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清華最新研究成果

清華最新研究成果

發布時間:2021-06-15 02:22:50

Ⅰ 重大突破!清華大學發布清華簡最新研究成果,具有什麼最新意義

“清華簡”是清華大學所藏戰國竹簡的簡稱,對先秦歷史、古文字學、古文獻學、古文化等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新發布的八篇戰國文獻,包括《四告》四篇,《四時》、《司歲》、《行稱》和《病方》。這是一次對歷史研究,對還原歷史和古文化研究都非常重要的一次研究。清華簡,是清華大學於2008年7月收藏的一批戰國竹簡。經碳14測定證實,清華簡是戰國中晚期文物,文字風格主要是楚國的,簡的數量一共約有2500枚(包括少數殘斷簡),在迄今發現的戰國竹簡中為數較多。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次發布的意義。

三、這一次的發現對歷史的研究和最中醫研究都有意義

這一次文獻中的《四告》把殷王朝的朝政腐敗整個數落了一番,這相當於證實了殷王朝的真實情況,也反映出了周朝對於自己這個朝代的看法,這對歷史研究非常有幫助。這次發布的《病方》對中國的中醫學研究也有很大的意義。

Ⅱ 清華大學的科學研究

截至2015年12月底,清華大學正在運行的科研機構共317個,其中:國家實驗室(籌)1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1個,國家大型科學儀器中心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3個,國家工程實驗室7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4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7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17個。
國家實驗室:清華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籌)
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蛋白質科學基礎設施(北京基地)
國家大型科學儀器中心:北京電子顯微鏡中心、北京電子能譜中心
國家重點實驗室:化學工程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低維量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精密測試技術及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集成光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微波與數字通信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智能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水沙科學與水利水電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汽車安全與節能國家重點實驗室、電力系統及發電設備控制和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新型陶瓷與精細工藝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工程實驗室:數字電視國家工程實驗室(北京)、電子商務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神經調控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抗腫瘤蛋白質葯物國家工程實驗室、下一代互聯網核心網國家工程實驗室、特高壓工程技術(昆明、廣州)國家工程實驗室、工業酶國家工程實驗室(聯合)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光碟系統及應用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工業鍋爐及民用煤清潔燃燒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燃氣輪機與煤氣化聯合循環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生物晶元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企業信息化應用支撐軟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道路交通管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分中心)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生命有機磷化學及化學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工業生物催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應用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地球系統數值模擬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蛋白質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生物信息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普適計算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粒子技術與輻射成像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信息系統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生態規劃與綠色建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土木工程安全與耐久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固體廢物處理與環境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先進成形製造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熱科學與動力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先進反應堆工程與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先進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有機光電子及分子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其他政府批准機構、學校自主批建機構和學校與校外獨立法人單位聯合共建機構詳見參考資料 科研項目 「十二五」以來,該校每年從各類科技計劃(包括國家科技支撐計劃、「863」計劃、「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部委及北京市科技計劃等)獲得資助立項的科研項目超千項,合同額超15億元。
2014年,清華大學文科新開課題699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立項6項,轉為重點項目1項,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23項,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6個,中華學術外譯項目4項,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科項目2項;教育部年度項目(含一般、專項)7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5項,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後期資助重大項目1項,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普及讀物項目1項。
部分重大項目、重點推廣項目名單詳見參考資料 科研成果和知識產權 成果獎勵
截至2015年底,全校累計獲國家級科技三大獎共507項,省部級科學技術獎2420項。2015年,學校共獲各類科技成果獎勵181項,其中:獲國家科學技術獎19項;省部級科技獎61項,其他各類科技專項獎101項。2015年,學校通過科技成果鑒定項目47項,進行國家科技成果登記項目44項。
重要科研成果名單詳見參考資料
專利技術
2015年學校國內、國外及地區專利繼續保持較高的申請和授權數量。國內申請總數2130項,國外申請總數530項;國內授權總數1810項,國外授權總數390項;國內授權專利維持年限超過10年的占總授權總數約45%;國防專利申請總數23項,授權總數37項;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登記227項,集成電路布圖設計1項。2015年在美國專利授權量名列全球大學第三位。2015年,學校共獲得專利金獎1項,專利優秀獎5項,獲獎總數繼續踞國內高校首位。
論文著作
根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公布的數據,該校被《工程索引》(EI)收錄論文數,自1993年以來,已經連續21年保持全國高校首位;被《科學引文索引》(SCI網路版)收錄論文,在數量保持穩定的同時,質量有穩步提升;SCI論文被引用篇數及被引用次數繼續在全國高校名列前茅。
該校2005-2014年被SCI收錄的論文截至2015年9月共有31623篇,計377292次被引用。2014年,被網路版《科學引文索引》(SCI)收錄的總數為4235篇,被《工程索引》(EI)收錄的論文數4195篇,被《科學技術會議錄索引》(ISTP)收錄的論文972篇,被《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收錄的論文數為182篇。
2015年該校出版理工農醫類學術著作82部,人文社會科學類學術著作196部。 館藏資源 截止到2015年底,清華大學圖書館(含專業圖書館及院系資料室)的實體館藏總量約491.2萬冊(件),形成了以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科學文獻為主體,兼有人文、社會科學及管理科學文獻等多種類型、多種載體的綜合性館藏體系。除中外文印刷型圖書外,讀者可使用的文獻資源還包括:古籍線裝書22萬多冊;期刊合訂本約57.4萬冊;校館統籌年訂購印刷型中外文報刊2,394種;本校博、碩士論文14.3萬余篇;縮微資料2.8萬種;各類資料庫551個;全文電子期刊69737種;電子圖書840.3萬冊,電子版學位論文353.3萬篇。 學術期刊 《清華大學學報》
清華大學學報包括三種期刊:《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均由清華大學主辦。
其中《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被多家國際性文獻檢索機構,如Ei、CA、MR、РЖ、INSPEC、Zbl等及國內多家全國性文獻檢索機構收錄。在國內歷次全國性科技期刊評比中均獲一等獎,1999年建國50年評優活動中獲「首屆國家期刊獎」,2001年《 清華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以「雙高」期刊進入「中國期刊方陣」,2002年獲「第二屆國家期刊獎」。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入選「教育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名刊工程」,「中國高校系列專業期刊」成員單位。
《世界建築》
作為國家一級雜志和建築科學類核心期刊的《世界建築》,不僅是中國建築界了解世界建築動態的一個窗口,也架設了一座聯絡世界建築和中國建築發展的橋梁,成為一個促進建築文化交流的廣闊平台。
《裝飾》
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中國藝術類核心期刊、國家期刊獎獲獎期刊、中國期刊方陣雙獎期刊、全國百種重點社科期刊。
《清華法學》
為CSSCI來源期刊、CSSCI來源期刊(正版)、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2014年版「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為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CSSCI來源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Ⅲ 如何評價清華大學顏寧研究團隊的科研成果

首先介紹下顏寧老師。
顏寧,1977年出生,2000年獲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學士學位;之後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師從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2004年獲博士學位,之後繼續在該校接進行博士後研究,2007年博士後出站後受聘清華大學醫學院,成為當時清華大學最年輕的教授、博導,其在清華的研究主要致力於重要跨膜運輸蛋白及植物脫落酸受體信號通路的結構與功能機理研究,承擔和參與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及2項科技部重大科學計劃項目。顏寧回到清華迄今發表學術論文30篇,其中自2009年以來作為通訊作者在三大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細胞》(Cell)上發表學術論文9篇,成果於2009、2012年兩次被美國《科學》雜志評選的「年度十大科學進展」重點引用, 2012年入選中國十大科學進展。

顏寧2005年因為傑出的博士論文研究獲得《科學》(Science/AAAS)和GE Healthcare評選的「青年科學家獎」(北美地區);回國後相繼獲得「貝時璋青年生物物理學家獎」、中國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葯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等獎勵和榮譽。2012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13年入選首批「青年拔尖人才」(即「萬人計劃」青年組);2011年,顏寧教授成為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院(HHMI)評選的首屆28位國際青年科學家之一。2014年被《細胞》雜志選為全球40位年齡在40歲以下的傑出科學家之一。顏寧老師是施一公老師的學生,目前都在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中心擔任PI,在回國的5年裡已經在CNS上發文9篇,在以論文數量排資論輩的環境,這對一個科研工作者來說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數字,可以完爆很多中科院院士。

再介紹一下工作。上面提到,她主要致力於重要跨膜運輸蛋白的結構與功能機理的研究,而此次發表文章《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human glucose transporter GLUT1》是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結構。

葡萄糖(D-glucose)是地球上包括從細菌到人類各種生物已知最重要、最基本的能量來源,也是人腦和神經系統最主要的供能物質。葡萄糖代謝的第一步就是進入細胞:親水的葡萄糖不能自由穿透疏水的細胞膜,其進出細胞需要通過鑲嵌於細胞膜上的葡萄糖轉運蛋白完成。

GLUT1是發現最早的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幾乎存在於人體每一個細胞中,是紅細胞和血腦屏障等上皮細胞的主要葡萄糖轉運蛋白,對於維持血糖濃度的穩定和大腦供能起關鍵作用。在已知的人類遺傳疾病中,導致GLUT1功能異常的突變會影響葡萄糖的正常吸收,導致大腦萎縮、智力低下、發育遲緩、癲癇等一系列疾病(GLUT1 Deficiency syndrome,又稱De Vivo syndrome)。另一方面,當發生癌變時,葡萄糖是腫瘤細胞最主要的能量來源,但是腫瘤細胞由於缺乏氧氣供應而只能對葡萄糖進行無氧代謝,同質量葡萄糖所提供的能量不到正常細胞的10%,因而對葡萄糖的需求劇增(這是被稱為Warburg Effect的腫瘤細胞代謝現象),在很多種類的腫瘤細胞中都觀察到GLUT1的超量表達,以大量攝入葡萄糖維持腫瘤細胞的生長擴增,這使得GLUT1的表達量可能作為檢測癌變的一個指標。

癌(腫瘤) 細胞和正常細胞的重要區別是腫瘤細胞主要通過糖酵解Glycolysis獲取能量,對葡萄糖進行無氧代謝,而正常細胞可以通過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氧化磷酸化) 獲得大量能量,由於糖酵解提供能量很少,所以腫瘤細胞對葡萄糖的需求就大大增加,因而能觀察到GLUT1的超量表達。所以總結起來,GLUT1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運蛋白,這也是非常重要非常有價值的一項基礎研究,但是距離實際的臨床應用還有很遠,但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本身就是有區別的,在我看來,基礎研究就是為了探索未知。
該成果在5月18日由《自然》雜志在線發表後,立刻受到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充分肯定這是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科學成就。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斯坦福大學教授布萊恩•科比爾卡(Brian Kobilka)評價說:「要針對人類疾病開發葯物,獲得人源轉運蛋白結構至關重要。對於GLUT1的結構解析本身是極富挑戰、極具風險的工作,因此這是一項偉大的成就。」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膜轉運蛋白研究專家羅納德•魁百克(RonaldKaback)表示:「人們終於首次成功解析了人源膜轉運蛋白在原子解析度水平上的晶體結構,這是50年以來的一項重大成就。」人體GLUT1基因序列鑒定者、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資深教授哈維•羅德士(Harvey Lodish)認為,這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並且表示將把這一重大成果加入到他正在編寫的《分子細胞生物學》(Molecular Cell Biology)經典教科書第八版之中。

Ⅳ 清華團隊新成果在《自然》發表,這次研究成果有何重要作用

有人說,如果能在《自然》上發表一篇文章,國內高校隨便你選。從中可以看出,能在Nature上發刊的難度之高了。

光刻機是製造微機電、光電、二極體大規模集成電路的關鍵設備。其分為兩種,一種是模板與圖樣大小一致的contact aligner,曝光時模板緊貼晶圓;另一種是利用類似投影機原理的stepper,獲得比模板更小的曝光圖樣。高端光刻機被稱為“現代光學工業之花”,製造難度很大,全世界只有少數幾家公司能製造。 因此曝光機價格昂貴,通常在 3 千萬至 5 億美元。

那製作光刻機究竟有什麼用呢?

可以說,如今我們使用的任何智能設備,都離不開一個東西,那就是二極體大規模集成電路,而光刻機就是製造這個東西的。

所以,完全自主生產光刻機也被認為中國制約中國科技發展的又一大障礙。

Ⅳ 張清華的科研成果:

1.《境遇與策略——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文化邏輯》,中國文學出版社1995年版。
2.《中國當代先鋒文學思潮論》,江蘇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修訂版。
3.《火焰或灰燼—— 20世紀中國文學中的啟蒙主義》,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年版。
4.《內心的迷津——當代詩歌與詩學求問錄》,山東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
5.《境外談文——中國當代文學中的歷史敘事及歷史意識》,花山文藝出版社2003年9月版。
6.《天堂的哀歌》,山東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
7.《存在之鏡與智慧之燈——中國當代小說的敘事與美學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8.《文學的減法》,吉林出版集團2009年版。
9.《猜測上帝的詩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10.《穿越塵埃與冰雪——當代詩歌觀察筆記》,西北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1《21世紀中國文學大系·詩歌卷》2001——2012共十二卷。
2、《中國新時期文學研究資料匯編·女性文學卷》,山東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
3、《中國當代文學編年史》,山東文藝出版社2012年版。
4、《中國當代作家海外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散文隨筆集:《海德堡筆記》(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隱秘的狂歡》(山東友誼出版社2006)。
詩集《我不知道春雷是站在哪一邊》(2010)。 1.《從啟蒙主義到存在主義:中國當代先鋒文學思潮論》,《中國社會科學》1997年6期。
轉載:*《新華文摘》1998年1期;
*《SOCIAL SINCES IN CHINA》(《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1999年4期;
2.《認同或抗拒:關於後現代主義在中國的思考》,《文學評論》1995年2期。
轉載:*《復印資料·文藝理論》1995年5期。
* 收入陳曉明主編:《後現代主義論爭文選》,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中國當代先鋒文學思潮論》(原載《中國社會科學》1997年6期),轉載於《新華文摘》1998年1期
4.《大地上的喜劇:當代「新鄉村敘事」的文化闡釋》(原載《小說評論》1999年3期),轉載於《新華文摘》1999年10期。
5.《民間理念的流變與中國當代文學中的三種民間美學形態》,《文藝研究》2002年2期。
轉載:*《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2年4期。
*《復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3年3期轉載。
*《21世紀文學大系·2002理論卷》,春風文藝出版社2003年。
6.《論石評梅的意義》,《文藝研究》2002年特刊(與張光芒合作)。
7.《時間的美學:論時間修辭與當代文學的美學演變》,《文藝研究》2006年7期。
8.《價值分裂與美學對峙:世紀之交以來詩歌流向的幾個問題》,《文藝研究》2007年9期。
中文核心期刊
9.《啟蒙神話的坍塌和殖民文化的反諷:論〈圍城〉》,《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5年
4 期。
10.《抗拒的神話和轉向的啟蒙:論沈從文的文化立場》,《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6年
4期。
11.《整合·還原·沉潛·思變——關於現代文學研究的思考》,《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3年4期。
12.《莫言文體多重結構中傳統美學因素的再審視》,《當代作家評論》1993年6期。《復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4年2期轉載。
13.《增值與誤讀:十餘年來諸多文學現象的再認識》,《當代作家評論》1995年5期。
14.《在幻象與流放中創造了偉大的詩歌——海子論》,《當代作家評論》1998年5期。被收入崔衛平主編《不死的海子——海子逝世10周年紀念文集》,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年10版。
15.《黑夜深處的火光:六七十年代非主流詩歌研究》,《當代作家評論》2000年4期。入選白燁編選《2000中國年度文論選》,灕江出版社2001年版;入選陳思和等編:《無名時代的文學批評》,廣西師大出版社2004年版;被翻譯為日文發表於日本文學刊物《藍·BLUE》總第4、5期合並號。
16.《從精神分裂的方向看:論食指》,《當代作家評論》2001年4期。收入《新詩界》創刊號,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版。收入林建法主編《尋找文學的靈魂:中國當代作家面面觀》,春風文藝出版社2003年4月版。
17.《好日子就要來了嗎——世紀初的詩歌觀察》,《當代作家評論》2002年2期。
18.《在現實的「私處」》,《當代作家評論》2002年2期。
19.《從「青春之歌」到「長恨歌」:當代小說敘事演變的一個例證》,《當代作家評論》2002
年2期。
20.《敘述的極限——論莫言》,《當代作家評論》2003年2期。《復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3年5期轉載。被收入林建法主編《靈魂與靈魂的對話:中國當代作家面面觀》,浙江文藝出版社2004年4月版。
21.《這就叫天花亂墜:關於現在的文學批評》,《當代作家評論》2003年4期。被收入林建法主編《靈魂與靈魂的對話:中國當代作家面面觀》2004年4月版。
22.《返觀與定位: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文化境遇》:《文藝爭鳴》1995年6期。
23.《俯望足下的裂隙——論當前文學的精神分化》,《文藝爭鳴》1997年4期。
24.《話語與權力:一個戲劇性的演變關系》,《文藝爭鳴》2000年4期。
25.《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啟蒙主義的兩個基本問題》,《文藝爭鳴》2001年4期。
26.《「演講」話語之於革命敘事》,《文藝爭鳴》2002年2期。
27.《新時期文學的文化語境與策略》,《文史哲》1995年2期。《復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5年7期轉載。
28.《論中國文學中的才子佳人模式》,《齊魯學刊》1990年2期。
29.《解構主義與中國當代文學》,《齊魯學刊》2003年2期。
30.《青春與英雄的畫卷》,《中國出版》1997年10期。
31.《評四部新歷史主義小說》(譯作),原著德國學者洪安瑞(Prof。Dr。Andrea M Riemenschnitter)張清華譯,《文藝爭鳴》2003年1期。
32.《仙女塵夫模式:一個幻美的主題原型》,《山東社會科學》1991年2期。
33.《由語言通向歷史:重論王朔的意義》,《山東社會科學》2004年4期。收入《王朔小說集·跋》,江蘇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
34.《底層生存寫作與我們時代的寫作倫理》,《文藝爭鳴》2005年3期。
35.《2004年詩歌的若干關鍵詞》,《當代作家評論》2005年1期。
36.《野地神話和家園之夢:論張煒近作》,《小說評論》1994年3期。
37.《困境與契機:中國當代詩歌文化意向的變遷》,《當代文壇》1993年5期。
38.《歷史話語的崩潰與墮回地面的舞蹈——對當前小說現象的探源與思索》,《小說評論》1996年4期,《復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年9期轉載。
39.《精神接力與敘事蛻變——新生代寫作的意義》,《小說評論》1998年4期。
40.《死亡之象與迷幻之境:先鋒小說的存在主題研究》,《小說評論》1999年1期。
41.《當代小說中的皇帝婚姻模式》,《小說評論》2000年3期。
42.《選擇與回歸——論莫言小說中的傳統藝術因素》,《山東師大學報》1991年2期。
43.《傳統與現代的成功嫁接——重論戴望舒對新詩發展的貢獻》,《山東師大學報》1992年4期。
44.《論〈九月寓言〉的農業文化傾向》,《山東師大學報》1994年2期。
45.《歷史邏輯與20世紀中國作家的文化策略》,《山東師大學報》1995年4期。
46.《歷史神話的悖論與話語革命的開端——重論尋根小說的意義》,《山東師大學報》1996年6期,《復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7年2期轉載。
47.《「前朦朧詩」論札》,《山東師大學報》1997年6期,《復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年2期轉載。
48.《作為表象的生存寓言——重評新寫實小說兼及90年代現實主義的命運》,《山東師大學報》1998年6期。
49.《歷史·記憶·敘事·文本——論格非小說中的歷史哲學與歷史詩學》,《山東師大學報》2004年2期。
50.《悲壯的祭禮與從容的運作:新時期詩歌文體沿革回顧》,《山東師大學報》1993年4期。
51.《十年新歷史主義文學思潮的回顧》,《鍾山》1998年4期,《復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年9期轉載。
52.《經典與我們時代的文學》,《鍾山》2000年5期。
53.《——蘇童論》,《鍾山》2001年1期。
54.《另一個陷阱或迷宮》,《詩刊》1998年10期。
55.《歷史的岩壁和它的回聲——讀〈家族〉》,《理論與創作》1996年3期。
56.《2002年詩歌一瞥》,《理論與創作》2003年2期。
57.《2003年詩歌讀札》,《理論與創作》2004年2期,《復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4年6期轉載。
58.《「誰來追趕這令人心碎的變化」——論翟永明》,《上海文學》2004年2期。
59.《語言的蝴蝶——談〈發現〉》,《上海文學》2004年7期。
60.《南方的精緻——關於〈北回歸線〉》,《上海文學》2004年8期。
61.《〈葵〉:穿越意識世界》,《上海文學》2004年9期。
62.《熱帶的熔點:關於〈詩歌與人〉》,《上海文學》2004年12期。
63.《朦朧詩·新詩潮》,《南方文壇》1998年3期,收入洪子誠、孟繁華主編《當代文學關鍵詞》,廣西師大出版社2002年版。
64.《性、政治、歷史恐懼症及其它》,《南方文壇》2002年3期。
65.《文學的減法——論余華》,《南方文壇》2002年4期,《復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2年11期轉載;收入林建法主編《靈魂與靈魂的對話:中國當代作家面面觀》,浙江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
66.《關於朱文穎的小說》,《南方文壇》2003年1期。
67.《如何不濫用批評的權利》,《南方文壇》2003年4期。
68.《從這個人開始——重論1985年的扎西達娃》,《南方文壇》2004年2期。
69.《走向文化與人性探險的深處:「新歷史小說」的一支》,《理論學刊》1995年5期,《復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5年11期轉載。
70.《窄門以里與深淵以下:余華《兄弟》(上)的閱讀筆記》,《當代作家評論》2006年1期3期。
71.《天馬的韁繩:論新世紀以來的莫言》,《當代作家評論》2006年6期。
72.《持續狂歡·倫理震盪·中產趣味:對新世紀詩歌狀況的簡略考察》,《文藝爭鳴》2007年6期。
73.《關於文學性與本土經驗:從顧彬教授的談話說開去》,《文藝爭鳴》2007年10期。
74.《〈紅高粱家族〉與當代長篇小說的變革》,《南方文壇》2006年5期。
75.《殘酷青春之後是什麼——關於80後寫作的思考》,《南方文壇》2007年4期》。

Ⅵ 清華大學每年得到幾十億資金 有什麼研究成果嗎

你錯了,不是清華有吸引力,是每年清華能得到的資金量有吸引力!沒有錢是開展不了任何學術研究的,所以錢才是主要!

Ⅶ 清華簡的第四次研究成果

《算表》為我國最早實用算具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教授介紹,《算表》由21支竹簡組成,其中17支保存完整,另有4支入藏時已有些殘缺,不過根據分析研究,可以對殘缺部分的內容進行補全。
李學勤說,經過研究發現,該《算表》不僅可以將復雜的乘法轉變為簡單的加法,還可用於除法運算和開方運算。利用這套《算表》,不僅能夠快速計算100以內的兩個任意整數的乘積,還能計算包含分數「半」的兩位數乘法。計算功能超過了以往我國發現的「里耶秦簡九九表」和「張家界漢簡九九表」等古代乘法表。
全國數學史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郭書春介紹,經對同批竹簡的碳14測定及自身的文字特徵判斷,確定《算表》當撰成於戰國中期偏晚時,是目前所見到的我國最早的數學文獻實物。同時也是目前國內發現最早的實用算具。
「《算表》形成於公元前305年左右,比此前發現形成於公元前200多年的里耶秦簡九九表還要早。」負責《算表》整理工作的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研究員李均明告訴記者。
價值:郭書春認為,該《算表》填補了先秦數學文獻的空白,是目前所見到的中國最早的數學文獻實物,比目前能夠見到的古代十進制乘法表年代都早,在當時世界范圍內也是相當先進的,是中國數學史乃至世界數學史上的一項重大發現。
《算表》為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傳統數學的一個高潮,而且是第一個高潮提供了佐證,使國內外否定中國古代數學成就的虛無主義態度不攻自破。
「八卦圖」系楚國卜筮工具
第四輯中還包括一篇題為《筮法》的文獻,記載了一種盛行於戰國時代楚國、不同於《周易》的卜筮方法。
據李學勤介紹,這篇文獻保存良好,沒有明顯缺損。在2008年入藏清華時就發現,該竹簡全篇大部仍維持原來成卷的狀態。記者了解到,清華簡由於年代久遠,又因保存於地下,竹簡大部分都散斷。正因為如此,《筮法》的成卷狀態非常難得,更為難得的是,該卷竹簡都有次序編號,為內容的整理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筮法》全篇文字分欄書寫,並且附有插圖和表格,體例猶如一幅帛書。簡文詳細記述卜筮的原理和方法,包含大量以數字卦表現的占例。數字卦的形式與天星觀、包山、葛陵等楚簡中的實際卜筮記錄一致。
三篇文獻中另一篇題作《別卦》,形制較小,本來是有8支,但是有一支缺失。該組竹簡沒有序號排列,也無背部的印痕可作參考,只能根據內容進行排序。
價值: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教授認為,《筮法》中有將八卦分置八方的掛點陣圖,在迄今所見《易》圖中是最早的。其中八經卦的卦名類同於《歸藏》。這為先秦三《易》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
此外,《別卦》文獻記載了六十四卦卦名,對於《周易》卦象、卦名、卦序以及經卦的衍生研究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Ⅷ 清華新成果有望解決光刻機自研難題,這是怎麼回事

SSMB光源的潛在應用之一是將來成為EUV光刻機的光源,這是國際社會高度重視清華大學SSMB研究的重要原因。在晶元製造行業,光刻機是必不可少的精密設備,是集成電路晶元製造中最復雜,最關鍵的工藝步驟,光刻機的曝光解析度與波長直接相關,在半個多世紀以來,波長光刻技術的光源的規模正在縮小,這已被晶元行業公認為是新一代的主流光刻技術是使用波長為13.5納米的光源的EUV光刻技術。

這就需要對SSMB EUV光源進行持續的科學技術研究,以及上下游產業鏈的合作,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專業人士認為這項研究展示了一種新的方法,並且肯定會引起對粒子加速器和同步加速器輻射領域的興趣,該實驗演示了如何結合現有的兩種主要加速器光源的特性:同步輻射輻射光源和自由電子激光器,有望將SSMB光源用於EUV中,是光刻和角度分辨光電子能量的未來。清華大學正在積極支持和推動在國家一級建立SSMB EUV光源項目,清華SSMB研究小組已向國家發改委提交了“穩態微束極紫外光源研究裝置”的項目提案,並宣布了“十四五”期間國家重大的科學技術基礎設施計劃”。

Ⅸ 清華宣布新成果,有望解決EUV光刻機的關鍵技術,光刻機的瓶頸技術是啥

根據了解,個人認為光刻機的瓶頸技術是:

一、光刻機是高度技術化的行業

現在晶元以及到了7nm的程度,這就是光刻機刻出來的大小。當以及這么小的維度想要再小難度已經是數倍甚至指數級的增長了,所以在這么小的大小裡面是非常困難去技術升級的。

六、組裝技術

光刻機最重要的技術之一是組裝,就是把所有的元件組裝起來,然後使解析度達到最高,同時套刻精度達到最佳。“機器內部溫度的變化要控制在千分之五度,得有合適的冷卻方法,精準的測溫感測器。”相關業內人員表示。SMEE最好的光刻機,包含13個分系統,3萬個機械件,200多個感測器,每一個都要穩定。

不過,相關消息表示,我們已經有了22nm的光刻機了,已經有了不錯的基礎,加油。

Ⅹ 清華大學發布清華簡最新研究成果,這一次成果有多重要

這一次的成果基本上推動了相關行業的發展,而且擁有了最新的技術。

閱讀全文

與清華最新研究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