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專業研究成果

專業研究成果

發布時間:2021-06-15 17:09:19

Ⅰ 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有哪些

對科研成果的來管理,包括總結源、鑒定、應用、推廣和成果獎勵等
(1)科研資料的整理和總結:對所扶得的資料進行科學加工,使其系統化、條理化,便於統計分析。寫出學術性總結報告或學術論文及工作總結
(2)科研成果的舉定:由學術委員會負責組織鑒定
(3)科研成果的應用與推廣:通過成果的應用與推廣,可以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並可提高護理質量與學術水平

Ⅱ 有哪些最新的物理研究成果

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簡稱測地所)坐落在美麗的東湖之濱,是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單位,主要從事大地測量學、地球物理學與環境科學的基礎研究,是中科院唯一從事大地測量學研究的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地殼局部和整體運動、地球內部結構及圈層的相互作用、大地測量在國防和工程建設中的應用研究,長江中游環境災害的監測與研究,濕地演化與生態修復以及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等。其研究成果在我國國防和國民經濟建設及環境變化、減災防災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國內地學界以學科精幹、方向明確獨樹一幟,在國際大地測量學研究領域中占據一席之地。許厚澤院士曾任兩屆國際地潮委員會主席,兩屆國際重力委員會副主席等職務。
測地所是國務院批準的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之一。擁有"測繪科學與技術"博士後流動站,固體地球物理學和大地測量學兩個博士學位授予點,固體地球物理學、大地測量學和自然地理學三個碩士學位授予點。
測地所擁有一支以中青年為骨乾的創新隊伍,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高級研究人員44人。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人員中60%是45歲以下的青年科技骨幹,一批年輕的博士已成為該所優勢學科領域和重要科研項目的中堅力量,並形成了以他們為主體的具有較高研究水平的青年博士群體,擁有經驗豐富的教師隊伍。進入知識創新工程試點以來,我所有三篇論文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2000年、2001年、2002年連續三年獲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特別獎(全院每年不超過20名); 2001、2002、2003年連續三屆在國際導航技術大會(ION GPS)上獲研究生優秀論文獎,2004年有一篇論文獲中科院首屆優秀博士論文獎。
在學研究生除享受助學金外,同時實施「研究助理」制度和「獎學金」制度。博士生助學金和津貼合計最高可達1300元/月,碩士生最高可達950元/月。優秀研究生可申請獎學金,博士6000元/年,碩士3500元/年。
2006年測地所繼續接受部分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為碩士生。
我也不知道這是不是你要的那些

Ⅲ 科技成果有哪些類型

科技成果可分為三大類型:基礎理論成果,是指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領域取得的新發現、新學說,其成果的主要形式為科學論文、科學著作、原理性模型或發明專利等。

應用技術成果,是指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應用中取得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材料、新設備,以及農業、生物新品種、礦產新品種和計算機軟體等。

(3)專業研究成果擴展閱讀:

科技成果的基本成就:

1、是新穎性與先進性:沒有新的創見、新的技術特點或與已有的同類科技成果相比較為先進之處,不能作為新科技成果。

2、是實用性與重復性:實用性包括符合科學規律、具有實施條件、滿足社會需要。重復性是可以被他人重復使用或進行驗證。

3、是應具有獨立、完整的內容和存在形式,如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以及科技報告等。

4、是應通過一定形式予以確認:通過專利審查、專家鑒定、檢測、評估或者市場以及其它形式的社會確認。

中國科學院在《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管理辦法》[1]中把「科技成果」定義為:某一科學技術研究課題,通過觀察試驗和辯證思維活動取得的,並經過鑒定具有一定學術意義或實用意義的結果。

在新的時期,為了明確認識,把「科技成果」分解為「科學成果」和「技術成果」兩部分,並把「軟科學成果」排除在「科技成果」的范圍之外。

Ⅳ 何新貴的學術研究成果

在學術研究方面,何新貴長期從事計算機軟體和人工智慧的理論研究和工程實踐工作,是我國首批計算機軟體工作者之一。特別在模糊理論與技術、知識處理及資料庫等方面做出了具有創造性和系統性的貢獻。他提出了一套較完整的模糊資料庫的理論與技術,提出了加權模糊邏輯、模糊計算邏輯、模糊區間值邏輯和模糊分布值邏輯等多種非標准模糊邏輯,並提出了一種巨並行的浸潤推理模式、加權神經元網路和過程神經元網路等理論,這對邊緣科學《知識處理學》的最終建立和發展起了較大促進作用。提出的可執行模糊語義網、模糊H網和主動模糊網路等概念,可應用於從生產過程模擬到視覺處理模擬等廣泛領域。此外,他對編譯程序和資料庫管理系統的實現技術,以及軟體過程改進技術。(CMM)等也做出了較大貢獻。至今,已發表第一作者學術論文130多篇,並著有《模糊知識處理的理論與技術》(初版和第2版)、《模糊資料庫系統》、《特種資料庫技術》、 《知識處理與專家系統》 《編譯程序方法導引》和《The Implementation of A Multi-backend Database System》等10部專著(其中英文專著由Prentice-Hall出版),編撰《軟體工程進展》、《人工智慧新進展》等5本文集,並是我國《軍事網路全書》、《資料庫大辭典》、《新編英漢計算機縮略語大辭典》等多部大型辭書的主要撰稿和審稿人。曾先後被特邀在多個國家講學和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作大會主題報告。

Ⅳ 張金松的專業成果

專業貢獻:
1、在2005年12月北江鎘污染應急搶險和2008年5月北川地震災後水質安全保障行動中,率專家團隊赴現場緊急技術支援,為水源污染控制和災區飲水安全做出重要貢獻,受到深圳市政府和當地政府的表彰。2、多次承擔和參與國家級、省部級水行業科技攻關課題,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多項,研究成果在深圳市各大水廠總投資4億元的改、擴建工程中應用效果顯著,取得巨大社會、經濟效益。
3、2002年10月作為項目負責人成功組織投標國家「十五」863重大科技專項「南方地區安全飲用水保障技術研究」。科研經費總額5300萬元,其中863專項經費1500萬元,已於2006年3月通過國家科技部組織驗收。
4、創建全國水務企業首家博士後工作站——深圳水務集團企業博士後工作站,聯合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清華大學等國內高校進行水務行業高端人才培養;大力發展產學研結合,開創「高校博士、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與企業科研相結合」的柔性引才方式,在使企業、高校雙贏的同時,探索出一條產學研結合的新路。擔任博士後合作導師,與哈爾濱工業大學、清華大學通過產學研聯合方式開展了「臭氧活性炭工藝安全性研究」等5項博士後課題研究,並成功應用於企業生產實際。
5、2012年2月作為廣西龍江鎘污染事故爆發,響應國家環保部、住建部的號召,協同廣西柳州與河池政府以及全國部分其他水處理行業傑出學者前往應急處理這起突發事故,圓滿解決了龍江鎘污染危機。
6、掌握行業科技發展最新動態,撰寫並發表學術論文160餘篇,多篇獲選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宣讀;主編《凈水廠技術改造實施指南》等多部學術著作;研編《城市飲用水水質行業標准》、《深圳市管道優質飲用水安全管理規范》及《深圳市2010年水質發展規劃》。
代表著作:
1. 《國外水務技術與管理 : 深圳人看洋水務》主編,2009年,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 《凈水廠技術改造實施指南》主編,2009年,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3. 《安全飲用水保障技術》主編,2008年,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4. 《供水系統紅蟲防治技術》主編,2008年,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5. 《城市水系統運營與管理》主編,2005年,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6. 《飲用水二氧化氯凈化技術》主編,2003年,化學工業出版社;
7. 《國際飲用水質標准匯編》主編,2001年,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技術專長:
2008年,國家「863」項目「南方地區安全飲用水保障技術」,獲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勵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2002年,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化學預氧化除污染集成化技術」,獲黑龍江省科技術一等獎(第三完成人)。
2002年,「二氧化氯凈化微污染水源水應用技術研究」獲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第一完成人)。
2001年,「深圳市管道優質飲用水安全技術研究與應用」,獲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第一完成人)。
1997年,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飲用水臭氧化-生物活性炭深度凈化技術」,獲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二完成人)。

Ⅵ 研究結論與成果

礦產資源的開發,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於礦業城市來說,礦山開采引起的土地破壞已經成為影響區域土地安全格局的制約因素。因此,探索丘陵礦區土地利用演變機理和驅動機制,構建土地利用安全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模式,對指導今後礦區土地利用意義重大。本書綜合運用系統論、生態學、景觀分析、規劃設計、管理科學的研究成果,對礦業用地土地生態安全格局理論與方法深入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1)研究不同尺度的礦業城市土地利用格局特徵與演變。與礦山的生命周期一樣,礦區用地也經歷了楔入、擴張、穩定、轉用或恢復、荒蕪等階段,相應礦區周圍土地也由輔助轉為他用;傳統礦區土地利用是鬆散型向外擴散,廢棄地多,土地利用外部負效應嚴重。生態礦業節約用地,礦業用地走向內涵式發展,內部開放與對外共生相協調,緊湊度明顯上升。

首先,對礦業城市河北省武安市用地情況分析,表明十年間耕地、未利用地、河流用地總體呈減少趨勢,城市及農村居民點用地、獨立工礦用地、林地呈增加趨勢,土地利用變化率最大的是獨立工礦用地。1996年、2006年各景觀要素的百分比表明,耕地、林地、未利用地及居住用地景觀要素優勢度比較明顯,獨立工礦斑塊優勢度增加變化率最大,說明獨立工礦景觀要素在研究區中所起的作用在增加。

其次,從土地利用景觀特徵看,武安市景觀的破碎程度與異質性提高,斑塊邊界總長度增加;從斑塊規模上看,耕地、未利用地、林地佔景觀百分比大,是市域內優勢景觀;景觀集聚程度低,受采礦等人為干擾,使景觀斑塊分解、離散,斑塊形狀規則化;景觀多樣性增加,斑塊分散程度增加,斑塊規模減少;原有的優勢景觀類型發生變化,最顯著的是林地與居住用地增加、耕地減少;原有斑塊被分割,斑塊形狀趨於規則;原有各類景觀斑塊僅被廊道及新的斑塊分割,新楔入的景觀斑塊規模較小,總體景觀格局離散程度與變化幅度有限。

再次,通過分析礦業用地變化趨勢,十年間總量趨於減少。從2000年以後礦業發展高峰期已過,通過土地復墾恢復了大量被破壞的土地,礦山用地以小型為主。丘陵礦區的礦業用地斑塊形狀復雜,采礦邊界不規則;礦業用地雖然近年來略有分離,但總體上集聚性較強,與礦產資源的集中分布相一致,小礦山逐漸被大礦山所替代。

通過典型礦區西石門礦區土地利用變化表明,經過20年的開采,礦區未利用地較多,主要是采礦產生廢棄地,其次是居住用地和工礦用地,沒有林業用地。土地復墾以增加耕地為主要目的。根據礦區內地貌形態、土壤條件和原生植被類型等,礦區土地利用格局調整後,工礦用地將減少52.2%,轉為其他居住用地;工礦廢棄地(未利用地)則轉為耕地或林地,保留利用重要的礦業遺跡。

經分析認為,礦區土地利用受多種驅動力影響,礦業用地空間進化的過程是內部、外部各種驅動力相互作用在物質空間的反映。

(2)本書在對生態安全、土地利用安全內涵分析的基礎上,分別對礦區生態安全、礦區土地利用安全的內涵進行了界定,對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思想演變進行分析,認為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應以人與自然相平等的可持續發展觀為指導,以自然演進的需求為基線,以自然演進過程為發展依據,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的共生格局。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是建立在區域安全格局基礎上,包含礦業用地內部安全和對外共生協調安全,表現為礦業用地土地利用與區域的協調。

根據礦區PSR指標體系,構建了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和安全分級標准,對武安市、西石門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進行了評價。結果表明,土地利用格局總體安全狀態處於下降趨勢,礦業用地整體處於臨界安全狀態。分析PSR指標說明,礦業用地總體「壓力」下降,「狀態」趨於向好的方向轉變,通過礦山環境治理、礦區土地復墾使「響應」機制對土地安全格局貢獻程度增加。但「響應」程度尚不足以使礦業用地達到安全狀態,局部得到改進但總體趨勢惡化的狀態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必須從根本上採取措施構建礦業用地安全格局,加大投入,修復被破壞的環境,使礦區土地利用處於安全「狀態」。

(3)將生態倫理思想、土地自然演進、「反規劃」思想體系運用於土地利用中,構建武安市域「紅綠黃藍灰和諧,建田網礦集約」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根據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理想狀態的要求,對處於臨界安全武安市礦業用地格局進行修復和整合。

按照景觀生態學原理的要求,針對安全性能不佳的礦區,提出廢棄地農田生態元修復、廢棄地林牧生態元修復方法,村落、礦山生產區、礦山生活區等建設用地生態單元利用方式,以及礦山景觀恢復與利用措施和礦山公園景觀規劃方案。

以恢復生態學為依據,在對武安市的山、水、路、林、城、鎮、村、礦、園等調查的基礎上,提出武安市生態網路修復建設方案:即河流藍線、山脊灰線、道路棕線、生態綠線修復及整合形成一個多層次的、連續完整的網路,保持城鄉的整體性。

按照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標准,提出土地利用空間結構與耦合方案。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引入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建立礦區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標准,並對西石門礦區生態服務價值、礦山公園建設後的生態服務價值、居住用地生態服務價值進行評估。說明傳統采礦用地對區域生態服務價值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而經過環境治理、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後礦業用地對區域生態服務價值有正的影響。

以建立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對礦區土地利用格局進行結構與生態網路優化和用地整合,形成以林業、河流用地為核心區,耕地為緩沖區,向礦業用地、居住用地過渡的格局;生態網路優化包括外部生態網路連接和內部生態網路融通、內部綠地斑塊鑲嵌。

(4)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的實現,需要通過調控與管制手段,達到排除人類這一強烈干擾源影響。調控行為主體為政府、企業、社會公眾,政府通過各相關部門組織協調,礦山企業通過自控與負責,公眾通過參與和監督實現。

政府通過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劃出獨立工礦區,在礦業用地區內通過「五線」(建設用地紅線、林地綠線、河流藍線、礦業用地灰線、耕地黃線)管控;運用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環境治理、開采規劃分區方式達到礦業用地集約化、規模化利用的目的。礦山企業基於生態重構規則約束,通過礦山勘探、礦山生態規劃與設計、生態開發、閉礦、後續土地利用與監測、采礦廢棄地可持續利用、礦業遺跡保護等礦山生命周期的全程自控為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的實現負責。當地居民、科技人員、專業公司的參與和監督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調控的實現。

綜上所述,本書的主要創新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通過1996年、2006年全市與典型礦區西石門礦的工礦用地利用格局分析,揭示了丘陵地區礦業用地的時空特徵及演變機理。

(2)構建了礦區土地利用安全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和安全分級標准,並對武安市、西石門礦區進行了實證分析,指出礦區土地利用安全存在的不足。

(3)按照土地利用安全框架,建立起丘陵礦區的「五色空間和諧,建田網礦集約」的土地安全格局模式;對礦區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進行了顯化,並以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測度為依據,對礦區土地利用格局進行結構優化和生態網路優化。

(4)基於人地和諧的整體性修復整合方略,提出廢棄地農林牧生態元修復、村落與礦山生產生活區生態單元再利用、礦業遺跡保護與再利用等修復工藝及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整合技術。

Ⅶ 王瑞珠的專業成果

主攻建築理論、城市及建築史、歷史環境保護及規劃。所編撰的《世界建築史》系列是在實地考察和收集原始素材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撰寫的多卷本世界建築通史(正在陸續出版中)。該叢書具有大型類書和學科基礎工程的性質,具有信息量大、材料新、綜合性強等特點,在編排立論和研究方法上亦有獨到之處並附有完整的中外文對照檢索系統。已出版的幾卷獲華夏建設科技一等獎。

Ⅷ 唐志紅的學術研究成果

近二十年來,致力於國際經濟與貿易、產業經濟研究、區域經濟規劃及市場營銷學、人力資源管理的研究工作。其代表作有《管理者綜合素質培訓教程》、《勞動經濟學》、《人力資源招聘·培訓·考核》、《公共部門的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能本管理》、《經濟全球化下一國產業結構優化:一般理論及在中國的應用》、《西部大開發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問題研究》等獨著和合著專著、工具書多部、發表論文二十篇,共計有一百多萬字著述。在區域經濟學、人力資源管理、國際貿易方面做出了大量創新性的工作,多年從事經濟學和管理學類專業的教學和科研,在區域經濟學研究方面卓有成效,是地方經濟建設的規劃專家。

Ⅸ 物理學界2019年最新研究成果

量子控制方面的最新發現,將可能會實現基於量子力學的超快量子計算:光誘導無能隙超導,超導電流的量子節拍。太赫茲和納米尺度的物質和能量的量子世界(每秒幾萬億次周期和十億分之一米),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仍然是一個謎。愛荷華州立大學物理學和天文學教授王繼剛(音譯)說:我喜歡研究超導率超過千兆赫(每秒數十億次)的量子控制,這是目前最先進的量子計算應用瓶頸。



使用太赫茲光作為控制旋鈕來加速超電流,超導性是電在某些材料中無電阻的運動,通常發生在非常非常冷的溫度下。太赫茲光是高頻率光,每秒幾萬億次的頻率周期,它本質上是非常強和強大的微波爆發,在很短的時間內發射。王和一組研究人員證明,這種光可以用來控制超導態的一些基本量子特性。



包括宏觀超電流流動、對稱性破壞以及獲得某些被認為是對稱性所禁止的超高頻量子振盪。這聽起來既深奧又奇怪,但它可以有非常實際的應用。光誘導的超導電流為電磁設計量子工程應用的涌現,材料特性和集體相干振盪開辟了一條前進的道路,其研究於2019年7月1日發表在《自然光子學》(Nature Photonics)上。換句話說,這一發現可以幫助物理學家通過推動超電流,創造出速度極快的量子計算機。



如何控制、訪問和操縱量子世界的特殊特性,並將它們與現實世界的問題聯系起來,是當今科學界的一大推動。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將這一「量子飛躍」納入了未來研發的「十大理念」。科學基金會對量子研究的支持總結說:通過利用這些量子系統的相互作用,下一代用於感測、計算、建模和通信的技術將更加精確和高效。

Ⅹ 郭際的主要專業及成果

法治理論與實踐
長期以來,以所學理論為突破口進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不斷專研理論創新;擅長結合具體工作搞調研,運用理論指導實踐,思維縝密,決策科學,歷年來著書立學。其中:
一、主要科研成果:(按公開發表時間順序,截止於2007年)
1、《依法消費》(法學專著) 主編 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實行依法普法、弘揚法治文化」 《江西社會科學》雜志1999年
3、《消費者權益保護案例精選精析(法學叢書) 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年版
4、《勞動糾紛案例精選精析》(法學叢書) 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年版
5、「論美國商法典之立法特色」 《企業經濟》雜志2000年12月
6、《犯罪心理學》(上、下冊)(獨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7、「關於累犯的幾個問題《江西社會科學》2003年
8、「論消費欺詐的法律防治」 《企業經濟》雜志2003年第12期
9、「消費者權益保護」(系列專題) 江西人民廣播電台2003年9月
10、《經濟法》(叢書)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4年版
11、《新型經濟犯罪概論》(法學專著)主編 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年版
12、《消費欺詐及其防治》(法學專著) 主編 中國高校出版社2004年版
13、《公務員錄用考核〈行政職業能力、申論、題庫〉標准》(叢書三卷)編、撰、審,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版
14、青少年犯罪問題(系列調研) 江西人民電台2006年12月
15、試論離婚經濟補償的法律制度 《江西社會科學》2007年12月
16、《關注》(社會學、法學叢書) 江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其他方面成果
為鞏固加強自身專業素質,以知識專業化向全面化發展,公開發表政論、文學、影(視)劇本、時事論壇、人物專訪、攝影(數拾幅)等達數百萬余字,並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贏得廣泛好 評,在社會上具有一定知名度。

閱讀全文

與專業研究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