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類進化史
《第十二個天體》30周年紀念版,這部啟示性的大師級著作,將永遠改變人類的歷史觀和命運觀。
年復一年,震驚世人的證據被不斷地發現,它們挑戰著早已建立的地球生命起源論,並用這些證據向我們證明,一個更為先進的地外文明曾在我們的星球上居住過。
帶有革命意義的《地球編年史》的第一部,它提供的不可反駁的證據,強烈地證明了那顆謎之行星——尼比魯的存在。它告訴我們,其上的宇航員為什麼要在數個時代之前來到地球,並通過他們的形象造人。
超過30年一絲不苟的探索,《第十二個天體》將《創世紀》中大洪水、巴別塔以及娶人類女兒為妻的納菲力姆的故事,視作事實而非神話那樣進行研究。通過將《聖經》故事與蘇美爾、巴比倫泥板文獻匯總,它挑戰著現存的地球和人類的起源觀,並向人類提出了一個不同於傳統的歷史和史前觀。
中譯本總序
對一個讀者——至少是我本人——來說,這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偉大、最具說服力而且也最陌生的關於太陽系與人類歷史的知識體系。它是如此恢宏、奇詭、壯麗,使我首次意識到,當我們終於有機會和能力追尋人類起源的真相時,才發現事實竟然比想像或幻想更加不可思議。而此前,人類也許並不知道,其實我們一直就置身於創造的奇跡之中,或者,我們本身就是一個被創造的奇跡。
我相信,大多數對人類進化有興趣的人都將對這個系列的圖書保持一種開放的態度,同樣,對《聖經》故事以及大洪水之前的歷史感興趣的人,也可能會持有同樣的閱讀姿態。你是否思考過,為什麼我們這個種族是地球上唯一的高智能物種?你是否想過,為什麼從古代的哲人到現代的科學家,都無法完全回答我們從哪兒來?或者你是否知道,為什麼希臘詞彙anthropos(人類)的意思是「總是仰望的生物」?甚至連earth(大地,地球)一詞都是源於古代蘇美爾的 e.ri.,而這個詞的本意竟是「遙遠的家」?
撒迦利亞·西琴在《地球編年史》系列圖書中回答的遠不止這些。
西琴是現今僅有的少數能真正讀懂蘇美爾楔形文字的學者之一。他窮盡一生的時間探究著我們的起源,當然這些研究要證明的絕對不是一群下樹的猿猴怎樣奇跡般地成為了人。作為一位當代偉大的研究家,他既利用了現代科學的技術,又從古代文獻中窺知了那些一度處於隱匿狀態的「神聖知識」。而這些神聖的知識所包含的內容,正是我們是誰,我們從哪兒來,甚至,我們往何處去。從《地球編年史》的第一部《十二個天體》的出版,到第七部《末日:審判與回歸的預言》的出版,其間耗時達三十年。而他在這三十年間所得到的成果,對於全人類來講,價值都是無法估量的。
他的觀點是:人類種族是呈跳躍式發展的,而導致這一切的是在30萬年前的星際旅行者。他們在《聖經》中被稱為「納菲力姆」(中文通行版《聖經》中將其誤譯為「偉人」或「巨人」),在蘇美爾文獻中被稱為「阿努納奇」。與《聖經》中所記載的神話式歷史不同,他通過分析蘇美爾、巴比倫、亞述文獻和希伯來原本《聖經》,替我們詳細再現了太陽系、地球和人類這一種族及其文明的起源與發展歷程。同時也證明了伊甸園、大洪水以及《聖經》中的英雄人物是史實而非神話。他的研究成果讓進化論與《聖經》不再相互抵牾,這一點是空前的,人們有可能會在他的理論中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認同感,而這樣的認同感不是進化論或《聖經》能單獨帶來的。
西琴發現,藉助現代科學手段而得來的天文資料,竟與古代神話或古代文明的天文觀有著驚人的相似。令人震驚的是,數千年前的蘇美爾文明的天文觀甚至是近代文明所遠遠不及的。哪怕是現在,雖然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第十二個天體」尼比努的跡象,但卻無法證明它的實際存在;而位於人類文明之源的古代蘇美爾,卻早就有了尼比努的詳細資料。《地球編年史》充當了現代科學和古代文獻之間的橋梁,在現代科學技術和古代神話及天文學的幫助下,西琴向我們全面詮釋了太陽系、地球以及人類的歷史。
西琴的另一個重要成果是發現真正的人類只有30萬年的歷史,而非之前認為的有著上百萬年歷史的觀點。而這是基於他對最古老文獻的研讀,對最古老遺址的考察,以及對天文知識的超凡掌握。藉助強有力的證據,他向全世界證明,人類的出現是源於星際淘金者阿努納奇的需求。人類是諸神的造物,這一點在《地球編年史》中有著完美的科學解釋。
希望這個能讓你去了解真正的歷史 而不是那些被大家自以為是的歷史蒙蔽了
㈡ 人類的進化史
人類和現代人 猿人 的共同祖先:原上猿 -- 埃及古猿 -- 森林猿 1 臘瑪古猿:1400萬年前至800萬年前.特點:吻部短縮,齒排列緊密,犬齒小,頰齒齒冠寬短.是猿向人進化過渡時間的早期代表.2 南方古猿:500萬年前至300萬年前.特點:拇指能和其他四指對握,可以使用天然工具,骨盆比猿寬,表明能直立行走;平均腦容量接近500毫升,腦結構比較復雜,可能已有語言能力.猿人 1 早期猿對人類起源問題,人們眾說紛紜。考古學認為,人類起源至今已有300萬年,但美國學者根據基因測定的結果排序推算,人類起源到現在只有14萬年。另外,由於人類同時具有陸生和水生兩類動物的基因,對人類究竟產生於陸生動物還是水生動物也爭論不休。筆者認為,人類是由陸生動物感染了攜帶水生動物基因的病毒,兩類基因重組並產生突變的結果。人類的「源祖」或「近親」已被自然選擇所淘汰,結果人類成了沒有「本家」的獨門小戶。根據人類與哺乳動物的相似程度,可以肯定二者有共同的「源祖」。無論如何,人類是地球生物長期演化的結果,而絕不是天外來客。
一、周口店猿人並不是現代中國人的祖先
傳統觀點認為,全世界的人種起源於幾個相互獨立的地域,從最初進化為人類至今已有三百萬年的歷史。早就有人對這一觀點表示懷疑。他們感到,最早進入農業文明的北非、西亞、南亞和東亞的文明,相差不過一兩千年。如果這些地區的原始人類都「獨立」起源於二、三百萬以前,那麼他們在無數世代中幾乎沒有任何進步,卻都在最近一萬年進入文明社會,時間差距不到其全部歷史的千分之一,實在不可思議。這一事實很容易使人想到,人類起源的時間可能比三百萬年要晚得多,也許只有數萬年。考慮到世界各地不同人種喜怒哀樂的表情幾乎都相同(都用點頭表示肯定,用搖頭表示否定更具有探討價值),可以肯定他們有共同的祖先。如果真是這樣,那麼他們可能是最近幾萬年才從某一中心地域逐漸擴散到世界各地的。如果考古學家在世界不同地區發現的距今幾十萬年到二、三百萬年前的化石可以算作是「人」的化石的話,那麼這些「化石人」的後代肯定已不存在。在幾千年前的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黃河流域創造了古代文明的埃及人、巴比倫人、印度人和中國人,肯定不是這些「化石人」的後代。
《生活時報》2000年11月7日報道,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選擇了來自世界上22個不同地區的1000多名男性,對其Y染色體進行分析,同時還對來自母系的遺傳物質也進行了排序。結果發現,不同人種有一位共同的女性始祖,這一女性生活在距今14.3萬年前,男性始祖則生活在5.9萬年前。人類大約在4.4萬年前走出非洲,向全世界邁進。面對這一最新科學研究成果,考古學家卻宣稱,基因研究的成果只是一種可能,它不能作為否定考古結論的證據,只有考古學成果才具有最終證據的意義。
其實,考古學家的這一立場是頗為可笑的。平心而論,不懷偏見的學者甚至中學生大都願意相信基因研究的成果而對考古結論產生懷疑。信不信由您,反正筆者認為,生存於幾十萬年前的北京周口店的古代猿人(更不要說170萬年前的元謀人),並不是我們中國比三皇五帝還早的祖先。那麼,現代人類究竟是如何產生的?考古學發現的那些古代猿人的後裔哪裡去了?
二、生物變異的長期積累不能產生新物種
19世紀科學研究的一大成果是達爾文提出了進化論。進化論可以解釋許多生物現象,所以很快被人們接受。達爾文認為生物適應環境的有利變異長期積累能夠產生新物種,進化在本質上是漸進的,人是由類人猿(猿猴)長期發展進化而來的。
一百多年來科學的發展大大充實和完善了進化論,也糾正了達爾文的不少錯誤看法看法。近幾年更有生物學家指出,達爾文的進化論從來沒有被證明,而是被人相信了。我們知道,現代類人猿與人類有很大差異(類人猿都有尾巴而人類沒有尾巴)。按照漸進進化的觀點,從類人猿進化到人應當有許多中間環節(例如尾巴逐漸縮短直至消失),這些環節都應當有相應的化石給予驗證。但事實上,一百多年來考古工作發現的幾百萬塊各種各樣的化石,都沒有證實這些中間環節的存在。化石研究得出的更為一般的結論是,任何生物的進化都是跳躍的而不是連續的。這一結論使人對猿猴「逐漸」進化為「人」的看法產生懷疑。據說有一位科學家為了搞清生物的變異能不能積累,把剛生下的小白鼠切去尾巴,它們雌雄交配生下第二代後還切去尾巴……一直連續試驗到50多代,但每一代都象它們的祖先一樣生有尾巴,並沒有產生「無尾白鼠」這一新物種。這一試驗結果雖然不能完全否定生物通過漸進產生進化的觀點,但無疑會使人們對「生物變異長期積累產生新物種」的說法產生懷疑。從遺傳原理看,這一試驗實際上是沒有必要的,因為無論連續多少世代切去小白鼠的尾巴,其生殖細胞中仍然含有能夠成長為尾巴的基因,「無尾」的「特徵」不具有遺傳下去的能力。
三、人類不是雜交的產物
自從達爾文提出人類起源於猿猴的觀點以後,逐漸被世界上的大多數人所接受。由於人類生活於陸地上,而陸生動物中又數猿猴(類人猿)與人類的相似性最大,所以只要認為生物是進化而來的,也就只能將人類的源祖歸結為猿猴。但是不少人認為,就人類生來無尾無毛、成年後兩性間從正面發生性行為等特點來看,人類更類似於水生動物,所以斷言人類不是起源於猿猴而是起源於水生動物。不過,「水生動物說」無法解釋人類何以由水生變為陸生。於是有人想到人類或許是水生動物與陸生動物雜交後產生的。
這一想法是非常可笑的,因為只有連最基本的生物學常識也不具備的人才會設想到雜交。從形體上說,水生動物與陸生動物相差很遠,自然狀態下水生物種與陸生物種幾乎不存在雌雄交配的可能;退一步說,即使偶然出現雌雄交配,由於親緣關系太遠,它們也不可能生出雜交後代;再退一步說,即使能夠生出雜交後代,這些後代也不可能具有繼續繁衍的能力,因而很快會趨於滅亡。我們知道,人們讓大牲畜中形體相似、親緣關系接近的馬和驢交配,產生了比馬和驢都強壯的新的物種騾子;印度動物園的工作人員讓形體相似、親緣關系接近的獅子和老虎交配生出了「獅虎」。但是用雜交方法所得的這些「新」物種,卻都喪失了生殖能力,結果騾子和獅虎都無後而終。因此,從雜交角度探討人類的起源,是一條沒有出口的死胡同。
四、基因組合與突變產生人類
既然人類不可能是雜交的產物,那就只能是基因突變的結果。現代生物學認為,只有基因突變後產生的新物種,才能夠保持生育能力並把新特點遺傳給後代。基因突變在生物界頗為多見,人類中也不乏其例,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北美曾經存在過的「螃蟹家族」了。
幾百年前,移民北美的一位英國婦女患病痊癒以後,所生男孩、女孩全都長著象螃蟹爪一樣的四肢,他們生活在正常人之中,因生理缺陷而遭人歧視,於是遷居到偏僻的深山裡生活。由於不能正常婚配,他們只好同胞兄弟姐妹互為配偶而生兒育女,結果其後代也都生長著同樣的四肢。幾代以後,他們竟繁衍發展成近200人的一個「螃蟹家族」。這時「螃蟹家族」中偶然有人生下一個完全正常的男孩(大概是返祖現象,回復到正常人類),當男孩十幾歲時,家族讓他融入社會,去過正常人的生活,於是他走出深山到附近城市並與一個正常女子結婚。令人吃驚的是,他和正常女子所生小孩卻又長著螃蟹爪一樣的四肢,那正常女子異常氣憤,一怒之下把孩子摔死了。這一悲慘的消息傳到「螃蟹家族」以後,全族人放聲號哭,埋怨老天對他們太不公平,共同發誓從此永不結婚生育。幾十年後,「螃蟹家族」就從地球上消失了。
我們從「螃蟹家族」產生和消亡的事例能夠得到哪些啟發呢? 「螃蟹家族」的產生,肯定是那位英國移民婦女在患病後,其生殖細胞基因突變的結果。科學已經證明,病毒有將基因從一種生物「傳遞」給另一種生物的能力,所以那位婦女很可能是感染了攜帶「螃蟹」基因的病毒才使生殖細胞產生基因突變的。既然正常人類能夠突變為「螃蟹家族」,那麼其他物種也可以眼突變為人類。由於人類既具有水生動物基因也具有陸生動物基因,那就說明是由某種病毒將水生動物和陸生動物的基因「傳遞」、組合了起來。如果這一設想正確,那麼被感染的物種就應當是人類的直接「源祖」。那麼哪個物種可能是被感染者呢?由於水生動物在陸地上無法生存,而不少陸生動物卻喜歡到水中游泳和嬉戲,所以陸生動物(在水中)感染攜帶水生動物遺傳基因的病毒的可能性較大,人類的直接源祖應當是陸生動物。人類生活於陸地的事實也表明,其源祖應當是陸生動物。因為如若水生動物是人類的源祖,那麼他們又是何時演化到陸地生活的呢?
從生物演化的角度看,基因突變後所產生的特點,可能有利於生存競爭,也可能不利於生存競爭。由於由基因突變產生的新物種在原物種中都被看作「異類」,原有物種的「排異反應」使它們很難生存下來,結果絕大多數都被自然選擇所淘汰。就「螃蟹家族」來說,在新的環境中他們本身有生存能力,但卻由於不容於正常的人類社會,而被迫退出了歷史舞台。我們可以設想,如果最早產生的「人」也象「螃蟹家族」一樣在與自然界其它動物的競爭中不具有生存優勢,他們也會很快被自然選擇所淘汰而成為生物史上的匆匆過客。但極其幸運的是,人類實際上具有超乎尋常的適應能力和生存競爭優勢,結果經過短短數萬年的繁衍,竟然遷移擴散到世界上所有可以生存的角落,成為地球上無可爭辯的主宰。
五、人類同源設想的科學性
基因突變極其偶然,同種生物的兩個個體(大致)在同一時期發生相同基因突變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所以進化史上很難找到相同的基因突變,所以我們很難設想在地球的不同地域,某種生物的幾個個體都發生了相同的突變而各自產生了人類。
從這一角度看,可以說美國科學家基因排序所獲得的成果,完全證實了科學推理得出的這一設想,它對科學地闡明人類起源具有重大意義。換句話說,人類都起源於同一個女性始祖的結論,與基因突變的一般原理完全吻合,也與「螃蟹家族」的那一位源祖婦女的情況類似。不同的是,「螃蟹家族」的源祖婦女所生男孩、女孩的肢體都發生了同樣的變化,人類女性始祖基因突變的結果卻是,所生女孩發生了身體變化,而所生男孩在許多世代中(好幾萬年)都沒有進化。男性後來是怎樣進化過來的?我們不知道。假如也是由於病毒感染,那麼根據基因突變的偶然性,最早必然也是只有一個男人的基因發生突變,在突變後他的男性後代也具有了相同的形體變化,於是男性、女性都進化為真正的人類。這樣,最初感染病毒的那一男性,就應當是人類的男性源祖。
但也可能發生另一種情況,即仍然是某一女性的基因發生突變(第二次突變),此後她象螃蟹家族的始祖一樣,所生男孩、女孩都進化為真正的人類了。這樣,人類就沒有唯一的男性始祖,而只有唯一的女性始祖了。不過第一次基因突變的那位女性始祖,也就不能稱為「人類」直接的始祖了。
六、人類「源祖」早已滅絕
我們知道,「愛滋病」病毒正在對人類生存造成嚴重威脅。在美蘇對抗時代,兩國互相指斥對方進行的生物武器研究製造了這一病毒。但在清除政治因素後得知,這一病毒可能是由非洲猩猩傳染給人類的。據說,這一病毒本身並不是現在才「出現」的,而是存在了多少萬年。它們對非洲猩猩的肌體並不具有破壞作用,但到人類身上卻發生了毀滅性的危害。最近幾年,人類為治療愛滋病人和控制疾病蔓延調動了一切可能的手段,但成效仍然不大。有人甚至認為,「愛滋病」病毒是迫使人類基因產生突變的生物動力,如果肌體不能產生使該病毒不起作用的突變,人類或許會被這一病毒徹底毀滅。
盡管這一看法有點過分聳人聽聞,但仔細想來,也並不是沒有道理。假定人類早感染該病500年,那時人類沒有任何科學手段來認識和抵制它,那就很有可能被這一可怕的病毒迅速毀滅,從而使地球再次成為野生動物的世界,除非某些個體產生基因突變,產生自然抵禦愛滋病毒的能力,從而進化為更高的物種……筆者由此想到,現代人類起源時,也許是某種病毒消滅了過去已經生存了二、三百萬年的接近於現代人的「前人類」(化石人),只是因為某個個體基因突變後,病毒對其肌體不再具有(毀滅性)作用,結果這一個體的後代生存了下來,這就是真正的人類。那些未產生基因突變的「前人類」,都被無法抵禦的病毒消滅了(一個也沒有剩下),數萬年的自然進化史又湮沒了它們的生存痕跡,結果現代人類就難以找到自己的「源祖」或「近親」了,於是有人認為人類起源於陸生動物(「正題」),有人認為人類起源於水生動物(「反題」)。
由於「正題」和「反題」都不能完滿解釋人類何以具有水生和陸生兩類動物的特點,人們又無法將它們統一為令人信服的「合題」,於是又有人提出人類起源於外來生物。其實,「外來生物說」解釋問題倒簡單明了,但仔細想來,這是一種「取消主義」,它使人們放棄了對人類起源進行科學解釋的努力,這種說法還不如乾脆藉助於宗教教義把人類的產生歸於上帝。而要從事科學研究,我們就不能滿足於這一說法。筆者以為,雖然人類不可能確切「證明」自身起源的過程,但根據科學發現和探討的成果勾畫出人類進化最有可能經歷的道路則是完全可能的,這一天已經為時不遠了
㈢ 人類進化史,具體的!
對人類起源問題,人們眾說紛紜。考古學認為,人類起源至今已有300萬年,但美國學者根據基因測定的結果排序推算,人類起源到現在只有14萬年。另外,由於人類同時具有陸生和水生兩類動物的基因,對人類究竟產生於陸生動物還是水生動物也爭論不休。筆者認為,人類是由陸生動物感染了攜帶水生動物基因的病毒,兩類基因重組並產生突變的結果。人類的「源祖」或「近親」已被自然選擇所淘汰,結果人類成了沒有「本家」的獨門小戶。根據人類與哺乳動物的相似程度,可以肯定二者有共同的「源祖」。無論如何,人類是地球生物長期演化的結果,而絕不是天外來客。
一、周口店猿人並不是現代中國人的祖先
傳統觀點認為,全世界的人種起源於幾個相互獨立的地域,從最初進化為人類至今已有三百萬年的歷史。早就有人對這一觀點表示懷疑。他們感到,最早進入農業文明的北非、西亞、南亞和東亞的文明,相差不過一兩千年。如果這些地區的原始人類都「獨立」起源於二、三百萬以前,那麼他們在無數世代中幾乎沒有任何進步,卻都在最近一萬年進入文明社會,時間差距不到其全部歷史的千分之一,實在不可思議。這一事實很容易使人想到,人類起源的時間可能比三百萬年要晚得多,也許只有數萬年。考慮到世界各地不同人種喜怒哀樂的表情幾乎都相同(都用點頭表示肯定,用搖頭表示否定更具有探討價值),可以肯定他們有共同的祖先。如果真是這樣,那麼他們可能是最近幾萬年才從某一中心地域逐漸擴散到世界各地的。如果考古學家在世界不同地區發現的距今幾十萬年到二、三百萬年前的化石可以算作是「人」的化石的話,那麼這些「化石人」的後代肯定已不存在。在幾千年前的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黃河流域創造了古代文明的埃及人、巴比倫人、印度人和中國人,肯定不是這些「化石人」的後代。
《生活時報》2000年11月7日報道,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選擇了來自世界上22個不同地區的1000多名男性,對其Y染色體進行分析,同時還對來自母系的遺傳物質也進行了排序。結果發現,不同人種有一位共同的女性始祖,這一女性生活在距今14.3萬年前,男性始祖則生活在5.9萬年前。人類大約在4.4萬年前走出非洲,向全世界邁進。面對這一最新科學研究成果,考古學家卻宣稱,基因研究的成果只是一種可能,它不能作為否定考古結論的證據,只有考古學成果才具有最終證據的意義。
其實,考古學家的這一立場是頗為可笑的。平心而論,不懷偏見的學者甚至中學生大都願意相信基因研究的成果而對考古結論產生懷疑。信不信由您,反正筆者認為,生存於幾十萬年前的北京周口店的古代猿人(更不要說170萬年前的元謀人),並不是我們中國比三皇五帝還早的祖先。那麼,現代人類究竟是如何產生的?考古學發現的那些古代猿人的後裔哪裡去了?
二、生物變異的長期積累不能產生新物種
19世紀科學研究的一大成果是達爾文提出了進化論。進化論可以解釋許多生物現象,所以很快被人們接受。達爾文認為生物適應環境的有利變異長期積累能夠產生新物種,進化在本質上是漸進的,人是由類人猿(猿猴)長期發展進化而來的。
㈣ 人類的進化過成
1、地球史及生物的演化
追溯人類的起源,就必須從地球上出現生物以及生物的演化來開始,談到生物的演化又一定要涉及到地球的歷史。據宇宙學家估計,宇宙的年齡大約是150億至200億年。按照現代人們所承認的宇宙大爆炸理論,在150到200億年前,宇宙的物質集中在很小的范圍內,密度極高,再加上重力的作用,使這些物質的溫度日趨上升,結果這一緊密的物質爆炸了。宇宙大爆炸使得宇宙中的多有物質,都向四面擴散。形成了基本粒子,並開始形成原子核。隨著體積的不斷膨脹,溫度由高到低,宇宙由輻射狀態變為物質狀態,於是生成了上千億的銀河系,難以統計的星體,恆星、衛星、行星等等。一個銀河系大約包含一千億的星體,太陽系只是其中的一個星體,我們的地球只是太陽系的九個行星中的一個。太陽系是大約50億年前形成的。地球形成約在50到46億年前 ,在這漫長的歲月中,地球上大部分時間只有無生命的物質。當時大地上火山遍地,岩漿橫流。隨著地球表面的不斷冷卻和水氣的增加,大地開始出現了水並逐漸匯集得越來越多。約在39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原始的海洋。幾乎完全是淡水的原始海水中溶入了大量的有機質,如氨基酸、核苷酸等。在太陽及地球其它物理作用下,一些有機質形成了蛋白質。在隨後的幾億年中,這些蛋白質越來越復雜,終於在34或33億年前生命開始出現了。地史學家根據古生物的演化和地殼的運動,將地球的歷史分為五大階段,也就是五個代,即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太古代離我們久遠,是地質發展史中最古老的時期,延續時間長達15億年(距今40~25億年)。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命的形成都發生在這一時期。大約39億年前,地球形成最初的永久地殼,至35億年前大氣圈、海水開始形成。
在太古代的最初期,地球上尚無生命出現。在距今約33億年前,形成了地球上最古老的沉積岩,大氣圈中已含有一定的二氧化碳,並出現了最早的、與生物活動相關的疊層石;到 31億年前,地球上開始出現比較原始的藻類和細菌。在29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原核生物。
元古代早期火山活動仍相當頻繁,生物界仍處於緩慢,低水平進化階段,但大氣圈已有更多的氧氣。在19億年前,大陸地殼不斷增厚,地球表面保持著一種十分有利於生命發展的環境。藍藻和細菌繼續發展,到距今13億年前,已有最低等的真核生物—綠藻出現。在元古代晚期,蓋層沉積繼續增厚,火山活動大為減弱,並出現廣泛的冰川。從此地球出現了具有明顯特徵的的分帶性氣候環境,為生物發展的多樣性提供了自然條件。到距今6億年前時,已經有浮游動物、節肢動物和腔腸動物了。
古生代約開始於6億年前,結束於2.3億年前。古生代共有6個紀: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動物群以海生無脊椎動物中的三葉蟲、軟體動物和棘皮動物最繁盛。這一時期還出現低等魚類、古兩棲類和古爬行類動物。古植物在古生代早期以海生藻類為主。許多地方都布滿了茂密的森林。
中生代約開始於2.3億年前,結束於6700萬年前,分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3個紀。中生代曾被稱為爬行類時代,而鳥類、有袋類和有胎盤的哺乳動物也開始發生。在無脊椎動物中,軟體動物中的菊石類最為繁盛,因此,中生代又被稱為菊石時代。植物以裸子植物的蘇鐵、銀杏為最繁盛,所以中生代又稱為裸(luo)子植物時代。中生代出現了最早的哺乳動物、恐龍和最早的鳥類——始祖鳥。
新生代約開始於6700萬年前,延續至今。可劃分為第三紀和第四紀兩個紀。這個時期的生物已接近現代,脊椎動物的特徵是哺乳動物的興起和繁盛。獸類大量出現,從中分化出了一支靈長類,從靈長類中又進化出了猿類。第三紀是哺乳動物繁盛時期。第四紀便進入到了人類的時代。
靈長類也開始出現,並從中逐漸發展出了最早的猿類。猿類頭蓋骨低平,顱腔很小,骨壁很厚,眉嵴特別粗大,頦部後縮。它具有較復雜一些的腦、腸,較廣闊的胸和扁平的胸骨。生活在大約1400萬年前的古代猿類(類人猿),就是人類的遠古祖先。
2、人類關於自身起源的認識過程:從神話宗教到科學探討
人類起源於古猿學說是怎樣提出來的呢?19世紀之前,關於人類起源的解釋經歷過傳說、假說和學說三個階段。世界各民族關於人類起源的傳說,基本上分為兩類。一類是天地開辟傳說,包括解釋宇宙、天地之間各種自然現象的起源;另一類是種族和文明起源的傳說,包括人類及本族始祖起源,解釋人類文明的起源。例如,神話宗教的解釋女媧氏和普羅米修斯的傳說。泥土造人。
19世紀中葉,人類學和考古學家通過對世界各地區發現的原始人類化石的研究和實地考察,提供了人類起源與發展的科學證據,提出了從猿到人的假說和學說。瑞典博物學家林奈對植物學很有研究。他出版了《動物種志》,建立了「雙名命名制」,即把過去紊亂的植物名稱,歸於統一,對植物分類研究的進展,影響很大。他又根據花的雄蕊數目的位置作了認為的分類法。林奈最初認為植物的「種「是永恆不變的,但在他的另一不著作《自然系統》最後一版中,刪去了「種不會變」的這一項,因為他觀察到了自然界存在著「種」的變異的現象。林奈還認為,人猿同歸於靈長類。
最早推斷人類起源於類人猿的是法國學者拉馬克(Jean B. Lamark,1744—1829)。他在1809年發表《動物哲學》,首次提出「人類來源於猿」的科學假說。英國學者達爾文(C•Darwin,1809—1882)在《物種起源》、《人類的起源及性的選擇》中提出了進化論的觀點,說明人從「類人猿」發展而來。他認為物種形成及其適應性和多樣性的主要原因,在於自然選擇。生物為適應自然環境和彼此競爭而不斷發生變異,適於生存的變異,通過遺傳而逐漸加強。反之則被淘汰,即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原理。英國學者赫胥黎(Tomus Henry Huxley, 1825—1895)在《人類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一書中首次提出人猿同族論。他的觀點遭到宗教界人士的攻擊,說他是「邪惡的人」。他上街時就有人喊:「猴子來了。」但是赫胥黎始終堅持自己的主張。1876年,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 1820—1895)發表了《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一文,提出「勞動創造人類」的科學理論,並且指出勞動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奠定了人類起源的科學基礎。
3、人類起源的地區
人類最早起源於什麼地方?歷史上有五種說法。
第一,西歐起源說。哈得里卡(Hardlicka)認為,歐洲發現的人類遺跡特別多,自1823年到1925年的102年中,西歐發現屬舊石器時代及新石器時代的人類遺跡不下116件。屬舊石器之後、新石器之前的人遺骨達236件。兩者合計達352件之多。而在亞洲,只有1891年在爪哇發現的直立猿人遺跡。1921年北京猿人才開始被發掘,當時所得不多。至於非、美、澳洲更無新發現。
第二,北亞起源說。國利伐(Quatrefages)於1889年發表《人類通史》一書,認為愛斯基摩人實為北方最早出現的人種,並提出因北方冰河所迫原始民族南遷的理論。
第三,中亞起源說,1857年萊底(Joseph•Leidy)和1911年馬爵(Dr•William D•Mathew)提出這一觀點。他們認為中亞文明發現極早的區域,西邊有加爾提、小亞細亞、埃及等古文明區;東邊有中國古文明區。在史前時代、古典時代以及中世紀有許多民族從這些地方湧出。東北經過阿拉斯加入北美及南美洲,東南則經馬來西亞入澳洲。
第四,亞洲起源說。奧斯本認為,人類的發展最初都在野外,後來才進入洞穴。其理由是:①天然的食物豐富,或不費力可取得食物的地方,人類發展常呈停滯不前或倒退狀態;②人類最初的智慧與最早的文明,都在曠野中養成;③當近生代第三紀時,亞洲雨水充沛、叢林茂盛,便於人猿生存,而不利於人類出現。而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則出現在氣候乾燥的高原。
第五,非洲起源說。此種說法的理由是:自20世紀起,非洲發現了許多不同時期的人類化石,如肯亞庫彼弗拉KNM-ER.1470號人,坦尚尼亞的奧都威峽谷的OH9號人,非洲南部的斯普靈布克人等。
從人類起源諸學說之爭中,我們可以得到如下啟示。我們認為,首先,人類起源是多源頭的,不是單源頭的;是多線的,不是單線的。其次,從猿到人化石的發現和研究,進一步論證了恩格斯關於人類產生三階段的基本觀點的價值。它撥開了傳說的迷霧,使人類看到了自己的祖先遠古的生活與文明。第三,我們應看到,人類文明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從發現人類的化石遺跡和最早的文明區域看,有時間先後和文明的發達程度不平衡的現象,這與各區域的地理環境有關。人類起源中心論是站不住腳的。第四,人類文明產生的地區,最早處於閉塞與孤立狀態,處在地球上的零星的幾個點。隨著生產的進步,從舊石器到新石器,到金石並用時代,以及社會三大分工的發展和游牧畜業的活動,人類活動才從點到線,發展成由一個地區到另一個地區的文明。文明的交流促進了各個地區文明的發展。
4、人類起源的三個階段
恩格斯指出,在人類起源和發展過程中經歷過三個發展階段,即攀樹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這三個階段是依次遞進的。攀樹的猿群是指成群地生活在樹上的古猿;完全形成的人是指已經能夠製造工具的人;而正在形成中的人則是從攀樹的猿群到完全形成的人的過渡期間的生物。他們和完全形成的人的不同之處是還不能製造工具,而只能使用木棒和石塊等天然工具。
中國人類學家把完全形成的人的發展過程分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四個時期。
早期猿人(約380萬年至180萬年前)。現已發現的化石有坦尚尼亞伽魯西河流域萊托利地層的人類化石,定年為距今377萬年至359萬年前;衣索比亞東北部的哈達爾人化石,定年為350萬年前;肯亞特卡納湖庫比弗拉地方的「KNM-ER•1470號人」,定年為290萬年至270萬年前。
晚期猿人(學名稱直立人,中國習慣上稱之為「猿人」,約180萬年至20、30萬年前)。現已發現的化石有中國的元謀猿人、藍田猿人、北京猿人;印度尼西亞的莫佐克託人、直立猿人;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的阿特拉猿人;坦尚尼亞的舍利人;德國的海德堡人等。
早期智人(古人,約20、30萬年至5萬年前)。現已發現的化石主要有德國的尼安德特人,簡稱「尼人」;法國的聖沙拜爾人、穆斯特人;南斯拉夫的克拉皮納人;非洲的布羅肯山人、沙爾納人等;中國的廣東馬壩人,山西的丁村人,湖北的長陽人、桐梓人等。
晚期智人(新人,約5萬年至1萬年前)。現已發現的化石主要有法國的克羅馬農人;德國的阿伯加沙人;義大利的格利馬狄人;阿爾及利亞的阿爾法盧人;中國廣西的柳江人、四川資陽人、北京山頂洞人、內蒙河套人、雲南麗江人、台灣左鎮人等。晚期智人的體質形態已和現代人基本相同。
5、人種的差異
在晚期智人階段,現代人種也開始形成。人類學者按膚色、發型、眼形、鼻形等外貌特徵,把世界上的人類劃分黃種(或蒙古利亞人種)、白種(或歐羅巴人種)、黑種(或尼格羅人種)等三個人種。人種的形成是長期的自然和歷史條件影響的結果。人種的外部差異不影響人的智力優劣。他們的腦容量、骨骼情況基本一致,因此沒有優劣人種之分。梁啟超把人類列表分類為黃種、白種和黑種三類。黃種中包括甲、乙、丙三類;白種中包括甲、乙、丙三類;黑種人主要集中在非洲。
這種分法是相對的,現代西方各人種間的通婚,產生出許多混血兒。除上述三個人種外,還有棕種人等。
㈤ 人類進化階段主要有哪些文化成就
人類進化
人類進化起源於森林古猿,從靈長類經過漫長的進化過程一步一步發展而來。經歷了猿人類、原始人類、智人類、現代人類四個階段。
因現今考古學的發展,史前文明被逐步否定,考古學已經有大部分進化中的古人猿化石。配合現今生物學的發現,發現了遺傳基因[1]DNA是進化的,證實了類中性進化論的真實性。[2]
中文名
人類進化
起源
森林古猿
階段
猿人、原始人、智人、現代類
所屬學科
進化生物學
精品薦讀
地球上第一個人是怎麼來的?
作者:動物志
快速
導航
南方古猿
進化史
人類未來
爭議附錄
猿類誕生
約6500萬年前,一顆寬度約16公里的隕石撞擊到了今天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上,造成巨大災難,當時地球上包括恐龍在內的三分之二的動物物種消亡滅絕,爬行動物的黃金時代結束,原始哺乳類動物逃過劫難經過漫長歲月存活下來,之後迅速進化。
約5000多萬年前,靈長類動物呈輻射狀快速演化,從低等靈長類動物原猴類中(如狐猴、眼鏡猴)又分化出高等靈長類動物(即猿猴類,如獼猴、金絲猴、狒狒與猿)。
(註:中國中華曙猿比早期高等靈長類動物猿猴類[3] 還要古老,基本屬於早期原猴,也就是說所謂中華曙猿實際上還是猿,是人類和猿的起分支。)
3300萬-2400萬年前,從舊世界的猴子(狹鼻次目)中產生了猿。埃及發現的最早的古猿原上猿(3000萬年以前);埃及猿(Aegyptopithecus,2600萬—2800萬年以前)已經具有類人猿的一些性狀;稍晚後的化石還有森林古猿,(2300萬—1000萬年前),分布范圍較廣,在亞洲、歐洲、非洲均有所發現。東非的原康修爾猿(1300萬-1200萬年前)已經是一種猿,是人類和非洲猿的祖先。 以上古猿均為林棲動物,四肢行走,屬於攀樹的猿群。現存的猿中包括兩個類群,非洲猿(大猩猩、黑猩猩和人類)和亞洲猿(長臂猿和猩猩),這兩個類群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界限,二者的分化顯然發生在1200萬年-1500萬年前。
在約1000萬年前至約380或200多萬年前,有兩種過渡時期的化石代表。一種是臘瑪古猿,一種是南方古猿(許多人認為臘瑪古猿是猩猩的祖先,過去在復原頜骨殘片標本和牙齒分析時出現偏差。因此臘瑪古猿作為過渡時期的化石代表只有相對的合理性)。
地球上第一個人是誰,從何而來?
動物志
贊45
閱讀1.2萬
南方古猿
南方古猿被稱為「正在形成中的人」。
古類人猿最早出現在非洲東部南部,由原始猿類逐漸進化而來,分化為低等類人猿(如長臂猿),高等類人猿(如猩猩),古猿等.。約1200萬年前,地殼運動使非洲東部的大地上形成一條大裂谷。大裂谷的形成把非洲分為東方和西方兩個獨立的動物系統,大裂谷這個阻隔成為人和猿分道揚鑣的關鍵,裂谷之西依然是茂密的濕潤的樹叢,猿類為適應改變不大的環境,它們不需作出太大的改變來協調, 就註定了它們的迄今仍處在猿類的階段,如大猩猩等。 大裂谷以東由於地殼變動,降雨量漸次減少,林地消失出現了草原,大部分與現今猿類共祖的祖先族群因而滅絕,其中一小部分慣於攀爬的猿類適應了新環境,學習在地上活動在開闊的環境中生活,形成了獨特演化模式,避開了滅絕的危機。大約500萬-800萬年前,有些類似黑猩猩的猿類物種在雨林周圍與稀樹大草原連接地帶成功建立了奠基者群體,並成功地進化成南方古猿。當對蛋白質和DNA差異的研究最終建立了一個分子鍾後,研究發現表明人類與其他動物的分界點是在500萬-800萬年前(這些證據暗示黑猩猩是我們最近的親戚),人科動物的歷史從此開始。
㈥ 人類起源進化表
人類起源
隨著現代科技、考古的進步,人類進化之迷逐漸清晰,同時達爾文的進化論越來越受到強大的挑戰。
無論進化論各個主流學派之間的分歧有多大,它們對人類祖先體形的想像卻很相近。認為人類體質有兩個最大的迷:一是直立,二是體毛稀少。
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指出人是從古猿進化來的,結合當代考古成果,人類進化時間表是:
古猿(1400--800萬年前)南猿(400--190萬年前)猿人(170--20萬年前)
由此來看,古猿與南猿間空缺400萬年,南猿與猿人間空缺20萬年,其間進化的關鍵階段至今未找到過渡種類的化石,因此,科學家們對於人類起源產生了謎團。1960年英國人哈代提出\'海猿說\',指出800-400萬年前,古猿曾下海生活,後重返陸地。證據是:人的皮膚裸露無濃密體毛,有皮下脂肪,淚腺分泌及排出鹽分,出汗及性行為生理機制像水獸一般,而靈長類動物體表有濃密體毛,無皮下脂肪,其生理機制與人類大相徑庭。人在水中分娩無痛苦,嬰兒天生喜歡水,人潛水時地反應與海豹等類似。但該理論無法解釋400萬年的化石缺環,人類
至今並未發現海洋古猿化石。另外一些科學家提出在400萬年空缺中古猿與某種海洋生物發生了基因重組,即\'海陸雙祖復合說\'至於是哪一種海洋生物尚無證據。還有科學家認為人的祖先是外星人與地球雌猿結合出來的。總之,人類起源之謎還在爭論,還需要證據。
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人類的體毛特徵是由多毛變化而成的。與哺乳動物相比,人類的體毛稀而細小,表皮柔軟。人類的皮毛特性是自然界唯一的。許多人認為人類的祖先穿了動物皮"衣裳"才導致體毛逐步退化的。這顯然是經不起推敲的,熱帶或非洲大部分人直到近代才穿衣服,他們身體的大部分是長期裸露的,但是非洲人的體毛最稀少。長期生活在寒冷地帶白種人的體毛反而要濃些。唯一的解釋就是:人類的體毛尚未豐滿,而不是退化!
達爾文是用性選擇理論來解釋人體裸化的。這個解釋也很牽強。
踩在三葉蟲上的足印:發現2.5--2.7億年前的人類足跡。
史前科技:20億年前的核反應堆。
礦石中的人造物:人類學會製造工具不過幾十萬年歷史,然而,人們卻從幾千萬年甚至幾億年前形成的礦石中發現人工製造的東西。
以上種種超文明不解之謎,一些科學家認為有兩種解釋,一是外星人訪問地球所留下的痕跡,一是現代人類文明之前,曾經出現過前一屆高級人類的史前超文明。越來越多的人更為相信後一種解釋,有科學家提出了地球文明周期進化論。生物考古學家認為,地球誕生至今的45億年歷史中,地球生物經歷了5次大滅絕,生生死死,周而復始,最後一次大滅絕發生在6500萬年之前。有人據此推斷,20億年前地球上存在過高級文明生物,但不幸毀滅於一場核大戰或巨大的自然災變。億萬年的滄海桑田幾乎抹去了一切文明痕跡,僅留下極少遺物,成了現代人類的不解之謎。
㈦ 人類的進化歷程有哪些詳細過程
在地球生物圈中,物質和意識組成我們這一現實世界,組成了地球生物進 化文明的序幕,使得我們這一現實世界五彩繽粉。
在當代人類的眼裡,科學與文明是一盞不可分割的神燈,它帶給人類那麼 多不可思議的東西,1945年7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在美國試爆成功,爆炸力相當於兩萬噸TNT炸葯。同年8月6日和9日兩顆原子彈分別投向日本的 廣島和長崎,使兩個城市瞬間化為廢墟,舉世震驚。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地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宣告了航天時代的到來。1969年7月美 國的阿波羅號飛船將兩名美國宇航員送上月球,第一次實現了數千年來月亮旅行之夢。1945年底,世界上第一台電子管電子計算機在美國問 世,1948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發現晶體管後,電子計算機以驚人的速度發展,每5年運算速度提高10倍,體積和成本降低10倍,把人類帶入了電腦化 時代。
20世紀的科技的發展造就了人類前所未有的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巨大生產 力,創造出文明史上最為輝煌的偉大奇跡。在物質領域,高分子化學材料、生物技術、遺傳工程、新型建築材料、先進的交通工具和通訊技術 等;在意識領域,科學文化、教育、藝術均步入電腦時代,都在點綴著現代
生活的方方面面。
面對這異彩紛呈的物質、意識文明,人類不禁會產生這一個信念,科學文 明簡直是萬能的,它會有什麼做不了的事情呢?如果它現在無能為力,那肯定是因為它還不發達,只要繼續發展科學文明,人類征服自然和改造自 然的能力就會越來越強,人類的生活就會越來越美好。
然而,在科學文明成功的背後,人類已經看到一個無比強大的潛在危險正 在顯露出來,1987年7月11日,南斯拉夫的薩格勒布市的一名叫特伊.加斯帕爾的男嬰降生了,這事引起全世界的特別關注,連當時任聯合國秘書長 的德奎利亞爾先生也專程趕到醫院探望。事情的關鍵並非由於這個男嬰自身有什麼獨特之處,而是因為,他是地球上的第50億位居民。50億,也 許算不得什麼驚人的天文數字,但對地球來說,不啻於足球場上亮出一枚黃牌,50億人口,對地球生物圈環境而言,的確是一聲洪鍾般的警告。到 了1997年,人類的人口已近60億;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等機構預測今後50 年內,世界人口可能翻一翻,大大突破百億人口大關,這意味著人類將面
臨生存與毀滅的嚴峻挑戰。
人口的增長也意味著物質、意識領域的同步均衡增長,人類通過更大規 模的開發利用地球自然,掌握更高的能量,支配自然,從而滿足人類不斷增長的人口數量。但地球都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生物圈,既無法承受人類 掠奪性的野蠻破壞,同時,最終也破壞人類自身生存的根基。
現代工業和現代生活所需的能源絕大部分來自煤、石、油和天然氣,這 是地球在演變過程中花了近30億年積攢下的非再生能源,以目前的開采速度,在一個不遠的將來,也許在我們的有生之年,將被徹底耗光。到那 時候沒有新能源供應,氧化文明社會就會土崩瓦解。可是環境呢?地球是否會回到30億年前的原始荒蕪的惡劣的自然環境下呢?空氣中缺乏氧氣, 二氧化碳可能成為超過氧氣的主要氣體,碳氫、碳氧、氧化氮、氧化硫等化合物的有毒氣體會窒息地充滿在大氣層內。由於工業、農業的污 染,大量含氯類的工業及消費品的排放,將徹底破壞大氣層中的臭氧層, 紫外線將長驅直入地殺傷地球生命。同時大氣在失去臭氧層的情況下, 會失去保溫層的作用,晝夜的溫差變化極大,狂風暴雨,炎熱乾旱酷暑嚴寒將掃盪整個地球生物圈,包括人類。天空將不再呈蔚蘭透明,大量的有 毒粉塵、塵埃漂浮在空氣中,大海也不再是蔚蘭色,大量的油污,植物的屍體漂浮在海中,大海變成黑色或紅褐色,山川不再秀美壯麗,在酸雨的 作用下,生物將難以生存,猶如月球這荒涼的球面上,靜謐而無生機。
此外核能的開發水平已達到我們現在無法想像的地步,但也正是核能,時 刻像一把利劍倒懸在人類及生物的頭頂,人類的非理性行為總是存在,即使是理性行為也難免有失誤,處理常規能源,個別失誤造成的危害是有限 的,而使用核能,一旦失誤,就會造成無限的災難。現在世界上擁有數萬枚核彈頭,其威力相當於投在廣島的原子彈的100萬倍以上,如果發生核 戰爭或大量的核泄漏,其結果就是人類文明及地球生命的毀滅,難怪有人說,知識就是力量,但今天人類卻不能控制這種力量,科學家們製造了原 子彈,卻不能阻人們使用原子彈,這表明了掌握了知識力量的人們並不能
控制這種力量的運用。
在科學文明帶來福音的同時,也造就了危害人類及地球生命的魔鬼。科 學文明的未來如何,人類及生物的未來如何,這是現代人類深思的問題。
有人深信,由科學文明所帶來的問題還需由科學文明的進一步發展的方 式來解決,人類不能舍棄目前的生活方式,不能舍棄我們賴以生存的現代
科學文明技術。
有人認為,我們固然能指望科學通過進一步的發展來消除它所帶來的一 切已知的危害,但誰能保證,它不給我們帶來未知的更嚴重的災難?如果科學的每一步發展,每一次解決舊問題的能力的提高,都以危及人類地球 生物的生存根基為代價,那麼人類的科學文明及生活方式確實應該改變了,科學文明的發展方向,確實應該改變了,對物質、意識的觀念發展方 向
也應該改變了。
如果按過去的工業發展模式和人口增長模式一成不變的發展下去,用不 了幾十年,世界將出現極端的環境生態危機,人類和生物的生存根基將被徹底地氧化殆盡,人類生存的地球將不再是一個山清水秀的樂園,而是一 個又黑又臟,空氣令人窒息和恐怖的星球。
造成地球生物圈被氧化的根本因素是人口和物質、意識,物質、意識以 技術爆炸的形式非自然的氧化自然,而人口爆炸又以意識為導向,物質消費為生存保證的形式,超高速的非自然氧化生物圈,使生態環境遭到地球 生命進化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氧化破壞。
當今世界人口爆炸和技術爆炸,以二種不同的形式出現
窮國以人口爆炸的形式超高速非自然的氧化自然……
富國以技術爆炸的形式超高速非自然的氧化自然……
窮國和富國正以互相攀比競爭的超高速的形式強行非自然氧化自然……
而地球是一個相對封閉和有限的空間,人類社會愚昧的非自然氧化,正以 超高速的污染值,超高速的氧化生物圈,並超高速地接近生物圈的臨界值,人類社會的非自然氧化的人口爆炸和技術爆炸以同樣極端愚昧的物 質、意識形態,危害著自然生物界,動搖著人類和生物進化文明的生存根基。
擺在人類面前可供人類選擇的是二個截然不同的結局,選擇黑暗的毀滅, 還是光明的延生。
決定地球生命進化文明歷程的人類,該如何調整人類自身的世界觀、方 法論呢?人類是堅持非自然氧化的世界觀、方法論一條道走到黑呢?還是選擇自然還原的科學文明的世界觀、方法論,這是擺在人類面前,特別是 各國政府面前的最首要的議題和政策、法規行為……
富國不要因為擁有先進的科學文明技術,高速的經濟增長,優越的生活條 件而極端愚昧的沾沾自喜……
窮國也不要因為貧窮落後,低速甚至負增長的經濟,極度黑暗困苦的生活 條件而極端愚昧地自暴自棄……
因為我們共同生活在一個地球上,因為我們共同擁有一個唯一的地球,因 為我們擁有共同唯一的生物圈,我們別無選擇,我們只有團結起來,全人類緊緊地團結起來,不論你是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讓我們緊緊地手 挽著手,堅決、徹底、果敢地邁向二十一世紀光明的未來!……
?/P>
?/P>
第一章 生命的進化文明歷程
地球生命的進化文明均由低級生物階段進化到高級生物階段的過程, 在 生命的進化過程中,物質和意識是生命進化的能量源泉,沒有物質和意識也就沒有生命創生的根基,也沒有生命進化文明的歷程。
生命物質是貫穿於生命演化過程中的外部自然環境,是生命存在形式的 生物圈,是生命的外因機制,是宇宙運動變化的產物。
生命意識是在生命演化過程中的內因機制,是在原始生命最初形成過程 中的原動力,即生物的聚合、復制、遺傳、繁殖、生長等因素。
生命、物質、意識組成了生命進化文明歷程的三要素,地球能量生命線 的進化文明時空歷程,也就是這三要素交織演變進化文明的過程。
生物外因的復雜變化,導致生物內因機制為適應生物外因的變化而變化,
從而推動生物的不斷進化文明。
生物的進化文明是生物在變化的外部自然環境中,不斷地完善自身的內 因機制,使生物物種在外因自然環境中生存延續進化文明的過程。
在地球生物進化文明發展的漫長歷史上,外部自然環境由於宇宙的不斷 運動而不斷變化,一部分生物物種能夠適應這些外部自然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正生物的內因機制,從而得以繼續進化 文明,而另一部分生物物種, 由於不能及時調正自身的內因機制,或外部自然外境劇烈變化的太快、太突然,未能及時調正生物自身的內因機制,而導致生物物種的滅絕。
在地球生物圈內,生物的外部自然環境還存在著氣候差異、地理差異、 地磁差異等諸多因素,同種生物間不同區域、氣候自然環境下,內因機制的變化也不同,使同種生物產生不同種類型的內因機制的變化,從而造成
生物進化文明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
生物的進化文明是由低級生物進化文明到高級生物的過程, 在這一過程 中,我們將生物的進化文明劃分為低級生物、中級生物、高級生物三個階段。
在生物的進化文明的發展歷程中,地球生命進化的生物質量,在低級生物 階段末期會趨向於飽和狀的動平衡態,而生命的進化文明隨著宇宙的演變而永無止境。
在生命進化文明歷程的三個階段中,低級生物階段和高級生物階段是生 物進化文明歷程時空表中最漫長、最永無止境的兩端,中級生物階段是低級生物階段過渡到高級生物階段的過渡階段,也是生物進化文明歷程 中,人類開始進化文明並占據主導地位的階段,這一階段在地球生命的進化文明歷程的進空中是非常短暫的,卻又是關鍵的一個過程。是低級生 物向高級生物過渡的橋梁,而中級生物階段的非自然氧化自然社會與自然還原自然社會是生命進化文明過程中橋梁中的橋梁。在生命的進化文 明歷程中,空氣中的氧一直占據地球生命進化文明歷程的主要內容。原始生命在地球上生存繁殖,最終出現了積氧過程,形成了地球生命的生物 圈,氧成了大氣的主要部分和生命循環的組成部分,生物和非生物的氧化還原幾乎均圍繞著氧,除原始的生命外,幾乎所有的生物均圍繞著氧,沒 有氧也就沒有生命,也就沒有生機勃勃的生物世界,也沒有人類社會的進化文明。因而氧是組成地球生命進化文明的最主要的外因物質。
在本文的論述中,中級生物階段是論述的重點和關鍵點,也是目前時期人 類進化文明最關鍵的轉折點,對於目前人類社會的進化文明的現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及現在、未來的進化文明發展趨勢指明方向。
?/P>
第一節 低級生物階段
在生命的演化史上,最初的生命的誕生,一直困繞著人類,在人類進入20 世紀後半葉,生命科學在實驗室內結出了豐碩成果,遺傳密碼的破譯,闡明了生命蛋白質的合成機制,以及最新的克隆技術產生,表明了人類已
經 基本摸清了生命最初的合成起源。
在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應追述到地球大氣的演化和合成,大氣的演化具有 特殊意義,因為它為生命的出現創造條件。
科學家們推測,地球大氣的演化大致分三代,第一代大氣即原始大氣,在 地球演化的早期就可能跑掉了。第二代大氣是地球由於重力作用,碰撞, 放射性衰變放熱及原始地球物質逐步收縮,重物質沉入核心,輕物質浮上 來,最後形成今日的地殼、地幔和地核分層結構過程中,內部物質產生物理化學反應而擠壓出來的,我們稱還原大氣。還原大氣中缺氧,我們現在 空氣中的氮氣可能在那時漸漸增加而成為還原大氣的主要氣體,沼氣、二氧化碳、水蒸氣在還原大氣中可能占相當成份,火山爆發及地質變遷 可以產生相當數量的氫氣、一氧化碳、硫化氫氣體,此外,還有一些化學性狀相當穩定的稀有氣體,如氬、氪、氙等氣體。在漫長的地質年代,生 命的進化與大氣的演變交織在一起。大氣特徵和構成,是由現在地球上的生命存在的形式決定的,完全不同大氣在無生命情況下具備的特徵和 構成,當然也完全不同於我們鄰近無生命的行星、火星的大氣層。
生命的產生是在地球形成若年後才出現的,大氣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氧,則 很久以後才形成的,科學家們在生命起源的問題上只能小心翼翼的推測地球生命的演化過程,大約在40億年前,地球上只有岩石和水,熾熱的太 陽光直射到地表,、形成很高的溫度,缺氧的大氣使來自太陽的紫外線暢通無阻地射到地表,而紫外線具有極強的化學活性。在大氣和地表中發 生的各種化學反應,使本只有無機物的地球表面上出現了大量的氨基酸、核苷酸、單糖等有機物,這些有機物不斷發生化學反應,逐漸由簡單 的有機物聚合成復雜的有機物,出現了生物大分子蛋白質和核酸,這些蛋白質和核酸在海水中慢慢儲存聚集,經過數億年的長期發展,終於出現了
有自我復制功能的生命單體。
生命單體出現,生命在自然選擇過程中的進化也就開始了,生命單體向越 來越復雜的方向進化,先是原始單細胞生物,然後向兩個方向進化。一是自養功能加強而運動功能退化,進化到單細胞菌藻類植物,成為植物界的 進化源頭。另一方向則是運動功能和異養功能增強,自養功能退化,進化到單細胞原生動物,成為動物界的進化源頭。
在地球上,大氣的積氧幾乎均由植物產生的,植物的生長繁殖是通過根莖 吸收土壤中的有機質、水份,利用原始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充足的能量來源陽光,經光合使用,使二氧化碳與有機質、水化合產生碳水化合物和 能量,光合作用的副產品是氧氣。在這漫長的演化過程中,氧在空氣中逐漸積累,需要氧氣的動物也就應運而生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各種各樣的動 物於是出現了,這一過程改變了大氣的組成成份和分布,積氧過程到新生代第四紀即人類火的使用時期可能達到頂峰,氧氣在大氣中的含量約為
21%,這就形成了現代大氣。
植物是二氧化碳最主要的消費者,據科學家們預測,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每 6年就生成分解一次。即使初看時是化學和物理過程,常常也有生物成份。部分二氧化碳由於被岩石層吸收而長久地從大氣中消失了,也有部 分被小生物吸收化合為殼,殼脫落沉到海底變成沉積物的一部分。植物在呼吸、死亡、腐化過程中,同時會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及有機質,有 機質可再被生物吸收。有相當數量植物的含碳的碳水、碳氫化合物以化石或煤炭、石油、天然氣的形式儲存在地層內。動物也有相當數量以同 樣的形式儲存。大量裸露在土層外的岩石被二氧化碳風化反應成石灰岩、大理石及土壤中的有機質,這一系列自然與生物進化的共同作用演
變以積氧過程佔有優勢。
動物是氧氣的主要消費者,動物吸進新鮮的含有氧氣的空氣,經過體內的 組織系統,與體內的葡萄糖、脂肪等反應,
產生二氧化碳、水和生物機體組織所需的能量。而動物呼出作為廢氣的 二氧化碳氣體正是植物所需要呼吸的氣體,從而在地球生物圈內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生物自然氧化還原的生物循環。
早期的生命都在海水中生長,後來海水中植物率先登陸,使地球表面披上 綠裝,植物一旦覆蓋大地,地球大氣也開始快速變化,生命成長的外在環境得到極大改善。科學家們推測生命的出現將比氧氣還早,現代大氣的
積氧過程至少需要25億年。
地質學家告訴我們,組成地殼的沉積岩是一層一層的,叫地層。通常越在 下面的地層,形成越早,離現在的年代越久遠,越在上面的地層形成越晚,
離現在的年代也越近。
地質學家根據古生物化石在地層上沉積的次序劃分了地質年代,後又根 據同位素放射性蛻變物的測定,確定了確切的距離,現在的生物進化的時間順序表:
太古代 距今45億年
元生代 距今24億年
古生代 寒武紀 距今5.7億年
奧陶紀 距今5億年
志留紀 距今4.4億年
泥盆紀 距今4億年
石炭紀 距今3.5億年
二迭紀 距今2.85億年
中生代 三迭紀 距今2.3億年
侏羅紀 距今1.95億年
白堊紀 距今1.37億年
新生代 第三紀 距今6700萬年
第四紀 距今250萬年
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生物化石,出現在35億年前的地層里,是一種絲狀微 化石。
在距今約6億年前後,海洋中已經有許多不同種類的生物。動物有原生動 物、腔腸動物、軟體動物和原始節肢動物等,植物主要有各種藻類,當時在陸地上還少生物的蹤跡。在距今4.5億年到3.5億年間,地球上海洋面 積縮小,出現了不少池沼、湖泊和大片陸地,有的海洋植物產生適應陸地生活的結構,開始離開水面到陸地上生活,發展成苔鮮和蕨類植物。在海 水中的部分魚類開始爬出水面,逐漸發展成兩棲動物。
在距今3億年到2億年間,陸地上氣候溫暖潮濕,有的蕨類植物發展成高大 的種類,裸子植物也開始出現。這時候,爬行類動物的種類很多,它們有的生活在陸地,有的生活在水中,也有的能在空中飛翔。地球一度成為爬 行動物世界。其中有的爬行類運行以後進化鳥類,另有些爬行運行發展成原始的哺乳動物。
在距今7000萬年前後,地殼又發生較大變化,氣候變冷,在植物界中,被子 植物繁盛起來。在動物界,大型爬行動物如恐龍類已滅絕,體溫恆定的鳥類和哺乳動物,由於能適應環境而逐漸繁盛。人類是由哺乳動物中的一 類古猿進化來的。從火的使用開始,真正出現人類進化文明開始的歷史約有300萬年。
?/P>
第二節 中級生物階段
中級生物階段由非自然氧化自然和自然還原自然二個部分組成。人類的 進化文明是地球生命進入進化文明歷程的中級階段時期。
人類在地球生物圈中的生物物種是進化文明的最成功的一支生物物種, 因而其進化文明的概念、本質及進化文明的發展方向當然也屬於地球生物的進化文明的范疇。
火的使用和人工取火,是人類社會進化文明的二個能量級的飛躍,也是人 類遠遠脫離了原始生物界的自然氧化還原平衡。而文化進化文明的誕生、發展,這標志著人類的進化文明從量變向質變飛躍的過程,其非自然 氧化自然的能量達到了極端的頂點,也是人類文化進化文明自然還原自然的序幕。
人類進化文明的譜系我們從類人猿作為起始端排布
人類進化文明譜系 考古分期
絕對年代
原始自然氧化還原階段 類人猿 手足分工 (低級生物階段) (7000萬年 -300萬年)
非自然氧化起始階段 直立人 舊石器時代早期 (火的使用中級生物階 段) (300萬年-30萬年)
非自然氧化初級階段 早期智人 舊石器時代中期 (人工取火) (30萬年 -5萬年)
晚期智人 舊石器時代晚期 (5萬年-1萬年)
非自然氧化 中級階段 現代人 新石器時代 (非自然氧化文化的進化文 明) (1萬年-4千年)
非自然氧化高級階段 金屬時代 (4000年-200年)
非自然氧化超高級階段 工業科學文明時代 (非自然氧化文化的科學文 明) (200年-公元2000年左右)
非自然氧化與自然還原過渡階段
未來人類 自然還原科學文明起始階段 (公元2000年左右-公元2050年左 右)
自然還原起始階段 未來人類 自然還原科學文明低級階段 (公元2050年 左右-公元2200年左右)
自然還原低級階段 未來人類 自然還原科學文明中級階段 (公元2200年 左右-公元(4000-10001)年
自然還原中級階段 未來人類 自然還原科學文明高級階段 (公元 400-10000年公元100000-50000年)
自然還原高級階段 未來人類 自然還原科學文明超高級階段 公元 (100000-50000)年公元(300000-1000000)年
文明自然氧化還原階段 未來人類 自然氧化還原的科學文明階段
(高級生物階段 ) 人類與生物的理想王國世界大同
?人類進化文明可分為五個階段,一.原始的自然氧化還原自然階段;二. 非自然氧化自然階段;三.非自然氧化自然與自然還原自然的過渡階段; 四.自然還原自然階段;五.文明自然氧化還原階段。人類社會的進化文 明史到目前為止,已經幾乎走完了第二階段的進化文明史,緊接著是非自然氧化自然與自然還原自然的過渡階段,然後是自然還原自然階段,再就 是生物、人類的最高理想王國文明自然氧化還原自然的社會。在地球生物進化文明的歷程中科學文明的自然氧化還原自然是生命進化歷程中的 最高最理想階段。也就是地球生命進化文明的高級生物階段。
1.人類的進化文明的第一階段原始的自然氧化還原自然階段,屬原始生 物的進化文明,距今300萬年以上這一時期,是人類的祖先古猿進化文明到直立人的這一階段,此時的人類祖先具有現代猿科動物的一切生理及 心理特徵,考古學家發現了迄今世界上最早的猿類化石,年代約3000萬年以前,那時現代所屬的人科與現代猿所屬的哺乳類動物的猿科尚未分化, 是人猿的共同祖先。現代猿也叫現代類人猿,共有四種,包括生活在赤道非洲的大猩猩和黑猩猩以及生活在東南亞的猩猩和長臂猿,它們與人類 都是由古猿進化過來的,古猿是現代人與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
早期人類原始生物的進化文明,屬於原始的自然氧化還原自然狀態,由於 年代久遠,考古學家們無法考證這一時期人類祖先的生活方式和進化文明過程,但從現代猿身上我們可以找到人類祖先的生活習性,及進化文明 的原始氣息,找到人類社會步入第四階段自然還原自然及第五階段自然氧化還原自然階段的發展方向,提供理論模式。
2.第二階段是非自然氧化自然階段,這一階段從人類的非自然氧化自然 的開始至結束作為一個階段來劃分,這一階段以人類"火的使用"作為非自然氧化自然的起始端,即低級非自然氧化自然階段;人工取火,作為初 級非自然氧化自然階段;文化的進化文明作為中級非自然氧化自然階段; 金屬時代,作為文化的進化文明的高級非自然氧化自然階段;工業革命時 代,標志著人類文化的進化文明的超高級非自然氧化自然的最高形式,也是非自然氧化自然的終極端。人類非自然氧化自然共分為五個時期。
⑴低級非自然氧化自然階段,這一階段以人類火的使用作為人類進化文 明的非自然氧化自然的起始端,距今約300萬年至30萬年間,這一時期在人類的進化譜系表上屬直立人也稱能人,是石器工具的製造者,能夠建築 簡陋的住所,1965年在中國雲南元謀縣的元謀人,及前後相繼出現的北京人、藍田人等均屬直立人。考古學家從人類牙齒化石的地層中,發現很 多炭屑,表明直立人已經知道使用火,從化石層中,還發現許多很精製的石器,在這漫長的二三百萬年的進化文明中,人類的非自然氧化自然的能 力還非常有限,但人類此時的進化文明也遠遠高於其它生物物種,包括古猿,也脫離了達爾文的生物進化准則。並成了人類進化文明史上野蠻非
自然氧化生物的起始端。
⑵初級非自然氧化自然階段,這一階段以人類學會人工取火作為跳躍性 的開端。距今30萬年至1萬年。火的使用與人工取火,給人類帶來了光明,這光明驅散了蒙昧、黑暗,帶來了文明,有了火,人類熟食的食譜種類 擴大了,營養豐富了,體質得到增強,大腦進一步發達,火可以禦寒,幫助人類在惡劣的氣候環境中生存。火可以照亮洞穴,使人類的野居變成洞 居,改善了居住條件,可以猜測,火還可以用來保護自己,驅逐兇猛的野獸,甚至在圍捕野獸時也起到很大的作用。這一時期的人類稱作智人。
早期智人的典型是尼安德特人,1856年在德國的杜塞多夫城附近的尼安 德特河谷中發現的,距今30萬年至5萬年。晚期智人的典型是克羅馬農人,其化石最早是1868年在法國多爾多涅區克羅馬農村發現的,距今約5 萬年,晚期智人已經遍布全球,今天全世界各色人種在那時已經分化。在體質性狀上,晚期智人與現代人相差無幾,而且開始創造文化。他們發明 了弓箭,學會了有組織的狩獵,製造了比較精緻的石器和骨器,而且在山洞中繪畫、雕刻,真正現代意義的人開始出現了。
人類在這一初級非自然氧化自然的過程中,野生動物成了首先非自然野 蠻氧化的目標,在古生代出現的陸上爬行動物及中生代的哺乳類動物,成了人類捕食的主要對象,植物主要作用是用於熟食,照明禦寒用的燃料而 被非自然的氧化。因而到了公元10000年左右,地球上的爬行類動物及哺乳類動物已大為減少,在某些地區,有些野生動物在這一時期已瀕臨絕種
或已絕種,而人口卻已大量增加了。
(3)中級非自然氧化自然階段,在這一時期主要是文化進化文明的過渡過 程而向更高的進化文明發展。距今10000年至公元4000年,以人類的石器時代結束,金屬時代的到來作為一個階段。
在這個時期,地球上的冰期已過,氣候逐步變暖,地球上的人口大量地增 長,可食用的野生動物大大減少,一部分蒙古利亞獵人從西伯利亞經過冰封的白令海峽進入了美洲大陸,這時發生了新石器革命,這個革命的最重 要標志是農業社會的出現。耕種代替或補充了狩獵,飼養家畜,栽培植物或成為生存活動的主要內容,人類開始穩定地居住在一塊土地上,在那裡
開墾、播種、繁衍生息。
在這一時期,人類的進化文明的發展情況,我們所知極為粗略,許多人類 的文明的遠古之謎就發生在這一時期,考古學家們根據原始人類創造的程度不一的文明遺跡、遺址、遺物來再現人類文明史的史前史。
此時人類的文化進化文明已發展到相當高的程度,在這一時期考古發展 與定居生活相伴的陶器已開始使用,並創造出美麗的陶器藝術,農業也逐步發達起來。人類學會了縫織衣服,儲存食物,製作各種各樣的復雜的日 用品,並出現了骨雕、角雕及各種裝飾品。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進一步增強,能根據物候、氣候的觀測,安排農業生產,並能觀測天象,從規則的 天文現象中制定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的時間物候次序和生活節律。
在這一階段,植物不僅作為非自然氧化的能量使用,部分植物逐漸納入了 人類非自然氧化的食譜之中。大量的原始森林被破壞、砍伐、開墾,形成了許多現代原始的村落。家畜的飼養的和植物的播種,導致極少量的 動植物物種,及與人類或這類動植物物種伴生的天敵物種,被納入或吸引到人類進化文明的軌跡之中,人類的非自然氧化自然的速度又被文化進
化文明加快了。
(4)高級非
㈧ 人類的進化史
大約450萬年前,人和猿開始分化,產生臘瑪古猿,以後在由臘瑪古猿演化成200萬年前的南方古猿,進一步再發展為現代人類。關於人類的發展過程,一般將其劃分為四個階段:
1、早期猿人階段。大約生存在300萬年到150萬年前,已具備人類基本特點,能直立行走,製造簡單的礫石工具。
2、晚期猿人階段。大約距今200萬年到30萬年前,身體象人,腦量較大,可以製造較進步的舊石器,並開始使用火,如我國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
3、早期智人(古人)階段。距今10-20萬年到5萬年前,逐漸脫離猿的特徵,而和現代人很接近,如德國的尼安德特人。
4、晚期智人(新人)階段。大約4-5萬年前,這時的人類的進化出現了明顯的加速,在形態上已非常象現代人,在文化上,已有雕刻與繪畫的藝術,並出現裝飾物。如1933年發現的周口店龍骨山山頂洞人。此時原始宗教已經產生,已進入母系社會。在晚期智人階段,現代人開始分化和形成,並分布到世界各地
㈨ 人類的進化過程
大約450萬年前,人和猿開始分化,產生臘瑪古猿,以後在由臘瑪古猿演化成200萬年前的南方古猿,進一步再發展為現代人類。關於人類的發展過程,一般將其劃分為四個階段:
1、早期猿人階段。大約生存在300萬年到150萬年前,已具備人類基本特點,能直立行走,製造簡單的礫石工具。
2、晚期猿人階段。大約距今200萬年到30萬年前,身體象人,腦量較大,可以製造較進步的舊石器,並開始使用火,如我國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
3、早期智人(古人)階段。距今10-20萬年到5萬年前,逐漸脫離猿的特徵,而和現代人很接近,如德國的尼安德特人。
4、晚期智人(新人)階段。大約4-5萬年前,這時的人類的進化出現了明顯的加速,在形態上已非常象現代人,在文化上,已有雕刻與繪畫的藝術,並出現裝飾物。如1933年發現的周口店龍骨山山頂洞人。此時原始宗教已經產生,已進入母系社會。在晚期智人階段,現代人開始分化和形成,並分布到世界各地。.
㈩ 人類的進化
對人類起源問題,人們眾說紛紜。考古學認為,人類起源至今已有300萬年,但美國學者根據基因測定的結果排序推算,人類起源到現在只有14萬年。另外,由於人類同時具有陸生和水生兩類動物的基因,對人類究竟產生於陸生動物還是水生動物也爭論不休。筆者認為,人類是由陸生動物感染了攜帶水生動物基因的病毒,兩類基因重組並產生突變的結果。人類的「源祖」或「近親」已被自然選擇所淘汰,結果人類成了沒有「本家」的獨門小戶。根據人類與哺乳動物的相似程度,可以肯定二者有共同的「源祖」。無論如何,人類是地球生物長期演化的結果,而絕不是天外來客。
一、周口店猿人並不是現代中國人的祖先
傳統觀點認為,全世界的人種起源於幾個相互獨立的地域,從最初進化為人類至今已有三百萬年的歷史。早就有人對這一觀點表示懷疑。他們感到,最早進入農業文明的北非、西亞、南亞和東亞的文明,相差不過一兩千年。如果這些地區的原始人類都「獨立」起源於二、三百萬以前,那麼他們在無數世代中幾乎沒有任何進步,卻都在最近一萬年進入文明社會,時間差距不到其全部歷史的千分之一,實在不可思議。這一事實很容易使人想到,人類起源的時間可能比三百萬年要晚得多,也許只有數萬年。考慮到世界各地不同人種喜怒哀樂的表情幾乎都相同(都用點頭表示肯定,用搖頭表示否定更具有探討價值),可以肯定他們有共同的祖先。如果真是這樣,那麼他們可能是最近幾萬年才從某一中心地域逐漸擴散到世界各地的。如果考古學家在世界不同地區發現的距今幾十萬年到二、三百萬年前的化石可以算作是「人」的化石的話,那麼這些「化石人」的後代肯定已不存在。在幾千年前的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黃河流域創造了古代文明的埃及人、巴比倫人、印度人和中國人,肯定不是這些「化石人」的後代。
《生活時報》2000年11月7日報道,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選擇了來自世界上22個不同地區的1000多名男性,對其Y染色體進行分析,同時還對來自母系的遺傳物質也進行了排序。結果發現,不同人種有一位共同的女性始祖,這一女性生活在距今14.3萬年前,男性始祖則生活在5.9萬年前。人類大約在4.4萬年前走出非洲,向全世界邁進。面對這一最新科學研究成果,考古學家卻宣稱,基因研究的成果只是一種可能,它不能作為否定考古結論的證據,只有考古學成果才具有最終證據的意義。
其實,考古學家的這一立場是頗為可笑的。平心而論,不懷偏見的學者甚至中學生大都願意相信基因研究的成果而對考古結論產生懷疑。信不信由您,反正筆者認為,生存於幾十萬年前的北京周口店的古代猿人(更不要說170萬年前的元謀人),並不是我們中國比三皇五帝還早的祖先。那麼,現代人類究竟是如何產生的?考古學發現的那些古代猿人的後裔哪裡去了?
二、生物變異的長期積累不能產生新物種
19世紀科學研究的一大成果是達爾文提出了進化論。進化論可以解釋許多生物現象,所以很快被人們接受。達爾文認為生物適應環境的有利變異長期積累能夠產生新物種,進化在本質上是漸進的,人是由類人猿(猿猴)長期發展進化而來的。
一百多年來科學的發展大大充實和完善了進化論,也糾正了達爾文的不少錯誤看法看法。近幾年更有生物學家指出,達爾文的進化論從來沒有被證明,而是被人相信了。我們知道,現代類人猿與人類有很大差異(類人猿都有尾巴而人類沒有尾巴)。按照漸進進化的觀點,從類人猿進化到人應當有許多中間環節(例如尾巴逐漸縮短直至消失),這些環節都應當有相應的化石給予驗證。但事實上,一百多年來考古工作發現的幾百萬塊各種各樣的化石,都沒有證實這些中間環節的存在。化石研究得出的更為一般的結論是,任何生物的進化都是跳躍的而不是連續的。這一結論使人對猿猴「逐漸」進化為「人」的看法產生懷疑。據說有一位科學家為了搞清生物的變異能不能積累,把剛生下的小白鼠切去尾巴,它們雌雄交配生下第二代後還切去尾巴……一直連續試驗到50多代,但每一代都象它們的祖先一樣生有尾巴,並沒有產生「無尾白鼠」這一新物種。這一試驗結果雖然不能完全否定生物通過漸進產生進化的觀點,但無疑會使人們對「生物變異長期積累產生新物種」的說法產生懷疑。從遺傳原理看,這一試驗實際上是沒有必要的,因為無論連續多少世代切去小白鼠的尾巴,其生殖細胞中仍然含有能夠成長為尾巴的基因,「無尾」的「特徵」不具有遺傳下去的能力。
三、人類不是雜交的產物
自從達爾文提出人類起源於猿猴的觀點以後,逐漸被世界上的大多數人所接受。由於人類生活於陸地上,而陸生動物中又數猿猴(類人猿)與人類的相似性最大,所以只要認為生物是進化而來的,也就只能將人類的源祖歸結為猿猴。但是不少人認為,就人類生來無尾無毛、成年後兩性間從正面發生性行為等特點來看,人類更類似於水生動物,所以斷言人類不是起源於猿猴而是起源於水生動物。不過,「水生動物說」無法解釋人類何以由水生變為陸生。於是有人想到人類或許是水生動物與陸生動物雜交後產生的。
這一想法是非常可笑的,因為只有連最基本的生物學常識也不具備的人才會設想到雜交。從形體上說,水生動物與陸生動物相差很遠,自然狀態下水生物種與陸生物種幾乎不存在雌雄交配的可能;退一步說,即使偶然出現雌雄交配,由於親緣關系太遠,它們也不可能生出雜交後代;再退一步說,即使能夠生出雜交後代,這些後代也不可能具有繼續繁衍的能力,因而很快會趨於滅亡。我們知道,人們讓大牲畜中形體相似、親緣關系接近的馬和驢交配,產生了比馬和驢都強壯的新的物種騾子;印度動物園的工作人員讓形體相似、親緣關系接近的獅子和老虎交配生出了「獅虎」。但是用雜交方法所得的這些「新」物種,卻都喪失了生殖能力,結果騾子和獅虎都無後而終。因此,從雜交角度探討人類的起源,是一條沒有出口的死胡同。
四、基因組合與突變產生人類
既然人類不可能是雜交的產物,那就只能是基因突變的結果。現代生物學認為,只有基因突變後產生的新物種,才能夠保持生育能力並把新特點遺傳給後代。基因突變在生物界頗為多見,人類中也不乏其例,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北美曾經存在過的「螃蟹家族」了。
幾百年前,移民北美的一位英國婦女患病痊癒以後,所生男孩、女孩全都長著象螃蟹爪一樣的四肢,他們生活在正常人之中,因生理缺陷而遭人歧視,於是遷居到偏僻的深山裡生活。由於不能正常婚配,他們只好同胞兄弟姐妹互為配偶而生兒育女,結果其後代也都生長著同樣的四肢。幾代以後,他們竟繁衍發展成近200人的一個「螃蟹家族」。這時「螃蟹家族」中偶然有人生下一個完全正常的男孩(大概是返祖現象,回復到正常人類),當男孩十幾歲時,家族讓他融入社會,去過正常人的生活,於是他走出深山到附近城市並與一個正常女子結婚。令人吃驚的是,他和正常女子所生小孩卻又長著螃蟹爪一樣的四肢,那正常女子異常氣憤,一怒之下把孩子摔死了。這一悲慘的消息傳到「螃蟹家族」以後,全族人放聲號哭,埋怨老天對他們太不公平,共同發誓從此永不結婚生育。幾十年後,「螃蟹家族」就從地球上消失了。
我們從「螃蟹家族」產生和消亡的事例能夠得到哪些啟發呢? 「螃蟹家族」的產生,肯定是那位英國移民婦女在患病後,其生殖細胞基因突變的結果。科學已經證明,病毒有將基因從一種生物「傳遞」給另一種生物的能力,所以那位婦女很可能是感染了攜帶「螃蟹」基因的病毒才使生殖細胞產生基因突變的。既然正常人類能夠突變為「螃蟹家族」,那麼其他物種也可以眼突變為人類。由於人類既具有水生動物基因也具有陸生動物基因,那就說明是由某種病毒將水生動物和陸生動物的基因「傳遞」、組合了起來。如果這一設想正確,那麼被感染的物種就應當是人類的直接「源祖」。那麼哪個物種可能是被感染者呢?由於水生動物在陸地上無法生存,而不少陸生動物卻喜歡到水中游泳和嬉戲,所以陸生動物(在水中)感染攜帶水生動物遺傳基因的病毒的可能性較大,人類的直接源祖應當是陸生動物。人類生活於陸地的事實也表明,其源祖應當是陸生動物。因為如若水生動物是人類的源祖,那麼他們又是何時演化到陸地生活的呢?
從生物演化的角度看,基因突變後所產生的特點,可能有利於生存競爭,也可能不利於生存競爭。由於由基因突變產生的新物種在原物種中都被看作「異類」,原有物種的「排異反應」使它們很難生存下來,結果絕大多數都被自然選擇所淘汰。就「螃蟹家族」來說,在新的環境中他們本身有生存能力,但卻由於不容於正常的人類社會,而被迫退出了歷史舞台。我們可以設想,如果最早產生的「人」也象「螃蟹家族」一樣在與自然界其它動物的競爭中不具有生存優勢,他們也會很快被自然選擇所淘汰而成為生物史上的匆匆過客。但極其幸運的是,人類實際上具有超乎尋常的適應能力和生存競爭優勢,結果經過短短數萬年的繁衍,竟然遷移擴散到世界上所有可以生存的角落,成為地球上無可爭辯的主宰。
五、人類同源設想的科學性
基因突變極其偶然,同種生物的兩個個體(大致)在同一時期發生相同基因突變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所以進化史上很難找到相同的基因突變,所以我們很難設想在地球的不同地域,某種生物的幾個個體都發生了相同的突變而各自產生了人類。
從這一角度看,可以說美國科學家基因排序所獲得的成果,完全證實了科學推理得出的這一設想,它對科學地闡明人類起源具有重大意義。換句話說,人類都起源於同一個女性始祖的結論,與基因突變的一般原理完全吻合,也與「螃蟹家族」的那一位源祖婦女的情況類似。不同的是,「螃蟹家族」的源祖婦女所生男孩、女孩的肢體都發生了同樣的變化,人類女性始祖基因突變的結果卻是,所生女孩發生了身體變化,而所生男孩在許多世代中(好幾萬年)都沒有進化。男性後來是怎樣進化過來的?我們不知道。假如也是由於病毒感染,那麼根據基因突變的偶然性,最早必然也是只有一個男人的基因發生突變,在突變後他的男性後代也具有了相同的形體變化,於是男性、女性都進化為真正的人類。這樣,最初感染病毒的那一男性,就應當是人類的男性源祖。
但也可能發生另一種情況,即仍然是某一女性的基因發生突變(第二次突變),此後她象螃蟹家族的始祖一樣,所生男孩、女孩都進化為真正的人類了。這樣,人類就沒有唯一的男性始祖,而只有唯一的女性始祖了。不過第一次基因突變的那位女性始祖,也就不能稱為「人類」直接的始祖了。
六、人類「源祖」早已滅絕
我們知道,「愛滋病」病毒正在對人類生存造成嚴重威脅。在美蘇對抗時代,兩國互相指斥對方進行的生物武器研究製造了這一病毒。但在清除政治因素後得知,這一病毒可能是由非洲猩猩傳染給人類的。據說,這一病毒本身並不是現在才「出現」的,而是存在了多少萬年。它們對非洲猩猩的肌體並不具有破壞作用,但到人類身上卻發生了毀滅性的危害。最近幾年,人類為治療愛滋病人和控制疾病蔓延調動了一切可能的手段,但成效仍然不大。有人甚至認為,「愛滋病」病毒是迫使人類基因產生突變的生物動力,如果肌體不能產生使該病毒不起作用的突變,人類或許會被這一病毒徹底毀滅。
盡管這一看法有點過分聳人聽聞,但仔細想來,也並不是沒有道理。假定人類早感染該病500年,那時人類沒有任何科學手段來認識和抵制它,那就很有可能被這一可怕的病毒迅速毀滅,從而使地球再次成為野生動物的世界,除非某些個體產生基因突變,產生自然抵禦愛滋病毒的能力,從而進化為更高的物種……筆者由此想到,現代人類起源時,也許是某種病毒消滅了過去已經生存了二、三百萬年的接近於現代人的「前人類」(化石人),只是因為某個個體基因突變後,病毒對其肌體不再具有(毀滅性)作用,結果這一個體的後代生存了下來,這就是真正的人類。那些未產生基因突變的「前人類」,都被無法抵禦的病毒消滅了(一個也沒有剩下),數萬年的自然進化史又湮沒了它們的生存痕跡,結果現代人類就難以找到自己的「源祖」或「近親」了,於是有人認為人類起源於陸生動物(「正題」),有人認為人類起源於水生動物(「反題」)。
由於「正題」和「反題」都不能完滿解釋人類何以具有水生和陸生兩類動物的特點,人們又無法將它們統一為令人信服的「合題」,於是又有人提出人類起源於外來生物。其實,「外來生物說」解釋問題倒簡單明了,但仔細想來,這是一種「取消主義」,它使人們放棄了對人類起源進行科學解釋的努力,這種說法還不如乾脆藉助於宗教教義把人類的產生歸於上帝。而要從事科學研究,我們就不能滿足於這一說法。筆者以為,雖然人類不可能確切「證明」自身起源的過程,但根據科學發現和探討的成果勾畫出人類進化最有可能經歷的道路則是完全可能的,這一天已經為時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