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喬秀岩的學術成果
論著:
◎單行本《義疏學衰亡史論》2013年台灣萬卷樓出版社(博士論文修訂版)《北京讀經說記》2013年台灣萬卷樓出版社(收錄論文、雜文17篇)◎論文:(標☆者收錄於《義疏學衰亡史論》,標★者收錄於《北京讀經說記》中)《日本古代『論語』學資料及其研究》1995年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原學』第二輯(第353-380頁)(重錄)2013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從鈔本到刻本:中日『論語』文獻研究》(第309至336頁)《評江蘇版點校本『儀禮正義』》1998年台灣《經學研究論叢》第五輯(第155-157頁)《「禮是鄭學」說》1999年台灣《經學研究論叢》第六輯(第113-118頁)《『儀禮疏』探原試例》1999年 台灣《經學研究論叢》第七輯(第187-197頁)《評劉文淇『左傳舊疏考正』》2000年台灣《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卷第一期(第161-170頁)《『儀禮』單疏版本說》☆2000年《文史》第50輯(第39-56頁)《書『魏書?李業興傳』後》☆2000年 台灣《經學研究論叢》第八輯(第203-208頁)《書『孝經述議復原研究』後》 2000年台灣《經學研究論叢》第八輯(第307-314頁)《左還右還後說圖錄》☆ 2001年 台灣《經學研究論叢》第九輯(第145-162頁)《略談歷代學者對左還右還的理解》2002年 《文史》第59輯(第215-228頁)《關於古籍整理中的存真標准問題》★2004年 北京圖書館演講稿《版本的缺環或歷史概念的形成》★ 2005年《中國典籍與文化》2005年第4期(第16-24頁)《『禮記』版本雜識》★2006年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3卷第5期(第103-109頁)《『周禮正義』的非經學性質》★2007年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孫詒讓研究論文集》(第75-81頁)《論鄭王禮說異同》★2008年 《北大史學》第13輯(第1-17頁)(重錄)台灣政治大學中文系《第五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289―299頁)《關於『文選』的注釋、版刻與流傳——以日本足利學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選』為中心》(與宋紅合撰)《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2008年第12期(第6―13頁)(重錄)《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1卷第2期(第73―76頁)(重錄)『復印報刊資料』《基於文獻學的經學史研究》2009年 《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第一輯(第163―176頁)《鄭何注論語的比較分析》2009年《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6卷第2期(第86―92頁)《經疏與律疏》★2009年 台灣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隋唐五代經學研討會論文集》(第161―171頁)《古籍整理的理論與實踐》★2009年 《版本目錄學研究》第一輯(第5―34頁)《『舊京書影』『北平圖書館善本書目』出版說明》2009年 《版本目錄學研究》第一輯(第307―318頁)《『舊京書影』『北平圖書館善本書目』編後記》2010年台灣聖環圖書出版《第一屆中國古典文獻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20頁)《書評:汪少華『中國古車與名物考辨』》★2011年《中國學術》第28輯(第389―397頁)《『南宋刊單疏本毛詩正義』影印前言》(與李霖合撰)★2011年 《國際漢學通訊》第四輯(第217―235頁)《嘉定南康軍刊本『儀禮經傳通解』之補修情況》★ 2013年 《中國典籍與文化》第二期(第63―70頁)《聶崇義『三禮圖』版本印象——紀念多一種蒙古時期山西刻本的發現》(與葉純芳合撰)2014年《版本目錄學研究》第五輯《學『撫本禮記考異』記》 2014年《中正漢學研究》第23期「鄭學第一原理」★ 『古典學』第一輯(待刊)「如何理解晉代廟制爭議」★香港『能仁學報』(待刊)「鄭何注『論語?異趣」★ 台灣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魏晉南北朝經學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待刊)
◎雜文《初刻初印本『日知録』的發現》 1996年 新加坡《聯合早報》9月20日茶館版《點校本『儀禮通論』讀後》1999年《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1999年第4期(第24-27頁)《經學文獻學的課題》 2001年台灣《孔學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462-472頁) 《利用圖書館雜感》2010年 台灣《國文天地》第二十五卷第九期(第13―16頁)《王文錦老師的生平與學術》2010年台灣《經學研究論叢》第十八輯(第269-274頁)《傅增湘逝世六十周年紀念展東京會場紀事》2010年 《版本目錄學研究》第二輯(第48―66頁)《禮學第一要籍 孤本天下求偶》2012年《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9卷第1期(封三)《版本目録學的思考》2012年 《版本目錄學研究》第三輯(第491―493頁)《圖書館古籍的永恆與瞬間》★2012年 《北京大學校報》第1298期(11月4日)第三版《文獻學的具體與概念》★2013年 《版本目錄學研究》第四輯(第545―548頁)
◎編輯、點校等:《日本研究經學論著目錄》(合編)1993年台灣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出版(878頁)《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協助編集)199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策劃收錄宋版《毛詩要義》、抄本《論語義疏參訂》,撰後者校記前言。《日本收藏稀見中國戲曲文獻叢刊第一輯》(合編)2006年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禮書通故》2007年中華書局覆校,撰巻末附錄《覆校記》(第2727-2756頁)《選刊漢書藝文志索隱稿(序、六藝)上下》(謄錄校點整理)2007、08年《中國經學》第二輯(第1―13頁)?第三輯(第1―11頁)《日本足利學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選》(策劃、編輯)200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24頁+921頁)《版本目録學研究》第一輯(編集、校對)2009年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舊京書影?(一九三三年)北平圖書館善本書目》(策劃、編集)201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987頁)《楊復再修儀禮經傳通解續卷祭禮》(策劃,與葉純芳合編)2011年 台灣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075頁)《中國古籍總目(經部)》2012年中華書局 審訂「禮類」初稿《南宋刊單疏本毛詩正義》(策劃、編輯)201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521頁)《宋刊元明遞修本儀禮經傳通解正續編》(策劃、編輯)2012年北京大學出版社(2639頁)《南宋越刊八行本禮記正義》(策劃、編輯)2014年 北京大學出版社《周禮正義》(校點、編輯)北京大學出版社《儒藏》(待刊)《禮書通故》(校點、編輯)北京大學出版社《儒藏》(待刊)
◎翻譯: 戶川芳郎《人偶——偶談之餘終篇》2005年 《中國經學》第一期(第51―65頁)高橋智《論惠棟校本『春秋公羊註疏』》(與刁小龍合譯)2008年《中國經學》第三輯(第216―230頁)古橋紀宏《魏晉禮制與經學》(編譯)2010年 《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第二輯(第254―295頁)阿部吉雄《東方文化學院東京研究所經部禮類善本解題稿》(與刁小龍合譯)2010年《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二十卷第二期(第229―253頁)福島吉彥《唐五經正義撰定考》並野間文史《跋》(與刁小龍合譯)2011年《中國經學》第八輯(第87―104頁)平岡武夫《村本文庫藏王校本『白氏長慶集』―——走向宋刊本》(與葉純芳合譯)2013年《版本目録學研究》第四輯(第297―324頁)尾崎康《正史宋元版研究》(編譯)中華書局(待刊)
❷ 童嶺的研究成果
1、《南齊時代的文學與思想(附:南監本<南齊書>荻生徂徠批識輯考)》,中華書局,2013年9月版。
2、《注石門文字禪》(宋·釋惠洪著,日本·釋廓門貫徹注,張伯偉、郭醒、童嶺、卞東波點校),中華書局,2012年版。
3、《六朝通鑒博議》「南京稀見文獻叢刊」(宋·李燾著,胡阿祥、童嶺點校),南京出版社,2007年版。 【後加★號者,代表已收錄作者學術專著中】
1、《八代史籍校勘學發微——以荻生徂徠批校<南齊書>「衍」、「脫」、「訛」、「倒」為例》,文載台灣EMCH編《早期中國史研究》第五卷第二期,2013年12月刊。
2、《六朝舊鈔本<禮記子本疏義>研究史略——兼論「講疏」、「義疏」之別》,文載《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十五輯,鳳凰出版社,2013年版。
3、《鳴謙室諸集未收文六種敘錄》,文載《古文獻研究集刊》第七輯,鳳凰出版社,2013年版。
4、《晉初禮制與司馬氏帝室——<大晉龍興皇帝三臨辟雍碑>勝義蠡測》,文載《學術月刊》,2013年10月號。
5、《隸古定本、不絕若線——唐鈔本「偽<古文尚書>」九條、神田二種考銓》,文載張伯偉主編《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九輯,中華書局,2013年版。
6、《「海西好」,抑或「東人姝」?——從<訄書原刻手寫底本>論拉克伯里「西來說」之推演》,文載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編,《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第五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7、《東亞中古文化景觀:百濟》,文載彭林等主編《禮樂》創刊號,金城出版社,2013年版。
8、《唐摹王羲之<喪亂帖>及其他——六朝文學、文化與「國風暗黑時代」散策》,文載《文史知識》2013年第4期。
9、《南監本<南齊書>荻生徂徠批校識語輯考(卷一至卷二十)》,文載《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八輯,2012年版。★
10、《虎賁考——六朝禮制史與思想史之一面相》,文載《周秦漢唐文化研究》第八輯,三秦出版社,2012年版。
11、《唐鈔本<翰苑>殘卷考正》,文載《國際漢學研究通訊》第五期,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7月版。
12、《從「我是誰」到「我認為我是誰」——公元四世紀初五胡十六國史之發端》,文載中華書局《文史知識》2012年第五期。
13、《南齊詩「謝靈運體」及「傅咸、應璩體」辨析》,文載《蘭州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
14、《<百家詩話抄>溯源小考(附:李鈺抄<隨園詩話>逐條鉤識錄)》,文載《中國文論的經典與文體: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三十三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12月版。
15、《唐代東亞文學史文體意識接受初探——以<文選>與<經國集> 「賦」類為例》,文載《國際漢學研究通訊》第三期,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6月版。(此文後由韓國延世大學崔花譯為韓語:《唐代東亞文學史에서文體意識수용에대한初探——<文選>과<經國集>의賦를例로》,刊載於《淵民學志》第十六輯,淵民學會編,2011年8月刊)
16、《隋唐時代「中層學問世界」研究序說——以京都大學影印舊鈔本<文選集注>為中心》,文載《古典文獻研究》第十四輯,鳳凰出版社,2011年版。(此文後被《文學遺產》「網路版」2012年第3期全文轉載)
17、《六朝時期「東亞文明圈」民族關系研究的另一種視角》,文載《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2011年第4期。
18、《「鈔」、「寫」有別論——六朝書籍文化史識小錄一種》,文載台灣漢學研究中心編,《漢學研究》第29卷第1期,2011年3月刊。
19、《「漢委奴國王」、「親魏倭王」古印兩種甄微——印綬制度中所見漢魏時代之東亞關系》,文載《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七輯,中華書局,2011年版。
20、《草創期的日藏漢籍舊鈔本研究——以狩野直喜、羅振玉等五人為例》,文載澳門大學編《南國人文學刊》,2011年第1期。
21、《安史之亂與海東地域的文化認同——以渤海、新羅等史料為例》,文載Journal of Korean Culture, Vol.16(高麗大學《韓國文化期刊》第16期), 2011.2. (此文中文版載莫礪鋒編《程千帆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鳳凰出版社,2013年版)
22、《扶桑留珎:日藏六朝隋唐漢籍舊鈔本佚存初考》(附錄兩種),文載《國際漢學研究通訊》第二期,中華書局,2011年1月版。
23、《舊鈔本古類書<秘府略>殘卷中所見<東觀漢記>佚文輯考》,文載《古典文獻研究》第十三輯,鳳凰出版社,2010年版。
24、A research o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ancient Indian Serpent demons Nāga(《漢譯印度古蛇怪「那伽」(Nāga)肊考》),文載Journal of Sino-WesternCommunications,Volume 2,Issue 2(《中西文化交流學報》第2卷第2期),December,2010.
25、《六朝後期江南義疏體<易>學譾論——以日藏漢籍舊鈔本<講周易疏論家義記>殘卷為中心》,文載台灣中研院史語所編,《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一本第二分,2010年6月刊。
26、《鈴木虎雄手批笹川種郎<支那文學史>籀讀札記》,文載台灣《書目季刊》第43卷第4期,學生書局,2010年版。
27、《六朝時代古類書<琱玉集>殘卷考》,文載《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六輯,中華書局,2010年版。
28、《六朝風格不堪看:南社詩魁陳去病先生》(童嶺、徐家福合作),文載《南雍驪珠:中央大學名師傳略再續》,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29、《舊鈔本<文選集注>諸注考——以其中所載陸機<答賈長淵>為例》,文載《中國詩學》第十四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版。
30、《釋曹植<七哀>詩「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句》,文載《古典文學知識》2010年第2期。
31、《隋唐時代東亞文明圈五期說芻議》,文載《周秦漢唐文化研究》第七輯,三秦出版社,2009年版。
32、《公元九世紀前漢籍東傳叢考》,文載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編,《日本學研究》第19輯,學苑出版社,2009年版。
33、《五言之制,獨秀眾品——蕭子顯之「文章」義及其論五言詩之流變》,文載《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28輯,2009年。 ★
34、《那珂通世、林泰輔與清末民初的中國學界》,文載《文史知識》2009年第5期。
35、《漢唐經學傳統與日本京都學派戲曲研究芻議》,文載《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此文後被《文學遺產》「網路版」2010年第4期全文轉載)
36、《上海圖書館藏<章太炎先生文心雕龍講錄兩種>簡述》,文載《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23輯,2005年。 ★
37、《獨向深山深處行——胡小石先生學術生平述論》,文載《民國南京學術人物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38、《<文選平點>翼證一則》,文載《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
39、《試析錢基博錢鍾書父子文學觀之異同——以<哀江南賦>的研究為例》,文載《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22輯,2004年。
40、《今人少識吳保初》,文載《讀書》2004年第10期。
41、《讀<黃侃日記>隨札》,文載《古典文學知識》2004年第2期。(此文增訂後被收錄於張暉編《量守廬學記續編》,三聯書店,2006年版) 1、《東洋學的系譜·狩野直喜篇》(江上波夫編、狩野直禎撰、童嶺譯),文載《古典文學知識》2013年第4期。
2、《近代以來日本的十三經註疏校勘記研究》(野間文史著、童嶺譯),文載彭林主編《中國經學》第11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3、《論語研究史》(宮崎市定著、童嶺譯),文載劉玉才主編《從鈔本到刻本——中日<論語>文獻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4、《皇侃<論語義疏>及其日本刻本對清朝經學的影響》(藤冢鄰著、童嶺譯),出處同上。
5、《漢代邊境關所考——圍繞玉門關所在地》(冨谷至著、童嶺譯、石潭審校),文載卜憲群、楊振紅主編《簡帛研究二〇一〇》,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6、《魏晉經書解釋所顯示之方向》(加賀榮治著、童嶺譯),文載彭林主編《中國經學》第9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7、《<文選>絮語——吉備大臣入唐繪詞的關聯》(神田喜一郎著、童嶺譯),文載《古典文獻研究》第十四輯,鳳凰出版社,2011年版。
8、《東洋學的系譜·市村瓚次郎篇》(江上波夫編,中嶋敏撰,童嶺譯),文載《古典文學知識》2011年第6期。
9、《東洋學的系譜·那珂通世篇》(江上波夫編,田中正美撰,童嶺譯),文載《古典文學知識》2010年第6期。
10、《中國學研究之新方法:域外漢籍研究》(靜永健著,童嶺譯),文載《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4月27日第七版。
11、《日本書志學研究史》(長澤規矩也著、童嶺譯),文載《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五輯,中華書局,2009年版。
12、《郭象<莊子>注對六朝文學思想與文學理論的影響》(Richard John Lynn林理彰著,童嶺譯),文載《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28輯,2009年。 ★ 1、《徐復先生所記<黃季剛先生論史箚記>》,文載《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
2、《釋史》(橋川時雄撰、童嶺整理),文載《國際漢學研究通訊》第四期,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12月版。
3、《唐鈔本文選殘篇跋(附錄一種)》(狩野直喜著、童嶺整理),文載《古典文獻研究》第十四輯,鳳凰出版社,2011年版。
4、《中國學術之升降及今後之趨向(天人損益說)》(金松岑講演、王謇等記錄、童嶺整理),文載《新國學》第八卷,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10年12月版。
5、《五經正義撰定答問疏證》(鈴木虎雄著、童嶺疏證),文載《藝衡》第2輯,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版。
6、《經學概論講義》(王國維著、童嶺整理),出處同上。
7、《唐前中國文學概要》(林山腴著,童嶺整理),文載《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28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8、《章太炎先生<文心雕龍>講錄兩種》(章太炎講演、朱希祖等記錄、童嶺點校),文載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研究所編,《歷史文獻》第九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此整理稿後由徐復先生作序,轉載於《徐復語言文字學晚稿》,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最後的雙子座:書<文論十箋>、<文論講疏>後》,文載《古典文學知識》2012年第6期。
2、《漢簡研究中的「北辰一刀流」——讀冨谷至教授簡牘學新作札記》,文載《西域研究》,2011年第4期。
3、《京都訪「小書」錄——讀西嶋定生等氏著作五種提要》,文載《書品》2010年第6期。
4、《巴黎的憂郁與被遺忘的中國古典經學》,文載《書品》2010年第2期。
5、《士大夫故非天子所命——評<士與中國文化>》(童嶺、趙婷合作),文載《博覽群書》2009年第4期。
6、《介紹鈴木虎雄<駢文史序說>新版》,文載《書品》2008年第5期。
7、《厚積薄發 體大思精——略論<詩詞蒙語>》(周先林、童嶺合作),文載《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
8、《中國天生就是我的戀人——讀吉川幸次郎<我的留學記>》,文載《博覽群書》2005年第6期。(此文後被「中國國家圖書館·漢學家資源庫」吉川幸次郎條列為參考文獻) 1、《中華大典·文學理論分典》(參與編寫工作),鳳凰出版社,2008年版。
2、《文藝學擷英》(與張伯偉教授合作撰寫其中《論語》、《孟子》、《詩品》三種),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3、《朝鮮時代書目叢刊》(參與「索引」的編纂工作),中華書局,2004年版。
❸ 王小紅的主要科研成果
專著:《宋代〈禹貢〉學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章太炎儒學論集》,四川大學出版社2011年5月。《儒學文獻通論·尚書》,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成都通史》卷四《五代(前後蜀)兩宋時期》(全書52.5萬字,本人撰寫5萬字),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年11月。《輿地廣記》校注(第二作者),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川大史學·歷史地理卷》,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三蘇全書》第19冊,語文出版社2001年11月。
論文:《〈輿地廣記〉的地名學價值》,《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5年第4期。《宋代〈尚書〉學文獻及其特點》,《圖書與情報》,2007年第6期。《文以載道,書以紀文——〈全宋文〉與宋代〈尚書〉學研究》,(台灣)《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07年17卷2期。宋代成都「十二月市」考,《宋代文化研究》第19輯,四川文藝出版社2011年12月。2010年《尚書》研究綜述,《儒藏論壇》第6輯,四川文藝出版社2011年12月。2010年《尚書》研究論著目錄,《儒藏論壇》第6輯,四川文藝出版社2011年12月。《尚書》研究2010,《中國儒學年鑒2010》,《中國儒學年鑒》出版社2011年9月。近代《尚書》研究概論,《儒藏論壇》第5輯,四川文藝出版社,2010年12月。試論程大昌的《禹貢》學成就,《宋代文化研究》第18輯,四川文藝出版社,2010年12月。《杜詩與成都的歷史地理研究》,《杜甫研究學刊》2009年第3期。《章太炎學術年表》,《儒藏論壇》第3輯,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蘇軾的〈禹貢〉學成就》,《儒藏論壇》第2輯,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宋代〈尚書〉學文獻述評》,《宋代文化研究》第15輯,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儒藏筆談·〈尚書〉文獻選目設想》,《四川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川大史學·歷史地理卷〉前言》,《川大史學·歷史地理卷》,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宋明通院、明通縣考》,《宋代文化研究》第12輯,線裝書局2003年6月。《日本宋史研究文獻目錄》(1982-1997)(第二譯者),《宋代文化研究》第10、11輯,線裝書局2001年9月、2002年8月。《〈輿地廣記〉歷代著錄與版本流傳考》,《宋代文化研究》第11輯,線裝書局2002年8月。《〈輿地廣記〉成書時間考》,《宋代文化研究》第10輯,線裝書局2001年9月。《近十餘年宋代鄉村社會生活研究概述》,《中國史研究動態》2001年第1期。《水·樹·園:宋代成都城的生態環境》,《成都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南宋淳熙二年成都府路戶口數辨證》,《宋代文化研究》第7輯,巴蜀書社1998年5月。
❹ 王智勇的主要成果
《南宋吳氏家族的興亡——宋代武將家族個案研究》,巴蜀書社1995年。
《靖康要錄箋注》(3冊),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
《宋代詔令全集》(14冊),四川大學出版社2012年 。 《評焦竑《國史經籍志》》,《貴圖學刊》1987年第2期。
《近年來四川地方史研究綜述(合作)》,《中國史研究動態》1987年第8期。
《<四庫全書總目>史部雜史類著錄史籍不足之分析》,《青海圖書館》1987年第4期。
《宋文作者系年考辨七則》,《文獻》1989年第2期。
《論集部詩總集和詩文評的史料價值》,《津圖學刊》1989年第3期。
《<四庫全書總目>史部著錄史籍不足之原因》,《四川大學學報》1989年第1期。
《宋真宗的個性特徵與宋代文化的發展》,《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53輯(1991年)。
《中華本<宋大詔令集>系年辨誤》,《宋代文化研究第二輯》巴蜀書社1992年。
《說<四庫全書>》,《貴圖學刊》1992年第4期。
《<文潞公文集>初探》,《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3年第2期。
《論呂陶》,《成都大學學報》1993年第2期。
《張方平年譜》,《宋代文化研究第三輯》巴蜀書社1993年。
《異端學術思想與中國古代文化》,《中國典籍與文化》1995年第1期。
《宋人文集誤收詔令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5年第4期。
《論<四庫全書總目>的西學觀》,《中國典籍與文化》1993年3期。
《宋人文集誤收詔令考》,《古籍整理與研究》1995年。
《<四庫總目·存目>明代典籍的史料價值》,《四川圖書館學報》1996年6期。
《吳氏世將與南宋政治》》《中國史研究》1996年第4期。
《中華本<續資治通鑒長編>真宗朝補正》,《宋代文化研究第六輯》巴蜀書社1996年12月。
《<宋史·真宗本紀>系年刊誤》,《文史》1998年第44輯。
《論<七略>不立史部》,《四川圖書館學報》1998年2期。
《呂陶年譜》,《宋代文化研究第七輯》巴蜀書社1998年。
《<宋史·吳玠·吳粼傳>證誤》,《宋代文化研究第七輯》巴蜀書社1998年。
《論曲端》,《宋代文化研究第八輯》巴蜀書社1999年8月。
《<宋史·劉孫傳>證誤》,《宋代文化研究第八輯》巴蜀書社1999年8月。
《讀<宋史·張方平傳>—北宋中期士人交際論考(一)》,《宋代文化研究第九輯》巴蜀書社2000年8月。
《<宋大詔令集>的價值與整理》,《四川大學學報》2000年4期。
《中華本<長編>仁宗朝校勘補正》,《宋代文化研究第十輯》線裝書局2001年8月。
《陳彭年年譜》,《宋代文化研究第十輯》線裝書局2002年8月。
《<全宋詩>宋諸帝詩補》,《文史》2002年2期。
《論宋真朝「五鬼」》,《四川大學學報》2002年1期。
《說子部》,《圖書館學刊》2002年增刊。
《從<宋史·陳彭年傳>看北前期的南北士人之爭》《宋代文化研究第十一輯》線裝書局2003年8月。
《論宋金德順之戰》,《四川大學學報》2003年3期。
《從吳玠死因之爭談史料的發掘與解讀》,《陝西理工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
《岳飛北伐時期西部宋軍配合不力原因探析》,《甘肅社會科學》2007年第4期。
《宋徽宗朝御筆與北宋後期政治》,《宋代文化研究第十七輯》2009年。
《試析<四庫全書總目>貶毀明代學術的政治動因》,《儒藏論壇》2010年。
❺ 紀曉嵐的成就
紀曉嵐是個值得紀念值得研究的歷史人物
第一, 紀曉嵐在清朝乾嘉時代居於高位、負有盛名、學問淹貫,而且有關他的民間傳說之豐富,在整個封建社會象他這樣的地位的人當中是罕見的。有許多名人往往容易被人「造神」,無論是名官巨宦,還是文人學者,他們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被人民所厭惡的,往往被人們傳播一些傳說,編造一些笑話,來譏諷嘲弄;一種是為人民所景仰的,人們會對他的一些事跡、一些思想造出一些神奇的傳說來頌贊。紀文達公屬後者。他以他的聰明睿智,博得人們的敬愛,更重要的是關於他的傳說,相當部分是反映了人民的意願。有關他的傳說中大部分牽涉到乾隆皇帝,人民通過紀曉嵐這樣一個代表人物來應對皇帝,來說明人民的智慧是高於皇帝的。但是,後來有人把紀曉嵐一些小節誇大成他生活的全部,這是對紀曉嵐的嚴重歪曲。所以我覺得研究會為什麼研究紀曉嵐,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還紀曉嵐以本來的真實形象,真實面貌。
第二, 紀曉嵐是中國文化史上有重大貢獻的文獻學者,是一位文化巨人。紀曉嵐在整個中國文化史上所做的貢獻可以說是前無古人,而且截止目前也尚無來者。
紀曉嵐在文化事業做了兩件事情。
一是編纂了《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的編纂,是在清代盛世的一次大的舉動。在此之前,經過了康雍兩朝和乾隆的前期,國力日益充實,出現了大一統的局面。現在中國的版圖,基本定型於清代。西北、西南部平定了,東北這一片也並入中國版圖。經濟上,也得到了復甦和發展。康乾盛世確是中國歷史上的閃光點。
在政治穩定,經濟發展以後,就會出現文化的發展。一個朝代在開始的時候首先要穩定政權。政治穩定之後,就將進入經濟、文化發展時期。一般的政權都要經過這三個階段。我們國家現在正處在經濟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時期,那麼未來呢,將要發展文化。我們這個紀曉嵐研究會,正好適應了未來文化建設高潮的需要。
乾隆皇帝在完成統一大業之後,就要通過文化來體現他的大統一思想。到了乾隆中期,經過三代皇帝的努力,三藩也平定了,台灣也收復了,西北也歸順了,中國大一統的局面已經形成了。他要通過文化來體現、表達一種氣象,一種祖國大一統的氣象。《四庫全書》就是乾隆皇帝為了反映大一統局面的一個結晶。而且這部全書的編纂,也成了中國文獻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中國是一個有著優秀文化傳統,保存著豐富文獻資料的國家。在世界上居於首位,屹立於世界之林,具有不可動搖的地位。中國的文獻在歷史上經過三次大的總結。一次是在漢朝,在公元交界的時期,漢朝出現了《史記》、《漢書》等,總括了前史的文獻,記述了千年的歷史。
從公元初到九世紀的隋唐時期,在唐初出現貞觀之治,這時就要總結以前的幾個世紀的文獻,所以就出現了《隋書·經籍志》。《隋書·經籍志》又把近千年的文獻作了一次總括。從九世紀到十八世紀中葉,是中國封建社會走向興盛又慢慢衰弱的時期。這又是近千年的歷史,中國雖然經歷了許多戰亂,但基本上保持了大一統局面,中國的文獻得到了很豐富的歸藏。在乾隆時期出現了中國文獻史料的第三次大的結集。《四庫全書》擔負了這一歷史使命。清朝一些學者已經有了動議,要編一部儒家的匯總性的圖書。當時有人提出,道家有《道藏》、佛家有《佛藏》,而儒家則沒有一部《儒藏》。所以在乾隆初期,就出現了「儒藏」說。他們提出要把儒家經典匯編在一起,成為完整的體現中國主流思想的一套大的叢書。這個問題後來就落實為編纂《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的編纂責任交給誰了呢?就交給了紀曉嵐。當時朝廷下了文件,要各省把社會上的書籍徵集起來送到中央來。這是中國歷代都有過的一種行為。通過征書來充實國家藏書。然後再在這些藏書中選擇編纂《四庫全書》。當然對於《四庫全書》的編纂,研究者當中也有些非議,因為在編書過程中也毀掉了一些書,所以有一種說法叫「功魁禍首」。即對保存文化典籍有功,但對摧殘文化也做了一些災難性的事情。這個事情如果從政治學的角度來分析,無可厚非。一個統治者總要用一種主流思想來維系。如果不符合時代的要求,他總是要把分毀掉,或刪改。歷代都有這種現象。如果從功過上來分析,它還是功大於過。《四庫全書》的編纂,保存了中國的歷史文獻,而且能夠廣泛流通。至今海內外一提《四庫全書》,可以說稍有學識者無不知之。在這當中紀曉嵐花了很大的精力。在編書過程中有很多事情值得我們學習。一個是他善於遴選人才。這部書分經、史、子、集四部,他要選頂級人物來負責分部的工作。當時選的,經部戴震,是經學大師;史部邵晉涵,是當時著名史學家;子部周永年,是當時編纂《四庫全書》的提議者之一,也是提倡藏書向社會公開的倡導者之一;集部,紀曉嵐自己承擔。經史子集的主持人都是當時在學術界最有聲望、學識最淵博、底蘊最深厚的幾位學者,總其成的是紀曉嵐。紀曉嵐不但選拔了當時各方面最有學識、最有功底的學者,而且他還可以領導、駕馭這些學者,館員三千人,是很大的機構,所以他也是一個相當有組織才能的人。
在編纂《四庫全書》這個問題上,清代有的學者,曾經有過異議。有人說他對《四庫全書》的貢獻不象人們想像的那麼大。但在他的身後,一位曾與他共過事,在朝廷很有地位的人叫朱珪,給他寫了一篇祭文,那是死後的定論了。他有四句話,概括了紀曉嵐的貢獻,他說:「生入玉關,總持四庫,萬卷提綱,一手編注。」紀曉嵐曾因涉案被發配到新疆,後又被賜環,所以朱珪講他生和入玉關,總持是總負責的意思,他又一手編注了萬卷提綱,即《總目提要》。這四句話是朱珪對紀曉嵐最沉痛、最扼要的論斷。這書編好之後,謄寫了七套,在南北「七閣」中分別存藏。《四庫全書》的編纂,對各地文化的推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甚至南方的藏閣,人們可以去里邊抄寫。
在編書過程中,因為要辨別這些書,決定取捨,所以每一部書進呈上來之後,都要有主持者寫一篇提要。這些提要匯總起來,就形成了編纂《四庫全書》的一個副產品,叫《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簡稱《四庫提要》。《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實際上是一部學術史,對每一部書和源流、價值等都作了介紹。它成為後來學者研究這些古書的一個切入點。很多大學者都承認,他們是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入手作學問的。這部書二百卷,《四庫全書》近八萬卷,人們讀是不容易的,而《提要》二百卷就可以讀了。當時又考慮到一般讀者仍不方便,於是又編了《四庫全書簡明目錄》,簡稱《四庫簡明目錄》,就成了一小冊了。所以《四庫總目》有繁簡二本。在中國歷史上,為國家藏書編目錄的歷代都有,但同時編繁簡兩種目錄的唯有紀曉嵐。他不但為治學做了楷模,而且為使學術讓更多的人易於接受,樹立了一個榜樣。所以我們說,《四庫全書》的編纂,紀曉嵐在中國文化學術事業上,特別是在文獻結集上,做出了前無古人的貢獻。後來雖有人作過一些「續」、「補」等工作,但無論在規模上,深度上還沒有人超過紀曉嵐。所以我們說「尚無來者」。《四庫全書》的編纂是紀曉嵐在文化史上的第一大功績
第二大功績是著《閱微草堂筆記》。《閱微草堂筆記》是他的晚年之作。是在《四庫》編就之後,在收尾工作期間,他寫的一部隨筆體著作。在這部書中,他寫了他的許多見聞,也有一些是他假借狐怪之事來勸誡人們,還有一些是對一些事件的考據。比如說滄縣這地方產棗,他在書中就講到「余鄉多產棗,北以車運京師,南隨漕船以販鬻於諸省,土人多以為恆業」。是說從那時紀氏故鄉崔爾庄這個地方就有很多人以賣棗為固定職業,到現在,這一帶還是個產棗區,還是個棗產品集散地,而且如今棗的銷售范圍更廣。還有朝中的一些掌故,如怎麼樣地考試?怎麼樣的發榜?怎麼樣唱榜?如何進行這些活動,也都有的反映。
清代文言小說,最著名的還有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早在清代,就已經有人把《閱微草堂筆記》與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並稱。在清代學者中,對這兩個人、這兩部著作也有不同看法,有人揚紀抑蒲,有人揚蒲抑紀。究竟怎麼樣,我們說,這兩部書在清代小說雜記中,都是不可磨滅的巨作。各有代表意義,可以並存。我們不必要說哪一個好,哪一個劣,它們在內容上也有些不同。對《閱微草堂筆記》評論,最公允的當屬魯迅先生的《中國小說史略》。他給該書下了一個結論「後來無人能奪其席」。就是說,後來人再按這種體裁著書,沒有人能超過它。後來確實有不少人寫過這種筆記,象許元仲的《三異筆談》、樂鈞的《耳食錄》、俞樾的《右台仙館筆記》等。因為紀曉嵐這個《閱微草堂筆記》不單是志鬼怪,而蒲松齡《聊齋》基本上都是志鬼怪,是志異小說,蒲松齡的《聊齋》應入小說家。而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則應入雜家。在古典圖書分類中,它們不屬一類。可以說《閱微草堂筆記》在清代隨筆體雜記中是不刊之作。它是沒有辦法修改的重要作品。所以我們說,紀曉嵐在以上兩項文化業績上做了重要貢獻。
後人對紀曉嵐編《四庫全書》看得重,而對他著《閱微草堂筆記》似乎看得略輕了一點,但這部書在民間流傳很廣。自清以來,《閱微草堂筆記》的刊本包括私印本,大概不下20來種,有的書還做了一些註解,這些注本有很多注典故注詞語做得還是可以的。但是它們有很大一個缺點,因為作注的人都不是當地人,所以他們對當地有些違背的地方。比如「高川」這個名詞有的不加註,有的呢就認為是一片高高的地方,但是問問滄縣人就知道,「高川」是個村名,滄縣就有高川村。所以李會長問我,我們結合當地的人和事和地名,對《閱微草堂筆記》做個詳注有沒有必要?我說這是天大的好事。我非常希望我們的研究會把這件事列入到你們的研究課題之中,這個注本出來以後,那是紀曉嵐故鄉的後人來注紀曉嵐的書,我想一定會非常貼切。注釋過程可以把前人的成果吸收進去,那麼這個注本將成為滄縣紀曉嵐研究會的驚世之作,可以說是個標准本。所以我希望你們能考慮這件事情。
對紀曉嵐這樣一個人物,應該給他一個評價,應該還其真實面貌,應該對他在中國文化事業上的貢獻給予充分肯定。上半年北京修紀曉嵐故居,他們也請我去發表意見,那就是一個好苗頭。因為紀曉嵐無論從民間傳說所反映的人民意願,還是他在學術上所作的絕大貢獻,無疑是一位中國名人,而且他也是世界名人。今天我們來紀念他、研究他,具有足夠的重要意義。一者以正社會視聽,二者來闡釋他的文化成就。我就講這些看法。
❻ 川大怎樣
不知你是什麼專業?
❼ 儒藏的實施過程
《儒藏》工程規模浩大,絕非某一單位可以單獨完成,而北京大學擁有組織該項目的諸多有利條件。北京大學研究力量雄厚,有著傳承中國文化的傳統,文、史、哲、考古、圖書館等人文學科具有很強的優勢。北京大學集中了一批從事儒學教學與研究的專門人才和著名學者,多年來已完成和出版多種有關儒學的著作,具有雄厚的古籍整理實力和良好的研究基礎。北京大學圖書館所收藏的古籍善本既富且精,可以為編纂《儒藏》提供約70%的圖書,並與國內外古籍藏書大館有著良好的合作關系,已同國家圖書館簽訂了《儒藏》編纂合作協議。同時,北京大學與國內外學術界有著廣泛而密切的聯系,具有較強的號召力和凝聚力,《儒藏》工程得到了國內外廣大學者的支持和參與。目前北京大學已經聯合國內外34所高校及研究機構,近300位國內外學者參與,共同完成「《儒藏》編纂與研究」這一重大課題攻關項目。
北京大學領導及各級部門對《儒藏》工程給予了大力支持。2003年5月北京大學成立以季羨林先生為名譽主任、許智宏校長為主任、吳志攀副校長為副主任、湯一介先生為常務副主任的「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指導委員會」,負責《儒藏》工程計劃和成果審查、工作進度考核、財務監督等工作。同時成立以湯一介先生、吳志攀副校長(2007年由張國有副校長接任)為組長,由北大中文系、歷史系、哲學系以及圖書館等單位的專家學者組成的「北京大學《儒藏》編纂工作小組」,負責《儒藏》工程的規劃制定、業務咨詢和重大問題研究等工作。2004年6月經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學成立了實體性機構「北京大學《儒藏》編纂中心」,負責《儒藏》工程的組織實施工作。
經過多方協商,目前已組成以季羨林先生為首席總編纂,湯一介(該項目首席專家)、龐朴、孫欽善、安平秋先生為總編纂,包括中國大陸和港台地區及韓國、日本、越南、法國、美國等海內外近百位專家學者為編委的《儒藏》精華編編纂委員會,並聘請饒宗頤(香港)、任繼愈、王元化、來新夏、朱伯昆、田余慶、蕭萐父、黃永年、汪德邁(法國)、戶川芳郎(日本)、柳承國(韓國)、金忠烈(韓國)、崔根德(韓國)等13位海內外年高德劭的老一輩專家學者為《儒藏》精華編顧問。同時組建了以中華書局、人民文學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單位具有古籍整理經驗的資深編審為主的審稿專家組。
北京大學已多次召開《儒藏》編委及部類主編會議,就編纂《儒藏》進行學術研討和經驗交流。同時聯系韓國、日本、越南的學者,設置編纂機構,啟動《儒藏》海外文獻部類的編纂工作。
❽ 儒藏的編纂歷史
2002年,湯一介教授提出編纂《儒藏》的建議,得到了張岱年先生、季羨林先生的熱情鼓勵;
2003年北大成立了以許智宏校長為首的《儒藏》編纂領導小組和以吳志攀副校長、湯一介教授為組長的《儒藏》編纂工作小組,這一工程作為我國重大學術文化項目,被列入2003年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攻關項目和全國社科基金2004年重大項目。
2003年,教育部將「《<儒藏>編纂與研究》」定為「2003年度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正式批准立項,項目批准號:03JZD008,北京大學資深教授湯一介先生任項目首席專家。
2004年,「《儒藏》精華本」又被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批准為「2004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
2004年,《儒藏》工程被列為「北京大學『985』工程重點項目」。
2004年,北京大學召開了兩次有全國2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專家(包括台灣地區學者)參加的「《儒藏》編纂與研究工作會議」。
截至2005年,已有20餘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參與對《儒藏》精華編460部儒家典籍的校點工作。
2006年,《儒藏》編纂工程被列入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十一五」規劃。
2007年,《儒藏》「精華編」的出版被新聞出版總署列入「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之重大工程出版規劃。
《儒藏總目》和《中國儒學史》計劃於2006年完成,《儒藏》精華編計劃於2010年完成,而《儒藏》項目計劃在2020年全部完成。
目前《儒藏》工程已取得階段性成果。收有5部經過重新校點的古代《論語》註疏和1部經過重新整理的出土文獻《論語》的合集,作為《儒藏》的樣書,8月將由北大出版社製作完成。
❾ 儒臧(北大的一部新書)
把相關典籍收集在一起為「藏」,把儒家典籍收集在一起,編成一大文庫,即為「儒藏」。明清兩代的學者即提出要編纂「儒藏」,但均未完成。
❿ 儒藏的編纂成果
2014年6月27日上午9點,《儒藏》「精華編」百冊出版發布會在北京大學中關新園召開。
經過海內外近500位專家學者的共同努力,目前《儒藏》「精華編」已由北京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100冊,6000餘萬字。
由湯一介、李中華主編,十餘位著名學者執筆的《中國儒學史》九
卷本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先後榮獲北京市第十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特等獎、第四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第三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儒藏》課題「儒家思想與儒家經典研究」首批4種研究著作已經出版。除《中國儒學史》業已完成外,目前韓、日、越三國的「儒學史」編寫工作也已展開。《儒藏總目·經部》已於2011年初正式出版。《儒家經典與思想研究》集刊目前已順利出版六輯。作為日本《儒學史》編寫工作的起步成果,其重要儒學著作倉石武四郎的《日本中國學之發展》已於2013年初由北大出版社正式出版。
2014年6月底,由北京大學主持編纂的大型儒學典籍《儒藏》「精華編」將出版到100冊。《儒藏》「精華編」收錄中國、韓國、日本、越南四國的650餘種重要儒家經典文獻,預計2018年至2019年,計劃中的339冊將全部出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