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上海郵政科學研究院的科研成果
近年來所從事的科研成果所獲得的獎項: 獲獎名稱 產品名稱 中國國家級重點新產品 YSZ301高速郵資機 上海市級重點新產品 TBGZ-S I 推塊式分揀系統 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優秀成果獎 郵政編碼圖像處理和並行識別技術 中國國家級重點新產品 理分合一信函處理系統 上海市級新產品 YNX01-01理分合一信函處理系統 中國國家新產品 YNL-1紅框理信機 國家級科技進步二等獎 OVCS信函分揀系統 國家郵政局科學技術二等獎 郵政航空快速網的全夜航實施方案 漢字識別碼址校驗技術研究 中國郵政企業定位和業務發展戰略 國家郵政局科學技術三等獎 郵政編碼圖象處理和並行識別技術 YSZ高速郵資機 海關郵政物流檢查系統 全國郵運發運計劃系統開發 信息產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YNX01-01理分合一信函處理系統 郵電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高速理信(蓋銷機) OVCS信函分揀系統 紅框理信機 在我國實行郵區中心局體制的研究 信息產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郵政編碼資源利用研究 郵電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OVCS系統遠程維護、監控系統 OVCS系統間信息共享技術的研究 無線數據傳輸掛號登單系統 透明窗口信函光電掃描與圖象處理技術 YD600-92郵政營業電子秤准確度 郵政通信網管理體制的研究 郵政樞紐局信息監視調度系統 儲匯營業終端國產化開發試制
② 周應祺的成果和榮譽
1. 2006年「中國海洋捕撈能力的計量及其方法比較」獲上海市水產學會2005-2006年度優秀論文一等獎。2. 2004年上海市優秀回國人員稱號(上海市政府)3. 2003年漁具力學獲上海市優秀教材.4. 2002年上海市比翼雙飛稱號(市婦聯) 5. 論文「高等教育的規律和特點」獲2002年農業部教育指導委員會和全國高等農業教育研究會,高等農業教育編委會頒布的高等農業教育2000-2001年度優秀論文2等獎。6. 2001年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7. 教育研究項目「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專業教育改革」獲2001年國家教育成果二等獎。8. 1998年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9. 科研項目「我國遠洋漁業拓展前景的研究」獲1998年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0. 研究項目「教學管理系列軟體的研製及應用」獲1998年上海市教育成果叄等獎。11. 教育研究項目「海洋漁業專業教育改革和實踐」獲1997年國家教育成果壹等獎。12. 科研項目「日本海柔魚釣漁業漁場調查和釣捕技術研究」獲1993年農業部科技進步壹等獎,1995年國家科技進步叄等獎。13. 科研項目「中國進一步發展遠洋漁業對策研究」獲1993農業部科技進步叄等獎。14. 1992年獲政府特殊津貼。 15. 科研項目「電脈沖驚蝦儀和捕撈技術」獲1978年福建省科技獎。
③ 李本乾的成就榮譽
1.上海市第七次社會科學成果獎二等獎 2004.8
2.上海市第六次社會科學成果獎 2002.8
3.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全國商務發展研究成果獎」 2006.10
4.第十屆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成果獎」 2006.01
5.2003年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 2003.8
6.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 2005.12
7.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首屆王嘉廉新聞獎學金」 1999.5
8.甘肅省第七次社會科學成果獎 2001.1
9.上海市教育委員會「育才獎」 2007.10
10.上海市研究生優秀成果獎(博士學位論文) 2004.8
11.上海交通大學優秀教師一等獎 2007.12
12.上海交通大學優秀教師二等獎 2008.12
④ 論文被評為上海市研究生優秀成果有什麼用
好像 也沒有用處的,最多有個證書吧。
畢業後留在上海工作的話,打分時會有加分吧。
⑤ 上海市優秀新產品成果獎,英文怎麼翻譯
上海市優秀新產品成果獎
the Excellent New Procts Achievement Award of Shanghai Municipality
數據記錄儀digital recorder
惠州市十佳青年Top Ten Youths of Huizhou City
⑥ 上海世博會展示中國先進科技成果有哪些
智能信號燈,載人航天技術,高鐵技術,太陽能廁所,助殘機器人,lte無線傳輸技術,半導體照明燈,可食用環保包裝材料,多媒體信息技術等。
⑦ 怎樣參加上海市研究生優秀成果評選,具體申請流程
上海市研究生優秀成果(學位論文)是反映學位授予單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標版志。
以優秀成果權(學位論文)評選為契機,研究生處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遵循「科學公正、注重創新、嚴格篩選、寧缺毋濫」的原則,結合論文評閱、論文答辯及論文後續工作進行評選;
通過個人申請、學位點初審、學校組織專家評審等環節,最終確定校級優秀論文名單,並從中推薦最優秀的論文參加上海市評選。這是學校完善研究生培養質量監督和激勵機制,促進高層次創新人才脫穎而出,勉勵在校研究生完成高質量的學位論文,提高研究生培養和學位授予質量的重要舉措。
⑧ 周枬的主要學術成果
包括:《民法概論》(蘇皖政治學院1936年出版);《法學緒論》(江蘇學院1941年出版);《羅馬法上幾個問題的研究》(蘇皖政治學院季刊1941年7月);主編《外國法律知識譯叢。民法》(上海知識出版社1981年出版);主編《外國法律知識譯叢。經濟法》(上海知識出版社1982年出版,以上兩譯叢均獲上海市1986年社會科學優秀譯著成果獎);合撰《羅馬法》(群眾出版社1983年出版);《羅馬<十二表法>譯評》(安徽大學學報(哲社版)1983年第3期);任《中國大網路全書。法學辭典》常務編委,主要撰稿人(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初版,1984年修訂二版,1989年再修正三版);《羅馬法提要》(法律出版社1988年出版);《羅馬法原論》(商務印書館1994年出版,1996年第二次印刷,該書系中國國家教委1988-1992年度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被商務印書館列為100周年獻禮項目;獲1995年安徽省優秀社科成果榮譽獎,安徽省第二屆優秀教材一等獎及1997年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任《法學大辭典》顧問、副主編,羅馬法分科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出版);任「中國政法大學」《英漢法律詞典》審定人。
⑨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的科研成就
學科概況 根據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是198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之一。1989年,研究所設立物理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003年,設立核科學技術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研究所設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點5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點14個(其中專業學位4個)並設有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物理學、核科學技術 學位點設置培養層次門類一級學科二級學科(專業)博士 理學 物理學 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 光學 無機化學 工學 核科學與技術 核技術及應用 核能科學與工程 碩士 理學 物理學 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 光學 化學 無機化學 高分子化學與物理 生物物理學 工學 核科學與技術 核技術及應用 核能科學與工程 信號與信息處理 光學工程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專業學位類別名稱 專業學位領域名稱 工程碩士 光學工程 電子與通信工程 核能與核技術工程 生物工程 資料來源: 學科方向 2004年,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創新三期學科方向調整為四個: 先進光源和束線的科學與技術研究; 基於N&NBIU(核技術與納米、生物、信息和成像、超快技術)匯聚技術的交叉科學研究; 核物理實驗和理論研究; 核技術科學的應用研究。 根據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於1964年招收物理專業研究生2人,「文革」停止招收研究生。1978年,重新恢復招收研究生,首批招收人數為4人,均為物理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歷年來共培養碩士畢業生265人,博士畢業生230人;2008年,有在讀研究生345人,其中碩士生189人、博士生156人。2007年,開始招收外國留學生,招收物理專業留學生3人。 截至2014年底,研究所共有在學研究生402人,其中碩士生195人、博士生207人)。
截至2008年7月底,研究所共招收博士後研究人員47名,其中2名為與企業博士後工作站聯合培養。研究所博士後研究人員在站期間共申請到國家、中科院和上海市各類博士後科研工作資助21項,4人次獲得「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後」和「上海市優秀博士後」稱號。 獲獎人論文獲獎名稱趙傑 《相對論重離子碰撞(RHIC)實驗中雙輕子的產生》 2014至2015年度上海市研究生優秀成果(學位論文)獎 馮超 《高增益自由電子激光新運行機制的理論與實驗研究》 2014年中國科學院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薛亮博 《反物質氦4原子核的實驗觀測及其產生機制研究》 2013年中國科學院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裴昊 《基於DNA的功能化納米材料的設計及其在生物診斷中的應用》 2013年中國科學院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鄧海嘯 《基於諧波運行的中等能量束團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 2012年中國粒子加速器學會 「希望杯」青年優秀論文一等獎 資料來源:
⑩ 丁純的代表性成果
統一後德國經濟發展的回眸和前瞻,《歐洲》1996。3
德國社會保障體制的現狀與改革,《國際經濟評論》, 2000。3-4
健康險:牛排還是雞肋,《瞭望東方周刊》, 2004。19-20
學位:經濟學博士
單位與職務:經濟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教授、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參與學術團體:中國世界經濟學會(理事)、德國研究會(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歐盟經濟與社會保障、歐盟就業戰略與各國就業政策、德國經濟社會問題
主持課程:世界社會保障模式比較研究
丁純,男,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現為復旦大學經濟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歐盟授予的優秀讓莫內歐洲研究中心)主任、兼荷蘭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歐盟經濟和社會、社會保障(重點醫療保障國際比較)。1986年獲復旦大學文學學士學位,1989年和2002年在復旦大學經濟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分別獲得經濟學碩士和博士學位。
在包括國內《求是》、《世界經濟研究》、《歐洲研究》、《國際經濟評論》、《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德國《Kultur Austausch》、Zeit on line, EU-China Observer (College of Europe),韓國等中外核心專業雜志和報刊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核心近20篇、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摘5篇;專著《世界四類醫療保障制度模式績效比較》獲上海市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類)二等獎。主持編撰的《歐盟經濟發展報告》自2005年起逐年出版。作為課題負責人主持包括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上海市哲學和社會科學項目、曙光項目、教育部重點基地重大項目,以及中國-歐盟高教合作項目、中國-歐盟歐洲研究中心項目、歐盟教文總司歐洲課程建設項目、上海汽車教育基金項目等10餘項,參與10項。先後在瑞士蘇黎世大學(首批國家留學基金項目學者)、德國埃森-杜伊斯堡大學、波恩大學、德國社保部等作中長期學術逗留,定期組織了復旦大學大使論壇、歐洲論壇、艾伯特-復旦論壇等,積極拓展了和瑞士蘇黎世大學、波蘭華沙經濟學院、捷克查理大學、巴黎一大、杜倫大學、魯汶大學、埃森-杜伊斯堡等的雙邊交流與合作。現為中國世界經濟學會理事、上海世界經濟學會副秘書長、中國歐盟研究會秘書長、中國歐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德國研究會理事、上海國際關系學會理事,上海市保險局高級研究員。德國華人教授協會成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項目咨詢專家,教育部歸國人員科研項目委評審專家,上海人事局浦江人才基金評審專家。專著《世界四類醫療保障制度模式績效比較》獲2008年上海市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獎二等獎。研究成果為新華社《內參選編》刊用。2007年主持的中歐歐洲研究中心項目框架下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項目(2005-2007)獲優秀評級。《求是》雜志刊登文章從希臘危機看後危機時代的歐洲經濟社會狀況,奠定了我中心在國內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