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上海研發成果

上海研發成果

發布時間:2021-06-14 08:38:02

1. 上海市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和上海市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認定有什麼區別和類似

在高新技術企業申報中的企業"科技成果轉化能力"部分,對於"科技成果"的直接證明材料而言,企業一般會使用知識產權證明材料和技術訣竅來佐證,在技術專家評審過程中,對於"技術訣竅"的認可度越來越低,甚至直接不認為企業的科技成果.
那麼,技術訣竅和知識產權證明材料在高企認定中到底有什麼不同,如果不能再使用"技術訣竅",申報企業應該如何准備呢?
高企認定之科技成果轉化
技術訣竅和知識產權(專利)的差異性
技術訣竅是機密的,而專利是公開的
技術訣竅的概念:
A.技術訣竅是生產有實用價值的、先進的、未經公開、未申請專利的技術知識和獨特技巧.
B.技術訣竅一般是通過具體資料形式表達,如圖紙、配方、操作方法說明等;也可以通過掌握技術訣竅的個人以指導或傳授的形式表達,如派員到買方工廠進行現場指導.
專利作為一種發明,非常強調新穎性;而技術訣竅不強調新穎性,更注重創造性和實用性;
專利是有一定期限的,從注冊到期滿後,專利權自行終止; 而技術訣竅無需注冊,沒有時間限制.
從上述兩者的差異性可以看出,專利在多個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在日常服務企業的過程中,總是會發現部分企業在"科技成果轉化能力"部分使用了相當數量的"技術訣竅"作為企業的科技成果.那麼這部分企業為什麼要以"技術訣竅"作為科技成果呢?
高企認定之科技成果轉化
高企申報新挑戰
1、科技成果轉化的數量不足,受制於專利申請的時間等問題,技術訣竅"湊數";
2、企業的一些關鍵核心的技術,因各種原因,不能申請專利;
3、部分企業因為行業、產品技術單一等原因,存在專利申請的困難,不得已而為之;
4、部分企業不明白"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的佐證方法,甚至是以其他形式的材料作為企業的科技成果.
高企申報過程中"科技成果轉化能力"部分不再認可"技術訣竅"作為企業科技成果證明,這就為以後的申報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那麼面對這一新的挑戰,2019年申報的企業應該如何應對呢?
高企認定之科技成果轉化
盤點現有科技成果數量
首先立即盤點企業現有的科技成果和專利的數量,梳理其中的對應關系:
1、存在數量不足的企業,立即挖掘梳理企業過去三年的科技成果,開展專利的申請工作,甚至需要專業的申報人員做一些技術性的處理,以達到數量的要求;
2、對應關系存在問題的企業,應該再次深度的梳理,如確實無法達到要求,也建議立即開展專利的申請工作;
3、對於自身申請存在困難的企業,有以下幾種方式供參考以解決問題;
聘請專業的專利代理人,深入到企業一線去挖掘相關的技術創新點,再與企業技術負責人溝通確認進行相關專利的申報;
部分具有軟體代碼開發能力的企業,可以申請一定數量的軟體著作權以解"燃眉之急";
專利權利的轉讓或者購買同樣可以解決眼面前的問題.

2. 趙紅岩的主要研究成果

[1]2010.7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長三角產業鏈升級的路經研究」。
[2]2008.2主持完成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項目「轉型期長三角區域城市綜合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3]2009.5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長三角嵌鏈式升級的效率評價模型研究」。
[4]2010.3與復旦大學徐培華教授聯合主持國務院僑務辦公室項目「華商社會資本與長三角產業升級」。
[5]2010.4與上海技術交易所魯禮瑞聯合主持完成上海市科技發展基金軟科學研究項目「國際產業技術轉移政策及模式研究」。
[6]2007.7主持完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項目「產權市場的建設和管理問題研究」, 第二主持人。
[7]《崇川區紡織戰略發展規劃》,崇川區人民政府。
[8]冠宏集團經營模式創新研究。
[9]常州市武進區湖塘鎮紡織經濟發展戰略研究。
[10]秀洲紡織業診斷研究。
[11]常州市武進區湖塘鎮紡織經濟發展戰略研究。 [1] (EI檢索)趙紅岩.Transnational capitals and Instrial chain upgrading。
[2](ISTP檢索)趙紅岩.Research into Chinese Economic 「Peripheroalization」 Crisis and Its Risks。
[3](CSSCI源刊)趙紅岩.產業鏈整合的階段差異與外延拓展.改革.2008.6。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F3《工業經濟》2008.9全文轉載。
[4](CSSCI源刊)趙紅岩.長三角層級式產業鏈構築的路徑分析.華東經濟管理2007.4。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F107《城市經濟、區域經濟》2007.8全文轉載。並獲優秀論文三等獎。
[5](CSSCI源刊)趙紅岩.基於全球視角的區域產業鏈整合對策.社會科學.2007.2。
[6](CSSCI源刊)趙紅岩.產業鏈整合的演進與中國企業的發展.當代財經.2008.9。
[7](CSSCI源刊)趙紅岩.住宅價格、土地價格和住宅造價關系實證研究.經濟問題.2007.1。
[8](核心期刊)趙紅岩.長三角產業集群的文化效應.企業改革與管.2007.9.
[9](CSSCI源刊)趙紅岩等.FDI驅動型產業集群中本土企業的創新機制及策略選擇.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16。第二作者。
[10](SITP檢索)趙紅岩等.How can china made international manufacturing centers.第二作者。
[11](核心期刊)趙紅岩等.全球價值鏈下的紡織服裝產業集群走向.企業改革與管理2006.2。第二作者。
[12]趙紅岩等.基於隨機前沿方法的我國創業板IPO定價效率分析.中國市場.2010.3-4。第二作者。
[13]在《世界經濟文匯》等期刊發表有關商業銀行經營與管理學術論文5-6篇。 趙紅岩.《球價值鏈下長三角嵌鏈式的升級模式》,科學出版社,2009.8。(第二次發行,並已被蘇州市政府指定為學習材料)

3. 上海市房地產科學研究院的研究領域、成果

上海市房地產科學研究院主要的專業設置有房地產經濟專業、房屋質量檢測專業、房屋改造與修繕加固專業、房屋建築與裝飾材料專業和房地產信息專業,主要從事房地產經濟、應用技術和信息研究等方面的科研和技術服務。
建院二十多年來,在科研與實踐應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房地產經濟、管理決策、技術咨詢、計算機技術在房地產業中的應用等方面,曾獲多項部、市級科技進步獎,並且在房屋質量檢測技術、現代物業管理維護技術、房地產信息技術和建築材料(建築物防、滲水材料及內外牆裝飾塗料)技術等的四技服務方面形成特色。
近年來,隨著國家科技體制的改革,我院的科研活動日趨活躍。一九九九年度,上海市房地產市場信息系統研究和上海市居住房屋分類及評定系統研究兩項課題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一九九八年度,我院的上海市住房分配供應體系研究課題獲得國家建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一九九五至一九九八年度,我院共有二十項科研項目獲得上海市房屋土地管理局科技進步獎,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7項、三等獎11項,包括:英漢漢英房地產實用詞典、深基坑施工對鄰近建築物影響的調研與對策、上海房地產專業人才信息管理系統、上海市標准《房屋質量檢測技術規程》、高檔絲感內裝飾塗料的研究等。

4. 上海自然博物館的科研成果

科學研究方面,1984年以來共申請到各種科學基金19項,其中「西藏海相中生代腹足類」、「關於野生麋鹿種群在中國重建問題的探討」分獲市科技進步二、三等獎;「葯用礦物的研究和開發」、「我國自然博物館的現狀、結構及發展趨勢」分獲上海科學院科技進步二、三等獎。獨立和合作編寫出版的生物學、礦物學等學術著作、彩色圖集等共33部。此外,在中外刊物上發表的博物館學著作約20篇,還主辦《考察與研究》學術專輯,每年出版1~2輯,主要反映上海自然博物館科技人員的考察與研究成果。
國際文化交流,包括標本交換、展覽來往、合作研究、學術交流、資料交換等5個方面。自1985年11月「動物演化史展覽」赴新加坡展出後,先後有7個展覽赴新加坡、菲律賓、義大利等國展出。
現有組織機構設置包括:動物學部、植物學部、地質古生物學部、人類學部、天文學部、科學教育普及部、資料部、美術設計部、標本製作中心和《自然與人》雜志社。業務人員145人。

5. 上海郵政科學研究院的科研成果

近年來所從事的科研成果所獲得的獎項: 獲獎名稱 產品名稱 中國國家級重點新產品 YSZ301高速郵資機 上海市級重點新產品 TBGZ-S I 推塊式分揀系統 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優秀成果獎 郵政編碼圖像處理和並行識別技術 中國國家級重點新產品 理分合一信函處理系統 上海市級新產品 YNX01-01理分合一信函處理系統 中國國家新產品 YNL-1紅框理信機 國家級科技進步二等獎 OVCS信函分揀系統 國家郵政局科學技術二等獎 郵政航空快速網的全夜航實施方案 漢字識別碼址校驗技術研究 中國郵政企業定位和業務發展戰略 國家郵政局科學技術三等獎 郵政編碼圖象處理和並行識別技術 YSZ高速郵資機 海關郵政物流檢查系統 全國郵運發運計劃系統開發 信息產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YNX01-01理分合一信函處理系統 郵電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高速理信(蓋銷機) OVCS信函分揀系統 紅框理信機 在我國實行郵區中心局體制的研究 信息產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郵政編碼資源利用研究 郵電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OVCS系統遠程維護、監控系統 OVCS系統間信息共享技術的研究 無線數據傳輸掛號登單系統 透明窗口信函光電掃描與圖象處理技術 YD600-92郵政營業電子秤准確度 郵政通信網管理體制的研究 郵政樞紐局信息監視調度系統 儲匯營業終端國產化開發試制

6.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的科研成就

學科概況 根據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是198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之一。1989年,研究所設立物理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003年,設立核科學技術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研究所設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點5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點14個(其中專業學位4個)並設有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物理學、核科學技術 學位點設置培養層次門類一級學科二級學科(專業)博士 理學 物理學 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 光學 無機化學 工學 核科學與技術 核技術及應用 核能科學與工程 碩士 理學 物理學 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 光學 化學 無機化學 高分子化學與物理 生物物理學 工學 核科學與技術 核技術及應用 核能科學與工程 信號與信息處理 光學工程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專業學位類別名稱 專業學位領域名稱 工程碩士 光學工程 電子與通信工程 核能與核技術工程 生物工程 資料來源: 學科方向 2004年,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創新三期學科方向調整為四個: 先進光源和束線的科學與技術研究; 基於N&NBIU(核技術與納米、生物、信息和成像、超快技術)匯聚技術的交叉科學研究; 核物理實驗和理論研究; 核技術科學的應用研究。 根據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於1964年招收物理專業研究生2人,「文革」停止招收研究生。1978年,重新恢復招收研究生,首批招收人數為4人,均為物理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歷年來共培養碩士畢業生265人,博士畢業生230人;2008年,有在讀研究生345人,其中碩士生189人、博士生156人。2007年,開始招收外國留學生,招收物理專業留學生3人。 截至2014年底,研究所共有在學研究生402人,其中碩士生195人、博士生207人)。
截至2008年7月底,研究所共招收博士後研究人員47名,其中2名為與企業博士後工作站聯合培養。研究所博士後研究人員在站期間共申請到國家、中科院和上海市各類博士後科研工作資助21項,4人次獲得「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後」和「上海市優秀博士後」稱號。 獲獎人論文獲獎名稱趙傑 《相對論重離子碰撞(RHIC)實驗中雙輕子的產生》 2014至2015年度上海市研究生優秀成果(學位論文)獎 馮超 《高增益自由電子激光新運行機制的理論與實驗研究》 2014年中國科學院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薛亮博 《反物質氦4原子核的實驗觀測及其產生機制研究》 2013年中國科學院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裴昊 《基於DNA的功能化納米材料的設計及其在生物診斷中的應用》 2013年中國科學院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鄧海嘯 《基於諧波運行的中等能量束團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 2012年中國粒子加速器學會 「希望杯」青年優秀論文一等獎 資料來源:

7. 我國取得了哪些重大科研成果

自建國後,20世紀至70年代,中國先後掌握了「兩彈一星」技術;1973年,水稻專家袁隆平培育出了「秈型雜交水稻」,該水稻畝產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被稱為「東方魔稻」。袁隆平因此獲得了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986年3月,在四位老科學家的建議下,時任中顧委主任鄧小平作出批示,要求「找些專家和有關負責同志討論,提出意見,以憑決策」。「863計劃」就因上述時間而得名。半年後,《863計劃綱要》形成,選擇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和海洋高技術八個領域列為中國發展高技術的重點。1995年5月,中共中央,中國國務院作出《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正式提出科教興國戰略。

(7)上海研發成果擴展閱讀:

中國政府為了獎勵在科技進步活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公民,推動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設立五個國家科學技術獎。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其中規格最高的獎項當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評審一次,每次選出不超過兩名科技成就卓著、社會貢獻巨大的公民,由國家主席親自簽署並頒發榮譽證書和高額獎金。每位獲獎者的獎金總額均為人民幣500萬元,其中50萬元直接授予個人,另外450萬元作為科學研究經費由獲獎人全權管理具體用途。

國家自然科學獎是授予在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等基礎研究和信息、材料、工程技術等領域的應用基礎研究中,闡明自然現象、特徵和規律、做出重大科學發現的中國公民的獎項,同時國家自然科學獎不授予組織。國家自然科學獎設一、二等兩個獎勵等級。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是自然科學領域的國家最高獎。

國家技術發明獎是授予在產品、工藝、材料及其系統等重大技術發明的中國公民,同時國家技術發明獎不授予組織。國家技術發明獎設一、二等兩個獎勵等級。國家技術發明獎表彰的是當年中國國民經濟中新的、先進的、效益好的新技術。

參考資料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

8. 中國有哪些成就,比如科技方面的一些成就。

我國在科學技術方面取得的成就:
一、生物技術
——生物科學
(1)1965年,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譯牛胰島素基因後,成功地人工合成了該胰島素.諾貝爾獎金委員會主席蒂斯利尤斯對此評價說:「比核能力更有說服力的是胰島素.因為,人們可以從書本中學到製造原·子彈,但不能從書本上學習製造胰島素……」
(2)1998年4月15日,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又成功地運用基因方法重組人胰素.
(3)1984年3月9日,我國青年學者旭日干與日本學者合作,培育出世界上第一胎「試管山羊」,1989年,「試管綿羊」被成功培育.
(4)被世界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於1973年在世界上首稱育成秈型雜交水稻.直到90年代,雜交水稻的影響還在繼續.
——基因工程
(5)從1980年開始,由上海醫學遺傳研究所與復旦大學遺傳研究所合作進行乳汁中含有人凝血因子IX的轉基因羊研究獲得重大突破,使我國的轉基因羊技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6)一種生長耗料低、肉質好、抗病力強的轉基因豬,已由湖北省農科院畜牧所培育成功,其基因導入總效率2.1%,比國外高出一倍多,超過國際先進水平.
(7)在基因葯物方面,1988年,我國研製成功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1992年又研製成功治療甲肝和丙肝有特殊療效的合成人工干擾素等一批基因工程葯物,其中一些葯物已進入市場.
二、農業技術
(8)早在1956年,廣東省的農民育種專家就培育出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矮稈秈良種.此後,隨著一系列矮稈品種的育成和推廣,1965年,我國南方稻區基本上實現秈稻矮稈化,每畝產量由200—2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
(9)90年代,我國農業科技人員運用現代生物技術分離克隆出光敏核不育基因,進一步研製出只採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在全國大面積的試種中,表現出高產、優質和多抗等特性,平均每公頃產量可達11250公斤.
(10)1995年11月,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山東大學生物系聯合培育成功世界上第一株抗大麥矮病毒的轉基因小麥品種.
(11)1997年7月,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黃大年和他的科研合作者經過多年攻關,成功地將抗除草劑基因轉入水稻,並應用於雜交水稻.
(12)1997年10月,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中心郭三堆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個雙價抗蟲棉.
(13)1998年9月,浙江農業大學核農所教授高明尉等帶領課題組利用農桿菌介導法,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轉基因抗螟蟲品系克螟稻.
此外,我國在激光育種、輻射誘變育種、太空育種等先進技術領域也取得了很大成績.
三、通信技術
——大型計算機
(14)1983年12月,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研究所研製出被命名為「銀河」的大型計算機系統.從此,我國踏進了世界研製巨型機的行列.
(15)1993年10月,「曙光一號」大型並行計算機研製成功.
——微電子技術
(16)自1965年研究開發成功第一塊單片集成電路以來,建立了幾個集成電路重點科研和生產基地.現在每年可生產2.5億塊電路,增長幅度達45%.「九五」末期集成電路批量生產的水平為1—1.5微米,研究水平為0.8微米,並在0.5—0.6微米工藝技術預研取得成果.
——智能機器人
(17)目前,我國已研製成功的智能機器人主要有:核工業移動作業機器人;壁面爬行機器人;室外惡劣環境下工作的移動機器人;水下1000米和6000米無纜機器人……
——激光技術
(18)經過10餘年的研究,我國在X光、氧碘化學激光、自由電子激光、高功率固體鈦玻璃激光和準分子激光方面的研究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三大高能物理研究裝置
(19)80年代,我國陸續建設了三大高能物理研究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和合肥同步輻射裝置.
——新材料技術
(20)繼美國、德國等少數國家後,我國科學家研製出了微合金鋼.
(21)我國現已能夠拉制出直徑為300毫米、重量達81公斤的大直徑硅單晶.實際信息寫入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22)能源、陶瓷、超導等材料方面的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四、兩彈一星及航天技術
——兩彈一星
(23)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全世界為之震驚;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這是我國著名的「兩彈」.
而在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唱著《東方紅》飛出地球,進入了太空.自此,「兩彈一星」被寫入新中國科技史冊.
(24)1960年,中國第一枚近程地對地導彈研製成功.
——長征系列火箭
(25)60年代初我國就開始了研製大型運載火箭技術.1980年5月,向太平洋海域發射大型運載火箭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運載火箭技術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26)根據航天運載的需要,我國研製成功了「長征一號」、「長征二號」、「長征三號」、「長征四號」等4種「長征」系列火箭.目前,我國的長征火箭家族已發展為有9種型號的火箭系列,使國外認識到中國航天的運載能力和水平,標志著中國航天技術具有堅實的基礎.
——人造地球衛星
(27)1970年4月24日,我國進行了首次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成功地將第一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1972年3月3日,我國又發射了第二顆科學技術試驗衛星.1975年11月16日,中國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發射成功.
(28)1999年11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艘「神舟」無人試驗飛船飛行獲得了圓滿成功.2001至2002年又相繼研製並發射成功了神舟2~4號無人試驗飛船,獲得了寶貴的試驗數據.神舟5號飛船是在無人飛船基礎上研製的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是中華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國航天事業在新世紀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五、能源技術
——核能的和平利用
(29)1966年10月,中國首次發射導彈核武器實驗成功.
(30)1971年8月,中國自己製造的第一艘核潛艇下水.
(31)1958年6月,在前蘇聯的幫助下,我國建成第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位於浙江省的秦山核電站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核電站.它採用世界上技術成熟、安全可靠的壓水堆型,並採用經過實踐檢驗的安全設計標准.1984年動工,1991年12月建成並首次並網發電.
迄今,我國已擁有秦山和廣東大亞灣兩座核電站,國家擬在近期再建設4個核電項目.
(32)此外,我國還在研製的其他幾種核反應堆:1、清華大學核能設計研究院已研製成功5兆瓦核供熱反應堆;2、60萬千瓦的先進壓水堆核電站AC600,目前正在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研製;3、10兆瓦高溫氣冷堆實驗堆開發研製,目前正在清華大學核能設計研究院進行;4、快中子增殖反應堆核電站預計在2020年左右投入商業運行;5、聚變反應堆核電站的廠家自1958年起,現已列入「863計劃」.
——其他新能源
(33)磁流體發電自60年代開始研究,80年代已經建立了3個具有一定規模的研究基地,目前此項目已列入「863計劃」,計劃在本世紀末建成一座2兆瓦燃煤磁流體發電一蒸汽聯合循環實驗裝置.
(34)太陽能發電的研製始於1958年,目前全國約有38個單位和大學從事光伏的研究和與發展工作.自1976年開始地面用太陽電池商品化生產以來,現在已共有12條地面用太陽電池的生產線或工廠.
(35)風力發電在三北北部地區和東南沿海及島嶼發展迅速,1986年山東榮成市引進3台發電機組,組成我國第一個風力電站,1991年與德國共同完成了浙江嵊泗風力發電站的建設,並網發電均運行良好.
(36)生物質能源是近年來我國政府採取「因地制宜,多能互補,合理利用,講求效益」的政策,大力發展的農村能源,目前已取得明顯的效果.
(37)地熱能方面,我國西藏地區已建成利用地熱發電的羊八井地熱電站,發電容量為2.7萬千瓦.
(38)我國在東南沿海地區建有數座實驗性潮汐能電站,裝機容量為40—640千瓦.
六、科學考察
——青藏科學考察
(39)從60年代開始,我國對青藏高原地區的科學考察活動一直沒有間斷.60—70年代珠穆朗瑪峰地區的兩次科學考察與70年代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對西藏自治區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考察,出版了46部共56冊著作.
自1973年以來,幾代中國科學家先後8次赴大峽谷進行科學考察,對大峽谷形成歷史、資源環境及其與人類和自然資源之相互關系有了新的認識.
——遠洋和極地科學考察
(40)1970年,「向陽紅5號」船首次進行太平洋特定洋區的綜合調查,獲得海洋重力、磁力、水深、地質、水文等多學科珍貴資料.1980年5月,「向陽紅5號」船再赴太平洋執行任務,為探索「厄爾尼諾」現象,為我國海洋事業、國防建設和國際海洋合作做出了貢獻.
(41)80年代中期,我國開始極地考察.1984年12月30日,中國第一支南極考察隊登上喬治島,建立中國南極長城站,1985年2月20日落成.1989年9月26日,中國南極中山站在南極大陸落成.
(42)1999年6月,我國首次赴北極考察.
——古生物化石考察
(43)1984—1995年,我國科學家在雲南澄江發現大批動物群化石,揭示了生物進化的突發性,向傳統的「漸進論」為代表的達爾文進化理論提出了挑戰,被國際科學界稱為:20世紀最驚人的發現之一.
(44)1997年,我國科學家在貴州甕安考察前寒武紀含磷地層,發現大量微型多細胞動物及礤胚胎化石,將動物起源時間向前推進5000萬年,再次取得早期動物研究的重大突破.
——夏商周斷代工程
(45)夏商周斷代工程是一項自然科學與社會、人文科學相結合解決三代紀年問題的大型項目.工程設置9個課題、40個專題、170名學者經過聯合考察,在文獻學、天文學、考古學和古文字學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這些成就將成為邁向21世紀的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的新的起點.
本回答由科學教育分類達人 朱平推薦
評論
7 0

狂人橫刀向天笑
採納率:91% 來自團隊:數學輔導團 擅長: 歷史話題
其他回答

從網上查到2006年的中國科技成就如下:
中國科學院3月19日公布了該院2006年度十大重要創新成果。龍芯2E通用64位處理器入選,中科院稱芯2E通用64位處理器是目前全球除美日之外性能最高的通用處理器。

中國科學院3月19日公布了該院2006年度十大重要創新成果。它們是:

1.EAST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2006年9月26日,由國家發改委投資建設的國家大科學工程EAST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在進行的首日物理放電實驗的過程中,成功獲得了電流大於200千安,時間接近3秒的高溫等離子體放電,這標志著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已在中國首先建成並正式投入運行。

2.納米量子結構可控性實驗和理論研究新進展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組圍繞納米電子器件的基礎問題,在納米結構的探索、組裝規律和單元器件的物性等方面,在過去的幾年裡已產生國際影響。2006年更是取得系列重要進展,並逐步形成了系統性的工作。

3.繪制出天空中的宇宙線分布圖,發現宇宙線分布是各向異性的和宇宙線的運動規律

在《科學》雜志2006年10月20日刊上,依據在我國西藏羊八井宇宙射線觀測站的「西藏大氣簇射探測器陣列」所獲得的、積累近九年之久的近四百億觀測事例的實驗數據的系統分析,中國和日本兩國物理學家合作發表了有關高能宇宙線各向異性以及宇宙線等離子體與星際間氣體物質和恆星共同圍繞銀河系中心旋轉的最新結果,這些實驗觀測的前沿進展被審稿人譽為宇宙線研究領域中「里程碑」式的重要成就。

4.甲醇製取低碳烯烴技術開發及工業性試驗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

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與陝西新興煤化工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和中國石化集團洛陽石化工程公司合作的「甲醇製取低碳烯烴(DMTO)技術開發」工業性試驗項目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在日處理甲醇50噸的工業化試驗裝置上實現了近100%甲醇轉化率,乙烯選擇性40.1%,丙烯選擇性39.0%,低碳烯烴(乙烯、丙烯、丁烯)選擇性達90%以上的結果。試驗裝置的成功運轉,對我國綜合利用能源、拓展低碳烯烴原料的多樣化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和戰略意義。

5.龍芯2E通用64位處理器

龍芯2E通用64位處理器是目前全球除美日之外性能最高的通用處理器,也是祖國大陸地區第一個採用90納米設計技術的處理器。中科院計算機所研製的龍芯2E處理器最高主頻達到1.0GHz,實測性能超過1.5GHz奔騰IV處理器的水平,具有低成本、低功耗、高性能、高安全性等特點,在不同工作條件下龍芯2E處理器的功耗在3瓦~8瓦范圍內。「十一五」期間,龍芯處理器將為推進我國信息化做出更大的貢獻。

6.水體污染的激光誘導熒光非接觸監測技術裝備系統

水是人類在生產和生活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源,我國江河湖庫和近海海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水體污染有逐年加重的趨勢。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採用激光誘導熒光監測技術實現水體污染遙測,系統集光學遙感技術、光譜學、分析化學、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於一體,利用激光誘導熒光光譜法,實現對水體多組成份有機物的在線遙測,發展和提高了我國水體污染在線遙測的技術水平。

7.我國科學家發現阿爾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機制

2006年11月19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醫學》網路版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組關於β澱粉樣蛋白產生過程新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這項成果揭示了阿爾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機制,並且提示β2-腎上腺素受體有可能成為研發阿爾茨海默症的治療葯物的新靶點。

8.我國抗糖尿病新葯研究取得開創性進展

中科院上海葯物所科學家2006年在非肽類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的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成果於2007年元月第一周發表在國際權威科學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網路版上。美國科學院院刊編輯部在向媒體的書面新聞發布中指出,這類口服有效的非肽類小分子激動劑有可能成為糖尿病、肥胖症和其他相關代謝性疾病的一種新型療法。

9.揭示果蠅記憶奧秘,探索記憶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組關於果蠅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果蠅的腦中並不存在一個通用的記憶中心,而是不同感覺記憶儲藏在不同的區域里,並且像人類能記住圖像的高度、大小、顏色等不同參數一樣,果蠅的圖像記憶也有對應的不同參數。通過對果蠅記憶基因的研究,可進一步運用到小白鼠、哺乳動物甚至人類身上,從而解決人類失眠、老年痴獃等精神性疾病。

10.飲用水質安全風險的末端控制技術與應用

為及時評價水質狀況及應對突發事件,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合作開發出適合末端水質監控的生物在線監測與預警技術,建立並完善生物毒性測試方法,在分子、細胞水平上形成一套適用於水質評估的技術體系。研究中開發的關鍵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共產生發明專利22項,發表論文61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3篇。

9. 論文被評為上海市研究生優秀成果有什麼用

好像 也沒有用處的,最多有個證書吧。
畢業後留在上海工作的話,打分時會有加分吧。

10. 怎樣參加上海市研究生優秀成果評選,具體申請流程

上海市研究生優秀成果(學位論文)是反映學位授予單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標版志。
以優秀成果權(學位論文)評選為契機,研究生處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遵循「科學公正、注重創新、嚴格篩選、寧缺毋濫」的原則,結合論文評閱、論文答辯及論文後續工作進行評選;
通過個人申請、學位點初審、學校組織專家評審等環節,最終確定校級優秀論文名單,並從中推薦最優秀的論文參加上海市評選。這是學校完善研究生培養質量監督和激勵機制,促進高層次創新人才脫穎而出,勉勵在校研究生完成高質量的學位論文,提高研究生培養和學位授予質量的重要舉措。

閱讀全文

與上海研發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