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今天科目三考試語音播報成績合格,可是網上查詢確實不合格這是85分,這是咋回事
駕考系統還沒有錄入個人信息,科目三考試成績在駕駛車輛過程中就會知道。
駕駛動作有扣分,在分數低於80分的時候,車上語音就會提醒本次考試不合格。駕駛過程中一直沒有扣分,在結束時就會語音提醒本次考試通過。
在科目三考試沒通過時,還可以去考場專門地點處拉取到底是哪裡扣分了,這樣可以重點聯系扣分項目,使得下一次考試順利通過。
(1)實線成果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考生指紋驗證無法通過後,請下車對指紋進行重新採集後方可重新排隊進行考試。
2、考試過程中如果考生分數低於合格分數,系統會自動提示考生進行靠邊停車,靠邊停車動作完成後系統會提示進行下一次考試。
3、考生按要求完成所有必考項目且行駛距離大於3公里後,系統將自動提示靠邊停車。學員聽到靠邊停車語音後,請在考試路線上自行選擇清晰路沿石(或道路邊緣實線)處,確認安全後完成靠邊停車動作。靠邊停車完成後,系統將語音播報考試結果。
4、繞車一周觀察車輛外觀和周邊環境時,為保證雷達信號檢測的准確性,請保持人身與車身距離在1米范圍內。
5、根據公安部對駕駛人考試規定的要求,每個學員1次預約有兩次考試機會,第一次考試不及格可當場補考一次,如果科目三第一次考試未通過,還可以參加四次科目三考試(科目三路考一共可以預約5次,每次預約可以考2次,相當於三年可以考10次),從核發的駕駛技能准考證明。
6、如有多人同時跟車准備考試的情況,一個學員考試結束後,下一個學員需要依照標准流程下車從上車准備,繞車一周以及夜間燈光模擬等開始考試。
7、科目三考試時,在路口停車等待時,一般要改掛一檔起步,如果二檔起步,會導致離合器受損 ,也容易熄火。
參考資料來源:
人民網-科目三今起實行電子路考
『貳』 塔里木、准噶爾及周緣塊體顯生宙古地磁研究成果
一、各塊體現有古地磁數據的收集與篩選
塔里木的現代古地磁研究始於1979年。 1980~1982年馬醒華等和McElhinny等(McElhinny et al., 1981; McFadden et al., 1988;馬醒華等,1989)合作,重點對二疊系—三疊系進行了研究,首次提出:晚古生代末期塔里木、華北和揚子應為相互獨立的3個塊體,華北和揚子塊體分別處於赤道附近低緯度地區,塔里木則位於北緯35°左右。 之後,白雲虹等(1985)首次報道了塔里木晚古生代的古地磁極移曲線。 李燕平等(1988, 1989,1990,1991)取得了一套塔里木塊體自泥盆紀至侏羅紀—白堊紀的古地磁數據並初步建立了相應的視極移曲線。 准噶爾塊體的古地磁研究開展的較晚。李永安等與美國斯坦福大學合作開展了准噶爾塊體晚古生代—中生代古地磁研究(Li Y.A.et al., 1990; Li Y.P.et al.,1989; Sharps et al., 1992)。 Chen等(1991)取得了一套准噶爾南緣中生代的古地磁數據。李永安等(1980, 1987, 1989, 1991, 1992, 1999)、翟永建等(1989)、孟自芳等(1990,1992)、方大均等(1991 , 1992, 1996, 1998),Chen(1992, 1993),Zhao et al.(1987, 1992,1996),朱日祥等(1998)先後在塔里木、准噶爾及鄰區開展了古地磁研究。這些數據為建立整個塔里木和准噶爾塊體的視極移曲線和研究其構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20世紀90年代以來,古地磁數據的可靠性研究,成為古地磁學研究的熱點,先後提出了新的數據可靠性判別標准(Enkin et al.,1992; van der Voo R, 1990,1993;程國良,1993,1996)。 以上兩方面的研究,為在現有水平上建立塔里木、准噶爾古地磁視極移曲線(APWpaths)提供了基本數據和數據選取的約束條件。
本書以近年來最新研究結果為基礎,對已有成果進行了重新審視,我們收集了至1999年止已公布的塔里木、准噶爾、吐魯番、西伯利亞塊體上各地質時代的古地磁數據。 按照已有國際通用的數據可靠性判據(Enkin et al.,1992;van der Voo R, 1990,1993; Butler, 1993;程國良,1993,1996)進行了篩選,尤其注重:①剩磁測試中樣品經過系統退磁(包括交變退磁、熱退磁或組合方法退磁和主向量分析,必須有足夠的退磁處理和分析資料證明樣品已被完全退磁。②經過一定的穩定剩磁檢驗(如礫石檢驗、烘烤檢驗、褶皺檢驗、倒轉檢驗及一致性檢驗)。 ③必須是至少6~9個樣品測量結果的統計值,且統計建立在采樣點水平上。精度參數k≥10且平均值的95%置信圓半徑a95≤16.0°。④能排除岩石形成後期構造作用(如旋轉、推覆作用)和熱作用(熱液造成重磁化)等。⑤最好同時作過一定的岩石磁學實驗研究,對其載磁礦物做了分析。⑥樣品的時代已知,並且能推斷剩磁是同一時期獲得的。 在塔里木和准噶爾塊體古地磁極數據中分別篩選出43個和8個符合上述可靠性判據的古地磁極(表11-2),採用Randolph.J.Enkin博士的計算軟體,利用Fisher統計方法對這些古地磁數據按時代進行了統計分析(表11-2)。
表11-2 塔里木、准噶爾塊體古地磁極綜合數據表
注:T地層時代,n古地磁極個數,φp,△p和A95分別為平均古地磁極的經度、緯度和95%水平置信圓半頂角;P和Dec分別為參考點的古緯度和磁偏角,△P和△D分別為相鄰兩時代的漂移和旋轉量。古緯度由古地極來計算,故其誤差簡單地用古地極的95%水平置信圓半頂角來表示。除A95太大的個別古地極外,磁偏角誤差一般再乘以系數0.8。
(據Demarest,1983)
考慮到新生代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碰撞已極大地改變了白堊紀時歐亞大陸的輪廓,我們重點對研究區及鄰區白堊紀古地磁極數據進行了篩選,篩選出24個符合上述可靠性判據的古地磁極(表11 -3),初步建立了研究區質量可靠的白堊紀古地磁極資料庫,並初步給出了研究區及鄰區主要塊體白堊紀以來的運動狀況。
下面分別討論各塊體各時代的古地磁數據:
1.塔里木塊體
塔里木塊體位於新疆南部,呈東西展布的菱形狀。 盆地東北部的庫魯克塔格出露奧陶紀、志留紀地層;盆地西北部的柯坪地區出露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地層。在西南坳陷、東南坳陷和鐵克里克塊隆出露了泥盆紀以來各時代的地層。 李永安等(1983, 1984, 1985, 1987, 1989, 1995)、劉本培等(1996)、張文治等(1992, 1993)、孟自芳等(1990)對塔里木震旦紀、寒武紀地層開展了不少古地磁研究。 但這些文獻往往未介紹較詳細的實驗過程、退磁分析方法和檢驗,無法根據上述幾條判據對其可靠性作出判別,因此未予採用。
(1)奧陶紀
奧陶紀古地磁數據雖然經過一些學者多年研究,但均由於碳酸鹽岩剩磁強度較弱及重磁化影響未取得實質性進展。在此採用了方大鈞等(1994,1996)和朱日祥等(1998)的結果(表11-2)。
(2)志留紀
白雲虹等(1985)在塔里木四石廠剖面研究得到的志留紀古地磁極位於早二疊世玄武岩、晚二疊世岩脈與中志留世紅層古地磁極所定義的大圓弧上;其特徵磁化方向(D=110°,I=12°,α95=7.7°)與方大鈞(1996)在烘烤檢驗中消除OPI組分後的剩磁方向相接近,其結果可能受到晚二疊世岩脈重磁化的影響。 在此只採用方大鈞等(1992; 1996)和朱日祥等(1998)的結果。
(3)泥盆紀
塔里木盆地泥盆紀採用了方大鈞等(1996)、李燕平等(1988)、孟自芳等(1991, 1992)的結果(表1)。
(4)石炭紀
Sharps(1990)獲得的烏什地區石炭紀古地磁結果可能受到了二疊紀重磁化的影響。Bai et al.(1987)石炭紀古地磁結果同樣可能代表了次生磁化,因為其虛磁極位置與二疊紀的磁極幾乎無法區分。石炭紀數據只採用了晚石炭世地層的結果(方大鈞等,1992;翟永建等,1988;Gilder et al.,1996) (表11-2)。
(5)二疊紀
二疊紀古地磁數據採用了塔西北柯坪地區二疊系的結果(方大鈞等,1992;李永安等,1989; Li Y.P.et al., 1988; McFadden et al., 1988)(包括巴楚,柯坪一帶的二疊紀岩脈)及庫車河剖面晚二疊世的結果(McFadden et al., 1988)(表11-2)。
(6)三疊紀—侏羅紀
塔里木塊體三疊紀、侏羅紀數據較為離散,古地磁數據精度較差(朱日祥等,1998;方大鈞等,1992; McFadden et al., 1988; Li et al., 1990)(表11-2)。其古地磁數據的應用也存在APWP編圖和地質解釋上的困難。
(7)白堊紀
白堊紀古地磁極數據較多,一致性也相對較好(表11-2)(Chen et al., 1992; Li Y.P.et al., 1988;李永安等,1989;孟自芳等,1990;朱日祥等,1998)。 文獻中古地磁數據的質量有時也難以作出評價。 例如,Li et al.(1989)確實進行了逐步熱退磁和交變退磁,但並未通過矢量分析來獲取特徵剩磁方向,而是在退磁中採用了一個特別的方法。 Li et al.(1988)和張正坤等(1989)的數據來自同一采樣點和樣品,結果也相似,但張正坤增加了一個采樣點,然而只有兩個標本的測試結果,獲取了較離散的方向。 因此,我們只採用了Li et al.(1988)的數據。
我們分別計算了上、下白堊統的平均古地磁極。 兩者的視磁極很相近,在統計上無意義。 因此我們將上、下白堊統的所有古地磁極進行了平均,獲得了塔里木白堊紀的平均視磁極(表11-3)。
表11-3 塔里木、准噶爾、西伯利亞塊體古地磁方向和古緯度
注:西伯利亞塊體數據來自van der Voo(1993);表中古緯度由極距法獲得,故其誤差為古磁極的置信圓半徑;除A95太大的個別古磁極外,磁偏角誤差一般再乘以系數0.8(據Demarest,1983)。
(8)新生代
老第三紀(古近紀)的極點主要來自孟自芳等(1990)、 Gilder et al.(1996)、朱日祥等(1998)。但3個數據較離散,其平均極95%水平的置信圓錐半頂角為70.4。精度參數為4.2。 這3個極點的觀測點可能發生了局部變形(繞當地垂直軸可能發生了一定量的旋轉)。 但因無其他可靠數據,我們暫時以此平均極作為塔里木老第三紀(古近紀)的平均視磁極。
塔里木新第三紀(新近紀)資料存在著同樣的問題。
2.准噶爾塊體
准噶爾塊體的古地磁研究相對來說則是一塊未開墾的處女地。 有關准噶爾塊體古地磁研究的外文文獻較少。 准噶爾盆地面積達130,000 km2,傳統上被認為是Kazakhstan的一部分,楔入塔里木與西伯利亞塊體之間。 它與前者以天山山脈為界,與後者以阿爾泰山脈為界,在兩處都發現了蛇綠岩套和蛇綠岩混雜堆積(李春昱等,1982;Zhang et al., 1985)。 李永安等(1992, 1995, 1997, 1998)、劉本培等(1996)、張文治等(1993)對准噶爾開展了不少古地磁研究,但這些文獻往往未介紹較詳細的實驗過程、退磁分析方法和檢驗,在此無法根據上述幾條判據對其可靠性作出判別,因此未予採用。 Li et al.(1989, 1991)、 Nie et al.(1989)、 Sharp et al.(1992)分別對准噶爾塊體西北部克拉瑪依、烏魯木齊北東的天池、烏魯木齊以東的晚古生代地層的古地磁記錄進行了初步研究。 如表11-2所示,這些結果均通過了上述幾條判據。
目前在國外文獻上只收集到4個准噶爾白堊紀古地磁極數據,其中一個數據僅發表在會議摘要上(Li Y.P.et al., 1991),無法對其可靠性作出判別,因此未予採用。 Cogne et al.(1995)對准噶爾塊體西北部的克拉瑪依地區下白堊統吐谷魯組淺黃色、灰色砂岩和中侏羅統西山窯組、三工河組暗紅色砂岩的古地磁研究表明,下白堊統樣品顯然已被重磁化,中侏羅統樣品也可能在晚侏羅世或白堊紀被重磁化。 因此,未獲得該區的中生代古地磁極。 另外兩個分別是烏魯木齊以西早白堊世和晚白堊世的古地磁極(Chen et al., 1991 ),均通過了褶皺檢驗和倒轉檢驗,且兩者間無明顯差異(表11-2,表11-3)。 因此,准噶爾塊體(參考點為45.4°N,88E°)白堊紀平均古地磁極為73.3°N,225.3°(A95=5.1°)。
二、塔里木、准噶爾及周緣塊體顯生宙運動特徵及相互關系
塔里木塊體顯生宙古地磁視極移曲線(APWP)及運動學特徵。
古地磁視極移曲線是認識塊體運動和構造演化的有效途徑之一。 根據以上綜合數據我們繪制了一個初步的塔里木塊體顯生宙古地磁視極移動曲線(表11-2;圖11-5)。所有的極均符合上述六條判據。這一視極移曲線是否能代表整個塔里木塊體尚需檢驗。 由表11-2可知:①塔里木塊體古地磁數據的解析度大多隻能達到「紀」,只有部分古地磁數據的解析度已達到「世」。 目前,塔里木塊體缺寒武紀的古地磁數據。②塔里木塊體第三紀(古近紀、新近紀)古地磁極與地理極還存在一些差異,古緯度也比參考點的緯度低得多,這與該區第三紀(古近紀、新近紀)的古地理重建是不協調的,僅用陸內擠壓造成的地殼縮短作用無法解釋這一現象,我們將在後文詳細討論這一問題。
需要指出的是,古地磁視極移曲線的變化反應了塊體對接前的平移和旋轉運動以及對接後塊體的地殼縮短和相對旋轉等因素。 因此,古地磁視極移曲線僅可以揭示不同塊體何時在動力學意義上成為整體,而不能直接確定塊體之間的對接是何時發生的。
圖11-5 塔里木塊體(實線)與歐亞大陸(虛線)顯生宙古地磁視極移曲線
圖11-6 塔里木塊體顯生宙古緯度變化圖
由古地磁視極移曲線推算的磁偏角(D)和古緯度(P)可以描述不同塊體之間的旋轉和緯向運動(表11-2)。相鄰兩時代的旋轉量(△D)由時代老的地層記錄的磁偏角與時代新的地層記錄的磁偏角的差表示,也就是說△D大於(小於)零對應於塊體順(逆)時針旋轉;相鄰兩時代的漂移量(△P)由時代新的地層記錄的古緯度與時代老的地層記錄的古緯度的差表示,即△P大於(小於)零對應於塊體向北(南)漂移。
由塔里木視極移曲線推測參考點 (39°N,84°E)的古緯度和磁偏角可以看出(表11-2;圖11-5,圖11-6),奧陶紀塔里木位於南半球低緯度區(16.7°S);至志留紀塔里木快速移到赤道以北的中低緯度地區(18.2°N,漂移量達3840 km),同時順時針旋轉了12.5°;志留紀至泥盆紀塔里木塊體基本保持穩定;塔里木塊體自泥盆紀以來由南向北移動並做順時針的旋轉(圖11-5,圖11-6)。 泥盆紀時,塔里木塊體位於低緯度區,古緯度從泥盆紀的19.8°N變化到晚石炭世的32.5°N。 這一古緯度的變化表明,塔里木塊體自泥盆紀至晚石炭世向北移動約13° (1400 km),並順時針旋轉了40°。 一個板塊如果它的一端俯沖到另一板塊之下,由於板塊向下俯沖的作用力(slab pull)較大,它的運動速度往往較快(Gordon etal., 1984;李燕平等,1989)。 因此,在這期間,塔里木塊體的迅速北移運動表明,塔里木塊體可能正向北消減到哈薩克板塊之下。 天山石炭紀大面積噴發的火山岩和構造活動,證實了這一消減過程的存在。但是,在晚石炭世和中侏羅世之間,北向移動已不存在(圖11-5,圖11-6);但至早二疊世仍發生了14°的順時針旋轉;至晚二疊世又順時針旋轉了12°,表明塔里木塊體在這一時期與哈薩克塊體的碰撞可能已開始減速。 三疊紀—中侏羅世塔里木塊體逆時針旋轉了16°。 至白堊紀塔里木塊體由三疊紀—中侏羅世的31.7°N向南移至21.5°N(漂移量達1100 km),同時順時針旋轉約16°。 塔里木塊體在白堊紀所處的緯度比其老第三紀(古近紀)和現今的位置低14°~18°。 這究竟是揭示了塔里木塊體自老第三紀(古近紀)以來的大規模北向漂移,還是由壓實作用與構造變形等過程引起的磁傾角變淺,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
(一)研究區各塊體顯生宙運動特徵與相互關系
根據塔里木、准噶爾、西伯利亞、哈薩克、華北、揚子塊體古地磁極與選定參考點地球磁場方向的關系,可以進一步探討這些塊體的運動特徵和塊體間的空間相互關系。 根據塔里木、西伯利亞、華北視極移曲線推算出的參考點古緯度和偏角見表11-3。
(二)准噶爾塊體
由表11-1和圖11-7可看出,准噶爾塊體不同地點的石炭系—二疊系(C—P)具有類似的古地磁剩磁方向,具有與現今相似的、較陡的磁傾角,表明當時的准噶爾塊體已成為一整體連接到勞亞大陸(Laurasia),自石炭紀以後幾乎未發生視極移(即南北向凈漂移)。
准噶爾塊體與周緣塔里木、哈薩克、西伯利亞塊體C—P古緯度的相近性(表11 -3;圖11-7),表明至少自中石炭世起准噶爾塊體已是勞亞大陸一部分,塔里木在二疊紀時已到達勞亞大陸南緣。 准噶爾塊體中晚石炭世植物群顯然屬於安哥拉,也表明該塊體在中晚石炭世已接近或與哈薩克、西伯利亞塊體南緣拼合(Hu, 1985)。 該地區基於植物群/動物群以及野外地質考察的古地理重建也表明,准噶爾塊體在晚石炭世位於北緯35°~50°(Ziegler, 1981; Scotese, 1984; Watson et al., 1987; Nie et al., 1990)。
塔里木塊體在晚石炭世—早二疊世已增生到勞亞大陸南緣(Wang et al., 1981; Zhanget al., 1984; Watson et al., 1987; Li, 1988; Sharps, 1990)。但是准噶爾和塔里木塊體之間自此以後顯然存在著相對運動。從圖11-8可以清楚看出,准噶爾塊體C—P虛磁極與周緣塔里木、哈薩克、西伯利亞、華北、華南塊體的虛磁極明顯不同,表明二疊紀後發生了明顯的相對運動。例如,准噶爾(參考點45.4°N,88°E)自二疊紀的41.9°N漂移至現今的45.4°N,凈漂移量為3.5°;而塔里木(參考點39°N,84°E)自二疊紀的32°N漂移至現今的39°N,凈漂移量為7°。兩者間3.5°的差別可能代表了大陸碰撞後天山地區的陸內縮短作用(圖11-9)。
圖11-7 准噶爾C2—P平均古磁極的等角度極射赤平投影
圖11-8 准噶爾(Li et al.,1991)、塔里木(Sharps et al., 1989)、哈薩克(Khramov et al., 1981)、西伯利亞(Khramov et al.,1985)、華北、華南(Zhao et al.,1987)塊體C2—P古磁極的斜極投影
圖11-9 塔里木和准噶爾塊體石炭紀—二疊紀的古地理重建
由准噶爾、塔里木、哈薩克、西伯利亞各塊體C—P虛磁極計算獲得的磁偏角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圖11-10),表明古生代以後各塊體間存在著明顯的相對運動。 准噶爾塊體的古生代以後各塊體間存在著明顯的相對運動。准噶爾塊體的平均剩磁方向基本指向N—NW,而塔里木、哈薩克、西伯利亞塊體的期望剩磁方向指向N40°E—E10°S (圖11-8,圖11-10)。
圖11-10 由准噶爾、塔里木、哈薩克、西伯利亞各塊體二疊紀古磁極獲得的參考點
若以准噶爾塊體為參照點,塔里木、哈薩克、西伯利亞塊體繞准噶爾塊體發生了順時針旋轉,即准噶爾塊體可能與周緣塊體發生了左旋走滑運動。 與西伯利亞同時代古地磁資料的對比表明,塔里木自古生代以來具有明顯的東向運動(Li,1988; Zhao et al., 1990),即塔里木塊體可能與西伯利亞塊體之間存在一系列的左旋走滑斷層。 這一結論與其他地質研究結果是一致的。 塔里木塊體相對於准噶爾塊體自侏羅紀以來發生了10°的順時針旋轉(Li et al., 1990; Chen et al., 1991)。
(三)吐魯番盆地
Cogne et al.(1995)在吐魯番盆地鄯善組(K2—E1)、下白堊統吐谷魯組(K1)、上侏羅紀齊古組(J3q)獲得的古地磁結果幾乎一致,在統計意義上無明顯差別。這表明從晚侏羅世至早第三紀(古近紀),地磁場是穩定的或吐魯番塊體的古地理位置未發生明顯變化。將從這3組地層獲得的視磁極平均即得到吐魯番盆地白堊紀的平均視磁極43°N90°E(Cogne etal.,1995)。
這一平均視磁極與同一時期的准噶爾塊體、歐亞大陸存在著角度差(分別為8.4°±6.7°和13.7°±5.5°),表明准噶爾和吐魯番之間可能發生了相對運動,存在徑向運動(6.4°±6.7°),但並無明顯的旋轉(4.0°±6.7°)。 這一平均視磁極與同一時期塔里木的視磁極很相近(兩者間的角度差為4.3°±6.2°,在統計上無意義)。 這表明吐魯番與塔里木塊體間自晚侏羅世以來未發生明顯的相對運動,當時的塔里木已是剛性塊體,其地理范疇已包括了吐魯番盆地。
(四)西伯利亞塊體
從西伯利亞塊體的古地磁結果(表11-3)可看出,從中寒武世至志留紀西伯利亞板塊從南半球低緯度地區漂移到北半球中緯度地區(漂移量約為5000 km),在這一漂移過程中基本沒有旋轉運動,這說明在此期間西伯利亞板塊不可能與塔里木塊體或華北、揚子塊體發生對接,它也不可能與岡瓦納大陸連在一起。 志留紀至泥盆紀,西伯利亞板塊的運動表現為快速的順時針旋轉60°。 泥盆紀至晚二疊世,西伯利亞板塊基本保持穩定,而華北塊體在這一時期的運動則表現為明顯的北向漂移(朱日祥等,1998),這說明西伯利亞板塊與華北塊體在晚二疊世仍未發生對接。 晚二疊世至晚三疊世,西伯利亞板塊向北漂移了2000 km,同時伴隨有24°的順時針旋轉運動。 這種平移與旋轉並存的運動特徵,表明西伯利亞板塊與塔里木塊體和聯合古陸發生對接,但在此期間華北與西伯利亞(指參考點)古緯度存在20°~30°的差異,表明二者仍未發生對接(朱日祥等,1998)。 晚三疊世至晚侏羅世西伯利亞板塊向南漂移了1500 km,並與中國華北和蒙古聯合塊體發生對接(Zhao et al., 1992),蒙古-鄂霍次克構造帶三疊紀—中侏羅世海相沉積地層的發現證實了這一點(Nie et al., 1990)。
(五)華北與塔里木塊體
華北與塔里木塊體的關系,是中國大地構造研究的熱點之一。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這兩個塊體上首先開展的古地磁研究揭示出兩塊體在二疊紀/三疊紀時所處的緯度存在明顯的差異,二者記錄的磁偏角也不同,這說明在二疊紀/三疊紀時,華北與塔里木塊體是相互分離的(MacFadden et al.,1988)。 由華北和塔里木視極移曲線推測參考點嘉峪關(40°N,98°E)的古緯度和偏角可以看出(表11-3),早泥盆世至晚二疊世,塔里木塊體以順時針旋轉運動為主(旋轉量約為67°)。 據朱日祥等的研究(1998),志留紀—泥盆紀時,華北塊體仍位於赤道附近,與塔里木塊體在同時代的古緯度存在較大的差異;兩塊體記錄的磁偏角在這一時期也有明顯差異(朱日祥等,1998;圖11-5)。 華北塊體與塔里木塊體之間可能存在的縫合帶(殘留洋殼)地層時代可能為石炭紀—二疊紀,這說明兩者的縫合時限肯定晚於這一時間。 塔里木與華北兩塊體記錄的磁偏角是在侏羅紀才比較相近,古地磁極也已在95%誤差范圍內(朱日祥等,1998;表11-3),說明兩塊體間的對接與縫合是在侏羅紀完成的。 此時,塔里木塊體的古緯度也與參考點的緯度相近。
(六)西伯利亞板塊與塔里木塊體
從表11-3可以看出,西伯利亞板塊與塔里木塊體的古緯度在晚石炭世—二疊紀已趨於一致(95%置信范圍),即兩塊體在二疊紀前對接縫合,形成天山造山帶。 之後西伯利亞板塊與塔里木塊體繼續向北漂移,並伴隨有陸內扭動和旋轉;在晚三疊世,快速向北漂移的羌塘與塔里木-西伯利亞聯合塊體發生對接,形成昆侖造山帶;直到中侏羅世,西伯利亞、塔里木和羌塘一起向南漂移;在晚侏羅世西伯利亞與華北對接縫合。 地質研究也表明,蒙古-鄂霍次克向東開口的剪刀狀海槽封閉的時代是在晚侏羅世(任紀舜,1989; Nie et al.,1990),這充分說明西伯利亞與華北在動力學上成為整體的時代是在晚侏羅世。
圖11-11 塔里木塊體相對西伯利亞板塊顯生宙以來(a)古緯度和(b)磁偏角變化以及塔里木塊體和西伯利亞板塊顯生宙以來嘉峪關參考點(c)古緯度和(d)磁偏角變化
(七)研究區及鄰區主要塊體白堊紀相對運動狀態
考慮到新生代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碰撞已極大地改變了白堊紀時歐亞大陸的輪廓,我們重點對研究區及鄰區白堊紀古地磁極數據進行了篩選。前人對研究區及鄰區中生代地層已開展了大量的古地磁研究,Enkin et al.(1992)和Chen et al.(1992, 1993)曾分別收集了中亞主要塊體當時的古地磁數據,並進行了初步分析。 在此基礎上,本書又收集了近幾年發表的數據。 通過對這些古地磁數據進行篩選和編錄,我們初步建立了研究區質量可靠的白堊紀古地磁極資料庫(在82個早、晚白堊世古地磁極數據中,只有24個符合上述的篩選標准。 其中,准噶爾2個,塔里木9個,吐魯番1個,青藏9個,哈薩克費爾干納1個,歐亞大陸2個)。 通過對這些數據進行初步的綜合分析,已可初步勾畫白堊紀研究區及鄰區主要塊體間的相對運動狀態(表11-2):
1)各塊體早、晚白堊紀的古地磁極位置基本一致,這表明當時各塊體相對於古磁極的相對運動或位移較小。 這與Chen et al.在准噶爾(1991)和塔里木塊體(1992)以及Enkin etal.(1992)和Yang et al.(1992)分別在華北塊體和華南塊體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對於整個歐亞視極移曲線(APWP)來說,這是個U形圈或穩態時期(Besse et al., 1991)。 因此,我們可以將早、晚白堊世數據平均來獲取白堊紀的古磁極。
2)盡管仍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圖11-11),華北和華南塊體的古磁極與歐亞各塊體的磁極是一致的(Enkin et al.1992),這表明,在古地磁數據的誤差范圍內,中國大陸各主要塊體和西伯利亞塊體在晚侏羅紀時已處於其現今的相對位置。 歐亞、准噶爾、塔里木、青藏西部和印度各塊體的白堊紀古磁極近似地沿一與中亞成NNE方向相交的大圓排列(圖11-12),這意味著這些塊體在一級近似的情況下,沿北北東方向相互彼此靠近,具有較少的旋轉量。
圖11-12 研究區及鄰區白堊紀古地磁極的等面積投影
3)由北向南,歐亞塊體與准噶爾塊體古磁極間的角距離為6.2°±4.8°(Chen et al.,1991, 1993),這相當於650±530km的南北向縮短(即古緯度差為5.9°±4.8°),同時准噶爾塊體相對於西伯利亞(參照點位於44°N/86°E)逆時針旋轉了2.4°±5.8°。
4)准噶爾塊體和費爾干納塊體古磁極間的角度差異產生了可忽略的緯度差0.3°±6.9°和相對於費爾干納附近參考點(40.5°N, 72.5°E)15.7°±10.0°的旋轉。 Bazhenov(1993)認為這兩個塊體是哈薩克(Kazakstan)塊體的兩個組成部分,然而由於塔拉斯-費爾干納斷裂的右旋走滑運動,費爾干納盆地發生了較大的逆時針旋轉。 上述古地磁結果證實了這一觀點。 Bazhenov認為這一運動發生在新第三紀(新近紀)(可能在過去的10m.y)。
5)准噶爾和塔里木塊體古磁極間的角距 (4.3°±5.5°)在95%的置信水平上是無意義的(Chen et al., 1991, 1993)。但是,塔里木塊體與歐亞塊體古磁極間的角距較之與准噶爾的系統偏大,這相當於420±605 km(古緯度差3.8°±5.5°)的縮短和2.11°±6.3°的旋轉(參照點位於40°N/77°E)。
6)塔里木塊體與藏西古磁極差8.5°±6.4°,但古緯度差並不大(5.7°±6.2°)。 這些資料意味著近南北向縮短量為630±680 km(即古緯度差為5.7°±6.2°),以及相對於參照點34°N/80°E具有較大的旋轉量7.1°±6.4°。
7) Besse et al.(1984)和Besse (1986)通過在雅魯藏布縫合線以南印度塊體Dingri附近的古地磁研究認為自印度-歐亞開始碰撞以來,在Dingri以南橫跨MBT和MCT發生了450±500 km的陸內縮短作用,在Dingri和拉薩之間發生了550±650 km的縮短。
綜上所述,根據古地磁資料沿80°E方向初步估算各塊體間的縮短量分別為650 km(西伯利亞和准噶爾塊體之間,主要在阿爾泰)、420 km(准噶爾和塔里木塊體之間, 主要在天山)、630 km (塔里木和青藏塊體之間,主要在昆侖山和阿爾金山)、1000 km (青藏和印度塊體之間,主要在Himalayas造山帶),總計2700 km,這與海洋板塊運動學的估計極為吻合。 由於自樣品沉積和磁化以來並未發現其他主要構造事件發生,因此,所有這些由古地磁資料獲取的縮短量和旋轉量反映了自碰撞以來的整體變形狀況。
『叄』 成功企業推行6S的方法
不管是公司推廣什麼東西,其實推廣方法也沒有多少,只是看如何做罷了,我們公司自己是不會推廣的,所以這方面是讓錦隨推做的,整體滿意。
『肆』 靜力觸探測試法的成果整理
1.單孔觸探成果圖件應包括以下幾項基本內容
(1)各觸探參數隨深度的分布曲線;
(2)土層名稱及潮濕程度(或稠度狀態);
(3)各層土的觸探參數值和地基參數值;
(4)對於孔壓觸探,如果進行了孔壓消散試驗,尚應附上孔壓隨時間而變化的過程曲線;必要時,可附錐尖阻力隨時間而改變的過程曲線。
2.原始數據的修正及觸探參數計算
原始數據的修正及觸探參數計算,可按TBJ37.93規則進行:
(1)用讀數方式取得的原始數據,應按下列步驟修正:
①當記錄深度與實際貫入深度有出入時,應根據記錄表所標注的數值和深度誤差出現的深度范圍,按等距修正法予以調整;多餘的讀數記錄,應根據實際貫入情況予以刪除。
②當零漂值在該深度測試值的10%以內時,可將此零漂值依歸零檢查的深度間隔,按線性內插法對測試值予以平差。當零漂值大於該深度測試值的10%時,宜在相鄰兩次歸零檢查的時間間隔內,按貫入行程所佔時間段落按比例進行線性平差。
③各深度的測試值按公式(2—58)修正:
土體原位測試機理、方法及其工程應用
式中:x′——某深度h讀數的修正值;
x——該深度h的測試值(讀數);
△x——相應該深度處的零漂修正量(平差值),分正、負。
④用讀數方式取得原始數據時,各深度的觸探參數應按下列諸式計算:
土體原位測試機理、方法及其工程應用
式中:X——某深度處的觸探參數(Ps,qc、fs、ud或uT)代號(kPa);
K——對應於各觸探參數的率定系數;
β——貫入孔壓換算系數,β=uT/ud,參考表2—11取值;
σv0——土的總自重壓力,
γi——第i層土的平均天然重度;
hi——第i層土的厚度或測試點與上層面的深度差;
qT——探頭總錐尖阻力(kPa);
FR——摩阻比(%);
ud——探頭貫入時於錐面測得的孔隙水壓力(kPa);
uT——探頭貫入時於錐底圓柱面處測得的孔隙水壓力(kPa);
△u——探頭貫入時土的超孔隙水壓力(kPa)。
表2—11與土質狀態有關的β值
⑤用自動記錄儀取得的原始記錄曲線,應按下列要求修正。
a.深度修正
i.實際貫入深度按式(2—63)計算:
土體原位測試機理、方法及其工程應用
式中:D——探頭實際貫入深度(m);
l——每根探桿長度(m);
n——貫入土中的探桿根數;
h——從錐底全斷面處起算的探頭長度(m);
△l——未入土的探桿余長(m)。
ⅱ.以孔口地面為深度零點,以停止貫入(加接探桿)時因錐尖應力鬆弛所形成的似歸零線為依據,根據在記錄紙上所標注的深度誤差記錄,按公式(2—63)校正記錄曲線深度。曲線長度不足處,應據曲線發展趨勢補入。
ⅲ.對於雙筆或三筆記錄曲線,尚應標明深度零點。
b.曲線幅度修正
i.以歸零檢查的標注為依據,直線連接兩相鄰歸零點。根據此連線與記錄紙上零線的偏差值,反號調整記錄曲線的幅值。
ⅱ.當因加接探桿造成記錄曲線脫節或出現喇叭口曲線形態時,應以平順曲線予以補齊。
根據探頭的率定系數,對各條經過修正的觸探曲線繪制縱橫坐標比例尺,並註明單位和標出各觸探曲線所代表的參數符號。
⑥孔壓消散值應按下列程序修正:
a.以經過修正的貫入孔壓值(ud或uT)為消散試驗的孔壓初始值,以零漂修正量等量修正在該試驗深度各個時刻測得的孔壓消散值(ut)。
b.以孔壓消散值(ut)為縱軸,時間對數值(lgt)為橫軸,繪制孔壓消散曲線(ut-lgt)。
c.當孔壓消散曲線初始段出現陡降現象時,可用曲線板擬合其後段曲線,並讓其通過陡降段終點而與縱軸相交,以此修正孔壓消散曲線的初始段。
d.當孔壓消散曲線初始段出現上升現象時(透水濾器位於錐面時,易發生這種現象;而位於錐底時,不發生上升現象),宜略去其上升段,以曲線峰值點作為該孔壓消散曲線的計量起點,並在同一張ut-lgt坐標圖中,重新繪制孔壓消散曲線。
各種孔壓消散曲線形態及修正方法見圖2—32。
圖2—32各種孔壓消散曲線形態
3.靜力觸探成果圖和歸一化超孔壓消散曲線的繪制
(1)靜力觸探成果圖可按下列方式繪制:
①以深度為縱軸,其比例尺一般用1∶100或1∶200,當圖幅尺寸不夠時,可縮小深度比例尺。
②以觸探參數為橫軸,其中fs,ud(或uT)、qc三者的數值比例關系,以取1∶10∶100為宜。
③qc或Ps用粗實線,ud或uT用細實線,fs用虛線繪制觸探曲線,再用點連線繪制靜水壓力uw線。此四條曲線可同繪於一個坐標圖中,也可將ud(或uT)和uw曲線繪制於該坐標圖的對稱側。對自動記錄曲線,經修正處理後,亦應透繪於同一張成果圖中。為清楚起見,各曲線(qc-h(或Ps-h),ud(uT,uw)-h,fs-h,FR-h)也可分別繪制,如圖2—40。
④在與之並排的另一坐標圖中,分別用細實線和虛線繪制Bq和FR曲線,其橫軸數值比例關系宜取10∶1。
⑤對上述諸曲線應分別用參數符號標注清楚或示出圖例。然後按本章第七節要求進行分層,計算各分層觸探參數值和地基參數值,並填入成果圖上的表格中。
(2)歸一化超孔壓消散曲線應按下列要求繪制:
①靜止孔隙水壓力及均衡孔隙水壓力取值:
i.地基中的靜止孔隙水壓力(uw)按靜水壓力計值。靜水壓力由(2—64)式確定:
土體原位測試機理、方法及其工程應用
式中:uw——靜水壓力(kPa);
γw——水的重度(kN/m3);
hw——試驗點在實測地下水位以下的深度(m)。
ⅱ.均衡孔隙水壓力(uw′)取孔壓消散達穩定時的孔壓值,取值標准應符合本章現場操作要點第9點規定。
ⅲ.地基中試驗點處的殘余超孔壓(△uT)按(2—65)式計算:
土體原位測試機理、方法及其工程應用
②各時刻的歸一化超孔壓比按式(2—66)計算:
土體原位測試機理、方法及其工程應用
式中:
ut——消散至某時刻(t)的孔壓值,可在經修正的孔壓消散曲線上查取;
u0——經修正了的孔壓消散試驗的初始值;其餘符合同前。
③以
(3)靜力觸探儀上如配有自動記錄曲線裝置或由計算機處理測試數據,則上述成果整理可自動完成。
『伍』 神戶制鋼所的主要成就
遍地開花的小鋼鐵廠技術水平低,能耗大,污染重,是令中國感到頭痛的問題,日本的神戶制鋼為解決小鋼鐵廠技術問題提供了一服「良葯」。
森脅亞人當了兩年零八個月的神戶制鋼子公司的總經理後,2002年在他58歲的時候,又回總公司當了副社長,開始主管公司的國際、環境、工程等業務。神戶制鋼是日本第四大鋼廠,其鋼鐵生產量比武漢鋼鐵廠略少一些,在世界鋼鐵企業中排名第29位。神戶制鋼不僅有鋼鐵,還有機械、工程、鋁業等事業部門,是一家綜合企業。在子公司當老總使森脅有了不少去國外考察的機會。他看到美國的高爐鋼鐵廠紛紛衰敗,電爐煉鐵廠的卻意外興起,森脅更看到了中國小高爐的頑強生命力。
既不要像美國那樣完全靠電力來煉鋼,又不能像中國小鋼鐵廠那樣污染空氣,鋼鐵廠迫切需要一種新的技術。森脅在回總公司當上副總後,他想的就是把神戶制鋼開發的直接還原煉鐵法向全世界推廣開來。
抓住美國人的「小辮子」
1980年代,美國的高爐煉鐵廠危機四伏,經營陷入極度困難的狀態。日本鋼鐵廠開始到美國投資。國內外的鋼鐵界、經濟學界人士對美國鋼鐵業的衰退做了不少分析。技術革新停滯論、壟斷導致發展停滯等種種說法,沸沸揚揚,爭論不休。
然而還是在美國,名不見經傳的電爐煉鋼廠家,卻從1990年代開始嶄露頭角。那裡的年產量不過幾十萬噸到數百萬噸,但卻經營得很好,賬面上有贏余。用廢鐵煉鋼,把精力放在鋼板等的加工上,成了萬人矚目的焦點。短流程模式(用電爐熔解廢鐵進行煉鋼的生產方式)成了新建鋼廠的唯一方式。日本自不必多說,就是在中國,1990年代名聲漸起的江蘇省沙洲鋼鐵廠,就是一個短流程的鋼鐵廠。按美國的模式建短流程鋼鐵廠,能收到好的效益,似乎無可非議。
但是神戶制鋼的研究開發工作沒有趕時髦。副總經理森脅對《經濟》說∶「美國有豐富的廢鋼鐵,它本身就是個出口廢鋼鐵的大國,把廢鋼鐵投到電爐中重新冶煉,對美國人來說不是件難事。可是在工業化剛剛開始的國家,哪裡去找廢鋼鐵?短流程不一定適用。」森脅說得很有道理,中國的沙鋼就遇到過這樣的問題,他們是用短中續長的方法解決原料問題,沙鋼就有煉鐵用的高爐。
「況且耗電太大也是個難題。」森脅接著說。美國可以不用太大的精力去思考電力問題,而能源匱乏的國家、地方,引進電爐煉鋼法,除了原料不足外,最頭疼的恐怕就是電力問題了。「我們開發直接還原煉鐵法的理念是,不經過燒結就把精礦直接投入到爐中去。在能源的使用上,我們不用高爐法上使用的焦炭,而要用普通煤。沒有燒結、煉焦工序,這樣就能相當大地降低煉鐵成本。在煉鐵過程中,我們用余熱發電,並把這部分電供給熔解用的電爐,這樣一來對外部供電量的需求少了,同時也大大地降低了煉鋼的成本。」
森脅在談到他們研發出的技術特點時說∶「世界上的鋼鐵技術很多,但既能為大鋼鐵廠用,又能適應小型鋼鐵廠的技術不太多。我們開發的技術,不僅節能、環保,而且能讓大小鋼鐵廠都能用上。」。
鋼鐵老大也青睞的技術
第一個在商業上使用了神戶制鋼開發的直接還原煉鐵法的企業,不是神戶制鋼自己,而是國際鋼鐵老大新日鐵。
森脅的部下,煉鐵產業設備部科長石野裕通拿出一張照片,指著照片上的裝置對《經濟》記者說∶「這是使用了FASTMET(直接還原煉鐵)法的新日鐵廣田(Hirohata)工廠。這個環形爐直徑21.5米,爐床幅寬3.75米。2000年3月開始生產,一年的還原鐵產量為14萬噸,使用的原料為廢鋼。廣田廠的設備有效工作時間在生產開始後很快就達到90%以上,目前也在正常生產。」和新日鐵的其他工廠不一樣,廣田沒有煉鐵的高爐,靠新日鐵的其他工廠把鐵運來以後,在這里用轉爐煉成鋼(年產量120萬噸),然後再加工成鋼板等。使用了FASTMET法以後,使廣田多少有了一些煉鐵能力。FASTMET法能為大企業解決燃眉之急,為以後在鋼鐵大企業中的使用打下一個良好的開端。
用FASTMET法煉鐵,這一技術的開發始於1995年。神戶制鋼從這一年開始在實驗室進行了FASTMET法還原鐵的最初融化試驗。1996年在神戶制鋼的高砂工廠商業運轉的電爐上進行了還原鐵融化作業。1998 年通過在神戶制鋼集團企業MIDREX所設置的演示設備,使這項技術達到成熟。
石野說,「其實用我們的技術更適合建造50萬~200萬噸的煉鐵廠。FASTMET法可以使用普通煤炭,使用沒有燒結的粉礦煉鐵,佔地面積少,建造成本低。」年產量能達到100萬噸以上,在中國算是一家不小的鋼鐵廠了。
中國小型鋼鐵廠的「良葯」
神戶制鋼想讓FASTMET法在中國普及開來,他們看到中國有眾多的中小型鋼鐵廠。
中國的小鋼鐵廠技術水平低,能耗大,污染重,但它投資少,靠近市場。與其政策性地取締小鋼鐵廠,不如讓中小型鋼鐵廠使用新的低成本技術,解決質量、能耗、污染問題。一個鋼鐵廠它生產幾千噸、還是幾萬噸鋼鐵,應該由它自己決定。政策主要應該關注在產品質量、污染問題的解決上。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已經就FASTMET法和神戶制鋼進行了幾次技術交流。該協會科技環保部:「FASTMET法可以充分利用國內低品位鐵礦石資源,適應中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它減少了燒結、焦化工序,甚至可以部分取代高爐,這對鋼鐵生產中的節能環保是個很好的促進。目前我們正密切關注著這項技術的發展和其成熟性。」
對於在中國推廣FASTMET法,副總經理森脅顯得很有信心。他說∶「這兩年我親眼看到了中國市場的變化。我們已經開始在中國市場上投石問路。」今年10月神戶制鋼在中國唐山建的合資工廠——唐山神鋼熔接材料有限公司將正式開始生產。」神戶制鋼公關科告訴《經濟》說,唐山神鋼熔接公司是由神戶制鋼、神鋼商事、松下產業機器三家日方公司與唐山開元電器有限公司合資興建的一家企業,主要生產鋼梁及汽車用半自動熔接材料。開始時產能為500噸,兩年內在增加了設備以後,將發展到1.8萬噸規模。這是日本企業在中國設立的第一家實線(solid wire)工廠。合資企業使用的設備大部分是在中國市場上購買的。
中國有不少小高爐,對年產30萬噸~50萬噸的鋼鐵設備需求很大。中國廢鋼鐵很少,電力資源也還欠豐富,所以我們在中國推廣FASTMET法,一定能為中國人矚目,也一定能在中國取得成功。
『陸』 cfa考試通過率怎麼計算
CFA評分標准:
考試成績分為「Pass」或者「Fail」;CFA一級、二級成績一般在考試結束後50天左右公布,CFA三級成績在考試結束後的70天左右公布。
1、評分體系:CFA考試中會對各個科目單獨評分,每個科目的成績分為三檔:<=50%、51%-70%、>70%。CFA協會會把考生各個科目成績匯總做加權平均,從而評判考生是否能通過考試。
2、CFA協會官方尚沒公布具體的通過標准,以下標准為根據歷年考生的實際通過情況進行估算的:考生正確的答案數量>=全球成績排名前1%的考生的平均正確答案數量的70%。
3、Ethics部分的影響:如果考生成績在及格線邊緣,那Ethics的成績會對考生是否通過考試產生重要影響,如果考生Ethics的成績很好的話,跟那些同等分數的考生相比會有更多的機會通過考試,所以考生應該更加重視這部分內容。
新的分科目成績單中,各科目70%正確率為分數線(簡稱70%分數線,即黑色細實線)代替了全球低通過分數線(MPS),如果某科目得分高於70%分數線,表示你對該科目掌握非常熟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A等級;
當然,如果某科目得分低於70%分數線,也不用擔心,只能說明你該科目比較薄弱,協會沒有設置單科分數線,也就是說表現比較好的科目和表現比較差的科目可以相互彌補,協會看的是你的總成績。
新版本成績我們每個人同樣會收到一份傳統的「成績單」,如果沒有通過,郵件下面便會給你一個成績等級--「Your score band: 10」 。對於未通過的考生還會額外收到一份新版的「成績單」。
『柒』 農用地分等成果
黑龍江省農用地分等成果主要反映農用地等別劃分的結果及其相應的統計數據。
(一)農用地等別
全省農用地等別初步確認後,對初步分等成果進行檢驗、接邊處理和等別調整,最終確定全省農用地分等成果。
1. 農用地各省級等別概況
經過對全省農用地分等結果進行檢驗、接邊處理及調整後,最終確定為 9 個省級等別,其中最低等為 2 等,最高等為 10 等。
全省農用地分等面積為 1188.84 萬公頃(包括耕地 1144.15 萬公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劃定的可墾荒地 44.69 萬公頃)。其中,2 等農用地面積 8.14 萬公頃,佔全省農用地分等面積的0.7%,主要分布在大興安嶺地區及佳木斯、黑河、伊春、雙鴨山等市的邊遠山區;3 等農用地面積 165.15 萬公頃,佔全省農用地分等面積的 13.9%,主要分布在大興安嶺地區及黑河、佳木斯、伊春、雙鴨山、鶴崗等市和農墾、森工系統的邊遠地區及山區;4 等農用地面積 100.11 萬公頃,佔全省農用地分等面積的 8.4%,主要分布在全省除大興安嶺地區和大慶市以外的山區及邊遠地區;5 等農用地面積 399.57 萬公頃,佔全省農用地分等面積的 33.6%,主要分布在全省除大興安嶺地區以外的各縣(市)及農墾、森工系統;6 等農用地面積 282.31 萬公頃,佔全省農用地分等面積的 23.8%,主要分布在全省除大興安嶺、黑河市以外的平原地區;7 等農用地面積 145.08 萬公頃,佔全省農用地分等面積的 12.2%,主要分布在全省除大興安嶺、黑河、伊春、鶴崗市以外的平原區;8 等農用地面積 63.96 萬公頃,佔全省農用地分等面積的 5.4%,主要分布在哈爾濱、齊齊哈爾、綏化、大慶、鶴崗等市及農墾系統的自然、經濟條件較好的地區;9 等農用地面積22.77萬公頃,佔全省農用地分等面積的1.9%,主要分布在哈爾濱、牡丹江、綏化、七台河等市自然條件優越、經濟發達的地區;10等農用地面積1.75萬公頃,佔全省農用地分等面積的0.1%,主要分布在哈爾濱市、五常市、呼蘭縣及哈爾濱市郊區的水田和菜地區。
2. 農用地分等成果特點
(1)農用地等別較低。黑龍江省農用地分為 2 ~ 10 個省級等別,與全國農用地分等情況相比,農用地等別屬於偏低水平。從全國農用地綜合質量看,黑龍江省由於積溫低、降水量少,加上土地開發較晚、農田基礎設施薄弱、經營粗放等原因,全省農用地質量在全國屬於低水平。
(2)農用地等別出現兩頭小、中間大的情況。從全省各農用地等別所佔的比例看,2 ~ 4 等質量較低的農用地面積為 273.40 萬公頃,佔全省農用地面積的 22.99%;而質量好、等別高的7 ~ 10 等農用地面積為 233.56 萬公頃,佔全省農用地面積的 19.65%;處於中間的 5 ~ 6 等農用地面積為 681.88 萬公頃,佔全省農用地面積的 57.36%。出現兩頭小、中間大的狀況,說明黑龍江省農用地中高產田和低產田比例較小,大部分為中產田,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出全省農用地還有很大的開發利用潛力。
(3)農用地質量分布呈區域性特點。由於黑龍江省農用地的等別和氣候、土壤、地形等自然條件及土地經營水平有很大關系,因此,農用地質量分布也呈現區域性分布的特點。大興安嶺山區是全省氣溫最低的地區,無霜期短,有效積溫少,又處於山區,因此,這一地區農用地的等別都在 2 ~ 3 等,屬於全省農用地質量的低值區。松嫩平原位於黑龍江省南部,處於全省第一積溫帶,無霜期長,有效積溫多,加上地勢平坦,土壤條件好,農用地等別大部分在 7 等以上,屬於全省農用地質量的高值區。
(二)面積量算與統計
1. 面積量算要求
(1)農用地分等面積應與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成果相一致。農用地分等面積以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成果為主,因此,農用地分等面積應該與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成果相一致,這樣做便於土地利用現狀面積保持連貫性和一致性,有利於農用地分等成果的廣泛應用。
(2)農用地各等別面積按圖斑進行統計。為了保證農用地分等面積的准確性,在進行農用地各等別面積統計時,要按土地利用現狀圖的圖斑面積進行統計。
(3)建立統計台賬。對農用地分等面積要認真進行量算和統計,並建立農用地分等面積統計台賬,歸入檔案,長期保存。
2. 面積匯總
農用地分等面積統計採取按行政單位和地類逐級匯總,按國家規定的統一表格進行填寫,並做好鄉(鎮)級(農場、林業局)、縣級(農墾分局、森工管局)、省級的農用地分等面積逐級匯總工作,形成全省農用地分等面積統計表。
(1)鄉(鎮)級農用地面積匯總要求以村(生產隊)為單位,分別填寫和匯總各等別農用地的面積,形成鄉(鎮)級(農場、林業局)各等別農用地面積統計表。
(2)縣級農用地面積匯總要求以鄉(鎮)及農場、林業局為單位,分別填寫和匯總各等別農用地的面積,形成縣級(農墾分局、森工管局)各等別農用地面積統計表。
(3)省級農用地面積匯總要求以縣(市)及農墾分局、森工管局為單位,分別填寫和匯總各等別農用地面積,形成全省各等別農用地面積統計表。
(三)農用地分等成果圖
1. 圖件成果內容
農用地分等成果圖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省級標准耕作制度分區圖。
(2)省級分等因素指標區圖。
(3)農用地自然質量分值圖。
(4)農用地利用等別圖。
(5)農用地經濟等別圖。
(6)標准樣地分布圖。
2. 圖件比例尺
鄉級農用地分等圖比例尺為 1∶1 萬、1∶2.5 萬,縣級為 1∶10 萬,省級為 1∶50 萬。農用地分等成果圖比例尺原則上與各級土地利用現狀圖比例尺一致。
3. 圖件上圖要素
1)農用地分等圖的上圖要素
(1)行政界線,包括省、縣、鄉鎮行政界線,參照相應比例尺土地利用現狀圖式。
(2)各類等別邊界,包括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利用等、經濟等界線。
(3)分等單元邊界用黑實線表示,線寬為 0.3 毫米。
(4)各類等值區邊界,包括土地利用系數等值區邊界和土地經濟系數等值區邊界,用黑實線表示,線寬為 0.4 毫米。
(5)等別色標,各農用地等別用不同顏色區分,以冷色調為主,最低等為灰色,中間等為銀色,最高等為紅色,相鄰等別的顏色不宜相差過大。
2)標准樣地分布圖的上圖要素
標准樣地可以直接標注在分等圖或分等單元圖上,用圓圈表示樣地的編號。
3)其他上圖要素
其他上圖要素包括圖名、圖例、比例尺、指北針、公里網格、坐標系數、制圖單位、時間、面積匯總表等。
表 3-11 黑龍江省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各市(地)面積統計表單位:公頃
表 3-12 黑龍江省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地類面積統計表單位:公頃
表 3-13 黑龍江省農用地利用等別各市(地)面積統計表單位:公頃
表 3-14 黑龍江省農用地利用等別地類面積統計表單位:公頃
表 3-15 黑龍江省農用地經濟等別各市(地)面積統計表單位:公頃
表 3-16 黑龍江省農用地經濟等別地類面積統計表 單位:公頃
『捌』 為什麼長輩們會認為只要努力就一定會成功
60以前的長輩,會教育孩子只要努力就一定會成功; 70年代的,會告訴孩子你只要走正路,能上大學讀到博士爹媽都供你,要想出名就要趁早,爹媽可以做你的經紀人,要是早結婚早有小孩兒,爹媽給你帶,你就踏踏實實地工作賺錢;80年代的,會提醒孩子,你要多知多懂,給你報那麼多補習班,就是要你能贏在起跑線上,現在社會競爭這么激烈,你只有憑相貌、憑才藝、憑努力,才有可能比其他的小朋友有出息;90年代的,會對著剛會說話或者不會說話的孩子叮囑,你要和爸爸媽媽一起拍抖音,拍短視頻,做直播,有流量才有可能賺錢,賺錢了我們的生活才更好,我們離成功才更進一步!奧利給! 不同時代的長輩,對成功的定義不同,70後孩子的成功是穩定,80後孩子的成功是與眾不同,90後孩子的成功是與時俱進。真的難為了這些孩子的父母,整日為孩子早點成功操碎了心。 1. 努力是為了更多的選擇 以前的長輩會覺得有個鐵飯碗,有個好婚姻,有個好收入,孩子這輩子就妥妥的了。而現實中,沒有了鐵飯碗,年輕人晚婚、不婚,就是有了好的收入也不一定能持續,壓力大、懵懂困惑,成為了堅守在職場中各個年齡段成年人的狀態。 有的年輕人還在和家人一起居住,有的年輕人早早地成為了「北漂」和「南漂」,不想聽長輩的嘮嘮叨叨。其實,天下的父母沒有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早立業、早成家,所以讓孩子更「努力」,已經變成了讓孩子多一些「選擇」的代名詞,只要過得好,父母就會更安心、更踏實,沒有努力,天下哪裡有免費的午餐,更別說天上掉下餡餅的事情了。 2. 機遇是給努力准備好的人的禮物 我們從媒體中,看到了太多憑借相貌優秀、做短視頻、直播帶貨大把賺錢的各種年輕「榜樣」,長輩會說,這叫老天爺賞飯吃。由此,千軍萬馬,好看的小哥哥、小姐姐,做自媒體,拍短視頻,夜以繼日地在直播間聊天,等著打賞,希望被MCN機構簽約,成為網紅,大主播。 只可惜,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幾率,沒有幾個能獲得這樣的機遇,就像是越想成為薇婭,越難以復制,越想成萬眾寵愛的大咖,越難以真正實現。機遇是給努力准備好的人的禮物,而不是給靠模仿、克隆別人的多數普通人。王健林在談到「很多年輕人想當首富」時表示「想做世界首富,這個奮斗的方向是對的,但是最好先定一個能達到的小目標,比如,我先掙它1個億。」你要能掙1個億的前提是,你准備好了並做了實實在在的事。 3. 失敗到底是證明沒有成功還是不會成功 有人做了幾天自媒體,看沒有什麼數據就放棄了;有的企業做出來的產品,用戶無人問津,就覺得自己沒有希望了;有的定下來要買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的理想,結果月收入還不到城市平均收入線,就心灰意冷了。 我們的長輩會說,慢慢來,改變還來得及。三十好幾的人了,連個對象都沒有,更別說有車有房了,是不是人生沒有希望,不可能逆襲了呢?其實,長輩是在提醒我們,「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這不是在說寧願貶低自己,也不願被人嘲笑狂妄,而是,人怎麼能變強,只有經歷過失敗的人,才會成功。 有的牛人以前可能很牛,但不是一直都牛,一直都牛的人也會有風風雨雨,溝溝坎坎,想讓普通人可望不可及的存在,就要失敗了再努力,又失敗了,更努力。 人總要有夢想,萬一實現了呢?又失敗了,更努力一次,萬一成功了呢? 長輩的話,聽不聽,看自己了。對此你有什麼看法,歡迎下方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