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土家族有哪些絕技
土家族節日民俗較多。從節日內容看,有祭祀節日、紀念節日、慶賀節日、社交娛樂及生產性節日五類。其宗教信仰有對自然崇拜和信仰,如土地、岩石、山、河、水等皆為崇拜對象。動植物崇拜:牛、羊、狗等,圖騰崇拜,如鷹、白虎圖騰,特別是以白虎為祖先神,各地都有白虎廟,立有白虎神位,經常祭祀。還有對祖先、鬼神等崇拜。
牛毛大王節 土家人以四月七或十七,四月八或十八為中毛王節。這天一定要殺豬,做大坨肉祭祖,擺筵席招待親友及出嫁姑娘,當地流行講"牛毛大王的故事",傳說古時農民刀耕火種,所獲無幾,餓屍遍地,牛王據實稟告玉皇大帝,大帝看牛王勤儉刻苦,命令牛王下凡到人間傳旨,只准三日一餐,牛王到凡塵了解到三日一餐難以活命,於是改為一日三餐。牛王返回復命,下帝聽了大怒,立即貶牛王為民耕田,終日食草。牛王為民出力,土家人稱其為牛毛大王。據傳牛王下凡時間是四月七或十七,有的則過四月八或十八,作為牛毛大王的生日。每到這天,牛不耕田。用最好的飼料喂養。
趕年節是土家族傳統節日,以「趕年」最為隆重。土家人過大年時間比漢族提前一天,小月為臘月二十八,大月為二十九。為什麼要提前,有幾種傳說:為了抗倭寇打仗而提前。在明嘉靖年間,其先民隨胡宗憲征倭。於十二月二十九大犒將士,除夕倭寇不備,遂大捷,後人沿之,遂成家風。關於抗倭立功符合歷史事實,《明史》有載。還有關於為了打仗而提前。過趕年節要作糯米粑,殺豬祭祖、煮酒。除夕之夜還要「守年」、「搶年」,即吃過團年飯後,手執吹火筒在房前屋後轉一圈,名曰「出征」,有的手持獵槍上山走一趟曰「模營」,以紀念先人。雖提前一天「趕年」,大年三十晚上還照樣過除夕。有的地方是「初一拜家神,初二拜丈人,初三初四拜友鄰」。還有各種文娛活動,「玩龍燈」、「盪鞦韆」、「踩高蹺」、「唱難戲」等等
『貳』 土家族的傳統文化
一、節日
土家族民間非常重視傳統節日,自年始至年終,可謂月月有節。正臘月間的年節(過趕年)、元宵節,二月社日、花朝節,三月寒食節、清明節,四月初八牛王節,五月端午節,六月初六向王節,七月乞巧節、女兒會、月半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九月初九重陽節,十月初一「寒衣節」等等,都是較為重大的節日。
二、婚戀
土家族歷史上的婚姻比較自由,男女雙方經過自由戀愛,徵得雙方父母同意,經土老師(巫師)作證,即可結為夫妻。在恩施石窯、大山頂等地,有「女兒會」的習俗,即每年農歷七月十二日,青年男女通過「女兒會」,唱歌跳舞,彼此愛慕,結為終身伴侶。
改土歸流後,土家族被迫實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土家族實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有姑舅表婚和填房婚之俗。姑舅表婚,即姑家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又稱「還骨種」;兄亡弟收嫂,弟亡兄收弟婦,稱為「坐床」。但這些習俗到近代就已不存在了。
三、喪葬
土家族過去多行火葬。送葬時,請土老師念經,道士開路。祭弔死者,由土老師椎牛祭神,牛頭歸土老師獨占,貧苦者往往借牛為祭。後來,因受漢族影響,均改為土葬,程序分為入殮、葬禮、送葬、安葬、葬後事等部分。
在清江流域以北的土家族地區,流傳著一種特有的古老葬俗歌舞「跳喪鼓」,又稱「跳撒爾嗬」。山寨里,無論誰家老人去世,必請師傅到家裡來打喪鼓。當夜,嗩吶高奏,鑼鼓喧天,鞭炮不停。喪鼓一響,相鄰村寨的人們齊來奔喪。
「跳喪鼓」是在靈柩前由擊鼓師傅擊鼓,歌師叫歌,跳者接歌而起的舞蹈。一般以兩人以上的雙數舞者在棺木前對舞,跳至高潮時少則可達百人,多則可達上千人前來或舞或觀。舞者交替上場直至天明。
(2)土家族傳統科技成果擴展閱讀
關於土家族的族源,說法不一。
一說是古代巴人的後裔。認為從《十道志》等書的記載和唐代劉長卿、劉禹錫等人反映湖南風習的詩詞來看,「巴人」的確廣泛進入湘東北、湘西和沅、湘流域;今湘西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比茲卡」)。
歷史上巴人聚居與活動區域內的有些地名,讀音與「比茲」近似;巴人的姓名、族名等,也有些和「比茲」的讀音近似;巴人和土家族都有關於虎的故事與神話;巴人崇拜白虎神與土家族相同;巴人與土家人的姓氏一部分相同。
一說是古代由貴州遷入湘西的「烏蠻」的一部。此說根據《溪州銅柱記》說:「蓋聞牂牁接境,盤瓠遺風,因六子以分居,入五溪而聚族。」認為土家族來自貴州。貴州境內一直有「比茲」族,如民國《大定縣志》卷五謂:「比濟系白羅羅之名,因號其地為比躋,久之訛為為畢節」。
元代的《經世大典 招捕總錄》的《八番順元諸蠻》篇中也說今貴陽、惠水之間有「必際」一族。「比躋」、「必際」,當即「比茲」,和土家族的自稱相近。據歷史記載,中唐以後,「越嶲」一帶的「烏蠻」曾入貴州 。
「兵敷出,侵地數千里」 。當地土著一部分被其征服,就是「白羅羅」稱謂的起源,一部分與他們進行長期的斗爭,最後被迫遷入湘西和雲南。「土家」這個名稱即是對新侵入的「烏蠻」而言。土家族的語言與西南彝族比較接近,也是土家族來自貴州的一個佐證。
『叄』 土家族的民俗特點有哪些
土家族主要從事農業。織綉藝術是土家族婦女的傳統工藝。土家族的傳統工藝還有雕刻、繪畫、剪紙、蠟染等。土家織錦又稱「西蘭卡普」,是中國三大名錦之一。
土家族愛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擺手歌、勞動歌、盤歌等。擺手舞、酉陽民歌、酉陽古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土家族的傳統節日有:吃新節,舍巴日,趕年,牛王節,花朝節,洗神節等。
禮儀主要有:見面要互相問候,家有來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節到土家人家裡做客,主人還會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兩面金黃開花時,吹拍干凈,往裡灌白糖或蜂蜜,雙手捧給客人。有的地方給客人吃糍粑還有些講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給客人後,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過就咬,這時主人會搶回去吹打拍凈,蘸上糖再給客人。
飲食習慣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飯外,以包穀飯最為常見,包穀飯是以包穀面為主,適量地摻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時也吃豆飯,即將綠豆、豌豆等與大米合煮成飯食用,粑粑和團饊也是土家族季節性的
『肆』 土家族的風俗習慣
1、見面要互相問候,家有來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節到土家人家裡做客,主人還會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兩面金黃開花時,吹拍干凈,往裡灌白糖或蜂蜜,雙手捧給客人。有的地方給客人吃糍粑還有些講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給客人後,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過就咬,這時主人會搶回去吹打拍凈,蘸上糖再給客人。
2、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飯外,以包穀飯最為常見,包穀飯是以包穀面為主,適量地摻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時也吃豆飯,即將綠豆、豌豆等與大米合煮成飯食用,粑粑和團饊也是土家族季節性的。
3、土家族民間十分注重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殺年豬,染成紅、綠色,晾乾而成,做綠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豬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間過年、過節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農歷二月二日稱為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間最受歡迎的食品之一。重陽節打粑粑,女兒「坐月」送粑粑,修房上樑拋粑粑。
(4)土家族傳統科技成果擴展閱讀:
土家族的節慶:
1、土家年是土家族最隆重的節日。土家族過年時年事活動持續時間久,內容豐富多彩。從臘月二十三開始作準備。過年之前置辦年貨、殺年豬、打粑粑、做團饊、殺年豬、推豆腐等。
2、牛王節,即農歷四月八是傳統節日,節日內容一般都是對牛的崇敬和感謝。這一天人們盛裝來到牛王廟,供酒、肉、米把,並焚香祭祀牛王,同時放鞭炮、吹嗩吶、跳擺手舞。擺筵席招待出嫁的姑娘和至親好友。
3、大部分土家族稱六月六為「曬龍袍」,相傳這一天是土司王覃垕遇難之日,因此家家戶戶都要把新衣服、好衣服拿出來曬,以紀念土王,保子孫後代昌盛興旺。有的地方則以六月六為「吃新節」,家家都用包穀煮酒行祭,殺牛敬神,還有一些地方在這天會殺兩頭豬,到神壇敬彭公爵主。
4、七月半即中元節,也稱鬼節、亡人節,主要是祭祖。土家族人過七月半,和客家人不同,不是過七月十五,而是過七月十四,也有的姓氏或者地區過七月十三、十五均可。七月半是土家族較大的節日之一,這天在土家族地區路邊隨處可見燒紙的家人。
『伍』 土家族歷史簡介
歷史上,土家族先民被稱為蠻或夷。宋代以前,居住在武陵地區的土家族與其他少數民族一起,被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宋代以後,土家族就單獨被稱為土丁、土人、土民或土蠻等。改土歸流後,隨著漢族移民的增加,土、客、苗往往對舉,以對武陵地區的土家、漢、苗三族進行區分。
土家作為族稱,是在較晚時期出現的。民國時期的《咸豐縣志》將土司後裔的支庶之家稱為土家,而將當地漢族移民稱為客家。
土家族的名人
1、陳能寬(1923年-2016年),土家族,張家界市慈利縣江埡鎮人,金屬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
2、廖漢生(1911年-2006年),土家族(其父親是漢族),湖南桑植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將領,1955年授中將。全國人大第六、七屆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3、黃永玉(1924年-至今),土家族,湖南省鳳凰縣人,中國畫家,現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曾任版畫系主任。1946年,他和張梅溪結婚。
『陸』 土家族的民風民俗
1,節日
土家族民間非常重視傳統節日,自年始至年終,可謂月月有節。正臘月間的年節(過趕年)、元宵節,二月社日、花朝節,三月寒食節、清明節,四月初八牛王節,五月端午節,六月初六向王節,七月乞巧節、女兒會、月半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九月初九重陽節,十月初一「寒衣節」等等,都是較為重大的節日。
2,婚戀
土家族歷史上的婚姻比較自由,男女雙方經過自由戀愛,徵得雙方父母同意,經土老師(巫師)作證,即可結為夫妻。
在恩施石窯、大山頂等地,有「女兒會」的習俗,即每年農歷七月十二日,青年男女通過「女兒會」,唱歌跳舞,彼此愛慕,結為終身伴侶。
改土歸流後,土家族被迫實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土家族實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有姑舅表婚和填房婚之俗。姑舅表婚,即姑家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又稱「還骨種」;兄亡弟收嫂,弟亡兄收弟婦,稱為「坐床」。但這些習俗到近代就已不存在了。
(6)土家族傳統科技成果擴展閱讀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有自已的語言,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接近彝語支。大多數人通漢語,目前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聚居區還保留著土家語。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主要從事農業。織綉藝術是土家族婦女的傳統工藝。土家族的傳統工藝還有雕刻、繪畫、剪紙、蠟染等。土家織錦又稱「西蘭卡普」,是中國三大名錦之一。
土家族愛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擺手歌、勞動歌、盤歌等。傳統舞蹈有「擺手舞」、「八寶銅鈴舞」及歌舞「茅古斯」。樂器有嗩吶、木葉、「咚咚喹」、「打傢伙」等。
『柒』 土家族的習俗
1、飲食
土家族日常主食苞谷、稻米,輔以紅薯、馬鈴薯等。菜餚以酸辣為其主要特點。其它較有特點的食物還有粑粑、臘肉、油茶、合菜、團饊等。土家族喜歡飲酒,其中常見的是用糯米、高粱釀制的甜酒和咂酒。
2、過趕年
土家族比漢族提前一天過年,即月大是臘月二十九,月小是臘月二十八,因此叫做「過趕年」。傳說明嘉靖年間,土家族人在年關時接到朝廷赴蘇淞協剿倭寇的聖旨,為不耽誤戰機,土家族人決定提前一天過年為抗倭官兵送行。
由於土家族官兵及時趕到前線,戰功卓著,榮立「東南第一戰功」,後人為了紀念這個很有意義的日子,提前一天過年便成了習俗。也有的說土家族祖先家裡很窮,為逃避財主年關逼債便悄悄提前一天過年。這種說法也有一定根據。
3、月半節
農歷七月的月半節是土家族(恩施自治州)、苗族(恩施自治州)、瑤族人民的重要節日(相當於春節)。月半節前夕,家家戶戶忙得不亦樂乎,村寨內外到處是牛角聲、鑼鼓聲和歡笑聲。
從初十開始,各家各戶都擺上魚、肉、酒等,歡度節日或祭祀祖宗,十五是節日的最後一天,也是最熱鬧的一個晚上。
4、牛王節
四月初八是湘西土家人的牛王節。石柱等地的土家人建有牛王廟,在四月十八日過牛王節,還辦牛王會,屆時要唱牛王戲,以示消災,求得牲畜興旺。土家人過牛王節讓牛休耕,並喂給它精美的飼料。土家人感激牛為人類豐收辛勤耕耘,並為它立祠祭祀。
5、寒衣節
中國民間在十月一日,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徵過冬的傳統活動。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男人們則習慣在這一天整理火爐、煙筒。
『捌』 請列舉出三個方面少數民族在科學技術文化藝術上取的成就
科學方面清朝蒙古族正白旗人明安圖是我國用解析方
法對圓周率進行回研究的第一個人答。明安圖不僅用解析方法證明了三個公式, 又提出證明了超出當時西方水平的
一些新公式。他證明這些公式的方法總稱割圓十三術, 後來被學者譽為「 明氏新法」。另外李四光著名地質學家,是蒙古族人。
技術方面北京西南金代建成的盧溝橋,它設計科學, 採用「 連續橋」的結構法, 是我國橋工因河制宜技術的創造
性應用, 橋長266.5 米, 共有11孔, 兩邊橋欄石柱上雕有485個神情活現的獅子, 其雕刻之精
美、神態之動人, 堪為建築史上的傑作。
文化藝術上,少數民族創造了大量千姿百態、極富民族特色的傳
統舞蹈。蒙古族的安代舞, 維吾爾族的刀朗舞, 藏族的熱巴, 壯族的綉舞, 土家族的擺手舞,
傣族的孔雀舞,彝族的阿西跳月等等, 豐富了我們民族的藝術生活。典型代表楊麗萍—白族為。在石窟藝術上聞名於世的甘肅敦煌莫高窟,出自少數民族,人物壁畫「身若出壁」。吳道子的繪畫深受其影響。
『玖』 宜昌有什麼特產嗎不要吃得。最好是出口國外的
宜昌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產,下面為大家介紹:
柑桔 。宜昌出產柑桔的歷史很悠久,《史記?貨殖列傳》里有「蜀漢江陵千樹桔」的記載。臍橙是宜昌柑桔中的優良品種,其果頂生一小個果,隨果實膨大後開裂呈臍狀,故名,又名抱子橙。這種柑桔芳香味甜、汁多無渣,多次獲得金獎。
『拾』 土家族有什麼優秀傳統
http://www.yizuren.com/article.asp?articleid=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