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水稻研究所的科研成果
至今,共取得通過省級以上科研成果132項,獲獎成果76項次,涵蓋了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三大獎項。1997年、1998年、2000年和2003年分別有成果入選中國十大科技進展和中國十大科技新聞。成果年應用面積在1.5億畝以上,取得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編輯出版《中國水稻科學》、《Rice Science》、《中國稻米》期刊及大型水稻學術專著;建有中國水稻信息網。圖書館擁有中外藏書4萬余冊。 其他成果一覽表 成果名稱 獲獎類別及等級 獲獎年份 水稻重要遺傳材料的創制及其應用 中國農科院科技成果獎 一等 2008 香稻骨幹親本的篩選利用與高檔優質香稻研發 中國農科院科技成果獎 一等 2008 水稻可持續高產組合模式及調控技術 中國農科院科技成果獎 二等 2008 微生物除草劑殺草毒素的分離鑒定及其應用研究 中國農科院科技成果獎 二等 2007 基於QTL定位的秈稻高產育種技術體系 中國農科院科技成果獎 二等 2007 一級優質香稻中香1號的選育與示範推廣 中國農科院科技成果獎 二等 2006 水稻高產生產集成技術示範與推廣 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 一等 2006 加工專用型高產糯稻春江糯2號的選育、生產技術集成與產業化開發 中國農科院科技成果獎 二等 2005 優質早秈中鑒100的選育與示範推廣 中國農科院科技成果獎 一等 2005 印水型水稻不育胞質的發掘及應用 中國農科院科技成果獎 一等 2004 褐色穎殼不育系中7A的選育及雜交水稻機械化制種技術研究 中國農科院科技成果獎 二等 2004 稻米品質溫度鈍感材料的發掘利用與成果產業化 中國農科院科技成果獎 二等 2003 超級稻協優9308的選育、超高產生理基礎研究及生產集成技術的示範與推廣 中國農科院科技成果獎 一等 2003 耐鹽轉基因水稻的分子生物學研究 中國農科院科技成果獎 二等 2002 水稻白背飛虱新抗源發掘、遺傳研究和新抗性基因Wbph6(t)分子定位 中國農科院科技成果獎 一等 2002 超級雜交稻育種親本選配理論及同核異質廣親和不育系的創建 中國農科院科技成果獎 二等 2002 雜交稻種子DNA指紋鑒定技術 中國農科院科技成果獎 二等 2001 優質、高產、抗稻瘟病雜交早秈優I66的選育與推廣 中國農科院科技成果獎 二等 2001 雜交稻結實障礙的生理學新解及粒粒飽增產技術 中國農科院科技成果獎 二等 2000 褐飛虱全純人工飼料的創制及氨基酸營養研究 中國農科院科技成果獎 一等 2000 《雜交水稻高產高效益栽培》 中國農科院科技進步獎 二等 1999 秈稻形態標記形狀近等基因系的構建 中國農科院科技進步獎 二等 1999 稻田除草劑和尿素混用的增效作用和機理 中國農科院科技進步獎 二等 1997 光敏核不育水稻的光溫反應及溫敏核不育的肯定 中國農科院科技進步獎 二等 1996 減少稻田用葯的理論依據和實踐研究 中國農科院科技進步獎 二等 1996 多效唑水稻、油菜應用技術推廣及發展 中國農科院科技進步獎 一等 1994 大麥原生質體再生綠色植株 中國農科院科技進步獎 二等 1993 早秈中83-49 「七五」重大成果獎 1991 中國水稻種植區劃 部資源調查區劃獎 三等 1991 南方稻區水稻良種區域試驗結果及其應用 中國農科院科技進步獎 一等 1990
❷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為人類做出重大貢獻,他的科研成就到底有多大
袁隆平的科研成就達到能使雜交水稻突破雙季畝產1500公斤。
2018年5月22日,位於三亞水稻國家公園的有機覆膜直播試驗示範田進行測產驗收,測得畝產1065.3公斤,創下海南省水稻單產歷史最高紀錄。
2020年11月2日,在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清竹村進行的袁隆平領銜的雜交水稻雙季測產達到了畝產1530.76公斤,其中早稻619.06公斤、第三代雜交水稻晚稻品種「叄優一號」911.7公斤,超過了1500公斤的預期目標。
比數字更重要的意義在於:這次測產充分展示了第三代雜交水稻更加契合實際生產的特點,從而有利於進一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高產、抗病、抗寒、抗倒等特點是第三代雜交水稻相比前兩代普遍具備的優勢,這也是這次測產在極端天氣的不利條件下,還能夠突破雙季畝產1500公斤的關鍵原因。」
袁隆平的人物貢獻:
袁隆平設計出了以高冠層、矮穗層和中大穗為特徵的超高產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級雜交稻的技術路線,並在超級雜交稻研究方面連續取得重大進展。
1997年,袁隆平又開展超級雜交稻研究。已於2000年、2004年、2012年分別實現中國超級稻百畝示範片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標。
2013年,他啟動了百畝示範片畝產1000公斤的超級雜交稻第四期目標攻關,計劃到2020年前實現目標。同時實施超級雜交稻「種三產四」豐產工程,促進科技成果的生產應用。
自2007年以來取得巨大的增產、增收效應,中國已有7個省市實施,其中湖南省全省參加的縣由20個增加至2012年50個,面積達882萬畝。截至2020年,累計示範推廣面積2000多萬畝,增產20多億公斤,為糧食持續穩定增產做出了新的貢獻。
❸ 復交水稻的研究成果
復交水稻的研究成果,打破當代常規、雜交水稻高產不抗病、優質不高產自然現象;可從通過國家九五攻關;破解世界水稻育種難題,面向國內外公開招標;2000年湖南省農作物審定委員會十六次會議公布審定合格的水稻新品種獲悉,1、審定的晚稻品種;6、由吳炆耕選育湘晚糯一號、原名湘集優9512,通過全省兩年區試鑒定抗;畝產424公斤,多抗,病、寒、旱,評為優質稻品種,可在全省推廣。8、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選育的崴優134畝產487公斤,米質一般、感稻瘟病和白葉枯病,可在稻瘟病輕發區推廣。2、認定品種;33,中國水稻研究所選育的中香1號,畝產350公斤,中抗稻瘟病米質優;尤其農民應用生產實驗證明是在大田示範生產採用吳炆耕專用栽培技術優質、高產、多抗三大優勢更為明顯,——未完
❹ 袁隆平怎樣發明的雜交水稻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將雜交水稻的育種從選育方法上分為三系法、兩系法和一系法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育種程序朝著由繁至簡而效率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
從雜種優勢水平的利用上分為品種間、亞種間和遠緣雜種優勢的利用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優勢利用朝著越來越強的方向發展。
根據這一設想,雜交水稻每進入一個新階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將把水稻產量推向一個更高的水平。這項戰略構想的提出,為中國已取得三系法雜交水稻研究、開發成功後開展雜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
1987年7月16日,袁隆平學生李必湖、鄧華風,在安江農校秈稻三系育種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歷經兩年三代異地繁殖和觀察,該材料農藝性狀整齊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了100%,並且育 性轉換明顯和同步。
這一新成果,為雜交水稻從「三系法」過渡到「兩系法」開拓了新局面。同年他提出「雜交水稻的發展戰略」,即三系法為主的器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系法為主的秈粳亞種雜種優勢利用;一系法為主的遠緣雜種優勢利用。
1987年,國家「863」計劃將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立為專題,袁隆平組成了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協作組開展全國性的協作攻關。歷經九年的艱苦攻關,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取得了成功,一般比同熟期的三系雜交稻增產5%~10%,且米質一般都較好,近年的種植面積為6000畝左右。
(4)水稻成果示範擴展閱讀
袁隆平1997年提出「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的技術路線,在國際上引起高度重視。在他的率領下,先後於2000年、2004年和2011年實現了超級稻畝產700公斤、800公斤和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標。
畝產1000公斤的第四期目標也於2014年10月實現歷史性突破,為進一步大面積、大幅度提高水稻產量奠定了基礎。1995年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❺ 袁隆平宣布的重大成果是什麼
近日,在2017年國家水稻新品種與新技術展示現場觀摩會(以下簡稱「雙新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宣布了一項重大成果。
湖南省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湖南省將根據現代農業發展的總體要求,以推進依法治種、保障用種安全、建設種業強省為目標,進一步完善全省品種安全跟蹤評價與新品種展示示範體系,建立健全品種安全預警、示範推廣機制,加速新一輪品種更新換代,為推動農業調結構轉方式提供更好支撐。
❻ 袁隆平宣布了一個什麼重大成果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宣布一項剔除水稻中重金屬鎘的新成果。
據介紹,此次雙新會較去年有所突破。首先是規模上,示範田面積由去年的130多畝增加至今年的300多畝,參展種企和品種數量增加;其次是在參展品種質量安全方面,由過去注重事前許可轉變為強化事中事後監管,採用定點調查、走訪調查、專家訪查等方式全程跟蹤評價品種田間表現,對存在嚴重缺陷、種性嚴重退化或失去生產利用價值的品種及時反饋給種子企業,對不宜繼續推廣使用的品種及時發布預警信息,依法依規停止推廣,從源頭上規避了農業生產風險。
湖南省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湖南省將根據現代農業發展的總體要求,以推進依法治種、保障用種安全、建設種業強省為目標,進一步完善全省品種安全跟蹤評價與新品種展示示範體系,建立健全品種安全預警、示範推廣機制,加速新一輪品種更新換代,為推動農業調結構轉方式提供更好支撐。
真的是好消息啊,希望能夠盡快推廣種植!
❼ 中國雜交水稻現在的成果研究的如何
前不久在長沙舉行的中國稻米高峰論壇上,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滿懷信心地表示,2010年,他主持的超級稻研究項目第三期畝產900公斤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而目前,已有個別百畝連片的實驗基地,平均畝產創記錄地達到980公斤以上。
中國雜交水稻研究一直遙遙領先於國際社會。2004年,袁隆平從以色列領取了「沃爾夫」獎後,又從美國捧回「世界糧食獎」。一年之內連獲兩項國際農業類最高獎項,其輝煌的背後,是國際社會對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高度認可和贊譽。世界糧食獎基金會贊揚他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發現水稻的雜種優勢並加以應用而獲得成功。他為促使中國由糧食短缺不足轉變為糧食充足供應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研究的雜交水稻以20%的增產幅度在中國得到迅速推廣,每年增產的糧食可多養活數千萬人口。
中國對雜交水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64年,當年袁隆平偶然發現了水稻的雜交優勢。1966年,袁隆平發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論文,突破了「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的傳統觀念,奠定了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基礎。此後他和同事埋頭研究,於1973年完成三系雜交水稻研究,1976年大面積推廣種植成功。1987年7月,安江農校青年教師鄧華鳳在袁隆平的理論指導下突破了兩系法雜交的制約瓶頸,經過七八年的攻關,1995年中國宣告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成功。
袁隆平根據國內外發現的育種新材料,1987年發表了「雜交水稻育種戰略設想」的論文,大膽而科學地把雜交水稻育種劃分為互相銜接的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三系法為主的品種間雜交優勢利用;到兩系法為主的秈粳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再到一系法為主的遠緣雜種優勢利用,為中國雜交稻研究確定了技術路線。1997年中國啟動了「超級雜交稻育種」研究項目,確立了常規稻和雜交稻並舉、三系法和兩系法並重、生物技術與常規技術相結合的發展思路,在著力提高產量潛力的同時,注重改善稻米品質、增強病蟲抗性和生態適應性。目前,超級稻研究畝產700公斤的一期目標於2000年實現,畝產800公斤的二期目標也已於2004年提前實現,目前正在進行三期研究。
我國雜交稻從1976年大面積推廣以來,到2003年已經累計種植了45億畝,幫助農民增收稻穀4億噸。袁隆平介紹說,世界上已有20多個國家研究或引種雜交水稻,在東南亞、南亞、南美、非洲等多個國家的試種示範都取得了極其顯著的增產效果。越南、印度、菲律賓等國引種雜交水稻後,產量大幅增加。2003年越南種植60萬公頃雜交稻,每公頃單產比常規稻高出40%以上;在中國和一些國際組織幫助下,菲律賓種植3000公頃雜交稻,每公頃單產高達8.5噸,比當地水稻平均單產高出近一倍。
早在十五六年前,中國雜交水稻技術被世界糧農組織列為解決世界上糧食短缺國家的首選技術,這項成果還獲得中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然而,這項科研成果早期並沒有在知識產權方面進行保護。「過去我們的技術都是敞開的,現在知識產權意識逐步加強,我們也開始用法律手段來保護自己的研究成果。」袁隆平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
由於不重視知識產權,中國雜交水稻技術在轉讓中曾蒙受過巨大損失。1981年當中國向美國轉讓11項雜交水稻核心技術時,美方只承認1項有效。上世紀90年代以後,中國逐步加強了雜交水稻知識產權的保護,一些雜交水稻研究機構制定了保護知識產權的相關規定,加強了研究開發、生產經營以及科技人員流動、對外科技交流與合作活動中知識產權保護措施。
袁隆平說,對於這個為人類造福的科技產品,中國對其知識產權的保護絕不是永久的,只能是保護一段時間。為了讓更多的人受惠,目前中國的三系雜交水稻技術在國際上是完全公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