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十八大以來我國互聯網發展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十八大以來我國互聯網發展取得九大成就:
1、著力加強互聯網發展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完善了網路強國推進體制機制。黨的十八大以來,適應發展形勢和面臨趨勢,及時加強了我國互聯網發展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成立中央網路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確立了建設網路強國的重大戰略目標,從國際國內大勢出發,總體布局,統籌各方,加快實施和推進網路強國建設,五年來網路空間國際競爭力持續不斷提高。
2、大力推動互聯網和經濟發展領域深度融合,促進了經濟發展新動能培育。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高瞻遠矚、審時度勢、與時俱進,根據國際國內發展形勢,及時做出了經濟新常態重要戰略判斷,制定和實施了「互聯網+」、大數據等發展戰略,積極推進以互聯網應用為主要特徵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經濟發展深度融合,讓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五大發展理念深度融入到經濟發展各領域,電子商務、移動支付等應用已經深刻改變經濟發展各領域組織模式、服務模式和商業模式,產業轉型升級持續加速,新服務、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經濟發展新動能不斷培育和增多,有效適應和引領了經濟新常態。
3、積極深化互聯網在社會發展領域普及應用,促進了信息惠民便民和利民。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醫療、文化、社保、養老等領域與互聯網加快深度融合,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療、互聯網養老等新業態促進了優質資源流動,促進了城鄉協調和共享發展。電子商務應用持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電子商務交易額從2012年的7.89萬億元增長到2016年年底的22.97萬億元,微信支付、支付寶支付等移動支付模式快速普及應用,加速推進我國邁向無現金社會時代,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和社交通信等移動互聯網應用正在為我國人民創造一種令很多國家嚮往和羨慕的新生活方式,科技改變未來因互聯網應用正在加速實現。
4、多層次完善互聯網發展法制環境,保障了互聯網長期可持續健康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中央網路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的統籌協調下,我國互聯網相關法律法規建設進程明顯加快,先後在網路安全、電信和互聯網用戶個人信息保護、網路約車、網路借貸、互聯網廣告、互聯網直播、網路出版、網路交易價格監管、網路支付、網路募捐、移動智能終端軟體預置等領域出台了一大批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及時填補了新業態監管的空白,有效地防範了新業態風險發生,特別是《網路安全法》的出台,極大優化了互聯網發展法制環境,夯實網路強國建設法制保障。
5、持續強化網路空間全面整頓治理,促進了網路空間規范和有序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中央網路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下,各級網信、工信、公安、文化、工商、新聞出版廣電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齊抓共管,在個人信息保護、互聯網新聞、互聯網網站、網路直播、網路賭博、互聯網文化、互聯網金融、電信詐騙、移動應用、互聯網賬號、雲服務等多個領域持續開展各類專項治理行動,劍指網路頑疾,保持高壓態勢,形成持續震懾,網路空間天朗氣清的環境正在逐步形成。
6、大力加強互聯網治理國際交流合作,提高了網路空間治理國際話語權。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積極參與互聯網治理國際交流和合作,連續召開了三次世界互聯網大會以及中美、中英、中新等互聯網論壇,尤其是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提出了推進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變革應該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五點主張,獲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和贊賞,大大提高了我國在全球互聯網治理領域國際地位和話語權。
7、加快構建高速寬頻移動信息基礎設施,夯實了網路經濟發展基礎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實施「寬頻中國」戰略,積極加快網路寬頻基礎設施建設,先後於2013年12和2015年2月發放了4G TD-LTE網路牌照和4G FDD-LTE網路牌照,2017年又發布了促進NB-IoT網路建設相關政策,網路基礎設施加速升級,寬頻普及提速和降費年年持續大力推進,固定家庭寬頻普及率、行動電話普及率、4G用戶數量別從2012年年底的40.1%、82.5部/百人、0戶提高到67%、96.2部/百人、7.7億戶,信息通信領域多項指標躍居世界第一。
8、積極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加速了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積極發展「互聯網+」政務,推行「一號、一窗、一網」服務,不斷優化服務流程,創新服務方式,推進數據共享,打通信息孤島,創新監管和服務模式,實現了讓企業和群眾少跑腿、好辦事、不添堵,宏觀調控、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等治國理政能力不斷增強,營商環境顯著改善,雙創活力蓬勃激發,依法治國深入推進,制度性交易成本持續降低,國家治理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
9、普及推廣互聯網全面創新發展思維,激發了大眾創新和萬眾創業活力。「互聯網+」、大數據等國家戰略的實施讓互聯網思維成為了當下中國思維和觀念創新的最強音,網路化、平台化和生態化企業組織模式,眾包、眾創、眾籌、眾扶資源配置模式,移動服務、個性化定製、網路製造、遠程運維等服務模式,已經深刻改變了大眾對資源稟賦、特權資源、區位優勢、階層固化等影響創新創業要素的認識,人人皆想創新創業、人人皆能創新創業正在全面開啟活力中國建設,不僅有效地適應和引領了經濟新常態,更是調動和激活了創新發展的大眾基礎。
⑵ 什麼是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
1、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專的優化和集成作屬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於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
2、將重點促進以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現代製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等的融合創新,發展壯大新興業態,打造新的產業增長點,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環境,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增強新的經濟發展動力,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⑶ 你感受最深的互聯網發展成果是什麼
淘寶啊,在淘寶買東西直接付錢就接著到了,太利於我這種喜歡宅在家的人了。
⑷ 什麼是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
1、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版作用權,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於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
2、將重點促進以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現代製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等的融合創新,發展壯大新興業態,打造新的產業增長點,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環境,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增強新的經濟發展動力,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⑸ 互聯網行業運營經理簡歷中的主要工作成果怎麼寫
可以寫以前工作的成果,比如:在xx公司完成了什麼事情,帶來了什麼好處;搭建了XX團隊;只要是你以往工作好的方面都可以寫,建議你寫的成果一定是對企業有搬幫助有價值的事情。
⑹ 互聯網+發展主要在哪些方面著力
移動互聯網已經開啟了全面滲透到各個產業的進程。在PC時代各個行業基本都完成了一定程度的信息化,而在當前的「互聯網+」時代,各個行業的信息孤島被互聯網連接起來,行業間信息交互融合形成新的行業生態。互聯網通過打破信息不對稱,為用戶提供精準、個性化的服務,締造了一個又一個產業的新機遇、新生命。
「互聯網+」是工業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成果,也是進一步促進信息消費的抓手。
衣蝠網認為,「互聯網+」有工業互聯網、電子商務和互聯網金融三個重要發展方向。
互聯網+工業:「互聯網+工業」即傳統製造業企業採用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通信技術,改造原有產品及研發生產方式,與「工業互聯網」、「工業4.0」的內涵一致。 互聯網+商貿:商貿領域與互聯網融合的歷史相對較長,多年來,電子商務業務伴隨著我國互聯網行業一同發展壯大,目前仍處於快速發展、轉型升級的階段,發展前景廣闊。衣蝠網O2O電子商務平台開展了針對企業的「團購」、「促銷」"女性消費聯盟"等活動,提供人人消費人人開店平台。 互聯網+金融:「融資難、融資貴」是長期制約我國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發展的瓶頸。「互聯網+金融」可以整合企業經營的數據信息,使金融機構低成本、快速地了解借款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有效降低借貸雙方信息不對稱程度,進而提升貸款效率。隨著「互聯網+」戰略的深入實施,互聯網必將與更多傳統行業進一步融合,科工網助力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合奏經濟新常態下的最強音!
互聯網具有打破信息不對稱、降低交易成本、促進專業化分工和提升勞動生產率的特點,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重要機遇。
我們需要持續以「互聯網+」為驅動,鼓勵產業創新、促進跨界融合、惠及社會民生,推動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創新發展。
⑺ 中國在互聯網的幫助下 取得了哪些方面的進步和成就
互聯網給與我們社會的進步:
互聯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響我們的社會生活、改變我們的傳統觀念。
毋庸置疑,互聯網首先是一場技術革命。互聯網不僅改變了我們的消費方式,中國的生產、製造、商業流通形態也因電子商務的縱深推進而發生著一次天翻地覆的革命。網路社區的出現,為我們架構了一個完全平等的、開放的、去中心化的平台,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傳播者」,而不再是一個被動的「接收者」。我們欣喜地發現自己也擁有了「製造輿論」的能力,於是一場誕生於網路的話語狂歡頓時席捲全國。
傳統媒體不能報道、不願報道、不去報道的事件在網路中被不斷傳播,無限放大,網路輿情開始深刻地影響政治生活。而「心直口快的網路社區」與「恪守宣傳口徑的傳統媒體」展示的中國圖景,卻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樣看來,互聯網又絕不僅僅是一場技術革命,技術革命與政治革命、社會革命是無法分開的。事實上,互聯網正在推動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發生深刻的變革。
以下是記者訪問前雅虎中國總裁謝文的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互聯網將極大推動人的解放
記者:就互聯網對中國的影響而言,單純的技術層面我們這次不多聊,但是我想我們可以先釐清,互聯網對技術時代某些根深蒂固的觀念帶來了哪些全新的革命。
謝文:我想最根本的是所謂「去中心化」。互聯網和以往的通訊系統、交流系統、媒體系統最大的區別在於它沒有中心。每個節點、每個成員,無論從技術層面上講還是邏輯層面上講,都是平等的。人們之間是互動,而不是廣播,這一點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
記者:你說的去中心化,其實與啟蒙時代以來弘揚個體價值有點脈承關系。整個西方的啟蒙主義,一直以來都是在倡導這種個體主體意識。技術尤其是互聯網技術,在某種程度上,在效果上促進了西方啟蒙主義所倡導的東西。而互聯網的這一價值,在集體主義意識根深蒂固的中國文化傳統里,意義顯得更加積極。
謝文:當年美國國防部設計互聯網是為了保證蘇聯的導彈不至於把通訊中心炸毀了,這個系統就倒了,所以要求所有參加系統的每一個都不會因為另外一個點壞掉了。說穿了就有點像咱們這個社會一樣,你干什麼和我干什麼互不幹擾。可是電視、廣播、報紙都是有中心的,電視我不播、報紙我沒賣,你就不能看。互聯網不是,互聯網是一個完全開放的、平等的,從任何角度切入都可以的一個體系。虛擬的網路世界比我們現實世界更加平等、開放,更加傾向弱勢群體。
記者:就像你提的平等性,它又是一個多樣化很有差異性的。
謝文:既然人人可以參與,機會是平等的,所以就有無窮盡的演員,都在網上發出自己的聲音,試圖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存在於網路世界,呈現給我們的網路世界就是多樣化的,無中心的。
記者: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深入發展,可能讓人重新去思考人和人,人和國家,人和各種組織之間的關系問題。
謝文:現實社會當中必然存在組織化、等級化、層級化的結構。為什麼現實社會當中有那麼多層級化?就是因為時間、空間的局限,為了有效才會出現城市和各種組織。在現實生活當中,如果大家都個性化,你根本找不到你所需要的信息或者服務。而在網上,正因為去掉了物理的空間和時間,所以它就自然呈現出了一種一步到位。
記者:這種技術上的一步到位,在實際效果上把人的解放推到了一個相對徹底的地步。
謝文:這是局部的,還不是真實意義上、完全意義上人的解放,他使人的數字化的形象和他願意傳達給別人的信息能夠比較方便、比較低成本的得到傳播。真實的社會裡面,窮與富的差別仍然存在,不會因為有了網路世界就一下子消除,但是將一步一步來嘛。
記者:交換的成本很低,平等的目標應該是越來越快地在實現。
在網上,首先是自我存在,然後是自我表達、自我展示,再然後是與其他人的互動,這些都極大地降低了互聯網以前的現實社會中的麻煩、損耗,從而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生存和交往的效率。
2.互聯網對社會有極強的重組作用
謝文:現在總的大趨勢是,隨著一代代新人的出現,互聯網滲透人們生活,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正在極速地擴大。
記者:這些年我也一直在觀察一些人,尤其是一些所謂的公共知識分子。從他們剛開始進入互聯網,到這10年下來,他們的狀態、理解力、視野,都有很大的進步。而且這種進步還不只是來自於外在的資源整合,我看到更多的是他們內在的進步。
謝文:因為方式都變了。比如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把陳凱歌這個人都給改造了。原來以為自己和若干個寡頭、媒體搞好關系就可以,自己公關去營造一個形象,沒想到出了胡戈這樣一個小人物弄一下,大家的博客、帖子一轟,陳凱歌先是非常不忿地抗議,到最後一下變得很低調、很務實了。過去精英控制媒體、控制言論渠道,可以生活在自己想像中的那麼一個環境,現在不可能了。像這樣的東西對整個社會是有相當大的重組作用的。
記者: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這樣一個官僚制科層化的社會,那種一廂情願的控制思維是根深蒂固的。
謝文:這個是一個過程,像你們年輕人可能總覺得慢,像我們年紀比較大有過經歷的人,我反而感覺到一種大勢所趨。和其他國家、其他社會相比較而言,我覺得互聯網對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開放、改革是有著實質性的巨大的作用。
中國社會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當中,正好趕上了技術進步、趕上了互聯網的出現。我們得慶幸,就是這時間的陰錯陽差,使得我們和其他某些國家和地區在走向現代化開放過程的類似階段相比,我們的成本低得多。
3.互聯網互動將引導公眾學會對話
謝文:在我出國之前,上世紀80年代初,我們和世界基本上是隔絕的。我們有限的一點信息是通過一些間接的方式傳進來,得到的外部世界的概念完全是支離破碎的,甚至是扭曲的、過時的。有了互聯網以後,現在20多歲的人看世界,只要你願意看,你獲得世界的景象就完整得多、豐滿得多、及時得多,而成本接近於零。現在真的是可以「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
現在就變成了傳統媒體跟著網路媒體的步伐在前進,這是一種話語權的轉變。以前的媒體,有點精英的潛意識,而現在是網民的行為在引導著人們應該看什麼、關注什麼。這種無中心,把精英打到地面上來,我覺得就形成了中國走向現代化、民主化的一種社會基礎,沒有什麼神聖不可侵犯的偶像,沒有什麼不可以討論的話題。這種社會自動調節,就使整個社會顯得比較健康。
記者:但是在這種泛技術論的觀念支撐下,這個過程當中有沒有你所擔心的問題?
謝文:這和市場經濟理念相似,只要是充分地開放、平等地競爭,優勝劣汰。活下來的自有他的理由。精英思想、嚴肅文章會自動去它該去的地方。當然可能存在一種情況,就是誰掌握了這個平台,誰掌握這個技術好一點、早一點、快一點,他就可能在某一個時期享有更大的發言權和影響力。但是和過去比是進步。
記者:可能這種擔心顯得太遙遠了一些,西方的哲人也在思考所謂技術統治的時代所帶來的種種問題。
謝文:我不認為互聯網在技術上有什麼了不起,遠遠沒有達到軟體業的高技術。當然這里邊有些問題肯定是有。就是在當信息充分流動,人人都可以參與,信息傳播互動的成本接近於零的時候,是不是還應該有一定的游戲規則?
記者:近期的群體性事件,基本都發生在縣市層面。這些地方的互聯網應用又是相對薄弱的。表面看來這之間有些錯位,但正是這種錯位給我們的思考和行動打開了新的空間。
謝文:這二者之間沒有因果關系。你不能說社會動亂多了是互聯網傳播的,也不能說沒有互聯網就不容易出事。甕安事件,從後來的報道看,屬於地方政府對人民的利益訴求不管不問,結果乾柴烈火一點就著,那個事和互聯網其實沒關系。
所以我覺得,互聯網作為一個社會工具的確改變了人類生活方式,但是這種過程還是被人們,被現有的社會結構、社會力量所駕馭的,所以不要消極地、被動地、抵觸地去看問題。貨幣流通得越多,市場經濟越好,同樣,信息流動的越多,社會也越健康。
4.互聯網將推動中國變革
記者:一開始你就提了一個概念叫去中心化,後來我們又聊到互聯網本身會對現實結構帶來影響或者是造成沖擊。反觀整個政治生態,利益生態,大體而言還是一個一元化的結構,稱不上是一個絕對的、堅固的一元化,它是一個帶有諸多韌性的相對彈性的一元結構。我們將互聯網對中國現實結構的影響放在一個長時段來考慮的話,互聯網的去中心化趨勢,到底會對現在的社會結構帶來多大的影響?
謝文:互聯網應該是最基礎的、持續不斷的社會推動力之一,能夠和它並列的力量我覺得不多。互聯網不簡單是一個媒體,它使人們在虛擬空間中展開生活。中國的現代化過程中很多過去看來必然要經過的歷史階段,通過互聯網就一步到位了,這就是互聯網帶來的可能。
記者:但是研究群體無意識的人就很擔心,當一個系統完全自由,開放,每個人都可以自我展示、自我表達、自我行動的時候,會不會出現另外的問題?
謝文:咱們千萬不要把互聯網極端化,就好像現在社會已經被互聯網所操縱了。互聯網始終是一個平台,現在社會平台主體還是人,還是在一定的社會結構下變化。唯一的就是信息流動加速了,成本極低,所以免去了過去很多障礙。其他推動社會前進的力量,依然在起作用,無非是大家可以選擇到底是主動利用,還是被動躲避甚至對抗。所以不會出現「互聯網無政府主義」。
美國互聯網程度比我們至少要深十年八年,美國社會依然故我,應該說進步很大。奧巴馬當選,85%的捐款來自互聯網小額捐款,奧巴馬就不用向大財團磕頭了。歷史上第一次民主黨的捐款超過共和黨一倍。這不是誰設計的,而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結果,連民主黨自己都大吃一驚。
我很多美國朋友都說,沒想到一個美國黑人可以當總統,還是伊斯蘭背景的。你一定說這是互聯網造成的,不是。但是因為有了這個平台,加速了歷史進程,降低了歷史前進的成本,這就夠了。而且我不認為會出現那種人們難以控制,人們都說不可以的事情。
記者:從互聯網年輕人對前輩的話語挑戰來看,這一代年輕人,對「文革」以來作為一個整體的上一代知識階層是不滿意的。
謝文:中國的所謂作家階層,吃著老本,由於一個非常老化的結構,放在一個特殊地位上,自我膨脹。他們面對網路作家態度,一開始仇恨、蔑視,後來惶恐。過去是因為社會經濟條件不夠,使得發言權控制在一小撮知識精英手裡,現在是優勝劣汰。
記者:通過傳統作家對網路寫手的態度轉變,這種社會交換和認同模式,以後所謂的政治精英、經濟精英可能也將踏上這樣一條相似的道路。
謝文:應該是。信息傳播加快,對政治和經濟來說主要是正面影響,所以政治精英和商業精英失去的比較少;但是對知識來說,過去壟斷知識、壟斷信息的知識精英階層是失去最多的,所以知識精英的失落感最突出。
記者:更准確地說,整個互聯網的出現,對根深蒂固的控制觀、壟斷觀是嚴重的沖擊。這種控制觀不僅僅是政府的治理思維,在很多普通人身上同樣明顯。
謝文:我們用英文叫soft control(軟控制),互聯網對這塊是有了根本的摧毀。過去都是因為地域、信息不對稱,信息傳播有成本,經過選擇才成了某種社會秩序或者某種利益切割。現在這個東西盪然無存了,我覺得聰明人就趕快適應、趕快利用。
記者:我非常認同你這個觀點,互聯網對中國的革命性影響正剛剛開始。尤其是你剛才說的這種互動關系,這將把生物意義上的共生關系發揮到極致,它不僅僅是個體之間的,甚至是個體與任何組織乃至國家之間的共生。
謝文:有人擔心有了IM(即時通訊軟體)、twitter(微博客),錯誤的東西會造成摧毀性的傳播,沒那事,不會因為信息的傳播而造成人們基本價值觀念的改變。所以要熱情擁抱、充分利用,趕緊跟上歷史前進步伐才是最好的辦法。
記者:在互聯網這個場域里,它不僅僅是商業利益的切割和爭奪,還是一個社會諸多價值觀交換和磨合的場所,他們在發生很激烈的觀念沖突,每一次爭論之後,各自都回去不斷地修正自己的立場、觀念,你會發現這個過程在持續不斷地往前走,而這種觀念的交換,會對我們固有的意識形態本身造成巨大的潛在影響。
謝文:現在一個中等的網站一天有幾百萬人看都很正常,一些知名的門戶網站可能有上億人看。這已經超過壟斷媒體的影響力了。這個時候不去擁抱它,而是想辦法限制它,純粹就是逆水行舟。
記者:我看你博客上面還有一篇文章,裡面用來系統的這個概念,闡述了所謂的生態系統、凈化系統、智能系統三個層次,這個跟現實的系統聯系在一起思考的話,這方面你有沒有什麼更新的思考?
謝文:我那個說法特指互聯網自身的情況。互聯網最早其實是最簡單的通訊工具。就是我們簡單地模仿了一個郵局,模仿了一個電話,後來又模仿了一個媒體,現在我們要模仿這個社會。這個社會的真實生態是什麼樣的,自然邏輯是什麼樣的,互聯網到了那個階段就可以很粗糙地一步一步地開始模仿整個社會了。當這個階段過去以後,它非常有可能反客為主,變成人們依託互聯網作為自己生活的基點,再開始自己的真實生活,那就變成非常現代或者是後現代了。
現在隨著手機也3G了以後,你隨身攜帶一個信息中心,隨時隨地地獲取信息、發布信息、與人互動。當然現在3G手機還不夠好,但是這個過程我覺得幾年後會往前走非常明顯的一大步。這個過程不是哪一個人,也不是哪一個公司,是千家萬戶共同在努力,它是一個歷史進程。大家的合力產生了社會的巨大進步,這個過程是在潛移默化地前進。
⑻ 張晏佳在互聯網經濟領域有哪些成就
她在互聯網經濟領域有近20年的經驗,可以說是中國第一代互聯網實踐者,在當代互聯網經濟中是一個先鋒式的人物,她是"賦能式重構"商業理論的創始人,首次提出產業互聯網這個概念並且成為這個理念的積極倡導者和踐行者。產業互聯網是傳統產業走上「互聯網+」道路、實現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之一。
⑼ 互聯網+是什麼
「互聯網+」是創新2.0下的互聯網與傳統行業融合發展的新形態、新業態,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態演進及其催生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於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互聯網+」行動計劃將重點促進以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現代製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等的融合創新,發展壯大新興業態,打造新的產業增長點,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環境,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增強新的經濟發展動力,促進國民經濟體制增效升級。「互聯網+」是對創新2.0時代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創新2.0相互作用共同演化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的高度概括。
⑽ 義務互聯網有什麼成果
通俗來說,「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並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台,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
它代表一種新的社會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於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全社會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
幾十年來,「互聯網+」已經改造及影響了多個行業,當前大眾耳熟能詳的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在線旅遊、在線影視、在線房產等行業都是「互聯網+」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