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果地質資料匯交圖件的質量檢查
何淑芳 李 婷 周 梵
(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贛西地質調查大隊)
摘 要 成果地質資料匯交中,圖件的檢查工作極其重要。文章以地質圖為例,介紹了圖件檢查的一些工作步驟、工作方法。地質圖由地理要素和地質要素組成,圖件檢查首先是檢查圖件的完整性、正確性;其次是圖件製作的規范性檢查,最後是整飾性檢查。
關鍵詞 成果地質資料 匯交 圖件 質量檢查
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匯交自 2002 年實行以來,匯交質量逐步得到提高。匯交過程中,電子圖件的檢查、處理尤其重要,往往佔用大部分時間,工作量大。現以礦區地質圖(MAPGIS 軟體製作)為例,就工作中積累的一些經驗大致作一總結。
地質圖是以一定比例尺的地形圖為底圖,反映一個地區的地形、地層岩性、地質構造、地殼運動及地質發展歷史的基本圖件。在一張普通地質圖上,除了地質平面圖(主圖)外,一般還有一個或兩個地質剖面圖和綜合地層柱狀圖。普通地質圖是編制其他專門性地質圖的基本圖件,圖件的檢查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 圖件的完整性、正確性檢查
地質圖主要反映下列內容。
地理概況:圖區所在的地理位置(經緯度、坐標線)、主要居民點(城鎮、鄉村所在地)、地形、地貌特徵等。
一般地質現象:地層、岩性、產狀、斷層等。
特殊地質現象:崩塌、滑坡,泥石流、喀斯特、泉及主要蝕變現象。
完整的地質圖一般由地理要素和地質要素等組成。地理要素包括等高線、境界線、道路、居民點、水系等,以及相應的注記點;地質要素包括地質界線、構造線、工程線等,以及相應的注記點。
地理要素的檢查相對簡單,地質要素則比較復雜。地質報告、圖件等雖經審查通過,但往往仍存在一些錯誤。
例如:圖 1 就存在明顯的錯誤,現將修改前(圖 1)與修改後的圖(圖 2)做一對比。
圖 1 修改前的地質圖
圖 2 修改後的地質圖
錯誤 1:圖 1 中 ZK1401、ZK1402 周圍礦體不連續、礦體繪制不合理。經查,是漏畫了若干條斷層線;
錯誤 2:注記①、⑤以及②、③、④的礦體是分別連續的,只是被第四系覆蓋了,因而①、②處的礦體界線不能封閉,應連續到第四系地質界線上。
要發現圖件中的錯誤,匯交人員需要有一定的業務水平、地質工作經驗,對於圖件中的錯誤要及時發現指出,並提請修改,以保證圖件的正確性。
2 圖件製作的規范性檢查
2.1 地理要素
地理要素的繪制順序依次為:經緯網或直角坐標網,控制點,高程點,水系及其附屬物,居民點,道路及其附屬物,地貌,境界等。
等高線計曲線線寬 0.2mm,首曲線線寬 0.1mm,線顏色一般為 70%黑色。
等高線上應適當標注高程值,注記可隨等高線彎曲排列,但字頭不宜朝下。高程注記一般注於點的右方。
地物注記要使所指示的地物能夠明確判讀。一般字頭朝北,道路河流名稱可隨線狀彎曲的方向排列,同時,注意避免遮擋主要地物、地形特徵部分和其他主要地物注記。主要地物注記(包括主要河流、地名)顏色與等高線相同。
水系是漸變線,有源頭的河段一般用從細到粗的線表示,由細到粗要勻滑且漸變。繪制順序是先繪主流河段,再繪支流河段。水系一般用天藍色表示,主要支流應根據實際寬度描繪,建議用區文件填充。
房屋建築中間應用斜線填充,斜線與水平方向成 45°角左右傾,顏色與等高線相同,線粗 0.1mm,原則上不得少於 2 條。
實際工作中常常會遇到各地理要素相互之間的關系處理。一般來說,關系處理的順序是水系讓公路、公路讓高速公路、高速公路讓鐵路。
2.2 地質要素
地質要素的繪制順序依次為:第四系地質界線,岩體界線,斷層構造線及產狀,擠壓破碎帶,岩脈及主要礦脈界線,圍岩蝕變及地層產狀,其他專業要素符號及界線,地質界線,剖面線,勘探線,圖廓整飾,地層綜合柱狀圖,地質剖面圖,其他附圖及附表說明等,圖例。
(1)各種地質代號和礦產符號等的規格,注記字體大小以及花紋的排列組合等,可參照 GB 958-89規定執行,特別要注意的是地質代號中的群、組的符號要用斜體。
(2)斷層應先繪主幹斷層,後繪次級斷層;同級斷層相交時,先繪新斷層,後繪老斷層;
(3)第四系地質界線與斷層線相交時,要先繪第四系地質界線,當斷層切割的地層產生位移時,斷層兩側的地質界線要斷開,即使錯動很小,也要清晰表示。
(4)新、老岩脈相互穿插時,新岩脈通過,老岩脈中斷。
(5)新、老地層相接觸時,由新地層到老地層依次清繪。
(6)當侵入體與地層呈侵入接觸時,先繪侵入體界線;呈沉積接觸時,先繪地層界線。
(7)當有角度不整合界線時,先繪不整合界線,再繪其他地質體界線;不整合界線的小點應加註在時代較新的地層一邊;第四系與其他老地層呈超覆不整合時,不加小點。
(8)地質體內的代號注記,一般不得注出體外,或壓蓋地質界線;如地質體內無法注記時,應用引線引出體外注記,引線長度一般不得超過0.7cm,同時要盡量避免穿越幾個地質體,代號注記宜用水平字列。
(9)構造注記要根據構造方向確定。東西向構造用水平字列注記,南北向的用垂直字列,其他方向的用雁行字列注記。注記應位於構造線的上面或右側,字頭一律朝北。
(10)地質圖中所有線類型應為「折線」繪制;所的點、線建議不要選擇「透明輸出」;除地物填充的區文件可選擇「透明輸出」外,其他區文件填充的顏色不用「透明輸出」。
3 圖件的整飾性檢查
完整的地質圖包括圖名、圖廓、圖面各要素、比例尺、圖例、圖簽等。
(1)圖名。用橫列注記在圖幅上方中間,長度為圖廓邊長的四分之三為宜,最長不得超過圖廓邊長,當圖內上方有較大空白時,也可將圖名放在上半部空白區內;圖名字的大小,視其圖的面積而定,圖幅大則圖名字亦大,圖幅小則圖名字亦小。
(2)圖廓。平面圖為雙圖廓,由內圖廓外推 10mm 繪外圖廓,內圖廓線寬 0.1mm,外圖廓線寬1mm;A3 或更小的圖件,可適當減少。
圖廓內外及經緯網或直角坐標網與圖廓間應標注相應的經緯坐標或直角坐標。
(3)圖面的地理要素、地質要素要求完整、正確,符合有關要求,綜合地層柱狀圖要放在圖的左側,代表性剖面圖放在下方。地層、岩體、岩脈等需要著色的,用色要嚴格按照《地質圖用色標准及用色原則(1∶5000)》(DZ/T 0179-1997)執行,不能隨意。
(4)比例尺。一般放在圖名下方的正中位置,注數字比例尺。
(5)圖例。是地質圖件的附屬部分,是讀圖的工具。圖例要完備,內容要齊全;圖例中的符號、顏色、花紋等要與圖內所代表的內容一致;地形底圖上某些慣用符號可以不列。按照沉積地層層序(由新至老)、岩漿岩(由新至老、自酸性至超基性)、岩相、地質界線、產狀、構造、礦物、蝕變、礦產、探礦工程、其他,最後為工作范圍的順序排列。圖例框大小不能隨意,標准國際分幅的,圖例框長 × 寬一般為 12mm×8mm;大於標准國際分幅的,圖例框長 × 寬一般為 15mm×10mm;小於標准國際分幅的,圖例框長 × 寬一般為 9mm×6mm。圖例框間隔距離要一致,要用「陣列復制」的方法繪制圖例框。
(6)圖簽。圖簽外框大小不能隨意。標准國際分幅的,圖簽外框長 × 寬一般為 9cm×6cm;大於國際分幅的,圖簽外框長 × 寬一般為 12cm×8cm;小於國際分幅的,視圖件的大小,圖簽外框長 × 寬可為 7.5cm×5cm、6cm×4cm。若圖例放在平面圖內,圖簽一般放在圖幅的右下角,圖內廓線內,圖簽的右、底框線與圖幅內廓線重合(無內框時與圖外廓右、底邊線保持 10mm 距離);當圖例位於右外圖廓時,圖簽繪在圖例的下方,圖簽的左框線與外圖廓線間距 10mm,圖簽底邊與圖內廓底邊水平;若圖由若干張分幅圖構成,則大圖簽繪在分幅圖的尾幅上,小圖簽除分幅圖尾幅外,其他分幅均要用小圖簽,小圖簽格式見圖 3。
圖 3 小圖簽格式
4 結語
成果地質資料匯交過程中的圖件質量檢查,是一項要求認真、細致的工作,這就需要地質報告匯交人員要有責任心,有工作熱情,並且不斷學習專業知識,把好最後一道關,以保證將真實、可靠的地質成果提供社會使用。
2. 成果地質資料匯交中地質圖空間資料庫的檢查驗收
方 敏 蔡曉斌
(中國地質大學地調院)
摘 要 從源頭控制信息數據的質量,加強對成果地質圖空間資料庫的檢查驗收,使地質圖空間資料庫的數據屬性、格式達到相關標准,有利於今後的連圖與地質資料再利用。本文簡要介紹了空間資料庫的建庫過程,對在資料匯交的數據檢查驗收過程中遇到的一些普遍性問題及解決方法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資料匯交 空間數據 庫檢查驗收
目前,數字填圖技術已在「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和「礦產保障工程」中廣泛使用,「三維地質填圖」技術的試點工作也已經鋪開,為繼續「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
地質資料信息服務,基礎地質數據是關鍵,沒有數據,服務就是一句空話。各項目實施單位對區域地質調查數字填圖產生的基礎數據和最終提交的地質圖空間資料庫進行必要的質量檢查和把關,從源頭控制信息數據質量,成為提供高質量數據的必要措施。
在對我院承擔的區域地質調查項目成果資料的歸檔和匯交驗收過程中,特別是對地質圖空間資料庫的檢查工作中,發現一些普遍存在的問題。本文試圖通過簡要描述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建庫直至最終形成的過程,來剖析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並及時糾正,實現匯交高質量數據的根本目標。
1 地質圖空間資料庫搭建的一般流程
數字地質填圖形成的地質圖空間資料庫是通過野外手圖庫、野外總圖資料庫、實際材料圖資料庫、剖面資料庫等不同階段數據互通、繼承、提取和凝練而成。因此,從編稿地質圖的數據繼承開始,到最終的成果提交的整個階段,主要應體現對空間數據、屬性數據的操作和數據質量的檢查。
首先,在野外數據採集和錄入階段,嚴格執行地調局項目管理辦法中的「三級管理」規定,對實際材料圖的製作進行反復檢查,使入庫的數據完全符合建庫的要求。進入空間資料庫以前,在實際材料圖中應將樣品、產狀、素描、同位素、照片及面、線等所有地質要素圖層添加至桌面工程編輯區。嚴格地按要求將基本要素類的屬性進行採集,是保證最終形成准確的空間資料庫最基礎、最關鍵的一步。
其次,將實際材料圖數據合並到空間資料庫。具體操作為:點擊實際材料圖上的功能菜單——自動合並實際材料圖到空間資料庫——自動合並到空間資料庫圖層或自動合並到空間資料庫(批註優先)。在進行更新空間資料庫實際材料圖內容的操作時,只是進行文件的備份和生成新文件,新生成的文件均無內容;執行自動合並實際材料圖到空間資料庫的操作,才能將實際材料圖中各圖層的內容合並到空間資料庫的相應圖層中。經過上述操作,地質圖中的部分要素類屬性會自動繼承到空間資料庫,此時除標注圖層和必要的地理圖層外,將不帶下劃線的控制圖框內的點、線、面的要素類文件刪除,並採用交互的方式再對地質圖圖面進行拓撲一致性處理。
再次,則按照《數字地質圖空間資料庫標准》(DD 2006—06)錄入的要求,對空間資料庫的基本要素類和綜合要素類中的圖元和數據屬性進行輸入編輯。這步操作完成後,根據系統功能自地質體面(基本要素類數據)中提取除圖幅基本信息和斷層對象類外的全部對象類數據。斷層對象類數據則從地質界線中提取,而圖幅基本信息則從綜合要素類的標注圖框中提取。對象類數據作為關系型資料庫中的二維表格存儲空間數據。隨後,利用系統自帶的輔助檢查工具對要素類和對象類進行邏輯一致性檢查,出現問題進行修改和再提取,直至兩者完全一致。
上述全部操作完成後,對既不屬於任何要素數據集的獨立要素類進行編輯和整理,並按照《地質元數據標准》(DD 2006—05)使用《元數據採集器》進行元數據輸入,生成空間數據元數據集。在系統內部執行從基本要素和綜合要素類中提取屬性的操作,即可生成Access數據表格,並刪除沒有意義的空文件。
最後,按照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存放格式的要求存放各類數據,存放格式見表 1。
表 1 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存放格式
2 資料檢查過程中應重點注意的幾個方面
從以上簡要流程描述可見,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地質圖空間資料庫進行檢查,注意發現相應的問題,並及時處理解決。
利用國家測繪局地形數據中的水系投影,進行套合,檢查是否重合以核實精度。
對文件數據結構和內容的一致性進行檢查,通過在數字填圖軟體中新建該圖幅,把提交的數據填加到相應的新文件中,分別打開原始空間資料庫中的 MDB 文件中的對象類數據集和新建文件中空間資料庫中的 MDB 文件中的對象類數據集進行對比,對比檢查數據個數和地質體個數。
對地質體代號、注釋、產狀、圖層完整性、基本信息和圖框,分別檢查是否符合《數字地質圖空間資料庫標准》(DD 2006—06)的要求。
利用相關功能和輔助軟體,對地質圖數據的拓撲一致性、圖層套合進行檢查,如 chec-mapgis 等輔助檢查軟體。
MAP 文件夾下是否為輸出的全要素圖形文件、工程文件和角圖文件?全要素 MAP 圖要求底邊旋轉水平,且圖幅左下角平移到(0,0)點,MAP 文件夾包含點、線、面 3 個文件和工程文件,文件命名採用圖幅名稱所有漢字的拼音首字母縮寫,由全要素 MAP 圖噴繪出的全要素彩色噴墨圖要和正式出版的地質圖一致並符合出版規范。
MAPGIS 文件夾只包含內圖廓以內的內容,不包含獨立要素類,且底邊不旋轉水平。增加等高線、交通、居民地、境界、水系 5 個地理內容也放在該文件夾中,增加圖層的命名和屬性,採用原 1∶25 萬地理底圖的命名和屬性,地理圖層的注釋不必放入。增加圖內整飾圖層,如注記、引線、火山岩岩性界線、隱伏斷層、未經證實的遙感解譯斷層等,且分層整飾。整飾圖層的命名採用被整飾圖層名,前面加 a 表示,如 a-GeoPolygon.wl、a-GeoPolygon.wt;方里網的命名用 a-frame.wl、剖面線的命名用 a-profile.wl。系統自動生成而無內容的空文件要刪除。
對數據文件逐個檢查,包括命名的規范性、是否有多餘文件、元數據的准確性等方面。
3 地質圖空間資料庫較常出現的問題及原因
資料匯交過程中,對空間資料庫的檢查過程中出現問題較多的方面有以下幾種情況。
3.1 拓撲類錯誤
該類錯誤包含有無效弧段和懸掛弧段、線弧一致性錯誤、線面套合不一致、微小區等情況。這一類錯誤產生的原因,主要是由於在進行拓撲處理和檢查過程中不細致造成的。對於這類錯誤的解決方法,可通過重新設置「結點 / 裁剪搜索半徑」和利用相關功能和輔助軟體方法檢查並逐一處理。
3.2 屬性類錯誤
屬性是指類型的特徵,該類型的錯誤可分為大小寫錯誤、全半形錯誤、圖形與屬性不對應、屬性結構錯誤和圖元編號重復這幾種現象。屬性類錯誤查找相對困難,前面四種情況需要檢查人員仔細核對糾錯,最後一種情況也可通過輔助檢查工具,如:「屬性值與線型一致性」「要素類與對象類一致性」等系統自帶的檢查功能進行檢查修改。
3.3 圖形類錯誤
該類型的錯誤較為少見,基本上在進行野外數據檢查階段可以發現並進行修改調整。主要有地理地圖矢量化過程中造成點、線的重疊;各地質界線的連接過程失誤;地質體壓蓋關系錯誤等幾種現象造成,可通過拓撲檢查和輔助軟體檢查發現錯誤並相應調整。
3.4 其他類錯誤
在進行資料庫檢查時因制圖人員或資料交接人員的疏忽,也會造成以下一些問題。
(1)系統庫、字型檔、符號庫等文件因為實際工作需要進行了編輯,但資料提交檢查時沒有一並提交。
(2)部分文件路徑存在錯誤,造成文件打開提示不能正常顯示,需重新設置路徑。
(3)工程文件中點、線、區文件排列順序有誤,造成部分地質點代號和地質界線在紙介質中沒有顯示。
(4)注釋文件重疊,沒有進行出圖編輯。
(5)無投影參數或參數錯誤,造成部分文件不能打開。
(6)MDB 文件夾中有空表格文件沒有刪除。
避免該類型的錯誤,需要項目組與資料驗收人員保持充分的細心和耐心,對匯交的成果進行最終的復檢。
4 結語
地質圖空間資料庫作為區域地質調查的最終數據成果,蘊含巨大的潛在價值和廣泛的利用空間,不僅是國家找礦戰略的重要依據,對於地質理論創新也具有重大意義,是重要的科技信息資源。因此,數據質量必須從源頭控制、嚴格把關。除了按照《地調局項目管理辦法》實行「三級管理」的過程式控制制外,在最終的成果資料提交、匯交之前,項目實施單位的地質資料管理人員仍需仔細檢查驗收,切實保證數據質量符合中國地質調查局制定的技術標准,為今後各項地質工作打好堅實的數據基礎。
3. 地質資料成果匯交
地質資料是指在地質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圖表、聲像、電磁介質等形式的原始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和岩(礦)心、各類標本、光(薄)片、樣品等實物地質資料。
根據《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和《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國家對地質資料實行統一匯交制度。國土資源部負責全國地質資料的匯交、保管和利用的監督管理;省(區、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內地質資料的匯交、保管和利用的監督管理。
地質資料匯交管理機構:全國地質資料館,省(區、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的地質資料館和地質資料保管單位,依法保存、管理匯交的地質資料,為全社會提供地質資料服務。
地質資料匯交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及管轄的其他海域從事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探礦權人或者采礦權人為地質資料匯交人;前述規定以外的地質項目,由出資人為地質資料匯交人;由國家出資的,承擔有關地質工作項目的單位為地質資料匯交人;中外合作開展地質工作的,中方為地質資料匯交人,外方承擔匯交資料的連帶責任。
地質資料匯交范圍:區域地質調查資料;礦產地質資料;石油、天然氣、煤層氣地質資料;海洋地質資料;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資料;環境地質、災害地質資料;地震地質資料;物探、化探和遙感地質資料;地質、礦產科學研究成果及綜合分析資料;專項研究地質資料。
除國家規定需要匯交的原始地質資料和實物地質資料細目外,其他的原始地質資料和實物地質資料只需匯交目錄。
地質資料匯交期限:探礦權人應當在勘查許可證有效期屆滿的30日前匯交;采礦權人應當在采礦許可證有效期屆滿的90日前匯交;工程建設項目地質資料,自該項目竣工驗收之日起180日內匯交;其他的地質資料,自地質工作項目結束之日起180日內匯交。
4. 匯交測繪成果目錄和副本的方式是( )。
A
答案解析:
本題考查測繪成果匯交的無償性,《測繪成果管理條例》規定了測繪成果目錄或者副本實行無償匯交的制度。
5. 地質成果資料匯交中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案
沃恆怒 衛秋婷 汪蓓莉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華東分公司研究院)
摘要 本文對地質科研單位上交研究成果資料的電子文檔、紙介質文檔以及網上發單製作中存在的一些完整性、格式性等方面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解決的方案,強調研究報告的真實性、可用性、完整性和格式性。以保證上交地質成果資料的質量,充分發揮地質成果資料在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
關鍵詞 地質成果資料 格式規范 匯交 對策
0 引言
地質成果資料是研究人員通過地質研究、油藏研究以及工程研究所形成的最終成果報告,是作為國家行政許可開展的探礦和采礦工作,即探礦權人或者采礦權人開展礦產勘查、開采活動的結果匯總。是國家、企業甚至個人再開展地質項目,以及地質工作者再開展地質調查、地質勘查、地質科研、工程地質勘查(勘察)等地質活動的重要參考和依據,其真實性和可利用性尤其重要。
成果地質資料主要包括紙介質成果地質資料及與其內容相一致的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兩個部分。進一步完善地質成果資料電子文件、紙介質文件,提高地質成果資料管理水平,確保成果地質資料的紙介質、電子文件能有效地得到管理和利用,是各企業的目標,其依據是《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及《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匯交格式要求》、《中石化地質資料管理系統》等國家和企業管理文件。根據目前實際匯交情況,本單位在匯交中仍存在不少問題。本文針對本匯交單位以往驗收、匯交報告中容易出現的電子文檔不合規范;表格、文字、附圖、附表等表示形式各不相同;紙質匯交資料與電子文檔不相符、資料不全、圖件系統庫缺失等問題提出了解決方法,以確保匯交的地質成果資料合格率能大幅提高。
1 電子文件驗收檢查
1.1 電子文件資料安全性檢查
由於本單位是成果地質資料產生單位,很多電子文件的產生都較為復雜,例如:很多成果地質資料中都有附圖冊;很多圖件是經過層層疊加或通過兩張或更多張電子圖進行對比;很多附件是由不同的地質建模和油藏數模軟體形成的數據體,且均需在軟體上進行操作。上交驗收前應對其安全性、有效性逐一進行全面的檢查。檢查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1)接收的電子文檔不能攜帶病毒。這是非常重要的,必須嚴格做好,任何病毒的電子文檔都會對成果地質資料的電子文件保管和利用造成危險,有的甚至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2)其載體應能在通用的讀取設備上被正確讀取,並能在其相應的軟體環境下正常打開瀏覽和利用。
1.2 電子文件資料完整性、准確性檢查
地質成果資料的完整性和准確性是地質成果資料質量的保證,可為後人再研究提供資料基礎保證和有效參考。對每份電子文檔中的每一個電子文件從形式到內容上都應逐一進行檢查,檢查其文件格式、文件命名、組織方式、目錄文件製作等是否符合規范要求,電子文件所記載的信息內容與對應的紙質資料是否一致,影像是否清晰、完整等,以保證電子文件的齊全、完整和准確。
1.3 電子文件內容及格式檢查
目前本匯交單位上交的地質成果資料電子文件在文本格式檢查後,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1)地質成果資料文件正文排版較混亂。如文中插表、插圖在計算機屏幕上的顯示方向不是向上,這樣不方便借閱者在計算機上瀏覽;有些報告文件內容分割成數個電子文件,比如封面、目錄、報告內容各形成一個電子文件,根據匯交格式,報告正文應形成一個電子文件;有些報告無頁碼或頁碼混亂等。
2)地質成果資料附圖文件不規范。計算機軟體製作的矢量化圖形丟色、偏色和丟失信息情況比較多,這主要是由於用MapGIS軟體制圖時所採用的系統庫與所交圖件系統庫不匹配;另外,附圖冊中,常見封面、目錄及圖例等頁為求簡單快速而用Word 或Excel等製作而成,與其餘附圖文件格式不統一,造成後期匯交工作量增大;還有就是附圖冊中部分圖件,按規定尺寸一頁繪制不完整的,沒做接圖,造成圖紙尺寸大小不統一等。
3)地質成果資料附表文件組織分散。附表的內容分割成數個電子文件,比如封面、目錄等;同一冊附表的各頁內容各形成一個電子文件;工作表的標簽並非表名等。
4)地質成果資料附件和審批及其他類電子文件的分類整理不明確、不完整。按規定在成果資料匯交過程中,必須准確區分附件類、審批類及其他類電子文件,不能混淆,保證文件的齊全性。而有些項目組在歸檔的時候僅歸正文及附圖類,項目任務書、承諾書等其他類文件缺失,有的甚至連復印件也沒有,尤其是補交的地質資料,由於拖延時間長,在後期匯交中出現缺少審批文件及部分其他類文件等質量問題,地質資料齊全性、完整性差。
5)內容摘要缺失。新的電子文件匯交格式,要求在匯交時附400 字左右的內容摘要,但是很多項目在提交時根本沒有摘要或超長,不符合匯交要求。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按《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及《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匯交格式要求》對電子文檔內容的要求,設計了電子文件的具體格式模版(表1),要求項目組遵照執行。
表1 地質成果報告不同頁的標注內容
一檔完整地質成果資料報告要包含封面、扉頁、摘要、目錄以及正文等部分內容,不能缺少其一。電子文件檢查是一項煩瑣細致的工作,無差錯就必須把工作做到細之又細,所以設計了電子文件格式內容編排和自查標准步驟程序(表2),供自查和驗收參考。
表2 格式編排步驟和自查步驟
2 電子文件匯交
2.1 地質成果資料的電子文件表單製作
首先要將與該成果相關的所有電子文件准備好,包括正文、附圖冊、附圖冊源文件、項目任務書(或合同)、評審意見書(含評委名單)等。再通過中石化的電子文檔製作系統進行製作,自動生成源電子文件、存檔電子文件。由於該製作系統的缺陷,往往在操作過程中會出現格式無法轉換,難以形成存檔電子文件,或所形成的電子文件登記表錯誤等情況,導致電子文檔根本無法上交。
解決該問題的方法一是解決軟體問題,要不停地升級軟體;二是利用其他專業軟體先將所有文件人工轉為規定要求的格式,並歸並進相應文件夾;三是對於電子文件登記表錯誤,要先進行修改,再轉成規定格式歸並進相關文件夾,在轉換過程中一定要將附表一並轉換。
2.2 網上製作
地質成果資料的網上製作首先要把該報告的項目信息進行注入,然後才能進行網上清單製作。網上製作有很多必填欄目,如果缺項不填,就根本無法運行。故在製作網上發單時,要結合地質成果資料原件來逐項填寫,千萬不能出錯,如果一旦上交後發現錯誤,就必須要求上級返回,如果產生空號無法消除,以後的統計工作將出現問題。
3 紙介質報告匯交
地質成果資料的實物資料包括任務書(或合同)、項目設計書、項目評審意見(含評委名單)以及主報告和圖冊。任務書(合同)要求是原件,但由於項目管理部門需要原件,一般用復印件也可以代替。由於主報告和圖冊形成要經過很多程序,其出錯率很高,要想避免,就必須在報告印刷前進行細致的、必要的、有針對性的檢查,還需要資料管理員有較強的責任心。
4 結語
地質成果資料匯交管理是一項全新但持續性很強的工作,只有通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提高地質成果資料匯交質量。在實踐過程中要善於總結經驗,不斷提高業務水平,更好地掌握電子文檔匯交的新途徑、新方法,確保成果地質資料匯交的完整性、規范性,為地質行業又好又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顏世強,連健,丁克永,王黔駒.地質資料內涵與特徵分析[J].中國礦業,2013,22(7).
[2]張志娜.對成果地質資料匯交的幾點看法[J].西部探礦工程,2013(3).
[3]喬海霞.成果地質資料匯交淺析[J].價值工程,2010(6).
6. 匯交結果
功能描述:用於監管全國所有進入匯交期,但還未取得匯交憑證的地質工作項目、探礦權證、采礦權證的匯交進度。界面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分列表顯示項目、探礦權證、采礦權證的匯交基本情況,單擊其中一行記錄,下部分列表將顯示該項目、探礦權證或采礦權證的匯交進度。匯交進度包括:匯交人清單填報、館藏機構清單處理、匯交人移交清單填報、催交通知、匯交合格單、匯交憑證、轉送處理、轉送處理合格。
操作描述:登錄系統後,見到:
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建設
(7)匯交進度顯示,進度列表分為3行:第一行表示實物資料匯交進度;第二行表示成果資料匯交進度;第三行表示原始資料匯交進度。
匯交進度分為館藏機構清單處理、催交通知、匯交合格單、匯交憑證、轉送處理、轉送處理合格6個狀態。當資料匯交進行到某個狀態時,狀態列顯示為綠色(帶勾狀),反之為紅色(帶叉狀)。
7. 淺談成果地質資料匯交驗收工作
賀靜華
(遼寧省國土資源廳信息中心沈陽110002)
摘要本文主要是筆者在匯交驗收工作中的一些經驗,簡明地闡述了匯交驗收流程,在匯交過程中的產生的問題及提高匯交質量的一些想法。
關鍵詞流程關口前移
成果地質資料是國家的寶貴財富,是對勘查對象調查研究的成果總結,是進一步礦山建設或進一步礦山勘查等地質工作的重要依據。遼寧省國土資源廳信息中心作為省級成果地質資料館藏機構有責任、有義務抓好成果地質資料的匯交質量,解決匯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為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工作奠定基礎。
1 成果地質資料的匯交驗收
1.1 資料接收
作為省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面對的是基層地勘單位,基層匯交單位匯交質量參差不齊,所以匯交上來的地質資料首先要根據《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附件以及相關文件界定是否屬於成果地質資料的匯交范圍,然後根據匯交清單及電子文件登記表結合報告目錄清點匯交資料的數量和件數,清點無誤後接收資料,給匯交人出具匯交回執。
1.2 檢查
成果地質資料的檢查應首先檢查電子文檔的安全性和齊全性,在確定電子文檔載體無病毒的情況下核對的一致性。文字部分:對照紙質資料逐頁進行查看,檢查信息是否一致,Word文檔的標題定義是否正確,插圖、插表的顯示方向是否正確有無遺漏;.PDF文件是否缺字、插圖是否顯示;有無書簽等。附圖部分:在1:1比例下逐圖瀏覽檢查,檢查信息是否齊全,圖例與圖內容是否對應,顏色是否正確,有無變色現象,是否與紙質資料一致,源文件和存檔文件是否一致,是否可被再利用。遼寧省目前成果地質資料匯交人員70%為剛畢業或工作才幾年的年輕工作人員,缺乏地質工作經驗,往往造成成果資料在製作時就不符合國家相關要求,如附圖地層色系為了美觀改成別的色系,剖面圖為了方便就不上地層色系等。而附圖對於一份成果地質資料來講就像戰爭中的軍事地圖、沙盤,如果附圖有誤,會給下一步的地質工作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和不可挽回的損失,所以在檢查時附圖是重中之重,特別是源電子文件在這個信息時代就顯得尤為重要。資料庫與軟體:首先查看資料庫匯交內容是否齊全:數據是否完整、技術文檔是否齊全、管理系統是否可用、商業軟體是否有說明文件、口令和密鑰等,然後根據工作指南和建庫報告搭建資料庫瀏覽和應用的工作環境檢查數據量、質量和組織方式等。多媒體:使用相應的媒體播放軟體進行瀏覽,保證畫面流暢、影音清晰。
1.3 驗收
省級館藏機構嚴格按照國土資發2006[210]號文件及相關標准要求對匯交的成果地質資料進行檢查,經過檢查均合格的成果地質資料可以通過驗收(圖1),給匯交人出具匯交合格證書,將報告整理後省級館藏機構保管一套轉交全國地質資料館一套。
圖1 地質資料匯交流程圖
2 關於匯交工作的幾個問題及建議
2.1 成果地質資料在匯交驗收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作為省級館藏機構在資料驗收時有承上接下的作用。對於基層匯交單位所出現的問題既要根據國家相關要求修改,還要深入了解問題形成的原因,協助匯交人找出解決辦法。遼寧省目前存在的主要匯交問題多集中於正文、附表和附圖的紙電一致性,形成問題的主要原因是資料匯交人員和項目組人員脫鉤,造成匯交的成果地質資料由多人修改完成,出錯幾率提高。
2.2 資料匯交前期介入
將成果地質資料驗收關口前移,及時了解中央和地方財政安排地質項目、國土資源大調查、危機礦山找礦、部(省)發放探礦權和采礦權等項目安排情況。在成果地質資料形成前,將地質資料匯交要求、匯交時常見問題及注意事項、匯交相關軟體等文件要求下發項目承擔單位,減少匯交時的常見問題,提高匯交合格率。
2.3 深入地勘單位加強業務指導培訓
成果地質資料在匯交過程中大部分問題是在報告編寫時就形成的,如附圖地層顏色色差、地質體的遺漏、地層顏色無法區分、圖例與圖內容不符等,對此類問題要在資料形成前就進行培訓指導。針對地勘單位隊伍大、人員雜、流動快等特點,可進行分單位、按部門等多種方式進行培訓和指導。
2.4 匯交人之間互查
目前成果地質資料匯交質量日漸提高,匯交人員隊伍日漸強大,對成果地質資料認識也逐步提高越發重視。在成果地質資料匯交前進行自查,自查無誤後匯交質量高的地勘單位之間互查,匯交質量有差異的地勘單位之間可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匯交質量,提高匯交合格率。
2.5 建議匯交人員相對固定
對匯交人員進行業務培訓,培訓後進行考核評估,對考核合格的資料匯交人員下發成果地質資料匯交上崗證書,固定資料匯交人員,減少匯交人的流動性,培訓後可定期對匯交上崗人員進行深入業務指導。上崗證書可實行兩年一檢,保證匯交人員的業務水平。
2.6 多種方式製作電子文件登記表
目前成果地質資料匯交全部附有電子文件登記表,而電子文件登記表作為電子文檔的一個紙質說明文件必須翔實准確。目前ED-Maker生成的電子文檔因軟體自身原因,無法生成存檔文件或是存檔文件缺失信息,這就造成電子文件登記表的容量、盤標簽上文件數不是准確的信息,需要重新修改;還有部分無法生成電子文件登記表或是生成過程中出現各種問題,給匯交單位造成負擔。筆者認為電子文件登記表可以採用多種方式製作:①採用通用的.doc、.xls文本文件格式直接製作;②ED-Maker生成電子文件登記表;③在ED-Maker軟體頁面增加NEXT等提示按鈕。這樣既可以簡明直觀的檢查和修改,也可以節省很多時間,避免製作電子文檔時產生的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以上是筆者在成果地質資料匯交工作中的一些經驗和不成熟的想法,希望會對在同一崗位上的同事有所幫助。
8. 向測繪主管部門匯交成果情況怎麼填
測繪資質年度注冊中有的持證單位的資料或其它條件不太過關,所以,只能緩注。也就是不能按規定時間注冊了。可以給你一個期限,補齊資料或條件。如果在規定期限內不能補上,那就是不能注冊了(也就是吊銷資質!!!)。
緩注是個非常麻煩的事。趕緊找人吧。
9. 地質資料匯交與圖文數字化
地質資料匯交數量和電子文檔匯交率持續增長
全國共匯交成果地質資料1.3萬種,同比增長25%,其中,重慶、貴州和遼寧等省(市)匯交量均在1000種以上;山西、內蒙古、上海、山東、河南、貴州、新疆等省(市、區)的匯交量均在500種以上。各省(市、區)電子文檔匯(轉)交率均達到94%以上。實物地質資料匯交工作開始啟動。
地質資料圖文數字化工作進展順利
全國完成3萬種成果地質資料的數字化工作,累計完成近13萬種。海南、重慶、湖南3省(市)的成果地質資料數字化工作全部完成,黑龍江、上海、青海三省(市)館藏地質資料的圖文數字化比例超過90%;全國地質資料館累計完成3.4萬種地質資料的數字化,占館藏總量的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