員和其他洋務機構官員。設有印刷所,翻譯印《萬國公法》及數理化和文史等方面書籍。1902年同文館並入京師大學堂。

10. 洋務運動在教育方面留下的重要成果是什麼

你的回答完美的解決了我的問題,謝謝!

閱讀全文

與洋務運動的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