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名人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小故事
一、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
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二、林則徐對聯立志
林則徐小時候就天資聰慧,兩次機會下,作了兩幅對聯,這兩幅對聯表達了林則徐的遠大志向。林則徐不僅敢於立志,而且讀書刻苦,長大後成就了一番大事業,受到了後世的敬仰。
三、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於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四、葉天士拜師謙學
葉天士自恃醫術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葉天士的母親病了,他束手無策,多虧薛雪不計前嫌,治好了他母親的病。從此,葉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於是他尋訪天下名醫,虛心求教,終於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醫。
五、李清照少女填詞
宋代女詩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她個性爽直、自由、不羈一格,從小就表現出過人的文學天賦。這個故事講述的就是她觸景生情,即興填詞的故事。
B. 關於成功的小故事
1、孫康映雪夜讀
晉人孫康,家貧而酷愛讀書。夜晚,雖有時間卻買不起燈油,只好默默地回憶,消化白天學過知識。有年冬天,他半夜醒來,感到屋內並非漆黑無光,還能隱約約看到一些東西,原來是皚皚白雪反映所致,這給了他啟發:何不借雪光來看書呢?於是雪夜,特別是月光映照下的雪夜,就成了孫康苦讀的好時光。由於勤奮好學,他終於成為一個有名的學者,並當上了御史大夫。
2、達·芬奇畫蛋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家達·芬奇,從小愛好繪畫。父親送他到當時義大利的名城佛羅倫薩,拜名畫家佛羅基奧為師。老師要他從畫蛋入手。他畫了一個又一個,足足畫了十多天。老師見他有些不耐煩了,便對他說:「不要以為畫蛋容易,要知道,1000個蛋中從來沒有兩個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個蛋,只要變換一下角度去看形狀也就不同了,蛋的橢圓形輪廓就會有差異。所以,要在畫紙上把它完美的表現出來,非得下番苦功不可。」從此,達·芬奇用心學習素描,經過長時期勤奮艱苦的藝術實踐,終於創作出許多不朽的名畫。
3、被認為是傻子的科學家
本世紀最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童年時並不顯得聰明,3歲時才學會說話,父母因而認為他是一個傻子。上學後,有位老師對他父親說:「你的孩子將是一事無成」,甚至勒令他退學。16歲時,他報考蘇黎世大學,又因成績差而名落孫山。但他並不恢心。通過勤奮學習,成了傑出的物理學奠基人。曾有青年問他是怎樣成功的,他寫下了這樣一個公式:A=X+Y+Z(A代表成功,X代表勤奮學習、工作,Y代表好的學習方法,Z代表少說廢話)。
4,西漢司馬遷
西漢司馬遷少年時就涉獵群書,立志繼承父業。正當他撰寫的《史記》進展順利的時候,「李陵事件」的牽聯,使他遭受宮刑。面對這奇恥大辱,他不是嘆息、沉淪,而是銳意進取,「幽而發憤」,他含冤蒙垢數十年,終於寫出了「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流芳後世。
5,司馬光警枕
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於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於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鑒》的大文豪。
C. 搜集生活中或玩耍中有成果的故事
微波爐最早的名稱是「爆米花和熱團加熱器」(Popcorn and Hot Pockets Warmer),它的發明純屬偶然,源自一個武器研發項目。微波爐的發明者是美國自學成才的工程師珀西·勒巴朗·斯賓塞(Percy LeBaron Spencer),二戰爆發後,他在一家公司從事雷達技術開發。這項技術在當時聽起來很像具有科幻色彩,其實只是一種具有探測功能的磁電管,可以發射高強度輻射光束。顯然,就像身邊朋友給他起的外號,斯賓塞喜歡吃甜食。他或許還是個奇怪的盲目崇拜者。一天,他在實驗室做實驗時,一塊巧克力棒粘在了短褲上。斯賓塞注意到,當他運行磁控管時,褲子上的巧克力棒融化了。一般人可能認為,是他身上的體溫降巧克力融化,斯賓塞沒有按照這種邏輯思維去判斷這件事,相反,思維敏捷的他給出了一個更為科學的解釋:肉眼看不見的輻射光線「將其煮熟了」。事實上,在場大多數軍事專家可能就夢想將這些射線應用到戰場上。但是,同科學史上每一位發明家一樣,斯賓塞對他的發現充滿了好奇,將其作為一種新奇事物看待。他利用這種裝置讓雞蛋爆裂,還去烤爆米花。斯賓塞繼續實驗磁電管,最後,他用箱子將其包裝起來,作為一種烹飪美食的新工具推向市場。最早上市的微波爐大約有6英尺(約合1.8米)高,重達750磅(約合340公斤),做必須用冷水冷卻。在之後的歲月里,技術人員不斷縮小微波爐的尺寸,今天,微波爐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D. 七個成就小故事
1、學騎車
可能看到這個題目有人會笑,會騎車也算是成就,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可能不算什麼,但是對於一名5歲的孩子來說的確算是一件大事了。
5歲那年,父親給我買了一輛「好孩子」牌的自行車,當時的我個子不算高,上自行車都很吃力,更別說騎了,一開始在父親的幫助下才能坐在上面,盡管後面還有兩個小輪子但是就是不敢騎,於是我就坐在後貨架上騎。
看著和自己一起買車回來的小夥伴們都騎的很輕松,我為什麼就不能騎好自行車,害怕其他小夥伴們笑話,於是我就每天晚上8點之後到樓下練習,無數次跌倒、無數次爬起來,一個星期之後終於可以和其他小夥伴們一起馳騁了。
2、當領導
1996年9月開始了我的學習生涯,就讀於當地的第二小學。開學伊始並沒有選舉班級幹部,但是為了更好的完成每天的出操,老師選我擔任了班級的體育委員,每天負責出操整隊。
有一天自習課老師出去開會了,我們在教師上自習,由於當時小、天真、活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學習,於是在老師離開沒多久大家就開始玩了起來,由於當時班級只有我一名班級幹部,我看當時的情況不太好,於是就在黑板上寫了幾行字「把第二課的生字寫三遍並組詞」,這也是老師當時經常讓我們的寫的。
也算是給大家留了作業了吧,很多同學都認真的寫了起來,當老師回來的時候,教室內從未有過的安靜,老師當時非常高興,就問黑板上的字是誰寫的,我當時有點害怕了,戰戰兢兢的說:「是我寫的」。老師什麼都沒說,到了第二天老師選了班級幹部,我成功當選為班長。我的領導生涯開始了。
3、在他鄉
小學四年級之前我的學習成績在班級一直名列前茅,為了讓我接受更好的教育,父母把我送到了市裡的一所小學。
從未離開過家的我,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不得不寄宿在別人家,那時我小學四年級。一開始的幾天里整天以淚洗面,特別是晚上,經常偷偷的往家裡打電話,但是到後來才知道,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讓父母更擔心遠方的我。從那時起除了飯有人給做之外,其他事都需要自己做,洗衣服、買生活用品……
在那生活了3年,我真的應該感謝父母給了我那三年的生活,正因如此我學會了自立,我做任何事的時候我都充滿自信,盡管當時非常比理解父母的做法,感覺他們不要我了。但是今天才知道,換一個環境也許會改變你的一生。
4、有了自己的「小寶貝」
在小學六年級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我喜歡上了攝影,從那時起就開始喜歡看別人照相或錄像,更喜歡自己親身體驗。上了高中之後才漸漸有了這樣的平台,在高一的時候競選加入了《襄平書院》報編輯部,成了一名學校的攝影記者,但是我的設備是傳統的膠片的,總不能及時的把照片在報紙上發表。
在高一下學期我和父母探討了想買數碼照像機的想法,結果只有父親一個人支持我,有人支持就好啊,通過自己的市場調查,看好了一款數碼相機,最後盡管家人反對但是我仍然用我積攢下來的3000元錢買寫了那款心愛的數碼照像機。這是由於買了這款相機,在隨後的校運動會中大展風采,學多照片《襄平書院》報上發表。
當家人們開到我的成績的時候,不再是反對,而是說「既然喜歡這個,就好好努力做吧!
5、三掃陽光
有兄弟二人,年齡不過四、五歲,由於卧室的窗戶整天都是密閉著,他們認為屋內太陰暗,看見外面燦爛的陽光,覺得十分羨慕。兄弟倆就商量說:「我們可以一起把外面的陽光掃一點進來。」於是,兄弟兩人拿著掃帚和畚箕,到陽台上去掃陽光。
等到他們把畚箕搬到房間里的時候,裡面的陽光就沒有了。
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掃了許多次,屋內還是一點陽光都沒有。正在廚房忙碌的媽媽看見他們奇怪的舉動,問道:「你們在做什麼?」他們回答說:「房間太暗了,我們要掃點陽光進來。」媽媽笑道:「只要把窗戶打開,陽光自然會進來,何必去掃呢?」
6、一隻蜘蛛和三個人
雨後,一隻蜘蛛艱難地向牆上已經支離破碎的網爬去,由於牆壁潮濕,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會掉下來,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來…… 第一個人看到了,他嘆了一口氣,自言自語:「我的一生不正如這只蜘蛛嗎?忙忙碌碌而無所得。」
於是,他日漸消沉。 第二個人看到了,他說:這只蜘蛛真愚蠢,為什麼不從旁邊乾燥的地方繞一下爬上去?我以後可不能像它那樣愚蠢。於是,他變得聰明起來。 第三個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屢敗屢戰的精神感動了。於是,他變得堅強起來。
7、自己救自己
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見觀音正撐傘走過。這人說:「觀音菩薩,普度一下眾生吧,帶我一段如何?」
觀音說:「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無雨,你不需要我度。」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現在我也在雨中了,該度我了吧?」
觀音說:「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為有傘;你被雨淋,因為無傘。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傘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請自找傘去!」說完便走了。
第二天,這人遇到了難事,便去寺廟里求觀音。走進廟里,才發現觀音的像前也有一個人在拜,那個人長得和觀音一模一樣,絲毫不差。 這人問:「你是觀音嗎?」 那人答道:「我正是觀音。」 這人又問:「那你為何還拜自己?」 觀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難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E. 一個關於合作成功的小故事(短一點)
1.通天塔緣何半途而廢?
《聖經舊約》上說,人類的祖先最初講的是同一種語言。他們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發現了一塊異常肥沃的土地,於是就在那裡定居下來,修起城池,建造起了繁華的巴比倫城。後來,他們的日子越過越好,人們為自己的業績感到驕傲,他們決定在巴比倫修一座通天的高塔,來傳頌自己的赫赫威名,並作為集合全天下弟兄的標記,以免分散。因為大家語言相通,同心協力,階梯式的通天塔修建得非常順利,很快就高聳入雲。上帝耶和華得知此事,立即從天國下凡視察。上帝一看,又驚又怒,因為上帝是不允許凡人達到自己的高度的。他看到人們這樣統一強大,心想,人們講同樣的語言,就能建起這樣的巨塔,日後還有什麼辦不成的事情呢?於是,上帝決定讓人世間的語言發生混亂,使人們互相言語不通。
人們各自操起不同的語言,感情無法交流,思想很難統一,就難免出現互相猜疑,各執己見,爭吵斗毆。這就是人類之間誤解的開始。
啟示:
修造工程因語言紛爭而停止,人類的力量消失了,通天塔終於半途而廢。
團隊沒有默契,不能發揮團隊績效,而團隊沒有交流溝通,也不可能達成共識。身為領導者,要能善用任何溝通的機會,甚至創造出更多的溝通途徑,與成員充分交流。惟有領導者從自身做起,秉持對話的精神,有方法、有層次地激發員工發表意見與討論,匯集經驗與知識,才能凝聚團隊共識。團隊有共識,才能激發成員的力量,讓成員心甘情願地傾力打造企業的通天塔。
一個人在生命的路途上前進時,若不隨時與同伴交流溝通,便會很快落伍。
2.飛行的大雁
大雁有一種合作的本能,它們飛行時都呈v型。這些雁飛行時定期變換領導者,因為為首的雁在前面開路,能幫助它兩邊的雁形成局部的真空。科學家發現,雁以這種形式飛行,要比單獨飛行多出12%的距離。
合作可以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倍增效果。據統計,諾貝爾獲獎項目中,因協作獲獎的佔三分之二以上。在諾貝爾獎設立的前25年,合作獎佔41%,而現在則躍居80%。
啟示:分工合作正成為一種企業中工作方式的潮流被更多的管理者所提倡,如果我們能把容易的事情變得簡單,把簡單的事情也變得很容易,我們做事的效率就會倍增合作,就是簡單化、專業化、標准化的一個關鍵,世界正逐步向簡單化、專業化、標准化發展,於是合作的方式就理所當然地成為了這個時代的產物。
一個由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若幹部分組成的整體,經過優化設計後,整體功能能夠大於部分之和,產生1+1>2的效果。
3.天鵝、狗魚和蝦
有一次,天鵝、狗魚和蝦,一起想拉動一輛裝東西的貨車,三個傢伙套上車索,拚命用力拉,可車子還是拉不動。
車上裝的東西不算重,只是天鵝拚命向雲里沖,蝦盡是向後倒拖,狗魚直向水裡拉動。
究竟哪個錯?哪個對?用不著我們多講,只是車子還停留在老地方。
啟示: 員工之間不協調,工作就施展不好,只會把事情弄糟,引起痛苦煩惱。領導者的智慧所在,即能妥善分配員工的工作,並協調他們之間的合作。
無論一個公司的金錢、機器和材料的總和多麼強大,如果沒一支願意進行思考和清醒的人們組成的隊伍可以使用,他們只不過是一堆不會產生成果的僵死物質。
4.「共命」鳥的故事
從前,某個國家的森林內,喂著一隻兩頭鳥。名叫「共命」。這鳥的兩個頭「相依為命」。遇事向來兩個「頭」都會討論一番,才會採取一致的行動,比如到哪裡去找食物,在哪兒築巢棲息等。
有一天,一個「頭」不知為何對另一個「頭」發生了很大誤會,造成誰也不理誰的仇視局面。
其中有一個「頭」,想盡辦法和好,希望還和從前一樣快樂地相處。另一個「頭」則睬也不睬,根本沒有要和好的意思。
如今,這兩個「頭」為了食物開始爭執,那善良的「頭」建議多吃健康的食物,以增進體力;但另一個「頭」則堅持吃「毒草」,以便毒死對方才可消除心中怒氣!和談無法繼續,於是只有各吃各的。最後,那隻兩頭鳥終因吃了過多的有毒的食物而死去了。
啟示:在一間公司內,每個組織之間的關系就好像是個大家庭,成員中的兄弟姐妹,應該和和氣氣,團結一致。若發生什麼不愉快的事,大家應開誠布公地解決,不應將他人視為「敵人」,想盡辦法敵視他。因為大家都在同一間公司內服務,一旦某個組織潰不成軍時,其他組織也將深受其害。
親密是介於組織、主管和員工之間的一條看不見的線。有了親密感,才會有信任、犧牲和忠貞。
5.螃蟹、螞蟻和團隊合作的故事
生活在海邊的人常常會看到這樣一種有趣的現象:幾只螃蟹從海里游到岸邊,其中一隻也許是想到岸上體驗一下水族以外世界的生活滋味,只見它努力地往堤岸上爬,可無論它怎樣執著、堅毅,卻始終爬不到岸上去。這倒不是因為這只螃蟹不會選擇路線,也不是因為它動作笨拙,而是它的同伴們不容許它爬上去。你看每當那隻企圖爬離水面的螃蟹,就要爬上堤岸的時候,別的螃蟹就會爭相拖住它的後腿,把它重新拖回到海里。人們也偶爾會看到一些爬上岸的海螃蟹,但不用說,他們一定是單獨行動才上來的。
在南美洲的草原上,有一種動物卻演繹出迥然不同的故事:酷熱的天氣,山坡上的草叢突然起火,無數螞蟻被熊熊大火逼得節節後退,火的包圍圈越來越小,漸漸地螞蟻似乎無路可走。然而,就在這時出人意料的事發生了:螞蟻們迅速聚攏起來,緊緊地抱成一團,很快就滾成一個黑乎乎的大蟻球,蟻球滾動著沖向火海。盡管蟻球很快就被燒成了火球,在噼噼啪啪的響聲中,一些居於火球外圍的螞蟻被燒死了,但更多的螞蟻卻絕處逢生。
啟示:這兩則關於動物之間團隊合作的故事相映成趣,說明這樣一個道理:掣肘,易事難為;攜手處,難事可成。螃蟹的「拖後腿」,多麼像人類中某些人的做法,由嫉妒心、「紅眼病」和一己之私作祟,他們懼怕競爭,甚至憎恨競爭。一旦看到別人比自己強,就拆台階、下絆子,千方百計竭盡傾軋之能事。其宗旨不外乎一條:我不行,你也別行;我得不到,你也別想得到。於是,有多少發明創造的才智,就這樣在無聲中被內耗掉;有多少賢能,就這樣被埋沒在默默無聞之境;有多少「千里馬」就這樣病死於馬槽櫪之間。螞蟻的「抱成團」卻與此大相徑庭,這一抱,是命運的抗爭,力量的凝聚,是以團結協作的手段,為共渡難關,獲求新生所做出的必要努力。無此一抱,螞蟻們必將葬身於火海;精誠團結則使它們的群體得以延續。
上述螃蟹的「拖後腿」,足以令某些人顧鏡自照而汗顏;螞蟻的「抱成團」則抱出了質的人類學習、效法的偉大和美麗。人們如果能常將螃蟹的「拖後腿」與螞蟻的「抱成團」所造成的後果對照起來好好想一想,想過以後該怎樣見賢思齊,擇善而從,就不言自明了。
F. 一個有關於通過合作取得成就的小故事。(100字左右)
雜談
「孔孟朱王」,朱熹和王陽明是與孔子孟子並列的人物。王陽明的王學是直接在批判朱熹的朱學基礎上建立的。這似乎必須提及那個有名的「庭前格竹」的故事。據王陽明的《年譜》記載,他二十一歲時「一日思先儒謂『眾物必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官署中多竹,即取竹格之。沈思其理不得,遂遇疾。」
王陽明在讀了朱熹的書後,首先進行了「格竹」行動,但終於失敗,導致他對朱熹的學說產生了懷疑。
現代人已經很難理解其中的一些詞語了。「格物致知」語出《大學》,可以解釋成分析研究事物的原理以掌握事物的本質規律。朱熹「格物」思想中的「物」,是指事物,「物,猶事也」,指天下萬事萬物。朱熹「致知」思想中的「知」,是知識的意思,「
知,猶識也」,是指包括知識的知和道德的識兩部分。朱熹的格物致知的途徑包括直接地「接物」窮理,亦即身體力行去研究事物的規律,或間接地從書本上讀書窮理,獲取前人的經驗和知識。
王陽明思想的「格物」之物指心之物,所謂「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在王學的體系裡,一切物質化的東西都內化於心了,格物便是格心,是去惡歸善,去人慾存天理。王陽明認為「知」就是「良知」,即人的良心。在王陽明的格物致知思想里,格物即是致良知,兩者完全是一回事。知行合一,是王學思想的基石。
G. 改革開放以來巨大成就小故事
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房子的故事
編者按:今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這30年,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黃金歲月」,也是很多人改變人生命運的「黃金歲月」。對於這一偉大歷史進程,作為參與者、創造者、見證者和受益者的中國老百姓,可以說感受最真,情意最切,體會最深。為了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總結30年我們走過的光輝歷程,本報從本期起推出我省改革開放30年以來取得的輝煌成果和改革開放給百姓生活帶來的種種變化。讓我們一起來回顧和講述曾經的、現在的、未來的故事和畫面。
房子,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問題,是一個人生活的棲息地,也就成了人們茶餘飯後談論的熱門話題。
30年來,關於房子,有太多的變化。從土房到蓋板房、從木頭房到水泥房、從平房到樓房、從福利房到商品房,從一家幾口人蝸居在不到20平米的斗室里,到現在一家人享受著上百平米的居室……這就是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的變化,改革開放是中國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是我們告別舊時代的一縷春風。
曾經,一家人擠在20平米的小屋裡
「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多大的地方……」這首曾經流行一時的歌曲唱出了許多人的心聲。
房子作為我們生活的起居室,是一所溫馨的處地。改革開放讓我們告別了曾經住房緊張的局面,在談及關於改革開放後的住房變化時,76歲高齡的杜大爺激動地對記者訴說著房子的故事。
杜大爺雖年已進入花甲,可精神非常好,面對記者的采訪,他的思維好像一下被拉回到了那個荒涼、貧窮、飢餓的年代。「你看過電影《沒事偷著樂》嗎?看過你肯定記得這樣的場景:一家老少擠在一間屋子裡,要住上下鋪;一大早起來,居民要排隊搶著上廁所;為了子女結婚,只能在自家院子里加蓋屋裡長著大樹的小房……」這就是我以前的真實寫照。杜大爺回憶說,改革開放前的住房十分緊張,單位沒有條件分房,他們一家六口人只好租了一間二十平米的平房。「平房是用土坯修的,很簡陋。牆是用土塊砌的,上面的木頭不算大,但還結實,可木頭上面的竹子由於時間過久的原因斷了或壞了,房子中間常裂開一條縫,土經常掉下來落在我們的頭上。而且我們一家六口人根本住不下,平時,小孩只好跑到他同學家去睡覺。尤其是到了冬天,由於房子的密封性很差,我們經常凍得睡不著覺。家裡來客人,連坐的地方都沒有,我們只好站著聊天,那時的情形不是現在的年輕人所能想像得到的。」杜大爺說。
「改革開放後,人們的生活慢慢有了改觀。最早是有些人在現在的湟光街道兩旁蓋起了二三層的小樓房。後來的幾年間,樓房已經越來越普遍、越建越高了。現在我一個人有三間房子,而且面積很大、也很明亮。我們應感謝共產黨,感謝改革開放。」
激動總是會在一瞬間表達出人們內心最真實的感受,杜老大爺樸素的言語深刻地印證了改革開放對我們生活改變。
平地起高樓
同樣有此經歷的侯聚物老人告訴記者,他是山西人,1954年隨做生意的父親來到西寧,剛來時,全家人住在「天主教堂」(現解放商場)後院的土坯房中。因為侯老上過小學,被招到西寧汽車一廠去上班。當時因為家裡人多,侯老全家9口人就擠在30多平米的房子里。人多房少,沒辦法,侯老的爺爺又將30多平米的大房間用木板隔離成三間小房子,三個人住一小間。「我睡的那間和廚房連在一起,多日的煙熏火燎地把房子熏得黑糊糊的,很像現在的煤房。」
「當我在湟光看到三層小樓時,不禁叫出聲,好高的樓啊……」侯老用手比劃著,興奮的眼睛眯成了一條線。1981年,在改革開放剛剛開始時,西寧汽車一廠蓋起了第一棟家屬樓,侯老有幸分到了樓房,60多平米,5樓。這時全家人終於有了一個舒舒服服睡覺的地方。隨著侯老的兒女們都長大成人,一個個走上工作崗位,現在他們又搬家了,是80多平米的房子。「改革讓人民生活富裕了,高樓大廈越來越多了,人們的小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了。」侯老高興地說。
破爛平房變成漂亮樓房
「學校以前最大的變化是以前破爛不堪的幾排平房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兩棟漂亮的樓房。」某中學教師魏老師說。
回想起1990年上初中時的情景,今年35歲的魏老師說,以前學校的面貌真是慘不忍睹。學校的教學樓、宿舍門窗都是敞口的,沒有天花板,冬天用磚頭壘個土爐子,剛生火時滿教室烏煙瘴氣,根本沒法上課。至於宿舍,為了安全,不能生火,一到晚自習下課,一路小跑回到宿舍,鑽進冰冷的被窩,凍的直發抖。沒辦法,只好兩個人擠到一個被窩里互相取暖。
「前幾日有機會到母校轉了轉,看到了母校的變化,真讓人驚喜。外觀漂亮的教學樓,室內窗明幾凈,教室里真叫人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而且宿舍也全部都是樓房,由以前的20多人的大宿舍變成了現在8個人的宿舍。這只是一個小小的縮影,但卻讓我們看到了國家在改革開放政策的帶給人們的實惠,相信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魏老師很自信地說。
從有房住到住好房
「房子在短短幾年的時間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夜之間無數棟高樓拔地而起,看到這些像是在做夢一樣。」今年28歲的中學教師孫延魁說。
孫延魁告訴記者,他老家是農村的,從他記事起,家裡一直住著三間用木頭蓋的房子。但那房子一到下雨天就是「外面大下,屋裡小下。」經常在半夜弄的一家人用盡了家裡的鍋碗瓢盆接漏雨。再後來孫延魁考上了大學,畢業後分配到一所中學執教,學校給他分了一間20平米的宿舍,雖然比在家時好了許多,但來幾個朋友時免不了經常打地鋪。去年,小孫在縣城按揭貸款賣了一套房子。
家住西寧市經濟開發區的李小姐今年25歲,是一位剛參加工作不久的教師,她在談及自己的住房時,卻顯得格外輕松。
李小姐說,「我出生在80年代,是家裡的獨生女。所以在購房時,父母會為我做一定的考慮,比如先替我付首付款,或者為我買好房,但我更想靠銀行貸款買房,因為我想自力更生。現在的住房環境相對於小時候好多了,以前雖然我們住的是小二樓,但環境各方面都不好,改革開放30年,青海的樓房由原來多層發展到了現在的十幾層、幾十層,我們對居住環境也有了更多的選擇,過不了幾年我也要考慮重新買房,現在人們的觀念已由過去的有房住發展到了追求居住環境優越。」
200多平米的房子, 新潮前衛的家用電器。這在西寧市民看來都是讓人羨慕不已的,可只有李教授才知道其中的波波折折、酸甜苦辣。李教授永遠忘不了當時遠方親戚到家中無處下腳的尷尬局面,也忘不了一家三口爭著用書桌的「熱鬧」場景。作為高校教授的她,不知把床底那些厚厚的書搬了多少個來回,當她從90年代90多平米的房子,搬進200多平米的房子里。她不禁感嘆到:「國家政策好,尤其是改革開放讓我們百姓受了益,從以前要求房子寬敞到現在要求房子結構合理、物業服務周到,大家的消費觀念正在一步步提高,真是可喜啊!」
數字見證發展
據有關部門統計,青海省1978年人均居住面積僅為1.74平方米,到1988年,已增長到7.48平方米,平均每年以6.9%的速度在高速增長,到1997年人均居住面積已接近9.45平方米,至2003年,全省人均居住面積已增到16.9平方米……改革開放30年來,人均居住面積已番了九倍。據資料顯示,2008年西寧市計劃開工建設各類住房360萬平方米,3.5萬套。年末建成各類住房1.44萬套,建成面積140萬平方米;其中政策性住房建設26.16萬平方米。這樣的數字還在不斷的增加。
5月15日,西寧市二期工程經濟適用房作為2008年西寧市政府為民辦實事的項目,一直深受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根據計劃,二期工程將建設經濟適用住房10萬平方米,其中配建廉租住房200套,預計年底前建成。二期工程的開工,標志著西寧市保障性住房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為全省各地穩步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切實解決城鎮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起到了良好的示範和借鑒作用。
據了解,西寧市此前開工建設的一期10萬平方米經濟適用住房和配建240套廉租住房項目,今年6月份符合申請條件的城鎮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即可入住。
改革開放,帶來了中國經濟的騰飛,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百姓一朝更比一朝好的生活。改革開放讓我們在歷史的變革中感到了溫暖,感到了幸福,讓我們繼續向美好的生活奮力奔跑吧!
出國去掙「四大件」
上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的出國人員一定不會忘記坐落在北京安定門外的那個院子。院子內人頭攢動,排長隊等著報關的,交外匯券的,提貨的——人人興高采烈,旁人艷羨不已。院外邊好多人圍著門口,有看熱鬧的,有想換外匯的,忙得不亦樂乎。那個大院,正是出國人員服務公司的所在地。
拿外匯券買「洋貨」的日子
「在安外大院,大門離倉庫有二三百米的距離。每天早上,當警衛把門往外一開,黑壓壓的人群就拿著票往裡跑,東西實在供不應求。」中國出國人員服務總公司國內免稅部總經理池學鋒至今還能清晰地想起當時的場景。
「那時候在講改革開放,要把家門打開,讓國外的一些文化先進來,咱們的人也要走出去。而中國要和世界交融在一起,首先要人員流動。那時,國內的物質需求非常旺盛,但生產能力很差,是短缺經濟時代。有出國人員在國外買了電器等東西背回來,一是影響了國人形象,二是把錢花在國外比較可惜。所以就想了個辦法,設立一個地方給出國人員提供服務,也同時收回外匯。」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向《環球》雜志記者分析了當時的背景。
據記者了解,當時到免稅商店買東西,需要滿足三個基本條件:一要出國,並根據政策得到相應的可購買自用物品的數量,也就是所謂的「指標」;二是相對應的一些證明,比如護照等;三就是錢(外匯券)。
受歡迎的日貨
「83年,國務院就批准成立了我們這家公司。在這個行業里,我們是領頭羊。我們從國外,尤其是日本,把商品買進來,再按照有關免稅的政策向出國人員提供商品。商品范圍大到摩托車,小到電池,我們都有。出國人員需要什麼,我們就提供什麼。當時,人們都崇尚日本原裝進口,我們有日本所有的牌子,索尼、松下、東芝、日立、三洋……」池學鋒介紹說。
的確,在80年代,日本電器讓國人趨之若鶩。人民銀行一位李女士告訴記者:「1988年,我到澳大利亞出差,因為這次出國,得到了去免稅店買一個"大件"的指標。我挑了好久,最後買了松下的彩電,質量相當好,是原產的,後來用了很多年」。
李女士所說的「大件」也是當時時興的術語。池學鋒介紹說:「免稅店的商品最初分"大件"、"小件"和"不算件"三類。最初的時候,有舊"四大件",即電視、自行車、縫紉機和收音機。後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四大件"也升級了,變成彩電、音響、冰箱、洗衣機等等。"小件"則有吸塵器、電熨斗等。再後來,情況又變了,有的"小件"就不算件了,只分要件和不要件。政策是隨著市場的需求和改革開放的深化而變化的。」
一扇開了的窗
「80年代人們的願望太簡單了,就是改善現有的生活。怎麼改善呢——想辦法出國掙幾大件。」有人這樣形容那個時代的消費觀。但就在這樣樸素的消費觀影響下,中國人走向了一個更廣闊的世界。
「西方的一些文明隨著他們的商品進入了中國家庭。中國曾經有一度崇尚西方,覺得人家什麼都先進,咱們自己生產的什麼都不靠譜。這其實是一種文化的撞擊,是改革開放的中國與國際交融的過程。」池學鋒這樣評價。
「在開放之前,中國注重重工業的發展,沒有什麼輕工業。而在那扇窗口打開了之後,國家開始制訂一系列的政策以鼓勵輕工業的發展,一方面通過我們這樣的渠道引進國外的原裝產品,另一方面加緊走合資的道路,給合資的企業開了口子。於是,像松下這樣的企業就變成了雙軌制,一方面在日本維持它的生產線和研發,給我們提供原裝的產品,另一方面一條腿踏進了中國,開始在中國建立合資企業,相繼建起了40多個廠。這就造就了國外原裝品和合資品同步發展的格局。後來,國內廠家的基礎技術和生產質量都有了很大提高,很多產品就談不上原裝不原裝了。我們就不做電器了。」
對於電器這塊被放棄的業務,池學鋒一點也不「心疼」。他認為,隨著中國工業水平的提高和人們消費觀念的提升,業務轉向是必須的,而這種升級也是令人欣慰的。
他告訴《環球》雜志記者,如今他們的業務已經開始進入後消費時代,「原來我們的商品以日本產品為主,而現在主要以歐洲產品為主。我們開始走品牌、品位路線,當然,貨真價優這個特點是始終保持的。」
改革開放三十周年:100元的故事
說到改革開放給中國老百姓帶來的變化,當然要說到錢。要說到錢,就說100元在我經歷中的意義吧,也許,這會讓每個人想到自己那本小賬,那些經歷。
最早接近100元這個數字,是「文化大革命」上山下鄉。高中畢業了,大學不招生,城市也無法給青年人提供就業機會,就把青年們下放到農村去,自食其力,叫做「插隊知識青年」。我自食其力在農村第一年的收入,大約有100元。其中實物收入是糧食300多斤,每斤約1角錢,現金收入約60多元。當然,糧食的黑市價每斤有1元多錢,但我自己張嘴塞肚皮還不夠,哪能去賣?所以一年總收入就只有100元。我在生產隊表現還好,當上了副隊長,收入等級較高,每天掙工分9分,最高等級每天掙10分。因此,這也是「文化大革命」中一個農民的收入狀態。
我參加工作的第一份工資是每月27元,軍馬場的倉庫保管員,行政27級。拿了兩年,軍馬場撤銷了,調到部隊另一個工程處。財務科說:「哪來的27級?一級工還相當於25級呢。」於是我變成一級工,升了兩級,拿36元錢。再一年升到二級,拿42·1元。這個標准一直拿到我以後上完大學。42·1元的月工資是化學工業行業的工資,這是除了大學畢業生每月拿56元之外,青年職工中較高的工資了。這是個什麼概念?我記得一個老工人給我扳著指頭算賬:「現在市場雞蛋2角一個,我一月掙200個雞蛋!」當年鄧拓寫了篇《一個雞蛋的家當》被批鬥撤職。其實中國老百姓沒有金本位,就是「蛋本位」。也就是說,我剛參加工作的工資是每月100個雞蛋,到改革開放前變成了每月掙200個雞蛋。這就是當時城市青年職工的生活水平,每月掙200個雞蛋,已經不是一個雞蛋的家當了,我心滿意足。要問我當時最大的心願是什麼?我說過,「唉,如果正常升工資,再加運氣好當個官,到退休能每月掙100元錢多好!」
改革開放初期,雖然工資還沒漲,我上大學了。上了大學還發表作品了,發表作品掙稿費,收發室小黑板上常有「葉延濱」3個字,同班同學也有幾個奮起寫作。寫作還得全國獎了。1981年,還是個大學生的我,風風光光在中央首長手上領了獎狀。不僅有獎狀,還有獎金。中國作家協會頒發的國家級獎金100元。少嗎?那時我可真是不覺得少,兩個半月的工資哪!從此之後,榮譽不只是掛在牆上的獎狀了,還有獎金。
1992年,我有幸成為首批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這專家稱號與津貼有關,每月發給特殊津貼100元(剛開始我和另一位「年輕專家」每月只有50元,很快就變成100元)。這津貼在1993年相當於我工資的一半,按當年物價能買多少雞蛋沒算過,但畢竟一下子漲了50%的工資啊。
之後,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了100元面值的大鈔。改革開放30年,我們的工資獎金變成多少個100元了,人人心知肚明。100元就變成人人都熟悉的物件了,100元成了老百姓常招來揮去的平常物了。於是,在我的記憶中,100元從此不再有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