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江蘇鹽城 改革開放30年變化,成果
鹽城建設越來越好,招商場應該是個銷售基地
風景變得更美,生態,經貿宏圖發展: 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塔 迎賓公園 鹽都區政府 國稅大廈 宏都花園 人民公園 生態菜田 世紀廣場
⑵ 從身邊的變化看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
憶改革開放,現中華雄威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使祖國母親徹底擺脫了被壓迫的境地,中國這頭東方睡獅開始慢慢覺醒,但卻步履維艱,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從此改革開放的春風使中華大地再次煥發了活力,中華民族終於踏上了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滄桑巨變,30年的光輝歷程,鑄就了一個民族近百年的夢想!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經濟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到2006年間,中國經濟總量迅速擴張,國內生產總值從3645億元增長至21,0871億元,增長近60倍!中國的經濟成就不僅寫在了中國歷史之上,也在世界歷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過去25年全球脫貧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歸功於中國!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社會和諧穩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幫」以後,中華民族猶如鋼鐵長城一般堅不可摧!97年香港回歸,99年澳門回歸;1998年面對南方歷史罕見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對讓人聞風喪膽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對十幾個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災害,中華兒女眾志成城,手挽手將一個個磨難阻擊在腳下!
改革開放的 30年,是教育事業穩步發展的30年!1983年,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對世界,面對未來!高考制度恢復之初,全國有570萬人參加高考,卻僅錄取27萬名;而到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達到1010萬,錄取新生達567萬名!伴隨著教育規模的發展,更有越來越多的中華兒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據著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創新的30年!從1979年遠程火箭發射試驗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號載人航天衛星順利返回,中國航天人在摸索中讓祖國一躍成為航天科技強國!2008年,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炎黃子孫的千年奔月夢成為了現實!
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我國體育事業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許海峰摘得中國奧運首枚金牌,自此之後,中華體育健兒奮勇爭先:2000年悉尼奧運,中國代表團收獲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獎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績;04年雅典,中國軍團更是將金牌總數擴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今年,在108天之後,奧運大幕將在中華大地上拉開,我們將成為奧運的主人!
我們堅信,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必將出現一個又一個輝煌的30年!中華民族的崛起,必將讓世界為我們自豪!
衣:改革開放前,由於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商品供應嚴重匱乏,人們買衣服要憑布票,且數量有限,色彩和樣式單調。大家都穿著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裝或藍色解放裝,被形容為「藍色的海洋」。改革開放後,隨著物質的豐富和思想的解放,人們的衣著變得豐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裝或時裝,服飾已不僅僅是禦寒的工具,更是人們顯示風度、展示個性的方式。
食:改革開放前,食物匱乏、單調,人們的營養嚴重不足,有些農村甚至沒有解決最基本的溫飽問題。改革開放後,十幾億人民的吃飯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人們不但能「吃飽」,還要「吃好」,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等科學衛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住:改革開放前,人們的居住條件較差。改革開放後,不僅人均居住面積大,而且室內裝修和居住環境也有明顯的改善。
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交通條件有了明顯的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的增長都很快。
由於經濟條件的好轉和假期的延長,出門旅遊的人越來越多,除乘火車外,乘坐飛機也不是稀罕的事了,開私人汽車出行的人也佔一定比重。
用:改革開放前,代表著當時生活水平的「四大件」是縫紉機、自行車、手錶和收音機。改革開放後,彩電、冰箱、洗衣機、空調、電話、電腦、手機已相當普及。
改革開放取得成就的原因 1978年,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改革開放大幕拉開,古老的中國發生了歷史性變化。短短30年間,一個國民經濟瀕於崩潰的貧弱國家一躍成長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民眾生存與發展的要求更是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滿足。在過去的30年中,有許多個 「第一」見證著共和國成長的:出台第一個經濟體制改革方案,成立第一個股份制企業,開通第一條地鐵……許多現在看來為基本常識「新生事物」,在當時曾引起多麼劇烈震動。這30年的歷史,是改革不適合現代化發展要求體制的歷史;這30年的歷史,更是探求「以人為本」,保護私產、保障自由的歷史,因而也是全體人民共同創造的歷史。 我出生於1996年,轉眼之間我已12歲,改革開放也已30周年。應當說我完全是沐浴著改革開放的陽光成長的,我的成長幾乎是一帆風順的。在12年歲月里,我記住了很多事,有些事的記憶是極深刻的...... 1997年,這一年國家發生了很多大事,我記憶最深的還是香港回歸,中華民族洗雪百年恥辱,祖國統一大業向前邁了一大步,舉國上下,全民歡騰。至今我還能感受到那種自豪的熱烈的歡騰氣氛:到處是歡騰的 人群,到處是喧騰的鑼鼓,到處是五彩繽紛的禮花......那是我一生難忘的景象。我感受到祖國正在一天天強大,中華民族正在一天天振興,心中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而這一切,我想如果沒有改革開放的實施大概也不會成為現實。 1999年,我的叔叔初中畢業,應征入伍了,這對我們家來說是天大的驚喜,在過去的年代,我們一直不敢奢望多大的政治待遇,然而事實卻給了我們這種奢望,那種驚喜的心情可想而知,這事對我家來說不亞於鄧小平同志的92南巡,就好像一場痛快淋漓的大雨,淋去了所有顧慮,思想大解放啊。那年我還沒懂事,還不能理解其中的實質意義,但我卻能真切感受到家人的興奮,感受到改革開放的溫風,感受到黨和國家的恩惠。 2001年,記憶中,剛跨入新千年的祖國喜事連連,先是申奧成功,繼而成功入世。現在入世已七年,奧運會也近在咫尺,回想七年前那一幕,不禁讓人感慨萬分,與2000年奧運會失之交臂讓人遺憾,08奧運讓我們揚眉吐氣。 30年歲月,讓改革開放的30年包容了一切,歲月流逝,時馳勢易。今天,我們站在2008這個的時間點上,在略帶滄桑感回顧改革開放30的經驗的同時,更是滿懷激情地做好北京奧運會的各項工作。30年中那些曾經親歷的切膚之痛,與至今仍然咀嚼不盡的喜悅,永遠是我們前進的動力。我的成長歲月只是改革開放逐漸輝煌的一段。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我不會有如此的深刻記憶;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我也不會有這樣優越的學習環境。我很欣慰,我沐浴著改革開放的陽光幸福成長。願改革開放繼續積極穩妥的順利進行改革開放取得成就的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不斷深化對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從「發展是硬道理」,到「發展是第一要務」,再到科學發展觀,執政理念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社會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豐富,戰勝自然災害的能力也越來越強。 中國30年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功,基本經驗在於中國遵循了經濟增長「四色定理」。中國和世界發展歷史充分證明,經濟增長「四色定理」——和平穩定、開放結構、人力資本、結構增長是經濟增長的充分必要條件,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遵循「四色定理」,經濟就發展,社會就進步。 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經驗教訓 其次,貧富差距拉大,勞工權益受損。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趙人偉和李實領導的收入分配課題組在18年時間里所做的三次大范圍收入分配調查結果顯示,從1988年到2002年,無論是農村和城市的基尼系數,差距都在拉大。有關統計也表明,近30年來,內、外資企業年產值平均增長超過10%,而除壟斷國企外的勞動者年工資增長率僅為1%-3%。這些情況都說明,勞動者的收入水平沒有隨著GDP的增長而同比增長。 再次,社會道德環境出現了讓人憂心的狀況。近年來,每年因信用缺失而增加的交易成本,據估算約占當年GDP的10%還多 中國改革開放30年在經濟發展取得巨大進步的同時,社會經濟思想理論也發生了積極轉變。
⑶ 現代科學技術成就的變化之什麼、變化之什麼
進化論
⑷ 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取得的變化和成就,中國的發展
不知不覺中,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30個年頭了。30年來,從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著裝飲食,相信我們每個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巨變。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30年,是我們黨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同心同德、銳意進取,進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性、創造性活動的30年。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中國人民的生活實現了由貧窮到溫飽,再到整體小康的跨越式轉變;中國社會實現了由封閉、貧窮、落後和缺乏生機到開放、富強、文明和充滿活力的歷史巨變。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基本達到小康、主人翁意識顯著增強、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顯提高,中國社會先進生產力不斷發展、經濟政治文化建設成效顯著、社會整體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等等,這一切只用了30年時間,被稱為世界發展史上的奇跡,而這一奇跡的創造者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13億中國人民。13億中國人民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發生根本改變,這本身就是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的巨大貢獻。中國改革開放走過的30年光輝歷程,使我們這個過去貧窮落後的農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看成就,想變化,回顧中國改革開放的30年,我們取得了偉大的成就,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體育、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社會發展水平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國際地位和聲望不斷增長,這使得我們更有信心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更有信心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更有信心履行好新世紀新階段的歷史使命。 改革開放30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加,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提高,回到來到我們現實的生活中, 30年來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個季節,正是農村下谷種稻的季節,也是農民三夏大忙的季節。30年前,當拖拉機第一次駛入農村時,農民群眾還十分好奇。而現如今,傳統的耕作方式正逐漸被轟鳴的拖拉機、收割機等農機所代替,許多農民已不再滿足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生產生活方式,農民買拖拉機或汽車,已不再稀奇。而現在在城裡,購買轎車已不再是遙遠的夢想,在楓涇的道路上,「大眾」「尼桑」等品牌家用轎車正自由地疾馳,體現出了30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公民生活發生了巨大改變。30年前,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四世同堂十平米,五代家人居陋室」,今天,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農民們家家戶戶都蓋起了新樓,城市居民更是從以前的平房轉變成現在的小高層,復式住宅,人們的居住都向著「更高大,更寬敞,更環保」發展,處處折射出人們住房條件的極大改善,空調、彩電、冰箱、洗衣機等現代家用電器一應俱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離不開的『縫紉機、黑白電視機、自行車』等『老三件』,如今都已換上了高檔的家庭電器了。試想30年前的夏季,人們只能靠搖著蒲扇來解暑,如今也被空調所替代了。30年前,由於家庭收入不高,有限的資金主要是優先考慮吃飯,加上國家長期實行的計劃經濟,生產能力十分有限,普通居民上班、出行只能靠兩條腿,極個別家境較好的才有可能用自行車代步。如今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大發展、大飛躍,城市基礎道路建設、交通設施大大改善,人們平時上班、出行的工具更是多種多樣,近途有自行車、電動車、摩托車、公交車、私家車,出遠門地上有火車、汽車,天上有飛機,水路有輪船,可隨意挑選組合,使居民時時處處感受到方便快捷。30年前,人們的娛樂方式非常單一。改革開放後,國家大力提倡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統一,精神文明得到很大發展。影視歌舞、讀書看報、琴棋書畫、花鳥蟲魚、上網沖浪、旅遊遠足、運動健身等這些過去屬於富人的娛樂項目已進入尋常百姓家,大大豐富了百姓的業餘生活。改革開放30年來,隨著國家醫療制度的改革,從建立健全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再到遍及城鄉的衛生服務體系,公共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得到較好的詮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服務」成為可能。許多居民家庭沒有後顧之憂,不再害怕得病,加之家庭收入和生活條件飛速提高,居民平時從細微之處開始的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從過去的「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現象有了較大改變。三十年努力拚搏,三十年滄桑巨變。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蓬勃發展;改革開放,使人民生活安居樂業。展望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的明天會更好,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富足!
⑸ 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變化,取得的成就有些什麼
一、經濟建設方面:
改革開放中,我們把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起來,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重大創新, 也是改革開放的重大成果, 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在此體制下,中國經濟平均以9.75%的速度快速增長,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3.3%左右的年均增長速度。
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600億元人民幣上升到2007年的24.66萬億元人民幣,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2008年我國的經濟總量已超過了德國躍居世界第三位;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但中國的GDP仍保持了8%以上的增長速度,並趕超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中國的人均GDP也由1978年不足100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2200美元以上,與此同時,中國現已成為世界第一外匯儲備大國,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中國的經濟實力、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中國發展模式也越來越有吸引力。
二、民主法治建設方面: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始終奉行「以人為本」的作風,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保障人民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不斷開創中國社會主義新局面。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缺乏基本自由,只能奉旨「四大」—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單位制度、人民公社制度、戶籍制度、票證制度、計劃經濟制度把人民牢牢地束縛起來;那時沒有法治,憲法不能保護國家主席,更不能保護平民百姓。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人民逐漸獲得了經濟自由以及部分的政治自由、社會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言論自由、遷徙自由,絕大多數國民的公民權利獲得保障;中國社會、文化呈現多元化發展的態勢;民主政治有所進展,集體領導取代了個人專斷;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事業在曲折中前行,物權法、監督法、行政許可法、反壟斷法等得以實施;新聞媒體擺脫了全盤歌功頌德的局面,輿論監督、網路監督的力度不斷加大;人大、政協、司法、監察、審計等的獨立作用越來越明顯。人民的民主法治意識增強,社會漸趨穩定和諧。
三、文化體育方面: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事業穩步發展。1983年,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對世界,面對未來!高考制度恢復之初,全國有570萬人參加高考,卻僅錄取27萬名;而到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達到1010萬,錄取新生達567萬名。伴隨著教育規模的發展,更有越來越多的中華兒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據著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開放以來,也使我國體育事業蒸蒸日上,1984年許海峰摘得中國奧運首枚金牌,自此之後,中華體育健兒奮勇爭先:2000年悉尼奧運會,中國代表團收獲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獎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績;2004年雅典,中國軍團更是將金牌總數擴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二位;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51金21銀28銅,獲金牌榜第一名。2010年亞運會,我國更是以199枚的金牌總數,穩居第一。剛結束的2012年倫敦奧運會,中國38金27銀22銅,僅次美國位居世界第二。這一切都是我國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的見證,這一切都是改革開放帶來的輝煌。
四、民生方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脫貧事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中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數量從2.5億下降到2148萬,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從1978年占農村總人口的30.7%下降到2007年的1.6%。來自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過去25年全球脫貧事業成就的67%來自中國,聯合國2008年發展目標報告中稱,中國通過深入有效的扶貧措施,已經提前實現絕對貧困人口和飢餓人口減半的目的,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貧困人口減半目標的國家。
世界衛生組織發表的《2007年世界衛生報告》顯示2007年中國人男女壽命分別達到71歲和74歲,比1978年提高了4歲多。中國在社會保障方面也取得了進展。2006年參加養老、醫療、失業保險的人數分別達到1.293億、1.405億和1.035億(據《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9月27日報道);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斷完善,2007年在全國農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451.9萬農村居民納入保障。農村的新農合制度也發展的如火如荼。
⑹ 20世紀的人們擁有哪些科學成果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變化
20世紀,對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大大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條件。
⑺ 中國2017五年變化中的巨大成就
1、經濟方面:
2013年中國首次成為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全球第一大出口國、第二大進口國。
中國GDP超10萬億美元,是日本GDP的2倍。
西氣東輸,保護環境,掃除霧霾。
南水北調,史無前例。西藏天路,世界屋脊上的巨龍。
高鐵2萬公里,佔世界6成。
鳥巢,世界最大的鋼結構體育場鋼鐵產量,世界16億噸,中國佔8億噸。
2、政治方面:
一帶一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
亞洲投行,由中國主導,打破日本美國控制的亞洲開發銀行對亞洲基建方面的壟斷。
杭州G20峰會,促進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
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一票否決。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中國版TPP。
3、科技方面:
中國天眼,世界最大的望遠鏡。北斗衛星,世界排名第二位。
神舟飛船,載人航天;我國是世界第三個把飛行員送入太空的國家。
長征系列火箭,發生成功率、有效載荷都是杠杠的!長征五號,大火箭,世界僅有中美俄能造。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太空進行試驗兩彈一星,國之重器。中國鐵路總公司牽頭研製、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達世界先進水平的中國標准動車組「復興號」在京滬高鐵正式雙向首發。
4、軍事方面的成就
遼寧航母,大國霸權。東風21D,專打航母的彈道導彈。
中華神盾,數量佔世界第二。預警飛機,從進口到出口。四代重殲,世界第二個能造四代重型殲擊機的國家。
大型運輸機,戰略運輸。自造航母,百年夢想終成真。
2017年中國的大事件:
事件一:2017年3月9日,中國首型第四代隱身戰役機殲-20已正式進入空軍序列。這是世界上第三款入列退役的隱身戰役機,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戰役機之一。
事件二:2017年4月20日,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發射升空,並於4月27日勝利完成與天宮二號的初次推進劑在軌補加實驗,這是中國首個貨運飛船,下一步中國將進入空間站建立階。
事件三:2017年4月26日上午,中國首艘國產航母001A在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大連造船廠舉行下水典禮。這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自主設計和製造的第一艘航空母艦。
事件四:2017年5月5日,中國自主研發的C919大型客機在上海圓滿首飛。從此圓了中國人數十年的大飛機夢,不遠的未來,中國人也能夠乘坐本人的大飛機游覽。
⑻ 回憶過去十年,你最大的變化和成就是什麼
小時候我爸媽一直吵架,後來離婚了,我就發誓我以後一定不會結婚。現在我自己開了婚姻介紹所,第二個寶寶也馬上就要出生了,很幸福。
⑼ 我國建國以來的變化,成就有哪些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爆炸了原子彈和氫彈,發射了衛星。三中全會後,百姓可以吃飽飯,生活水準相對提高不少。
⑽ 科學家在植物生長變化有哪重大的成果
1袁隆平(農學家、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雜交水稻的創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他於1981年榮獲我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被國際上譽為「雜交水稻之父」。)2王應睞(生物化學家,1965年組織我國科學家首次合成具有全部生物活力的結晶牛胰島素,這是第一個在實驗室中用人工方法合成的蛋白質,實現了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質的壯舉。)3李振聲(遺傳學家,中國小麥之父,擁有「小偃」系列研究成果,他的研究受到15個國家100多位中外專家的充分肯定,擴大了我國小麥遺傳育種研究在國際上的影響,也為植物細胞和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立奠定了基礎,被授予2006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