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服從的江湖》哪裡有賣
《不服從的江湖》
據學者陳平原先生的考證,「江湖」一詞本是個普通的地理名詞,原指長江和洞庭湖,也可泛指三江五湖,並沒有什麼深刻的含義。若《史記·貨殖列傳》述范蠡「乃乘扁舟浮於江湖」,其中「江湖」即指五湖。後來有感於范蠡的超然避世,後人再談「江湖」,就不再只是地理學意義上的三江五湖了。唐高適詩「天地庄生馬,江湖范蠡舟」,杜甫詩「欲寄江湖客,提攜日月長」,杜牧詩「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其中的「江湖」,就隱然有與朝廷相對之意,即隱士與平民所處之「人世間」。「江湖」這一文化意義,在范仲淹的《岳陽樓記》里表達得最為清楚:「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王怡筆下的「江湖」,按王怡自己的說法就是:「所謂江湖,不過是一個遠離廟堂,又脫離了『差序格局』宗法勢力范圍的社會空間。」王怡的《不服從的江湖》在范仲淹的思想境界基礎上更進一步,王怡的「江湖」背後隱然包含著「法律」的眼光。在第一輯里以顛覆武俠小說為樂事,文字自由開放,無拘無束,然其根本理念仍然是自由主義的「說教」。譬如王怡不喜歡古龍的小說《大人物》,其原因所在就是《大人物》的主角楊凡「絕對的自命不凡以及他的道德優越感和絕對的自信。」從「郭靖的信仰危機」之中挖掘出理想主義的危害性,提醒人們注意完美烏托邦所帶來的「恐怖」。正如錢鍾書先生說的那樣:「上帝要懲罰人類,有時來一個荒年,有時來一次瘟疫,有時產生一個道德家。」
以前我在王怡的第一本書《載滿鵝的火車——我看電影》的書評里說過:「王怡成名於網路。故他的文章帶有強烈的網文風格,以驚艷的題目讓人產生閱讀的慾望。」《不服從的江湖》依然是這種本色,談宏大的正義觀念,用的標題是「歐陽鋒的毒能流多久」;談制度變遷,用的標題是「坍塌的兩種方式:世貿大樓與德州扒雞」;當然標題的「嘩眾取寵」並不是什麼難事,王怡之難能可貴按顧肅先生的說法就是「因為他的雜文有自己的獨特思想,並且一以貫之,這一點難能可貴。作者對自由主義有著深刻的理解和濃厚的興趣,因而在評論人和事時有自己的主導立場,而不是人雲亦雲,左右搖擺。」
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在中國大陸銷聲匿跡的自由主義猶如老樹發新枝,重新成為文化熱點,思想界大談自由主義。事實上,自由主義在西方也是熱點,「當代西方政治思潮中,沒有一種學派或思想體系像自由主義一樣廣受支持、研究與批判。」(學者江宜樺語)作為自由主義的堅定信仰者與實踐者,王怡首先以《一個自由主義者的飲食習慣》亮出了自己的立場,此文「饒有趣味地以飲食習慣作比喻,談論自由主義者的個人品性。盡管從自己說起,也許並無普適價值,但卻有助於人們理解真實的自由主義者。」正如王怡在文章中寫到的那樣:「25歲以前愛上燉菜的人比較少,25歲以前成為自由主義者的人就更少。真正的自由主義者,是一隻耐得寂寞的老母雞。」五四時代的胡適先生正可當之。
在一個貌式風花雪月的時代里,真正的知識分子不會被表面的假象所迷惑,他們從靜態的社會現實中看到動態的危機,看到價值的崩潰,冀望「走出珍瓏棋局」。然「蘇星河為一盤棋皓首窮經三十年,卻一無所得。」憑什麼相信現世的人能夠「走出珍瓏棋局」?像虛竹(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主角)那樣歪打正著的奇遇可謂是「千年等一回」,如此「走出珍瓏棋局」豈不成為水中之月、鏡中之花?虛幻而不可親手觸摸。人既然不能成為上帝,我們也不用奢望「走出珍瓏棋局」,還是寄希望於「漫漫」的改良與進步,寄希望於「生在大糞中,依然可以開出鮮花。一朵有臭氣、但是會思想的花。」
《不服從的江湖》不是流行話語的再現,盡管其中關注了當下的諸多熱點問題。不過它在沉重敘述的同時也不乏溫情,譬如在《人文影像·律政英雄》一文里,王怡就深情書寫了對美國著名影星格利高里·派克的懷念。前不久我正好看過派克主演的《殺死一隻知更鳥》,那樣的「律政英雄」在我們這樣的國家裡顯然缺乏存在的根基。正如王怡所說:「一位在法庭上堅守正義的律師,成為電影史上最偉大的英雄,這一點讓我唏噓不已。想起在中國,派克是作為頭號風流小生被我們和我們的父輩記住的,這又不免有幾分沮喪。什麼樣的人會被當作英雄和少年人的目標,取決於你所在社會的口味和傳統。一個將芬奇律師當作電影史上第一英雄的社會,是我看過電影後,做夢都想要的。」
古羅馬時期的大法學家西塞羅有一句名言,他說:「為了自由,我們才服從法律」。這句話道盡了自由主義和自然法傳統的精髓,曾得到哈耶克的激賞。以我來看,王怡的思想根基正在這句名言之中。王怡是學法律出身的,但其知識背景卻決非法律這一專業所能局限的,在王怡的文章中我們看到萬花筒般的思想來源,諸如「金庸、古龍小說、古典名著、影視作品,到中外歷史、社會制度乃至當今國際時事,無所不包。」王怡主持「憲政論衡」網站時,以「千年暗室,一燈即明」自勉,倡導民主與自由的理念,追求循序漸進的點滴進步,這在當下的中國環境並不容易,對此我始終保持極大的敬意。思想者是寂寞的,在思想者的內心深處更希望同道中人的支持。「不服從的江湖」誕生出來的是「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但願能夠「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不服從的江湖》(新生代學人文庫·王怡著·上海三聯書店2003年8月第一版·定價:24元)
參考資料: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books/1/55250.shtml
希望給你 幫助 O(∩_∩)O
2. 歷史上的中日戰爭
唐:白江之戰
元:兩次遠征日本
明:壬辰倭亂
清:甲午戰爭,八國聯軍。
民國:抗日戰爭
3. 日本侵華是真的嗎
是真的。
十四至十六世紀侵擾劫掠中國和朝鮮沿海地區的日本海盜,除沿海劫掠以外主要從事中日走私貿易,通稱倭寇。近代資本主義列強侵華,日本也扮演主要角色,1894年7月—1895年10月 中日甲午戰爭從中國掠奪大量書籍、文物、白銀等戰略資源,為進一步強大和發動侵華戰爭做鋪墊。1931年,日軍在東北發動「九·一八事變」起開始侵華戰爭,霸佔中國東北三省,1937年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則是掀開了日軍全國侵華的序幕,直到1945年8月15日,裕仁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9月2日正式簽訂投降協議,自此日本侵華戰爭結束,前後共計十四年。
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在中國侵佔大片國土,實施「以華治華」的毒計,扶植漢奸傀儡賣國政權,殘酷奴役、殺害中國人民,瘋狂掠奪中國的資源和財產,嚴重的侵犯、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嚴重的分裂了中國,使中國國家的統一程度在抗日戰爭時期受到了嚴重的削弱。日本在侵華戰爭中製造了一系列令人發指的暴行,比如在佔領區實行「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製造南京大屠殺;用中國人進行「活體解剖」細菌試驗;製造平頂山慘案等;日軍殺害中國平民數千萬,並造成千萬中國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
4. 目前二手線切割機床什麼價
主要還是要看線切割機床的檔次和使用年限的:比如使用5年以上的線切割機專床,上海屬系列,蘇三光等品牌,價格基本上在兩萬元以上了
泰州系列的線切割機床,價格基本上在1-1.5萬元左右
寧波系列的線切割機床,價格基本上在1萬元或者一萬以下。
網路空間主頁 hi..com/lujie2219
5. 請教合夥開慢走絲加工店
建議自己親自去跑下市場了解下吧,那更清楚目前的市場情況。
6. <高中歷史>歷史上中日,中美,中俄關系變化,時期和特點,要詳細點,萬分感謝!
中日:
一:階段特徵:
(1)明治維新--------中日甲午戰爭(19世紀6、70年代-------19世紀末)
成為侵華主凶、大大加深半殖民地程度
(2)中日甲午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19世紀末-----20世紀20年代)
與美國爭奪,逐漸形成獨霸中國的局面
(3)九一八事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31---1945)
從局部侵華到全面滅亡中國的侵略。陰謀破產。
(4)二戰後------中日建交(1945---1972)
追隨美國,呈敵對狀態,但民間往來不斷
(5)中日建交至今
友好交往是主流,但對待歷史問題和邊界問題摩擦不斷。
·兩漢:西漢時,日本30多個小國和漢朝來往。
東漢初,日本倭奴國王遣使來漢,光武帝贈賜「漢倭奴國王」金印。
中國的鑄銅和制鐵技術在漢代傳入日本。
·隋唐
日本派「遣唐使」13次,留學生很多。
阿倍仲麻呂(漢名晃衡)和李白、王維建立了深厚友誼。鑒真六次東渡,終於到達日本,傳播了唐朝文化。
唐文化在政治制度、城市建築、文學、日常生活方面對日本影響很大。馬球、足球、圍棋等活動傳入日本。
·明朝
戚繼光、俞大猷抗擊倭寇。
啟示
1、中日兩國有過長期友好交往。
早在漢朝、唐朝直到近代的留學生學習日本的強國之道。
2、從中日甲午戰爭到「二戰」,日本逐漸成為侵略中國的主凶。
旅順大屠殺到南京大屠殺,三光政策、細菌戰、毒氣戰……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是罄竹難書。「前世不忘,後世之師」中國和亞洲人民應該牢記歷史上曾經發生的一切,和種種掩蓋歷史、美化侵略的丑惡行為展開堅決的斗爭。
3、弱國無外交。
一個國家的命運和國際地位如何,依靠的是本國人民的自立自強,提高自身的綜合國力。綜合國力的提高壯大在此基礎上,才會促使美國、日本與中國關系正常化。
二:具體沖突:
1、白江村之戰.660年百濟受新羅與支持新羅的唐朝的圍攻而滅亡,百濟遺臣鬼室福信向日本求援,日本應允出兵朝鮮.663年派遣23000名士兵渡海赴朝,與新羅-唐朝聯軍在白江村交戰遭到慘敗.百濟滅亡,日本退守對馬,壹岐.
2.文永-弘安之役.忽必烈於1268年命高麗特使赴日,表面要求建交,實質是勒令日本朝貢稱臣.當時鐮倉幕府執政為少壯派的北條時宗,拒絕對忽必烈進行任何答復,並命駐守鐮倉的御家人南下九州積極備戰.文永11年(1274年)忽必烈強征高麗平民5000人,與元軍組成25000人的軍隊准備對日作戰.在對馬與壹岐擊退了小股日軍後進駐博多灣,與少貳景資的相同數量的日軍交戰.日軍由於不熟悉元軍戰法因此處於被動地位,被迫退至九州大宰府組織新的防線.但元軍就在總攻前夜被一場大風將所有戰船刮沉,全軍覆沒.鐮倉幕府逃過一劫.
弘安4年(1281年)忽必烈兵分兩路,一路從朝鮮一路從中國江南進軍日本.總計14萬人於7月初匯合於鷹島,但又是在總攻的前夕元軍再次因大風而全軍覆沒.
3.慶長-文祿之役
文祿元年(1592年)在朝鮮屢次拒絕豐臣秀吉的臣服要求後,派遣16萬陸軍出兵朝鮮.在戰爭初期日本勢如破竹,連克朝鮮主力,佔領了京城,開城,平壤三大重要城鎮.但在水戰方面日軍敗給了朝鮮的李舜臣,補給線受到沉重打擊.此時明朝應朝鮮李氏王朝的要求出兵救援.首批援軍在平壤之戰中遭到慘敗,祖承訓(日後祖大壽他爹)敗退,先鋒史儒戰死.第二批援軍由李如松率領再次入朝,經過一夜血戰收復平壤,但在開城北的碧蹄館被日軍伏兵擊敗退守開城.雙方進入短暫的休戰期.
慶長2年(1597年)秀吉再派14萬陸軍入朝與明軍交戰,明軍主力圍攻只有加藤清正5000人守衛的蔚山城卻久攻不克,最終撤退.但不久麻貴擊退了新來援助的日軍主力,加上豐臣秀吉病故日本開始全面撤退.在露梁海戰中雙方進行血戰,日軍損失了大量戰船和士兵.明-朝聯軍損失也很慘重,而且失去了老將鄧子龍與李舜臣.這次戰役至此告一段落.
4.中日甲午戰爭,這個大家都知道北洋水師全軍覆滅中國慘敗,簽訂《馬關條約》清政府承認朝鮮「獨立自主」;割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及附屬島嶼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增開重慶、沙市、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開辟內河新航線;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
中日問題的現在和未來都是在這個條約上埋下的,
5、1900年6月,日本參加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清政府戰敗後,1901年,被迫與包括日本在內的八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6、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以對德宣戰的名義,強佔了中國的山東,1919年1月至6月的「巴黎和會」上,帝國主義無理地將大戰前德國強佔山東的特權交給了日本,1915年1月,日本政府以支持袁世凱稱帝為交換條件,向袁世凱政府提出了旨在中國的「二十一條」,袁世凱全部接受,引發了「五四運動」。
7、1931年9月18日,日本製造了「九一八事變」,侵佔了東北三省,1936年2月,日本建立了軍部法西斯,形成了世界大戰的亞洲策源地。1937年7月7日,日本製造了「七·七事變」,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1937年12月,日軍攻佔了南京,製造了「南京大屠殺」,對中國人民犯下了滔天暴行。
8,、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台灣回到祖國的懷抱。釣魚島是中國無可爭議的領土,但二戰後,美國卻在上面建起靶場,沒有歸還給中國,而1971年美國又將釣魚島交託日本,這就是現在的釣魚島問題
三:中日關系30年重要歷史事件
1972年9月中日兩國政府簽署《中日聯合聲明》,實現邦交正常化。
1973年1—2月中日雙方互設大使館。
1974—1979年中日兩國簽署貿易、航空、海運、漁業、商標保護、文化交流和科技等一系列雙邊協定。
1978年8月兩國在北京簽署《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確認了《中日聯合聲明》的各項原則。10月,中國副總理鄧小平訪問日本,雙方互換《友好條約》批准書。
1979年12月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訪華。
1980—1991年中國領導人與日本首相多次實現互訪,並在一系列重大問題上達成共識。
1992年4月中共中央總書記***訪日。5月,中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長萬里訪日。10月,日本明仁天皇和美智子皇後訪華。
1993年10月中日友協成立30周年之際,中國國家主席***題詞:「中日友好源遠流長」,日本首相細川護熙也發來賀信。
1994年3月日本首相細川護熙訪華。8月,日本眾議院議長土井多賀子訪華。
1995年4月中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喬石訪日。5月,日本首相村山富市訪華。11月,***主席出席在大阪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1997年9月日本首相橋本龍太郎訪華。11月,中國總理李鵬對日本進行正式友好訪問。
1998年11月在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20周年之際,***主席作為中國國家元首首次正式對日本進行國事訪問。中日兩國發表了《關於建立致力於和平與發展的友好合作夥伴關系的聯合宣言》,兩國政府還簽署了科技、環保、青少年交流等領域的相關合作協定。
1999年4月日本參議院議長齋藤十朗訪華。7月,日本首相小淵惠三訪華。同月,中日兩國政府在北京結束了有關中國加入世貿的全部雙邊談判,並發表了《關於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雙邊談判的聯合新聞公報》。
2000年10月中國總理朱鎔基對日本進行正式訪問。
2001年10月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出席上海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2002年4月李鵬委員長對日本進行正式友好訪問。
2002年9月,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友好交流大會在北京舉行,***主席發表重要講話。
中美關系:
1776年7月6日發表的《獨立宣言》標志著美利堅合眾國的成立。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康乾盛世"的乾隆年間。國富民強。
美國剛獨立時僅有13個州,面積也不是很大,之後,美國政府通過政治手段和戰爭手段取得了幾個州的土地,比如1819年奪取東西佛羅里達,1845年並吞得克薩斯,他們還通過經濟手段花錢買了一些國土,比如1803年買的路易斯安娜地區。
路易斯安娜位於密西西比河以西,洛基山脈以東,南至墨西哥灣,並抵英屬加拿大,地域十分廣闊,南北長3000多英里,面積達82.8萬平方公里。
1803年4月30日美法雙方簽好條約。美國以1500萬美元的價格購得整個路易斯安娜地區。
路易斯安娜地區比原有美國領土多了一倍還多,使美國疆土翻了一番。同時,這一地區的購買還掃除了美國西進運動的一大障礙,美國從此可以毫無阻礙的躍過密西西比河向西擴張,
(比如1846―1848年美國對墨西哥的戰爭。通過這次戰爭美國奪取了墨西哥一半以上的領土)。密西西比河這一"眾河之父"成了美國的內河,對美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而在1796―1805年間的中國,正是和砷大勢搜刮民財,乾隆皇帝荒淫無度的時候。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終於爆發了歷史聞名的"白蓮教起義"。從這之後,中國開始一直走下坡路,再也不復往日的富強,"康乾盛世"的華麗外衣下是千瘡百孔的封建王朝。
19世紀50年代,俄國同英國對抗加據,俄國面臨阿拉斯加州的取捨選擇,最終決定放棄這里,出售給它的英國對手的對手――美國,以建立緩沖地帶,1867年3月30日,美俄簽署割讓條約,10月8日正式移交。阿拉斯加州58.6萬平方英里,買入價僅720萬美元,不久,這個寒冷荒涼的半島上就發現了豐富的礦藏,隨便一處的生產,就能抵得上整個阿拉斯加的換價,美國又得了個大便宜。
1840年道光帝年間的鴉片戰爭,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進入了近代史時代。1851年洪秀全領導的"金田起義"也就是"太平天國"起義更是給腐朽的清王朝以沉重的一擊。1860年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咸豐帝成為第一個被外國人趕出中國皇宮的皇帝,倉皇逃到熱河,最終直到病死也沒能回來。而這個時候的美國也正在上演舉世聞名的以林肯領導解放黑奴運動的"南北內戰"。
1914年7月28日。因為奧帝國和塞爾維亞的沖突,由薩拉熱窩事件這根導火索發展成為世界大戰,到1918年,共有31個國家參加了戰爭。自大戰以來美國打著中立的旗幟,坐山觀虎鬥,從中漁利,但實際上同協約國的關系日益加深。可以說,第一次世界大戰造就了美國。但同時也直接導致了日不落帝國――英國的衰落。
1900年6月10日,英、俄、日、法、德、美、意、奧組成八國聯軍兩千多人,由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從大沽經天津向北京進犯,從而開始了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戰爭。《辛丑條約》僅戰爭賠款就達四億五千萬兩白銀。憤怒的中國人民終於在1911年10月10日爆發了廣州起義。(共八十多人死亡,其中有72人埋在了黃花崗,所以又稱"黃花崗起義")。1911年10月10日爆發了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
1923年9月1日11時58分,以東京為中心的關東地區以及靜岡、山梨等九縣突然發生了7.9級地震,地震引起火災,造成一場巨大的災害。死亡99331人,傷103733人,下落不明43467人,震毀45萬戶,毀壞房屋約69萬余間,經濟損失達65萬日元,導致1927年的經濟危機,進而引發金融危機。由此日本在1931年9月18日入侵中國。這就是舉國聞名的九・一八事變。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直到1945年8月15日,英勇的中國人民為了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進行了堅苦卓絕的抗日戰爭。戰爭中,日本死亡300萬人。同時,中方死亡3500萬人,直接損失5000億美元。
1941年12月7日,日本對美國太平洋軍事基地珍珠港發動了突然襲擊,從而揭開了太平洋戰爭的序幕。日本偷襲珍珠港歷時110分鍾,美國軍事實力遭受嚴重損失,港內8艘戰列艦,一艘徹底破壞,一艘傾覆,另外3艘受重傷沉沒海底,另有19艘軍艦中彈,3艘驅逐艦被打得千瘡百孔。此外,有250多架飛機被擊毀,美軍官兵死傷4500多人。珍珠港事件帶給美國的損失幾乎比美國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所受損失的總和還要大,自此以後,美國太平洋艦隊一蹶不振了。日本在此次偷襲中僅僅損失28架飛機和5艘潛艇,人員傷亡則不足100人。
12月8日,羅斯福總統向世界宣布,對日本宣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交戰各國為了取得戰爭主動權爭相研製新武器。美國在羅斯福總統的支持下經過6年的努力,耗資20餘億美元,在1945年7月中旬至8月初,首批用於實戰的兩顆原子彈的零部件製造完畢,因兩顆原子彈外形一瘦長一短粗,故取名為"瘦子"和"胖子"。因為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在8月5日把"瘦子"投在了日本的廣島,在8月9日,把"胖子"投在了長崎。兩顆原子彈給日本帶來了嚴重的損失。它再也沒有能力發動戰爭了,終於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對中國無條件投降。當然這不僅僅是原子彈的功勞,中國人民在反法西斯戰爭中表現出的英勇頑強的精神不僅僅令日本為之心驚,更贏得了全世界愛好和平人們的贊賞。
由此可以看出,中美之間有為自身利益發生戰爭的時候,比如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戰爭和抗美援朝的戰爭。同時也有為自身利益同仇敵愾的時候。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給中國援助的戰略物質,美國向日本投原子彈從而使中日之間盡早結束戰爭。反觀現在,美國不放棄台灣不是同樣為了自己的利益嗎?國與國之間不可能有真正的友誼,所有的政治活動都是以自己利益為目的的手段。
中俄:
一、中國古代史:
①宋元:元朝時,俄羅期是欽察汗國(金帳汗國)所屬的莫斯科大公國。
②明清:明末清初,俄國趁清軍入關,中國東北邊界空虛,乘機強占雅克薩和尼布楚等地,並對是中國提出的撤軍要求置若罔聞,並繼續增兵,擴大侵略。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軍兩次重創俄軍。俄國政府同意談判解決中俄東段邊界問題。雙方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乾隆帝時土爾扈特部萬里回歸與沙俄的壓迫有關(直接原因)。
二、中國近現代史:
①半殖半封開始時期: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俄國和美國公使充當「調停」角色(實際上是幫凶)。1858年參與簽訂了《天津條約》(記憶:公開行賄)。沙俄侵佔中國北方領土:1858年《璦琿條約》規定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六十多萬平方公里領土歸俄國。1860年《北京條約》規定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約四十萬平方公里領土歸俄國。(記憶:愛妃北京,外黑里酷)。1860年《北京條約》和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規定,中國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四十四萬多平方公里領土歸俄國。通過19世紀80、年代中俄《改訂條約》(即《伊犁條約》)及以後五個勘界議定書,中國西北部七萬多平方公里領土被俄國侵佔。
②半殖半封形成時期: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俄國支持中亞浩罕國的阿古柏侵略我國新疆地區,俄國派兵侵佔伊犁地區。左宗棠率軍收復收復新疆後,曾紀澤與俄國交涉,中國收回伊犁。甲午戰前,俄國雖對中國東北和朝鮮有極大野心,但未准備就緒,對日本侵華採取不幹涉政策。甲午戰後,俄德法三國向日本提出照會,並以武力強迫日本放棄侵佔遼東半島(軟硬兼施、干涉還遼)。1895年,俄法銀行團最先取得中國債主地位。俄國強租旅順和大連地區,劃長城以北和新疆為勢力范圍。1900年,俄國參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戰後參與簽訂《辛丑條約》。
③向新民主主義革命過渡時期:在十月革命影響下,新文化運動後期,李大釗在中國第一次舉起社會主義大旗。五四運動的國際背景與十月革命的指引有關。列寧領導的共產國際對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給了很大幫助。蘇聯和共產國際在實現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④國共對峙及抗戰時期:1933年至1934年,博古、李德等人照搬蘇俄以城市為中心革命的經驗,在黨內和軍內實行「左」傾錯誤領導,使第五次反「圍剿」斗爭失敗。1935年,中共駐國產國際代表團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1945年8月,蘇聯出兵中國東北,摧毀日本的精銳部隊關東軍。
⑤過渡時期:1949年10月2日,蘇聯第一個宣布承認新中國,並與中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1949年底,毛澤東率團訪蘇,1950年初,雙方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這對促進中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鞏固中蘇兩國人民的團結有重要意義。蘇聯積極援助中國進行經濟建設(如「一五」期間重工業項目)。中國奠定國家工業化初步基礎也是走的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道路。
⑥探索時期:中共注意總結蘇聯的經驗教訓,探索適合本國實際的社會主義道路,如1956年毛澤東的《論十大關系》報告。蘇聯政府背信棄義地撕毀兩國經濟技術合作協議,成為中國1959—1961年嚴重經濟困難的外部原因。
三、世界近現代史方面:
①壟斷資本主義形成時期:1904—1905年日俄戰爭,沙俄戰敗,在美國斡旋下簽訂《朴茨茅斯和約》,將旅順與大連租借權、長春至旅順鐵路和庫頁島南部轉讓給日本。
②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1945年雅爾塔會議秘密議定書規定,蘇聯在歐洲戰爭結束後三個月內派兵到中國東北對日作戰,但條件是維持外蒙古獨立現狀,保證蘇聯在中國東北的鐵路、港口等方面特權,這有明顯的大國強權政治色彩。
③兩極格局的世界: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時期,由於蘇聯推行大國沙文主義,中蘇關系逐漸惡化,蘇聯斷絕對中國的援助,甚至出現邊境武裝沖突(如珍寶島事件)和邊民大規模偷渡(如6萬伊犁人遷入蘇聯)。戈爾巴喬夫時期,由於經濟實力不夠強大,對外轉向全面收縮,主動改善中蘇關系。
④兩極格局解體後:前蘇聯解體後,中俄之間結成了戰略夥伴關系,都是上海合作組織的重要成員。近年,圍繞俄羅斯遠東石油出口管道線路問題,原訂的安大線已改為安納線,這對於韓國、日本的石油進口更有利。近年,中俄兩國的多次聯合反恐軍事演習取得成功,中俄雙方在亞太地區更能發揮維護和平作用
我恨日本鬼子,刻骨銘心的恨。
7. 「古代」中國與日本都發生過哪些重大戰役
唐朝和日本的白江口海戰,劉仁軌以少勝多,全殲日本艦隊。
龍朔元年(661年)三月,唐命左衛中郎將王文度為熊津(今韓國公州)都督,安撫百濟余眾,不巧王文度於渡海時死去。百濟僧人道琛及故將扶余福信擁眾據周留城(今韓國扶安)抗唐,又派人前往倭國(今日本)迎回故王子扶余豐,立其為國王。這時,倭國亦欲乘朝鮮半島三國內亂之時,保住在高麗半島上的勢力,緩和國內的政治危機,遂派阿曇比羅夫率日軍護送扶余豐回到百濟。蘇定方歸國以後,道琛與扶余福信引眾圍攻百濟府城,劉仁願遣使告急。唐高宗詔令劉仁軌為檢校帶方州刺史,領王文度部眾,從近道征發新羅(位朝鮮半島東南部)兵以救援劉仁願。劉仁軌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高興,並說:「天將富貴此翁耳!」(《舊唐書·劉仁軌列傳》)於是選吉日而行。臨行前,劉仁軌發誓:「擬削平遼海,頒示國家正朔,使夷俗遵奉焉。」(《舊唐書·劉仁軌列傳》)
此次,是剛滿六十歲的劉仁軌第一次帶兵出征,鑒於沒有作戰經驗,所以劉仁軌治軍非常嚴明。劉仁軌率唐軍轉戰而前,所向無敵。道琛率百濟軍在熊津江(即今韓國錦江)口立兩道柵欄,抗拒唐軍。劉仁軌率部與新羅兵四面夾擊,大敗百濟軍,士卒爭入柵內,由於便橋狹窄,落水及被唐軍所殲達萬餘人。道琛連失兩柵,遂解除對劉仁願的包圍,退守任存城(在百濟西部任存山)。道琛自稱領軍將軍,福信自稱霜岑將軍,招兵買馬,其勢愈壯,對唐軍構成威脅。劉仁軌見所率唐軍兵少,便與劉仁願合兵一處,養兵蓄銳。
這時,高宗又詔新羅出兵,援助劉仁軌。新羅王遂遣將軍金欽率兵向百濟府進發。行經古泗(今韓國泗川),遭受福信部阻擊,金欽只得由葛嶺道(今韓國泗川縣與晉州縣之間)退回,由此不敢復出。不久,福信殺死道琛,兼並其眾,專制政柄,扶余豐「但主祭而已」(《舊唐書·百濟傳》)。
龍朔二年(662年)二月,唐平壤道行軍總管蘇定方久攻平壤不克,又值大雪,遂解圍歸國。唐高宗也認為不宜再戰,便下詔書指示劉仁軌:「平壤軍回,一城不可獨固,宜拔就新羅,共其屯守。若金法敏藉卿等留鎮,宜且停彼;若其不須,即宜泛海還也。」(《舊唐書·劉仁軌列傳》)唐軍將士也皆欲西歸。劉仁軌客觀、細致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形勢,決定堅守百濟,伺機出擊。他說:「《春秋》之義,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便國家、專之可也。況在滄海之外,密邇豺狼者哉!且人臣進思盡忠,有死無貳,公家之利,知無不為。主上欲吞滅高麗,先誅百濟,留兵鎮守,制其心腹。雖妖孽充斥,而備預甚嚴,宜礪戈秣馬,擊其不意。彼既無備,何攻不克?戰而有勝,士卒自安。然後分兵據險,開張形勢,飛表聞上,更請兵船。朝廷知其有成,必當出師命將,聲援才接,凶逆自殲。非直不棄成功,實亦永清海外。今平壤之軍既回,熊津又拔,則百濟余燼,不日更興,高麗逋藪,何時可滅?且今以一城之地,居賊中心,如其失腳,即為亡虜。拔入新羅,又是坐客,脫不如意,悔不可追。況福信凶暴,殘虐過甚,余豐猜惑,外合內離,鴟張共處,勢必相害。唯宜堅守觀變,乘便取之,不可動也。」(《舊唐書·劉仁軌列傳》)眾將覺得劉仁軌說得有理,皆相從。
時扶余豐與福信等也認為唐軍孤城無援,即將撤退,還遣使探問:「大使等何時西還,當遣相送。」(《資治通鑒·卷第二百》)從此未加防備。劉仁軌、劉仁願知百濟防衛鬆弛,遂七月趁其鬆懈,率部突襲,相繼攻克支羅城(今韓國懷德)及尹城、大山、沙井等柵,殲敵及俘獲甚眾,分兵守之。福信等退守真峴城(今韓國鎮岑縣),憑借該城臨江高險,又當沖要,嚴兵守衛。隨後不久,劉仁軌伺其稍懈,率新羅兵夜至城下,驅眾從四面攀草登城,天亮時占據真硯城,終於打通了從新羅運糧的道路。劉仁願遣使歸國報捷,同時請求派兵增援。此時,唐高宗已得知倭國出兵增援百濟,遂命熊津道行軍總管、右威衛將軍孫仁師發淄(州治今山東淄博西南)、青、萊(治益都,今屬山東)、海(治朐縣,今江蘇連雲港市西南)四州兵7000人開赴熊津。
福信等丟失真峴城後,處境日窘,又與扶余豐之間的猜忌與日俱增。福信遂裝病不出,企圖趁扶余豐前來問疾之時,伏兵殺之。不料此謀泄露,扶余奉便帥親信襲殺福信,遣使分赴高麗、倭國,乞師援助
龍朔三年(663年),倭國天智天皇以援助百濟為名,令倭將毛野稚子等傾舉國精銳27000餘人向新羅發起進攻,奪取了沙鼻歧,奴江二城,切斷了唐軍與新羅的聯系。八月,唐高宗以連年用兵海東,百姓困於征調,士卒死者甚眾,詔罷36州製造船艦,並遣司元太常伯(即戶部尚書)竇德玄等分赴10道,詢問疾苦,黜陟官吏。九月,孫仁師率部抵達熊津,與劉仁軌、劉仁願會師,唐軍兵勢大振。
唐軍立即召開軍事會議,商討下一步的作戰計劃。會上有人認為「加林城水陸之沖,請先擊之。」但劉仁軌覺得此舉不妥,並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他說:「加林險固,急攻則傷損戰士,固守則用日持久,不如先攻周留城。周留,賊之巢穴,群凶所聚,除惡務本,須拔其源。若克周留,則諸城自下。」(《舊唐書·劉仁軌列傳》)此舉得到唐軍諸將的一至認可,於是於是唐軍分為二路:劉仁願、孫仁師和新羅王金法敏率陸軍前進;劉仁軌則與部將杜爽、百濟降將扶余隆率水軍與糧船從熊津江入白江而下,和陸軍會合,同趨周留城(在今韓國扶安,建在白江河口上游不遠處的左岸山地上,三面環山,一面臨水)。
初八,孫仁師等在白江打敗百濟殘余部隊及倭兵,攻克周留城。由於周留告急,倭將廬原君臣率水軍萬余渡海而來,准備自白江口登陸。劉仁軌率水軍率先到達白江口。二十七日,倭國水軍也從海上抵達白江口,兩軍遭遇。當時唐朝水軍為7000餘人,戰船170艘;倭國水軍萬余,戰船1000多艘。倭軍雖在數量在多於唐軍,但唐朝因國力強盛,經濟發達,所造海船以形體高大、性能良好著稱於世。例如,義大利人菲勒斯著的《中世紀的中國與非洲》上記載:「中國大約從公元600年開始,就建造具有五層甲板大噸位的帆船。中國帆船的體積很大,抗風浪的能力很強。」唐代海船之大,可見一斑。此外唐朝水軍戰船的種類也很多,據李靖《衛公兵法輯本·攻守戰具》和李筌《太白陰經·水戰具篇》記載,唐朝水軍戰船共有樓船、蒙沖、斗艦、走軻、遊艇、海鶻6種。所以唐朝水軍的戰船在數量上雖處於劣勢,但在質量上卻遠勝倭國戰船。
並於這次海戰,中國史書記載非常簡略,而日本史書則記載較為詳細。由於唐朝水軍先到達白江口,加上戰船精良,劉仁軌遂採取疲敵之策,先搶佔有利位置,列戰船於白江嚴陣以待。倭軍到後,率先發起進攻,結果不利而退。而唐軍仍堅陣而守。二十八日,日本諸將與百濟王在首戰敗於唐水軍後,仍盲目地高估自己的實力,錯誤地認為「我等爭先,彼應自退」(《日本書記》卷二十七《天命開別天皇》),於是未加整頓部署,不觀天氣變化,便「率日本亂伍中軍之卒,進打大唐堅陣之軍」(《日本書記》卷二十七《天命開別天皇》)。劉仁軌見倭軍來攻,充分利用唐軍戰船的優勢,指揮水軍將倭軍的船隻左右夾住,使其不得迴旋,隨後再施以火攻,一時「煙焰漲天,海水皆赤。」(《舊唐書·劉仁軌列傳》)經過激戰,唐軍四戰四捷,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焚毀倭軍戰船400多艘;擊斃倭將朴市田來津;扶余豐趁亂逃奔高麗,其所佩寶劍被唐軍繳獲;王子扶余忠勝、扶余忠志和倭軍殘部投降;百濟諸城全部歸順,百濟再次得以平定,只有遲受信據守任存城不降。
白江口海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大規模的海戰,因中國史書記載有限,所以鮮為人知。作戰中,劉仁軌指揮有方,在兵力不如對方的情況下,先採取守勢,而後因勢利導,以己之長攻敵之短,並輻以並火,最後取得了中日戰爭史上第一次大規模作戰的勝利。陸上倭軍聞此訊,大驚不已,「相謂之曰:『州柔(即周留)降矣,事無奈何。百濟之名絕於今日,丘墓之所,豈可復往?』」(《日本書記》卷二十七《天命開別天皇》)白江口海戰的勝利,使唐軍很快佔領了百濟全境,形成對高麗的夾擊態勢。同時也粉碎了日本侵入朝鮮半島的野心。日本天智天皇深恐唐軍進攻本土,自公元664年開始,在國內耗費巨資,修築了4道防線,以備唐軍。
此前,百濟首領沙吒相如、黑齒常之平壤道行軍總管蘇定方回軍後,招集亡散,各據險響應福信,白江口海戰後,各率所部歸降。劉仁軌好言安慰他們,然後讓其各自率軍攻打任存城,並准備派唐軍相助。孫仁師認為:「相如等獸心難信,若授以甲仗,是資寇兵也。」劉仁軌卻不以為然,說:「吾觀相如、常之皆忠勇有謀,感恩之士,從我則成,背我必滅,因機立效,在於茲日,不須疑也。」(《舊唐書·劉仁軌列傳》)於是發給黑齒常之等糧食和武器,分兵相隨,遂克任存城,遲受信拋棄家屬,投奔高麗。至此,百濟皆平。
8. 日軍侵華有犯下的罪行有哪些
河北涿州一六旬翁傾心收集日軍侵華罪證
新華社石家莊5月26日專電 河北省涿州市上胡良村村民陳林,12年來為搜集侵華日軍在我國所犯滔天罪行證據,走遍大江南北,收集了大量日軍侵華罪證。
據《燕趙都市報》報道,今年60歲的陳林是涿州市上胡良村的一位老黨員,曾在村裡做過20多年村支書。1984年春的一天,他在大街上發現有人賣一張面額為10元的舊鈔票,是民國時期「中日聯合準備銀行」和「日本合作銀行」共同發行的一種貨幣,他花2元錢買了下來。回家後,父親告訴他,當時老百姓管這叫「日本聯合票」,是漢奸和日本人勾結在一起,對我國進行經濟侵略的罪證。
1995年起陳林開始有意識收集和整理、保護日軍侵華的罪證,尤其是經濟罪證。每到一地,他總要騰出時間來轉一轉舊書舊報市場,一有發現,就花錢買下來。
多年來,陳林收集的日軍侵華時期的報紙、雜志、貨幣、地圖、證書等有數百件,其中包括日軍侵華時期日本國內和我國發行的數十種貨幣。
今年3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近代史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學日語系、國家博物館和抗日戰爭紀念館的多位專家對他的收藏品進行鑒定,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5月16日開始,他的藏品走進北京,先後在中國工商大學、首都經貿大學和中央財經大學三所高等院校展出。陳林最大的願望是在家鄉建一座「侵華日軍經濟罪證展覽館」。(郭志昆)
-------------------------這是一個。
湖北廣水發現日軍侵華罪證大理石石碑
2001年10月11日 07:42
東方網10月11日消息:湖北省廣水市應山辦事處雙橋村鋪子灣日前發現又一日軍侵華罪證。
該罪證是一塊青色大理石石碑。石碑碑身下面刻有「駐止紀念」,落款「金井部隊今野隊」,碑身右側面刻有立碑時間「昭和拾肆年拾壹月叄日建之」。
據廣水市有關部門考證,日軍占據應山的時間是一九三八至一九四五年,昭和十四年為一九三九年,金井部隊為日軍三師團直屬工兵聯隊,聯隊長是金井大佐。聯隊隊部駐應山辦事處腰牆灣,下屬兩個中隊,一中隊駐竹林灣,二中隊駐鋪子灣,共計五百餘人,今野隊是其一。
目前,此碑已被廣水市博物館收藏。
------------還有…………
小日本1894年開始侵略中國
1894年(甲午年)
8月1日日本對中國宣戰,甲午戰爭正式開始。這次戰爭是由於日本用武力侵佔朝鮮,並於7月偷襲中國海陸軍而引起的。據日本中冢明教授1994年7月22日披露,他發現的歷史資料證明,甲午戰爭完全是經日軍周密策劃後發動的侵略戰爭。這部歷史資料記載,日軍拘禁朝鮮國王後,強迫他請求日軍將清朝的勢力趕出朝鮮半島,然後日軍以此為借口,「向清國開戰」。
9月17日日本聯合艦隊與中國清朝北洋艦隊在黃海交戰,中國海軍在海戰中受挫。
10月26日日軍在遼東半島花園口登陸,並相繼攻佔大連、旅順、營口,牛庄等地。
11月22日清政府通過美國公使向日本提出媾和。
1895年
2月日軍攻佔威海衛軍港,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4月17日中國戰敗,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在日本下關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條約共11款,主要內容:(1)中國承認朝鮮完全「自主」;(2)割讓台灣、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給日本;(3)賠償日本軍費銀二萬萬兩;(4)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對日通商口岸;(5)允許日本人在中國通商口岸城市任便投資設立工廠;(6)日本享有單方面最惠國待遇和領事裁判等特權。在這項條約上簽字的清朝政府代表為李鴻章,日本政府代表為伊藤博文。
5月4日日本因俄、德、法等國的干涉,決定「放棄」遼東半島。
11月8日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在北京簽訂了《交還遼南條約》。條約規定,清朝政府以白銀三千萬兩「贖回」遼東半島,日本軍隊從遼東半島撤出。
1896年
3月-5月日本在沙市、廈門、蘇州、杭州、重慶等地相繼設立領事館。
7月21日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簽訂中日通商行船條約。
1897年
3月4日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簽訂蘇州日本租界協議書。
5月13日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簽訂杭州租界協議書。
6月30日日本在遼寧牛庄設立領事館。
1898年
4月22日日本政府照會清朝政府,強迫清朝政府聲明不割讓福建予他國。24日,清朝政府復照日本政府,聲明中國不割讓福建予他國。
7月16日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簽訂漢口日本租界協議書。
8月18日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簽訂沙市日本租界協議書。
8月29日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簽訂天津日本租界協議書及附屬議定書。
1899年
4月28日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簽訂福州日本租界協議書及其附件。
10月25日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簽訂廈門日本租界協議書及其附件。
1900年
6月15日日本內閣決定向中國派遣25000名官兵,作為對義和團運動進行武裝干涉的八國聯軍的主力。
8月14日由日本等組成的八國聯軍攻陷北京。
8月24日日艦「和泉號」的陸戰隊在廈門登陸。28日,又從台灣派兩個步兵連侵佔廈門。
1901年
4月3日日本在南京設立領事館。
9月7日清朝政府與日本等11國在北京簽訂《辛丑條約》,同意外國軍隊駐扎在北京到天津、山海關沿線的12個地區,賠款白銀4.5億萬兩,日本從中分得3479.31萬兩。
9月24日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簽訂重慶日本租界協議書。
1903年
1月15日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簽訂中日通商行船續約。
4月24日清朝政府和日本簽訂擴大天津日本租界協議書。
1904年
2月8日日本突然襲擊俄國在中國旅順口的艦隊。10日,日俄戰爭爆發。12日,清朝政府宣布對日俄戰爭保持中立。俄國戰敗,1905年9月5日簽訂朴茨茅斯和約。根據和約規定,俄國將遼東半島的租惜權和「南滿」鐵路(長春至旅順)的干線、支線及其沿線屬地上一切特權轉讓給日本。
1905年
4月4日日本在長沙設立領事館。
10月17日日本在遼陽設立關東總督府。
12月22日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在北京簽訂關於東三省事宜條約。條約規定,清朝政府同意根據日俄朴茨茅斯和約將俄國在遼東半島的租借地轉讓給日本,並在中國東三省增加開放城市和港口,安東和奉天之間軍用鐵路由日本經營,禁止修建與「滿鐵」平行的線路。
1906年
5月-11月日本先後在安東、奉天、廣東新民設立領事館。
11月26日日本設立「南滿洲鐵道公司」(簡稱「滿鐵」)。
12月5日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簽訂日本歸還營口的協議。營口是在日俄戰爭時被日本佔領的。
1907年
2月9日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簽訂擴大漢口日本租界協議書。
3月-11月日本先後在哈爾濱、吉林、南京、汕頭、長春設立領事館。
4月15日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簽訂有關新奉(新民-奉天)和吉長(吉林-長春)鐵路的協議。據此,清朝政府將以高價收買日本所營新奉鐵路,並向日本借款修建吉長鐵路。
5月30日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簽訂有關設立大連海關協定。協定規定,由日本人任稅務司長;從海路運進大連的貨物,不征進口稅;經旅大運往中國內地的貨物,要徵收進口稅。
6月28日清朝政府通知日本,同意根據1905年中日關於東三省事宜條約,開放風凰城、遼陽、寧古塔、琿春、三姓、海拉爾、愛輝等7個城市。
1908年
3月13日日本就日本私運軍火船第二「辰丸」號在澳門海面被清艦扣留一事,向清朝政府遞交備忘錄。3月15日,清朝政府決定致歉和賠償損失。這一事件激起廣東等各地人民的不滿,掀起抵制日貨運動一年之久。
9月10日日本在遼陽、鐵嶺設立領事館。
1909年
9月4日清朝政府與日本政府簽訂有關間島問題協議,規定開放吉林省的龍井等地。同日清朝政府與日本簽訂有關東三省5個問題的協定,承認日本政府在撫順、煙台兩地的採煤權;安春鐵路沿線及「南滿」鐵路干線的礦務,由中日兩國合辦;承認大石橋至營口鐵路為「南滿」鐵路支線等。
11月4日日本在吉林省龍井設立間島總領事館。
1910年
2月9日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簽訂兩國郵政關系協議。清政府承認日本政府在中國設郵局的合法性。
3月24日杭州發生與日本商人沖突事件,有7家日本商店被毀。6月8日,清朝政府賠款白銀1萬兩。
4月4日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簽訂有關架設鴨綠江鐵橋協議。
1911-1919年
1911年
10月16日日本外相內田康哉指令日本駐清公使通知清朝政府,日本將供應付伐辛亥革命所需武器彈葯。
11月25日日本天皇批准出兵干涉中國的辛亥革命。
1912年
1月中國革命政府向三井物產會社借款30萬日元,購買武器。
1913年
10月5日中日雙方就修建「滿蒙鐵路」問題交換公文。
10月6日日本政府承認中華民國。
1914年
8月15日日本政府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把中國山東省的膠州租借地無條件轉讓給日本。
8月17日日本鐵道守備隊在鄭家屯附近與中國警察發生沖突,日本向該地進駐一個連的軍隊。
9月2日-11月7日日軍先後佔領了山東的龍口、濰縣、青島等地,佔領膠州灣及膠濟鐵路全線。
1915年
1月18日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會見袁世凱,針對中國政府要求日軍撤出山東的照會,提出了秘密條款,共有5號,分為21條,即「二十一」條。其5號的主要內容有:(1)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享有的一切權利並加以擴大;(2)將旅順、大連的租借期限及「南滿」、安奉兩鐵路的期限延長為99年,承認日本在「南滿」及東蒙的特權;(3)將漢冶萍公司改為中日合辦,附近礦山不準公司以外的人開采;(4)中國沿海港灣島嶼不得租借或割讓給他國;(5)中國政府聘用日本人充任政治、財政、軍事顧問,中國警察及兵工廠由中日合辦,日本在武昌、九江、南昌和潮州之間有修築鐵路權等。
5月25日袁世凱除對第5號聲明「容日後協商」及第4號用命令宣布外,與日本在北京簽訂了《關於南滿洲及東部內蒙古之條約》、《關於山東之條約》。
7月14日日本在九江、濟南設立領事館。
8月6日中日就重新設立青島中國海關問題簽訂協議。
1916年
8月13日日軍非法進駐鄭家屯,與奉天28師發生沖突,即鄭家屯事件。
1917年
2月-3月日本在赤峰、通化設立領事館。
11月2日日、美雙方就中國問題交換公文(蘭辛?石井協定),美國承認日本在中國的特殊利益,日本尊重美國提出的中國「門戶開放」、「工商業機會均等」的原則。11月9日,中國通知日、美兩國,中國不受其協定的約束。
1918年
1月日本「滿鐵」開始管理吉林-長春鐵路。
5月16日日本政府與段祺瑞政府簽訂日華陸軍共同防敵軍事協定,要求中國陸軍與日本陸軍共同向蘇聯後貝加爾州及黑龍州出兵,並給日軍提供方便。
6月-8月日本在鄭家屯、成都設立領事館。
8月8日日駐華公使向北京段祺瑞政府提議共同向滿洲里方面出兵,北京政府表示同意。
1919年
1月27日凡爾賽和會決定,由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半島的特權。
5月4日北京學生提出「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抵制日貨」等
口號,展開聲勢浩大的「五?四」運動。
9月9日日本內閣會議決定向北京政府的徐世昌提供財政支援。
9月29日日本在湖北宜昌設立領事館。
1921-1928年
1921年
5月13日日內閣會議決定從山東鐵路沿線撤軍。
5月17日日內閣決定支援張作霖,以確保日本在滿蒙的利益。
11月12日-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意、日、葡、比、荷、中等9國在華盛頓舉行會議,亦稱「太平洋會議」。會議共簽訂了7個條約和協定,主要的條約有:(1)共同鎮壓遠東人民,首先是鎮壓中國人民,為此美、英、法、日簽訂《四國公約》;(2)爭奪海上霸權,按一定比例規定海軍力量的美、英、日、法、意《五國公約》;(3)根據美國的《在中國全境之商務實業機會均等」、「門戶開放」的原則,共同掠奪中國的《九國公約》等。會議期間,中日簽訂了關於解決山東懸案協定,規定膠濟鐵路由中國借款贖回,膠濟租借地及附近地區歸還中國;開放膠州租借地為萬國商埠。
1922年
1月-12月日本在蕪溯、張家口、滿洲里設立領事館,在青島設總領事館。
1923年
1月日本和中國商定給膠濟鐵路證券貸款4000萬日元。
3月中國駐日代理公使向日本外相提出廢除二十一條,日本拒絕。中國各地相繼示威遊行,要求收回旅大。
6月日本水兵在長沙槍殺示威的碼頭工人,造成慘案。
1925年
5月15日上海日本紗廠資本家開槍打死工人顧正紅,打傷十餘人,成為「五(三豎一橫)」運動的導火線。
1926年
3月12日日本4艘驅逐艦駛入大沽口,配合直、奉軍閥進攻天津,反對以馮玉祥為首的臨時政府。
1927年
3月24日日、美、英、法、意等國軍艦炮轟北伐軍業已佔領的南京,死傷兩千多人,造成南京事件。
4月6日日本幣原外相指令其駐華公使,通過外交談判解決南京事件。4月11日,日、美、英、法、意5國駐武漢領事反誣北伐軍造成南京事件,要求處分肇事者,被武漢政府拒絕。
4月22日日首相田中義一發表施政演說,叫嚷對「中國共產黨的活動,不能置之不理」,並指示日公使,對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的蔣介石予以「道義聲援」。
5月28日日政府發表出兵山東的聲明。從旅順調遣陸軍約2000人到青島。上海等地掀起反對日本侵佔山東、抵制日貨運動,9月,日本被迫從山東撤軍。
6月27日-7月7日日本政府在東京舉行東方會議。會後,日本首相田中義一於7月
25日呈送日皇一個秘密奏摺說:「吾人如欲征服中國,則必先征服滿洲及蒙古。吾人如欲征服世界,則必先征服中國……當吾人得以統治中國全部資源之後,吾人將更能進而征服印度、南洋群島及中小亞細亞以至歐洲」。
8月15日日本外務省政務次官森格、關東軍司令官和日本駐華外交官在大連開會。決定以300萬日元貸款的條件,唆使張作霖取締排日運動。
10月13日-11月8日蔣介石訪問日本。11月5日,與田中義一首相會談,蔣要求日本協助國民政府統一中國。
12月13日日、英派遣軍艦掩護廣東的李福林反動軍隊,鎮壓廣州起義。
1928年
4月19日日本政府決定第二次出兵山東,並向第六師團發布動員會。2日,發表向山東再次出兵的聲明。
5月3日日軍向濟南發動進攻,與中國軍隊發生沖突,日軍在濟南姦淫擄掠,屠殺中國軍民5000多人,造成「濟南慘案」,亦稱「五三慘案」。同年10月,中日就此慘案舉行談判,1929年3月29日達成協議:由中日雙方組成調查委員會,就地調查解決,南京政府負責保護在華日本人之生命財產安全;協定換文兩個月後,日軍撤出山東。
5月18日日本分別通知北平和南京當局,重申「如戰爭波及滿洲時,為了維持治安,將採取適當的有效措施」。北京的張作霖和南京國民政府對此表示抗議。
6月4日奉系軍閥張作霖在軍閥混戰中失利,在被迫從北京乘火車撤回東北的途中,經過京奉鐵路和「南滿」鐵路交叉的皇姑屯車站時,被日本關東軍預先埋設的炸彈炸死,是為「皇姑屯事件」。
12月29日東三省保安司令張學良決定東三省掛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以示由國民政府統一中國,日本表示抗議。
1929-1933年
1929年
6月3日日本政府正式宣布承認南京國民政府。
1930年
5月6日中日關稅協定正式簽訂。根據協定,日本仍享有優惠國待遇;中國國民政府獲得關稅自主權,但又規定對110種進口的日貨暫不加稅。
1931年
2月日本在鄭州設立領事館。
7月初日本製造萬寶山慘案。日軍在長春縣萬寶山地區強迫朝鮮僑民挖掘良田引水修壩,槍殺和逮捕當地農民。
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炸毀沈陽郊外柳條湖的「南滿」鐵路,反誣是中國軍隊乾的,悍然對附近的北大營和沈陽城發動進攻,製造了「九?一八」事變。由於蔣介石採取不抵抗政策,命令東北軍「絕對不得抵抗」,並撤至山海關內。19日,日軍侵佔沈陽。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使日軍更加得手,迅速進攻遼寧、吉林、黑龍江3省。至1932年1月,東北全境淪陷。
1932年
1月28日日本軍隊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變(又稱上海事變)。28日夜間,日軍向上海閘北發動進攻。駐防上海的中國十九路軍奮起反擊,開始了淞滬抗戰。日軍遭到沉重打擊,死傷萬餘人,4度更換司令。由於南京國民政府堅持不抵抗政策,淞滬抗戰遭到破壞。
3月初,日軍在太倉瀏河登陸,十九路軍被迫撤離上海。3月24日,在美、英、法、意等國的干預下,日本與中國國民政府在上海開始停戰談判。5月5日,雙方在上海簽訂了《上海停戰協定》(又稱《淞滬停戰協定》)。協定規定上海為「非武裝區」,中國不得在上海至安亭、崑山、蘇州一帶地區駐軍,而日本可進駐「若干」軍隊。
3月9日日本製造的傀儡政權——偽「滿洲國」在長春宣告成立。溥儀為「執政」,年號「大同」。10日,溥儀致函關東軍司令,「委託」日軍維持國防和治安、管理鐵路,並聘請日本顧問。
3月13日蔣介石就偽「滿洲國」的成立發表談話說,「東北成立偽國,完全為日方一手包辦。政府雖痛恨溥儀等等為傀儡,但如討伐,即難免擴大戰爭,考慮結果,暫不頒討伐令」,繼續執行其不抵抗政策。
3月16日關東軍司令本庄繁宣稱:偽「滿洲國」的「一切政令」,須經過駐地的日本軍部及特務機關許可,方能實行。
1933年
3月日本和偽滿政府簽訂「委任經營合同」,將偽滿所有鐵路及鐵路所屬全部財產,交給「滿鐵」。
3月日軍攻佔熱河省後,大舉進攻長城各口。東北軍曾在長城一帶抗擊日軍,後因蔣介石鎮壓抗日運動,使日軍長驅進犯灤平地區,直逼平津。
5月31日中國國民政府和日本政府簽訂《塘沽協定》。根據協定,中國軍隊撤退至延慶、昌平高麗營、順義、通州(今通縣)、香河、寶抵林亭鎮、寧河蘆台所連之線以西以南地區,並劃上述地區以北以東至長城沿線地區力非武裝區,這樣,中國國民政府承認日本佔領東三省和熱河,劃綏東、察北、冀東為日軍自由出入區,便利於日本進一步控制整個華北。
7月-10月中國國民政府和日本密謀聯合「圍剿」灤東抗日武裝力量,進攻方振武、吉鴻昌率領的抗日同盟軍。
10月8日-24日日本為迫使中國國民政府承認「滿洲國」,派代表與中方代表在北平、南京、東京多次會談。國民政府答應與偽滿通車、通郵,並禁止一切抗日活動。
12月11日4艘日艦開入福建馬江,協同蔣介石軍隊佔領廈門,鎮壓李濟深、蔣光鼐、蔡廷鍇在福建成立的抗日中華共和國人民政府。
1934-1936年
1934年
3月1日偽滿政府和日本政府就偽滿實行帝政交換公文。同日,「滿洲國」改稱「滿洲帝國」,溥儀在長春稱帝,年號「康德」。
4月17日日本外務省情報部長天羽英二以對記者談話方式發表對華政策的「非正式明」,說日本在中國有「特殊地位」,不容許其他國家對華採取共同行動;維持「東亞和平秩序「為日本單獨的權力,無須他國干涉;如果中國用以夷制夷的政策,日本唯有加以排斥,如果各國暗助中國抗擊日本,日本亦不得不反對。
10月21日日本召開首相、外相、藏相、陸相、海相五相會議,決定調整日華關系,「實現日、滿、華三國互助合作」,使中國放棄反日政策,根絕排日運動。
1935年
1月22日日本外相廣田弘毅在國會發表演講,說要與中國「親善」。日駐華使節據此
於29日、30日先後會見汪精衛、蔣介石。2月22日,蔣介石發表談話,認為廣田「有誠意」,表示要「制裁反日行為,以示信誼」。其後,汪精衛也表示願以和平方式解決中日間糾紛,並派王寵惠赴日會談。2月27日,蔣、汪聯名訓令嚴禁反日活動。
5月17日南京國民政府和日本政府宣布,雙方外交關系由公使級晉升為大使級。
5月29日日本天津駐軍參謀長酒井借口中國國民政府援助義勇軍孫永勤部隊,向國民政府提出交涉,要求掌握在華北的實際統治權,同時從東北調遣日軍入關進行武力威脅。
6月9日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向中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代理委員長何應欽正式提出備忘錄(日文為覺書),限3日答復。
7月6日何應欽在與日方秘密會談後,復函梅津表示接受全部條件,通稱《何梅協定》。根據協定,中國在河北和察哈爾的主權大部喪失,禁止中國人民進行抗日活動。
10月-12月日本製造「華北事變」。10月22月,日本在河北香河指使漢奸暴動,占據縣城。11月7日,策動宋哲元等進行「華北五省自治運動」。11月25日,策動殷汝耕等漢奸在通州成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宣布脫離南京政府。12月18日,南京國民政府不顧全國人民的反對,反而指派宋哲元等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由宋哲元任會長,以適應日本關於「華北政權特殊化」的要求。
1936年
1月21日日本廣田弘毅外相發表對華三原則的演說,這三原則為:「日中提攜、承認滿洲國、共同防共」。
5月6日日本和偽冀察政委會秘密簽訂華北防共協定」。協定規定。中國軍隊不得進駐冀察兩省,日軍駐扎華北鐵路沿線,日本派人擔任偽軍的政治和軍事顧問。
5月12日在關東軍的支持下,以錫林郭勒盟副盟長德穆楚克棟魯普(德王)為首的內蒙少數上層分子,成立偽蒙古軍政府。
11月23日綏遠駐軍傅作義等部奮起抗擊侵犯綏遠省東北區的日本侵略軍,收復百靈屆(今內蒙古自治區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這一事件被稱為「綏遠事件」。
12月12日西安事變在中共中央的努力調停下和平懈決,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17日,關東軍發表聲明,要求南京國民政府實行反共防共政策。同日,日本外相聲稱,南京國民政府「如與張學良、楊虎城妥協,日本政府不能置之不理」。
1937-1938年
1937年
4月6日日本外相、藏相、陸相、海相決定「對華政策」和「華北問題指導方針」主要內容是使南京政府逐步放棄容共。依賴歐美的政策,促其接近日本,特別是在華北主動協助實現「日、滿、華合作」。
7月7日日軍悍然炮攻宛平城和進攻城外的盧溝橋,挑起盧溝橋事變。即「七?七」事變。在全國人民抗日浪潮的影響下,當地中國駐軍第29軍奮起抗戰。從此,中國人民展開了全面抗成。
7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國發表了號召抗戰的宣言。
7月19日蔣介石在廬山舉行軍事委員會會議,決定對日作戰。
7月28日日軍開始對華北發動全面進攻。宋哲元等退出北平,日軍侵佔北平。
8月13日日本以8月9日日本官兵2人在上海虹橋軍用機場被擊斃一事為借口,出動大批海陸軍和飛機進攻上海,是為「八?一三」事變。上海守軍在上海人民積極支援下奮起抵抗。這一事件還嚴重威脅到英美帝國主義的利益和蔣介石的統治,國民政府被迫實行抗戰。
8月15日日本政府發表嚴懲南京政府的聲明。日本海軍首次出動飛機轟炸南京。
8月15日中國政府頒布對日抗戰總動員會。
8月25日中共中央公布「抗日救國十大綱領」。
9月5日日本海軍發表封鎖全中國沿岸宣言。
9月25日八路軍第115師在平型關與日軍板垣師團4000餘人作戰,殲滅日軍三千多人,俘戰一千多人,繳獲大量武器和軍用品,是為「平型關戰役」。這一勝利打擊了日軍的氣焰。
11月11日日軍攻佔上海。
12月13日日軍侵佔南京,在南京進行大屠殺,被殺害者達三十萬人之多。
1938年
1月16日日本近衛文磨首相發表「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的對華聲明(第一次近衛聲明)。聲明說,「帝國政府今後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而期望真能與帝國合作之中國新政權之建立與發展,並將與此新政權調整兩國邦交」。
3月下旬日軍第10師團向台幾庄發動進攻。4月3日,中國軍隊以40萬優勢兵力,包圍進攻台幾庄之敵,並擊退由臨沂增援之敵第5師團一部,至4月6日,取得了殲滅日軍兩萬餘人的勝利。
3月28日在日本扶植下,「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在南京成立,梁鴻志為「行政院長」。
6月24日日本召開首相、外相、藏相、陸相、海相五相會議,決定「解決中國問題的指導方針」:集中國力直接解決「支那事變」,「在本年內實現戰爭目的」。
10月21日日軍佔領廣東。
10月27日日軍佔領武漢三鎮。
11月3日日本近衛文(上麻下呂)首相發表「建設東亞新秩序」的聲明(第二次近衛聲明)。
11月20日高崇武、梅思平同日本影佐大校在上海簽訂以反共賣國為內容的「日華協議記錄」。協議規定,日本政府將此「協議記錄」發表後,汪精衛等人應立即同蔣介石斷絕關系,並聲明為建設東亞新秩序實現日華合作和執行反共政策,在適當時機建立新政府。
11月26日日軍佔領深圳。
12月18日汪精衛從重慶逃到河內。20日,汪在河內發表聲明向日本投降。
12月22日日本近衛首相發表「近衛三原則聲明(第三次近衛聲明)」,強調要以武力「掃盪」抗日的國民政府,同時要和「具有卓識的人士合作,向建設東亞新秩序而邁進」。
1939-1944年
1939年
2月10日日軍在海南島登陸。
5月31日汪精衛到達日本。在日期間,與日本首相平沼騏一郎和陸軍、海軍、外務、大藏等大臣舉行會談,汪在會談中表示將「號召國民黨及其他各黨派和無黨派同志,設想在南京成立推行和平方針的國民政府」。
6月6日日本「五相」(首相、外相、藏相、陸相、海相)會議決定成立「中國新中央政府」的方針。同時策動蔣介石投降,說蔣介石「亦可參加新政府」。
9月20日日本大本營命令設立「支那派遣軍」總司令部,西尾壽造大將任總司令。
9. 關於中國近百年來的屈辱
近代時期戰爭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至1842年 中英鴉片戰爭
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5月 三元里人民抗英之戰
1851年(清咸豐元年)至1864年(清同治三年) 太平天國運動
1851年(清咸豐元年)至1868(清同治七年) 捻軍起義
1852年(清咸豐二年)12月至1853年1月 武漢之戰
1853年(清咸豐三年)3月 江寧之戰
1853年(清咸豐三年)5月至1855年5月 太平軍北伐
1853年(清咸豐三年)5月至1856年4月 太平軍西征
1853年(清咸豐三年)5月至1857年12月 鎮江之戰
1853年(清咸豐三年)至1855年 上海小刀會起義
1854年(清咸豐四年)6月至1864年(清同治三年)5月 大成國起義
1854年(清咸豐四年)10月 湘軍攻武漢之戰
1855年(清咸豐五年)1月至2月 湖口之戰
1856年(清咸豐六年)2月至6月 一破江北江南大營
1856年(清咸豐六年)6月至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5月 雲南回民起義
1856年(清咸豐六年)至1860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7年(清咸豐七年)6月至1863年(清同治二年)6月 石達開遠征
1858年(清咸豐八年)8月至9月 二破江北大營
1858年(清咸豐八年)11月 三河大捷
1858年(清咸豐八年)12月至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11月 黔西南回民起義
1859年(清咸豐九年)6月 第二次大沽口之戰
1859年(清咸豐九年)至1865年(清同治四年) 李永和、藍朝鼎起義
1860年(清咸豐十年)2月至5月 二破江南大營
1860年(清咸豐十年)5月至6月 楚雄之戰
1860年(清咸豐十年)9月至1861年9月 安慶之戰
1861年(清咸豐十一年)6月 二郎場之戰
1862年(清同治元年)2月至1864年4月 浙江之戰
1862年(清同治元年)5月至1864年7月 天京之戰
1862年(清同治元年)5月至1863年10月 陝西回民起義
1862年(清同治元年)至1873年 甘肅回民起義
1865年(清同治四年)5月 高樓寨之戰
1867年1月23日(清同治五年十二月十八日) 灞橋之戰
1869年(清同治八年至十年)至1871年 金積堡之戰
1869年(清同治八年)5月 黃飄之戰
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12月 紙橋之戰
1876年(清光緒二年)至1878年 收復新疆的戰爭
1883(清光緒九年)至1885年 中法戰爭
1883年(清光緒九年)5月 第二次紙橋之戰
1884年(清光緒十年)8月 馬尾海戰
1884年(清光緒十年)10月 淡水之戰
1884年(清光緒十年)冬至1885年春 宣光之戰
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2月至3月 鎮海之戰
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3月 鎮南關之戰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至1895年 中日甲午戰爭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9月 平壤之戰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9月 黃海海戰
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1月至2月 威海之戰
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911年10月10日(清宣統三年八月十九日) 武昌起義
1911年(清宣統三年)10月至1914年(民國三年)8月 白朗農民起義
1911年(清宣統三年)11月至12月 南京之戰
1915年(民國四年)12月至1916軍6月 護國戰爭
1917年(民國六年)9月至1918年11月 護法戰爭
條約:
一、南京條約 1842年8月29日 英國
二、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 1844年10月8日 英國
三、黃埔條約 1844年 美國和法國
四、望廈條約 1858年夏 俄美英法
五、北京條約 1860年9月21日 俄國
六、馬關條約 1895年4月4月17日 日本
七、辛丑條約 1901年9月9月7日 英美俄日法德意奧
10. 中日戰爭是如何爆發的
1894~1895年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 。簡稱甲午戰爭。1894年(光緒二十年)爆發,因按干支紀年為甲午年得名。
日本挑起戰爭 1894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農民起義,朝鮮政府請求清政府派兵協助鎮壓。清政府派直隸提督葉志超、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淮軍2500人赴朝。日本亦派兵入朝。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授權駐朝公使大鳥圭介挑起釁端,發動侵略戰爭。當中日兩國向朝鮮出兵時,朝鮮政府和東學黨起義軍已簽訂休戰和約 。朝鮮政府為消除日本出兵借口,6月13日請求中國撤兵。清政府要求日本同時撤兵。但日本決心擴大事端 ,繼續向朝鮮增派軍隊 ,並提出所謂共同「改革」朝鮮內政的方案。大鳥圭介於19日和20日,脅迫朝鮮政府廢除中朝通商條約,並驅逐中國軍隊出境。23日,日軍攻佔朝鮮王宮,拘禁國王李熙,成立以大院君李昰應為首的傀儡政府。25日,大鳥指令大院君宣布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