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二戰成果

二戰成果

發布時間:2021-06-14 23:54:29

⑴ 怎麼維護二戰勝利成果

所謂二戰勝利果實是建立在《開羅宣言》和《波茲坦公告》上的。
限制原法西斯國家的軍事發展,政治方向等,
日本方面有《和平憲法》來約束日本的自衛隊權利。
但是近來日本右翼頻繁觸摸底線,擾亂國際秩序,就是對二戰勝利成果的破壞與顛覆。
努力維持國際秩序和和平,就是維護二戰勝利果實,包括裁軍,限制核技術,地區沖突調平,以談判為主導解決爭端,不幹涉他國內政等等。
接下來,如果你還小,就不必看下面的一段了。
戰爭,無非是政治的延續,二戰也是由原歐洲強國為了資源以及一戰的一些未解決的問題而爆發的,二戰勝利果實無非只是一個迷惑國際關系的屏障,真正的較量無時無刻不在進行。冷戰後,美國作為唯一的超級大國依舊維持冷戰期間對抗華約的軍事組織,北約。而且頻繁觸及中東,東歐的地區政治,近年來日本的右翼崛起以及自衛隊的過分行為,美國直接無視,並且還開始重返亞洲計劃,二戰果實名存實亡,所以談不上維護。
真正的維護乃重新建立世界新秩序,即大洗牌,可能是第三次世界大戰,也可能是另一個軍備競賽,更有可能是自20世紀後最大的金融風暴等等,國家間的較量永遠沒有止境,人的貪欲是無盡的,唯有大部分人的精神得以升華,才有可能真正停止戰爭,而為了這次升華,可能每個人都需要經歷一次巨大的浩劫。可能是三戰,可能是外星人訪問,可能是全球性的自然災害。但是若干年後,後代的人類滿足於和平後,又會重新挑起多方面的沖突。
總之,這是矛盾的,也是難以解決的,關於維護所謂二戰勝利果實。
以上。

⑵ 二戰後至今最重要的科技成果是什麼

二戰後最重要的科技成果就是計算機和通訊網路技術。
這種技術發展到今天,構建了我們所用的電腦,手機,網路及其附屬產品,被稱為人類歷史上的第三次技術革命,也稱第三次浪潮。

⑶ 二戰中國的結果

二戰」結束,舊有國際格局被徹底擊碎,新的國際大格局慢慢地成形。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擊敗國民黨成立新中國,徹底打破了美蘇對遠東格局的最初設想。由此構成了朝鮮戰爭爆發的大背景,朝鮮戰爭始於美蘇的「出人意料」,而結局對它們而言同樣是「出人意料」。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在朝鮮半島的勝利,不只是改變了遠東地區的格局,整個世界的格局也隨之改變了,同時世人們也由此知道了,後面的歷史將不再僅僅是由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來書寫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一直到20世紀50年代,世界的主題是破舊立新。舊有國際格局被徹底擊碎,美蘇忙著接收西歐的勢力范圍,一個新的國際格局慢慢成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個國家的勝敗不能僅僅去看它分屬哪個陣營。德、日在戰場上徹底失敗了,它們的國家工業體系也遭到徹底破壞,更重要的是,它們在戰後受到了新國際關系結構的約束,本土又有戰勝國駐軍,德國被一分為二,說它們失敗是很好理解的。而英、法兩國雖然在戰爭中免於亡國,國家主權得到了基本保障,但在新的國際格局中,原來以歐洲為中心,圍繞殖民地的利益分配體系被美、蘇所各自主導的新體系所取代,無論是靠向美國的西歐國家還是靠向蘇聯的東歐國家,在新的體系中都僅僅居於從屬位置,過去由英、法所控制的中東、印支等地區全部成為了美、蘇的勢力范圍,從這層考慮來說,說英、法是戰勝國是比較勉強的。
以此來推之中國也絕不可能是「戰勝國」,而且要比英、法更慘。當時國民政府在經濟、國防和國際政治上全都受制於美國,以中國海關來說「中國」二字不過代表一個地理意義而已,實際控制權掌握在美國手中,不但如此,如軍警憲特這類強力部門,也都在政府這條線之外和美國人保持著直接聯系,僅從此說那時中國大部分地區就可以視為美國的勢力范圍;東北地區則由蘇軍佔領,新疆地區同樣處於蘇聯的影響之下,那時烏魯木齊學校教材都是蘇聯的,提到「首都」孩子們想到的是莫斯科而不是南京;內蒙受外蒙古的影響未來走向同樣飄忽不定;除此之外,英國人不光控制著香港地區,西藏地區也處於它的影響之下。即便是南京國民政府多多少少能夠施加影響的區域,譬如蔣介石集團江浙地區,李宗仁集團兩廣地區,閻錫山控制的山西等,各個地區的地方勢力也都與美國人保持著獨立直接關系。
1945年之後,國民黨政府看似廢除了眾多與列強簽署的不平等條約,然而如前所述「二戰」結束初期的歷史很大程度上就是美蘇接手西歐國家勢力范圍的歷史,這一點在當時的中國也不例外。當時的中國空頂著「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名頭,而實際又是什麼樣呢?此處先來說中蘇之間。1945年8月,國民政府與蘇聯簽署《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承認了外蒙古的獨立;《關於中國長春鐵路之協定》:「滿洲里至綏芬河由哈爾濱至大連旅順之干線合並為中國長春鐵路,應歸中華民國'及蘇維埃共和國共同所有並共同經營…十、蘇聯政府有權在上開鐵路用加封車輛運輸過境之軍需品,免除海關查驗…十一、經上開鐵路應免關稅或其他任何捐稅…本協議期限為三十年」《關於大連之協定》:「為保證蘇維埃共和國對大連為其貨物進出口之利益獲得保障,中華民國同意:港口主任由中國長春鐵路局局長在蘇籍人員中遴選於徵得大連市長同意後派充,港口副主任應照上開手續在華籍人員中遴選派充之…蘇聯之貨物均免除關稅。協議期限定為三十年」《關於旅順口之協定》:「一、中華民國'政府同意兩締約國共同使用旅順口為海軍根據地…五、中國政府,對於主要民政人員之委派,將顧及蘇聯在該區域內之利益。旅順市主要民事行政人員之任免,由中國政府徵得蘇聯軍事指揮當局之同意為之。在該區域內之蘇聯軍事指揮當局為保障安全與防衛起見向中國行政當局所作之建議,該行政當局予以實行;如有爭議,則此類事件應提請中蘇軍事委員會審議決定之…六、蘇聯政府在第二條所述之地區內,有權駐扎陸海空軍,並決定其駐扎地點…本協議期限定為三十年」僅這三個附件,就意味著中華民國政府如果繼續存在下去就將白送給蘇聯一條鐵路一個軍港,外帶一個旅順市,而且一送就是三十年,而三十年後早已形成既定事實,屆時的結局也就不難想像了。蔣介石能做「總統」無非是因為江浙派系的經濟實力最強而已,那時中國地域間經濟壁壘比如今歐洲國家間有過之而無不及--試問現在誰會把歐盟看成一個獨立國家?而這種事實的分裂局面是除中國人民外,所有當事者都樂於見到的,美國在蔣介石和李宗仁間打平衡牌讓他們相互牽制的歷史就是例證。如此發展未來中國的領土主權會像德國、朝鮮那樣出現法理上的分裂。
國民黨除了與蘇聯簽署不平等條約之外,1946年11月與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簽署了後果更加嚴重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導致美國貨斥市場民族工業盪然無存,美國軍艦及民船在中國海港可以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到了《中美青島海軍基地秘密協定》乾脆明說「中華民國」修建的青島海軍基地,沒有美軍允許他國任何船隻不得隨意停靠。1945年11簽署《美國在華空中攝影協定》,1946年9月《中美三十年船塢秘密協定》,10月《中美警憲聯合勤務議定書》,12月《中美空中運輸協定》,1947年1月《中美青島海軍基地秘密協定》,9月《中美同意美軍駐華換文》,12月《中美海軍協定》。不客氣地說,南京國民政府對比之前的北洋政府並沒有什麼區別,而後者好歹還依靠「華盛頓九國公約」收回了青島和山東的主權。
除《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等條約之外,國民政府尚需償還1942年向美國借貸的貸款5億美元,而1945年國民政府全部黃金儲備也就約合5億美元,直到1952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也才剛剛到50億美元。除舊債外,國民黨政府還曾在美國發行過國債,募集大量資金用來打內戰。這兩筆債加在一起中國是還不起的,按照西方國家慣常的手段,還不起賬它們必然就會讓你借新賬還舊賬,結果是越還越多,越多越還不起…這筆「驢打滾」的債務將使得中國再次由於資本流失導致無法完成資本積累,無法實現國家工業化。更嚴重的是,旅順大連駐扎著蘇軍,青島駐扎著美軍,而美蘇爭霸的局面業已形成,未來如果美蘇開戰則日俄戰爭期間旅順大連的慘劇將在整個中國重演,即便美蘇是冷戰,哪個商人又敢在這樣一個火葯桶上投資呢?屆時不要說外商,本國資本家也會盡可能把產業轉移到更為安全的國外去。
甲午戰爭戰敗之後日本向中國勒索巨額的「戰爭賠款」。數額是當時的清廷根本拿不出的,只能向列強們「貸款」。從那以後中國的民脂民膏被以稅收的形式搜刮一空,然後作為「戰爭賠款」的債務本利每月在匯豐銀行交割分配到列強手中,中國工業化資本積累的途徑由此完全被掐斷。這種貸款和民間俗稱的「驢打滾」賬別無二致,你根本不可能還清,中國成了列強的提款機。資本不斷外流,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化現代化道路都被堵死了。後來清朝被推翻,可北洋政府繼承舊債;北洋政府被推翻,蔣介石政府接著繼承--這是列強承認你的先決條件,所以中國工業化也就遙遙無期了。
然而最終的結果卻出乎這些人的意料,中國共產黨僅用了三年的時間就取得了全國政權,之後又解放了新疆和西藏,大大小小的土皇帝一個個都被轟了出去。更「可氣」的是,毛澤東竟然宣布「賴賬」了,美蘇等國既定的戰略構想都因為一個新棋手的加入而被徹底打亂了。由此開始,中國內地的事務只有中國人說了才算。正是解放戰爭,才真正確立了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格局中的戰勝國地位。中國的民族解放戰爭應該是八年抗戰加三年解放戰爭。中國的勝利不在於戰爭期間贏得了多少財富;相反,十幾年的戰爭極大地破壞了國民經濟的基礎,並付出了數以千萬計的生命,中國最大的勝利在於贏得了真正意義上的獨立自主,為日後的發展開辟了一個最大限度的、不受限制的發展空間。
美國政府提出承認新中國的先決條件是,人民政府必須承認美國在華的特權,並且要替南京國民政府還欠美國人的債。這顯然是不能接受的,毛澤東於是對司徒雷登就只能說「別了」,美國在中國內地的勢力被徹底驅逐了出去。某些人一直說新中國沒有「法制」正是始於這里--毛澤東「賴賬」是違反「國際法」的。再進一步從經濟角度來看那時中國的境遇。
而在此之前的1945年,美蘇兩國在朝鮮半島的南北兩側分別接受日軍投降,以「三八線」為界,劃分了各種控制區域。這之後所發生的事情幾乎就是兩德分裂的東方翻版,美國人從上海把李承晚勢力弄到了美佔區;1948年4月在南朝鮮宣布建立「大韓民國」,蘇聯作為應對,給北朝鮮松綁,在同年9月建立了「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自韓國、朝鮮建國之後,兩邊就都宣稱自己才是朝鮮的「正統」,而對方僅僅是「竊取」了國家名器的「偽政府」,與自己不共戴天。「三八線」上,雙方你來我往,摩擦、沖突不斷。兩國政府都忙著整軍備戰,以圖統一朝鮮半島。而蘇美兩國,則基本算是安於現狀。

這之後在1949年12月16日,毛澤東親赴莫斯科,中蘇由此開始就東北主權展開了拉鋸戰。中方利用英國、印度等英聯邦國家將和中國建交的消息向蘇聯施壓,同時在外蒙古問題上予以一定的讓步(必須指出的是,自沙俄時代起,俄國就在開始經營外蒙古,之後蘇聯一方步步為營,而中國則一直處於內憂外患之中,自1945年蔣氏政府承認外蒙古獨立以後,外蒙古問題已無可挽回,原因無他,國力使然),最終中蘇在1950年廢除原《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並訂立新條約,新條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規定「不遲於1952年底,蘇聯軍隊撤出旅順海軍基地」,由此恢復了中國政府在東北地區的主權。然而這一條約還是留了一個尾巴:蘇聯同意提前歸還長春鐵路,不過「在蘇聯的遠東地區受到戰爭威脅的情況下」,蘇聯仍然可以「借中國長春鐵路調動部隊」。斯大林的潛台詞是:「我已經'讓給'了你巨額的利益,放棄了我'應有'的權利,你如果連一條鐵路上的調兵權都不肯答應,那就別做夢了。」自清末起百餘年留下的窟窿,朝夕之間想填上,談何容易啊。
中蘇新條約的簽署徹底改變了蘇聯的對朝政策:一直到1949年蘇聯還在反對金日成以軍事手段統一朝鮮半島。而到了1950年1月《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之後,斯大林首次表態「可以和金日成同志談談」並表示「准備幫助他」。斯大林的考慮是:如果朝鮮勝利,則蘇聯在中國「丟失」的利益從朝鮮半島找回來--仁川和釜山可以替代大連和旅順港,且蘇聯可以通過朝鮮半島,繼續影響東北;而如果朝鮮失敗,屆時鑒於東北亞的緊張局勢,中國將不得不請求蘇聯軍隊留駐旅順港和大連,而長春鐵路根據條約實際上亦「失而復得」。
於是,朝鮮在事先未通知中國政府的情況下於1950年6月25日凌晨向南發起進攻--中方是通過國外報紙才獲得此消息的。朝鮮軍隊越過「三八線」後一路攻城掠地,韓國李承晚的軍隊節節敗退。而在9月15日至28日,也就是美軍仁川登陸成功後,形勢開始急轉直下,人民軍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很快被瓦解,開始向北潰退。 迫於局勢,朝方開始向外界求助。從本意上說,朝鮮更希望由蘇聯出手相助--朝鮮在歷史上長期是中國的藩屬國,從維護自身民族獨立性的角度說,朝鮮對中國自然始終有所顧忌。但蘇聯卻先由大使什特科夫「婉言拒絕」了朝鮮方面的請求,而後10月1 日,斯大林一紙回電,「請找中國同志相商」。當晚深夜,朝鮮方面與中國使館聯絡,請求出兵相助。原本一心一意准備解放台灣地區的中國政府,因美軍於1950年6月27日進入中國台灣海峽,不得不將目光轉投到朝鮮半島。中國政府的底線是:美軍不能越過「三八線」。這背後的道理是:若美國一味相逼,朝鮮軍隊最後必然要撤到中國東北境內--斯大林和周恩來會談時曾提出,「戰事若繼續惡化,朝鮮同志不妨將武器、物資等有組織、有計劃地撤到東北,以便於重新進入朝鮮。最糟糕不過,金日成同志可到東北組織流亡政府」。如果此時蘇聯再出兵東北,則之前中國辛苦談判取得的成果將要毀於一旦,在外蒙古問題上的讓步變得毫無意義,東北主權極可能得而復失。 最終,在蘇聯未派遣空軍提供掩護的情況下,中國人民志願軍仍舊在10月19日入朝參戰--朝鮮戰爭對中國而言,首先是保衛東北主權之戰。
再來看看同時期的美國。1950年6月25日,朝鮮人民軍越過「三八線」。美國的第一反應不是向朝鮮宣戰(6月30日),而是由杜魯門拋出「台灣地位未定」的宣言;同時美第七艦隊入侵台灣海峽(6月27日),阻止中國政府解放台灣地區。
分享

⑷ 二戰中英合作的輝煌成就

真心沒有什麼輝煌成就

在歐戰爆發以後,英國為了避免得罪日本,主動關閉了滇緬公路,結果中國的國際輸血線被切斷
在印度支那入侵事件後,英國開放了滇緬公路,但給的援助相當有限
在美國參戰後,更是一度扣留了美國援華物資

日軍入侵緬甸後,讓中國遠征軍給他們墊背,掩護他們,結果10萬遠征軍一多半陣亡了,殘存的人到了印度,英國人還要繳他們的械
之後,遠征軍在印度整訓,英國人只是提供後勤和住所

在中國國內,一開始說要組建中英突擊總隊,但參考參謀長冷欣的回憶,英國人根本沒出什麼力
在情報交流方面也是泛善可陳

⑸ 二戰對世界的影響

影響:

成立聯合國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烈,根據雅爾塔會議協定,為了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中、英、美、蘇、法為首的同盟國在1945年10月24日發起成立了聯合國,中、美、蘇、英、法則成為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1948年以來,安理會共授權進行了60餘項維和行動。另外,聯合國還先後組織制定了從不擴散核武器到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等數百個國際條約。

民族獨立
由於英法等老牌帝國主義在二戰中受重創,亞非地區的殖民地人民發起了殖民地解放運動。印度的獨立給了大英帝國致命一擊,越南,埃及都取得了對帝國主義戰爭的勝利,中東,非洲先後獨立數十個國家,最終導致由西方地理大發現後在全球形成的殖民地體系徹底瓦解。

兩極陣營
華約陣營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影響和鼓舞下,東歐和亞洲大陸出現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在各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力量不斷壯大,越出了一國范圍,形成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
北約陣營
二戰後初期,西歐資本主義國家普遍衰落,美國一枝獨秀,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美國對社會主義國家推行霸權主義政策,出現了北約與華約兩大軍事集團的對峙。20世紀60年代西歐、日本要求擺脫美國的控制,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地位受到沖擊,資本主義陣營內部矛盾重重,出現多極化趨勢。

科技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大戰期間,為了戰爭的需要,各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並且發展相應的科學技術,製造新式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些用於製造作戰武器的科學技術為和平事業服務,推動了人類歷史文明的進步。
重炮坦克
二戰初期,德、意、日法西斯集團猖狂一時,顯示出較強的戰鬥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他們較早地看到了軍事科技對提高武器裝備先進性的重要性。出於發動侵略戰爭的需要,他們把當時最先進的軍事科技用於武器裝備的生產,從而使武器裝備現代化程度大大領先於盟國。德意志第三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後.雖然其軍事發展受到《凡爾賽和約》的限制,但暗地裡仍秘密研製各種武器裝備。
不僅在國內秘密研製新型重炮和坦克,而且將秘密研製海空武器裝備的地點設在國外,如在荷蘭製造潛艇,在瑞典製造飛機。到二戰爆發前,德軍已經裝備了多種新型的坦克和裝甲戰車。這保證了德軍二戰初期的閃擊戰一舉成功--在空軍的協同配合下,利用坦克具有高速突擊的特性,通過不停頓的突擊作戰,在對方尚未實施充分的戰爭動員時,就以閃電般的速度對敵重兵集團實施突擊,並一舉將其擊潰。坦克具有的這種高速突擊作戰能力,使德軍閃擊戰發揮得淋漓盡致,一時間竟橫掃大半個歐洲。
然而,到戰爭的中、後期,由於軸心國部隊的軍事科技與軍工企業受到盟國部隊的沉重打擊,其武器裝備的生產能力大為下降。相反,盟國的軍事科技則迅猛發展,特別是蘇軍有了大量的機械化裝甲部隊後,開創了以坦克為主要突擊力量的寬正面、高速度、大縱深的戰役進攻樣式,在戰略反攻和進攻時橫掃德軍如卷雲。例如,1943年蘇德戰場上發生的庫爾斯克大會戰,可以說是二戰中規模最大的坦克肉搏戰。雙方一次在戰場上投入的坦克和自行火炮等陸戰平台就達7000多輛。會戰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紅軍擊毀德軍坦克1500餘輛,使德軍裝甲集團受到開戰以來最沉重的打擊。
航空技術
基於戰爭需要,航空技術在二戰時期得到了迅速發展,特別是空氣力學和航空技術的新發現,使許多新式作戰飛機出現在戰場上,如以活塞式發動機為動力裝置的轟炸機、戰斗機和攻擊機得到很大發展和廣泛應用,並出現了電子對抗飛機和安裝機載雷達、可在夜間作戰的戰斗機,從而使作戰飛機戰技性能比第一次世界大戰整整更新了一代。
1938年,德軍飛機的年產量達到5200架,成為當時世界上生產飛機最多的國家。1939年,德意志第三帝國又研製成功世界上第一架噴氣式飛機,標志著航空器動力裝置的重大突破,飛機的速度得到極大的提高,這樣在二戰時期就出現了以作戰飛機為主要作戰力量遂行的獨立空中戰役。正是因為擁有強大的空中力量,希特勒制訂了企圖通過空襲英國、迫使其投降的海獅計劃。而基於海、空警戒的需求,特別是炮瞄和引導攔截敵機等要求,極大地促進了英國雷達技術的發展,英國很快生產出不同種類的雷達。雷達的出現使得超視距作戰成為可能。正是有了雷達,英國才免遭納粹鐵蹄的踐踏。在1940年的不列顛空戰中,英國就建立了一個由偵察警戒雷達、地面引導雷達、飛機截擊雷達、高炮控制雷達和探照燈雷達等20多個地面雷達站組成的雷達網,有效地遏制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空軍的空襲,使德軍企圖通過空襲轟炸就迫使英國屈服的夢想完全落空。空戰期間,英國共損失作戰飛機915架,但納粹德意志第三帝國喪失飛機1733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戰以來第一次嚴重受挫。戰爭後期,盟軍各種新型護航艦艇的出現,雷達、聲納(ASDIC)、高頻測向儀(HF/DF)等探測設備的改良以及刺蝟彈等先進反潛武備的廣泛應用,使從發現德意志第三帝國潛艇到將其擊毀的整個過程變得迅速而有效。[18]
從1943年初開始,曾經幾乎使英國的商船航運瀕臨崩潰的德意志第三帝國潛艇部隊在大西洋水域的優勢已不復存在。隨著戰爭的發展,盟國空軍飛機的數量和質量都逐漸超過了軸心國空軍。在徹底摧毀德意志第三帝國的柏林會戰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空軍動用了7500架飛機對柏林進行了猛烈轟炸,加速了法西斯德意志第三帝國的滅亡。在亞洲戰場,美國B-29轟炸機在對日作戰中戰果累累,東京和日本全境都如同陷進了地獄。應該說,是B-29加速了太平洋戰爭的進程。
雷達導彈
二戰時期,有些軍事技術是為適應戰爭需求而產生的。如雷達和導彈技術。20世紀30年代末,德意志第三帝國開始火箭、導彈技術的研究,並建立了較大規模的生產基地,1939年發射了A-l、A-2、A-3導彈,並很快將研製這種小型導彈的技術應用到V-l導彈和V-2導彈上。這兩種導彈是現代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的鼻祖。在1944年6月-9月.德意志第三帝國用它們襲擊了英國倫敦,讓英國人吃盡了苦頭。二戰後期,德意志第三帝國還研製了萊茵女兒等幾種地空導彈,以及X-7反坦克導彈和X-4有線制導空空導彈,所幸均未投入作戰使用。戰後,導彈作為一種新式武器的出現,已引起當時各國的興趣和重視。德意志第三帝國戰敗後,其導彈技術和導彈研究人員大部分被原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和美國等所擁有,並開始加緊對導彈的理論研究和實際製造,從而揭開了世界導彈的發展序幕。
核武器
核武器是軍事科技在二戰後期產生的最新成果並被迅速應用到戰爭中的一個突出例子。原子彈幾乎是伴隨第二次世界大戰而生。1938年12月,德意志第三帝國化學家哈恩和物理學家斯特拉斯曼發現鈾原子核裂變現象。在1939年以前,德意志第三帝國的核技術基本上是超過美、英的,然而由於希特勒熱衷於歐洲戰場上的大規模閃擊戰,德意志第三帝國核武器研究起步不久便落後於美、英。1939年8月,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寫信給美國總統羅斯福,建議研製原子彈。他的建議馬上引起美政府的高度重視,美國政府開始立項撥款,並於1942年8月正式將這一計劃命名為曼哈頓工程。為完成這一工程,美國動用了60萬名工程技術人員,投資達200億美元,歷時三年多,終於在德意志第三帝國敗亡之後、日本垂死掙扎之際的1945年7月l6日成功地爆炸第一顆原子彈。1945年8月6、9日,美國分別向日本的廣島、長崎投擲了最新研製成功的原子彈小男孩和胖子,使兩座城市傾刻間化為一片焦熱的火海。原子彈的殺傷力令整個世界震驚。原子彈的投放,迫使天皇裕仁於8月15日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

⑹ 二戰後取得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計算機技術,自動化技術,管理現代化,互聯網技術。

⑺ 誰能夠詳細具體列舉德國在二戰時期給世界帶來的科技成果和影響

德國的軍事工業產品素來以品質優良而著稱於世界。發達的科技使缺乏石油資源的德國從國內豐富的褐煤中提煉出了合成汽油,還合成出了軍事上至關重要的橡膠。鋼鐵的產量居世界第二。


但是,二戰初期德軍的勝利卻主要是新戰術的勝利。

在進攻波蘭和法國時,德軍裝甲兵裝備的3000輛坦克中,裝備機槍和20毫米機關炮的1,2輕型坦克佔多數,中型的3型和75毫米炮的4 型坦克只有幾百輛,而且裝甲較薄,一些繳獲的捷克坦克也拿來充數。相比英法坦克除機動性較好外,毫無性能和數量的優勢。
德軍裝甲兵的優勢在於,通訊技術先進,裝甲師的編成合理,有空軍的空中支援,最重要的是裝甲師是獨立的機械化突擊力量,裝甲兵可脫離步兵快速前進。
德國空軍是優秀的戰術空軍,缺乏重型遠程轟炸機,是一支以BF109戰斗機,容克87俯沖轟炸機和海因克爾111中型轟炸機為主的陸軍航空兵!
德國空降兵是新生的精銳突擊隊。
德國海軍的實力較弱,大型主力艦少,主要以潛艇來攻擊敵人,在三軍中發展最不均衡。
德軍在二戰 開始時的准備並不充分,但是訓練有素,沒有陳腐的舊觀念,對新軍事思想和戰術大膽汲取敢於實踐。 在進攻波蘭,英法乃至蘇聯的初期,德軍就是靠這樣一支裝備並不非常精良,但卻訓練有素,組織配合與有效地空協同的軍隊席捲了歐洲大陸,打跨了一 個個軍事強國,充分證明了機械化閃擊戰的巨大威力,以戰敗的法國為例,正因為一戰時的元帥在二戰時還是元帥,曾經英勇的法國陸軍最終被陳腐的觀念打敗了!


德國的勝利也蘊涵著危機。
在進攻蘇聯後,德軍發現蘇軍的T34中型坦克和BT 重型坦克的性能遠遠超過德軍坦克,這才迅速改進原有的3型和4型坦克,改裝長茼加農炮,坦克裝甲也加強到70——80毫米,從而可以和蘇聯坦克對抗。研製已久的虎式和豹式坦克在加強裝甲後也開始裝備,德軍還利用過時的坦克生產了大量的自行火炮和反坦克炮,以3型突擊炮為例,這種外型低矮的戰車擊毀了近5萬輛各型盟國戰車。

但是,德國優秀的重型坦克虎式重56噸裝甲最厚110毫米裝88毫米火炮,豹式坦克重43噸因為前裝甲採取淬火硬化,防護力更去強,70倍徑的75毫米坦克炮,火力幾乎無堅不摧。強大的火力和堅厚的裝甲帶來一系列麻煩,因為德國人追求技術完美的性格,超越了當時的 技術水平,造成坦克故障不斷,超級的體重經常在故障後無法拖帶,因此重型坦克被擊毀的還沒有被自己炸毀的多。


另外,重型坦克因為生產工藝復雜,大大限制了產量,虎式1型2型共2000輛,豹式坦克為6000輛,生產一輛虎式坦克的工時足以生產8輛3型突擊炮,而且虎豹式坦克的油耗驚人,更制約了後期德軍的行動。在我們欣賞贊嘆德軍精銳重型坦克營神奇戰績的同時,不要忘記,德軍同期的普通部隊傷亡直線上升,正是因為缺乏最基本裝甲反坦克火炮,大大加速了德軍的失敗,可嘆的是如此優秀的虎豹式坦克竟然沒有幫助德軍贏得一場重大戰役的勝利。難道這不正是重質量而輕數量造成的惡果嗎?


一個首先研製出彈道導彈和噴氣式戰斗機的國家,其陸軍部隊從來就沒有實行全部機械化,在最後的兩年,因燃料短缺,和裝備不足,除了一部分精銳部隊,其大部分步兵部隊淪落為真正騾馬運輸的的人力軍隊。在戰爭中,喪失了機械化能力和機動火炮的德國軍隊,不管有多高的單兵素質,面對高度機械化的盟國裝甲部隊,被屠殺的命運就已經註定了。
高技術產品必須以數量為後盾才能轉化為戰鬥力。
客觀的說,43年後德軍真正需要的是3型突擊炮這樣高效費比的裝甲反坦克火炮,在機動防禦戰中 ,3型突擊炮默默無聞地發揮了 不亞於虎豹式坦克的強大威力,另外,在進攻敵人嚴密設防的地區時,虎豹式坦克的重大損失,也證明了
重型坦克的優勢不在於進攻而在於機動防禦和伏擊,卡爾尤斯和魏特曼等坦克王牌所創造的輝煌戰績也說明了這一點。


還有就是德國的軍備生產組織不力,沒有發揮統治下歐洲各國的生產潛力,在43年斯佩爾任軍備部長後,才有所改善,但是,石油燃料資源的不足一直阻礙著軍事行動。捷克 追獵者 殲擊火炮的生產是一大成功,月產量曾經高達500輛,
真正是德軍步兵的好幫手,如果能夠早生產幾年,這種廉價高效的武器能挽救多少德國士兵的生命?
德國的真正技術優勢在於優秀強勁的高速加農炮和精確的光學瞄準器材,這是盟國所無法比擬的。廉價高效的自行火炮正能體現這一 優勢。但是,生產數量的嚴重不足,抹殺這一技術優勢。


坦克閃擊戰的成功前提是敵人猝不及防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武器。二戰後期的蘇軍正是依靠生產簡單粗糙的T34坦克和用鋼管和帆布組裝的飛機不計裝備數量的損失迅猛突擊,終於擊敗了優秀而缺乏重武器的德軍。


德國的鋼鐵產量是蘇聯的兩倍,坦克裝備的產量只有蘇聯的一半,軍工生產與戰場需要相脫節,組織不力是重要原因。
坦克多了,燃料怎麼辦?要知道羅馬尼亞的油田是1944年底才被蘇聯佔領的,正是由於裝備不足,德軍戰場的失利,才惡化了自己的燃料供應。
德國空軍的短視和急功近利造成大量航空後備師資力量的死亡。最後,德國空軍除了一些死裡逃生的骨灰級的高手就是連5次飛行生命都沒有的菜鳥!喪失制空權的陸海軍命運可想而知。
海軍的潛艇作戰,因為是孤立作戰,敵人又掌握制空權和制海權,在取得重大戰果付出巨大犧牲後最終失敗。
生產力的巨大差距寡不敵眾導致了德國的失敗。
以坦克舉例,盟國共生產近25萬輛而德國只有不到7萬輛,飛機和艦艇的生產也大體相差懸殊。
在這個物質和機械工業的世界裡,只有強者才有發言權 二戰德國領先於世界的十項實用軍事技術
1、火炮技術。世界上最大口徑最大威力的火炮,德國800mm多拉,AP彈重7.1噸,能遠距離穿透1米厚的鋼板、7米厚的鋼筋混凝土或30米的地面;世界上最高初速最遠射程的火炮,德國310mm K5,151.3千米;世界上最遠射程的海戰命中,德國沙恩霍斯特號24175米命中光榮號,並且在隨後的24175米—23450米距離間,沙格兩艦連續命中光榮號5次以上;世界上最遠射程的坦克交戰命中,德國虎I、虎II坦克,3千米以上,多次。
2、裝甲材料技術。二戰世界上最優質的軍艦舷側裝甲是 英國的1930CA(引進自捷克) 和 德國的 KC n/a;最優秀的軍艦水平裝甲是德國WH鋼;最優秀的軍艦結構用鋼是德國ST52;最優秀的坦克裝甲是虎I坦克正面的鎳鉻表面硬化合金鋼。
3、發動機技術。二戰世界上最大功率的坦克汽油發動機,德國 HL230 700馬力;最大功率的坦克柴油發動機,鼠式坦克的柴油機,1200馬力。
4、潛艇技術。世界上最大潛深的潛艇,德國;操控性最佳的潛艇,德國;代表二戰人類潛艇技術最高成就的潛艇,德國XXI型。
5、導彈技術。世界上第一種反艦導彈,德國Hs-283A;世界上第一種制導炸彈,德國弗里茨-X;世界上第一種防空導彈,德國"萊茵女兒"型; 世界上第一種空空導彈,德國X-4型; 世界上第一種反雷達導彈,德國BV246;世界上第一種反坦克導彈,德國X-7"小紅帽"型;世界上第一種彈道導彈,德國V2;世界上第一種巡航導彈,德國V1。
6、噴射機技術。世界上第一種實戰型噴射機,德國Me262。
7、光學儀器技術。蔡司公司,德國。
8、液化煤技術。用煤合成重油、柴油、汽油等。如果日本擁有相同的能力,就不必南下進攻美國,走向滅亡之路了。
9、軍人戰術經驗及武器操作技術。世界頭號戰斗機王牌,德國埃里希·哈特曼;世界頭號潛艇王牌,德國奧托·克雷齊默爾;世界頭號坦克王牌,德國奧托·卡爾尤斯;世界頭號轟炸機王牌,德國漢斯·魯德爾。
10、工人工作態度、經驗及工藝技術。花費巨大的工作量,近乎於偏執的最求完美,變不可能為可能,把設計相對保守的老虎坦克、俾斯麥戰列艦等全部打造成讓敵人聞名色變的一代精品。
以上十項全部是德國超越於世界的方面。當然,也有不如其它國家的方面,歡迎補充。

⑻ 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意義

意義:

1、為了和平成立聯合國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烈,根據雅爾塔會議協定,為了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中、英、美、蘇、法為首的同盟國在1945年10月24日發起成立了聯合國,中、美、蘇、英、法則成為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1948年以來,安理會共授權進行了60餘項維和行動。另外,聯合國還先後組織制定了從不擴散核武器到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等數百個國際條約。

2、使民族獨立

由於英法等老牌帝國主義在二戰中受重創,亞非地區的殖民地人民發起了殖民地解放運動。印度的獨立給了大英帝國致命一擊,越南,埃及都取得了對帝國主義戰爭的勝利,中東,非洲先後獨立數十個國家,最終導致由西方地理大發現後在全球形成的殖民地體系徹底瓦解。

(8)二戰成果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

1、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改變了各國之間的力量對比,並且加劇了它們之間的矛盾,發展強大的帝國主義國家要求按新的實力重新分割世界。

(2)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的影響。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掩蓋了戰勝國與戰勝國、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矛盾重重。華盛頓體系使日本在軍事、中國問題方面受到壓制。因此,德、意、日三國都迫切希望打破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

(3)經濟大危機的影響。1929年的經濟大危機引發了各國嚴重的政治危機,各國為擺脫經濟危機進行貿易戰。德國與日本無法通過經濟政策的調整來擺脫危機,只能建立法西斯專政進行對外擴張,歐、亞戰爭策源地形成。

⑼ 中國享受到二戰勝利的成果了嗎

享受了。至少割讓給日本的台灣青島拿回來了,在聯合國五常里撈了個席位,分了點軍艦什麼的戰利品。

⑽ 源於二戰時期的科技成果有哪些

生物技術、基因技術、農業技術(雜交水稻、超級小麥)、計算機技術、導彈技術、衛星技術、核技術(包括軍用與民用)、自動化技術等

閱讀全文

與二戰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