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重慶市農業科學院的科技成果
獲獎時間 獲 獎 項 目 名 稱 獎 項 名 稱 獎勵等級 授 獎 部 門 2007年 區域創新體系研究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一 重慶市人民政府 鮮食辣椒抗病新品種選育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二 重慶市人民政府 三峽庫區農業科技信息技術開發示範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二 重慶市人民政府 梨橙選育與高效栽培示範推廣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高產優質早中熟花菜雜一代新品種選育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2006年 優質、抗病雜交水稻Q優2號選育與應用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一 重慶市人民政府 番茄新品種渝紅六號的選育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二 重慶市人民政府 三高自交系268的培育及兼用型雜交玉米應用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二 重慶市人民政府 物用糯玉米新品種及配套技術推廣 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 二 農業部 鮮食良種甜柿引進、篩選及栽培示範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重慶市三峽庫區龍眼幼樹豐產栽培規范技術研究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茶園生態系統的建設及調控技術研究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山地茶園保土培肥及針形名茶加工技術研究與示範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龍眼幼樹豐產栽培技術研究與示範 重慶市豐收計劃獎 一 重慶市農業局 茶園生態系統調控技術 重慶市農業豐收獎 一 重慶市農業局 山地茶園水土流失控制綜合技術 重慶市農業豐收獎 二 重慶市農業局 2005年 穗重型雜交水稻渝優10號選育與應用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二 重慶市人民政府 雜交水稻新組合合優3號選育與應用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雜交柑橘良種的引進與示範推廣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苦丁茶的引進篩選及生態茶園示範推廣 重慶市農業豐收獎 一 重慶市農業局 梨橙高效栽培示範與推廣 重慶市豐收計劃獎 二 重慶市農業局 鮮食甜柿良種的引進篩選及栽培 重慶市豐收計劃獎 三 重慶市農業局 2004年 優質專用小麥渝麥7號選育及應用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茶葉優良品種及高效栽培、加工技術推廣 豐收獎 三 農業部 茶樹新無性系繁育及示範推廣 豐收獎 三 農業部 茶葉中農葯殘留控制技術研究與示範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農業局 2003年 農作物資源收集保存評價與利用 國家科技進步獎 一 科技部 優質高產糯玉米雜交種渝糯七號選育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一 重慶市人民政府 優質高抗綠茶新品種選育及繁育技術研究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二 重慶市人民政府 春秋兼用型辣椒新品種渝椒五號選育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二 重慶市人民政府 柑桔新品種「桔橙7號」優質豐產栽培研究示範與推廣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茶樹品種繁育綜合配套技術研究與示範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珍稀蔬菜引種試驗及配套技術研究 科技進步獎 一 巴南區人民政府 茄子功能性雄性不育系UGA1-MS利用研究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一 重慶市農業局 番茄耐熱材料篩選及開發利用研究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二 重慶市農業局 消落區耕作制度消漲規律研究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二 重慶市農業局 大白菜新品種推廣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農業局 茶樹品種繁育綜合配套技術研究與示範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2002年 優質、高產、多抗、緊湊大穗型玉米渝單五號選育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二 重慶市人民政府 兩系雜交小麥新組合雲雜3號的選育及推廣 雲南省技術發明獎 二 雲南省人民政府 名優茶樹新品種選育及高產栽培加工技術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三峽庫區作物種質資源搜集與利用研究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柑橘高換果園適產高效規范研究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秋黃瓜新品種選育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重慶市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研究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一 重慶市農業局 珍稀蔬菜引種試驗及配套技術研究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一 重慶市農業局 優質專用小麥新品種渝麥5號、7號選育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二 重慶市農業局 大葉類茶樹栽培和名優茶加工技術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二 重慶市農業局 茶葉優良品種及高效栽培、加工技術推廣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二 重慶市農業局 雜交中稻「合優3號」應用推廣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農業局 穗重型雜交稻生理機理研究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農業局 大葉類茶樹栽培和名優茶加工技術 重慶市農業新技術示範推廣獎 二 重慶市農業局 2001年 雜交水稻Ⅱ優6078選育及其推廣應用研究和重穗育種研究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二 重慶市人民政府 川渝主要果樹病原線蟲及防治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二 重慶市人民政府 蔬菜種子檢測技術研究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蔬菜新品種及其配套技術的示範推廣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重慶市蔬菜產業化工程生產配套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優質高產小麥新品種選育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雜交水稻新品種渝優10號及親本不育系45A選育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一 重慶市農業局 茶葉機采及機制名優茶加工技術 重慶市農業新技術示範推廣獎 二 重慶市農業局 2000年 茄子引種篩選及雜優利用研究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二 重慶市人民政府 涼豐香糯、香糯1303的選育及推廣 四川省科技進步獎 二 四川省人民政府 三峽庫區優化柑桔結構提高品質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不同季節優質名優茶綜合技術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再生稻250公斤栽培技術規范》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一 重慶市農業局 無公害茶葉及名優茶開發綜合技術推廣應用 重慶市農業新技術示範推廣獎 二 重慶市農業局 1999年 黃瓜新品種選育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四川柚品種改良及配套研究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銀毫型茶葉的栽培加工技術示範 重慶市農業新技術示範推廣獎 三 重慶市農業局 茶跗線蟎對水胺硫磷抗性機理研究 重慶市農業新技術示範推廣獎 三 重慶市農業局 水稻拋秧栽培技術體系研究應 重慶市農機化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農機局 1998年 辣椒新品種選育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二 重慶市人民政府 優質稻開發研究與應用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二 重慶市人民政府 雜交玉米新組合「渝玉一號」及親本系8817選育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二 重慶市人民政府 「洛娃」的引進、鑒定與推廣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二 重慶市人民政府 玉米新組合「渝玉一號」示範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二 重慶市人民政府 主要秋淡蔬菜豐產栽培選育與應用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雜一代辣椒親本及制種技術推廣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新墾殖果園土壤熟化途徑研究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菜用玉米的選育及開發利用研究 豐收計劃獎 三 農業部 潼南科技扶貧 重慶市扶貧獎 一 重慶市科委 玉米新組合「渝玉一號」示範推廣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二 重慶市農業局 雜交水稻新組合Ⅱ優6078示範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二 重慶市農業局 生物技術培育超高產雜交中稻新組合選育研究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二 重慶市農業局 辣椒新品種渝椒2、3號示範推廣 重慶市農業新技術示範推廣獎 三 重慶市農委 茶園土壤主要酶的分布規律及活性研究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農業局 1997年 川東北及川西南作物資源考察 四川省科技進步獎 三 四川省人民政府 中國番茄病毒病毒原鑒定和抗源篩選創新及利用 農業部豐收計劃獎 二 農業部 II優6078選育與應用 百億工程優秀項目獎 重慶市人民政府 菜用玉米的選育及開發利用研究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二 重慶市人民政府 雜交水稻「岡優渝九」選育及試驗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WWB系列微型單機無過載水泵》的研究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水稻秈型兩用不育系「2602S」選育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一 重慶市農業局 芥菜、胞質雄性不育系選育 重慶市應用基礎研究基金優秀項目 三 重慶市科委 GP-C系列裝配式鍍鋅鋼架塑料大棚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二 重慶市農機局
㈡ 李里特的李里特教授的研究成果
11月26日,教育部組織以方智遠院士為首的專家委員會對我校李里特教授主持的「電生功能水的制備及在食品和農業上的應用研究」進行了成果鑒定。鑒定委員會專家對該項研究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一致認為成果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自1994年起,我校李里特教授帶領其研究組率先在我國進行了電生功能水的制備及在食品和農業上的應用研究,且在食品領域、果蔬保鮮及病害防治領域均取得了重要成果。尤其是首創性地將電生功能水應用於降解果蔬產品中的農葯殘留,防治果蔬大棚的黃瓜霜霉病、葡萄炭疽病以及大田中的小麥條銹病等,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果,已使我國的農葯「綠色革命」領先於世界先進水平。
課題組在通過大量的理論分析、實驗研究和實踐應用的基礎上,闡明了電生功能水殺滅食品及農業中病源微生物及其芽孢、降解果蔬產品中的農葯、防治植物病害的機理,開發了我國首台電生功能水發生裝置,且其核心技術獲得了國家的發明專利(ZL 96244992.X)。
李里特教授發現的電生功能水替代農葯的應用前景非常廣闊。目前,全世界植物病害防治任務越來越重,農葯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農葯用量越用越重,農葯種類越用越多。李里特教授的研究成果可大幅度替代農葯直至完全替代農葯,這對於維護生態環境、保障人類健康具有重大意義。由於電生功能水使用後完全還原為普通水,成本低、無殘留,從而可徹底實現無公害農業種植生產,這一研究在世界范圍亦屬空白。
據測算,電生功能水的生產成本僅9.64元/噸,而常用農葯的價格在2-6萬元/噸左右,稀釋成殺菌濃度時也摺合100元/噸以上。我國每年施用約2.5萬噸殺菌劑,按20元/公斤殺菌劑計算,若50%施用綠色農葯——電生功能水代替,每年就可以節約2.5億元的農葯開支,還不包括計算由於保護環境和保護人類健康所產生的潛在的巨大社會經濟效益。該項目研究成果通過10年的推廣使用,在北京和天津等地區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鑒定會由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王超主持,我校校長助理龔元石教授、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羅雲波教授等出席了會議並講話。
㈢ 黃宏的研究成果
主持或參與項目1. 教育部長江水水環境實驗室(同濟大學)開放基金項目及滾動資助《典型POPs在長江口水體及魚體中的富集特徵及風險評價》2. 上海市教委創新項目《長江口及東海近岸典型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賦存特徵及沉積記錄》3. 上海市教委科研項目《有機氯農葯在長江口水體及魚體中的富集特徵及風險評價》4. 上海水產大學博士啟動基金 典型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污染現狀研究的研究》5. 歐盟國際合作項目「水中優先污染物的管理對策及其對食品、人體健康的影響:一般方法學及其在中國河流流域的應用」6.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混合有機物聯合毒性機制及QSAR研究」7. 國家863高科技項目「環境內分泌干擾物的遴選」
發表論文
黃宏,肖乾芬,王連生 淮河沉積物中有機氯農葯的殘留與風險評價 環境科學研究 2008, Vol.21(1): 42-45.黃宏,肖乾芬,王連生,沉積物中有機氯農葯的殘留特徵及風險評價 第二屆污染控制與資源化全國學術會議,2007年4月,南京黃宏,鄔建勇,王翔. 東海海域貝類重金屬污染特徵及生物指示 第四屆全國環境化學學術大會,2007年10月,南京黃宏,楊紅,樊偉, 王連生. 分子全息QSAR技術預測苯衍生物對蝌蚪的急性毒性 環境科學 (EI, 2005, Vol. 26(3): 25-28)景麗潔,王曉棟,黃宏,郁亞娟, 王連生 三氯苯在淮河流域(江蘇段)沉積物上的吸附特性及影響因素 環境科學 (EI, 2005, Vol. 26(2): 83-87)牛紅雲, 黃宏,高士祥, 王連生 大氣氣溶膠中有機成分研究進展 環境污染治理技術與設備(2005,Vol. 6(2): 10-15)肖乾芬,黃宏, 王曉棟, 王連生. 飲用水微污染處理技術研究進展. 環境科學與技術, (2005, 6, 17-19)黃宏,王曉棟,郁亞娟,王連生 部分苯衍生物對黃瓜種子發芽率的抑制毒性及QSAR 研究 環境化學(Vol.23 (1):81-85)(2004)黃宏,郁亞娟,王曉棟,王連生 淮河沉積物重金屬污染及潛在生態危害評價 環境污染與防治(2004,26(3):207-209)郁亞娟, 黃宏, 王斌, 王曉棟, 王連生 淮河江蘇段水體有機氯農葯污染水平和風險評價,環境化學,(2004,Vol.23 (5): 568~572 )郁亞娟,黃宏,王格慧,王連生 水中痕量有機污染物的富集與分離方法 環境科學與技術進展(2004,Vol.l6 (6):26-28)郁亞娟,黃宏,王曉棟,王格慧,劉笛,王連生 淮河沉積物重金屬的測定和污染評價 環境科學研究 (2003,Vol. 16(6): 26~28 )邵雲, 高士祥, 黃宏, 蔡邦成, 王連生 大豆磷脂對不動桿菌降解硝基苯的影響 環境科學研究 (2003, Vol.16(3):47-50)戴吏,王曉棟,黃宏,王連生 應用分子全息QSAR技術預測硝基芳烴的遺傳毒性 環境科學學報 (2003,23(5):698-702.)黃宏,丁應祥,張煥朝,李忠正 氨化木質素對五色莧的施肥效果 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 Vol.25(2):51-54)
㈣ 王惠的研究成果
主持完成省級課題5項。包括「灰葡萄孢代謝產物農葯活性成分研究」 (2002-2004陝西省自然基金), 「真菌代謝產物除草劑研究」(2003-2005陝西省農業重大攻關項目), 「金龜甲化學通訊物質的研究」(1993-1995省基金楊陵專項), 「金龜甲引誘劑初步研究」 (1995-1997省基金楊陵專項),「金龜甲化學通訊物質的研究」(1994年省人事廳留學回國人員擇優資助項目)。參加完成省級項目2項。
參加的「煙鹼殺蟲劑研究與中試」(1996-1999甘肅省重點項目)獲甘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998年),發明專利2項(ZL 99 1 05952.2和ZL 99 1 05949.2)。參加的「真菌毒素源生物除草劑創制的理論與實踐」(2004-2007河北省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於2007年12月通過了鑒定,2008年獲得河北省科學技術獎。
近年來,先後在《Journal of Basic Microbiology》《Mycologia》《中國農業科學》等刊物上發表論文30餘篇,其中全英文論文4篇,SCI收錄2篇。主編出版教材1部,參編著作1部;主編出版的《農葯分析與殘留分析》為國家級「十一五」規劃教材。
㈤ 生物學基礎研究成果已應用到醫葯、農葯等領域.下列敘述中,符合這種情況的是()①根據DNA分子的特
①DNA分子中特定的鹼基對排列順序表明了其具有特異性,則能根據特異性進行親子鑒定,①正確;
②採用套種、合理密植、大棚種植等措施增加作物產量,是基於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的原理,提高光合作用速率,降低呼吸作用速率,增加有機物的積累,②錯誤;
③細胞膜的功能特點是具有選擇透過性膜,因此人工「腎」能治療尿毒症,③正確;
④三倍體無子西瓜育種方法屬於多倍體育種,利用的原理是染色體變異,④正確.
故選:C.
㈥ 張祥民的研究成果
在基礎理論和創新技術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主要包括:色譜理論方面,在國際上(1)首次發現了色譜學上同族化合物的分簇現象,提出了多柱系統理論;(2)第一次建立了氣相色譜-液相色譜保留值換算理論模型;(3)首次建立色譜理論模型並實驗測定了106種多氯聯苯化合物的辛醇/空氣標准分配系數。在創新技術、新原理研究方面(4)建立了多個新型多維色譜分離系統,發明了並行陣列色譜與電泳高通量多維分離系統新技術,使蛋白質組等樣品的分離效率提高10-20倍;(5)研製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攜帶型快速氣相色譜儀,首創柱上加熱、微型氫火焰離子化檢測器等創新技術;(6)首次研製出了sol-gel高強度毛細管液相色譜柱技術和530微米毛細管大口徑整體柱與富集柱制備技術;(7)發明了基於液體熱膨脹原理的高精度梯度微流泵,將在生物色譜、蛋白質組學多維分離方面發揮重要作用;(8)發現了水楊酸甲酯等數種植物間傳遞的誘導抗性信號分子物質,是潛在生態農葯制劑;發現、確認了多種醛、酮及氨基酸等標志物與肺癌、乳腺癌、糖尿病等疾病的密切關系,發展了快速、高靈敏度的測定新技術、新方法;在疾病診斷、普查方面具有重要意義;(9)在肝臟蛋白質組研究方面,首次分離、鑒定了人肝組織中數千種蛋白質;(10)建立了多維液相色譜平台技術,首次獲得了多種中葯及復方葯物的兩維色譜「超清晰」精密指紋圖譜,在葯效物質基礎、葯理研究方面有重要價值。
㈦ 以農葯污染的影響為課題的研究性學習報告怎麼寫,就解答
課題方案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環節,能為研究者提供明確而可操作的程序。課題方案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目的意義、實施計劃、預期成果等部分。課題方案一般以表格形式呈現。撰寫課題方案時要注意科學性、可行性和過程性。 課題方案的制定是課題研究的必要條件,不僅為研究者提供了明確的、可操作的程序,而且為這些程序的操作提供可靠的方法,是課題研究的「藍圖」 。科學研究是一個廣泛收集信息,並通過分析、加工、處理得出有助於認識、解決相應問題的結論過程。由於師生的知識結構和科學素養的限制,對課題研究往往停留在經驗層次上,而忽略了科研的根本環節(信息的即時收集、分析、加工和處理工作)。因此,重視課題方案的設計,對於保證研究的規范性,提高科學研究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㈧ 歷史上與化肥和農葯有關的研究成果
常見氮肥有碳酸氫銨,硫酸銨,氯化銨,硝酸銨,尿素。常見磷肥有過磷酸鈣,鈣鎂磷肥,磷礦粉。常見鉀肥有硫酸鉀,氯化鉀,草木灰。混合化肥有磷酸銨磷酸二氫鉀,硝酸鉀。農葯有殺蟲劑(敵百蟲,葉蟬散,樂果等等)殺菌劑(波爾多液,甲基托布津等)殺蟎劑,殺線蟲劑(威百畝)殺鼠劑,除草劑(草甘膦 2,4–D丁脂 等等)
不知道有木有幫助。。。
㈨ 多選題:生物學基礎研究成果已應用到醫葯.農葯等領域。下列敘述中,符合這種情況的是
選ACD.
A正確,基於DNA的親子鑒定技術就是DNA指紋技術,是遺傳學與基因組學基礎研究成果的應用;
B錯誤,採用套種、合理密植、大棚種植等措施增加作物產量是基於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不是呼吸作用;
C正確,人工「腎」就是基於膜的選擇透過性而開發的,是膜生物學基礎研究成果在臨床醫學上的重要應用;
D正確,多倍體育種是建立在對染色體遺傳變異原理研究的基礎之上的。
㈩ 列出農葯發展的幾個歷史時期,並列出其主要成就
農葯的發展大體經歷了3個歷史階段,即天然葯物時代(約19世紀7O年代以前)、無機合成農葯時代(約19世紀7O年代至2O世紀4O年代中期)和有機合成農葯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