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檔案發展成果

檔案發展成果

發布時間:2021-06-12 17:26:39

⑴ 根據我國古代各朝代利用檔案修史的成果並分析各自特點

我國古代各朝代利用檔案修史的成果有如下特點:

一、我國古代科技檔案工作是古代世界上最古老、最具有連續性、遺產最豐富的科技檔案工作 關於我國古代科技檔案的古老性,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簡單說明:首先,我國最早的有關檔案文獻的記載——《呂氏春秋·先識覽》中記載的太史令終古用以規勸夏桀的「圖法」。就包括地圖科技檔案;其次,我國已知最早的檔案實物——甲骨檔案中有大量的天文學、地理學、農學、醫學等方面的內容;再次,我國最早的檔案管理者——太史令都是精通天文學等的科學家,其保管的檔案典籍中包括科技檔案(如天文檔案);第四,我國古代已知較早的正規檔案庫房應推漢代的石渠閣,而石渠閣所收藏的檔案材料為蕭何收集的秦圖籍檔案,其 中。作為科技檔案的地圖佔有較大的比例。以上,我們通過最早的檔案記載、最早的檔案實物、最初的檔案工作者、較早的正規檔案庫房的收藏,充分說明了我國古代科技檔案工作是十分古老的,歷史十分久遠。

二、我國古代科技檔案主要由天文檔案、地理檔案、農業檔案、醫學檔案、建築檔案等實用科技檔案組成 我國古代科技之發達,主要表現在實用技術方面。開發實用技術是進行統治和生產發展的需要。具體地說,我國古代進行天文學觀測和保存天文檔案,是為了附和其「天人感應學說」和制訂歷法等需要;進行地理學研究,特別是地圖檔案的製作與保存.是出於軍事目的和農業生產、徵收賦稅、交通等需要;古代中國以農業立國,各地方官的奏文許多與農業有關,中央的各種文件亦是如此;古醫學檔案是中醫學發展的必然產物,從淳於越的醫案到宮廷醫葯檔案,其數量亦相當可觀;古代宮廷、王府等各類建築,歸政府的工部等負責修建(也稱將作大匠等),其圖紙也保存在官府,形成一定數量的建築檔案,清「樣式雷」(清皇室世襲之設計官)所遺留下來的圖紙就達數千張。此外,其它科技檔案也零星可見。

三、我國古代科技檔案的載體多種多樣、富有特色 我國古代科技檔案的載體與同時期世界各國相比,種類繁多,並富有特色。除紙張外,還有甲骨(包括骨簽)、帛、簡、金屬、石和其它形式的載體材料。 1.甲骨科技檔案。 甲骨科技檔案首先是指殷墟出土的以龜甲獸骨製成的檔案材料,包括天文、氣象、農業、醫學等多方面的內容。如關於天文學,其中的日食、月食、新星、日餌等天象記錄,是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檔案記錄,等等。 不久前,甲骨類科技檔案家庭中又增加了一個新成員,這就是近年來出土的漢代骨簽檔案。骨簽檔案作為一種工業管理檔案,是選用高級骨料製成的,體積小,便於集中穿放,工藝高,表面整齊、光潔。上面的文字用書刀鐫成,填以礦物顏色,刀筆有力,是一種規格較高的檔案材料。 2.帛書科技檔案。 在我國古代,由於某些科技檔案極為珍貴。因此時常用造價昂貴的縑帛來製作。著名的帛書科技檔案有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三幅古地圖和《五星占》等。 3.簡策科技檔案。 簡策是一種應用比較普遍的科技檔案載體。著名的簡策科技檔案有我國最早的歷譜檔案——山東臨沂出土的漢武帝七年的竹簡歷譜和世界上最早的法醫檔案——湖北雲夢出土的秦代竹簡法醫記錄等。 4.石刻科技檔案。 石刻科技檔案實物是我國明清以前科技檔案中實物遺留較多的一種。這一方面是由於石質材料易於長久保存,另一方面是由於古人也較經常地將各種圖樣等科技檔案書刻在石上,並稱之為上石。著名的石刻科技檔案有西安碑林的《華夷圖》、《禹跡圖》;長江上游各種洪水和枯水題刻;洛陽龍門石窟葯方洞中的石刻葯方等。 5.金屬及其它特殊材質的科技檔案。 我國古代科技檔案的其它特殊載體包括金屬、木板、蠟等。 著名的金屬材料的科技檔案有戰國中山王墓中出土的銅版「兆域圖」,清代的《皇輿全覽圖》、《乾隆內府地圖》等;著名的木版科技檔案有現今世界上最早的古地圖——天水放馬灘一號秦墓出土的7幅刻在木版上的地圖等;著名的蠟制科技檔案有沈括製作的立體地理模型圖等。

總之,我國古代已經有了一定水平的科技檔案工作實踐.但必須指出,據現有資料看,我國古代還沒有有關的理論研究,更談不上建立科技檔案管理學了~

⑵ 檔案的價值和作用怎麼表述

1、檔案的利用價值和保存價值

檔案的利用價值,是從檔案的具體有用性而言的,是指某一(或一部分)檔案對具體利用者的具體(特定)意義或作用。檔案的利用價值是檔案價值微觀化的表現形態。檔案的保存價值,是指檔案是否具有保存的意義。檔案的保存價值在檔案價值鑒定工作中的具體反映或形式,是以保存時間長短體現出來的。

2、檔案的現實價值和長遠價值

檔案的現實價值又可以稱為現行價值,既包括檔案對其形成單位的社會實踐活動所具有的現實利用價值,也包括對其他單位的社(4)生產建設的參考依據檔案中記載了各種生產活動的情況、成果、經驗和教訓。從自然資源、生產手段到生產過程以及計劃管理和生產技術等各方面的信息,可以作為工農業生產和經濟管理的科學依據及參考材料。會實踐活動所具有的現實利用價值。檔案的長遠價值,是指某些檔案的利用價值其時效性可以擴展到遙遠的未來,具有長遠的保存和利用價值。

3、檔案的第一價值和第二價值

檔案的第一價值,是指檔案對於其形成者所具有的價值;檔案的第二價值,是指檔案對社會即除檔案形成者之外的其他利用者所具有的價值。

4、檔案的證據性價值和情報性價值

檔案的證據性價值和情報性價值,是由美國的謝倫伯格首先提出的。他所指的證據性價值,是指由被證明事物即文件產生機構的組織和職能的重要性所決定的價值。情報性價值指公共文件由於含有對各種研究有用的情報資料而固有的價值。

一般說來,檔案的具體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維護國家、集體和個人權益的法律書證檔案能夠以其內容、涵義和外形特徵如實地說明歷史上的某些事實,作為證實國家、集體和個人正當利益的書面文件。

)政治的必要工具檔案中記載了社會、階級、經濟、政治、法律等各方面的狀況,這些原始材料,歷來都成為階級統治和進行各種政治斗爭的工具。

(3)行政管理的查考憑據檔案記錄了各種機關、單位過去活動的狀況,其中包括行使行政職權的法律依據,處理行政事務的過程與結果以及管理活動的經驗,它是一個政府、一個機關單位連續工作必須查考的憑據

(4)生產建設的參考依據檔案中記載了各種生產活動的情況、成果、經驗和教訓。從自然資源、生產手段到生產過程以及計劃管理和生產技術等各方面的信息,可以作為工農業生產和經濟管(5)科學研究的可靠資料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思維科學的研究,都必須詳細地佔有材料,只有這樣才能據以潛心鑽研,探索事物發展的規律。理的科學依據及參考材料。

(6)宣傳教育的生動素材檔案翔實地記錄了人們創造歷史的曲折歷程和奮戰的足跡。它既反映了同大自然和社會邪惡勢力搏鬥的勝利,也反映了國家和民族、黨和人民危難的遭遇。

⑶ 檔案起源的社會意義

「檔案」一詞的由來
檔案從起源到今天,經過了幾千年歷史,但「檔案」一詞使用的歷史卻並不久遠。
關於「檔案」一詞,明朝以前還未見到,各朝的稱謂也不相同。商代稱「冊」、周代稱「中」、秦代稱「典籍」、漢魏以後稱「文書」、「文案」、「案牘」、「簿書」等。
根據現有史料,「檔案」一詞,最早見於清代。現存清代檔案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起居注》中出現了「檔案」一詞。有關它的文字表達最早見於楊賓所著的《柳邊記略》(約成書於清康熙四十六年)中。該書載:「邊外文字,多書於木,往來傳遞者曰牌子,以削木片若牌故也;存儲年久者曰檔案,曰檔子,以積累多貫皮條掛壁若檔故也。然今文字書於紙者,也呼為牌子、檔子矣。」「檔」字,《康熙字典》解釋為「橫木框檔」,就是木架框格的意思;「案」字,《說文解字》解釋為「幾屬」就是象小桌子一類的東西。由此引申,又把處理一樁事件的有關文件叫做一案,並統稱收存的官方文件為「案」或「案卷」。「檔」和「案」連用,就是存入檔架的案卷,檔案一詞,歷經三百多年,一直延續使用,現已成為一個科學概念,它的定義仍是原義的深化和發展。

國家機構、社會組織以及個人從事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技術、文化、宗教等活動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價值的各種文字、圖表、聲像等不同形式的歷史記錄。檔案是有史以來最早產生的文獻之一,也是現代社會信息的重要門類。

詞源 中國明代以前對檔案的稱呼與文書不加區分,有典、冊、策、中(冊字的省形)、簡牘、文書、簿書、案卷、文案、案牘等稱謂。「檔案」一詞始見於清代,康熙十九年(1680)《起居注》中記載,康熙帝在披閱秋審眾犯冊時問:「馬哈喇之父與叔皆沒於陣,本人亦有功牌,其罪如何?」大學士奏曰:「部中無檔案, 故控告時部議不準。」大約成書於康熙四十六年的楊賓《柳邊紀略》則對檔案有所解釋:「邊外文字多書於木,往來傳遞者曰牌子,以削木若牌故也;存儲年久者曰檔案,曰檔子,以積累多貫皮條掛壁若檔故也。」清入關後改用紙張書寫,但習慣相因,仍將保存起來的文書稱作「檔案」、「檔子」。在其後的律令條例中,對於「文書」和「檔案」的用法,更有較為明確的區分,多處使用「繕寫文書,收貯檔案」,「錄存檔案」,「檔案副本」等等。按漢字本義,「檔」為橫木框格,系指存放東西的閣架;「案」即小桌子一類的東西,引伸為處理某一事件的案卷。「檔案」即存入檔架的案卷,沿用至今仍有其形象的和內在的意義,並賦予了新的科學含義。

檔案的外文詞,歐美諸語言均源於希臘文αρχειον和拉丁文archivum,文字和發音都很相近。其原意為行政機關所在地,後指保存公務案卷或其他文件的處所,進而兼指保存在這些地方的檔案。它是一個多義詞,可解為檔案庫、檔案室、檔案館、檔案等等,因而使用時往往需要加以限定或說明。如俄文архив,在30年代多指檔案館,對檔案則稱архивныйматериал(檔案材料);近年蘇聯國家標准文件規定以архивныйдокумент(檔案文件)為特指檔案的通用術語。在日文的一般詞彙中無檔案一詞,常用ぶんしよ(文書)或こぅぶんしよ(公文書),日本國家檔案館稱為こぅぶんしよかん(公文書館);而在漢文日譯時使用とぅぁん(檔案)或とぅし(檔子)。

起源 檔案最早產生於怎樣的歷史背景和什麼歷史時期,歷來眾說紛紜。其中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是階級社會產物說和原始社會產物說,後者又被稱為社會產物論。階級社會產物說的主要見解有兩種:①認為隨著階級的出現和國家的形成,為了管理國家和大規模的生產,進行國與國之間的交往或戰爭,國家需要文字記錄作為管理和交際的工具,因而發明了文字。國家機關利用文字記載和傳達各種事務,於是產生了文書,它被保存起來便形成了檔案。②認為在國家產生之前雖已出現了文字,但在原始社會人們並無保存和利用檔案的社會需要,只有當階級產生和國家形成之後,國家為了進行管理,需要以文字記錄事務和表達統治階級的意志,才產生了文書並貯存檔案。這兩種見解共同的論點是,都認為文字和國家機關的出現,成為產生檔案必須兼備的條件;不同點主要在於文字產生的時期及其對形成檔案的關系各持異議。原始社會產物說的主要見解也有兩種:①認為國家形成之前,在原始社會後期,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交往的擴大和文字的發明,人們便開始應用文字記錄,即產生了最早的文書,保存起來則成為檔案。②認為早在原始社會較長的時期內,人類已有利用並保存檔案的需要和可能,在文字發明之前人們即以結繩、刻契等原始的方法記事,這些繩結和刻契就是歷史上最早產生的檔案。兩種見解的共同論點是都認為檔案產生於國家形成之前的原始社會時期;不同點主要在於結繩刻契檔案說認為這些載體已有記錄、憑證等檔案屬性,而文字檔案說則認為繩結刻契不能獨立地比較系統地體現記錄和傳遞的功能,自有文字記錄才首開檔案歷史之先河。

從已知的歷史事實和研究成果來看,檔案並非是自有人類伊始就同時產生的一種社會現象和物質實體,而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文明產物。迄今世界各地發現的比較系統地以文字記錄人們實踐活動最早的檔案多屬於國家出現之後的歷史遺物,如中國的甲骨檔案、兩河流域的泥板檔案、埃及的紙草檔案等。但承載諸如甲骨文這樣較為完善的文字系統的檔案,不可能是歷史上最早的檔案。這涉及文字發明和應用於記錄的最早時期,以及與產生檔案的關系,文字發明之前非文字的原始記事形式是否已具有檔案性質及程度如何等問題,尚待進一步考察和研究。
探索檔案的起源,有助於加深對檔案的性質以及檔案和檔案工作發展規律的了解,因而成為具有學術價值和實際意義的課題。

長期以來,國內外學者對檔案定義有種種不同見解,在有關的法律、法規和標准文件中也有反映。從檔案概念內涵的構成要素而論,基本上分為兩種類型:①限制型。強調具有永久保存價值的,並保存在檔案館等特定場所的歷史文件才是檔案。如國際檔案理事會主持編纂的《檔案術語詞典》(1984)將檔案定義為「由形成者或其職能的繼承者為自己利用,或由適當的檔案館因其檔案價值,而保存的經過挑選或未經挑選的非現行文件」。②寬舒型。不限定永久保存價值和保存地點等因素,保存在任何地方的、具有一定保存價值的歷史文件,均為檔案。如《法蘭西共和國檔案法》(1979)規定:「任何自然人或法人,任何國家機關或組織,或任何私人機構或部門,在自身活動中產生或收到的文件整體,不管其形成日期、形式和製成材料,都是檔案。」中國鑒於全國擁有各級各類檔案館和大量機關單位檔案室組成的網路體系,並對檔案實行集中統一分級管理的體制,因而規定無論保存在機關檔案室或國家檔案館的,還是保存在個人手中的,需要短期、長期或永久保存的各種歷史文件,都屬於檔案。

從檔案概念的屬種關系而論,大致有3種主要模式的檔案定義:①以「歷史記錄」或「原始記錄」為屬概念。如吳寶康主編的《檔案學概論》的表述為「檔案是國家機構、社會組織和個人在社會活動中形成的,保存備查的文字、圖像、聲音及其他各種形式的原始記錄」。②以「文件」為屬概念。如美國謝倫伯格,T.R.著《現代檔案——原則與技術》(1956)的檔案定義為「經鑒定值得永久保存以供查考和研究之用,業已藏入或者業已選出准備藏入某一檔案機構的任何公私機構的文件」。③以「信息」或「信息資料」、「信息載體」為屬概念。如認為檔案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中直接形成的、貯存備查的有序的信息載體。以「文件」為屬概念的檔案定義在國際范圍內比較通行,從「信息」角度研究檔案定義的趨勢近年來有所發展。198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的檔案,是指過去和現在的國家機構、社會組織以及個人從事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技術、文化、宗教等活動直接形成的對國家和社會有保存價值的各種文字、圖表、聲像等不同形式的歷史記錄。」這一條款並非一般的檔案定義,而是明確國家管理檔案的范圍,限定於「對國家和社會有保存價值的」,但它揭示了檔案的本質屬性,具備檔案定義的基本要素,富有檔案定義的理論意義,因而在中國以此為基礎進行表述的檔案定義較為通用。

特點和范圍 ①檔案是由文件轉化而來的歷史記錄。文件被使用和辦理完畢之後,一部分隨著記述、辦事等現行功能的結束,失去其社會價值而被淘汰;另一部分由於對日後仍有查考價值,則被選擇保存下來成為檔案。因此,檔案與文件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文件是檔案的前身, 檔案是文件的歸宿和精華。這也決定了檔案的本質屬性及與其他文獻資料的不同。檔案是原始的歷史記錄,不是事後編寫的材料,檔案以其記錄性和原始性集於一體的特點區別於一般的歷史遺物。②檔案是各種機關、 組織和個人在其特定的社會活動中積累而成的文件組合體。其產生與存在,始終淵源於專門的形成單位及其職能活動,並由此構成檔案材料之間的內在聯系。這一定向積累性和歷史聯系性的特點,使得檔案存在和運動的形態與其他資料有所不同,它要求尊重檔案來源與內容等方面固有的聯系,維護檔案文件體系的歷史面貌,才能有效地發揮檔案信息系統特有的作用。③由於檔案是歷史的原始記錄物,而非復製品,故更具可靠性,並多具有單一性和稀有性。檔案以其原始和孤本而珍貴的特點區別於其他出版物,其保護和利用也有特殊的要求。④檔案的種類和形式豐富多彩,范圍廣泛(見檔案分類)。一些歷史悠久、性質或載體比較特殊的檔案,往往與文物、圖書資料等有一定的轉化關系或部分重合關系,即具有雙重性或幾重性。因此,在博物館、圖書館和檔案館均有所收藏。有的國家對此有法律規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規定: 「博物館、圖書館、 紀念館等單位保存的文物、圖書資料同時是檔案的,可以按照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由上述單位自行管理。」「檔案館與上述單位應當在檔案的利用方面互相協作。」

⑷ 檔案學發展現狀

去學校圖書館CNKI上檢索下載陳兆襖的論文(《我國檔案學研究概況--規模、條件和成就》)參考吧!
提供另外一篇文章,如下:
論我國檔案學研究的發展趨勢與對策

一、跨世紀的展望

中國的檔案事業正面臨著時代的機遇和挑戰:正逐步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正逐步從工業社會走向信息社會,進而走向「以現代科學(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技術為核心,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基礎上的知識經濟」的時代①;正回顧著即將過去的20世紀,正接受著新世紀的召喚。檔案學的發展需要理性的總結和反思,同時,也需要對未來作科學(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的預測和展望。

1996年在我國召開的令檔案界矚目的第十三屆國際檔案大會,對世紀末的檔案工作進行了全方位的回顧與展望。自此,總結和展望學科發展,推進學術進步,已成為我國檔案學界研究人員的重要課題之一。如,吳寶康同志呼籲建立「國際檔案學」,並提出將檔案學劃分為內容研究、管理研究、保護研究,並各自獨立發展的「一分為三」觀點②;王德俊同志總結了當前國際檔案界的三個學術新動態:即紀念荷蘭手冊100年、世界記憶項目、電子文件及其管理;和檔案記憶、後保管模式、檔案事業三大支柱、檔案文件保管費用、檔案所有權等五個學術新觀點③;何振同志指出了我國檔案學的危機與發展契機④;魏莉同志提出了及時更新檔案學理論,盡快制訂長遠學術研究規劃、改革管理方式、改進研究方法的改革觀點⑤;李財富同志發出了檔案學研究的集約化倡議⑥;潘玉民同志做了檔案學研究走向21世紀的思考⑦;以及《檔案學通訊》1998年第4期編發的「21世紀檔案學基礎理論研究態勢的預測」之筆談等等,都很有代表性。

二、學術發展的五大特徵

1、深入細化特徵

我國的檔案學科發展在幾十年幾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初步構建了檔案學的框架體系和分支學科,這無疑是令人驕傲的豐碩成果。但總的來講,它仍是一門年輕的學科,還有許多空白和不足。隨著社會經濟、文化大環境的發展變化與挑戰,檔案工作的實際需要,檔案學科建設與理論研究將呈現不斷深化、不斷細化的特徵。如在原「檔案管理學」的基礎上,將分化出檔案分類學、檔案鑒定學、檔案統計學、檔案利用學等許多分支學科。同時,在檔案管理學、科技檔案管理學之外,又分化出企業檔案管理、人事檔案管理、司法檔案管理、會計檔案管理、金融檔案管理等分支學科。在許多檔案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上,將會有許多更加深入的研究和理論的突破,如檔案館藏結構的優化研究、檔案工作的宏觀調控管理研究、檔案工作社會化服務的研究和檔案利用與公布的法學研究等等。當然,分支學科的細化、創建不應是「人為製造」,而應該遵循客觀事物的自然發展規律,應運而生。反對「為學科而學科」,甚至動輒冠之以「×××學」,而沒有該學科獨立學科內容和體系,相反,一些理論經過不斷實踐、不斷深化,越來越成熟,越來越豐富和系統,既便不稱為「×××學」,也應該是檔案學的一個分支。

2、吸收創新特徵

檔案部門目前正面臨著市場經濟、信息社會、特別是知識經濟的大潮與挑戰,以及高新技術的應用與滲透,我國建立在過去計劃經濟基礎上的和長期經驗式管理、手工操作和科技含量不高等一系列體制、模式、理論與實踐方面就有許多不相適應之處。檔案學研究作為科技知識的體現,作為活躍的生產力因素,自然應勇於承擔知識先行的職責。應採取吸收、引進、消化、滲透、移植等手段,充實與強化檔案學科自身的內涵,如合理運用科學(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學、創造學、成功學、協同學、運籌學以及控制論、系統論等學科成果,解決檔案學科的自身建設,解決檔案學理論的熱點、難點與焦點等新課題。又如,引進先進的科技理論與手段,解決新型檔案載體材料的收集、整理、保管、鑒定與利用等問題;解決辦公室自動化條件下文書、檔案一體化問題;解決電子文件的收集、管理與利用問題;解決檔案信息的計算機管理、聯網、進入信息高速公路等問題;同時也將解決電子文件條件下的檔案定義、全宗理論、原始憑證、法律憑證諸性質等基本理論問題。

3、求實應用特徵

近些年,檔案學理論界開展了「檔案學理論與實踐關系問題」的大討論,求同存異,取得了共識。理論產生於實踐,又為實踐服務;實踐呼喚理論,理論是實踐的先導。檔案學是一門應用學科,理論對於實踐的意義和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在檔案學術研究中將進一步得到重視和體現。檔案學這一門年輕的學科,在世紀之交,其正確走向和真正出路在於真正解決檔案工作的實際問題,正確解釋檔案的諸多現象,勇於接受檔案實踐的挑戰。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檔案產權的歸屬與流向、檔案館的社會文化功能如何進一步體現、檔案工作的立法與執法、檔案價值鑒定和保管期限表的修改、文書檔案的立卷改革、CAD技術在科技檔案工作中的應用、各檔案館信息聯網的現狀與前景等。這些檔案部門的實際問題,檔案理論界將給予科學(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的探索與指導。

4、零整結合特徵

我國檔案學術的真正振興是在改革開放之後。這些年來,檔案學術研究的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可喜的成果。但在研究力量的分布和課題的計劃、組織方面,總體來講,還處在較為分散和自發的狀態。由於缺乏有效的組織和集中研究力量攻關,一些重大課題的研究顯得薄弱和後勁不足,而一些「時髦」課題,往往出現重復現象,或一些課題由於能力所限而挖掘不深,制約和影響了檔案學術的水平和質量,對檔案學科建設和進一步發展是極為不利的。目前,從研究機構來看,有國家檔案局檔案學理論研究室

⑸ 檔案學的發展史

檔案和檔案工作的歷史可上溯數千年,但檔案學則形成於18世紀末歐洲實行檔案改革之後,此前經歷了漫長的孕育過程。
檔案學的萌芽時期 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檔案工作不斷地發展,積累了許多經驗,但主要是整理與編目的經驗。
在歐洲,古羅馬人把檔案按發文和收文進行分類保管;公元5~11世紀,封建庄園檔案館和教會檔案館把檔案分為「開式」(一般性文件)和「閉式」(機密或人事任命文件)兩類;11~15世紀,一些檔案館把檔案按業務部門序列、時間序列、文件種類序列進行分類保管;16~17世紀出現了按君主、臣民、外交三大類別整理檔案的方法,按地區、事由、時間順序整理檔案的方法,以及按中央機關的分支機構劃分為教會統治、政治領導、司法事務、財政管理等類別的整理方法等。
檔案編目在檔案整理的基礎上也發展起來,如古代羅馬人按時間順序編制了發文謄錄簿,那不勒斯王國從1284年起編制了檔案目錄,法國憲典寶庫從1318年起編制了檔案目錄等。
16世紀中期,出現了早期的檔案工作著作,如拉明根著的《綜合報告—怎樣才算一個完美的登記室》和《登記室及其機構和管理》。
在中國,商代採用穿紮成冊的方法保管甲骨檔案;唐代實行「每三年一揀除」的檔案鑒定製度;宋代採用「置冊分門編錄」、按年月次序整理檔案的方法;元代將入庫的檔案進行編類、立號、封題;明代整理黃冊採用年代-地區分類標准;清代嘉慶年間,內閣典籍廳編制的《清理東大庫分類目錄》採用按文件名稱和問題進行分類的方法。中國古代學者很重視總結檔案文獻編纂的經驗,提出了「述而不作」(即尊重原文)和「多聞闕疑(即不妄加校改)的編纂原則。
古代社會出現的檔案學思想因素和萌芽,是局部的、片斷的、經驗性的知識,尚未形成科學的知識體系,但為檔案學的形成准備了條件。
歐美檔案學的形成和發展 18世紀末以後,歐洲一些國家在資產階級革命推動下,對檔案工作進行了改革,建立國家檔案館,頒布檔案館條例和其他規章制度,提出檔案「公開原則」,將檔案館的檔案向公眾開放,興辦檔案學校,培養檔案專業人才等等,發展成一項國家事業。這種檔案工作實踐的變化和發展以及檔案事業的興起,不僅對檔案學研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且也為檔案學的創建提供了條件。
19世紀初葉,「檔案學」概念首先在德國出現。1804年奧格寫的《一種檔案學理論思想》和1834年創辦的《檔案學、古文書學、歷史》雜志,都使用了檔案學的概念。1885年法國學者朗格盧瓦在巴黎出版的《國際檔案館、圖書館和博物館》雜志第一期發表了《關於檔案館的科學》一文,首次提出檔案學是一門科學的見解。
19世紀,歐洲許多檔案學者對檔案館性質、地位、作用以及檔案的整理、鑒定、編目、利用、公布等作了廣泛的探討,涉及到檔案工作各個環節的基本內容。檔案的整理理論是歐洲檔案學形成時期所探討的核心問題,檔案學家們先後提出了事由原則、尊重全宗原則和來源原則,並對這些原則的優缺點從理論上和實踐上進行了論證。
1898年出版的荷蘭檔案學家繆勒、斐斯和福羅英合著的《檔案整理和編目手冊》,總結了歐洲檔案工作經驗,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研究成果,系統地闡述了檔案整理與編目的理論、原則與方法,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對全宗理論的深刻論述,提出檔案全宗的有機聯系和不可分散的原則。
進入20世紀,檔案學著作隨著檔案工作實踐發展而增多,代表作有英國詹金森著的《檔案管理手冊》、義大利卡薩諾瓦著的《檔案學》、和法國檔案工作者協會編寫的《檔案學手冊》、美國謝倫伯格著的《現代檔案—原則與技術》和《檔案的管理》等。
中國檔案學的形成和發展 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封建帝制,一向秘藏清宮的明清檔案不再為皇家所專有。20年代初,由於大內檔案流散到社會,引起學術界關注,並開展了收集整理明清檔案的活動。30年代,史學界人士沈兼士、徐中舒、吳晗、鄭天挺等,撰寫了不少論文,對明清檔案的史料價值和檔案整理與編目進行了有意義的探討。
國民黨政府機關為提高行政效率發起文書檔案改革運動,一些行政工作者和檔案工作者,以現行機關檔案室為研究對象,對檔案管理進行了研究,出版了一批檔案管理著作。
20世紀40年代中國開始興辦檔案專業教育,在武昌文華圖書館專科學校設立檔案管理專科,在重慶創辦私立崇實檔案學校,開設檔案管理課程,研究檔案學,並介紹歐洲一些國家的檔案學思想和管理經驗。
民國時期的檔案學研究,是由史學界、行政界和檔案教育界各自分別進行的,從各自需要的角度研究檔案管理問題,對建設和發展中國檔案學有一定的貢獻。但受當時檔案工作實踐發展水平的限制,檔案學研究還停留在對明清檔案管理和現行機關檔案管理的經驗總結方面,側重具體業務研究,缺乏理論概括。
新中國成立後,建立了具有國家規模的檔案事業,為檔案學研究開辟了廣闊道路。中國重視檔案學學科體系的建設,50~60年代中期,創建了文書學、中國檔案事業史、外國檔案事業史、等諸多學科。80年代,建立了檔案學基礎理論與應用理論技術並重的檔案學學科體系,各門學科有了進一步提高和發展。
國際檔案理事會的學術活動 自1950年國際檔案理事會成立以來,在組織國際檔案學術交流與合作方面發揮了重要組織作用。為了便於在國際間交流業務經驗,出版有《檔案》(年刊)、《國際檔案理事會通報》(半年刊)、《國際檔案雜志》(半年刊)等多種刊物。1979年開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檔案理事會在全世界范圍內有計劃地開展檔案業務專題調查研究和專項試點工作。

⑹ 檔案工作為本單位卻得的成效有哪些

檔案工作的基本原則是:統一領導、分級管理 、維護檔案的完整與安全 、便於社會各方面的利用
(一)統一領導、分級管理
1.所謂統一領導,就是對全國檔案工作實行全面規劃和統籌安排,制定統一檔案法規和業務標准,提出統一的方針政策,實行統一的指導、監督和檢查。
2.所謂分級管理,是指全國檔案工作由各級檔案事業管理機關分層負責地進行管理。各地方檔案事業管理機關,要按照國家有關檔案工作,統一規定和要求,結合本地區情況,制定本地區的檔案工作規劃、制度和辦法,指導、監督和檢查本地區檔案工作。
3.所謂分專業管理,是指中央和地方專業主管機關,可按照國家關於檔案工作統一規定和要求,結合本專業系統情況,制定本專業的檔案工作規劃、制度和辦法,指導、監督和檢查本系統各單位的檔案工作。
4.實行黨政檔案和黨政檔案工作統一管理,關於黨政檔案統一管理,這是中國檔案工作的特點,全世界僅此一家。前蘇聯也是黨政檔案分開管理。1959年以前,我國的檔案工作也是黨政檔案分開管理,後來才高度集中在一起。
其內容是:一個機關黨政、工、團檔案,由機關檔案室集中管理;各級黨政機關形成具有長遠保存價值的檔案由中央檔案館和地方綜合性檔案館集中管理;黨的系統、系統的檔案工作,由檔案事業管理機關統一進行指導、監督和檢查。
黨政檔案工作統一管理的優點是:黨政檔案都是在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中產生的,有著密切的聯系,統一管理便於利用,黨和的檔案工作在管理原則、制度和方法上沒有多大差別,統一管理,力量集中,指導統一,黨政檔案工作統一設置,符合精簡原則。
(二)維護檔案的完整與安全
這是檔案管理最起碼的基本要求。只有保證檔案的完整與安全,才能為檔案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
維護檔案的完整,有兩方面的含義:
完整包括:
1.從數量上,要保證檔案的齊全,保證應該集中和實際保存的檔案不致殘缺短少。
2.另一方面,從質量上,也就是從系統性方面要維護檔案的有機聯系,不能人為地割裂分散,或者零散的堆砌。
安全包括:
1.力求檔案本身不受損壞,質量延長檔案壽命,即保證檔案管理物質安全。 2.要保護檔案免遭有意破壞,檔案機密不被盜竊,不失密,即保證檔案管理的政治安全。
(三)便於社會各方面對檔案的利用----根本目的。
1. 便於社會各方面對檔案的利用,體現著檔案工作的服務性質。檔案工作必須不斷地提高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為檔案利用者盡可能地創造方便條件;
2.便於社會各方面對檔案的利用,是檔案工作系統的總目標。全部檔案管理活動的最終目的,都表現在提供檔案信息為各項社會實踐服務這個集中點上。作為一個系統,它的目的性必須明確。
3.便於社會各方面對檔案的利用,是檔案工作各業務環節的出發點,支配著檔案工作的全過程。檔案的收集、整理、鑒定、保管、編目等各項工作,都應以便於利用著眼,不能脫離系統總目標。
4.便於社會各方面對檔案的利用,是檢驗檔案工作效果的主要標准。檔案工作做得是否有成效,最主要的要看它是否能為國家和社會作出貢獻,能否創造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我國檔案工作基本原則的三個組成部分,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統一領導、分級管理是核心,沒有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就不能維護檔案的安全與完整和全社會各方面的利用;離開維護檔案的完整與安全和便於社會各方面的利用,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就失去了它的意義。
我國檔案工作基本原則把復雜的檔案工作現象,高度概括為三句話,文字簡明,但內涵豐富,揭示了檔案工作的客觀規律。它不僅對指導我國檔案工作實踐具有重要意義,對檔案工作理論與實踐的發展有很大的貢獻。

⑺ 檔案學的發展簡史

檔案和檔案工作的歷史可上溯數千年,而檔案學則形成於18世紀末歐洲實行資產階級檔案工作改革之後,此前經歷了漫長的孕育過程。 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檔案工作不斷地發展,積累了許多經驗,主要是整理與編目的經驗。在歐洲,古羅馬人把檔案按發文和收文進行分類保管;5~11世紀,封建庄園檔案館和教會檔案館把檔案分為「開式」(一般性文件)和「閉式」 (機密或人事任命文件)兩類;11~15世紀,一些檔案館把檔案按業務部門序列、 年月日序列、 文件種類序列進行分類保管;16~17世紀出現了按君主、臣民、外交 3大類別整理檔案的方法,按地區、 事由、 時間順序整理檔案的方法,以及按中央機關的分支機構劃分為教會統治、政治領導、司法事務、財政管理等類別的整理方法等。檔案編目在檔案整理的基礎上也發展起來,如古代羅馬人按時間順序編制了發文謄錄簿,那不勒斯王國從1284年起編制了檔案目錄,法國憲典寶庫從1318年起編制了檔案目錄等。16世紀中期,出現了早期的檔案工作著作,如J.von拉明根著的《綜合報告──怎樣才算一個完美的登記室》和《登記室及其機構和管理》。在中國,商代採用穿紮成冊的方法保管甲骨檔案;唐代實行「每三年一揀除」的檔案鑒定製度;宋代採用「置冊分門編錄」,按年月次序整理檔案的方法;元代將入庫的檔案進行編類、立號、封題;明代整理黃冊採用年代—地區分類標准;清代嘉慶年間,內閣典籍廳編制的《清理東大庫分類目錄》採用按文件名稱和問題進行分類的方法。中國古代學者很重視總結檔案文獻編纂的經驗,提出了「述而不作」(即尊重原文)和「多聞闕疑(即不妄加校改)的編纂原則。
古代社會出現的檔案學思想因素和萌芽,是局部的、片斷的、經驗性的知識,尚未形成科學的知識體系,但為檔案學的形成准備了條件。 18世紀末以後,歐洲一些國家在資產階級革命推動下,對檔案工作進行了改革,建立國家檔案館,頒布檔案館條例和其他規章制度,提出檔案「公開原則」,將檔案館的檔案向公眾開放,興辦檔案學校,培養檔案專業人才等等,發展成一項國家事業。這種檔案工作實踐的變化和發展以及檔案事業的興起,不僅對檔案學研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且也為檔案學的創建提供了條件。19世紀初葉,「檔案學」概念首先在德國出現。1804年J.A.奧格寫的《一種檔案學理論思想》和1834年創辦的《檔案學、古文書學、歷史》雜志,都使用了檔案學概念。1885年法國學者 C.-V.朗格盧瓦在巴黎出版的《國際檔案館、圖書館和博物館》雜志第1期發表了《關於檔案館的科學》一文,首次提出檔案學是一門科學的見解。
19世紀, 歐洲許多檔案學者對檔案館性質、 地位、作用以及檔案的整理、鑒定、編目、利用、公布等作了廣泛的探討,涉及到檔案工作各個環節的基本內容。檔案的整理理論是歐洲檔案學形成時期所探討的核心問題,檔案學家們先後提出了事由原則、尊重全宗原則和來源原則,並對這些原則的優缺點從理論上和實踐上進行了論證。1898年出版的荷蘭檔案學家S.繆勒、J.A.斐斯和R.福羅英合著的《檔案整理與編目手冊》,總結了歐洲檔案工作經驗,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研究成果,系統地闡述了檔案整理與編目的理論、原則與方法,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對全宗理論的深刻論述,提出檔案全宗的有機聯系和不可分散的原則。進入20世紀,檔案學著作隨著檔案工作實踐發展而增多,代表作有英國H.詹金森 著的《檔案管理手冊》(1922)、義大利E.卡薩諾瓦著的《檔案學》(1928)、德國A.布倫內克著的《檔案學》(1953)、法國檔案局和法國檔案工作者協會編寫的《檔案學手冊》(1970)、美國T.R.謝倫伯格著的《現代檔案──原則與技術》(1956)和《檔案的管理》(1965)、加拿大H.A.泰勒著的《檔案材料的整理與編目》(1980)等。
蘇聯在1917年十月革命前,俄國檔案學家Н·В·卡拉喬夫和Д·Я·薩莫克瓦索夫先後撰有多種關於檔案和檔案工作方面的著作。十月革命後蘇聯建立了社會主義檔案事業,檔案學也迅速發展。1918年頒布的《列寧檔案法令》奠定了國家檔案全宗理論和集中統一管理原則的基礎。蘇聯檔案學家撰寫了多種檔案學著作,其中對國家檔案全宗理論的詳細闡述是蘇聯檔案學的一個重要特色。主要著作有:Г.Α.克雅捷夫的《檔案工作理論與技術》(1935)、Α.В.切爾諾夫的《蘇聯檔案工作歷史與組織》(1940)、Л.Я.米津和H.A.采列維吉諾夫合著的《文件材料保管技術學》(1950)、 Α.Α.庫津的《技術檔案管理》(1956)、M.C.謝列茲聶夫的《蘇聯文獻公布學理論與方法》(1974)、Ф.И.多爾吉赫和К.И.魯捷爾松主編的《蘇聯檔案工作理論與實踐》(1980)等。1966年成立全蘇文書學和檔案工作科研所,研究范圍包括文書學、檔案學、文獻編纂學、科技檔案與專門檔案管理以及檔案保護技術。1966~1987年出版研究著作250餘種。 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封建帝制,一向秘藏清宮的明清檔案不再為皇家所專有。20年代初,由於大內檔案流散到社會,引起學術界關注,並開展了收集整理明清檔案的活動。30年代,史學界人士沈兼士、 徐中舒、 吳晗、鄭天挺、方蘇生等,撰寫了不少論文,對明清檔案的史料價值和檔案整理與編目進行了有意義地探討。如沈兼士在《文獻館整理檔案報告》中所概括的三原則:「整理以不失原來之真相為原則,編纂以普遍編目為原則,陳列以就文物之性質相互連貫照應為原則」,言簡意賅,頗有見地。國民黨政府機關為提高行政效率發起文書檔案改革運動,一些行政工作者和檔案工作者,以現行機關檔案室為研究對象,對檔案管理進行了研究,出版了一批檔案管理著作,如何魯成的《檔案管理與整理》(1938)等。研究內容包括檔案行政、歸檔、分類、立卷、排列、 編目、 典藏、調卷等,反映了當時檔案工作實踐的水平。40年代中國開始興辦檔案專業教育,在武昌文華圖書館學專科學校設立檔案管理專科,在重慶創辦私立崇實檔案學校,開設檔案管理課程,研究檔案學,並介紹歐洲一些國家的檔案學思想和管理經驗。崇實檔案學校出版了殷鍾麒編著的《中國檔案管理新論》(1949)。民國時期的檔案學研究,是由史學界、行政界和檔案教育界各自分別進行的,從各自需要的角度研究檔案管理問題,對建設和發展中國檔案學有一定的貢獻。但受當時檔案工作實踐發展水平的限制,檔案學研究還停留在對明清檔案管理和現行機關檔案管理的經驗總結方面,側重具體業務研究,缺乏理論概括。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建立了具有國家規模的社會主義檔案事業(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事業),為檔案學研究開辟了廣闊道路。1956年《國務院關於加強國家檔案工作的決定》提出:「對檔案學及其他輔助科目,應該加強研究工作,以提高科學水平。」中國制訂的歷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劃和科學技術發展規劃以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都列入了檔案科學技術研究方面的內容。檔案學研究的基本任務是:全面總結中國社會主義檔案事業的建設經驗,批判繼承中國檔案學遺產和借鑒外國檔案學的有益知識,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導下,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檔案學。中國重視檔案學學科體系的建設,50~60年代中期,創建了文書學、檔案管理學、科學技術檔案管理學、檔案保護技術學、中國檔案事業史、外國檔案事業史、檔案文獻編纂學等諸學科。80年代,建立了檔案學基礎理論與應用理論技術並重的檔案學學科體系,各門學科有了進一步提高和發展。中國建立了各種類型的檔案學術研究機構,為發展檔案學創造了條件。1981年以後,中國檔案學會及各省、市、自治區,各行業系統檔案學會相繼成立。1980年國家檔案局正式成立檔案科學技術研究所,一些省市也相繼建立了檔案科研所。到1990年,全國已有35所普通高等學校設立了檔案學院、系或專業教研室,它們既是檔案專業教學機構,又是檔案學研究機構。1981~1990年,各出版社出版的檔案學和文書學著作共287種,諸如:國家檔案局編的《曾三檔案工作文集》(1990)、裴桐主編的《當代中國的檔案事業》(1988)、吳寶康主編的《檔案學概論》(1988)、國家教委高教一司文科教學處與國家檔案局教育處合編的《檔案學理論新探索》(1987)、中國檔案學會編的3次檔案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982、1985、1989)等,還編寫有國家教委下達的高等學校文科教材28種。中國提出和論證的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維護檔案的完整與安全,便於社會各方面利用的原則,按照檔案形成規律和保持檔案的歷史聯系管理檔案的原則,檔案工作要維護歷史真實面貌的原則等,是指導中國檔案事業建設的重要理論原則。中國對檔案科學技術研究給予鼓勵,到1990年底,有2項科研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有132個科研項目獲國家部級獎,有110個科研項目獲中國檔案學會優秀成果獎。 自1950年國際檔案理事會成立以來,在組織國際檔案學術交流與合作方面發揮了重要組織作用。為了便於在國際間交流業務經驗,出版有《檔案》(年刊)、《國際檔案理事會通報》 (半年刊)、《國際檔案雜志》 (半年刊)等多種刊物。為了促進國際間檔案學術語的規范化,組織編寫了《檔案術語詞典》(1964年初版,1984年修訂再版)。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出版了《圖書檔案叢書》,其中檔案專業著作有:《檔案法示範草案》(1972)、《檔案材料的保護和修復》(1973)、《檔案基礎工作計劃》和《中間檔案館的組織》(1974)等。從1977年開始組織編寫《國際檔案理事會檔案手冊叢書》,已經出版的有《檔案修復基本標准手冊》、《熱帶檔案學基本手冊》、《檔案館建築與設備手冊》、《檔案整理與編目》等。1979年開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檔案理事會在全世界范圍內有計劃地開展檔案業務專題調查研究和專項試點工作。

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檔案學研究取得了哪些成就

1.檔案學已經成為一門獨立的綜合性學科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圖書情報檔案專業評議組的成立,檔案學博士、碩士、學士學位的確立,都是客觀證明。
2.檔案學已建立成若干分支學科構成的群體
中國檔案學已經成為具有較完整體系的、多層次的一系列分支學科組成的群體,其研究在深度和廣度上都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局面。
3.檔案學基礎理論研究不斷深化
出現了以檔案學基礎理論研究為內容的檔案學著作,《檔案學概論》、《檔案學基礎》等。
4.檔案學的史學研究和外國檔案管理理論研究不斷深入
《中國檔案事業史》《外國檔案管理概論》等史學研究正向專深方向發展
5.檔案學應用理論研究成績顯著
《檔案管理學》、《檔案文獻編纂學》等文獻
6.檔案學應用技術研究成績斐然
《檔案保護技術學》、《檔案自動化基礎》等著作是其證明。
以上內容選自《檔案學概論》,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⑼ 什麼叫檔案數據化成果數據

企業和其他組織,會計檔案保管期
會計證書
證書原件15年2。優惠券15年3。匯總憑證15年
會計賬簿類
4。萊傑15年(包括簿記)5。擊穿15年6。日記賬為15年(包括該日的現金及銀行存款佔25年)7。卡報廢固定資產清理保管5年。 15年的輔助書籍
財務報告類
(匯總的財務會計報告,包括各級政府)9。月度,季度財務會計報告(包括下屬單位的月度,季度財務會計報告),3年(包括文字分析)10。永久年度財務報告(包括文字)
4個其他類
盤點15年12會計記錄庫存保持永久13 11會計文件傳輸。存貨會計檔案永久14的破壞。法案銀行的資產負債附表15。銀行5年
[編輯本段]會計檔案的概念
會計檔案的會計憑證,會計帳簿,會計報表和其他會計資料,會計,專業材料,它是一個重要的歷史記錄和反映經濟業務的信息和證據。第45條「規范」會計檔案管理要求。
[編輯本段]會計文件
會計檔案內容一般是指四個部分的會計憑證,會計帳簿,會計報表和其他會計資料。 (1)會計憑證。會計憑證是記錄經濟業務的書面證明,明確經濟責任。它包括的自製原始文件,超出了原來的文件,原始憑證匯總表,憑證(收款憑證,付款憑證,轉賬憑證3),記賬憑證的匯總表,銀行存款(借款)報表,銀行對帳表, (2)會計賬簿。通過一定的格式,相互關聯的帳戶頁面組成,會計憑證的基礎上,全面,連續,系統地記錄經濟和商業帳簿的會計賬簿。它包括一組帳戶,總帳,各種明細賬,現金日記賬,銀行存款日記賬和輔助注冊以備將來參考用書等。 (3)會計報表。會計報表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書面文件,以反映企業的會計總結,主要的關鍵財務指標快報,月,季度財務報表,年度財務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財務狀況。 (4)其他會計資料。其他會計資料屬於經濟和商業領域,以及密切相關的會計監督,會計部門負責數據。如:經濟合同,財務數據統計,財務庫存匯總數據核準的資金,固定的數據,存貨會計檔案,會計,記錄保存庫存,會計檔案銷毀庫存的轉移。會計數據存儲在磁性介質上,程序文件和其他會計資料實施會計電算化的單位,應被視為會計檔案管理。
[編輯本段]會計文件綁定和存儲要求
(1)會計檔案的整理歸檔。本財年結束後,整理歸檔的會計信息。會計檔案的整理,一般採用「統一??」的方針:統一的分類標准,形成一個統一的管理文件,需要一個統一和分類,根據大量的訂單號。 ①分類標準的統一。一般到一個類的書籍,第二級證書,三種類型的報表,書面材料和其他四種類型的財務和會計信息。 「②文件形成一個整體。案例專輯封面,文件夾,儲物櫃和存儲序列的統一。 ③統一管理。書的財務和會計信息,會計數據文件目錄創建一個文件,會計憑證裝訂成冊,報告和提交的其他零星的數據,在年度基礎上排序匯編裝訂成冊的文本分類。 (2)結合的會計文件。會計檔案的裝訂主要包括會計憑證,會計帳簿,會計報表和其他文本數據綁定。 (1)會計憑證裝訂。一般結合每年每月一次裝訂憑證保管檔案。 A.會計憑證裝訂前的准備工作:1。排序的順序,檢查的天數,這個數字是完整的;在憑證匯總歸集(如按上,中下旬匯總歸集)確定裝訂成冊的數量;的日期。整理檢查憑證序列號去除大頁面或附件被折疊成規模的憑證,以避免陰溝里,讀,以保持完整的數字證書的金屬物體(如訂書釘,大頭針,回形針); ,如果任何顛倒重新排列,發現缺號為查明原因。附件,然後檢查是否有差距,徵收,入庫單,工資,獎金,單隨附的完整;?券是完全密封的相關人員(如首席財務總監,審查,記賬,制單等)。 B.會計憑證約束力的要求:a。結合,與一個三針引線具法律約束力的憑證應使用棉線,在左上角的三個針眼標記,執行的三個第一線結,結還活著,並在證書上覆蓋的內,裝訂盡可能狹窄的被佔領地區的憑證及其附件保持盡可能大的揭示表面,以便於後續的參考憑證外蓋的牛皮紙封面還印蓋規格略大於附帶的優惠券;綁定憑證厚度為1.5厘米,方可保證結合牢固,美觀大方。會計憑證裝訂票據。一。填寫封面的證書類型,開始和結束的會計人員和有約束力的工作人員簽名的編號,證書編號;良好的卷號編入櫃的封面上,按編號順序露顯著的證書類型,以方便訪問到。 ②會計賬簿約束力。退房的各種會計賬簿的一年,除了除夕使用的書,書應整理歸檔。其基本要求是:A.首先由之前的書籍裝訂的書籍,讓使用的表頁的各種賬目是否一致的帳戶頁面是完整的,連續的序列安排是否,然後按會計賬簿封面,書籍啟用表,帳戶目錄,會計帳簿被安排在一些頁面順序的帳戶頁面,會計賬簿綁定的順序裝訂封底。 B.活頁書約束力的要求:a。保留使用的帳戶頁面,填寫完整的頁面數量的帳戶,刪除空白頁,刪除帳戶文件夾,做質量好牛皮紙封面,封底,裝訂成冊。二。多列,三列,數量金額散葉的帳戶帳戶的活頁活頁帳戶,不得混合操作的,應該是同一種業務,類似的帳戶「頁裝訂在一起。 C。封面上的這個帳戶,填寫好類型的帳戶,編好卷號,會計人員和有約束力的(經辦人)的簽名。 C.其他書籍的裝訂要求:1。會計賬簿應牢固,平整,無折角,崩了錯誤的頁面,關閉頁面,這種現象加上空白紙。二。會計賬簿的密封應嚴密,密封加蓋的印章。 C。蓋應完整,光滑,並註明各年度的書籍名稱,數量,編譯的編號順序為總賬,現金日記賬,銀行存款(借來的),雜志,和一個破裂的家庭。四。會計賬簿保存分別准備的卷號,一年四季訂單量的現金日記賬,分類賬,不同類型的故障,輔助帳戶一年四季的卷號的准備。 (3)結合會計報表。會計報表完成後及時提交的報告保留按月裝訂成冊謹防丟失。小型企業季度裝訂成冊。首先,之前的會計報表是按照文件管理器目錄下檢查裝訂完成後,刷新報告頁面,頂部和左對齊,壓平,以防止關節受損部位修復,如果完整的約束力;會計報表裝訂順序:封面的會計報表,會計報表說明各種會計報表,會計報表,會計報表的後蓋,保留編制的卷號的數字順序排列。 (3)會計檔案保管。會計檔案管理辦法「規定:」即使是會計檔案,本財年結束後,可暫時保留的單位的財務會計部門,一年,期滿後原則應該是發展的一個盤點財務會計部門移交的單位檔案部門保管。 「根據上述規定,會計文件的存儲需求:(1)會計檔案移交手續。財務和會計部門的會計文件轉移到檔案部門的單位,按照下列程序辦理:A.上市庫存,填寫交接清單; B.使用中的日期欄位的書,填寫移交日期; C.人員轉移庫存的轉移和交接清單項目後檢查的簽名。②保持要求的會計應選擇在乾燥防水的地方,遠離易燃轉儲文件。A.會計檔案室,消防設備應圍繞適應B.使用透明的塑料薄膜作為防塵罩,防塵布,覆蓋所有文件架和塞老鼠洞; C.會計檔案室內不斷噴灑消毒劑,經常保持在一個干凈衛生的條件下,以防止污染; D.會計檔案室,以保持空氣和光線,並有足夠的空間,渠道和訪問的地方,以便於檢查,並防止潮濕;五集存檔寄存器,寄存器文件目錄,文件借用登記,以防止破壞的損失,損失和泄漏; F.電算化會計檔案保管系統的安全防盜措施,如注意,抗磁性。③會計文件的借用。A.會計文件所提供的使用,原則上,貸款,特殊需要,須經上級主管單位或單位領導,會計主管人員的批准。B.外部借款的會計檔案,舉行一個正式的介紹信,由會計人員或單位領導批准,以辦理借閱手續;單位的內部人員借會計檔案,應辦理借用手續,由會計主管人員或單位領導批准。借貸人應填寫貸款登記簿,借來的姓名,單位,日期,數量,內容,返回日期登記。C.借會計檔案的人員,案卷中塗抹,紀念分手的原始卷的文件可能不必須改變交換的原件或復印件(如果有特殊情況,須經領導批准在出行前,或復制原)。D.借出會計檔案,會計檔案管理人員安排悉數償還,並取消借閱手續。④期間內的會計文件。各種會計檔案的期限內,根據自己的特點,可分為兩種類型的永久和定期。形成垂直的文件單位會計,考慮和反映會計,會計檔案工作的總結與長期使用的價值,審視和研究的經濟活動,應永久保存。定期保管期限為三年,五年,10年來, 15年,25年五種。會計檔案的期限內,本財年結束後的第一天算起:1996年12月5日結束,的保留年1月1,。1997年,在文件中,以充分反映會計檔案部門應設置會計文件以供將來參考表保存的會計檔案,及時記錄,借用的數量和歸檔編號,做到心中有效,不出差錯。
[編輯本段]會計檔案銷毀規定
(1)會計,記錄保存期滿後,需要由單位檔案機構會同會計機構被破壞的破壞認為,在結合的財務和會計部門鑒定,嚴格審查,編造會計檔案銷毀庫存。 (2)機關,團體,機構和非國有企業會計文件被破壞,破壞的單位的領導批准;國有企業,企業領導審查,並提交批準的主管單位銷毀。 (3)會計檔案保管期滿,但懸而未決的債務的原始憑證,否則應分別提取的文件檔案部門保管,清理債權債務,建設單位在建設期間的會計文件不被破壞。 (4)之前銷毀檔案,會計檔案應銷毀庫存的每個清單中列出的項目檢查,各單位銷毀會計檔案由檔案部門和會計部門派遣主管引腳,會計檔案銷毀,主管機關應該由各級財政部門,審計部門的考勤監控引腳經理簽名的「存貨銷毀後銷毀會計檔案,標記」已損壞「,並銷毀日期,勇於承擔責任,而監測銷經驗寫一份書面報告,一式兩份,單位領導的報告,和一份機密文件,以備將來參考。

⑽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的編研成果

60年艱辛而又輝煌的歷程造就了二史館豐富的館藏檔案資源。60年來,伴隨著檔案工作的進步與發展,二史館的檔案編研工作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二史館編研工作依靠其數量浩大的民國檔案史料進行出版及研究,在中國近現代史、民國史以及民國史料學領域佔有特殊的地位,在海內外有著重要的影響;同時,由於館藏檔案的特殊性,也在兩岸關系和祖國統一事業中發揮了重要而積極的作用。
早在南京史料整理處時期,編輯民國檔案史料的工作就已列入了檔案館的議事日程。1956年3月通過的《關於南京史料整理處12年遠景規劃的意見》,即將開展文獻公布工作和編纂出版業務書籍列入了工作計劃之中。同年6月,中央政治研究室在為中共中央編寫中共黨史提供國民黨及其舊政權方面活動資料時,指示南京史料整理處根據所藏舊政權檔案編輯中國現代政治史檔案資料匯編,並提出了編選的原則和方法。據此,南京史料整理處在時任主任王可風的領導下,專門成立了現在政治史資料組,下設資料匯編組和大事月表組兩個小組,分別負責《中國現代政治史資料匯編》和《中國現代史大事月表》的編纂。到上世紀50年代末編纂完成,其中《匯編》共編選四輯200冊,收錄檔案文件7000餘篇,計約2100萬字;《大事月表》共計800餘萬字。在編纂完成並油印成本後,即送交中央政治研究室、中宣部科學處、國家檔案局審閱,並贈送給部分綜合性高等學校歷史系,作為中國現代史教學和研究的內部參考。《中國現代政治史資料匯編》等專題資料受到了學術界的熱烈歡迎,也為上世紀50-80年代的學術界提供了第一手最直接的檔案資料,其規模宏大、政治性強、史料價值高,在當時學術界無出其右,發揮了巨大的史證作用與資政功能。雖然後來編研工作因「文革」陷入停頓,但奠定了二史館編輯檔案史料的工作方針與規劃,鍛煉了新中國第一代民國檔案史料編輯隊伍,培育了檔案史料編輯者科學的治學方法、正確的政治態度和優良的史學傳統。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二史館的各項工作重新走上正軌,中斷達10年之久的編研工作也開始全面恢復。根據實際需求,二史館決定在《中國現代政治史資料匯編》和專題檔案史料的基礎上,編輯出版《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
《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是「為了適應中國近現代史的科學研究與教學需要,就館藏檔案中具有一定史料價值的資料編輯而成的一套綜合性資料匯編」,是在《中國現代政治史資料匯編》油印本基礎上進行修訂補充而成。在編纂過程中,編研人員提出了「廣采」、「善擇」的選材要求,力求在廣搜集、細分析的基礎上,做到棄粗取精、棄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在分類編排方面選取按問題結合年代(時間)順序分類的編排方式,檔案文件匯編形式則採用原件匯編形式,其所輯錄的檔案文件除對錯漏文字加以必要校勘註明外,均按原文照錄,並加以標點,如此既體現了《匯編》資料的科學性,又力圖保持歷史檔案文件的原來面貌,以示《匯編》資料的可靠性和可信性。全書共分《辛亥革命》《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從廣州軍政府至武漢國民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五輯,共90冊,計5000餘萬字,被列為國家「七五」社會科學研究與出版重點規劃項目,受到學術界的廣泛歡迎。
在利用館藏檔案資料進行資料匯編的同時,二史館還運用館內珍藏的10餘萬幅有關民國歷史的照片和圖片資料進行編輯出版,先後出版了《中國近代珍藏圖片庫》《南京大屠殺圖證》《老照片》《中華民國郵政圖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圖集》等圖片集。2002年,規模宏大、第一次以歷史圖片形式多方位、全面系統地展示中華民國38年歷史變遷的大型圖片集《中華民國歷史圖片檔案》出版。全書共10冊,共收錄反映民國時期政治、軍事、文化教育、經濟、中外關系、社會等內容的歷史圖片和圖片資料約30000幅。不僅滿足了學術研究、出版市場的需求,還為影視拍攝、展覽陳列、課堂教學提供歷史照片和圖片資料,多層面地滿足了社會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求。
進入新世紀,隨著社會對檔案館館藏檔案史料利用需求的越來越大,特別是在史學界民國史研究逐漸升溫、海峽兩岸交流日益緊密的背景下,二史館在依靠館藏檔案大規模數字化的工作支持下,編輯檔案工作開始轉向大型影印檔案史料出版工程,這既是編輯工作的專題化、精品化、大型化,也是對館藏民國檔案的最好保護與積極利用。2007年,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負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為總顧問的《館藏民國台灣檔案匯編》出版,把二史館大量民國時期祖國大陸與台灣關系的館藏檔案編輯影印成書,在海峽兩岸產生了重要影響。
2011年,二史館又先後推出《北洋政府檔案》和《南京臨時政府遺存珍檔》兩套大型影印史料出版工程。尤其是《南京臨時政府遺存珍檔》,收錄了南京臨時政府珍檔700餘件,分為三大部分:一是由孫中山親自簽發的臨時大總統令批,這是有關孫中山史料新的重大發現;二是大總統府電報房電報收文底稿,時間跨度從1911年12月14日至1912年4月7日,這批電報底稿幾乎涵蓋了南京臨時政府處理的所有大事,成為了解南京臨時政府革命活動的第一手珍貴資料;三是外交部檔案,這部分檔案彌補了二史館原先典藏的南京臨時政府檔案中獨缺的外交部檔案,是反映南京臨時政府外交斗爭的重要檔案。該書的面世是對紀念辛亥革命和南京臨時政府成立100周年的重大學術貢獻。
在編輯檔案史料的同時,二史館的工作人員還充分利用館藏檔案豐富這一有利條件,積極參與歷史特別是民國史研究,承擔了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參與或獨自撰寫了多部史學論著,發表史學論文數百篇,形成了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的民國史研究群體,為促進民國史研究的繁榮發揮了積極作用。

閱讀全文

與檔案發展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