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醫改成果宣傳

醫改成果宣傳

發布時間:2021-06-12 19:11:07

⑴ 「十二五」期間深化醫改取得了哪些成效

「十二五」期間深化醫改取得了哪些成效?
「十二五」期間,繼續堅持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基本原則,加強頂層設計,強化問題導向,不斷把改革推向縱深,在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取得突破性進展。
問:「十二五」期間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的總體情況是怎樣的?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相關部門、各級黨委政府、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大力支持,全國醫療衛生工作者堅決貫徹落實中央的決策部署,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加快實施,醫療衛生事業獲得長足發展,人民群眾健康水平顯著提高。
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到2015年預計將比2010年提高1歲;嬰兒死亡率由2010年的13.1‰下降到2014年的8.9‰,孕產婦死亡率由2010年的30/10萬下降到2014年的21.7/10萬,均提前實現了「十二五」規劃目標,我國居民健康水平總體上處於中高收入國家水平。城鄉居民健康差異進一步縮小,醫療衛生服務可及性、服務質量、服務效率和群眾滿意度顯著提高,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問:黨中央、國務院2009年啟動了新一輪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十二五」期間深化醫改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十二五」期間,繼續堅持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基本原則,加強頂層設計,強化問題導向,不斷把改革推向縱深,在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取得突破性進展。居民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由2010年的35.29%下降到2014年的31.99%,為近20年來的最低水平,年內有望實現降至30%以下的目標。主要成效包括4個方面:
一是全民醫保體系基本建立。我國已經織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網,2015年,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3項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超過13億,參保率保持在95%以上,較2010年提高了3個百分點。2015年新農合、城鎮居民醫保人均籌資增加到500元左右,其中政府補助標准提高到380元,比2010年(120元)增長了2.2倍。2014年3項基本醫療保險住院費用政策范圍內報銷比例均達到70%以上。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全面建立疾病應急救助制度。
二是公立醫院改革步伐明顯加快。省級層面,我們確定江蘇、福建、安徽、青海4省為綜合改革試點省,將公立醫院改革作為核心任務部署推進。市級層面,國家級聯系試點城市從34個增加到100個。縣級層面,已有75%的縣(市)和76%的縣級公立醫院啟動了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年內將實現全覆蓋目標。在改革過程中,堅決破除以葯補醫機制,建立科學補償機制,積極探索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穩步推進編制、人事分配製度改革。
三是基本葯物制度和基層運行新機製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完善。基本葯物價格比改革前平均下降30%左右,建立短缺葯品供應保障機制,基本保障了兒童用葯。目前,所有政府辦鄉鎮衛生院和86%的村衛生室全部配備基本葯物並實行零差率銷售。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硬體建設、軟體建設、服務能力都有了明顯改善,鄉村醫生待遇持續提高,從2014年開始連續兩年將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資金新增部分全部用於村醫。

四是大力推進社會辦醫和健康服務業。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中為社會辦醫預留了空間,著力消除阻礙社會辦醫發展的政策障礙。對非公立醫療機構提供的醫療服務實行市場調節價。截至2014年年底,民營醫院達到1.25萬個,比2010年增加了5478家,占醫院總數的48.5%;非公立醫療機構的診療人次數達到16.8億,佔全國總診療人次數的22%,提前實現20%的規劃目標。
問:「十二五」期間,在醫療服務體系和服務能力建設方面有哪些成就?
答:一是醫療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醫療衛生資源總量繼續增加。截至2014年年底,我國醫療衛生機構超過98萬個,醫療衛生人員總量超過1000萬,覆蓋城鄉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建成。醫療衛生服務設施條件明顯改善,服務可及性進一步增強。
二是醫療質量和技術管理得到強化。2010—2013年,建設臨床重點專科90個。開展了「抗菌葯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活動」,2014年,全國住院患者抗菌葯物使用率降至41.3%,較2010年降低21個百分點。
三是醫療服務效率進一步提高。全國醫療衛生機構廣泛開展「三好一滿意」「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建設群眾滿意的鄉鎮衛生院」等活動。2014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達到76億,入院人數達到2億,居民醫療衛生服務需求滿足程度提高,服務利用增加,公平性增強。
四是醫葯衛生信息化加快發展。全國已有14個省份、107個地市建立了省級、地市級衛生信息平台,29個省份開展了居民健康卡試點工作,不同程度地實現了區域內醫療衛生系統互聯互通。2000多家醫療機構開展遠程醫療。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均開展電子病歷建設,三級醫院基本達到醫院內部電子病歷共享,支持網路預約掛號、醫院內檢驗檢查結果調閱共享。
五是科技創新取得重大成果。新葯創制和傳染病防治兩個科技重大專項取得重要進展,全球首個晚期胃癌治療葯物阿帕替尼等一批新葯和仿製葯獲批上市。甲型H1N1流感防治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我國科學家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實現了中國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零的突破。
六是預防化解醫療糾紛的長效機制初步建立。堅持一手抓依法治理,堅決打擊涉醫犯罪和「醫鬧」行為,刑法修正案(九)正式將「醫鬧」入刑;一手抓「三調解一保險」(院內調解、人民調解、司法調解和醫療風險分擔機制)長效機制建設,呈現出醫療糾紛人民調解成功率提升,涉醫違法犯罪案件和醫療糾紛數量下降的良好局面。同時,在全國醫療衛生機構深入開展職業精神教育,不斷改善服務態度,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加強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社會宣傳,倡導全社會理解醫學局限性、尊重理解醫護人員。
問:做好重大疾病防治是重大的民生問題。「十二五」期間,我國在重大疾病防治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十二五」期間一些對我國居民健康構成嚴重威脅的重大疾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比較大的進展,例如:
——乙型肝炎。我國實施新生兒優先接種乙肝疫苗的策略,逐步開展新生兒以外人群乙肝疫苗預防接種工作,2009—2011年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15歲以下人群補種乙肝疫苗工作,共補種6800萬餘人,防控效果顯著。2012年5月,我國正式通過了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的認證,實現了將5歲以下兒童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降至1%以下的目標,為發展中國家樹立了一個典範。
——艾滋病。我國艾滋病疫情總體控制在低流行水平。截至2014年年底,報告存活的感染者和病人為50萬例左右。易感染艾滋病行為人群干預覆蓋率接近80%,感染者和病人的就醫負擔顯著減輕,生活質量明顯提高,社會歧視有所減少,全社會共同參與艾滋病防治的氛圍逐漸形成。
——肺結核。「十二五」期間,我們全面推行現代結核病控制策略,傳染性肺結核患者治癒率保持在85%以上。為普通肺結核患者免費提供篩查和一線抗結核葯品,將耐多葯肺結核納入新農合重大疾病保障范圍。截至今年上半年,「十二五」期間全國累計發現並治療管理肺結核患者387萬例,肺結核報告發病率由2010年的74.3/10萬下降到65.6/10萬,提前實現千年發展目標。
——血吸蟲病。「十二五」期間,我們積極實施以傳染源控制為主的血吸蟲病綜合防治策略,對患者醫療費用按規定予以減免。截至2014年,全國453個流行縣(市、區)中,已有98.9%的縣(市、區)達到傳播控制或傳播阻斷標准,血吸蟲病疫情降至歷史最低水平。
——慢性病。「十二五」期間,建成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265個,管理高血壓患者8600多萬人、糖尿病患者2400多萬人。
問:「十二五」期間我國實施了哪些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取得了什麼成效?
答:在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方面,國家對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財政補助從2010年的人均15元提高到2015年的人均40元,服務項目從最初的9類41項擴大到12類45項,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健康教育、預防接種、傳染病防治、高血壓與糖尿病等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兒童保健、孕產婦保健、老年人保健、衛生監督協管、結核病患者健康管理、中醫葯健康管理等,基本覆蓋了居民生命全過程。
同時,國家和各地區針對重大疾病、重要健康危險因素和重點人群健康問題,制定和實施了15歲以下人群補種乙肝疫苗、貧困白內障患者復明手術、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農村婦女「兩癌」篩查、貧困地區兒童營養改善、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建設等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累計覆蓋近2億人,實施效果相當顯著。以婦幼衛生項目為例,2011—2014年,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項目累計補助近4000萬人;通過增補葉酸預防神經管缺陷項目,共補助4600多萬農村生育婦女,新生兒神經管缺陷發生率下降了50%,出生人口素質進一步提高。
問:「十二五」期間,衛生應急機制建設的成效有哪些?
答:非典以來,我國加快醫療衛生應急體系建設,有力有效應對了各類衛生應急事件,經受住了重大考驗。這個體系有四大支柱:第一個支柱是健全的法律法規和應急預案體系。第二個支柱是高效的指揮協調機制,實現了跨部門、跨區域的協調聯動和科學、高效決策。第三個支柱是全球最大的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路直報系統,疫情信息從基層發現到國家疾控中心接報時間縮短為4個小時。第四個支柱是專業高效的應急處置隊伍,在全國分區域設置4類36支國家級和近2萬支、20多萬人的地方衛生應急處置隊伍。2014年我國公共衛生應急核心能力達標率升至91.5%,有力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和國家公共衛生安全。
問:「十二五」期間,我國在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採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什麼成效?
答:人才培養是醫療衛生事業可持續發展的百年大計,「十二五」期間我們在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方面主要採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加強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實現了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和臨床醫學大學、研究生教育的緊密銜接,基本形成「5+3+X」的人才培養新模式(5年臨床醫學本科教育+3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或3年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X年專科醫師培訓)。
二是推動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建設。組織遴選了首批559個培訓基地,已招收了12萬余名住院醫師參加規范化培訓。
三是以全科醫生為重點加大基層人才培養力度。2011—2014年累計安排全科醫生培訓20餘萬人次;通過「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項目」,累計定向招收了2.7萬名免費醫學生;在四川等4省啟動全科醫生特崗計劃試點工作。每萬人全科醫師數由2012年的0.81提高到1.26。
問:「十二五」期間中醫葯事業發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十二五」時期,中醫醫療資源快速增長,中醫葯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多層次、廣覆蓋的中醫葯服務網路基本建立。中醫醫院總診療人次由2010年的3.6億增加到2014年的5.3億,全國超過90%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80%的鄉鎮衛生院、65%的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葯服務。2014年,中葯工業總產值超過7300億,與「十一五」末相比,增長130%,中葯類產品進出口額達到46.3億美元,中葯產業的國際競爭能力顯著提升。
問:「十二五」時期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取得重大成就的經驗是什麼?
答:「十二五」時期是我國醫療衛生事業以較低的投入實現了較高的健康產出,成就來之不易,經驗彌足珍惜。總結起來,有以下五條基本經驗:
一是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和政府主導。二是始終堅持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健康利益。三是始終堅持立足基本國情。四是始終堅持提升醫療衛生治理能力。五是始終堅持調動全社會力量參與。

⑵ 要怎麼做一份醫改的宣傳單啊主要宣傳什麼內容呢

可參考國家、省的2011年醫改工作要點。基本是五項重點工作。確保基本醫療保障制度覆蓋城鄉居民,保障水平顯著提高;確保國家基本葯物制度基層全覆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全面推開,新的運行機制基本建立;確保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任務全面完成,服務能力明顯增強;確保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有效提供,均等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公立醫院改革試點不斷深化,體制機制綜合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便民惠民措施普遍得到推廣。中醫葯服務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提高。

⑶ 談談你對當下中國醫改取得的主要成效

本報華盛頓10月28日電
(記者張暘)世界銀行首席衛生經濟學家藍根博最近發表題為《中國實現醫保全覆蓋的新步驟》的文章,指出從2009年中國政府宣布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至今,中國醫改已經取得重要成果。

曾經擔任世界銀行駐中國代表處人類發展部主任的藍根博,從2008年起,開始主要負責中國的衛生經濟和醫療保險的發展研究工作,對中國的醫改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他強調,中國的醫改是一項龐大的工程。在這個長達數十年的改革計劃的第一階段,中國政府在過去3年投入了1250億美元啟動資金,全面推進醫改五項重點工作,將醫保覆蓋率提高到全國人口95%的水平。

藍根博稱,從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實施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和農村向城市化轉型使中國加快了邁向全民醫保的腳步。「中國意識到,在宏觀經濟方面,應該把注意力從以生產為重點,轉向一個更加平衡的經濟發展模式。而政府的醫療保健支出,特別是增加新的醫療保險項目,與減少家庭儲蓄率的目標是相一致的。如果增加醫療保險的人口覆蓋率,則意味著更多家庭可在消費品領域擴大開支,這更能夠促進經濟的持續增長。」

藍根博認為,到目前為止,中國醫改取得的成果史無前例——從開始運行,到擴大覆蓋范圍和持續改革,對宏觀經濟的重新平衡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稱:「特別值得一提和令人驚嘆的是,在過去短短的十年中,農村地區醫療保險的規模也已擴大到8億多人。」

藍根博認為,盡管中國醫改已取得顯著進展,但要實現全民醫保、提高財政保障和進入醫療服務社會,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⑷ 醫改宣傳

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知識問答
2009年,國務院印發了《醫葯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以下簡稱「新醫改」)。為實現改革目標,從2009年到2011年,3年內國家將投入8500億元,並使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全面覆蓋城鄉居民。為了讓廣大群眾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新醫改政策規定,確保醫改工作取得成功,現將國家新醫改政策為您進行詳細解讀。
1. 當前進行的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目的是什麼?
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目的是:緩解群眾反映強烈的「看病貴、看病難」問題,減輕群眾的疾病負擔,實現「病有所醫」,維護群眾的健康利益;應對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疾病普遍化等給醫葯衛生工作帶來的新挑戰;解決醫葯衛生領域長期以來形成和積累的深層次矛盾,推動醫葯衛生事業持續健康發展。
2. 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到底能給老百姓帶來哪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通過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老百姓可以得到以下幾方面的實惠:
一是平時少得病。通過政府逐步向城鄉居民按項目免費提供兒童免疫接種、婦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並增加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如為15歲以下人群補種乙肝疫苗、為婦女孕前和孕早期補服葉酸等。同時通過基本衛生和重大公共衛生服務,減少疾病的發生和流行,不斷提高健康保障水平。
二是看病更方便。通過3年時間,逐步建立和健全、完善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使城鄉群眾不出社區、鄉村就能享受到便捷有效的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三是降低看病治病個人負擔費用。通過擴大基本醫療保障覆蓋面,提高基本醫療保障水平,完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增強弱勢人群救助能力。建立國家基本葯物制度,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施基本葯品零差價銷售等綜合措施,有效減輕群眾醫療費用負擔。
3. 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2009—2011年重點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中發[2009]6號)中要求抓好5項改革:加快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初步建立國家基本葯物制度;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
4. 加快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主要包含哪幾個方面的內容?
擴大基本醫療保障覆蓋面;提高基本醫療保障水平;規范基本醫療保障基金管理;完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提高基本醫療保障管理服務水平。
5. 國家在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方面有什麼重要舉措?
完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發揮縣級醫院的龍頭作用,3年內中央重點支持2000所左右縣級醫院(含中醫院)建設,每個縣至少有1所縣級醫院基本達到標准化水平;完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標准,支持邊緣地區農村衛生室建設,3年內實現全國每個行政村都有衛生室;3年內新建、改造3700所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1.1萬個社區衛生服務站;中央支持困難地區2400所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
6. 怎樣促進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
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覆蓋城鄉居民。國家規定了9大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包括居民健康檔案、健康檢查、預防接種、傳染病防治、兒童保健、孕產婦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病管理等內容。
二、保障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所需經費。2010年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准達到15元,2011年不低於20元;中央財政通過轉移支付對困難地區給予補助。
三、增加國家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繼續實施結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國家免疫規劃、農村婦女住院分娩等重大公共衛生項目。為15歲以下人群補種乙肝疫苗;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農村婦女孕前和孕早期補服葉酸等,預防出生缺陷;貧困白內障患者復明;農村改水改廁。
四、加大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建設。重點改善精神衛生、婦幼衛生、衛生監督、等專業公共衛生機構的設施條件;加強重大疾病以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測預警和處置能力。積極推廣和應用中醫葯預防保健方法和技術;落實傳染病醫院、鼠防機構、血防機構和其他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從事高風險崗位工作人員的待遇政策。專業公共衛生機構人員經費、發展建設經費、公用經費和業務經費由政府預算全額安排,服務性收入上繳財政專戶或納入預算管理;按項目為城鄉居民免費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⑸ 請問央視最近在科教頻道播的醫改宣傳廣告在哪可以找到

去網上看重播吧!

⑹ 國家最新醫改的內容是什麼求文件正文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出台,(http://bbs.huanqiu.com)

⑺ 新醫改一周年宣傳海報文字內容

湖北天友葯業官網:醫葯要革新關鍵要該療效
針對目前兩會期間對醫葯改革的政策和方案,湖北湖北天友葯業公司為了響應國家的政策,真對兩會這次提出的問題做出了相應。湖北天友葯業董事長稱:醫葯要革新關鍵要該療效,醫葯改革的成功與否在於如何革新醫療療效,只有真正的把政策落實,方案細化,重點改革現在醫葯行業的療效問題,「醫該新政」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湖北天友葯業官方還稱,有些醫院為控制病人葯費比例過大,相關主管部門及多數醫院也設置了一些限制醫生的制度門檻,如將門診及住院病人的葯費比例與獎金掛鉤等懲罰措施。即病人葯費支出不能超過醫療總費用的百分之多少,否則將按超出部分扣發一定比例的獎金。此法雖治標不治本,效果不甚明顯(主要是這些醫生從葯販子手裡拿的回扣數遠遠大於所扣的獎金數),但對用葯醫生或多或少有一定的約束作用。如果醫葯分了家,葯品全部進入市場流通領域,醫院將失去對病人用葯的監管機制,加之同一城市多個葯品商家相互競爭,醫生將成為「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大贏家。恐怕手握處方特權的醫生更像脫韁野馬而毫無顧忌———誰家葯店給的好處多,病人的處方就會支到哪家,好處多的背後是病人掏更多的錢!
也許有人會天真地認為: 明知醫生介紹的葯店葯品價格居高,病家完全有權利選擇其它葯店葯品。但別忘了,看病用葯是專業性極強的行當,用什麼葯完全在醫生的掌控之中,加之同一種病可替代的葯物無計其數,醫者略施小計,五花八門的奇、新、特葯不但成為該醫生的治療「專利」,而且還會成為「只此一家、別無分店」的「奇貨獨居」而大發其財了。如此復雜而專業的問題病人始終難辨真偽,當然只有隨醫生擺布了。
不難看出,醫改目的之一就是讓老百姓看得起病,看得起病的實質就是解決看病難、看病貴!雖然前者隨著一系列惠民政策如創辦社區醫院、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及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制度的出台,使人們看到了解決問題的曙光,但看病貴的症結卻依然存在,其實質就是葯價虛高不下。所以,醫改成功的關鍵就在於葯改!如果不擠干葯品泡沫,讓葯品利潤回歸到適當空間,如果不理順葯品 (包括醫用耗材、器械、試劑)經營渠道,如果不用強制手段規范臨床用葯、用法律方式解決葯品、器械、試劑的回扣行為;如果不對流竄於各個醫院的葯品、儀器、試劑銷售商進行嚴厲打擊,顯然難以解決看病貴的問題,醫改之惠民目的將難以實現。

⑻ 我國醫改取得哪些成果

患者住院葯費比例降低了,醫保談判讓進口葯便宜了,農民生大病更有保障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居民看病就醫總體負擔減輕,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比重由2011年的34.8%下降到2016年的28.8%,為近20年來最低水平。

我國部分癌症患者長期依靠進口靶向葯維持生命,這些葯品價格昂貴且不能報銷。今年7月,人社部公布36種葯品價格談判結果,並同步納入醫保支付。這是我國葯品醫保准入的首次國家談判,其中,治療乳腺癌的靶向葯赫賽汀經過談判,由每支2萬多元降到7600元,降幅近七成。與2016年平均零售價相比,談判葯品平均降幅達44%。今年以來,我國從葯品生產、流通、使用全鏈條進行改革,在公立醫療機構葯品采購中推行「兩票制」,通過壓縮葯品流通環節,使中間加價透明化,進一步推動降低葯品虛高價格,減輕群眾用葯負擔。

閱讀全文

與醫改成果宣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