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該怎麼辦
一篇來自於《中國青年報》的文章供你參考!
「國家制定政策,充分發揮市場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決定性作用,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市場導向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國務院常務會議近日討論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修正案(草案)》(下稱《修正案》)強調。《修正案》完善了科技成果信息發布、處置收益分配等制度,突出了企業在科研方向選擇、項目實施等方面的主體作用,強化了知識產權保護。
引人注意的是,大學教授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的工作將更加自由。《修正案》規定,科研機構、高等學校科技人員可以在完成本職工作的情況下兼職從事科技成果轉化活動,或者在一定期限內離崗從事科技成果轉化活動。科研機構、高等學校應當建立制度規定或者與科技人員約定兼職、離崗從事科技成果轉化活動期間和期滿後的權利和義務。
《修正案》的推出無疑是我國經濟從坐享人口紅利到釋放改革紅利的踏實一步。遙遙相對應的是李約瑟之問,這位對中國社會深有研究的英國學者提出:「盡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作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
對這個問題的諸多答案之中,「轉化應用」是個頻頻出現的關鍵詞。魯迅先生恨鐵不成鋼地寫道:「外國用火葯製造子彈御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看風水;外國用鴉片醫病,中國卻拿來當飯吃。」
有創造,卻無創新;有創業,卻無產業。這不得不令人惋惜。拋開中西國民性的爭議,如何從聰明的創造走向智慧的應用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
一方面,無論圍觀網友如何痛惜某大學已經不是當年的某大學,就發表的科研成果而言,外國的月亮真的不那麼圓了,實打實的數據證明中國有大樓亦有大師的的高校、尤其是頂尖高校在世界PK中並不含糊。
另一方面,在這個全民創業的時代。根據國家科技部提供的資料,目前全國5100家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每年完成的科研成果3萬項,但其中能夠轉化並批量生產的僅有20%左右,形成產業規模的僅有5%。根據教育部門公布的統計數字表明,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還不到20%、專利實施率不到15%,而發達國家高達70%~80%。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影響因子高學術影響力大的核心刊物上發表的好文章、在試驗和實踐中漫漫求索獲得的專利該怎麼應用?誰來應用?
《修正案》提供了一種可能:高校教授兼職或者離崗創業。
理想的情況下,創造者最熟悉自己的成果,他們投身市場,在市場中發揮自己智慧的價值,並通過實踐的檢驗打磨產品。兼職及離崗期限的設置,也可以為教授保留學者的身份,降低失敗的成本。
科研與創業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很多成果誕生時根本看不出未來會給世界帶來怎樣的變化。畢達哥拉斯講解勾股定理,有人問他:有什麼用處呢?他嘲笑地給了那人幾個錢,說:這就是你要的用處。必然有許多有志於投身科研的人如嚴耕望所說「工作隨時努力生活隨遇而安」,對象牙塔外的市場並不感興趣。保護他們工作的純粹也是大學的責任之一。
同時,對於相當一部分科研工作者而言,格物致知後的經世致用也是人生的追求之一。高校嚴格的財務和人事制度多少是一種束縛。老老實實地做學校的項目,項目結束時還需要絞盡腦汁地湊發票,何況進入市場每天真金白銀的進出呢?既做老師又做老闆,算不算不務正業?評估怎麼算?會不會影響以後升副教授、教授?
《修正案》為這類人打開了一扇窗戶。但是,這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學校根據自己的情況制定的細則尤為重要。不僅要杜絕一邊抓錢一邊抓身份的投機,也要防止政策傳達不靈創業老師兩頭受氣的情況。更關鍵的是在財務、人事評估機制上有所變化,規則明白清晰。
此外,畢竟會搞科研不等同於懂經營,直接把創業學者丟到市場上,對於個人的成長而言或許是好事,但對於提高整個國家的科技轉換效率來說有點危險。在市場和高校之間的創業服務銜接,或許是需要抓緊的關鍵一步。
2. 王永貴的研究成果
在國際知名英文期刊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0餘篇、英文國際會議論文30餘篇(其中,2篇是sci索引,19篇ei索引、12篇abi全文收錄、2篇isshp檢索,15篇istp檢索),2007年在英國出版英文學術專著一部,在《管理科學學報》、《南開管理評論》、《管理世界》和《中國工業經濟》等國內核心期刊上公開發表論文60餘篇,在國內出版專譯著、教材30餘部。其中,《服務營銷》與《客戶關系管理》兩部教材入選教育部「十一五」規劃教材。
1)王永貴, ric h a rd lihua, marketing competences and strategic flexibility in china,palgrave macmillan ltd,2007(英文學術著作)
2)zhong yang, ric h a rd lihua, xiao zhang, 王永貴,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and market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study in china,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in china, 2007, (abi)
3)lianke song, 王永貴, jiangru wei, revisiting motivation preference within the chinese context: an empirical study,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 2007 ,1, 1, 25 - 41(abi)
4)王永貴, jay kandampully, hing-po lo, guicheng shi, corporate reputation and brand equity: a chinese study, corporate reputation review, 2006, vol. 9, no.3, pp179-197(abi)
5)王永貴 hing-po lo, quan zhang, you xue, how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affects firm performance: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based on the contingency approach,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in china, 2006, vol.1, no. 1, p27(abi)
6)王永貴, hing-po lo, yongheng yang, the constituents of core competences and firm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high-tech firms in china,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4, 4, pp.249-280(sci,ei)
7)王永貴, hing-po lo, yongheng yang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for service quality, customer value, satisfaction: evidence from china』s telecommunication instry, information systems frontiers2004,6:4, pp325-340.(sci)
8)王永貴 and hp lo, customer-focused performance and its key resource-based determinants in dynamic environments, competitiveness review, american society for competitiveness, usa, 2004,14(1/2):34-59 (abi)
9)王永貴,shanji yao et al., meta-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ct innovation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 (icmit2008)(ei)
10)王永貴 and hui feng, crm capability in service instries: conceptualization and scale development, 2008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 operations and logistics, and informatics, beijing(ei)
11)王永貴, customer asset management capability: measurements and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 based on china firms,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services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2008(ei)
12)王永貴, guicheng shi and zhong yao,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relationship strength: a disaggregated approach in the context of a chinese service instry, ieem 2007,新加坡(ei)
13)he jia and 王永貴, consumer creativity, participation and satisfaction: the influence of domain knowledge in service context, ieem 2007(ei)
14)王永貴, huifeng, jingang xing, managing customer relationship capability for superior customer asset: an empirical study in business market by taking a disaggregated approac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services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2007, 上海(ei)
15)王永貴,非常小器案例點評:銷售模式與產品的不匹配,北大商業評論,2008年10
16)王永貴,常建坤,顧客資產管理與顧客資產管理能力平台及其構成研究,《管理世界》, 2008。
17)王永貴等,對市場導向、顧客資產導向與新產品開發績效之間關系的探索性研究——基於中國背景的調節效應模型,《南開管理評論》,2008。
18)王永貴,高忠義等,創新用戶社區的運行機制及其管理研究,《珞珈管理評論》,2008
19)賈鶴,王永貴等,參照群體對消費決策影響研究述評,《外國經濟與管理》,2008
20)常建坤,王永貴等,領先優勢狀態創新投入與創新績效的關系,《財貿經濟》,2007
21)王永貴,賈賀,全球客戶管理的研究與實踐的現狀與展望,《外國經濟與管理》2007
22)常建坤,王永貴,顧客關系能力的關鍵維度及其對顧客資產的驅動過程研究,《管理世界》,2007
23)王永貴,顧客關系活動對顧客資產的差異性影響研究,《中大管理評論》,2006年
24)王永貴,張煒,顧客關系管理活動、關系收益與顧客資產,《營銷科學學報》,2006年
25)韓順平,王永貴,市場營銷能力及其績效影響研究,《管理世界》,2006年
26)韓順平,王永貴,顧客資產管理視角下的顧客忠誠及其驅動因素研究,《經濟管理?新管理》,2006年
27)王永貴,顧客關系活動、關系質量與顧客資產的關系研究——基於顧客視角的實證分析,《經濟管理》新管理,2005年
28)石貴成, 王永貴, 邢金剛,於斌,對服務銷售中關系強度的研究——概念界定、量表開發與效度檢驗,《南開管理評論》,2005年。
29)王永貴, 韓順平,邢金剛,於斌,基於顧客權益的價值導向型顧客關系管理:理論框架與實證分析,《管理科學學報》, 2005年。
30)王永貴,邢金剛, 李元,戰略柔性與競爭績效—環境動盪性的調節效應,《管理科學學報》,2004年。
31)王永貴,顧客資產管理:背景、現狀與問題,《經濟管理》新管理,2004年
32)etzel/ walker/ stanton/王永貴著,《市場營銷》(第14版),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33)王永貴,譯著,菲利普?科特勒著,《政府營銷管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34)王永貴,譯著,《營銷策劃分析》,唐納德?勒曼和拉塞爾?溫納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35)王永貴,馮慧,譯著,《顧客利益代言》,格倫?厄本(glen urban)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36)王永貴,譯著,《經理人員的職能》,巴納德著,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年
37)王永貴,譯著,《組織市場營銷》,james anderson等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38)王永貴,譯著,《管理:使命、責任與實務-責任篇》,peter drucker, 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年。
39)王永貴,譯著,《管理:使命、責任與實務-使命篇》,peter drucker, 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年。
40)王永貴,譯著,《管理:使命、責任與實務-實務篇》,peter drucker, 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年。
41)王永貴,董伊人,編譯,《戰略市場營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42)王永貴,楊永恆,譯著,《公司戰略》第一/二版,譯著,1998/2005年,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43)王永貴,譯著:《精益企業:降低浪費的綜合方法》,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年
44)王永貴,譯著,《精益供應鏈管理》,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年。
45)王永貴,譯著,《消費者王朝:與顧客共創價值》,prahalad, 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年。
3. 姜大源的研究成果
八五國家級重點課題「關於借鑒德國雙元制經驗,促進我國職業技術護教育改革的研究與實驗」總報告執筆人;
九五教育部重點課題「面向21世紀的職業學校專業設置」總報告執筆人;
十五教育部重點課題「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思想研究」組長;
十一五教育部重點課題「世界職業教育發展趨勢研究」組長; 「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7年1月
「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思想研究:理論、實踐與創新」: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7年4月
「職業學校專業設置的理論、策略與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8月
「工作過程導向的高職課程開發探索與實踐——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課程開發案例匯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12月,等等。 在人民日報、中國教育報、中國青年報、中國勞動報、教育研究、教育發展研究、中國高教研究、課程教材教法、教育與職業、中國職業技術教育、中國培訓、職業技術教育、職教論壇、基礎教育參考、德國研究等國家級或社科核心報刊發表教育文章300多篇。
4. 高校科研成果為什麼轉化困難
一、是高校、科研機構有效供給不足。高校、科研機構是科技成果的主要來源,而大專部分高校院所的科研屬成果是基於科研興趣或者是前沿熱點,沒有真正形成以需求為導向、以市場為依歸的研發模式。這造成科研人員的技術研發活動在立項階段就可能與市場需求不一致,導致具有轉化價值的成果比例不高。
二、現在不能單純地就轉化談轉化,而是要面向市場,企業在科技成果轉化中要承擔主體作用,形成科技成果從研發到市場化的渠道。但目前在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方面,90%以上的企業研發、轉化科技成果的動力能力不足。國企大而不強、外企強而不為、民企長而不大,中小企業大多處於產業低端,對成果轉化「有心無力」。
5. 什麼是科研院所
科研院所是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的基地,是培養高層次科技人才的基地,是促進高科技產業發展的基地。
加強和改進科研院所黨的建設工作,對於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促進科技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力量。要完善相關制度體系,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成果導向,精簡科研項目管理流程,改革重大科技項目立項和組織實施機制,給予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多自主權。
要堅持國家目標導向,自覺服從服務於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分類改革,精準施策,加強監管。
(5)大學成果導向擴展閱讀:
科研院所相比於其他高校有哪些獨特優勢:
1、從科研條件方面來說
以北京為例,像一些物理所、化學所、計算機所,硬體實力完全可以和清華北大媲美。另外,研究所的普遍狀況是,老師多學生少,如果同學希望在學術研究上有所造詣,可以考慮一下不錯的研究所。
2、從補貼上看
研究所的生活補貼,普遍要高一些,一般研究生在高校,每月能拿到的補助大概在1000元左右,而研究所發的補助通常是高校的兩倍,部分研究所給博士研究生提供的補助,每月甚至達到了5000元。
3、從實踐項目上來說
科研院所的項目大都比較落地,是真正有需求的實踐項目,而高校里的項目很有可能就是為了鍛煉學生能力而設置的純研究的項目。所以在學校里,導師分配的項目主要是給學生來做,然後導師給予指導;而科研院所則更像是下發的工作任務,往往是整個團隊共同負責。
4、從生活上來說
研究所的生活相對要枯燥一些,更像是上班,而且是在機關上班的感覺;高校是由多個學院組成,生活還是比較豐富的,各種社團、各種活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關於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關自主權的若干意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關於加強和改進科研院所黨的建設工作的意見
6. 中國石油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有哪些科研成果
經過多年的建設,學院擁有一批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教學與科研實驗設備。
近五年學院承擔並完成了國家自然基金、973、863以及省部級科研課題102項,在油氣測控技術、煉油化工裝置模擬培訓、生產過程先進控制與優化、隨鑽測量、旋轉導向鑽井裝備研製等方面形成了科研優勢和特色技術,被SCI、EI檢索論文443篇,獲得發明專利85項,獲國家、省部級教學科研獎勵20餘項。
面向未來,控制學院全體師生凝心聚力,銳意進取,深化改革,創新發展,為培養高質量人才、服務國家能源戰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而努力奮斗!
7. 在大學學習期間的收獲有哪些這些收獲對自己一生成長的影響怎樣
大學的收獲關鍵看你的時間安排,也就是說你把你的時間花在哪裡,你的成果、收獲就會在哪裡。
大學最關鍵的還是學習,學習更多的是自學,自學首先要確立明確的學習目標。
為了能專心致志,明確目標是很有幫助的,因為具體明確的目標可以產生具體結果,也就是說目標具有結果導向性。再說的具體點就是:我們只有很清楚的知道了自己接下來要做什麼,我們大腦才會提前做好准備,調整好狀態、心態去面對接下來要做的事情。
不過要注意的是,這個目標不能是長期目標(如果是,還必須把它細分),它的時間間隔一定要合適,因為我們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會隨著時間的間隔產生松動和減弱。
其次,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時間。
先明確自己的時間利用效率,就是感受時間的長度和時間段內能做多少事。例如:設定十分鍾「倒計時」,看在這段時間內能完成多少事;接著,先「預估」完成某項任務(讀書、作業、工作等)的所需時間,然後再和「實際」所需時間做比較分析。如此經常練習,就能幫助我們了解不同任務所需的時間長短,進而預留足夠的時間,完成各項任務。
其次,制定確實可行的作息表,張貼在房間的顯眼處。如果接連幾天,都無法依照預定時間作息,應找出原因並做調整。制定作息表的關鍵在於: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時間規則,「自己做得來」的內在意識會比較樂意遵守。只要堅持一段時間,我們的時間管理能力自然會提高。
其三,提升自己的學習效率。
大學的自學更多的是靠自己去閱讀學習,而且有效閱讀也是所有學習能力的基礎,所以提升學習能力最基本的要先「學會閱讀」。提升閱讀能力可以學習一下快速閱讀,快速閱讀是一種相對科學、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掌握快速閱讀之後,在閱讀文章、材料的時候可以快速的提取段落、文章的脈絡和重點,促進整理歸納分析,提高閱讀理解效率;同時很快的閱讀速度,還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游刃有餘的做其它事情。具體練習可以參考: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軟體,安裝軟體即可進行試用訓練。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提高閱讀速度5倍左右,注意力、記憶力、理解力、思維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一些提高,最終提高閱讀、學習效率,取得好成績。
再者,在閱讀過程中,要學會並養成有目的、有重點地進行閱讀的習慣,使我們在閱讀時善於發現重點、新問題、新觀點和新材料。在讀書的過程中或讀完一本書的時候,要學著做點讀書筆記,記錄一下書本的脈絡主旨、主要人物、事跡、以及閱讀感悟(思考)等,一些優美詞句也可以摘抄一下。
其四,要學會自我監視。
人總是有惰性的,所以要學會檢視自己。定期做紀錄並檢視,寫下自己想要改善的問題、列出錯誤的地方、檢討學習心得:「我學會了哪些知識?掌握了什麼技能或方法?我是怎樣解決問題的?在解題中有沒有什麼遺漏或錯誤?將來如何避免?在日後的學習中要怎樣做比較好?」這些自我評價的過程,會使我們逐漸意識到自己的優、弱點,找到出現具體問題的具體原因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