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關鍵績效指標 關鍵成果指標績效指標 什麼是kpi體系
關鍵績效指標(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可以使部門主管明確部門的主要責任,並以版此為基礎權,明確部門人員的業績衡量指標。建立明確的切實可行的KPI體系,是做好績效管理的關鍵。關鍵績效指標是用於衡量工作人員工作績效表現的量化指標,是績效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成果指標要比KPI績效考核指標涵蓋更長的時間段,通常以每月/每季度進行循環評價。在眾多績效評價指標中分離出來的關鍵成果指標對報表有著重要的影響和深刻的意義,這就導致了績效評價指標的分離,最終形成了影響企業管理和經營的指標。
KPI指標體系指明各項工作內容所應產生的結果或所應達到的標准,以量化最好。
建立KPI體系一般有兩種思路:一是按組織結構分解,從目標到手段方法;第二種是按主要流程分解,即從目標到責任方法。基於建立KPI體系的這兩條主線,我們通常有三種方式來建立企業的KPI體系:依據部門承擔責任的不同建立KPI體系;依據職類職種工作性質的不同建立KPI體系;依據平衡記分卡建立KPI體系。
② 科技成果評價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科研成果評價指對科研成果的工作質量、學術水平、實際應用和成熟程度版等予以客觀的、具體的、恰當的權評價。對科技成果進行評價方法:從學術價值、經濟效果和社會影響三個方面進行評審。對不同類型的成果,要有不同的側重,但不能偏廢。對基礎研究成果,主要側重於學術價值;技術研究成果(應用研究印發展研究成果)應側重於經濟效果和社會影響。在成果具體評價上,必須堅持科學性、客觀性原則。
③ 科研成果評價標准有哪些
科技成果評價標准有:技術創新程度、技術經濟指標的先進程度、技術難度和復雜程度、技術重現性和成熟度、技術創新對推動科技進步和提高市場競爭能力的作用、經濟或社會效益。
④ 科研成果評價標准有哪些a社會影響
科研成果評價標准
有社會影響力
能夠創造的利潤率
⑤ 定性評價指標包括那些基本評價指標
定性評價指標包括那些基本評價指標有:
計劃完成率、時限、及時性、完成時間、批准時間、開始時間、結束時間等
關鍵成果評價結果、檢查結果、投訴情況、滿意度、准確性、達成率、完成情況、合格率、周轉次數、比率、效果等
個數、時數、次數、人數、項數、額度等
費用額、預算達成率等
出錯率、失誤次數等。
由於定性指標無法像定量指標那樣精確地加以衡量和考核,因此在很多企業中,對定性指標的考核往往是憑考核者的主觀印象,導致出現下面情形:要麼考核結果出現偏差,不能真實反映被考核者的實際業績情況,引起被考核者的不滿;要麼考核結果「趨中」,拉不開被考核者之間的差距。無論哪種情況,如果長此以往,造成的最終後果都是不能「激勵先進,鞭策後進」,喪失了考核本來應該發揮的激勵作用。除此之外,這樣的考核還往往在管理工作中引發一系列的矛盾和爭議,造成上下級關系緊張。
而現實工作中,一些員工(如:中層管理幹部、職能管理人員、某些基層員工等)由於崗位工作的性質,使得對其的考核指標,大部分甚至全部都是定性指標。定性指標的考核又成為一些管理者繞不開的問題。
⑥ 評價指標體系
對地下水資源可持續性的定量分析,首先需要建立一套能夠反映區域地下水可持續性的評價指標體系,然後,建立與指標體系相應的分級標准,將各指標的實際值與標准值進行比較,識別區域地下水的可持續利用水平。
(一)確定原則
建立地下水資源持續利用指標體系,應遵循下列原則:
1)科學性。指標體系建立在一定的科學理論基礎之上,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明確,能夠度量和反映區域地下水資源的主體特徵、發展趨勢和主要問題。
2)獨立性。系統的狀態可以用多個指標來描述,但是這些指標之間往往存在信息交叉,在構建指標體系過程中能夠通過科學方法識別與剝離,選擇具有代表性和獨立性較強的指標參與評價過程,提高評價的准確性和科學性。
3)層次性。地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系統,包括資源系統、生態環境系統、社會經濟系統等子系統,每一子系統又可以用眾多的指標進行標度,最終合成一個指標體系描述系統的可持續利用狀態。
4)動態性。時間維上的持續性是資源可持續利用的主要特徵之一,並且地下水資源在數量和質量上隨著時間發生動態變化,因此在設置指標體系時,必須選擇相應的指標來標度系統的動態,將時間顯性或隱性地包含在體系之中,使評價模型具有「活性」。
5)可操作性。指標具有可測性和可比性;指標的獲取具有可能性,易於量化,盡可能利用地下水資源評價的成果數據;指標的設置盡可能簡潔,避免繁雜。
(二)指標體系
區域地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性取決於地下水系統資源水平、社會經濟系統需求和生態環境系統約束等方面,可概括為3個層次(表3-7)。
表3-7 區域地下水可持續性評價指標體系表
最高層為區域地下水資源可持續性水平。
第二層次為系統層,分解為地下水資源、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3個子系統。分別反映地下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水平、社會經濟系統對地下水系統的干擾水平以及生態環境系統對地下水系統資源開發的響應水平。
第三層為指標層,是對第二層次3個子系統的進一步分解和描述,是進行評價時的具體指標。各指標都具有明確的物理意義,分述如下:
1)地下水補給資源模數(萬m3/km2·a):區域單位面積上地下水多年平均補給資源量。
2)地下水可采資源模數(萬m3/km2·a):區域單位面積上地下水多年平均可采資源量。
3)地下水質量狀況綜合指數:根據國家地下水水質標准,採用綜合指數法所求得的地下水質量綜合指數,可直接利用地下水質量評價的成果。
4)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現狀地下水開采量/地下水多年平均可開采量。
5)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區域平均工業重復用水量/工業總用水量。
6)區域地均地下水利用率(%):區域畝均地下水開采量/畝均地下水可開采量。
7)區域人均地下水利用率(%):區域人均地下水開采量/人均地下水可開采量。
8)地下水污染綜合指數:地下水污染綜合指數可按下式計算:
區域地下水功能可持續性評價理論與方法研究
式中:f為污染綜合指數;Ci為第i個因子的實測濃度(mg/L);Ci0為第i個因子的標准規定濃度(mg/L);n為統計的污染因子總數。
9)地面沉降速率(mm/a):年均地面沉降量。
10)海水入侵程度(%):海水入侵面積/區域總面積。
11)區域濕地減少率(%):計算公式為
區域地下水功能可持續性評價理論與方法研究
12)區域土地沙化增長率(%):計算公式為
區域地下水功能可持續性評價理論與方法研究
13)區域土地鹽漬化增長率(%):計算公式為
區域地下水功能可持續性評價理論與方法研究
(三)指標體系的分級標准
根據我國北方的實際情況並參考相關的國家或行業標准和前人研究成果,將各指標劃分為5級,其劃分標准見表3-8。
表3-8 區域地下水可持續性評價分級標准值表
⑦ 成效指標是什麼
成效它是有評價的,而評價是要有依據的,這個依據就是成效指標,這些指標比如說是建築方面就要是比上一年的增長。
⑧ 山西省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哪些內容
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價指標體系中設計了5個一級評估指標:資源回品相、資源價值、資答源效用、發展預期、傳承能力等。
在各個一級指標下又設立了若干二級指標,總共設立了25個二級評估指標,從稀缺性、時間價值到資源環境、交通運輸便利度等,含蓋了文化資源的各主要方面。在評估方法方面,設計了統計報表的評價、德爾菲法評價、層次分析法評價等評估方法,最後以山西省旅遊文化資源為例,設計了一套綜合問卷評價方法。
⑨ 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的內容是哪些
發展成果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可由七個方面構成:
第一,經濟建設指標包括經濟水平、經濟結構、產能狀態、經濟效益、安全生產、收入分配、綠色工業、現代農業、生態農業、城鎮化、經濟創新能力、清潔生產等。
第二,政治建設指標包括法制建設、反腐倡廉建設、政府文明行政和管理、新增債務、國民參政議政、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政府環保投入、生態補償制度、環境治理能力、生態政績等。第三,文化建設指標包括社會誠信度、民族凝聚力、思想道德素質、文化創新、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生態文明宣傳等。
第四,社會建設指標包括社會管理機制、社區治理、社會組織、群眾權益、勞動就業、物價水平、房地產價格、食品安全、公共服務、公共安全、社會保障、人民健康狀況、社會信用、社會穩定、公眾參與環保和社會滿意度等;
第五,生態文明建設指標包括資源消耗、環境污染、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生態產品、節能減排、循環經濟、清潔能源、新能源、生物多樣化、大氣污染、水污染、環境保護和生態效率等。
第六,科技創新指標包括科技投入、科技水平和能力、科技發明、信息化水平、科技貢獻率和環境友好技術等。
第七,教育發展指標包括教育投入、教育公平、教育普及、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科學文化素養、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知識教育等。
⑩ 科技成果轉化,主要的評價指標是什麼是看合同,還是看知識產權
科技成果轉化主要是考核成果應用轉化的過程,並不僅僅看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