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生物材料成果

生物材料成果

發布時間:2021-06-14 00:03:51

A. 生物制葯有哪些成果

中國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成果已達世界先進水平。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的何葆光等科學家利用基因工程技術,使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基因在酵母菌中獲得高效、穩定的表達,為中國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生產打下基礎。

血清蛋白對人體的免疫功能和維持血液的正常滲透壓、黏度和酸鹼度起著直接作用,沒有血清蛋白,血液就會停止流動。1982年,美國科學家把控制血清蛋白合成的基因通過DNA重組引進大腸桿菌後,已開始用大腸桿菌發酵生產人體血清蛋白,目前的年產量在100噸以上,銷售額達5億美元。

除了干擾素、生長激素、胰島素和乙型肝炎疫苗的基因工程成就外,還有口蹄疫病毒抗原、流感疫苗等都可以用大腸桿菌生產。用基因工程生產出來的這些葯物,有奇特的效能。

B. 目前生物科技有什麼最新發展成果

目前生物科技有什麼最新發展成果
1.我國科學家發現阿爾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機制
2006年11月19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醫學》網路版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組關於β澱粉樣蛋白產生過程新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這項成果揭示了阿爾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機制,並且提示β2-腎上腺素受體有可能成為研發阿爾茨海默症的治療葯物的新靶點。

2.我國抗糖尿病新葯研究取得開創性進展
中科院上海葯物所科學家2006年在非肽類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的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成果於2007年元月第一周發表在國際權威科學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網路版上。美國科學院院刊編輯部在向媒體的書面新聞發布中指出,這類口服有效的非肽類小分子激動劑有可能成為糖尿病、肥胖症和其他相關代謝性疾病的一種新型療法。

3.揭示果蠅記憶奧秘,探索記憶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組關於果蠅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果蠅的腦中並不存在一個通用的記憶中心,而是不同感覺記憶儲藏在不同的區域里,並且像人類能記住圖像的高度、大小、顏色等不同參數一樣,果蠅的圖像記憶也有對應的不同參數。通過對果蠅記憶基因的研究,可進一步運用到小白鼠、哺乳動物甚至人類身上,從而解決人類失眠、老年痴獃等精神性疾病。

4.飲用水質安全風險的末端控制技術與應用
為及時評價水質狀況及應對突發事件,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合作開發出適合末端水質監控的生物在線監測與預警技術,建立並完善生物毒性測試方法,在分子、細胞水平上形成一套適用於水質評估的技術體系。研究中開發的關鍵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共產生發明專利22項,發表論文61 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3篇。

5.美國科學家制出「仿生眼」助盲人恢復視力
美國科學家說,將可在兩年內提供「仿生眼睛」植入手術,幫助數百萬盲人恢復視力。
美國的研究人員已獲准於兩年內在五個治療中心為50到70名病人安裝這種「仿生眼睛」。
以希臘神話中百眼巨人阿古斯(Agrus)命名的「阿古斯二型」系統利用一個安裝在眼鏡上的照相機,把視覺信號傳送到眼睛裡的電極。
以前接受不夠先進的人工視網膜移植手術的病人能夠「看到」 光線、影像和物體的運動。但圖像不夠清晰。
一名失明者在1999年接受了這種手術,現在他上街時能夠避開長的或較低的樹枝,但看人時好像是看到一團黑影。
不過美國加州大學的科學家說,他們研造的「仿生眼睛」嘗試從相機取得實時的圖像,然後把它們變成微弱的電信號,輸送到一個接收器後,在通過電極,刺激視網膜的視覺神經向大腦發出信號,讓失明者能夠「看到」景物。
這種新的裝置比傳統的人工視網膜更細小,但擁有多達60個電極,使解像度更高。而且面積只有一平方毫米,植入手術也更容易。

C. 初中生物科研進步及取得的成果

科研成果:
承擔抄或完成了國家科技攻關重點項目2項、國家973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等國家級和5項省部級課題,研究成果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教育部二等獎等省級以上獎勵5項。成果達國際先進、國內領先,在多家上市企業形成明顯的經濟效益。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34篇論文(SCI/EI收錄14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8項(授權5項),出版專著3本;省級精品課程的負責人,主持教改項目3項,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
科技獎勵:
1)工業生物催化關鍵技術及在食品添加劑製造中的應用,2006年江蘇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2)蘋果深加工發酵酒關鍵技術研究開發,2004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3)蘋果酒生產關鍵技術研究,2005年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科技進步一等獎
4)蘋果酒系列產品開發研究,2004山東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5)洋河大麴中華根霉的研究及其在白酒生產中的應用,2003年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D. 生物材料有那些

又稱生物工藝學或生物技術。應用生物學和工程學的原理,對生物材料、生物所特有的功能,定向地組建成具有特定性狀的生物新品種的綜合性的科學技術。生物工程學是70年代初,在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包括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發酵工程等,他們互相聯系,其中以基因工程為基礎。只有通過基因工程對生物進行改造,才有可能按人類的願望生產出更多更好的生物產品。而基因工程的成果也只有通過發酵等工程才有可能轉化為產品。
醫學上通過生物工程可以生產出大量廉價的防治人類疾病的葯物,如入胰島素、干擾素、生長激素、乙型肝炎疫苗等。生物工程在食品、輕工中的應用面也很廣。1983年美國用生物工程生產的用於製作飲料的高果糖漿的年產量達600萬噸,從而使蔗糖的消耗量減少一半。採用生物工程技術,使育種工作發生了很大變化,如把抗病基因轉移到煙草中去,已培育出防止害蟲的煙草新品種;把低等生物根瘤菌的固氮基因轉移到高等作物的細胞中,使之能自己製造氮肥,也取得了一定成果。目前世界各國對生物工程十分重視,我國也把生物工程列為重點發展的科研項目之一。生物工程學的研究將對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產生巨大的影響。

生物工程學又稱生物工藝學或生物技術,利用生物進行對人類醫學、環境、農業食糧等一項技術。早期的生物技術,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埃及人利用酵母菌釀酒。之後,包含傳統式利用微生物之醱酵技術來做食品發酵,或是醱酵生產抗生素等,都是生物技術的利用的例子。現代生物技術,在1950年代,DNA結構的發現以來,分子生物學急速發展,將傳統的生物技術進行了一次大革命。例如利用基因克隆技術,將胰島素insulin克隆到大腸桿菌中生產。開啟了現代生物技術學之工業價值。

強烈推薦: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4%9F%E7%89%A9%E6%8A%80%E6%9C%AF

E. 什麼叫生物材料

又稱生物工藝學或生物技術。應用生物學和工程學的原理,對生物材料、生物所特有的功能,定向地組建成具有特定性狀的生物新品種的綜合性的科學技術。生物工程學是70年代初,在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包括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發酵工程等,他們互相聯系,其中以基因工程為基礎。只有通過基因工程對生物進行改造,才有可能按人類的願望生產出更多更好的生物產品。而基因工程的成果也只有通過發酵等工程才有可能轉化為產品。
醫學上通過生物工程可以生產出大量廉價的防治人類疾病的葯物,如入胰島素、干擾素、生長激素、乙型肝炎疫苗等。生物工程在食品、輕工中的應用面也很廣。1983年美國用生物工程生產的用於製作飲料的高果糖漿的年產量達600萬噸,從而使蔗糖的消耗量減少一半。採用生物工程技術,使育種工作發生了很大變化,如把抗病基因轉移到煙草中去,已培育出防止害蟲的煙草新品種;把低等生物根瘤菌的固氮基因轉移到高等作物的細胞中,使之能自己製造氮肥,也取得了一定成果。目前世界各國對生物工程十分重視,我國也把生物工程列為重點發展的科研項目之一。生物工程學的研究將對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產生巨大的影響。

生物工程學又稱生物工藝學或生物技術,利用生物進行對人類醫學、環境、農業食糧等一項技術。早期的生物技術,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埃及人利用酵母菌釀酒。之後,包含傳統式利用微生物之醱酵技術來做食品發酵,或是醱酵生產抗生素等,都是生物技術的利用的例子。現代生物技術,在1950年代,DNA結構的發現以來,分子生物學急速發展,將傳統的生物技術進行了一次大革命。例如利用基因克隆技術,將胰島素insulin克隆到大腸桿菌中生產。開啟了現代生物技術學之工業價值。

強烈推薦: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4%9F%E7%89%A9%E6%8A%80%E6%9C%AF

F. 生物能源的最新成果

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仿生能源與儲能系統團隊負責人崔光磊等在海洋生物質能源材料研究領域取得一系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J. Electrochem. Soc.、Electrochim Acta、J Mater Chem等雜志,並有多項發明專利獲得授權。
通過低成本無紡布加工技術利用生物質纖維素材料和耐溫聚合物材料制備復合動力電池隔膜(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3, 5, 128-134.),與傳統聚烯烴隔膜相比,以生物質纖維素為原料,成本低廉,綠色環保。同時,該隔膜由於獨特的極性和化學和物理結構,具有很好的電解液浸潤性、較高的孔隙率和離子電導率,具有適宜的機械強度和優異的耐高溫性能。該團隊通過隔膜材料設計與成型過程集成創新,解決了動力電池隔膜關鍵技術問題,構建了低成本高性能的動力電池隔膜產業化技術體系,在材料制備和核心設備領域已獲授權發明專利3項。
開發低成本的本徵阻燃復合隔膜體系對提高動力電池安全性能意義重大。該團隊研發的聚芳碸醯胺/海藻酸鈉/二氧化硅復合隔膜具有高孔隙率和電解液吸收率、優異的阻燃性能和耐高溫性能(J. Electrochem. Soc., 2013, 160 (6), A769-A774)。以該聚芳碸醯胺基復合隔膜組裝的鋰離子電池即使在120 oC溫度下使用也可以進行快速充放電。該聚芳碸醯胺基復合隔膜特別適用於高安全性動力鋰離子電池,此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隔膜技術將會促進我國高端電池隔膜產業發展。
油系粘結劑(例如聚偏氟乙烯)在鋰離子電池極片生產中應用廣泛,但在漿料制備過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二甲基吡咯烷酮作溶劑,生產成本高,還會污染環境,而且楊式模量低,脆性大,柔韌性不好,抗拉強度低,以此為粘結劑制備的電極片容易出現「掉料」現象,電極片在充放電過程中也容易出現由於極片內應力造成的斷面和裂紋。海洋生物質材料海藻多糖、甲殼素等具有優異的黏結性能,但成膜性不好。該團隊通過對海洋生物質材料進行功能化修飾,提高成膜性和電化學的穩定性,開發出新型高性能海洋生物質水系粘結劑。該粘結劑彈性模量高,經濟環保,可承受電極循環過程中活性物質顆粒在一定程度上的膨脹與收縮,特別適合硅系高能量密度的電極材料和高電位的正極材料。高穩定性的水性粘合材料的研發為鋰動力電池的綠色生產工藝提供了重要的原料與技術支撐,對推進藍色產業集群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目前,該研究已申請發明專利4項。
傳統電解質中的六氟磷酸鋰鹽,制備條件苛刻, 成本高,熱穩定性差,對水也極其敏感。該團隊利用生物質原料設計與合成新型的生物基聚合型硼酸鋰鹽(Electrochim Acta 2013, 92, 132-138.),具有優異的耐熱性、高的鋰離子遷移數和離子導電率,為動力電池的開發提供了耐高溫,安全的電解質體系,該聚合物電解質可大大提升電池的安全性能。該研究已申請發明專利2項。
基於高性能隔膜、粘結劑和電解質鹽技術進展,以具有良好的嵌鋰性能的高比容量金屬氮化物復合材料為電極材料,採用先進的預嵌鋰技術,優化電解液中的微量添加劑組成,輔以自主研發的隔膜,減小電容器內阻,提高電解液/隔膜界面穩定性,提高超級電容器的循環性能,構建高能量密度的超級電容器,開發出能量密度與鉛酸電池相當,性價比優良的環保儲能電池(J Mater Chem, 2012, 22, 24918;J. Mater Chem A, 2013, 1, 5949;ACS Nano, 2013, DOI: 10.1021/nn401402a)。目前,該團隊正在優化電容器器件結構,希望開發性能更加優越的鋰離子電容器儲能器件。該領域的研究已獲發明專利授權4項。
上述研究獲得中科院納米先導專項、科技部「973」、「863」科技專項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企業對海洋生物質能源材料研究的支持。

G. 你還了解我國生物科學發展的哪些成果

1、中國在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與應用、轉基因植物研究等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動物體細胞克隆技術也日臻完善,廢水處理新型反應器和新工藝的開發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3、一大批生物技術成果或已申報專利,或進入臨床階段,或正處於規模生產前期階段,若干生物技術公共研發平台初步形成;

4、中國的基因檢測服務能力在全球已處於領先地位,出口葯品已從原料葯向技術含量更高的制劑拓展,高端醫療器械核心技術的突破大幅降低了相關產品和服務的價格;

5、超級稻畝產突破1000公斤,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生物發酵產業產品總量居世界第一。

(7)生物材料成果擴展閱讀:

生物技術的發展可以劃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傳統生物技術、近代生物技術、現代生物技術。傳統生物技術的技術特徵是釀造技術,近代生物技術的技術特徵是微生物發酵技術,現代生物技術的技術特徵就是以基因工程為首要標志。

現代生物技術在70年代開始異軍突起,近一、二十年來發展極為神速。它與微電子技術、新材料技術和新能源技術並列為影響未來國計民生的四大科學技術支柱,被認為是21世紀世界知識經濟的核心。

生物技術的應用范圍十分廣泛,主要包括醫葯衛生、食品輕工、農牧漁業、能源工業、化學工業、冶金工業、環境保護等幾個方面。其中醫葯衛生領域是現代生物技術最先登上的舞台,也是目前應用最廣泛、成效最顯著、發展最迅速、潛力也最大的一個領域。

H. 人們從生物身上得到的啟示,發明的成果有哪些

烏賊和魚雷誘餌 烏賊體內的囊狀物能分泌黑色液體,遇到危險時它便釋放出這種黑色液體,誘騙攻擊者上當。潛艇設計者們仿效烏賊的這一功能讀者設計出了魚雷誘餌。魚雷誘醋似袖珍潛艇,可按潛艇的原航向航行,航速不變,也可模擬噪音、螺旋節拍、聲信號和多普勒音調變化等。正是它這種惟妙惟肖的表演,令敵潛艇或攻擊中的魚雷真假難辯,最終使潛艇得以逃脫。

蜘蛛和裝甲 生物學家發現蜘蛛絲的強度相當於同等體積的鋼絲的5倍。受此啟發,英國劍橋一所技術公司試製成猶如蜘蛛絲一樣的高強度纖維。用這種纖維做成的復合材料可以用來做防彈衣、防彈車、坦克裝甲車等結構材料。

長頸鹿和「抗荷服」 長頸鹿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動物,其大腦和心臟的距離約3米,完全是靠高達160~260毫米汞柱的血壓把血液送到大腦的。按一般分析,當長頸鹿低頭飲水時,大腦的位置低於心臟,大量的血液會湧入大腦,使血壓更加增高,那麼長頸鹿會在飲水時得腦充血或血管破烈等疾病而。但是裹在長頸鹿身上的一層、厚皮緊緊箍住了血管,限制了血壓,飛機設計師和航空生物學家依照長頸鹿皮膚原理,設計出一種新穎的「抗荷服」,從而解決了超高速殲擊機駕駛員在突然加速爬升時因腦部缺血而引起的痛苦。這種「抗荷服」內有一裝置,當飛機加速時可壓縮空氣,也能對血管產生相應的壓力,這比長頸鹿的厚皮更高明了。

鯨魚和潛艇的「鯨背效應」 當代核潛艇能長時間潛航於冰海之下,但若在冰下發射導彈,則必須破冰上浮,這就碰到了力學上的難題。潛舴專家從鯨魚每隔10分鍾必須破冰呼吸一次中得到啟迪,在潛艇頂部突起的指揮台圍殼和上層建築方面,作了加強材料力度和外形仿鯨背處理,果然取得了破冰時的「鯨背效應」。

蝴蝶和衛星控溫系統 遨遊太空的人造衛星,當受到陽光強烈輻射時,衛星溫度會高達200攝氏度;而在陰影區域,衛星溫度會下降至零下200攝氏度左右,這很容易烤壞或凍壞衛星上的精密儀器儀表,它一度曾使航天科學家傷透了腦筋。後來,人們從蝴蝶身上受到啟迪。原來,蝴蝶身體表面生長著一層細小的鱗片,這些鱗片有調節體溫的作用。每當氣溫上升、陽光直射時,鱗片自動張開,以減少陽光的輻射角度,從而減少對陽光熱能的吸收;當外界氣溫下降時,鱗片自動閉合,緊貼體表,讓陽光直射鱗片,從而把體溫控制在正常范圍之內。科學家經過研究,為人造地球衛星設計了一種猶如蝴蝶鱗片般的控溫系統

網路一下「酷影模式」 你懂得

I. 用微生物作為實驗材料而取得重要成果有哪些

因為微生物學在現代生命科學研究中一直處於前沿地位。
首先,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大多數是在研究微生物的過程中首先被闡明的。例如,利用酵母菌的無細胞制劑進行酒精發酵的研究,闡明了生物體內糖酵解的途徑。

其次,微生物學為分子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的創立、發展提供了基礎和依據,而且是它們進一步發展的必要工具。舉例來說,
DNA雙螺旋結構的確定,遺傳密碼的揭露,中心法則的建立,RNA逆轉錄酶的發現,以及基因工程的誕生,都是用微生物做實驗材料的,其實驗方法和指導思想也都與微生物學密切相關。再如,基因工程中的第一個限制性內切酶是從大腸桿菌中發現的,人們獲得的第一個基因——乳糖操縱子的部分DNA,是從大腸桿菌中分離出來的……如今,微生物學已成為分子生物學的三大支柱(微生物學、生物化學、遺傳學)之一,可以說沒有對微生物的深入研究也就沒有今天的分子生物學。

第三,微生物學是基因工程乃至生物工程的主角。基因工程實質上是體外切割和重組DNA片段的過程,而其中所需的供體、受體、載體及工具酶,大都要由微生物來承擔和完成。生物工程包括基因工程、發酵工程等四大工程,要使生物工程轉化為生產力,發揮出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微生物是主角。這主要是因為微生物不僅可以在工廠化的條件下進行大規模生產,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而且還具有節約能源和資源、減少環境污染等優越性。

第四,微生物的多樣性為人類了解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提供了依據。微生物的多樣性,歸根到底是基因的多樣性,它為研究生命科學提供了豐富的基因庫。通過比較研究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線粒體DNA,人們意外發現它們的遺傳密碼不同,從而對生物進化的共生學說提出了挑戰。通過對16SrRNA的研究,人們發現了古細菌,並提出了生命起源的三原界系統,即古細菌原界、真細菌原界和真核生物原界。這說明微生物在生物的界級分類研究中佔有特殊地位。

第五,微生物學是整個生物學科中第一門具有自己獨特實驗技術的學科,如無菌操作技術、消毒滅菌技術、純種分離和克隆化技術、原生質體制備和融合技術及深層液體培養技術等。這些技術已逐步擴散到生命科學各個領域的研究中,成為研究生命科學的必要手段,從而為整個生命科學的發展,做出了方法學上的貢獻。

微生物學對生命科學的貢獻將會不斷延續。例如,1982年,美國微生物學家普魯西納發現了一種病原體,是一種毒蛋白,有人稱之為朊病毒。雖然朊病毒只有蛋白質而無核酸,但由它引起的疾病可以遺傳、傳染。這一發現震動了生物學界,因為它與中心法則是相違背的。普魯西納因此獲得了1997年的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可以預料,關於許多生命之謎的探索很可能在微生物的研究中獲得突破。

J. 最新的生物研究成果

生物通綜合:近期,我國生物領域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中科院重離子束治癌技術即將進入臨床治療、雲南大學人類遺傳學研究中心發現三個疾病相關基因、華中農大轉基因棉通過鑒定。此外,青島大學中美幹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揭牌,河北省也有了首家植物分子育種中心。

雲大發現高血壓等三個疾病相關基因

中國少數民族DNA庫項目負責人、雲南大學人類遺傳學研究中心主任肖春傑今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他們最新從中國首個少數民族DNA庫中研究發現神經纖維瘤 、高血壓、多指(趾)等三個疾病相關基因。此發現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罹患這三種疾病者可以根據其基因而「對症下葯」。

據了解,不久前在此間的雲南大學建成的中國首個少數民族DNA庫擁有除高山族外的中國五十四個少數民族的DNA樣品,覆蓋了全中國十六個省和雲南十四個地州的八千多份DNA樣品,是目前國內外樣品量最大、收集民族最齊全的基因庫。

肖春傑教授稱,其在研究中就揭示了雲南二十五個少數民族Y-DNA(父系遺傳)、mtDNA(母系遺傳)和常染色體上共四十七個已知位點的基因頻率或單倍群頻率。此外還發現七種新單倍群;發現摩梭人的父系遺傳結構與雲南藏族最接近,而母系遺傳結構最接近麗江納西族,提出其形成原因可能是摩梭人母系社會中的走婚制度,並確定了高血壓、多指等疾病相關基因。
他說,雲南為人類遺傳學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研究材料,基因庫建成後,國內外知名學者紛紛而至,力圖在少數民族基因中尋找不同的遺傳結構特點和多態性,且希望在雲南少數民族基因庫基礎上,擴建一個包括疑難病症家系在內的隔離人群基因庫。
目前,人類已肯定的單基因遺傳疾病和性狀已達六千六百多種,另外還有眾多的多基因遺傳病如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以及至少三千多種不同方式的染色體異常引起的染色體病尚待研究。

肖春傑表示,今後還要加大收集量,要建成全中國資源共享的資料庫,把全國所有的疾病基因家系全部集中起來,對患者做到真正的「對症下葯」。

我國重離子束治癌技術即將進入臨床治療

我國重離子束治癌技術即將進入臨床治療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基於蘭州重離子加速器的淺層腫瘤治療裝置最近建成,已進行了動物試驗、技術鑒定並制定了治療計劃,目前正在辦理進入臨床治療的報批手續。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負責人詹文龍透露,這套裝置投入使用後,我國將成為世界上第4個具備重離子治癌能力的國家。

重離子就是比元素周期表上2號元素重並被電離的粒子。詹文龍說,利用重離子束治療腫瘤,對健康組織損傷最小,對腫瘤療效最佳,可以准確進行適形照射,精確控制和嚴格監測照射劑量,是迄今最理想的放射療法。「重離子束在物質中的劑量損失集中於射程末端,這種物理學特性使之成為治療腫瘤的理想方法。」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醫學物理課題組負責人、研究員張紅透露,世界上許多有重離子加速器的國家都傾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進行重離子束治癌裝置的建造和治癌基礎及臨床應用研究,使得重離子束治癌成為放射治療領域的前沿性研究熱點。

詹文龍表示,重離子治癌仍屬研發階段,還有一些基礎問題、技術與方法問題需要進一步探索和研究。

華中農業大學新型轉基因強生根棉項目通過鑒定

華中農業大學新型轉基因強生根棉項目通過鑒定

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技學院教授楊業華等主持的"Rol轉基因強生根棉的培育及棉花轉基因技術創新"項目,2004年12月通過湖北省武漢市科技局主持的專家鑒定。鑒定專家認為,該研究所創建的技術平台具有較強操作性,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成果總體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其中直接轉化幼芽成苗的方法為國際先進。

為改善棉種性狀、降低栽種"門檻",專家設想將源於發根農桿菌的"人工重組生根基因"(rol基因)轉移到栽培的陸地棉品種中,以增強棉花的生根能力和改善其根系發育狀況,解決棉花移栽難以成活、緩苗期長、後期易早衰的問題。對南方棉區而言,甚至能直接省去營養缽育苗的移栽工序,從而大幅度提高棉花產量,大量節約勞力和生產成本。

"Rol轉基因強生根棉的培育及棉花轉基因技術創新"被列為武漢市科技攻關項目"植物轉基因技術研究與利用"下屬子課題立項後,楊業華教授等通過研究攻關,創建了以根癌農桿菌介導的棉花轉基因技術平台,通過直接轉化幼芽成苗的方法,繞過了傳統方法的技術難點,縮短了獲得轉基因棉花植株的時間。

基於這一方法,研究者將rol生根基因轉化陸地棉品種,獲得了生根抗病豐產品系、生根抗蟲豐產品系、優質纖維品系和rolB轉基因雄性不育系等一系列具有重要應用價值潛力的棉花轉基因材料。培養出三個高產優質、纖維品質好、皮棉產量高、具有應用價值的轉基因棉花新品系。同時還獲得了rolB轉基因雄性不育性新材料。

青島大學中美幹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揭牌

青島大學中美幹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揭牌

一些常見病、疑難病的治療又有了新途徑。今天上午,由青醫附院和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聯合出資建立的青島大學中美幹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在青醫附院正式揭牌,重點研究心腦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等幹細胞治療技術。

據了解,該中心內設立了分子生物學研究室、生化研究室、幹細胞研究室、幹細胞低溫保存庫、導管室等機構,重點研究幹細胞體外建系和定向誘導技術,及內分泌代謝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等幹細胞治療技術。

河北省建首家植物分子育種中心

河北省建首家植物分子育種中心

昨天上午,由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石家莊市農科院、省農林科學院共建的「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石家莊植物分子育種中心」(以下簡稱石家莊育種中心)在石家莊市農科院揭牌。中科院院士李振聲出席揭牌儀式。

這是我省首家植物分子育種中心,它的成立對我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將產生深遠影響。據了解,石家莊育種中心成立後,將以小麥、棉花、大豆等為研發的主要目標作物開展研究:圍繞生態農業和優質高效農業對作物品種的要求和作物育種的實際情況,由單方或雙方合作克隆相關目標基因或建立重要性狀的分子標記;利用克隆的功能基因和重要性狀的分子標記,以及優良的種質材料,通過轉基因或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等途徑,有針對性地、高效地應用於育種研究,選育符合生產要求的高水平的小麥(或其它作物)新品種。成果選育出來後,石家莊市農科院、省農林科學院將利用現有的農作物新品種推廣和種子產業體系,對其進行推廣和產業化開發,使其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並產生經濟社會效益。

閱讀全文

與生物材料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