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海南省樂東縣後萬嶺鉛鋅礦詳查
(1)概況
礦區面積10.58平方千米。礦區位於海南省樂東縣城西南33千米,省道毛(陽)九(所)公路經過礦區,與三亞相距約100千米,交通非常便利。礦區屬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居民為黎漢雜居。
2006年3月至2011年10月,海南省地質綜合勘察院開展勘查工作,勘查礦種為鉛鋅礦,工作程度為詳查,勘查資金約2100萬元。
(2)成果描述
本次詳查提交的《海南省樂東縣後萬嶺鉬鉛鋅礦區詳查報告》已通過由海南省國土環境資源廳組織的專家審查,正在准備備案事宜。共探獲各類別鉛鋅礦石總量為1723.94萬噸,金屬量:鉛79944噸、鋅239977噸、鉛+鋅319921噸。其中,探明的經濟基礎儲量(121b)礦石量為86.56萬噸,占總礦石量的5.02%,金屬量:鉛3836噸、鋅15940噸、鉛+鋅19776噸,分別占鉛、鋅、鉛+鋅金屬量的4.80%、6.64%、6.18%;控制的經濟基礎儲量(122b)礦石量為576.51萬噸,占總礦石量的33.44%,金屬量:鉛30292噸、鋅114456噸、鉛+鋅144748噸,分別占鉛、鋅、鉛+鋅金屬量的37.89%、47.69%、45.24%;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礦石量為436.52萬噸,占總礦石量的25.32%,金屬量:鉛34286噸、鋅82739噸、鉛+鋅117027噸,分別占鉛、鋅、鉛+鋅金屬量的42.89%、34.48%、36.58%;探明的次邊際經濟資源量(2S21)礦石量為37.20萬噸,占總礦石量的2.16%,金屬量:鉛520噸、鋅1808噸、鉛+鋅2328噸,分別占鉛、鋅、鉛+鋅金屬量的0.65%、0.75%、0.73%;控制的次邊際經濟資源量(2S22)礦石量為587.15萬噸,占總礦石量的34.06%,金屬量:鉛11010噸、鋅25034噸、鉛+鋅36042噸,分別占鉛、鋅、鉛+鋅金屬量的13.77%、10.43%、11.27%。全礦區礦石平均品位:鉛0.46%,鋅1.39%。V1主礦體礦石量佔全礦區的50.53%,鉛鋅金屬量佔全區的53.16%。另外還求得伴生銅金屬量8552噸,平均品位0.25%;伴生銀金屬量121757千克,平均品位11.07×10-6。礦床達到中型規模。礦床成因類型為受斷裂構造控制的中低溫熱液充填交代鉛鋅礦床。
鶴山市白雲地礦區花果山區段204線剖面圖
1—第四系;2—燕山期中粗粒花崗岩;3—斷層破碎帶;4—礦體;5—礦化體;6—鑽孔及編號;7—探槽及編號
(3)成果取得的簡要過程
共投入主要實物工作量:1∶10000、1∶5000、1∶2000地質測量各2、3、1平方千米;水工環調查各11平方千米、水文鑽孔1個229米;陣列激電法物探3千米、可控源198個點;施工槽探35條,共5541立方米;探礦鑽孔89個,總進尺19522米;岩礦石采樣及化學基本分析2965個;1∶2000地形圖測量3平方千米、1∶1000剖面測量20千米、工程點測量195個點;選礦試驗采樣1個。
『貳』 海南後萬嶺鉛鋅礦
後萬嶺鉛鋅礦床位於海南省樂東縣千家鎮西南5km處,面積約10.58km2。該礦床是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原廣東省海南地質大隊(現海南省地質調查院)在進行1∶5萬地質填圖時發現的鉛鋅礦點。經過這幾年的地質工作,已發展成為大型鉛、鋅、銀、銅等多金屬礦床。
一、礦床地質背景
後萬嶺鉛鋅礦床位於Ⅱ級構造單元華南褶皺系五指山褶皺帶的西南部,處於晚白堊世岩漿活動帶、九所-陵水深大斷裂帶北側,區域性北東向斷裂次一級晚期北北西向斷裂中段和千家岩體的中部。該礦床屬熱液型,其控礦因素為北北西向—近南北向扭張性斷裂、晚白堊世早期花崗質岩漿侵入體、石英脈絹雲母化破碎帶。目前,已在礦區的3條主要礦化石英脈絹雲母化破碎帶(脈帶)中共圈出13個脈狀礦體,其礦(化)體長度為55~180m,最大傾向延深為18~110m,平均厚度為0.37~7.8m。礦體產狀總體走向為北北西—近南北向(348°~360°),傾向東,傾角多大於60°,僅V3-3脈傾角約為45°(圖4-3-1)。
二、地球物理特徵
(一)區域地球物理場特徵
後萬嶺鉛鋅礦床處於千家重力低的北東部。布格重力異常約(-30~-32)×10-5m/s2,經重力剩餘異常、重力垂向二階導數處理,後萬嶺熱液型鉛鋅多金屬礦床處於與千家花崗岩體有關的局部重力低中。航磁異常平面圖上,該礦床位於呈東西走向的航磁負異常中,網格化的ΔT異常強度約-90nT;經低緯度化極垂向一階導數處理顯示,礦床處於正負異常的過渡帶(圖4-3-2)。
(二)礦區磁場特徵
在1∶5萬航磁平面圖上,礦床對應於負異常的低值部位,在平剖圖上礦床與航磁負異常低值區對應,礦床在低緯度化極垂向一階導數圖上沒有異常反映(圖4-3-3)。
(三)礦床岩(礦)石電性特徵
1.岩(礦)石充電率
後萬嶺礦區在鉛鋅礦脈(或礦化蝕變帶)上,其視充電率為10~30ms;在未蝕變的花崗岩上,視充電率則為2~8ms。二者之間具有明顯的激電性差異,表明硫化物礦床具有高極化異常的基本特徵(見圖4-3-4)。
2.岩(礦)石電阻率
該礦區表層電阻率一般在幾十至100Ω·m之間,深部未蝕變的母岩(花崗岩)的視電阻率在800~1000Ω·m,鉛鋅礦化及鉬礦化蝕變帶的電阻率在200~400Ω·m之間。與圍岩相比,礦(化)體具有低阻(或相對低阻)異常特徵(圖4-3-4)。
三、物探方法技術運用
(一)工作部署與工作方法
為查明區內1∶1萬土壤銅鉛鋅綜合異常,擴大該礦區的資源儲量,開展了1∶1萬的激電中梯測量工作。
圖4-3-1 後萬嶺鉛鋅多金屬礦區地質圖
野外工作中使用美國Zonge公司生產的GDP-32Ⅱ多功能電法儀。
激電測量工作採用中間梯度裝置,點距為40m;供電電極距視測量剖面長度決定,AB=1200~2000m;測量電極距MN=40m,供電電流在2A左右。
為查明激電測量推斷的五個礦化帶的埋藏深度及空間賦存狀態,穿過礦化帶布置40線、43線、44線、47線4條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CSAMT)剖面。
圖4-3-2 後萬嶺典型礦床所在區域地質礦產及物探剖析圖
圖4-3-3 後萬嶺典型礦床所在地區地質礦產及物探剖析圖
(二)工作成果
1.激電中梯測量
1∶1萬的激電中梯測量,圈定了D1-1、D1-2;D2-1;D3-1、D3-2五個異常帶(見圖4-3-5)。
D1-1異常帶長約700m,平均寬約60m,走向北北西向,呈條帶狀展布,形態較規則,異常反映呈中低電阻率、高充電率特徵(圖4-3-5、圖4-3-6、圖4-3-7),推斷為礦致異常。經探槽揭露,在異常區分布有2條北北西向的鉛鋅礦脈,位置及走向基本上與激電異常相對應。又經ZK4302鑽孔資料(43線110號點東10m左右)驗證,在孔深48.67~50.67m見黃鐵礦化,黃鐵礦呈立方體。ZK3903鑽孔在孔深14.2~89m之間均不同程度見有黃鐵礦化。根據該異常特徵與地質及鑽孔資料結果分析,認為D1-1異常為硫化物多金屬礦(化)脈引起。
圖4-3-4 後萬嶺鉛鋅多金屬礦區40線地質-物探綜合剖面圖
圖4-3-5 後萬嶺礦區激電中梯視充電率(ms)等值線平面圖
圖4-3-6 後萬嶺礦區激電中梯視電阻率(Ω·m)等值線平面圖
D1-2異常帶長約500m,平均寬約55m,走向北東向,形態較規則,表現為中高電阻率、相對高充電率特徵。MS=6ms等值線形態呈3條北西西向帶狀分布,與已知礦脈分布形態對應,亦為礦脈引起。
D2-1異常帶呈南北走向,異常沒有封閉,表現為低阻率、高充電率特徵。推斷為礦致異常。經探槽驗證,與該異常對應有一南北向分布的鉛鋅礦脈異常。
D3-2、D3-1異常帶均呈南北走向,表現為低電阻率、高充電率特徵。推測該異常為礦體的反映。經探槽揭露,與D3-1異常對應有一南北向分布的鉛鋅礦脈(V2-1)。D3-2異常與相鄰不遠的D3-1異常特徵極為相似,推斷為鉛鋅礦脈引起。
2.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CSAMT)剖面測量
在礦區共完成40線、43線、44線、47線4條剖面的CSAMT測深工作,4條剖面CSAMT二維反演斷面圖如圖4-3-8~圖4-3-11所示。
對4條剖面的CSAMT反演結果分別解釋如下。
a.在43線110~118號點由地表向地下至370m處出現一陡立的、視電阻率值在100~300Ω·m的低阻異常。該異常的淺部(50~100m)與高充電率異常(D1-1)相對應,推測與鉛鋅礦化、圍岩蝕變有關。在深250~300m以下的低阻體,推測除鉛鋅礦化外,還存在其他硫化物礦化。另外,在102~106號點,由淺向深也有一明顯的低阻異常帶,對應有9ms的低緩充電率異常,推測可能與深部硫化物金屬礦化有關。在138~140號點深100~400m處,出現一視電阻率值為60~300Ω·m的陡立低阻帶,其上有9~11ms的充電率異常,推測為隱伏的硫化物金屬礦(化)體(圖4-3-8)。
b.在47線114~118號點,由地表至300m出現一個比較陡的視電阻率值在100~300Ω·m的低阻異常帶。該異常淺部與高充電率異常(D1-1)相對應,推測與鉛鋅礦化或圍岩蝕變有關。另外,在118~128號點之間,在深200~450m之間出現一凹形的低阻異常,異常值在100~300Ω·m之間,推測為隱伏的硫化物金屬礦化引起。同時,在130~138號點之間,深250~450m之間出現一視電阻率在60~300Ω·m的向東緩傾斜的低阻帶。該低阻帶上有9ms的充電率異常,推測該低阻帶為蝕變帶或礦化引起(圖4-3-9)。
圖4-3-7 後萬嶺礦區激電中梯視充電率、視電阻率剖面平面圖
圖4-3-8 後萬嶺礦區43線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CSAMT)二維反演斷面圖
圖4-3-9 後萬嶺礦區47線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CSAMT)二維反演斷面圖
c.在40線114~120號點之間,由地表至170m之間出現一陡立的電阻率60~300Ω·m的低阻異常與激電中梯高充電率異常(D3-2)相對應,推測與鉛鋅礦化或圍岩蝕變有關。另外,在深200~300m之間出現一視電阻率60~300Ω·m的層狀低阻異常,規律性強,連續性較好,推測為隱伏的硫化物金屬礦化引起(圖4-3-10)。
d.在44線116~120號點,深度由地表至200m出現一個比較陡的視電阻率100~300Ω·m的低阻異常帶。該異常淺部與高充電率異常(D3-2)相對應,推測與鉛鋅礦化或圍岩蝕變有關。在深200~450m之間出現一電阻率值在150~300Ω·m的低阻帶,規律性強,連續性較好,推測為隱伏硫化物金屬礦化引起(圖4-3-11)。
圖4-3-10 後萬嶺礦區40線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CSAMT)二維反演斷面圖
圖4-3-11 後萬嶺礦區44線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CSAMT)二維反演斷面圖
四、驗證結果
經過3年的工作,依據其地質、物探等資料,已在該礦區圈定礦化石英脈絹雲母化破碎帶(以下簡稱脈帶)6條。這些脈帶呈略向北撒開向南收斂的帚狀,分布在以後萬嶺為中心且地貌上呈近南北向的狹長山脊上。單條脈帶長數百至1900m,最長為2500m,寬數米,最寬達30m,走向北北西—近南北,傾向東或北東東,局部傾向西,傾角為50°~85°。脈帶之間的間距總的北寬南窄,最寬數百米,最窄為30~40m。其中FmI、FmⅡ、FmⅢ是礦區的主要礦化脈帶,各脈帶的礦化連續性較差,共圈出鉛鋅礦脈10餘條。
(一)Ⅰ號鉛鋅礦化脈帶(FmI)
分布在後萬嶺東300m,呈近南北—北北西向斷續分布在後萬嶺東部的低山脊上,地表出露標高為180~257m。脈帶由中心的礦化石英脈和兩側的絹英岩、硅化絹雲母化碎裂岩、絹雲母化二長花崗岩組成。脈帶長1150m,寬度沿走向變化較大,地表出露寬3~10m,最寬25m,沿傾向略有變寬(ZK4202),延深大於170m,脈帶總體走向近南北—北北西(350°~360°),傾向東或北東東,傾角59°~85°。
在Ⅰ號脈帶中段(TC132)和南段(TC108)的主脈中,礦化蝕變較強,為礦區的重要礦化地段。中段(TC132和ZK4202)已圈出4個鉛鋅礦體(3個為隱伏礦體),南段(TC108)圈出1個鉛鋅礦體。礦體總長182m(地表部分),其餘地段礦化比較微弱。脈帶含礦系數為12.17%。
(二)Ⅱ號鉛鋅礦化脈帶(FmⅡ)
該脈帶呈近南北—北北西向斷續分布在後萬嶺的山脊上,地表出露標高220~340m。脈帶是由中心部位的礦化石英脈和兩側的絹英岩、絹雲母化碎裂岩、絹雲母化二長花崗岩組成。脈帶長2500m,寬度沿走向變化較大,地表一般寬2~5m,最寬20m,沿傾向中部變寬,下部分枝漸窄(ZK001、ZK002),延深大於400m。脈帶總體走向近南北(340°~15°),傾向東或北東東,傾角為40°~83°。
Ⅱ號脈的北段、中段和南段的主脈中,礦化和蝕變較強,尤其是中段和南段;往深部礦化變好,礦體變大,是礦區鉛鋅工業礦體的主要富集地段。礦區的主礦體就賦存於Ⅱ號脈帶,已圈出的鉛鋅礦體中,主礦體長達1000m。
(三)Ⅲ號鉛鋅礦化脈帶(FmⅢ)
Ⅲ號脈帶分布在後萬嶺東250m,呈近南北—北北西斷續分布在後萬嶺東部的低山脊上,地表出露標高為220~300m。脈帶特徵與Ⅰ號脈相似。脈帶長1900m,走向近南北—北北西(330°~360°),傾向東或北東東,局部傾向西,傾角69°~84°。
Ⅲ號脈的南段(TC112、TC343、TC417)的主脈中礦化蝕變較強,已圈出鉛鋅礦體4個,總長255m,其餘地段礦化較弱。脈帶含礦系數達23.95%。
到目前為止,經鑽探驗證,在後萬嶺礦區共圈出鉛鋅(銅)礦體10餘個。其中V1銅鉛鋅礦體規模最大,品位最高。據初步估算求得V1礦體Pb+Zn資源/儲量(121b+122b+333)14萬t,伴生Cu資源/儲量約8000t,伴生Ag資源/儲量約60t。
其他十餘條礦脈大小不一,長度50~300m,延深50~200m,厚度1~15m,Pb+Zn品位1%~3%,伴生Ag2~8g/t,少數礦脈含有伴生Cu。這些礦脈合計有望求得Pb+Zn資源/儲量6萬t以上。整個礦區有望求得Pb+Zn資源/儲量(121b+122b+333)20萬t,伴生Cu資源/儲量約1萬t,伴生Ag資源/儲量約100t。
另外在ZK2307發現了很好的鉬礦找礦信息及礦區南部ZK10303的銅礦化信息。
(本節供稿人:謝順勝)
『叄』 海南省屯昌縣海株嶺金礦詳查
(1)概況
礦區面積7.5平方千米,位於海南省屯昌縣城東南,地處海榆中線即224國道以東,有縣道與之相連,交通便利。礦區屬海洋性熱帶季風氣候。
2009年10月至2010年5月,海南省海洋地質調查研究院開展勘查工作,勘查礦種為金礦,工作程度為詳查,勘查資金350餘萬元。
(2)成果描述
本次詳查,提交了經海南省國土環境資源廳備案的《海南省屯昌縣海株嶺金礦區V1~V4號礦脈詳查報告》,共探獲(122b+333+334)金屬資源儲量2427.91千克。其中詳查區V1、V2、V4等脈共探獲(122b+333)礦產資源儲量為礦石量307931.65噸、金屬量Au1409.67千克,Au平均品位4.58×10-6。其中控制的經濟基礎儲量(122b)為礦石量87090.12噸,占礦石總量28.28%,金屬量Au400.84千克,占金屬總量28.44%,Au平均品位為4.60×10-6。同時在V3號氧化礦體上探獲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礦石量451141.20噸,金屬量Au413.86千克,Au平均品位0.92×10-6,屬於低品位氧化礦石。此外,尚在V2-2號脈上下盤共四條平行盲脈及北部V2-1以及V5~V10六條礦脈中圈定估算了預測的資源量(334):礦石量253740.6噸,金屬量Au604.37千克。礦床已有規模為小型。礦床成因類型為岩漿期後中溫熱液蝕變岩型。
(3)成果取得的簡要過程
共投入主要實物工作量:1∶10000地質測量、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各8平方千米,放射性測量5平方千米,1∶2000地質測量、水工環調查各5平方千米。施工槽探74條,共4827立方米,鑽孔31個,總進尺4071米,坑探441米,岩礦石化學采樣及測試分析714個,選礦試驗采樣1個。
『肆』 海南自貿港有成果了嗎
今天早上剛剛看了一個新聞:海南離島免稅購物細則落地 免稅購物市場潛力加速釋放
海南的這個免稅政策效果特別的明顯
『伍』 海南微軟創新中心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海南微軟創新中心有限公司為中國首家「微軟創新中心」。中心藉助微軟全球的影響力,依託海南優勢資源,通過一流的技術專家、豐富的計算資源、多元的創新環境,全面助力海南國際旅遊島的國際化、智能化和生態化戰略的實現。海南微軟創新中心有限公司目的在與:1)培育IT人才 2)發展智慧城市與國際旅遊 3)海洋經濟 4)農業經濟的發展。公司的宗旨:1)市場產業影響 2)專業能力 3)獲利穩定增長。
法定代表人:佘永旭
成立時間:2013-09-30
注冊資本:18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60200000159365
企業類型:其他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海南省三亞市海棠灣林旺安置區一期C區東面辦公室102室
『陸』 海南四十周年改革開放的成果,證明了什麼
答: 海南四十周年改革開放的成果,證明中國在不斷的進步,變的越來越強大了
祝學業有成
步步高升
『柒』 孔海南的科研成果
中國上海蘇州河重污染底泥無害化技術研究(日本NEDO國際合作項目,2004-2006年,總研究費1500萬元人民幣,中方技術總負責人);
中國太湖流域富營養化生物-生態抑制技術研究(日本國際事業團項目,2002~2006年,總經費5600萬元人民幣,中方技術負責之一);
中國貴州省紅楓湖水庫富營養化抑制技術研究(日本環境省國際合作項目,2000~2002年,總研究費600萬元人民幣,中方技術總負責人); 十五水專項項目:太湖水污染控制與水體修復技術及工程示範(2002-2006年,課題總研究費:2.1億元人民幣) 第二子課題:湖網地區村鎮面源污染防治技術及工程示範(2002-2006年,研究費5500萬元人民幣,該子課題副組長);
十五水專項項目:深圳市城市河流水環境綜合治理技術及工程示範(2002-2006年,總研究費2950萬元人民幣,子課題組長); 釣魚台國賓館景觀水域綜合治理工程 (2003-2006年,總工程費2380萬元人民幣,總設計師);
『捌』 海南12個重點產業有哪些
海南12個重點產業包括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和農村發展、旅遊產業、互聯網產業、醫療健康產業、現代金融服務業、會展業、現代物流業、油氣開發及加工產業鏈延伸、醫葯產業、低碳製造業、房地產業、高新技術教育文化體育產業。
資金重點傾斜以下幾個產業: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和農村發展整合資金20.4億元,用於支持優化農業種養結構調整、完善農業基礎設施、扶貧開發等方面;教育產業投入16.6億元,支持學前教育發展、城鄉義務教育保障等方面;互聯網產業安排5億元,用於互聯網產業基地及孵化器建設、互聯網人才引進和保留等方面;現代金融服務業投入4.3億元,用於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農民小額貸款貼息和獎補等方面。
海南12個重點產業發展成果:
從稅收統計數據來看,海南省十二個重點產業不斷培育發展壯大,3年成「形」5年成「勢」態勢逐漸形成,活力、質量、效益明顯提升。
2018年,海南省十二個重點產業納稅總額佔全省稅收的72.2%。在十二個重點產業中,稅收增速較為明顯的有醫葯產業、文體產業、互聯網產業、旅遊產業等。4年來,十二個重點產業平均每年拉動全省稅收增長10.3個百分點,對全省稅收增長的年平均貢獻率為86.6%,佔全省稅收的比重逐年上升,有力支撐了海南經濟社會的發展。
此外,產業經濟主體也保持較快增長,4年來,十二個重點產業平均每年新增企業納稅戶6000戶左右。2018年,十二個重點產業納稅戶數佔全省納稅戶的37.6%,年均增長22.0%。稅收是宏觀經濟的客觀真實反映,這些都彰顯出海南十二個重點產業發展的良好態勢。
以上內容參考:新華網-海南統籌67億多元扶持12個重點產業
『玖』 海南經濟特區的發展成就
一、經濟發展實現歷史性的突破
(一)經濟總量突破千億大關放量擴展。2007年,全省生產總值(GDP)在2006年突破千億元大關的基礎上,放量由建省辦經濟特區前1987年的57.28億元擴張達到1229.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7.6倍,年均遞增11.4%,快於全國同期增長水平1.6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82.8億元,增長4.1倍,年均遞增8.5%;第二產業增加值363.8億元,增長15.8倍,年均遞增15.1%;第三產業增加值483.0億元,增長9.0倍,年均遞增12.2%。
(二)從低收入地區一躍跨入中等收入地區行列。以常住人口計算,2007年全省人均生產總值(GDP)達14631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87年增長5.4倍,年均遞增9.7%;按當年平均匯率折算,人均生產總值已由1987年的249美元提高到1909美元。依據世界銀行的劃分標准,海南已由低收入地區步入了中等收入地區的行列,向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穩健邁進。
(三)自我發展財力顯著增強。2007年,全省地方財政收入在上年突破百億元大關的基礎上,由1987年的2.96億元增加到152.42億元,增長50.5倍,年均遞增21.8%;地方財政收入占生產總值比重由1987年的5.2%上升到12.4%,上升7.2個百分點,支撐自我發展財力顯著增強。
二、特色產業結構逐步形成
(一)三次產業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全省三次產業結構由1987年的50.0∶19.0∶31.0轉變為2007年的31.1∶29.6∶39.3,其中第一產業所佔比重下降18.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所佔比重分別提高10.6和8.3個百分點,經濟結構逐步趨於合理。
(二)「一省兩地」特色產業基本形成。
新興工業省雛形日益凸顯。2007年,全省工業總產值突破1000億元大關,工業增加值達到278.4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87年增長16.9倍,年均遞增15.5%;工業佔GDP比重由1987年的13.5%提高到22.6%,工業化水平提高了9.1個百分點,初步形成了油氣化工、汽車、林漿紙一體化、汽車等一批支撐海南長遠發展的新型工業體系,成為支撐海南經濟的增長點。
熱帶高效農業基地不斷壯大。2007年,全省農業實現增加值比1987年增長4.1倍,年均遞增8.5%。漁業、畜牧業、瓜菜、水果、花卉、熱帶作物、種子種苗等成為農業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2007年,全省水產品產量183.0萬噸,比1987年增長15.3倍;水果產量221.76萬噸,增長14.1倍;肉類總產量73.47萬噸,增長4.7倍;瓜菜產量414.65萬噸,增長6.9倍,實現了生豬、瓜菜、水果等農產品由凈調入到大批量調出的重大轉變,2007年生豬從建省初期年調入120多萬頭轉為調出72.6萬頭,家禽出島2150萬只,瓜菜、水果出島量達449.31萬噸。文昌雞、東山羊等傳統名品牌農產品銷往港澳地區和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
旅遊度假勝地已經形成。2007年,全省接待旅遊過夜人數1845.51萬人次,比1987年增長23.6倍,年均遞增17.4%,其中,接待海外旅遊者75.31萬人次,增長3.4倍,年均遞增7.6%;旅遊收入171.37億元,增長149.3倍,年均增長28.5%,其中,國際旅遊收入3.02億美元,增長26.2倍,年均遞增17.7%。海南已逐漸成為新的國際旅遊度假勝地。
三、改革開放取得重大突破
融入世界競爭與合作取得重大突破。20年來,不斷提高對外開放程度,先後設立了洋浦開發區、海口保稅區、亞龍灣國家旅遊度假區等,積極融入世界經濟的競爭與合作,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經濟到開放型經濟的重大轉變。著力於國際旅遊島的建設,從對日本、泰國、韓國等21個國家旅遊入境居留15天免簽證到面向全球的落地簽證,率先實行了落地簽證政策。從開放第三、四、五航權到「南面開口,北面開放」的航路調整,成為全國第一個航權開放的試點省份。以博鰲亞洲論壇為平台,加強與亞洲和世界各國的合作,境外大財團、大企業來瓊投資日益增多。獲准設立洋浦保稅港區,成為全國第四個、華南地區唯一的保稅港區,海南建設開放型經濟已進入新的階段。1988—2007年累計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達155.84億美元。進出口總額73.58億美元,比1987年增長24.2倍,年平均增長17.5%。其中,出口18.38億美元,增長15.0倍,年平均增長14.9%。
多項重大改革走在全國前列。在全國率先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率先在洋浦試行土地成片承包開發模式。率先在全國進行「小政府、大社會」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轉變了政府職能,強化了政府的服務功能。率先在全國實行由省直接管轄市、縣的行政體制。第一個在全國明確提出要在一切經濟成份的企業中實現平等競爭,通過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率先在全國實行交通規費「四費合一」、取消一切收費站的燃油附加費改革,實現「一腳油門踩到底」。積極推動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初步形成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農村綜合改革逐步深化,農業稅、特產稅全部取消,支農惠農政策不斷加強。推動一批國企改制、關閉、破產、重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國有企業和財政、金融等領域改革取得重大進展。
四、基礎設施日趨完善
20年來,全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累計達4085.94億元,是建省辦經濟特區前38年投資總和的34.8倍,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為大規模開發海南營造了良好的硬環境。
「三縱四橫」公路網路貫穿全島。先後建成投產環島高速公路和海文高速公路,改建、擴建國道、省道的道路,形成了密布全省的「三縱四橫」公路網路。2007年,海南全省公路通車里程達17794公里,公路網密度達52.49公里/百平方公里,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近2倍;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626公里,佔全省公路通車總里程的3.5%;公路貨物周轉量達82.20億噸公里,比1987年增長5.9倍,年均遞增10.2%;公路旅客周轉量133.15億人公里,增長2.6倍,年均遞增6.6%,實現了全省所有鄉鎮和部分行政村通水泥路、柏油路和村村通公路。
結束海南與大陸不通火車的歷史。建成、投入運營西環鐵路和粵海鐵路,東環城市快速鐵路正在加緊建設,結束了海南島與大陸不通火車的歷史,實現了海南人民坐火車跨越瓊州海峽的百年夢想,打破了人員和物資進出島的運輸瓶頸。2007年,鐵路營運里程由1987年的214公里增加到579公里,鐵路貨物周轉量達15.20億噸公里,比1987年增長5.4倍,年均遞增9.7%;鐵路旅客周轉量2.47億人公里,增長2.7倍,年均遞增6.7%。
航空運輸實現歷史性跨越。在全國率先開放第三、第四、第五航權,海口美蘭國際機場、三亞鳳凰國際機場開通民用航線由1987年的5條增加到474條,旅客吞吐量在全國148個機場中分別位居第17位和20位,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全國四大航空公司之一。2007年,民航旅客周轉量180.33億人公里,比1987年增長256.6倍,年均遞增32.0%;民航貨物周轉量3.19億噸公里,增長530.7倍,年均遞增36.9%。
現代港口體系基本建成。全省有海口港、洋浦港、八所港、三亞港、海口新港等大小港口24個,萬噸級泊位由1987年的3個增至2007年的31個;專營和兼營海洋運輸的公司100多家,各類船舶712艘,總噸位達75.31萬噸,其中遠洋貨輪10餘艘。2007年,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由1987年的770萬噸增至4511萬噸,增長4.9倍,年均遞增9.2%,
缺電省的歷史一去不返。20年來,先後建成投產海口火電廠、大廣壩水電站、洋浦電廠、南山電廠、清瀾電廠等,全省電力裝機容量由1987年的20.39萬千瓦增加到2007年的256.5萬千瓦,建成了220KV環島電網、110KV電網覆蓋全省各市縣及開發區、35KV線路延伸到每個鄉鎮的電力覆蓋網。2007年發電量達108.02億千瓦小時,比1987年增長13.0倍,年均遞增13.7%,一舉摘掉了缺電省的帽子。
通信業迅猛發展。以光纜通信為主,數字微波和衛星通信為輔的大容量、高速率、安全可靠的立體通信傳輸網和相應的業務網、支撐網,形成了光纜、衛星、微波多手段且自愈功能極強的傳輸保障系統。全省固定電話普及率達到28.4部/百人,行動電話普及率達到38.4部/百人。2007年,電信業務總量103.21億元,比1987年增長573.4倍,年均遞增37.7%。
五、新型市場體系初步形成
2007年,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1.97億元,比1987年增長16.5倍,年均增長15.4%,消費結構隨著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後加快升級,汽車、住房、通訊、教育、文化、衛生、旅遊等成為新的消費熱點。國美、家樂福、大潤發等一批著名的流通、零售大型企業相繼落戶海南,多渠道、少環節和城鄉一體化的流通網路基本形成。
六、城市面貌煥然一新
2007年,全省城鎮總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由1987年的16.6%上升到47.2%,城鎮化水平提高了30.6個百分點。先後建成了一批公園和景觀帶,綠地率大幅度提高,綠化、美化了城鎮環境。海口市從一個濱海小城發展成為一個初步現代化外向型的中等省會城市,三亞由一個貧窮落後的小漁村變成了初具規模的國際化熱帶濱海旅遊城市,加積、那大、文城等一批城鎮建成區面積迅速擴大,田獨鎮、鳳凰鎮、博鰲鎮、靈山鎮、老城鎮等一批環境優美、生機勃勃的小城鎮正在崛起。
七、城鄉居民總體步入小康社會
2007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97元,比1987年增長10.2倍,年均遞增12.8%;農民人均純收入3791元,增長6.6倍,年均遞增10.6%;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8293元,增長了8.0倍,年均遞增長11.6%;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232元,增長4.6倍,年均增長9.0%。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費支出比重由59.9%和61.0%降至了42.8%和55.9%,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為42.4%,依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劃分貧富標准,海南已總體進入了小康社會。
八、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20年來,高度重視社會建設,不斷增加社會事業投入,切實把「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作為改善民生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教育、衛生、文化、科技、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協調進步。
1,全面完成農村中小學D級危房改造,在全國率先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實行「兩免一補」;完善家庭經濟貧困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建立獎學金、助學金、助學貸款和勤工助學等多種助學方式;加大職業教育投入,創建桂林洋大學城,進一步擴大高校辦學規模;完成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和海南大學的兩校合並,推動創建國家「211工程」大學。2007年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10.81萬人,比1987年增長16.7倍;普通中等專業技術學校在校學生8.58萬人,增長12.8倍;普通中學在校學生62.11萬人,增長90.7%;適齡少年入學率達83.5%,毛入學率達98.1%;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8%,全省6歲及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由1990年的5.6年增加到2007年8.3年。
2,大力推動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初步建立了疾病預防控制、衛生監督、醫療救治體系,鄉鎮衛生院「一無三配套」改造基本完成,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比國家要求提前兩年覆蓋全省所有的鄉鎮和行政村,2007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1.3%,城鎮「三不靠」居民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2007年末共有衛生機構(含診所、衛生室)2319個,病床位2.08萬張,各類衛生技術人員3.26萬人,比1987年增長16.6%。
3,著力創建和完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培育和加強文化產業創新發展能力,不斷加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努力滿足人民群眾多方面、多層次、多樣性的文化需求,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海南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撐。2007年全省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達96.43%和95.39%;出版報紙25006萬份,出版雜志1135萬冊。大力推進生態文化建設,生態文明村達到6523個,佔全省自然村總數接近三分之一。
4,切實加大科技投入。2007年,全省科技經費支出達16億元,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48項,是1987年的20.1倍。2007年共申請專利564項,其中獲得專利授權265項。創建農業科技服務110成效顯著。自2002年創建以來,向500多萬人次提供農業科技110服務。
5,大力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積極扶持再就業,全面啟動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努力實現全民充分就業。2007年全省就業人員401.22萬人,比1987年增加121.61萬人;全省城鎮就業人數達136.88萬人,比1987年增加29.9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一直控制在4%以下。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2007年全省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不含離退休人員)達到141.56萬人,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含退休人員)達到104.01萬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達到76.33萬人,生育保險人數達到47.03萬人,農村低保人數達17.63萬人。
九、生態省建設成效顯著
2007年,全省75.8%的監測河段、82.4%的監測湖庫水質達到或優於可作為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的國家地表水Ⅲ類標准。近岸海域一、二類海水佔84.4%,絕大部分監測海域水質處於清潔狀態,86.7%的監測海域水質符合水環境管理目標要求;環境空氣質量總體優良,基本保持國家一級水平。城市(鎮)雜訊略有控制。森林、植被覆蓋度不斷提高,森林覆蓋率達到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