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科技成果調查問卷

科技成果調查問卷

發布時間:2021-06-14 08:44:35

⑴ 請各位高人幫我回答一下這個作業,結合當地實際論述我國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及發展對策。

當前,我國農業發展已進入新的階段,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對農業科技的需求強烈,但是,我國傳統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卻存在諸多問題,滿足不了當前農村發展的需要和農民的多樣性科技需求。本文主要以全國特別是山東省為研究對象,採用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參與式調查法、文獻法等方法獲取資料,並結合其他學者的研究,詳細分析了當前我國政府主導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和其他多元化農技服務組織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進一步發展的策略和措施。最後,提出了構建新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的構想和應採取的支持措施,研究的主要結論如下:
我國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發展中存在管理體制不順、機制不活、隊伍素質不高、經費保障不足、服務效果不理想等問題。在今後發展中,要理順農業技術推廣系統的管理體制,實行規范化管理;要制定嚴格的管理制度,合理配備推廣人員;同時,要保證基層農技推廣系統特別是履行公益性職能的推廣機構所需經費,努力擴寬經費融資渠道。
農業專業協會在對農業科技的推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農民培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發展上存在行政力量干預過多、內部管理機制不健全、綜合實力不強、缺乏資金和技術、市場競爭能力差等問題。地方政府要關注和重視農業專業協會,積極宣傳農村合作組織的知識,盡快出台相關章程,規范協會的運作和管理,促進協會更好地發展。
農業高校和科研單位是農業技術的源泉,在參與農業技術推廣中具有技術和人才雙重優勢,但是其從事推廣工作缺乏所需的資金和動力,在今後的發展中,首先要轉變觀念,營造有利於其進行農業技術推廣活動的外部環境;其次,要大力開發應用性成果,全面促進農業科技成果向社會生產力轉化;最後,要以市場為導向,建立教學、科研和生產相結合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機制。
農業公司和龍頭企業也是農業推廣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來講,存在發展緩慢、帶動能力不強、受自身利益驅使、容易與農民產生矛盾等問題。在發展上,政府要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的支持和管理力度,要注意協調龍頭企業和農戶的利益分配機制;同時,龍頭企業本身要加強科學管理,改善內部運行機制,自我發展壯大。
我國新型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應逐步構建成以國家農技推廣機構為主導,農業專業協會、農業科研教學單位、龍頭企業等廣泛參與、分工協作的多元化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為了完善新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首先,要加快政府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改革,大力支持多元化服務組織的發展。其次,要建立國家級農業技術推廣協調機構,促進多元化推廣組織的有效聯合。第三,要完善建立新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的外部保障措施,主要包括:要加強政策法規建設,保障推廣事業健康發展;要加大對農業科技推廣的投入力度;要加大政府對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的支持力度;要在重新認識農業科技供求關系的基礎上,加快農業技術市場的培育;同時,要加強對農業科技知識產權的保護和管理。

註:此篇文章來源於《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發展現狀與改革研究》 董金和 中國農業大學 2005

⑵ 遺傳育種成果調查表

看網站:分子遺傳育種
或者:http://www.bioon.com/Index.asp
絕對有你要答案!

去找找下邊的文獻全文看看吧:
遺傳育種
AFLP分子標記在玉米優良自交系優勢群劃分中的應用 吳敏生 王守才 戴景瑞 《作物學報》 2000 26(1)

摘 要:利用AFLP分子標記技術研究了17個玉米優良自交系的遺傳多樣性,4個AFLP引物組合分別擴增出30、30、44、41條多態性帶,平均每個引物組合擴出36.25條帶,4個引物組合共擴增出145條帶,每一個引物組合都可將17個自交系完全分開。利用AFLP數據、進行聚類分析,將17個優良自交系聚為6群,結果表明,用AFLP標記進行玉米優勢群劃分與自交系系譜親緣關系基本一致,AFLP技術可以用於玉米自交系的遺傳多樣性研究和優勢群劃分。

從事緊湊型玉米育種的回顧與展望 李登海 《作物雜志》 2000 (5)

摘 要:從探索我國玉米高產道路,進行夏玉米高產攻關研究開始,講述了在高產試驗中從平展型玉米雜交種發展到應用緊湊型玉米雜交種的歷史過程,並通過緊湊型玉米與平展型玉米的株型比較試驗,證明了緊湊型玉米較平展型玉米的增產作用,結合緊湊型玉米雜交種的生理特徵,探索良種良法配套技術,創造出16444.35kg/hm2的夏玉米高產記錄。選育出20多個被全國玉米育種單位廣泛應用的緊湊型玉米自交系,所選育的緊湊型玉米雜交種佔全國玉米種植面積的1/3以上。推動了我國玉米育種和高產栽培研究事業的發展。本文對緊湊型玉米育種的發展提出了作者的觀點。

帶遺傳標記的玉米基因雄性不育的發現及遺傳和利用研究 林曉怡 楊典洱 林建興 《作物學報》 2000 26(2)

摘 要:1992年在玉米族遠緣雜交組合3402F3(丹340×403-2)中首次發現帶標記性狀的基因雄性不育(GMS)材料。遺傳分析結果表明,不育性受1對隱性基因控制。當不育株(A)與可育株(B)進行兄妹交,育性分離比例接近1∶1;而可育株(B)自交的後代,可育株與不育株的分離比例為3∶1。連鎖遺傳分析結果證明,不育基因(ms °)與標記性狀基因(plf)緊密連鎖,未發現有交換現象,它們可能位於同一染色體同一位點上。經過不育株5代兄妹交已選出幾個高產核不育兩用系。通過測交篩選出一個強優勢高產恢復系HR-1。利用高產核不育系與強優恢復系配製出兩個超高產玉米雜交種;小區(0.0066hm2)產量分別為72.0kg和78.1kg,比對照掖單13號增產18.6%和28.7%。本文還討論了帶遺傳標記的高產核不育兩用系的應用前景,並提出進一步研究ms°-plf基因的設想。

利用SSR標記研究玉米自交系的遺傳變異 李新海 傅駿驊 張世煌 《中國農業科學》 2000 33(2)

摘 要:利用SSR標記研究了21個玉米(Zea mays L.)自交系的遺傳變異,初步進行了雜種優勢群劃分。從69對SSR引物中篩選出43對擴增產物具有穩定多態性的引物。43對引物在供試材料中共檢測出127個等位基因變異,每對引物檢測等位基因2~7個,平均為2.95個;平均多態性信息量為0.511。21個自交系之間的遺傳相似系數變化范圍為0.480~0.768,平均為0.627。 UUPGMA 聚類分析結果表明,供試自交系可分為2個類群。黃早四自成1群;其餘20個自交系又分為5個亞群。生產上利用的高產雜交組合的親本均屬於不同的類群(亞群),而在類群(亞群)內未發現高產組合。研究發現8對具有較高多態性信息量的引物,利用這些引物可以對供試材料進行初步鑒定。研究表明,利用SSR標記可以進行玉米自交系遺傳變異分析,並用於雜種優勢群劃分。

我國21世紀玉米遺傳育種工程技術展望 李晚忱 榮廷昭 《玉米科學》 2000 8(2)

摘 要:介紹了國外玉米遺傳育種工程在分子生物學和基因工程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動態,根據我國玉米遺傳育種研究工作面臨的艱苦任務和有待解決的主要問題,提出了21世紀初的發展策略。

玉米三種遺傳效應研究現狀與技術集成 段民孝 宋同明等 《玉米科學》2001,01

摘 要:通過大量詳實資料,對玉米雜種優勢、雄性不育、油分基因花粉直感等三種遺傳效應的研究歷史與現狀作了詳細概述,根據相關的遺傳理論與實踐,提出了將三種遺傳效應進行技術集成的可能性,從而形成一種高產優質玉米生產模式,有可能是未來玉米生產的發展方向。

山東省八九十年代玉米雜種優勢模式的利用 宋再華 史新海 彭守華 於福新《雜糧作物》2001,2

摘 要:通過對山東省1980~1999年生產上推廣的37個主要玉米雜交種進行分析,總結探索出山東省八九十年代有10種雜種優勢主體模式和19種子模式。其中,應用最多的主體模式為BSSS群×唐四平頭群,子模式為8112亞群×唐四平頭群、XL80亞群×唐四平頭群和C103亞群×唐四平頭群。

玉米輪回選擇的現狀與展望 謝俊賢 《雜糧作物》2001,2

摘 要:系統回顧了國內外玉米輪回選擇的研究進展;扼要介紹了我國學者近年來提出的4種新的玉米輪回選擇改良方法;同時對有關的幾個重要問題進行了展望。

玉米產量性狀配合力遺傳分析 王向東 高根來 張風琴《玉米科學》2001,01

摘 要:通過對8個中晚熟玉米自交系產量性狀進行雙列雜交分析,表明各個自交系產量性狀的一般配合力與特殊配合力存在顯著差異,玉米雜交種F1的產量構成受到一般配合力與特殊配合力的共同作用,用特殊配合力對F1的作用大於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高低與一般配合力無明顯相關關系。因此在玉米雜交種組配與自交系改良工作中,既要兼顧雙親的一般配合力與特殊配合力,又要保持雜交優勢利用模式與選系模式的種質關系。

玉米主要品質性狀的配合力分析 祁新 趙穎君 鄔信康等《玉米科學》2001,01

摘 要:採用不完全雙列雜交法,對普通玉米4個品質性狀(澱粉、油分、蛋白質、賴氨酸含量)的GCA和SCA及其相關進行了分析。同一品質性狀不同親本的GCA差異較大,同一自交系不同品質性狀的GCA也有差異,同一品質性狀因組合不同而SCA也不一樣。親本自交系的GCA和SCA對雜種的品質性狀有重要作用,二者不能相互代替。

玉米雄性不育性研究Ⅷ.對玉米YⅡ-1不育胞質線粒體DNA RFLP分析 秦泰辰 徐明良等《作物學報》2001,2

摘 要:以玉米T、S、C群及新選育的YⅡ-1不育系為材料,用這4類群不育胞質線粒體DNA,經4種限制性內切酶酶切,長距凝膠分離酶切片段獲得高解析度的清晰譜帶。再以5種線粒體特異的基因片段作為探針與酶切條帶雜交,結果表明:T、S、C群表現較多差異的雜交帶型,持有明顯的多態性,YⅡ-1型雜交帶與T、S群區別明顯,與C群有少量差異。這為從遺傳組成上區分不育胞質類群和YⅡ-1型不育系的歸群提供試驗依據。

近等基因背景下對玉米胚乳突變基因ae的遺傳效應研究 滕文濤 宋同明等《作物學報》2001,2

摘 要:採用8個生產上常用的常規玉米自交系以及它們的ae近等基因系各組配16個組合進行裂區試驗。測定等基因背景各對組合的直鏈澱粉含量、千粒重、小區產量及其它農藝性狀。結果表明,純合aeae的組合與同型馬齒型組合相比千粒重、小區產量普遍降低而直鏈澱粉含量顯著提高,遺傳背景對ae基因的表達有重要影響,自交系和雜交種中可能存在著對ae基因表達不同數量的修飾基因。

利用RFLP和SSR標記劃分玉米自交系雜種優勢群的研究 袁力行 傅駿驊 張世煌等《作物學報》2001,2

摘 要:利用RFLP和SSR標記對29個玉米自交系進行雜種優勢群劃分,篩選出56個多態性RFLP探針酶組合,66對多態性SSR引物,分別在供試材料中檢測到187個和232個等位基因變異。兩種方法比較表明,SSR標記的平均多態性信息量(PIC,0.54)高於RFLP(0.42);但對供試材料的遺傳多樣性評價基本一致,平均遺傳相似系數(GS)分別為0.64和0.62。綜合RFLP和SSR分析結果進行聚類分析,將供試材料劃分為四平頭,旅大紅骨,LSC,BSSS和PA五個類群,劃分結果與系譜分析基本一致,並把系譜來源不清的種質劃分到相應的雜種優勢群。其中PN群的確認,進一步完善了我國玉米種質雜種優勢群的基本框架,為育種實踐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

玉米遺傳轉化系統的研究進展 王罡等 《遺傳》2001,1

摘 要:本文介紹了近年來玉米遺傳轉化系統的建立、基因導入手段、方法等方面的研究進展。

玉米野生近緣種類玉米的研究和利用 李冬郁等《玉米科學》2001,2

摘 要:玉米的野生近緣植物類玉米有兩個種,一為一年生墨西哥類玉米,一為多年生類玉米.多年生類玉米有兩個變種,一為四倍體多年生類玉米,一為二倍體多年生類玉米,它們是玉米屬中除玉米種之外的另外兩個種.這些野生種在自然界的嚴酷競爭和自然選擇條件下形成了許多優良特徵、特性,特別在抗逆性、抗病蟲害、品質等方面.將其有益基因導入到栽培玉米獲得豐富的多樣性的種質遺傳資源,以創建新的基因庫,是提高玉米育種水平和效率、加快育種進程的重要基礎和途徑.通過玉米與其野生類玉米雜交,我們正從其雜種後代中選育出大批在糧食用和飼料用等方面有利用價值的優良植株並建立株系,從中選育出了優良異源自交系並配製出優良雜交種用於生產。

分子標記在玉米遺傳育種中的應用 王彩潔等《玉米科學》2001,3

摘 要:本文綜述了近年來分子標記技術在玉米目標基因的標記、玉米自交系親緣關系與遺傳多樣性研究、QTL分析、雜種優勢研究中的應用.

3個玉米細胞質雄性不育系的選育及分組鑒定 李晚忱等《作物學報》3

摘 要:從地理遠緣雜交和親緣遠緣雜交群體中,分離選育川G、類2、類3三個玉米細胞質雄性不育系。恢保關系鑒定和線粒體DNA的RFLP分析表明,三個不育系均屬C組細胞質雄性不育。但是,從線粒體DNA的RFLP帶型可以推斷,川G與類2、類3以及參試C組不育系屬於不同亞組,對克服C組細胞質雄性不育的遺傳單一性具重要意義。這三個不育系的不育性穩定且恢復容易,用以轉育的生產用不育系,已經推廣應用。

利用cDNA―AFLP技術研究玉米基因的差異表達 吳敏生 高志環 戴景瑞《作物學報》3

摘 要:利用cDNA-AFLP技術,對玉米強優勢組合和弱優勢組合及其雙親自交系在苗期和雄穗生長錐伸長期的基因表達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玉米強優勢組合和弱優勢組合的基因表達有明顯差異,基因表達有多種類型,表現出質和量的差異,不僅有增強,也有雙親沉默,弱優勢組合雙親沉默的數量在苗期和雄穗生長錐伸長期均高於強優勢組合,雜種優勢的大小可能與雙親基因間的抑制有關。

玉米細胞質線粒體DNA RFLP分類研究 李小琴等《作物學報》2001,4

摘 要:本實驗用4個酶、4個探針組成16個酶/探針組合對玉米N、T、C、S、WBMs、801CMS等細胞質進行了線粒體DNA(mtDNA)RFLP分析。一方面對玉米細胞質 mtDNARFLP 分類方法進行研究,證明只要酶/探針技術體系合適,可以通過該方法對細胞質進行快速准確地分類;提出探針的選擇是主要的,酶次之;認為PstⅠ/B30、HindⅢ/pBcmH3、BamHⅠ/pHJ2-7-1三個酶/探針可以作為mtDNA RFLP分類技術體系。另一方面,用 mtDNA RFLP分 類法把新發現的 WBMs 不育胞質劃分為S組,801CMS劃分為C組。

CIMMYT群體與中國骨幹玉米自交系雜種優勢關系的研究 李新海等《作物學報》2001,5

摘 要:本文旨在採用NCⅡ遺傳交配設計,通過在武漢的兩年試驗研究10份 CIMMYT 群體與我國骨幹玉米自交系之間的雜種優勢關系,以探討利用外來種質拓寬我國玉米種質遺傳基礎的途徑.試驗結果表明:在與我國優良骨幹自交系交配的組合中,群體Staygreen、群體43-C11和群體21-C2三個群體穗部性狀表現較好,單株產量一般配合力高,表現出較高的利用潛力.在供試的50份組合中,有13份組合的對照優勢為正值,其中涉及到含有Tuxpeno血緣的3個群體(群體43-C11、群體21-C2、群體49-C6)的組合達8份,佔61.54%.在4份強優勢組合中,群體43-C11和群體21-C2參與形成的有3份.這些結果暗示我國現有的優良種質與Tuxpeno種質的配對有可能組成具有較大潛力的雜種優勢模式.A8833和A9245群體諸性狀一般配合力表現較差,與供試的我國骨幹玉米自交系的雜種優勢較低.群體32、基因庫19-C19、黃粒綜合種C3和P500四個群體農藝性狀一般配合力表現中等,產量一般配合力不高,但可以作為特殊種質資源加以利用.本文的研究結果為有效利用這批外引種質提供了重要信息。

優質蛋白玉米自交系產量的特殊配合力及其雜種優勢模式的初步分析 番興明等《作物學報》2001,6

摘 要:對從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CIMMYT)引入的及省內自育的10個優質蛋白玉米(QPM)優良系進行了配合力分析及雜模式的初步研究.通過部分雙列雜交獲得45個雜交組合,並種植在雲南省的3種不同生態條件下進行觀察鑒定.產量的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品種之間、環境之間的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而重復之間不顯著;產量的一般配合力差異達極顯著水平,而特殊配合力的差異不顯著.雜交組合CML147噪ML23具有最高產量(8512.95kg/hm2),雜交組合YML102噪ML12具有最低產量(1486.05kg/hm2).自交系YML23產量的一般配合力效應值最高(90.90),自交系CML149(35.19)和CML147(30.57)產量的一般配合力效應值也較高;而自交系CML174產量的一般配合力效應值最低(-66.23).自交系CML140與YML102具有最高的產量特殊配合力效應值(95.95),自交系CML140與YML29產量的特殊配合力效應值也較高(86.31);而自交系YML12與YML102產量的特殊配合力效應值最低(-178.19).根據雜交組合產量性狀的配合力分析,可初步將這10個優質蛋白玉米自交系劃分為4個雜種優勢群和4種雜種優勢模式。

利用RFLP和SSR標記劃分玉米自交系雜種優勢群的研究 袁力行 傅駿驊 張世煌等

優質蛋白玉米遺傳育種研究進展 丁占生 《中國農業科學》 2000 33(增刊)

摘 要:從遺傳規律、種質資源、品種選育3個方面對優質蛋白玉米研究進行了綜述。opaque-2基因可調節醇溶蛋白的合成,改善胚乳蛋白質品質;修飾基因可克服opaque-2基因的負面效應,作用機理可能與γ-醇溶蛋白含量增加有關。將opaque-2基因和修飾基因導入普通玉米種質,選育出若干優質蛋白玉米基因庫、群體,並進行雜種優勢和配合力研究。今後應注重遺傳規律研究,為育種提供新思路、新方法。熱帶、亞熱帶地區結合雜交種選育繼續拓寬遺傳基礎,溫帶地區應重點開展種質的引入、改良及創新研究,在育種工作中應用簡便、有效的品質檢測方法和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

玉米根系性狀的遺傳及相關分析 王秀全 陳光明 何丹 《中國農業科學》 2000 33(增刊)

摘 要:對玉米根系性狀的遺傳及相關研究結果表明:各根系性狀在不同親本間存在真實的遺傳差異;不同親本之間,根系性狀的配合力存在顯著差異,這為組配出根系發達的玉米雜交種提供了遺傳基礎。同時根系性狀中氣生根條數、根鮮重、根乾重、根總長、根總條數等性狀的遺傳以加性效應為主,遺傳力較高,能穩定遺傳,其轉育及早代選擇有效。相關分析表明,氣生根條數與根鮮重、根乾重、根總長、根總條數、土壤中根條數正相關顯著或極顯著,可作為玉米育種根系選擇的指標。

玉米果穗苞葉性狀的遺傳分析 霍仕平 晏慶九 許明陸 《雜糧作物》 2000 20(2)

摘 要:採用NCⅡ交配設計,對玉米果穗苞葉數、苞葉長、苞葉寬和苞葉重進行了遺傳分析。結果表明:苞葉數和苞葉寬的遺傳總方差中,加性方差占絕大部分,遺傳上主要表現為加性效應,符合加性——顯性遺傳模型,兩性狀的廣義遺傳力(hB2(%)分別為54.69%和37.81%,狹義遺傳力(hB2(%)分別為49.42%和29.17%;苞葉長和苞葉重的遺傳總方差中,加性方差雖佔大部分,但非加性方差也約佔1/4,甚至接近1/2(苞葉重),遺傳上除主要表現為加性效應外,尚有顯性和上位性效應存在,兩性狀的hB2(%)分別為61.62%和93.01%,hB2(%)分別為43.43%和55.08%。在育種上,這4個苞葉性狀重點在於對親本的選配,但苞葉長和苞葉重還應重視等位基因的顯性效應和非等位基因間的上位性所產生的雜種優勢。

玉米人工合成群體配合力效應及遺傳潛勢研究 鐵雙貴 鄭用璉 劉丁良 《作物學報》 2000 26(1)

摘 要:選用6個自交系為測驗種,採用NCⅡ遺傳交配設計,對以我國西南地區優良玉米地方種質巫溪14,蘭花早和北美,熱、亞熱帶種質為主體的人工合成群體LBM、WBM、LLS、WLS和兩個美國優良群體BSSSR、BS16等6個群體的配合力效應及遺傳潛勢進行了系統評估。兩年兩地(武漢、安陽)的研究結果表明:LBM、WBM、LLS、WLS群體的單株產量GCA高於BSSSR和BS16;參試的36個組合中高產組合主要集中在以LBM、WBM、LLS、WLS為親本之一的組合中,其中WBM ?HZ85產量最高;根據SCA效應及產量表現,確定了若干雜種優勢配對模式;雜種優勢類群的劃分存在明顯的交叉,表明人工合成群體遺傳變異豐富、遺傳基礎復雜,具有較好的輪回選擇及組配優勢組合的遺傳潛勢。

玉米雜種優勢與種質擴增、改良和創新 張世煌 彭澤斌 李新海 《中國農業科學》 2000 33(增刊)

摘 要:遺傳基礎狹窄是當前玉米育種的首要限制因素。根據雜種優勢群和雜種優勢模式的原理擴增和改良玉米種質,將為育種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奠定基礎。我國研究雜種優勢群的技術路線可概括為系譜分析結合雙列分析、NC-Ⅱ設計和DNA分子標子技術的組合。當前,我國玉米育種主要使用3個雜種優勢群或5個亞群,2個主要雜種優勢模式或4個子模式。根據我國玉米生產和種質結構特點,制定了玉米種質擴增、改良和創新的技術路線,主要包括外來群體接力改良、創造半外來種質和分析雜種優勢群與構建雜種優勢模式。雜交種選育技術的提高和雜種優勢模式的構建促進群體改良技術從群體內選擇轉變為群體間相互輪回選擇。相應的技術路線也要予以調整。

玉米種子純度檢驗方法研究 孔廣超 曹連莆 《種子》2000 (3)

摘 要:闡述了檢驗玉米種子純度的形態學方法、生理生化方法和分子生物學方法的研究及應用情況,並對各種方法的優缺點進行了述評。

玉米株型性狀的遺傳參數研究 趙延明 王玲 王日方 《雜糧作物》 2000 20(2)

摘 要:選擇玉米株型性狀時應以GCA為主,重點考慮親本自身的性狀特點。株高GCA與穗位GCA、葉面積GCA,穗位GCA與葉面積GCA,葉長GCA與葉面積GCA,葉面積GCA與葉片數GCA之間相關顯著或極顯著,相互間選擇有促進作用。遼76、遼87、遼5088、沈137等自交系可根據育種目標加以利用。

雜種優勢模式在山東省玉米育種上的應用 陳舉林 王玉林 蘇波 《雜糧作物》 2000 20(2)

摘 要:山東省玉米育種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其遺傳基礎相對狹窄。主要種質分為改良Reid、Lancaster、塘四平頭、旅大紅骨和其它雜優種質群。改良Reid和塘四平頭雜優群起主導作用。主要雜種利用模式以改良Reid×塘四平頭,塘四平頭×其它種質、改良Reid×其它種質、塘四平頭×Lancaster、改良Reid×旅大紅骨為輔。應加強種質改良,豐富遺傳基礎,探索新的雜種優勢利用模式。

玉米分子圖譜的構建和遺傳多樣性分析 王天宇 黎裕 《玉米科學》 2000 8(2)

摘要:全面評述了近一二十年來利用分子標記技術構建分子標記圖、進行遺傳多樣性評價及雜種優勢預測的研究進展。

玉米單交種選育存在的不足及彌補措施 於秀榮 邢吉敏《河北農業科學》4(2) 2000 6

摘要:玉米單交種的選育越來越集中在幾個骨幹自交系,造成種質遺傳基礎狹窄。為拓寬種質遺傳基礎,應進一步發掘和引進種質資源,採用群體改良和生物工程技術選育自交系。

帶遺傳標記的玉米基因雄性不育的發現及遺傳和利用研究 林曉怡 楊典洱 林建業 《作物學報》 2000 26(2)

摘要:1992年在玉米族遠源雜交組合3402F3(丹340X403-2)中首次發現帶標記行狀的基因雄性不育(GMS)材料。遺傳分析結果表明,不育性受1對隱性基因控制。當不育株(A)與可育株(B)進行兄妹交,育性分離比例接近1:1。而可育株(B)自交的後代,可育株與不育株分離的比例為3:1。連鎖遺傳分析結果證明,不育基因(MS0)與 標記性基因(PLF)緊密連鎖,未發現有交換現象,它們可能位於同一染色體同一位點上。經過不育株5代兄妹交已選出幾個高產核不育兩用系。通過測交篩選出一個強優勢高產恢復系HR-1。利用高產核不育系於強優勢恢復系配製出兩個超高產玉米雜交種;小區(0.0066HM2)產量分別為72.0KG和 78.1KG,比對照掖單13號增產18.6%和28.7%。本文還討論了帶遺傳標記性狀的高產核不育兩用系的應用前景,並提出了進一步研究MS0-PLF基因的設想。

矮生玉米的遺傳與育種 閻淑琴 《玉米科學》 2000 8(2)

摘要:簡單的概述了矮生玉米的遺傳規律。回顧了我國矮生玉米育種及其發展概況。並結合嫩江農科所育種實踐,論述了矮生玉米的研究使用及其發展前景。

爆裂玉米的品質及其選育 曾三省(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所 100081)1999,7(1).—14~17

摘要:本文對爆裂玉米的品質及其測定作了介紹,並對影響爆裂玉米最重要的品質特徵爆裂膨脹性的因素進行分析,還論及爆裂玉米品種的選育方法。

多胞質玉米胚乳澱粉粒性狀的掃描電鏡觀察 李敬玲(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 北京 100101),賈敬鸞,劉 敏… 遺傳學報.— 1999,26(3).—249~253

摘要:11種多胞質系玉米胚乳澱粉粒的掃描電鏡觀察表明:不同的細胞質對細胞核有不同程度的互作,3種甜質胞質玉米的胚乳澱粉粒多呈球形,排列緊密,存在一定的共性;這11種玉米胚乳澱粉粒的平均直徑為9.78μm~14.69μm,通過玉米胚乳粉粒形狀特徵的觀察,在玉米澱粉性狀和玉米籽粒的商品價值關繫上進行一定程度探索,為玉米的進一步發展和研究提供了科學依據。

黑龍江省玉米品種發展歷程及其遺傳組成分析 李春霞(黑龍江省農科院玉米研究中心 150086),蘇俊 玉米科學.—1999,7(1).—36~40

摘要:本文通過對黑龍江省1980~1997年18年間種植面積在1.0萬hm2以上的玉米雜交種情況及其遺傳組成分析,結果表明我省玉米品種的變化特點是:80年代中前期以自育、早熟品種為主,單、三、雙交種同時並用80年代後期應用的中晚熟品種(如四單8、吉單101等)多為從吉林、遼寧等省引入的;90年代應用的優良品種以四單19、本育9、龍單13為主。同時還可以看出生產上應用的雜交種的種質:在80年代集中在甸11、Bup44、大黃等幾個骨幹係上,90年代逐漸轉向以Mo17類亞群、塘四平頭群為主階段。應用的親本材料過度集中造成了我省玉米種質遺傳基礎日趨狹窄。因此玉米育種工作應加強基礎材料的改良研究與開發利用研究,從而拓寬基因資源,解決我省玉米育種種質資源缺乏,遺傳基礎狹窄的問題。

幾個玉米自交系主要數量性狀配合力分析 / 敖 君(黑龍江省農科院牡丹江農科所 157041)//玉米科學.—1999,7(1).—41~42

摘要:按(P1× P2)不完全雙列雜交設計,分析了5個玉米自交系的株高、穗位、禿尖、穗粗、行數、行粒數、軸粗、穗重和單株產量9個性狀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結果表明禿尖、行粒數、軸粗和穗重主要受加性基因影響,其餘5個性狀加性和非加性基因效應同時存在。

利用DNA指紋鑒定玉米雜交種純度及其真偽技術的研究 / 趙久然(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 100089),郭景倫,孔艷芳 … // 玉米科學.—1999,7(1).—9~13

摘要:從500個隨機引物中篩選出30個在玉米上具有較好多態性的RAPD隨機引物,並進一步篩選確定了適合我國主要玉米雜交種及其雙親的特異引物,建立了相應的DNA指紋圖譜。雜交種的DNA指紋圖譜表現為父、母本雙親帶型的互補,均未出現互補帶型之外的新帶型。應用RAPD技術獲得DNA指紋圖譜的方法可以簡便、快捷、經濟、准確地鑒別玉米雜交種子純度及真偽。目前已進行了上百份的檢測實踐,無一差錯。

RAPD技術在玉米自交系親緣關系研究中的應用 / 孫致良(萊陽農學院 265200),張超良,金德敏…//遺傳學報.--1999,26(1). --61~68

摘要:通國對我國正在使用的12個玉米骨幹自交系的RAPD分析,從220個Operon引物中篩選出12個能產生穩定的遺傳多態性的引物。利用這些引物擴增出的指紋圖譜,進性聚類分析,可將全部供試自交系分成3個類群。第1類群包括黃早4系統的5個自交系;第2個類群包擴478和488兩個姊妹系;第3類群包括5個關系較遠的自交系,其中3個來自美國,1個是全部中國血統,1個既有美國血統又有中國血統。這個結果與根據各個自交系的已知系譜確立的親緣關系基本一致。

RAPD分子標記與玉米雜交種產量優勢預測的研究 / 吳敏生(中國農業大學遺傳育種系 100094),王守才,戴景瑞 / 遺傳學報.-1999,26(5).-578~584

摘要:以24個優良玉米自交系按NCⅡ(11×13)設計組配成143個單雜交種為材料,利用RAPD分子標記技術研究玉米雜交種優勢群劃分,遺傳距離(GD)與特殊配合力、雜種產量、雜種產量優勢(MH)的關系。結果表明:⑴RAPD技術可用於玉米雜交優勢群劃分。⑵親本遺傳距離與雜種產量優勢、雜種產量、特殊配合力有一定相關關系,但決定系數很小,分別是10%、10%、15%,利用RAPD技術預測雜種優勢、雜種產量作用有限,應進一步研究與雜種優勢有關的數量性狀位點(QTL),從而使育種家預測高產組合成為可能。

玉米兩個RFLP標記的原位單雜交與共雜交定位的比較 / 杭超(武漢大學生命?/div>

⑶ 求一個研究性學習課題

社會問題 有研究方案
但文章里含有圖和表
在網路里貼不上去
所以,請把這個問題的地址
http://..com/question/54836899.html
以及你的郵箱發消息給我.

⑷ 秦曉晴的科研成果

1. 201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非英語專業研究生學術寫作教學研究」(10BYY035)。2014年6月結項,等級為「良」
2. 中國外語教育基金第五批項目「中國大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的個體影響因素研究」(ZGWYJYJJ2010A30)。2012年結項,等級為「優」
3.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項目「中國大學生英語寫作過程規律及特徵(NCET-05-0654)」 2006-2009年
4. 國家985項目創新基地項目「中國大學生英語寫作教學研究(985HUST-12)」 2005-2007年
5. 華中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一般項目「中國大學生英語寫作文本特徵和寫作方式的系統研究」 2004-2006年
6. 華中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一般項目「高校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模式及效果研究」(X020),2003-2005年
7. 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大學生英語寫作特徵及寫作能力發展規律的研究」(2003d010),2003-2005年
8. 教育部全國教育考試「十五」科研規劃重點課題「外語聽力考試標准及評分誤差控制研究(40.1)」 ,2002-2004年
9.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十五規劃項目「中國大學生外語學習動機模式及其外在影響因素的系統研究」 (01JA740019), 2001-2003年
10. 國家留學基金委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項目「大學生英語聽說學習策略培訓模式的實驗研究」 ,2001-2002年
11. 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院教改項目「英語專業研究生課程設置及教學模式研究」 ,2001-2003年
12. 華中科技大學人文社會重點建設基地重點項目「大學生外語學習動機模式研究」,2001-2003年
13. 華中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課題「外語教學中的實證研究方法探討」 ,2001-2002年 1. 2009年12月湖北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
2. 2006年1月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計劃
3. 2002年12月獲華中科技大學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獎
4. 2001年12月獲得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
5. 1995年10月獲華中理工大學研究生教學質量二等獎
6. 1997年4月獲華中理工大學青年學術論文交流一等獎
7. 1996年12月獲南京大學笹川良一獎學金一等獎
8. 1997年10月獲南京大學光華獎學金一等獎 1. 學術寫作中文本借用與寫作質量之間的關系,《現代外語》2014年第4期
2. 國外二語學術寫作研究趨勢及其啟示,《外語教學》2014年第2期
3. 二語學術寫作引用話語的文本借用策略特徵,《外語教學》2014第6期
4. 二語學術寫作中的引用特徵及與寫作質量的關系,《外語電化教學》2014第5期
5. 詞彙呈現方式對英語詞彙學習影響的實證研究,《外語界》2014年第2期
6. 二語學術寫作引用研究述評,《北方民族大學學報》 2014第5期
7. 《抄襲、知識產權與二語寫作教學》評介,《語言教育》2014年第3期
8. Writer』s Block and Writing Apprehension in EFL Academic Writing in China. 2014.11.13-15, 2014 Symposium on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North Arizona University
9. 2013中國英語教學研討會:特邀會前工作坊「外語教學定量分析」。2013.10.31 — 2013.11.3 華中師范大學
1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riting Processes of College EFL Writers in China and Writing Proficiency: From Multiple Data Sources. 2013.10.17—2013.10.21, 2013 Symposium on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Shandong University
11. 國外第二語言學術寫作研究述評 ,《中國二語習得研究》,2013年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548-568
12. 二語寫作流利性研究趨勢,《現代外語》,2013年第3期,315-322
13. 二語寫作流利性指標的效度——一項基於文本特徵的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2012年第6期。
14. 英語學術寫作中作者顯現度研究綜述,《外語教育》,pp. 31-37。2012年11月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15. 流利性與二語寫作質量和二語水平之間的關系研究,第八屆中國英語寫作教學與研究國際研討會,濟南:山東大學,2012年10月12-14日
16. Application of Topic Knowledge in Graate EFL Academic Writing in the Context of China,《中國應用語言學》2012年第3期, 365-380
17. Application of Topic Knowledge in Graate EFL Academic Writing in the Context of China,2012年9月收錄入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戰菊主編的《社會文化語境中的英語寫作教學與研究》(第七屆中國英語寫作教學與研究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47-68.
18. 大學生英語寫作話題知識運用特點研究,《外語電化教學》2012年第3期,29-35
19. 第二語言研究問卷調查法的特點及應用,《中國外語教育》2011年第4期,62-70
20. 《第二語言研究中的問卷調查方法》導讀――第二語言研究問卷調查法的特點及應用。2011年10月,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xi-xxvii
21. External Knowledge Applic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in EFL Academic Writing in the Context of China,第16屆應用語言學國際大會,2011年8月24-28日。
22. 二語學術寫作教學研究特點及發展趨勢,首屆中國二語習研究高層論壇,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6月25-26日
23. 內容知識在本科生和研究生英語寫作中的運用研究. 《外語與外語教學》2011年第1期
24. A Contrastive Study of Knowledge Application in Undergraate and Graate EFL Academic Writing,第七屆中國英語寫作教學與研究國際研究會,2010年9月25至26日吉林大學
25. 學術寫作中的外在知識資源使用研究,第四屆中國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年4月23-25日蘇州大學
26. 中國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的外語寫作焦慮測試報告及其對寫作教學的啟示(第2作者),《外語界》2010年第2期
27. 研究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及相關影響因素的研究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年第6期
28. 二語寫作準確性結構效度研究(第2作者)《外語與外語教學》2010年第2期
29. Development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Knowledge of Grammatical Structures in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Man Li, Xiaoqing Qin. AAAL 2010 Annual Conference Atlanta, March 6 - 9 2010
30. 《外語教學問卷調查法》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年7月)
31. 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基於計算機網路的課外自主英語學習——一項針對態度與行為的調查報告(第2作者) ,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 2009年第4期
32. An Empirical Study of Success and Failure Attributions of EFL Learners at the Tertiary Level in China (第2作者). Asian EFL Journal, 2009, Volume 11. Issue 3
33. 大學生外語寫作焦慮調查及對寫作教學的啟示(第2作者),瘋狂英語(教師版) 2009年第4期
34. 外語教學問卷調查研究的發展趨勢及選題特點《外語教育》2008年12月
35. 第二語言寫作過程研究現狀。2008年9月26-27日「第六屆全國英語寫作教學與研究研討會」(北師大)
36. Motivation for Writing and Writing Strategy in EFL Writing Process 。2008年3月22-23日「第六屆亞太地區二語習得研究論壇暨第三屆中國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學術研討會」(北外)
37. 跨文化語用交際策略(第3作者),《外語電化教學》2008年第三期
38. Language learning styles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of Chinese tertiary English learners. (Co-authored with Li Jie. Pp. 146-170). 中國英語教學(四)In ELT in China (4) eds. By Hu Wenzhong & Wen Qiufa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年5月)
39. Use of cohesive devices in ESL writing of English majors in China: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Co-authored with Mu Jinyun. Pp 790-804). 中國英語教學(四)In ELT in China (4) eds. By Hu Wenzhong & Wen Qiufa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年5月)
40. 《中國大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發展規律與特點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4月)
41. 《中國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
42. 《計算機輔助第二語言研究方法與應用》(參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年5月)
43. 國外二語學習者作文書面反饋研究,《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年第5期
44. 第二語言習得中認知方式研究的現狀,收入戴煒棟主編的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外語教學環境下的二語習得研究》 (2006年5月)
45. 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學習動機的內在結構,收入戴煒棟主編的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外語教學環境下的二語習得研究》(2006年5月)
46. Language Learning Styles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of Tertiary-Level English Learners in China(co-author with Li Jie). 2006. RELC Journal (Vol. 37, 1)
47. 《外語教育》(主編),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
48. 成功英語學習者特徵分析,2005年12月《外語教育》第5期
49. 英語專業大學生句法復雜性的發展特徵研究。2005年11月12-13日第二屆全國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國際學術專題研討會(南京)
50. 非英語專業生英語寫作策略意識調查,2004年12月《外語教育》第4期
51. 淺析英語學習策略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認知差異,2004年12月《外語教育》第4期
52. 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研究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收入文秋芳主編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英語學習策略理論研究》
53. Language Learning Styles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of College Non-English Major Students. Presented at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T in China, Beijing (May 21-25, 2004) co-author with Li Jie
54. Use of Cohesive Devices in ESL Writing of English Majors in China: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Presented at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T in China, Beijing (May 21-25, 2004) co-author with Mu Jinyun
55. The relation of learning styles to language learning outcomes: An empirical study (co-author with Li Jie). 2003. Hong Kong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8, 1:17-32
56. Internal structure of EFL motivation at the tertiary level in China. In Hu Wenzhong (ed.) 2003, ELT in China 2001----Papers presented at the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LT in China, pp. 593-624.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胡文仲主編《中國英語教學(三)》2001年北京中國英語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57. 《外語教學研究中的定量數據分析》(獨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
58. 第二語言學習動機研究及其存在的問題,《外語教學》2003年第3期
59. 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英語學習動機與策略使用情況,《外語教育》2003年第3卷
60. 碩士研究生使用英語學習策略的特點,收入文秋芳主編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英語學習策略實證研究》
61. 理工科院校英語專業研究生教育之探討,收入馬登閣主編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4月有《探索與創新》(全國英語專業研究生教育論壇論文集)
62. 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學習動機的內在結構,《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年第1期
63. 大學生外語學習歸因傾向及其對歸因現象的理解,《現代外語》2002年第1期
64. 動機理論及其對外語學習的意義,《外語研究》2002年第3期
65. 理工科院校英語專業研究生教育特色探討《外語教育》2002年第2卷
66. 我國應用語言學研究現狀的分析,《四川外語學院學報》(第二作者),2001年05期
67. 碩士研究生使用英語學習策略特點的實證研究,《外語教學》1998年第1期
68. 第二語言習得中認知方式的研究現狀,《外語教學與研究》1997年第2期
69. 通過互動發展研究生創造性運用英語的能力,《學位與研究生教育》1997年第2期
70. 外語學習策略與外語學習之間的關系,《華中理工大學學報》1997年第1期
71. 英譯漢教學中還原法的靈活運用,《中國翻譯》1996年第4期
72. 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研究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國外外語教學》,1996年第4期
73. 論研究生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6年第2期
74. 論普遍語法與語言習得之間的關系,1997年2月陝西旅遊出版社《語言·文學·外語教學》
75. 普遍語法在第二語言習得中的作用,1997年2月陝西旅遊出版社《語言·文學·外語教學》
76. 論薩丕爾--沃爾夫的語言相對論,1997年2月陝西旅遊出版社《語言·文學·外語教學》
77. 論索緒爾的語言社會性,1997年2月陝西旅遊出版社《語言·文學·外語教學》
78. 通向外語教學的理想目標--外語的直覺性掌握,1997年2月陝西旅遊出版社《語言·文學·外語教學》
79. 與動詞同源的邊緣介詞,《英語學習》1996年第6期
80. 與比較相關的幾種英語句式的理解和翻譯,《高等函授學報》1995年第4期
81. 動詞轉化的臨界連詞,《高等函授學報》1995年第2期
82. 研究生應試中英譯漢應注意的幾個問題,《大學外語教學與測試》1995年第2期
83. 《語言·文學·外語教學》 (主編) 陝西旅遊出版社 1997年2月
84. 《考研特別快車——英語》(副主編)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年9月
85. 《考研英語全面突破—語法·詞彙·完形填空》(副主編)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8年4月
86. 《考研英語全面突破—英譯漢》(副主編)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8年4月

⑸ 風笑天的科研成果


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學研究方法,家庭社會學,人口社會學,青年社會學,獨生子女問題等。講授的主要課程有《社會學研究方法》、《青年社會學》、《中國家庭與人口問題研究》等。 A著作與教材
已出版《獨生子女:他們的家庭、教育和未來》等4部學術專著,主編著作、教材5部,合著、參編著作、教材11部。
1. 《社會的印記》(獨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2. 《社會調查方法》(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3. 《社會調查原理與方法》(修訂版)(主編),首都經貿大學出版社,(2012);
4. 《新世紀中國社會學》(2006-2010),(參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5. 《低生育水平下的中國人口與經濟發展》(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6. 《信息時代新青年議題:理論、政策與實務》(參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7. 《社會學研究方法》(第三版)(獨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8. 《現代社會調查方法》(第四版)(獨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
9. 《社會學》(主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10. 《社會學導論》(第二版)(主編),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
11. 《社會調查原理與方法》(主編),首都經貿大學出版社,(2008)
12. 《青年文化與價值觀30年變遷》(參編),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8)
13. 《中國社會學發展30年》(參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14. 《南京市人口與社會經濟發展》(參編),南京出版社,(2008)
15. 《全國高等院校社會學發展30年》(參編),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16.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家庭變遷》(參編),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
17. 《落地生根:三峽農村移民的社會適應》(合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6)
18. 《定性研究方法》(主譯),重慶大學出版社,(2006)
19. 《社會研究方法》(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0. 《社會學研究方法》(第二版)(獨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1. 《現代社會調查方法》(第三版)(獨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5);
22. 《簡明社會學研究方法》(編著),華文出版社,(2005);
23. 《中國獨生子女:從小皇帝到新公民》(主編),知識出版社(2004)
24. 《研究設計與社會測量導引》(主譯),重慶大學出版社,(2004);
25. 《社會調查中的問卷設計》(獨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26. 《現代社會調查方法》(第二版)(獨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1)
27. 《社會學研究方法》(獨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28. 《私營企業勞資關系研究》(主編),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
29. 《社會管理學概論》(參編),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9)
30. 《中國婚姻家庭變遷》(參編),中國社會出版社(1999)
31. 《中國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研究》(主編),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8)
32. 《當代中國社會學》(參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33. 《社會學導論》(主編),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7)
34. 《社會學方法教程》(參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35. 《蛻變中的中國家庭》(參編),香港廣角鏡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
36. 《現代社會調查方法》(獨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1996);
37. 《社會調查理論與方法》(副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8. 《社會學》(主編),華中師大出版社,(1994);
39. 《社會調查原理與方法自學考試指導》(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40. 《獨生子女:他們的家庭、教育和未來》(獨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2)
41. 《中國大網路全書·社會學》(參編),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1)
42. 《社會調查原理與方法》(參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43. 《透視社會的藝術-社會調查中的問卷設計》(獨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
44. 《社會學教程》(參編),華中師大出版社(1989)
45. 《新思維與大改革》(參編),陝西人民出版社(1988)
46. 《哲學社會科學名人名著辭典》(參編),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47. 《當代社會調查科學方法與技術》(參編),工人出版社(1986)
48. 《調查研究知識手冊》(參編),工人出版社(1986)
B學術論文
在《中國社會科學》、《社會學研究》、《人口研究》、《人口與經濟》、《北京大學學報》等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10餘篇。如:
1、《The changing lmages of Wowen──An Analyssis of the Contents of the Magazine Chinese Wowen》,《Chinese Ecation and Society》,May-June,1993年。
2、《我國社會學恢復以來的社會調查分析》,《社會學研究》,1989年4期。
3、《十年來青年問題社會調查的對象與內容》,《青年研究》,1993年7期。
4、《十年來青年問題社會調查的方法》,《青年研究》,1993年9期。
5、《變遷中的女性形象》,《社會》,1992年7期。
6、《優良問卷的標准》,《社會》,1989年7期。
7、《這樣的調查不能反映客觀現實》,《社會》,1987年5期。
8、《二加一家庭》,《光明日報》,1993年2月。
9、《論城市獨生子女家庭的社會特徵》,《社會學研究》,1992年1期。
10、《獨生子女父母的生育意願》,《人口研究》,1991年5期。
11、《城市獨生子女父母的老年保障問題》,《北京大學學報》,1991年5期。
12、《我國獨生子女研究的現狀分析》,《江海學刊》,1990年1期。
13、《獨生子女對當前小學教育的影響》,《華中師大學報》,1991年3期。
14、《論問卷調查的特點和適用范圍》,《華中師大學報》,1989年6期。
15、《什麼是社會調查》,《青年研究》,1993年2期。
16、《問卷法》,《青年研究》,1993年5期。
17、《撰寫調查報告》,《青年研究》,1993年5期。
18、《淺談當前抽樣調查的若干失誤》,《天津社會科學》,1987年3期。
19、《論人的社會化之特點》,《湖北社會科學》,1987年3期。
20、《當前問卷設計中常見錯誤淺析》(上),《社會學與社會調查》,1989年4期。
21、《當前問卷設計中常見錯誤淺析》(中),《社會學與社會調查》,1989年6期。
22、《當前問卷設計中常見錯誤淺析》(下),《社會學與社會調查》,1990年1期。
23、《我國獨生子女研究的現狀與不足》,《社會學與社會調查》,1989年(增刊)。
24、《父母眼中的獨生子女》,《社會》,1991年7期。
25、《有關問卷設計的幾個問題》,《統計與決策》,1987年5─6期。
26、《論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的角色與地位》,《福建論壇》,1995年5期。
27、《問卷設計在調查中的地位和作用》,《福建論壇》,1989年4期。
28、《城市住房建設應考慮社會因素》,《開發》,1989年2期。
29、《獨生子女社會化的特定環境》,《社會科學輯刊》,1992年5期。
30、《獨生子女社會化過程中的偏差及原因分析》,《福建論壇》,1991年2期。
31、《獨生子女家庭: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社會科學輯刊》,1994年5期。
32、《共處與分離:獨生子女父母養老形式初探》,《人口與經濟》,1993年2期。
33、《論獨生子女父母角色的特點》,《華中師大學報》,1993年2期。
34、《如何把社會調查做得更好》,《青年研究》,1993年12期。
35、《問卷調查中阻礙合作因素淺析》,《社會科學評論》,1986年8期。
36、《姓氏之爭引起的思考》,《社會問題導報》,1986年16期。
37、《結婚為何成為愛情的墳墓》,《婚姻與家庭》,1986年9期。
38、《要為回答者著想》,《福建論壇·經濟社會版》,1986年6期。
39、《問卷設計中常見錯誤分析》,《社會》,1986年4期。
40、《武漢青年工人婚戀情況調查》,《青年研究》,1985年2期。
41、《方法論背景中的問卷調查法》,《社會學研究》,1994年3期。
42、《近五年社會學方法研究述評》,《社會學研究》,1995年1期。
43、《他們信息世界的另一半》,《青年研究》,1995年第6期。
44、《偏見與現實:獨生子女教育問題的調查與分析》,《社會學研究》,1993年1期。
45、《家庭及社區因素對小學獨生子女發展的影響》,《西安石油學院學報》,1994年3期。
46、《社會調查方法還是社會研究方法》,《社會學研究》,1997年第2期。
47、《城市居民閑暇生活質量研究》,《社會科學研究》,1997年第3期。
48、《武漢市居民家庭生活質量調查報告》,《浙江學刊》,1997年3期。
49、《近十年來我國社會學實地研究評述》,《社會學研究》,1998年第2期。
50、《下崗職工的社會資本、人力資本與其再就業機會獲得的關系》,《理論月刊》,1998年8期。
51、《社會學者的方法意識與方法修養》,《社會學研究》,1999年第2期。
52、《我們的方法水平可以打幾分?》,《華中理工大學學報》,1999年3期。
53、《虛擬社會化與21世紀青年研究》,《青年研究》,1999年12期。
54、《十年來國內費孝通研究述評》,《江海學刊》,1999年5期。
55、《獨生子女青少年的社會化過程及其結果》,《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6期。
56、《社會學方法二十年:應用於研究》,《社會學研究》,2000年1期。
57、《城市居民家庭生活質量:指標與結構》,《社會學研究》,2000年4期。
58、《二十年城鄉居民生育意願研究》,《市場與人口分析》,2002年第5期。
59、《中國獨生子女研究:回顧與前瞻》,《江海學刊》,2002年第5期。
60、《城市中學生與父母的關系》,《青年研究》,2002年第8期。
61、《生育政策與青少年教育》,《探索與爭鳴》,2002年第9期。 1. 2012年,論文《獨生子女青少年的社會化過程及其結果》獲得「北京陸學藝社會學基金會第二屆優秀成果獎」;
2. 2012年,《社會學研究方法》被評為全國高等教育「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個人)
3. 2011年,《社會學研究方法》被評為國家教育部「全國高等教育本科精品教材」(個人)
4. 2011年,《社會學研究方法》被評為「江蘇省高等學校精品教材」(個人)
5. 2008年,《社會調查方法》課程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排名1/5)
6. 2007年,《社會調查方法》課程被評為江蘇省精品課程;(排名1/5)
7. 2007年,《社會調查方法》課程被評為南京大學精品課程;(排名1/5)
8. 2007年,《現代社會調查方法》被評為「江蘇省高等學校精品教材」(個人);
9. 2007年,《現代社會調查方法》獲得南京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個人);
10. 2007年,《現代社會調查方法》被評為全國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個人);
11. 2006年,《社會學研究方法》被評為全國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個人);
12. 2005年,論文「英克爾斯現代人研究的方法論啟示」獲得江蘇省第九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個人)
13. 2005年,《社會學應用創新性人才培養與實踐》獲全國高等院校教學成果二等獎(排名2/5)。
14. 2004年,《社會學應用創新性人才培養與實踐》獲江蘇省教育廳教學成果一等獎(排名2/5);
15. 2003年,被評為全國大學生第八屆「挑戰杯」優秀指導教師;(個人)
16. 2003年,「獨生子女青少年的社會化過程及其結果」一文獲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個人)
17. 2003年,《社會學研究方法》獲得江蘇省第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個人)
18. 2001年,《現代社會調查方法》獲得湖北省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類)三等獎 ;(個人)
19. 2001年,「獨生子女青少年的社會化過程及其結果」一文獲武漢市社會學會優秀論文一等獎;(個人)
20. 2000年,被評為華中理工大學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個人)
21. 1998年,被評為華中理工大學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個人)
22. 1998年,獲得華中理工大學1997-1998學年度教學質量優秀一等獎;(個人)
23. 1998年,被評為華中理工大學「113人才工程」第一層次10名中青年學術帶頭人之一;(個人)
24. 1997年,被評為湖北省優秀共產黨員;(個人)
25. 1997年,被評為「湖北省跨世紀學科帶頭人」;(個人)
26. 1996年,獲得華中理工大學1996年度「華為獎教金」;(個人)
27. 1996年,被評為華中理工大學優秀共產黨員;(個人)
28. 1996年,「獨生子女家庭社會特徵」一文獲《社會學研究》創刊十周年青年優秀論文三等獎;(個人)
29. 1995年,《獨生子女:他們的家庭、教育和未來》獲首屆全國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著作類)二等獎;(個人)
30. 1995年,《獨生子女:他們的家庭、教育和未來》獲湖北省首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省級(著作類)三等獎;(個人)
31. 1993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個人)
32. 1989年,在北京大學榮獲「首屆光華博士獎學金」;(個人)
33. 1987年,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獲「首屆嚴景耀獎學金一等獎」;(個人) 1. 2012年11-12月,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訪問學者;
2. 2012年4月,日本名古屋大學、東京大學、長崎大學,訪問與出席學術會議;
3. 2012年3月,台灣淡江大學,出席學術會議;
4. 2011年3月,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出席國際老年學會「應對老齡化全球社會行動戰略計劃」理事會議;
5. 2011年10-11月,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所,訪問學者;
6. 2011年11月,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所,出席兩岸三地青年問題學術研討會;
7. 2011年7月,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訪問學者;
8. 2010年12月,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出席青年問題論壇
9. 2010年5月,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系,出席國際會議;
10. 2008年11月,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訪問學者;
11. 2007年5月,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出席國際會議;
12. 2006年2月,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訪問學者;
13. 2005年8月,美國費城,出席美國社會學協會年會;
14. 2004年11月-2005年9月,美國阿拉巴馬大學社會學系,訪問學者;
15. 2004年3月,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訪問學者;
16. 2003年12月,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人口研究中心,出席國際會議;
17. 2003年8月,美國亞特蘭大,出席美國社會學協會年會;
18. 2000年11-12月,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訪問學者;
19. 2000年7-10月,美國杜克大學社會學系、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社會學系、阿拉巴馬大學社會學系、得克薩斯理工大學社會學系,訪問學者;
20. 1999年7月,美國密西根大學社會學系,合作研究;
21. 1999年6月,香港浸會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出席國際會議;
22. 1998年12月,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訪問學者;
23. 1998年12月,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所,訪問學者;
24. 1998年11月,台灣輔仁大學,出席國際研討會;
25. 1998年11月,澳門,出席國際社會學會青年社會學分會第四屆年會;
26. 1997年8-10月,美國杜克大學社會學系,訪問學者;
27. 1994年10-11月,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訪問學者;
28. 1990年9-11月,美國得克薩斯大學人口研究中心,合作研究。

⑹ 中小學科技創新成果創意表怎樣填

參加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表一般分為三大類,一類是科技實踐活動,一類是科學小論文,一類是科技發明作品。
項目的選題是怎樣確定的呢?在選定項目前必須調查一下你想選定的項目以前是否有人已經做過,那麼這樣調查呢?你可翻閱全國青少年歷屆大賽的參賽目錄,也可到網上查詢,對於科技發明項目最好是到有資質的單位去搞個科技查新,確定沒有人做過的項目你便可以作為自己的研究項目了。
設計(或研究)該項目的目的和基本思路是要你將在什麼背景下確定這個研究課題的寫出來,你研究的目的是要解決哪個具體問題,比如是解決能源問題?環保問題?生活中的難題?生產中的難題等。基本思路還要你將選定問題、解決問題所採用的方法及結果寫出來。
該項目的研究過程是指從開始到結束的整個研究過程,比如《洞庭湖水質的研究》的課題你的研究過程就從選定課題——制定研究方案——深入湖區採集水樣——在實驗室進行化學實驗分析——撰寫實驗報告——結論。
該項目應用了哪些科學方法、科學原理是指你的項目研究過程中具體涉及到哪些科學方法來研究的,這要根據你的課題的具體情況來寫,比如《防盜報警器的研究》就涉及電子、超聲波、紅外線······等方法和科學原理,比如《無線電通信發射的電波對植物種子生長的影響》這就涉及到電子學和植物學的方法和科學原理。

⑺ 預期成果怎麼寫

預期成果指的是自己開始在某個項目之前預想的成果,表達形式可以是一篇論文等,在寫的時候可以根據模板往上套就行了。還有就是要說明紫的項目完結時候出來的成果要有個表現形式,比如是公開或者不公開發表的論文,或者是做一個產品(原型之類的)出來。
然後再說說具體的量,比如發表論文,在哪個檔次刊物上,幾篇。產品的一些基本的條件,然後評審如何進行。

拓展資料:

篇一:社會實踐活動預期成果

預期成果

通過這次的調查研究,我們希望達到這些成果。具體分為兩個方面,一是針對調查研究的本身,我們本次研究的主要課題是探討仿建文化遺產類旅遊景點的經濟價值——就圓明新園個例研究分析,希望可以從各個層面探討其具有的經濟價值和經濟效應,綜合利用各種旅遊價值評估方法。調查圓明新園的建設開放,看其是否對浙江的經濟結構引起蝴蝶效應和其對產業發展的帶動效應,還有圓明新園選擇的建設地對其經濟價值的影響,例如交通等。想要具體考察圓明新園其本身的經濟價值,就其門票價值,其中的項目構成,遊客的旅遊意願來具體分析;一是針對實踐調查小組成員,我們希望通過這次調查可以培養大家的能力,和對知識更多的了解,掌握與運用。能力:培養溝通交流能力:與組員溝通的能力,與調查對象溝通的能力;培養社會實踐能力;培養學術調研和結合分析的能力,提高個人素質,完善個人品質,孕育出更好的團隊精神和團隊協作能力。意識到當代大學生肩負的責任,也意識到自己知識層面的不足。

篇二:項目預期成果範本

中國航天產業化從未停步

中國近年來的1100多種新材料中,八成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製完成的,有1800多項空間技術成果已應用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有3000多家民用企業參與到載人航天的生產、研製中。中國航天技術對未來本國GDP究竟將發揮多大作用,還取決於相關產業民用化程度。

10月12日上午9時,在全世界的矚目下,中國神州六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一時間,群情沸騰。頗為敏感的股市也旋即作出回應,當天,持續低迷的滬、深股市場均已上漲報收,其中航天板塊漲幅超過大盤的漲幅。

航天產業收入可觀

據測算,航天產業的直接投入產出為1:2,而相關產業的帶動輻射在1:8-1:14之間,也就是說,在航天領域每投入1元錢將會產生8-14元的回報。航空航天業最為發達的美國,其空間計劃已經為美國增值2萬億美元。統計數據顯示,2000-2001年度,英國空間工業總收入有29億英鎊,法國大約有200億歐元,俄羅斯有9億美元。

根據國際航天商業委員會8月發布的《2005年航天產業現狀》調研報告統計:2004年全球航天產業來自商業服務和政府計劃的總收入達到1030億美元,預測到2010年將會超過1580億美元。更有專家預測,到2010年,全球商業航天活動的收入預計將達到5000億-6000億美元。而已跨入「航天精英俱樂部」里的中國,未來能在其中切多大一塊蛋糕,自然值得期待。

高投入帶來高回報

航天產業的投入非常驚人,一架太空梭僅研製費用就高達100 多億美元。這也難怪當年美國阿波羅號太空梭升空之後,一份美國報紙的標題是:巨大的鑽石成功升空。但航天業的回報同樣不容小覷,其中蘊藏著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這需要一個過程,」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焦維新認為,「就像1957年蘇聯發射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時,誰也沒有想到幾十年後,衛星會帶來如此巨大的經濟效益。」

正如焦教授所說,目前全球僅商業衛星產業每年就創造超過800億美元的收益。而自1970年中國成功研製並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以來,至今中國已成功研製並發射60多顆人造地球衛星,包括資源衛星、氣象衛星、通信廣播衛星、導航定位衛星、科學與技術試驗衛星等。

在中國,衛星遙感應用技術已在氣象、地礦、測繪、農林、水利、城市建設等方面廣泛使用,建成了國際衛星通信站和國內衛星公眾通信網,海陸空交通、地震監測、森林防火滅火等領域也因衛星導航定位系統而受益無窮。

中國研製的衛星費用低、質量好、水平高,在世界上排位處於前3-5名。其中,返回式衛星、導航衛星名列第三,火箭發射、氣象衛星、資源衛星名列第四,通信衛星名列第五。2003年「神五」的成功發射,更為中國衛星出口擴大了市場。

中國航天產業化進程

美國宇航局專家統計,美國有30000多種民用產品得益於研製太空梭發展出的技術,如GPS衛星導航定位儀、「太空食品」和「太空葯品」、衛星電視、電話等。而中國航天技術對未來中國GDP究竟將發揮多大作用,還取決於相關產業民用化程度。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龍樂豪向《財經時報》介紹,「中國從?神一?到?神六?都在研究民用技術,帶動了諸如電子、計算機、化工、冶金、材料、機械、特種工藝、低溫與真空技術、測試、控制、測控、氣象、船舶、生物、農業等領域技術的發展。」

「中國已經有3000多家民用企業參與到載人航天的生產、研製中,包括電子行業、元器件、原材料、飛船材料等很多方面。」航天科技集團空間研究院研究員劉濟生說:「目前有些載人航天的研究成果已經反饋到了民用技術中,如熱控、遙控、遙測、航天服技術等,推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目前還很難測算出具體的經濟效益,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經離不開航天技術。從長遠看,前景無可限量。」中國在航天工業產業化進程中一刻也沒有停步。

統計表明,中國近年來的1100多種新材料中,八成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製完成的,有1800多項空間技術成果已應用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

「太空的微重力、超潔凈、高真空、微輻射的特殊環境,使它成為人類最理想的尖端工業和葯品的生產場所,可為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醫學、新材料學與新工藝學的研究及綜合研究提供多種特殊的環境條件。」劉濟生研究員說,「在微重力條件下可以研製和生產高純度大單晶、超純度金屬、超導合金和特種生物製品等,對於許多產業部門都具有廣泛適用性。」可以說,「神六」的成功發射不僅標志著中國航天技術又邁出了重大一步,也預示著中國航天產業的蓬勃發展。

篇三:項目預期成果

項目預期成果:

兼職APP上線初期,通過學院學生體驗評價再面向全校學生試用,到後期全面廣泛應用,不斷積攢用戶,商家入駐收取服務費或者承包業務,從中獲利。發展到一定階段,兼職APP會接手廣告業務獲利,最終紮根市場,開啟學生與企業雙贏模式。

市場前景分析:

由於大學生消費能力及總量越來越大,高校市場越來越受到企業關注,高校學生對兼職需求量大,商家與學生不能搭建直接橋梁,導致資源浪費,加之兼職中介機構收取高昂信息費,出現資源空缺,因此市場前景一片大好,同時隨著科技進步,電子產品普金,智能手機品牌不斷擴大,80後90後成為智能手機APP的主要用戶,更利於此款兼職APP的擴大推廣。

⑻ 關於科技的問卷調查問題

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社會中,對人才的全面素質提出了較高要求,為了了解當前中學生在科技素質方面的現狀,我們編制了下列問卷,請你真實、客觀地填實。謝謝。

填空或選擇(請在劃線部分填上文字或編號):

1. 你所在的年級

2. 中學課程中你最喜歡的課程是

3. 課余時間你經常閱讀的是哪一類書籍

A.課外輔導類 B.童話故事 C.武俠小說

D.名家名著 E.科普及科幻小說 F.其他

4. 下列場所你最喜歡去的地方是

A.博物館 B.游戲房 C.網吧

D.圖書館 E.影劇院 F.其他

5. 當家中的電器設備等遇到故障時,你首先想到的是

A.換新的 B.請父母、老師幫助

C.查閱有關資料,自己試著找原因

D.送到修理站修理

6. 如果你家中電腦已上國際互聯網,你最希望從中獲得

A.最新新聞 B.最新科技信息 C.電子郵件

D.交友談話 E.旅遊資料 F.其他

7. 你對參加科技製作或科技競賽的態度是

A.迫切想參加 B.老師叫我可以參加

C.太費時間盡量不參加 D.沒必要參加

8. 你是否有過小製作,小創作或小發明成果等

A.三件以上 B.二件

C.一件 D.沒有

9. 我國建成的第一座核電站是

A.大亞灣核電站 B.秦山核電站

C.連雲港核電站

10、愛因斯坦是本世紀著名的科學家,他的研究領域主要是在

A.天文學 B.地質學 C.物理學

D.化學 E.生物學

11、你知道「綠色食品」指的是

A.綠顏色包裝的食品 B.綠色蔬菜

C.無污染有營養的食品 D.用營養液培育出的蔬菜

12、人口問題已成為一個世界熱點問題,你知道目前世界上大約有多少億人口

A.30億 B.40億

C.50億 D.60億

13、「信息高速公路」代表的是一種

A.新信息 B.新技術

C.新設施 D.新公路

14、近來,環境問題已成為世界性的社會問題,各國都相繼提出了一個「可持續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概念指的是

A.長期延續的發展 B.有計劃有秩序的發展

C.對當代社會不產生危害的發展

D.滿足當代需要又不損害後代的發展

15、「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已成為世人公認的科學論斷,最早提出這句話的人是

A.馬克思 B.周恩來 C.鄧小平

D.李政道 E.其他

16、你知道天氣預報是怎樣產生的

A.氣象測報站的記錄 B.氣象衛星的雲圖

C.根據近期天氣的推測 D.綜合上述各因素

17、我校要求每位學生做到「學會學習」,你體會「學會學習」最應做到

A.學會科學的方法 B.學習科學的知識

C.掌握科學的技能 D.取得更好的成績

E.為進入社會做好准備

18、你將來希望在哪一部門工作

A.賓館 B.學校 C.機關

D.醫院 E.科研所 F.沒想過

19、對於「克隆」人你認為

A.很好 B.不好

C.無所謂 D.不知道

20、你認為原子能應用最有價值方面是

A.軍事方面 B.醫療衛生

C.能源開發 D.工農業生產

21、對於本校的科技教育,你認為

A.很好 B.一般

C.很不夠 D.不清楚,沒什麼想法

22、電視中的《科技博覽》《科技全方位》專題節目,你每周看

A.一次 B.二次

C.三次以上 D.一次也沒有

閱讀全文

與科技成果調查問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