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蘇興證書法

蘇興證書法

發布時間:2021-06-12 09:57:28

1. 建築業工作總結範文

XX年,全市建築業戰線上的全體幹部職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認真貫徹黨的xx大精神和市委九屆六次全會精神,按照XX年全市建築業工作會議的統一部署。

積極推進建築業改革改制工作,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動盪帶來的影響,創新發展思路、夯實發展根基、凝聚發展動力,奮發進取,扎實工作,在去年快速發展的基礎上,又邁上新的台階,呈現出平穩增長、結構優化、效益提高的態勢。

現根據通知要求,將XX年我市建築業工作情況總結報告如下。

(一)各項指標穩中有升

XX年以來受到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銀根、地根緊縮,建築業企業在承接工程中帶資、墊資現象愈加嚴重,資金短缺加劇,發展壓力較大。

特別是今年以來國家經濟整體增速減慢,工程建設明顯放緩,建築市場容量縮小,競爭有所加劇,企業利潤持續走低,行業發展速度受到一定製約,但仍然保持穩步增長。

全市預計完成建築業企業總產值158、7億元,同比增長36、8%;施工面積預計達到1693、7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2、3%;承接高層項目300棟,同比增加60、4%;從業平均人數預計達到8、6萬人。

(二)企業資質明顯增強

全市建築業企業積極提高資質等級:江蘇海源、揚州天成先後晉升為房建總承包二級企業;江蘇大山、揚州廣宇、揚州首裕、高郵振達、揚州翼超、高郵菱塘、揚州潤澤、高郵鵬翔8家公司成功申報房建總承包三級企業。

江蘇興廈新增機電、園林兩項專業資質,揚州建宇新增市政專業資質;高郵宏盛機電設備公司獲得起重設備專業資質;另有7家企業成功申報或晉升勞務分包資質。

截止目前,我市現有資質企業達到127家,其中總承包特級1家,一級2家,二級8家,三級27家;專業承包企業65家;勞務分包企業24家。另外江蘇潤揚已申報房建總承包一級企業,目前申報材料正在省主管部門審核之中。

2. 八十一難經 王鎮東記 這是什麼年代的書

這個書如果是裝訂本,用線縫的,而且這個線看起來不像現在的看得到紋路和毛毛的,並且紙張發黃發脆,書臭味不像那些嘔酸的舊書店的味道,而是有點醇的感覺,那就玄乎。但是這個書我覺得應該是高仿《西遊記》的,因為《西遊記》里有九九八十一難,而這本經叫《八十一難經》因此從這點看那應該是明朝的,按照蘇興先生為代表的中年說,認為《西遊記》成書於嘉靖二十一年那麼這個書至少都是明朝的,再不濟也是清朝的,因為過去文化管理不是那麼嚴格,除了反政府反皇帝的或者過於誨淫誨盜的要列為禁書之外,基本上會寫字又有錢的就可以出書了,那麼這個王鎮東具體是誰,我也無從考證,因為古代人除了名字以外還有字還有號以及別號,很麻煩,可能是無名小輩也說不定,不過有這個功夫從八十一難里悟出經文來,也是大功德,你要是絕對可以從中賺錢的話,那就把這本書出版吧!看看有沒有人買。按照文物或者古董來賣有點難度。書不如畫值錢。不如書法值錢。

3. 自古以來的丞相有那些人

蔡京(1047-1126),字元長,興化軍仙游(今屬福建)人。熙寧三年(1070)進士及第第一名(即狀元),當時只有二十三歲。先當地方官,後任中書舍人①,改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蔡京是個政治投機者。王安石變法時期,他擁護變法改革,元祐元年(1086),司馬光任宰相,下令廢罷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蔡京又附和司馬光積極推翻新法,按照限令於五日內在開封府所屬各縣全部改募役為差役,受到司馬光的稱贊。紹聖元年(1094),年滿十八歲的宋哲宗親政,四十七歲的蔡京任權戶部尚書,力助宰相章惇重行新法。

徽宗即位後不久,蔡京受到守舊派的攻擊被奪職,閑居杭州。愛好書畫的宋徽宗派宦官童貫到杭州去訪求書畫,蔡京趁機勾結童貫,把書畫送進宮去,因此而得到重新起用。蔡京擅長書法,逐漸受到愛好書畫的宋徽宗賞識。鄧洵武和溫益知道徽宗將要重用蔡京,都力薦蔡京。崇寧元年(1102)五月,左相韓忠彥首先被貶任知府,蔡京升任執政。隨後右相曾布也被貶任知州,蔡京升任右僕射(yè夜)兼門下侍郎(右相),不久又升為左相,這以後,一直由蔡京任左相,不設右相,「獨相」達三年之久。

蔡京是個書法家。右圖「題聽琴圖詩」,是蔡京為徽宗皇帝「聽琴圖」所題的詩。

《聽琴圖》畫上端坐在古松樹下的彈琴者為宋徽宗本人,兩側畢恭畢敬聆聽的,紅衣者為蔡京,青衣者為童貫。這幅圖上,蔡京題有一首詩,評論家評為「字體草而不狂,字圓筆潤」,「字勢豪健,痛快視著」。照我看,蔡京的「書法家」美名,無非捧臭腳的人吹捧出來的,不免言過其實。平心靜氣地說,這樣的書法,也很一般,不但後人超過他的,不知凡幾,就是和趙佶的字比較起來,也缺乏風流倜儻的瀟灑感,甚至可以說它「拱肩縮背」,有「奸詐之相」。

蔡京善於奉迎,先後四次擔任宰相,共計長達十七年。他和宦官童貫、楊戩(jiǎn剪)、梁師成、李彥,權臣王黼、高俅、朱勔等人,互相勾結,把持朝政,竭全國的財力,供宋徽宗揮霍。他們設蘇州應奉局和杭州造作局,專門采買、製造宮廷用品,又從南方搜求奇花異石,動用大量船舶運到開封,稱為「花石綱」;又在開封建延福宮和艮(ɡěn)岳,耗費大量財力;設「西城括田所」,名副其實地大肆搜括民田;為彌補財政虧空,盡改鹽法和茶法,鑄當十大錢,幣制混亂不堪;弄得民怨沸騰,民不聊生,給北宋人民帶來極大的災難。史家稱蔡京是北宋最腐敗昏庸的宰相之一。北宋末年,太學生陳東①上書,稱蔡京、童貫、朱勔、李彥、王黼(fǔ甫)、梁師成為六賊;而稱蔡京為「六賊之首」。靖康元年(1126),宋欽宗趙桓(huán環)即位以後,蔡京被貶到嶺南,途中死於潭州(今湖南長沙)。

徽宗時期,始終是蔡京及其黨羽的天下。他們打著「改革」的旗號,排斥異己,打擊反對者。崇寧元年(1102)九月,宋徽宗根據蔡京的建議,把元祐(1086-1094)年間恢復舊法的司馬光、文彥博、蘇轍等120人,定為「元祐奸黨」,趙佶親自書寫名字,刻在石碑上,稱為「黨人碑」,立於朝廷的端禮門(文德殿南門)外。凡是刻在黨人碑上的名字,人已經死去的,下令削去原來的官職稱號,活著的則被「下放」,貶到外地。徽宗還把章惇等人定為「元符黨人」,刻石朝堂以示貶斥。又復查元符三年三月向太後執政時代「下詔求直言」應詔者所上的書奏,被查者達582人,其中蔡京的黨羽有41人,都得到陞官重用;其餘541人,則分別受到貶逐下放或降、免官職的處分。

被當時人稱為「六賊」的蔡京、王黼、童貫、梁師成、朱勔、李彥,形成以蔡京為首的腐朽統治集團,蔡京、王黼先後任首相或太師、太傅,依靠宦官童貫、梁師成,以朱勔、李彥為爪牙,控制著整個徽宗時期的朝政,逢迎昏君宋徽宗,使北宋末期成為中國歷史上最黑暗腐朽的時期之一。
李春芳(1511—1584)字子實,一字石鹿。祖籍句容,曾祖遷興化。他少時在句容茅山華陽洞讀書,別號華陽洞天主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廷試鼎甲第一,高中狀元。歷官翰林院修撰、學士、太常少卿、禮部侍郎、禮部尚書等,經六次升遷,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加贈太子太保兼武英殿大學士入閣拜相。隆慶二年(1568),繼徐階致仕後接任首輔,史稱「狀元宰相」;累加少師兼太子太師,授柱國光祿大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
《明史》稱李春芳居官恭慎廉潔,持論平允,不事操切。他處理國家大事時卻毅然果斷。當時宗室藩衍,歲祿難繼,他考察了舊日典章制度,對皇室吉凶大禮和對宗室供給賞賜作了嚴格規定,帝嘉許賜名《宗藩條例》。他操守廉潔,饋遺請屬,一無所受。隆慶元年(1567)春,穆宗下詔修鳳翔樓,他進諫:土木之費,豈能經先皇之世,今朝政革新,宜與百姓更始,而復興役勞民,天下謂何?穆宗嘉許,便取消了此項工程。他持政務使國家安定。時蒙古翼士默特萬戶首領俺答汗求通明朝,舉朝爭論。他首贊其議,帝即採納,隆慶五年(1571)詔封俺答汗為「順義王」,放歸其降將,使數十年無邊患。他位極人臣,德高望重,深得時人稱贊。因屢受奸黨誣告,深諳「貴不如安」的為官之道,多次引疾請疏歸養,隆慶五年(1571)允准致仕歸。
李春芳工詞翰,還喜歡神話和傳奇志怪,喜愛聽說書,回鄉十三年常常「角巾私第」、「婆娑里社」,流連書場。他是古典文學名著《西遊記》的策劃者和校訂者。從目前所能見到的上世紀二十年代之前的各種《西遊記》版本,沒有一部是署吳承恩所作,而是署「華陽洞天主人校」。上世紀六十年代後,學者汪浚著《吳承恩與〈西遊記〉》一文,最先認為「華陽洞天主人」是李春芳。蘇興教授詳盡推考出「華陽洞天主人」就是李春芳。1982年,邑人黃俶成教授撰文《李春芳與〈西遊記〉》,指出「金陵世德堂本」《新刻出像大字西遊記》是罕見的官版小說,非經達官貴人難以官版印行。2000年,北京圖書館出版社推出沈承慶先生遺著《話說吳承恩——〈西遊記〉作者問題揭秘》,考證出《西遊記》的作者是吳承恩的摯友——明嘉靖、隆慶年間興化籍宰相李春芳。
李春芳受命總校《永樂大典》,得見引書《西遊記》,故有條件據為新稿「祖源」。李春芳與吳承恩交往三十餘年,由壯年至晚年,友誼綿長,老而彌深,堪稱文人至交。早在明嘉靖二十年(1541),李在淮安設館授徒,就與吳交往密切。後來李在吳仕途的關鍵時刻,頻頻伸出援手,「長興縣丞」的保薦任職和後來的冤獄平反,使吳得授「荊府紀善之補」,皆是李關照運作的結果。吳賀李父壽誕的《元壽頌》中雲:「承蒙恩公殊遇二十年,謁選來都,又出公之敦喻。」表示了吳對李的由衷感激;李致仕回鄉家居,吳作小令《駐雲飛》四闋贈之,極盡頌揚之能事;李父母八十大壽時,吳又作《德壽齊榮頌》致賀,可見兩人親密至深。
李春芳卒後賜葬揚州城西二十里句城塘,贈「太師」,謚「文定」,祀鄉賢祠。著有《貽安堂集》10卷行世、《宗藩條例》2卷,編有《明雋》10卷。《明史》有傳。
李春芳在興化歷史上的重要性,不僅由於其是狀元宰相、文學巨擘,而且東南望族李氏的興起和綿延,吳承恩、陸西星、韓貞、宗周、宗臣等文友儒士群的形成和顯赫,古典名著《西遊》、《封神》的聯袂問世,以至於明代中後期興化崛起為「縉紳之淵藪,人才之都會」,甚至於今天興化能成為歷史文化名城、明清小說重鎮,都與他有著千絲萬縷、密不可分的關系。
2011年1月18日(農歷臘月十五)是鄉先賢文定公春芳誕辰500周年紀念日,聊以此文奉上心香一瓣,紀念興化歷史上這位至關重要的名人。
顧鼎臣(公元1473-1540年)是明孝宗弘治十八年 (1505年)乙丑科狀元。明世宗嘉靖十七年(1538年)八月至嘉靖十九年 (1540年)十月,任文淵閣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任職時間兩年。
顧鼎臣性格柔淳寬厚,史書評價他:「素柔媚,不能有為,充位而已。」而《吳郡五百名賢傳贊》則稱他是:「救時良相,名炳青史。」他是蘇州狀元中少數幾個搬上舞台的人物之一,越劇、滬劇、錫劇、灘簧文戲中有 《顧鼎臣》;蘇州長篇評彈 《顧鼎臣》更是名聞江、浙、滬,盛演不衰。那麼,歷史上的顧鼎臣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呢?
婢女私生子 少似流浪兒
顧鼎臣與大多數出身書香門第、名門望族的蘇州狀元、宰相相比,算得上是個「另類」。他是蘇州狀元、宰相中出身地位最低下的。
顧鼎臣父親顧恂更是個買賣針線的小商人,在當地鎮上開設一爿小店鋪。其妻子是個兇悍、好嫉妒的女人。顧家有個姓楊的「青衣」婢女生得眼清目秀,楚楚動人,顧恂的妻子對婢女行動防備嚴密,禁止顧恂與她接觸往來,顧恂又是個十分怕老婆的人,平時對婢女不敢正面看一眼。一天,婢女去給顧恂送飯,剛到店鋪就下起大雷雨,婢女不能馬上回去。天下大雨,自然也沒有人來買東西了。顧恂與婢女眼睛對眼睛,望著那年輕、漂亮、溫順的女子,顧恂終於控制不住自己,與她發生了關系。天下就有這樣的巧事,那女子竟然懷孕了,經過十月懷胎,生下了一個胖乎乎的男孩。這個男孩,就是後來中狀元做宰相的顧鼎臣。那一年,顧恂已經是57歲的老頭子。
顧恂妻子得知老頭子與婢女養了個私生子,十分惱怒,曾多次搜索男孩要殺死他,顧恂無可奈何,只得將孩兒擲到隔壁磨房,想讓拉磨的驢子踏死,幸虧磨房主人發現,將男孩救出並收養了起來。後來,顧恂老婆始終不承認顧家有這個兒子,對他的生母更是像奴隸般虐待。顧鼎臣考中了秀才,顧恂妻子則不以為然,仍讓他生母干臟活累活。顧鼎臣狀元及第後,衣錦還鄉,要求見生母,說道:「即使能見一面,死也無恨!」最後在親友的幫助下,母子終於得以相見。見生母衣服襤縷、蓬頭垢面地從廚房間里出來,顧鼎臣悲從中來,與母親抱頭痛哭,淚如泉涌。
顧鼎臣小時候常常吃了上頓沒下頓,還要上山割草砍柴。有點像無人管教的野孩子,流浪兒。有一天,顧鼎臣與一群要飯的流浪兒一起打死了一條狗,一時找不到可燒的柴,便跑進一座破廟搬出羅漢佛像當柴;狗燒熟後,顧鼎臣得以飽餐了一頓。這事大概算得上是他出生以來吃得最香最飽的一頓。
勤學中狀元 青詞結君王
顧鼎臣勤奮好學,警悟疏通。弘治十八年(1505年),考取乙丑科狀元。關於顧鼎臣考狀元還有一則趣聞:乙丑科的殿試讀卷大臣是內閣大臣劉健和謝遷,其中謝遷是成化十一年(1475年)乙未科的狀元。殿試題目,由劉健奉旨擬定。考生在答題時,謝遷問劉健殿試策問題目是什麼意思,劉健說:「不過是以純王之心,行純王之政罷了。」意思是以周文王那樣的心去行周文王之道。謝遷說:「這個意思,可不大容易領會啊!假如讓我參加這場考試,我肯定拿不了這個狀元了!」就在二位大臣交談之間,顧鼎臣已把試題答完。但仔細一檢查,發現訂好的試卷中誤空了一頁。文章講究內在的邏輯性,中間補一頁可不是容易的事。才思敏捷的顧鼎臣只得絞盡腦汁,終於寫滿了空頁。不知是聽到了劉、謝的交談,還是鬼使神差的巧合,這勉強補上的一頁文字正好切合劉健的出題要求。閱卷時,劉健找來找去,沒有發現領會自己用意的卷子,正當他感到很失望時,讀到了顧鼎臣的試卷,不禁高興地對謝遷說:「天下讀書人豈敢輕視!我的意思有人領會了!」
顧鼎臣的試卷末尚留有19行空白,而這一科的閱卷大臣恰巧19人。按照當時的規定,每個閱卷大臣都要寫上自己的評語。劉健一見不禁感嘆道:「此人用心不凡,我們每個人寫評語的地方都留好了!」於是,便取顧鼎臣為一甲一名,送給皇帝點狀元。
顧鼎臣剛入翰林,明孝宗便駕崩。繼承帝位的是正德皇帝,是個典型的昏君。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終因縱欲荒淫而喪命。武宗無子嗣,按兄終弟及的祖訓,他的堂弟朱厚熜入承王位,即明世宗,次年改年號為「嘉靖」,俗稱嘉靖皇帝。從此,顧鼎臣時來運轉,開始青雲直上,一直當到副宰相。
嘉靖皇帝迷信長生不老之術。他坐天下的第二年,便在乾清宮設壇祈禱。此後,他陷於求仙術而不能自拔。齋醮祈禱時,要宣讀祭告「天神」的奏章表文,這是一種賦體文章,需要以極其華麗的文筆表達出皇帝對天帝的敬意和求仙的誠意,用朱筆寫在青藤紙上,故名「青詞」。當時奉命作詞的幾個大臣水平一般,嘉靖皇帝很不滿意。顧鼎臣瞅准這是討皇上歡心的大好時機,曾撰寫《步虛詞》七章,即七章高水平的「青詞」獻上,並上疏條陳齋壇上應如此這般,才合乎齋禱儀式。嘉靖皇帝御覽了他的「青詞」和奏疏,龍顏大悅,「優詔褒答」。他因此成為世宗朝第一個以「青詞」而受寵的大臣。《明史》稱「詞臣以青詞結主知,由鼎臣倡也。」
功存桑梓 救時良相
嘉靖十七年(1538年)八月,顧鼎臣以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入閣參預朝廷機務。明年正月,加少保兼太傅,進階武英殿大學士。擔任宰相後,顧鼎臣最值得榮耀的一件事是皇帝南巡時代朝臨政三個月。大學士翟鑾認為:顧鼎臣「留守居重,伊、周而下,莫之再見。非肅慎忠貞者,不足以語此。」《明史》評價顧鼎臣「素柔媚,不能有為,充位而已」;沈德符也說他「事業毫無聞」。實事求是地講,顧鼎臣還做過不少利國利民的事的。
一、關心國家經濟,疏請丈量田畝。顧鼎臣是明代關心經濟的少數幾個大臣之一,是明朝中期的經濟學家,《明史·食貨志》用了較多的篇幅記載他關於經濟的主張及動議。古代的田賦是國家的重要財政來源,「自洪武迄弘治百四十年,天下額田已減強半。」天下額田已減少一大半,國家的稅收財政已無以為繼。據此,顧鼎臣提議重新丈量全國田畝,清查莊田,還田於民,改革賦役制度。於是,世宗敕諭戶部清查莊田,對強占民田者,都歸還原主。
二、裁減江南賦稅。江南自古以來賦稅嚴重,出身江南的顧鼎臣十分關心日益嚴重的江南賦稅問題。他十分同情百姓困苦,早在正德年間擔任諭德時就曾指出:江南許多地方的糧長滋害州里間,民間往往「一人逋負,株連親屬,無辜之民死於箠楚囹圄者幾數百人」。對此,上疏改革錢糧積弊四事,詳細分析積弊形成的原因,並一一提出對策。嘉靖十八年(1539年),身為大學士的顧鼎臣再次就江南賦稅問題上疏,他說:「蘇、松、常、鎮、嘉、湖、杭七府,供輸甲天下,而里胥豪右蠹弊特甚。宜將欺隱及坍荒田土,一一檢核改正。」最後,嘉靖皇帝飭命巡撫歐陽鐸裁減田賦,使繁重的江南賦役一度有所改輕。
三、關心百姓疾苦,請求紓民解困。嘉靖十五年(1536年),京師大地淫雨連綿,沉灶壞屋,百姓溺死無數;而全國其它的郡縣也多水災。顧鼎臣特地作《憫雨》詩,反映北地水患災情;並上疏「極論傷夷困苦之狀」,規勸皇帝應該「修人事以格天心,紓民困以消隱禍」。結果得旨而行 。重病臨終前,他還奏疏:「一、復鹽法以備邊計;二、興兩京、山東、河南水利,開稻田以省漕運;三、經理宣府、大同、薊州、遼東、山西邊備,以保障京師;四、復河套,經理甘肅,以保全陝;五、經松、潘,以保全蜀」(《顧文康公文集》),竭力主張整頓鹽賦制度,根治黃河水患,興修水利,開墾新田。
四、修築崑山城,抗倭保家鄉。崑山縣城最早是「列竹為柵」,至宋代仍然如此。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知州費復初為防浙東海寇,始築土城。嘉靖五年(1526年),邑人都御史周倫以崑山瀕臨東海要地,屢遭倭寇搶盜,疏請築磚城,沒有結果。嘉靖十七年(1538年)顧鼎臣入閣後,想到家鄉濱臨大海,土城傾圯,屢遭倭患,於是親自撰寫《代工部復築造城垣疏》,疏請沿海無城牆的州縣次第修築磚石城牆。經顧鼎臣奏准,崑山首先修築磚石城牆。他帶頭捐出了皇帝給他的「惠養故舊」的賜金,作為倡導,動員百姓紛紛出錢出力。工程從嘉靖十八年二月動工,到第二年五月竣工,新城牆周長12里,共計2387丈,高2丈8尺,雉堞4587垛,城濠則與元代相同。此後,崑山人民憑據這堅固的城牆,多次擊退倭寇的侵犯,其中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堅守了90天,崑山城得以保住,百姓免遭災難。為紀念顧鼎臣上疏築城之功德,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巡撫都御史張景賢具奏,請於崑山馬鞍山陽慧聚寺法華堂故址修建「崇功祠」,大學士趙貞吉撰寫《太子太保文康顧公崇功祠碑記》。
顧鼎臣力所能及地做了許多利國利民的實事,不失為是一位能關心百姓困苦、關心朝政大事的好官吏。大學士翟鑾稱他「嘉靖中興相業者,當有所歸」,為嘉靖中興作出了貢獻。蘇州滄浪亭《吳郡五百名賢傳贊》則稱贊他是「澤被東南,功存桑梓;救時良相,名炳青史。」
後人為紀念顧鼎臣建有「顧文康祠」,祠旁立有石碑,頌揚他築城功績。崑山縣城城隍廟南有顧文康書院。在鄉間,還有為顧鼎臣修建的「起鳳坊」、「宮諭坊」及「宰相坊」等古跡。

4. 泰州蘇興米業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泰州蘇興米業有限公司成立於2012年09月07日,主要經營范圍為糧食收購、銷售,大米加工、銷售(在許可證有效期內經營)等。
法定代表人:焦良興
成立時間:2012-09-07
注冊資本:1088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21281000125322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興化市戴窯鎮東山村

5. 詳細解釋吳承恩的<<二郎搜山圖歌>>

《二郎搜山圖歌》與《西遊記》

鍾 揚

明代作家吳承恩有《二郎搜山圖歌》雲:

李在唯聞畫山水,不謂兼能貌神鬼。筆端變幻真駭人,意態如生狀奇詭。少年都美清源公,指揮部從揚靈風。星飛電掣各奉命,搜羅要使山林空。名鷹搏拏犬騰嚙,大劍長刀瑩霜雪。猴老難延欲斷魂,狐娘空灑嬌啼血。江翻海攪走六丁,紛紛水怪無留縱。青鋒一下斷狂虺,金鏁交纏擒毒龍。神兵獵妖猶獵獸,探穴搗巢無逸寇。平生氣焰安在哉,牙爪雖存敢馳驟。我聞古聖開鴻蒙,命官絕地天之通。軒轅鑄鏡禹鑄鼎,四方民物俱昭融。後來羣魔出孔竅,白晝搏人繁聚嘯。終南進士老鍾馗,空向宮闈啖虛耗。民災翻出衣冠中,不為猿鶴為沙蟲。坐觀宋室用五鬼,不見虞廷誅四凶。野夫有懷多感激,撫事臨風三嘆息。胸中磨損斬邪刀,欲起平之恨無力。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間豈謂無英雄?誰能為我致麟鳳,長令萬年保合清寧功。

這首詩見諸吳承恩詩文集《射陽先生存稿》卷一。胡適在《西遊記考證》中指出:「這一篇《二郎搜山圖歌》很可以表示《西遊記》的作者的胸襟和著書的態度了」。

《二郎搜山圖歌》是吳承恩的一首題畫詩,詩前有序雲:「二郎搜山卷,吾鄉豸史吳公家物。失去五十年,今其裔孫醴泉子復於參知李公家得之,青氈再還,寶劍重合,真奇事也,為之作歌。」那麼這首題畫詩與《西遊記》到底有何聯系呢?當年胡適只是將之作為吳承恩是《西遊記》作者內證之一舉出,而未論述。我今則追其餘緒,詮釋如次。

《二郎搜山圖歌》寫作在前,《西遊記》寫作在後。小說融合詩意,有因循,有變異。所謂因循有四:其一,二郎所用武器相似。詩雲:「大劍長刀瑩霜雪」,「青鋒一下斷狂虺」;小說第六回「小聖施威降大聖」寫二郎神「腰掛彈弓新月樣,手執三尖兩面三刃槍」,交戰時「兩個鋼刀有見機,一來一往無絲縫」,「那真君抖搜神威,搖身一變,變得身高萬丈,兩只手舉著三尖兩刃神鋒,好便似華山頂上之鋒。」

其二,二郎伏「妖」方法相似。兩者都是於刀槍劍戟之類常規武器之外,藉助鷹犬之力以伏「妖」,詩雲:「名鷹搏拏犬騰嚙」;小說中二郎奉旨降妖,「即點本部神兵,架鷹牽犬,踏弩張弓,縱狂風,霎時過了東洋大海,徑至花果山。」在戰斗中是「縱著鷹犬,搭弩張弓,一齊掩殺」,擒拿孫悟空是上有老君暗算,下有細犬幫忙,才能勉強成功的:「猴王只顧苦戰七聖,卻不知天上墜下這兵器(老君之「金鋼套」),打中了天靈,立不穩腳,跌了一跤,爬將起來就跑;被二郎爺爺的細犬趕上,照腿肚子上一口,又扯了一跌。他睡倒在地……急翻身爬不起來,被七聖一擁按住,即將繩索捆綁,使勾刀穿了琵琶骨,再不能變化。」

其三,二郎戰斗的空間相似。詩中二郎搜山,或「江翻海攪」,或「探穴搗巢」,或「星飛電掣」;小說中二郎與悟空賭斗變化,或變飛禽,或變水族,也是在海、陸、空多維空間作戰。

其四,詩與小說的藝術精神相似。關於《西遊記》的藝術風格,明人袁於令與近人魯迅都有過高見,袁雲:「文不幻不文,幻不極不幻。是知天下極幻之事,乃極真之事;極幻之理,乃極真之理」(《西遊記題詞》);魯雲:「雖述變幻恍惚之事,亦每雜解頤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中國小說史略》)。稍加詮釋,則主要表現三點,一為充滿幻想色彩的變形藝術:將人間變異,經變形處理融入神魔世界;二為別具丘壑的象徵圖畫:以變形化的神魔世界,紀人間變異;三為別具一格的怪誕風格:寓真於幻,寓哀於嬉,寓庄於諧。以此格之於《二郎搜山圖歌》,則是相通的,其就是將現實生活中的「五鬼」、「四凶」(如嚴嵩之流)變形為種種妖魔鬼怪(詳蘇興《吳承恩年譜》);反之則其妖魔形象中有象徵意義:野夫有懷多感激,撫事臨風三嘆息——因而涉筆鬼神,著意人間,亦如吳氏《禹鼎志序》雲:「蓋不專明鬼,時紀人間變異,亦微有鑒戒寓焉」;《二郎搜山圖歌》雖為題畫詩,卻通篇彌漫著一種怪誕風格美。故雲詩與小說之藝術方法、藝術風格如出一轍。就其大旨精神而言,《西遊記》中那斬妖除魔,專救人間災害的孫悟空,當是《二郎搜山圖歌》「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間豈謂無英雄?」那「天問」的形象化答案;孫悟空西天取經,歷經九個人間國度,除玉華縣皆為妖魔橫行的黑暗王國,當是「民災翻出衣冠中,不為猿鶴為沙蟲。坐觀宋室用五鬼,不見虞廷誅四凶」詩句的形象展現;小說所追求的君聖臣賢,政治清明,世間太平的社會理想,「願願主皇圖永固」(第13回)雲雲,與《二郎搜山圖歌》所雲「誰能為我致麟鳳,長令萬年保合清寧功」,何其相似乃爾。難怪胡適說:「這一篇《二郎搜山圖歌》,很可以表示《西遊記》的作者的胸襟和著書的態度了」。

所謂變異有三:其一為詩中二郎所搜獵的是包括「猴老」在內的群妖;小說中二郎卻是奉旨專擒孫悟空。其二,詩分兩段,前段敘事,後段言志,敘事部分著重寫二郎搜山過程;小說則著重寫二郎與孫悟空鬥法,而「搜山」在第6回僅作側寫,一為戰斗之中:「撒放草頭神,向他那水簾洞外」,「一齊掩殺,可憐沖散的妖猴四健將,捉拿靈怪二三千。那些猴,拋戈棄甲,撇劍丟槍;跑的跑,喊的喊;上山的上山,歸洞的歸洞。好似夜貓驚宿鳥,飛灑滿天星」;二為悟空被擒後,二郎上天請賞前對從將說:「賢弟……你們帥眾在此搜山,搜凈之後仍回灌口」;三為第28回美猴王被逐回花果山時,才目睹了二郎搜山之慘況:「那山上花草俱無,煙霞盡絕。峰岩倒塌,林樹焦枯。你道怎麼這等?只因他鬧了天宮,拿上界去,此山被顯聖二郎神率領那梅山七兄弟放火燒壞了」,且有一篇詠敗山頹景的古風為證。這也叫該露的露,該藏的藏,詩與小說異體,各自之著眼點不一樣,藏露之處亦有別。其三,詩與小說的主角倒換了,詩中二郎神是被歌頌的救世英雄,而「猴老」是搜剿對象,在小說中孫悟空是被歌頌的救世英雄,他雖為二郎所擒,但作者的同情仍傾向於他,致有「可恨二郎將我滅,堪嘆小聖把人欺」的詩句。從詩到小說主角的這種變遷反映了作者對小說主人公的選擇過程。中國古代寫猴子的作品除極少數之外,猴子多被寫得有掠人妻女之類妖氣(如小說《陳巡檢梅嶺失妻記》、《西遊記雜劇》等即是)。吳承恩也曾受這一傳統之影響,在《二郎搜山圖歌》中猴族即為妖魔而列入被掃盪之列。唯於《西遊記》,猴氏之形象被吳氏重鑄,從使其以嶄新的面貌立於中國小說藝術形象之林。《西遊記》與《二郎搜山圖歌》的主角盡管轉換了,但二郎原來最神採的精神面貌:「擔山趕太陽」(亦即「救月有矢救日弓」的通俗化說法)的英雄氣概,卻被轉嫁給了孫悟空。《西遊記》第33、46、63、67等回,或由悟空自敘,或由他人介紹,悟空「善會擔山趕日頭」。可見這已成為孫悟空精神世界的組成部分。總之,從詩到小說的種種變異都服從於小說典型化創造的需要。任何懂得文學創作規律的人,都不會以此變異為理由,判《二郎搜山圖歌》與《西遊記》是出於兩個作者之手的。

既然《西遊記》作者之謎仍有人舊話重提,那麼《二郎搜山圖歌》就可作為吳承恩創作《西遊記》的力證之一。將吳承恩《射陽先生存稿》與《西遊記》相比較,我們還可以獲得更多的內證。如《海鶴蟠桃篇》與《西遊記》第5回對蟠桃的描寫,《明堂賦》與《西遊記》中嚴整有序的天上世界,《金陵客窗對雪戲柬朱祠曹》與《西遊記》上天入地的想像,《陌上佳人賦》、《金陵有贈》與四聖試禪心,《對月感秋》(之二)與八戒戲嫦娥的情景,無不有驚人的相似。吳氏於試推崇太白體,他有《太白樓》雲:「獨倚闌干傾一斗,知君應復識狂夫」,引李太白為同道,並將此風帶進小說,他於小說開卷形容水簾洞:「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依」,就化自李白《望廬山瀑布》(其一)之詩句,小說中太白金星身上也有李太白的形神,更不用說全書充溢著李白式的浪漫精神。吳氏於曲獨愛《西廂記》,《射陽先生存稿》中《點絳唇》(之五)、《浣溪沙》(之五)《菩薩蠻》(之三、四)都融入《西廂記》韻味與意象,而《西遊記》之第55回雲女怪「軟香溫玉」,第70回「恢恢無語對東風」,第71回「前身燒了斷頭香」雲雲,皆源自《西廂記》。此外,《西遊記》中還有不少情節借鑒於《幽怪錄》與《酉陽雜俎》,而此二書既為吳承恩短篇小說集《禹鼎志》之模本,則此亦可作為吳著《西遊記》之旁證。

總之,吳承恩《射陽先生存稿》中不僅有《西遊記》的靈魂,還有眾多的肢肢節節。即使我們暫時擱起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與胡適《西遊記考證》中提供的關於《西遊記》作者吳承恩的種種證據,上述《射陽先生存稿》的種種證據也足使否定吳承恩是《西遊記》作者的學者深思:你的否定有多少硬證與力量。

《西遊記》的作者長期存疑,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由魯迅、胡適考定為吳承恩,1921年亞東圖書館出版標點本《西遊記》時,才將吳承恩的大名署之其上。但否吳派卻一直存在著,先是三十年代有俞平伯,繼而是從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一批域外的漢學家。在國內再度引起反響是八十年代初章培恆訪日歸來所寫的《百回本〈西遊記〉是否吳承恩所作》(社會科學戰線》1983/4),章文指出:「明清的各種《西遊記》刊本沒有一部署此書是吳承恩所作;天啟《淮安府志》雖有『吳承恩 《西遊記》』的著錄,但並未說明《西遊記》是通俗小說,而且天啟《淮安府志》的編者是否會著錄一部通俗小說也是問題;復參以《千頃堂書目》,吳作《西遊記》當是游記性質的作品,大概是記述其為荊府紀善時的游蹤的;書中的方言情況復雜,根據現有的材料,只能說長江北部地區的方言是百回本以前的本子就有的,百回本倒是增加了一些吳語方言。因此,它不但不能證明百回本的作者是淮安人吳承恩,倒反而顯出百回本的作者可能是吳語方言區的人;至於其他幾條欲以證明百回本《西遊記》為吳承恩所作的旁證,似也都不能成立,有的甚至可作為非吳承恩作的旁證」。蘇興先生立即著文駁斥章文,並指出章之「否吳說乃是襲自國外學術界」(《介紹、簡評國外及我國台灣學術界對〈西遊記〉作者問題的論述》,《東北師大學報》1986/3)。事隔十多年後,李安綱又重提此案,然他除了重復章培恆先生的理由,就是更增添了此不著邊際的推理,如說「淮賢文目」只收文不收書,但其舉例中《射陽集》四冊就明明是書;說寫《西遊記》前後「沒有四十年功夫是不成的」則毫無依據。唯其口吻更決斷,章文曰《百回本〈西遊記〉是否吳承恩所作》,其文則曰《吳承恩不是〈西遊記〉作者》(《文史知識》96/11)。而且其與章文一樣,以為《二郎搜山圖歌》主要寫搜山過程,而小說「主要的篇幅在於大聖與小聖的賭斗變化上」,「為此人們絕對不能把它看作是《西遊記》的藍本。」因而我從《二郎搜山圖歌》與《西遊記》之不解之緣入手,寫了這篇小文,力證吳承恩是《西遊記》的作者然否,尚祈教於高明。

--------------------------------------------------------------------------------

6. 西遊記有關的研究書籍和其作者

《西遊記》和《羅摩延書》 吳曉鈴 文學研究 1958.l 期
悟空姓車不姓孫 布穀 新民晚報1958.6.2
古典小說戲曲叢考(《吳承恩年譜》、《交遊考》、《論著雜事考》) 劉修業 北京作家出版社 1968.5
玄奘法師二三事 上官紅 天津日報 1968.11.16
中國小說史料(《西遊記》部分) 孔另境 中華書局 1969.6
漫談《西遊記》的主題和孫悟空的形象 李希凡 人民文學 1959.7期
《西遊記》中的金光寺 陳鳴鍾 光明日報 1959.12.13
豬八戒是一個什麼樣的「典型」 李希凡 新港1959.12
孫悟空並非光棍漢 山鷹 新民晚報 1960.2.19
豬八戒的世界觀 吳方 遼寧日報1960.3.17
一個富有現實意義的優秀神話劇——評《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東海 1960.16期
談《西遊記》浪漫精神的時代特色 李希凡 光明日報 1961.1.1
校訂《西遊記•胖姑》折書後 俞平伯 戲劇報1961.1-2期
孫悟空的神通 林放 新民晚報 1961•2•5
論《西遊記》的浪漫主義 南開大學中文系《西遊記》研究小組 光明日報 1961.2.5、12
漫談孫悟空和《西遊記》的時代特色 袁世碩 山東大學學報1961.1期
人參果的幻想和現實 勁草 北京晚報 1961•6•14
孫悟空的性格是怎樣的? (學術動態) 必勝等 羊城晚報1961.6.20
談《西遊記評話》殘文 趙景深 文匯報 1961•7•8
偉大的學者、旅行家、翻譯家玄奘 中國青年報 1961.7• 30
唐三藏取經 向達 北京日報 1961. 8•24
唐三藏在尼泊爾 蘭雯 新民晚報 196l.10•3
吳承恩詠楊柳青詩 王樹村 天津晚報 1961•11•5
《西遊記》的地方色彩 蘇興 江海學刊 1961.11期
奇妙的神話世界——談動畫片《大鬧天宮》 馬克 人民日報1962.5.31
吳承恩 紫荊 雨花1962. 5期
關於《西遊記》的幾個問題 蘇興 文學遺產增刊10輯
玄奘取經 張習孔 工人日報 1962.7•13
取得「真經」首在一個「誠」字 戈弩 北京日報1962•8•9
改編《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體會 王顧明 光明日報 1962.10.16。
《西遊記》的地方色彩 鍾鳳 天津晚報1963•3.17
吳承恩和《西遊記》 兆明 中華書局 1963.3( 1981.3第二版)
從「過火焰山」看吳承恩對情節的處理 陳毓羆 光明日報 1963.5.12、19
孫悟空為什麼用金箍棒 毛瓜 天津晚報1963.6.16
關於《西遊記》中難的性質的分析 李國生 甘肅師范大學學報1963.1期
吳承恩《禹鼎志》的下落 陳留 新民晚報1963.12.11
《西遊記》《聊齋志異》中宗教迷信、神仙鬼怪思想的批判 劉大、張碧波 哈爾濱師范學院學報1964.2期
齊天大聖的「家譜」 楊柳岸 羊城晚報1964.7.5
省圖書館發現一部明刻李卓吾評本《西遊記》 河南日報 1964.12.8
《西遊記》小議 陳推之 光明日報1965.12.19
關於孫悟空反抗的性質和目的 殷光熹 光明日報 1966.4.17
讀《西遊記》隨筆 何惠雲 圖書評論1972.8期
《西遊記》評介 顧岱祖 北京大學學報(試刊)1973.1期。
《三打白骨精》分析 顧岱祖 北京大學學報1973.1期
論《西遊記》 上海師范大學中文系《論<西遊記>》寫作小組《四部古典小說評論》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3.7
瓷枕與《西遊記》 郁博文 光明日報1973.10.8
吳承恩和《西遊記》 王俊年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11
白骨精「齋憎」小議 侯定乾 開封師院學報1975.2期
吳承恩撰書的《先府賓墓誌銘》在准安出土 南波 文物 1975.10期
今日歡呼孫大聖——讀《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周啟成 語文戰線1976.1期
關於「火眼金睛」——《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教學筆記 章啟迪 語文戰線 1976.3期
花果山游記 來俊華 連雲港文藝 1977.1期(江蘇文藝 1978.1期)
論孫悟空 朱彤 安徽師大學報1978.1期
印度史詩《羅摩衍那》 季羨林 世界文學1978.2期
孫悟空是「新興市民」的典型形象嗎?——與朱彤同志商榷 趙明政 安徽師大學報1978.3期
孫悟空形象剖析 邢治平 開封師院學報1978.3期
雲台山、吳承恩與《西遊記》 李洪甫 徐州師范學院學報 1978.3期(群眾論叢1980.1期)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淺析 趙星景 語文教學參考初中版(開封師院)1978.3期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講析 霍旭東 甘肅師大學報 1978.3期
孫悟空形象的階級屬性 簡茂森 安徽師大學報1978. 4期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藝術性 埝任 四川師院學報 1978.4期
孫悟空形象談略 郝世峰 南開大學學報1978. 4-5期
孫悟空與印度史詩 顧子欣 人民日報1978.11.13
試論《西遊記》的思想政治傾向 朱式平 山東師院學報 1978.6期
論孫悟空 劉烈茂 中山大學學報1978.6期
浙江發現吳承恩書寫的兩塊碑文 人民日報1979.2.6
十年沉碑重放光彩——長興縣展出吳承恩書寫的兩塊碑文 黃福根、謝文柏 光明日報1979.3.21
吳承恩書寫的扇面 章里 文物1979.3期。
從孫悟空看《西遊記》的思想傾向 苗壯 遼寧師院學報 1979.1期
孫悟空形象與《西遊記》的思想內容 殷彤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論叢(文學) 1集 1979. 1
追蹤《西遊記》作者吳承恩南行考察報告 蘇興吉林師大學報1979.1期
采拓吳承恩書寫的碑文散記 高子 書法 1979.4期
評《西遊記》 徐應佩、周溶泉 書評 1979.4期
無支祈傳說考 葉德均 戲曲小說叢考 中華書局 1979.5
西遊記研究的資料 同上
試論《西遊記》的思想傾向 羅東升 華南師院學報 197 9.2期
孫悟空形象分析中的幾個問題 嚴雲受 安徽師大學報 1979.2期
淺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中孫悟空藝術形象的塑造 陳宏遂 教學與進修(南京師院鎮江分院) 1979.2期
長興縣所藏趙孟、吳承恩書寫的碑刻 黃福根、謝文柏 文物1979.5期
論吳承恩的思想 朱彤 學習與探索1979.2期
悟空可能不姓孫 蔣星煜 隨筆1979.1集
試論豬八戒的形象塑造 劉毓忱、楊志傑 南開大學學報 1979.4期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淺析 王志武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陝西師大)1979.8期
中國神話對後世文學的影響(《西遊記》部分) 袁珂 文藝論叢 1979. 7輯
《羅摩衍那》淺論 季羨林 外國文學評論1輯 外國文學出版社1979.9
追訪吳承恩的蹤跡 蘇興 隨筆 1979.3集
《西遊記》里的花果山 李洪甫 新華日報1979.12.5
吳承恩及所寫碑文 夏星南 新華日報1979.12.5
吳承恩《西遊記》典型人物論 蘇興 中國古典文學論集(吉林師大社會科學叢書2輯) 吉林師大學報編輯部 1979.12
《西遊記》主題思想的再認識 胡光舟 江漢論壇 1980.1期
也談《西遊記》的思想傾向——與羅東升同志商榷 朱繼琢 華南師院學報 1980.1期
談談《西遊記》注釋中的問題 婁書武、於蘊生 淮陰師專學報1980.1期
「大鬧天宮」新探 羅憲敏 郴州師專學報1980.1期
吳承恩對農民起義的態度 陳澉 求是學刊1980.2期
吳承恩在長興縣書寫的兩塊碑文 夏星 南吉林師大學報 1980. 2期
從唐玄奘和孫悟空的籍貫問題看淮海民間傳說對《西遊記》的影響 張傳藻、顏景常 淮陰師專學報 1980• 2期
孫悟空的故鄉 夏振亞 文匯報1980•6.28
試論《西遊記》前七回的思想傾向 陳澉 北方論叢 1980.3期
國內發現明刊李卓吾評《西遊記》 蓼南 文學遺產 1980.2期
《西遊記》瑣談 蘇興 文學遺產 1980•3期
《西遊記》外文譯本概述 王麗娜 文獻1980.4輯
從兒童喜歡模仿孫悟空想起的 任大星 東海1980.6期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題解(吳承恩《西遊記》部分) 聶石樵 中國青年出版社 1980•6
漫說《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藝術手法 蔣松源 語文教學通訊 1981. 1期
明刻李卓吾評本《西遊記》簡介 古丁 今昔談1981.2期
孫悟空是進口貨嗎? 孫紅芮 廣州日報1981•2.22談
《西遊記》中的一種對偶句 張成材 青海師院學報 1981.1期
孫悟空的血統 蔡國梁 學林漫錄2集 中華書局1981.3
美的歷程(第十章第二節「浪漫洪流」) 李澤厚 文物出版社 1981.3
孫悟空與印度猴王的親緣關系 朱采荻 文文化娛樂 1981.4期
吳承恩的一篇佚文——《准安路醫學教授古逸先生潘公諱思誠傳》 蔣文野、丁乃遲 群眾論叢1981.2期
兒童文學園地開新花——介紹改寫本《西遊記》 徐宗才 人民日報 1981.5.26
陸西星、吳承恩事跡補考 [澳大利亞]柳存仁 中華文史論叢 1981.2輯
中國古典小說講話(《西遊記》部分) 吉林大學中文系編寫組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2
魯迅與胡適關於《西遊記》的通信及爭論 顧農 晉陽學刊 1981. 3期
談談《西遊記》的一些問題 嚴敦易 文獻1981.8輯
孫悟空不是印度僑民——與朱采荻同志商榷 向明 文化娛樂1981.8期
《西遊記》里的神魔問題 高明閣 文學遺產1981.2期
吳承恩《西遊記》第九回問題 蘇興 北方論叢1981•4期
關於孫悟空「國籍」問題的爭論和辨析 劉毓忱 作品與爭鳴1981.8期
淺談《西遊記》的主題思想 佘德余 紹興師專學報 1981.4期
吳承恩 江山 湖南日報1981.9.6
論《西遊記》中神佛與妖魔的對立 陳澉 文史哲 1981.5期
《西遊記》的歷史背景 劉蕙孫 古典文學論叢2輯 齊魯書社1981.9
《西遊記》作者之謎的揭曉 柳和城 書林1981.5期
人物安排與故事情節——從「調芭蕉扇」談故事情節的構成 羅憲敏 名作欣賞1981.5期
《西遊記》與《羅摩衍那》——讀書札記 季羨林 文學遺產 1981.3期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故事探源 譚家健 文學遺產 1981.3期
神魔小說《西遊記》的主旨 儲大泓 讀《中國小說史略》札記(第五章) 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10
關於《羅摩衍那》的中國文獻及其價值 趙國華 社會科學戰線 1981. 4期
中國文學古籍選介(《西遊記》部分) 魏凱、陰通三、石林編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12
說苑珍聞(《西遊記》部分) 陳汝衡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12
評《真假美猴王》 馮立三 光明日報1981.12.10
喜笑悲歌氣傲然——訪吳承恩「射陽簃」遺址 秦九鳳 文學報1981.1
2.31
吳承恩和《西遊記》的創作 劉澤球等 江蘇教育(中學版) 1981.12期
吳承恩寫《西遊記》的故事 姜威等 民間文學1982.2期
談談《李卓吾先生批評西遊記》 蓼南 今昔談1982.2期
試論《西遊記》的思想傾向 劉遠達 思想戰線1982.1期
新發現的與吳承恩有關的幾塊墓誌銘考略 劉懷玉 東北師大學報1982.1期
讀《新發現的與吳承恩有關的幾塊墓誌銘考略》 蘇興 同上
為什麼說《西遊記》故事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曹礎基、陳新璋、羅東升 中國古代文學史問答 廣東人民出版社1982.1
人民群眾為什麼喜愛孫悟空 同上
中國古代小說戲曲舉要(《西遊記》部分) 黎宏基編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2
《羅摩衍那》在藏族地區的流行和發展 洛珠加措作 曲將才讓譯 青海日報1982.2.14
線索錯綜 對比鮮明——《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藝術性 徐應佩、周溶泉、吳功正 國古典文學名著賞析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5
跋吳承恩書《甲午中秋宿金山寺》詩 徐沁君 揚州師院學報 1982.1期
吳承恩與淮安 陳民牛 新華日報1982.3.28
豬八戒與孫悟空——談小說中「靈與肉」的對偶形象 揚江柱 芳草1982.4期
階級分析與道德分析——關於評價古典文學作品中藝術形象的標准問題(《西遊記》部分) 張春樹 社會科學輯刊 1982.2期
論《西遊記》的神奇性 裴樹海 雷州師專學報1982.l期
《大唐西域記》的民間文學價值 劉守華 民間文藝集刊2集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2.4
一個並不虔誠的佛教徒——談孫悟空的形象並和劉遠達同志商榷 何思玉 想戰線1982.3期
歷史上的玄奘和小說中的唐僧 李遵義、劉明 歷史知識 1982.3期
魯迅論《西遊記》 王永生 天津社會科學1982.3期
《西遊記》研究 袁珂神話論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7
吳承恩與水簾洞 李洪甫 文匯報1982. 7.26
《西遊記》不是「破心中賊」的「政治小說」——雲大中文系古典文學研究會討論綜述 曾明 思想戰線1982.4期
三段法——《西遊記》的重要表現手法 潘壽全 學術論壇 1982.4期
略談吳承恩的文藝思想 鍾揚 安徽師大學報1982.3期
「酌奇而不失其真」——從《西遊記》談到《格列佛游記》 王季深 新民晚報1982.9.13
論《西遊記》的宗教批判 朱彤 北方論叢1982.5期
無支祁哈努曼孫悟空通考 肖兵 文學評論 1982.5期
從神魔關系論《西遊記》的主題思想 丁黎 學術月刊 1982.9期
也談《西遊記》中神佛與妖魔的關系——兼答陳澉同志 趙明政文史哲 1982.5期
我對《西遊記》的一些看法 傅繼俊 文史哲1982.5期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成書時代考辨 李時人、蔡鏡浩 徐州師范學院學報1982.3期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寫作時代蠡測 劉堅 中國語文 1982.5期
也談《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形象——兼評研究《西遊記》的方法劉士昀 思想戰線1982.5期
關於《西遊記》的思想傾向——與劉遠達同志商榷 彭榮生 思想戰線1982.5期
閑話豬八戒 曠源 山茶 1982. 5期
印度文學在中國 季羨林 中印文化關系史論文集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5
《西遊記》裡面的印度成分 同上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校注《大唐西城記》前言 同上
中國小說史(第三編第七章「《西遊記》」) 北京大學中文系 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11
中國小說史簡編(第六章「《西遊記》」) 南開大學中文系 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5
羅摩衍那初探 季羨林 外國文學出版社1979.9
吳承恩和西遊記 胡光舟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7
梵語文學史(第二編第四章「『最初的詩』《羅摩衍那》」) 金克木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12
吳承恩年譜 蘇興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0.12
吳承恩小傳 蘇興 百花文藝出版社 1981.8
(劉耿大編)
《西遊記》人物分析 李辰冬 暢流 6卷10期 1953台北
《西遊記》與明代社會 李辰冬 暢流6卷11期1953
評《西遊記》 高小陽、顧陽 文學月刊3卷8期1955台北
評《西遊記》 高小陽 文學月刊3卷9、10. 11期 1955
《西遊記》圖譜 廣智書局1956香港
《西遊記》本事考 羅錦堂 學粹2卷3期1960台北
談《西遊》寓意 謝雲飛 文海 3期 1963台北
說《西遊》 趙聰 文學世界43期1964香港
中國四大小說之研究 趙聰 友聯書店 1964香港
《西遊記》的明刻本——倫敦所見中國小說書目提要之一 柳存仁 新亞學報5-2 1963香港
《西遊記》祖本考的再商榷 杜德橋 新亞學報6-2 1964
陸西星之參同契測疏 清華學報 新7卷1期1968台北
中國的水神傳說和《西遊記》 陳炳良 國語日報 1971.12.25
明清小說研究論文集續編 香港 中國語文學社 1970
《西遊記》研究 夏志清、夏志安 現代文學 4 5期 1971.12
我國俗文學與印度文學之關系 盧元駿 書目季刊7卷 2期1972 台北
英雄詩——《西遊記》的另一個觀察 余國藩 中國時報 1973.12. 13、14 台北
《西遊記》與中國古代政治 薩孟武 三民書局1974台北
佛教故實與中國小說 台靜農 東方文化12卷1期 1976香港
中國古典小說論集 林以亮等 幼獅文化公司1975台北
《西遊記》的第八十一難 傅述先 竹軒時語 水芙蓉出版公司 1976 台北
印度的兩大史詩 糜文開 香港商務印書館 1961
《羅摩衍那史詩》與我國小說《西遊記》 糜文開 印度文化十八篇 台北東大 1977
《西遊記》的象徵世界 黃慶萱 幼獅月刊46卷3期 1977 台北
陸西星傳 和風堂讀書記 香港龍門書店 1977
論沙僧 張靜仁 中外文學 9卷 1期 1980 台北
《西遊記》韻文部分的修辭手法 蘇其康 新亞學術集刊 1期 1978 台北
笑談《西遊記》 姚永萼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1980
《西遊記》中若干情節本源的探討——讀慈恩傳記 曹仕邦 中國學人 1期 1970(幼獅月刊 41卷 3期1975)
羅摩衍那在中國(Rāmāyana in Chna) 羅怙•毗羅(Dr.Rashu Vira)、山本(Dr.Chikyo yam amoto) 1938、1955
同源的傳說(The KaPPa Legend)石田英一郎 民間文學研究(Fo1klore Studies) No.9 1950
真實的三藏及其它(The Real Tripitaka and other Pieces) 阿瑟•韋理( Arthur Waley)紐約麥克米蘭出版社 倫敦艾倫與昂溫出版社 1952
遠東猿猴傳奇(Far Eastern Monkey Lore)卡薩爾(U.A.Casal)日本紀念文集(Monumenta Nipponica) No. 12 1956
評路易•艾維諾爾的法譯本《西遊記》德米耶維勒(P.Demi..ville)通報(Toung Pao)XIV13-5荷蘭
中國小說(The chinese Novd)福伊爾沃克爾(Fener-Werker,yi-tse Met)東方古典文學探研( Approaches to the Oriental Classics)紐約 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1959
中國神話(CBinese Mythology)吳益泰(Du-I-Tai)拉魯斯神學網路全書 紐約普羅米修斯出版社 倫敦巴奇沃思出版社 1959
中國文學的歷史導論(Chinese Aiterature:A Historical Introction)陳綬頤(Chen Shou-yi)紐約羅納德出版社1961
佛教道教影響中國小說考(Buddhist nd Taoist Influences on Chinese Novels)柳存仁(Liu Ts』un--yan)威斯巴登奧托•哈拉索維茨(Wiesbaden,Otto Harrassouwitz)出版社1962
西遊記的原型(The Prototypes of Monkey)柳存仁(Liu Ts』un-yan)通報(Toung Pao) 51:1 1964荷蘭
關干猴與奧德賽的比較解說(Notes for a Comparison of the Odyssey and Monkey) 哈里特•戴伊(Harriet Dye)東西萬文學(Literature East and West) 8:1 1964
吳承恩評傳(Wu Ch』eng-en:His Life and Career)柳存仁 萊頓E.J.布里爾出版社 1967
兩部明代小說的新透視:西遊記和西遊補(New Perspecfi-ves on two Ming Novels:Hsi-yu Chi and Hsi-yu Pn) 溫玲(Wenlin)中國仁道之研究美國麥迪遜出版社 密爾沃基出版社 英國倫敦出版社 1968
中國古典小說評介(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A Critical Introction) 夏志清(Hsia Chih-is』iug) 紐約、倫敦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 1968
中國小說研究論著目錄(Chinese Fiction:A Bibliography of Books and Articl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李田意(Li Tien-yi) 紐黑文耶魯大學遠東出版社 1968(126-132頁有評介《西遊記》的內容)
《西遊記》: 16世紀中國小說前史之研究(The Hsi-yu Chi A Study of Antecendent to the Sixteenth Century Chinese NoveL) 杜德橋(Glen Dubridge) 紐約劍橋大學出版社1970 1979
對此書的評介文章,有以下各篇:
①夏志清亞洲研究雜志(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XXX,4
②王安布羅西奧《Wang Ambrosio》西班牙東方學會會報(Boletin de la Asociacion Espano la de OdeientaliSt8S)Vll
③安德烈•萊維(Andr在Levy)通報(Toung Pao,Leiden)LVll 5
④多爾比(W.Dolby) 亞洲要聞(Asia Major) 倫敦
⑤肯尼思•佩(Kenneth Pai) 美國東方學會會志(JOurnal Of American Orientsl Society)XCll 2巴爾的摩
⑥楊•溫斯頓(Yang Winston L.Y.楊聯升) 亞洲研究雜志(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安阿伯
⑦赫羅納莫瓦--諾沃特納(z.Heronamova-Novotna)東方學會錄(Archiv Orienta1ni)XLI 4 布拉格
羅摩衍那——印度與亞洲歷史聯系和文化傳播的媒介(Romayana-An Instrument of Historical Cantact and Cultural India and Asia)德塞•N•桑托西(Santosh N. Desai)亞洲研究雜志(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30:1 1970
評阿瑟•韋理(Arthur Waley)譯《猴》(Monkey) 利昂內羅•蘭西奧蒂(Lione11o Lanciotti)東西方雜志(East & West)XXlll 3-4
吳承恩:生平與經歷(Wu Ch』eng-en:His Life and Career)和風堂讀書記(Selected Papers ftom the Hall of Harmonious Wind)香港龍門書店 1977
《西遊記》成書的新研究(A New Study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Hsi-yu Chi)東方文化學院學報(Acta Asia: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astern Culture )32 1977 東京
評波蘭塔杜什•茲比科斯基《西遊記》譯本《猴子造反》拉勃卡——科切羅瓦東方學評論( Przeglad Orienta-listyczny)4
《西遊記》和《紅樓夢》的寓言(Allegory in Hsi-yu Chi and Hung-Lon Meng) 蒲安迪(A.H.Plaks) 中國敘事體文學評論集(Chinese Narrative:Critical and Theoretical Essays)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1977
有關「探索」的神話和喜劇——從唐•吉訶德和哈克貝里•費恩看《西遊記》( Mythic and Comic Aspects of the Quest:Hsi-yu Chi as seen through Don Quixote and Huckleberry Finn) 新加坡大學出版社1977
於國藩英譯本《西遊記》書評:
①波拉德(D.E.Pollard)東方與非洲研究學院學報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ontal and African StndinS,LOndon)XLI,3 1978 倫敦
③王靖宇(Wang,John C.Y.) 亞洲研究雜志(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Ann Arbor)XXXVⅡ,4 1978
中國《譬喻經》中的羅摩故事( La Legende de Rama dans sun Auvdana Chinois)西特萊•勒維(Sytlain Lervui)
中國小說的改編技巧——談《西遊記》第九章 阿爾薩斯•嚴 中國文學一卷2期 1979

大家一起來來來:既然是要研究,就要盡可能地多一點。

7. 從古至今考上狀元的人,其中有多少個是最後做到丞相的

郭子儀 唐朝 武狀元出身
郭子儀(687—781)唐代大將,華州鄭(今陝西華縣)人。以武舉累官天德軍(今內蒙烏拉特旗西)使,九原(烏拉特旗北)太守,朔方節度使等。晚年被封為汾陽郡王,進位太尉。他一生歷仕玄、肅、代、德四朝。這個時期,唐王朝的封建統治已開始走向下坡路,政治日趨黑暗,吏治更加腐敗,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不斷尖銳化。唐玄宗天寶之季爆發的「安史之亂」加劇了唐朝內部統一與分裂,集權與割據的斗爭,繼之而來的是吐蕃和回紇上層統治集團的侵擾,不斷威脅著唐王朝的邊境安全。郭子儀正是在這種激劇而復雜的社會矛盾斗爭中,為維護國家的統一表現了傑出的軍事才能,立下了不朽的功勛。他一生的活動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階段,

8. 格言雜志推薦過的書有關西遊記的

《西遊記》和《羅摩延書》 吳曉鈴 文學研究 1958.l 期
悟空姓車不姓孫 布穀 新民晚報1958.6.2
古典小說戲曲叢考(《吳承恩年譜》、《交遊考》、《論著雜事考》) 劉修業 北京作家出版社 1968.5
玄奘法師二三事 上官紅 天津日報 1968.11.16
中國小說史料(《西遊記》部分) 孔另境 中華書局 1969.6
漫談《西遊記》的主題和孫悟空的形象 李希凡 人民文學 1959.7期
《西遊記》中的金光寺 陳鳴鍾 光明日報 1959.12.13
豬八戒是一個什麼樣的「典型」 李希凡 新港1959.12
孫悟空並非光棍漢 山鷹 新民晚報 1960.2.19
豬八戒的世界觀 吳方 遼寧日報1960.3.17
一個富有現實意義的優秀神話劇——評《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東海 1960.16期
談《西遊記》浪漫精神的時代特色 李希凡 光明日報 1961.1.1
校訂《西遊記•胖姑》折書後 俞平伯 戲劇報1961.1-2期
孫悟空的神通 林放 新民晚報 1961•2•5
論《西遊記》的浪漫主義 南開大學中文系《西遊記》研究小組 光明日報 1961.2.5、12
漫談孫悟空和《西遊記》的時代特色 袁世碩 山東大學學報1961.1期
人參果的幻想和現實 勁草 北京晚報 1961•6•14
孫悟空的性格是怎樣的? (學術動態) 必勝等 羊城晚報1961.6.20
談《西遊記評話》殘文 趙景深 文匯報 1961•7•8
偉大的學者、旅行家、翻譯家玄奘 中國青年報 1961.7• 30
唐三藏取經 向達 北京日報 1961. 8•24
唐三藏在尼泊爾 蘭雯 新民晚報 196l.10•3
吳承恩詠楊柳青詩 王樹村 天津晚報 1961•11•5
《西遊記》的地方色彩 蘇興 江海學刊 1961.11期
奇妙的神話世界——談動畫片《大鬧天宮》 馬克 人民日報1962.5.31
吳承恩 紫荊 雨花1962. 5期
關於《西遊記》的幾個問題 蘇興 文學遺產增刊10輯
玄奘取經 張習孔 工人日報 1962.7•13
取得「真經」首在一個「誠」字 戈弩 北京日報1962•8•9
改編《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體會 王顧明 光明日報 1962.10.16。
《西遊記》的地方色彩 鍾鳳 天津晚報1963•3.17
吳承恩和《西遊記》 兆明 中華書局 1963.3( 1981.3第二版)
從「過火焰山」看吳承恩對情節的處理 陳毓羆 光明日報 1963.5.12、19
孫悟空為什麼用金箍棒 毛瓜 天津晚報1963.6.16
關於《西遊記》中難的性質的分析 李國生 甘肅師范大學學報1963.1期
吳承恩《禹鼎志》的下落 陳留 新民晚報1963.12.11
《西遊記》《聊齋志異》中宗教迷信、神仙鬼怪思想的批判 劉大、張碧波 哈爾濱師范學院學報1964.2期
齊天大聖的「家譜」 楊柳岸 羊城晚報1964.7.5
省圖書館發現一部明刻李卓吾評本《西遊記》 河南日報 1964.12.8
《西遊記》小議 陳推之 光明日報1965.12.19
關於孫悟空反抗的性質和目的 殷光熹 光明日報 1966.4.17
讀《西遊記》隨筆 何惠雲 圖書評論1972.8期
《西遊記》評介 顧岱祖 北京大學學報(試刊)1973.1期。
《三打白骨精》分析 顧岱祖 北京大學學報1973.1期
論《西遊記》 上海師范大學中文系《論<西遊記>》寫作小組《四部古典小說評論》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3.7
瓷枕與《西遊記》 郁博文 光明日報1973.10.8
吳承恩和《西遊記》 王俊年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11
白骨精「齋憎」小議 侯定乾 開封師院學報1975.2期
吳承恩撰書的《先府賓墓誌銘》在准安出土 南波 文物 1975.10期
今日歡呼孫大聖——讀《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周啟成 語文戰線1976.1期
關於「火眼金睛」——《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教學筆記 章啟迪 語文戰線 1976.3期
花果山游記 來俊華 連雲港文藝 1977.1期(江蘇文藝 1978.1期)
論孫悟空 朱彤 安徽師大學報1978.1期
印度史詩《羅摩衍那》 季羨林 世界文學1978.2期
孫悟空是「新興市民」的典型形象嗎?——與朱彤同志商榷 趙明政 安徽師大學報1978.3期
孫悟空形象剖析 邢治平 開封師院學報1978.3期
雲台山、吳承恩與《西遊記》 李洪甫 徐州師范學院學報 1978.3期(群眾論叢1980.1期)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淺析 趙星景 語文教學參考初中版(開封師院)1978.3期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講析 霍旭東 甘肅師大學報 1978.3期
孫悟空形象的階級屬性 簡茂森 安徽師大學報1978. 4期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藝術性 埝任 四川師院學報 1978.4期
孫悟空形象談略 郝世峰 南開大學學報1978. 4-5期
孫悟空與印度史詩 顧子欣 人民日報1978.11.13
試論《西遊記》的思想政治傾向 朱式平 山東師院學報 1978.6期
論孫悟空 劉烈茂 中山大學學報1978.6期
浙江發現吳承恩書寫的兩塊碑文 人民日報1979.2.6
十年沉碑重放光彩——長興縣展出吳承恩書寫的兩塊碑文 黃福根、謝文柏 光明日報1979.3.21
吳承恩書寫的扇面 章里 文物1979.3期。
從孫悟空看《西遊記》的思想傾向 苗壯 遼寧師院學報 1979.1期
孫悟空形象與《西遊記》的思想內容 殷彤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論叢(文學) 1集 1979. 1
追蹤《西遊記》作者吳承恩南行考察報告 蘇興吉林師大學報1979.1期
采拓吳承恩書寫的碑文散記 高子 書法 1979.4期
評《西遊記》 徐應佩、周溶泉 書評 1979.4期
無支祈傳說考 葉德均 戲曲小說叢考 中華書局 1979.5
西遊記研究的資料 同上
試論《西遊記》的思想傾向 羅東升 華南師院學報 197 9.2期
孫悟空形象分析中的幾個問題 嚴雲受 安徽師大學報 1979.2期
淺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中孫悟空藝術形象的塑造 陳宏遂 教學與進修(南京師院鎮江分院) 1979.2期
長興縣所藏趙孟、吳承恩書寫的碑刻 黃福根、謝文柏 文物1979.5期
論吳承恩的思想 朱彤 學習與探索1979.2期
悟空可能不姓孫 蔣星煜 隨筆1979.1集
試論豬八戒的形象塑造 劉毓忱、楊志傑 南開大學學報 1979.4期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淺析 王志武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陝西師大)1979.8期
中國神話對後世文學的影響(《西遊記》部分) 袁珂 文藝論叢 1979. 7輯
《羅摩衍那》淺論 季羨林 外國文學評論1輯 外國文學出版社1979.9
追訪吳承恩的蹤跡 蘇興 隨筆 1979.3集
《西遊記》里的花果山 李洪甫 新華日報1979.12.5
吳承恩及所寫碑文 夏星南 新華日報1979.12.5
吳承恩《西遊記》典型人物論 蘇興 中國古典文學論集(吉林師大社會科學叢書2輯) 吉林師大學報編輯部 1979.12
《西遊記》主題思想的再認識 胡光舟 江漢論壇 1980.1期
也談《西遊記》的思想傾向——與羅東升同志商榷 朱繼琢 華南師院學報 1980.1期
談談《西遊記》注釋中的問題 婁書武、於蘊生 淮陰師專學報1980.1期
「大鬧天宮」新探 羅憲敏 郴州師專學報1980.1期
吳承恩對農民起義的態度 陳澉 求是學刊1980.2期
吳承恩在長興縣書寫的兩塊碑文 夏星 南吉林師大學報 1980. 2期
從唐玄奘和孫悟空的籍貫問題看淮海民間傳說對《西遊記》的影響 張傳藻、顏景常 淮陰師專學報 1980• 2期
孫悟空的故鄉 夏振亞 文匯報1980•6.28
試論《西遊記》前七回的思想傾向 陳澉 北方論叢 1980.3期
國內發現明刊李卓吾評《西遊記》 蓼南 文學遺產 1980.2期
《西遊記》瑣談 蘇興 文學遺產 1980•3期
《西遊記》外文譯本概述 王麗娜 文獻1980.4輯
從兒童喜歡模仿孫悟空想起的 任大星 東海1980.6期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題解(吳承恩《西遊記》部分) 聶石樵 中國青年出版社 1980•6
漫說《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藝術手法 蔣松源 語文教學通訊 1981. 1期
明刻李卓吾評本《西遊記》簡介 古丁 今昔談1981.2期
孫悟空是進口貨嗎? 孫紅芮 廣州日報1981•2.22談
《西遊記》中的一種對偶句 張成材 青海師院學報 1981.1期
孫悟空的血統 蔡國梁 學林漫錄2集 中華書局1981.3
美的歷程(第十章第二節「浪漫洪流」) 李澤厚 文物出版社 1981.3
孫悟空與印度猴王的親緣關系 朱采荻 文文化娛樂 1981.4期
吳承恩的一篇佚文——《准安路醫學教授古逸先生潘公諱思誠傳》 蔣文野、丁乃遲 群眾論叢1981.2期
兒童文學園地開新花——介紹改寫本《西遊記》 徐宗才 人民日報 1981.5.26
陸西星、吳承恩事跡補考 [澳大利亞]柳存仁 中華文史論叢 1981.2輯
中國古典小說講話(《西遊記》部分) 吉林大學中文系編寫組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2
魯迅與胡適關於《西遊記》的通信及爭論 顧農 晉陽學刊 1981. 3期
談談《西遊記》的一些問題 嚴敦易 文獻1981.8輯
孫悟空不是印度僑民——與朱采荻同志商榷 向明 文化娛樂1981.8期
《西遊記》里的神魔問題 高明閣 文學遺產1981.2期
吳承恩《西遊記》第九回問題 蘇興 北方論叢1981•4期
關於孫悟空「國籍」問題的爭論和辨析 劉毓忱 作品與爭鳴1981.8期
淺談《西遊記》的主題思想 佘德余 紹興師專學報 1981.4期
吳承恩 江山 湖南日報1981.9.6
論《西遊記》中神佛與妖魔的對立 陳澉 文史哲 1981.5期
《西遊記》的歷史背景 劉蕙孫 古典文學論叢2輯 齊魯書社1981.9
《西遊記》作者之謎的揭曉 柳和城 書林1981.5期
人物安排與故事情節——從「調芭蕉扇」談故事情節的構成 羅憲敏 名作欣賞1981.5期
《西遊記》與《羅摩衍那》——讀書札記 季羨林 文學遺產 1981.3期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故事探源 譚家健 文學遺產 1981.3期
神魔小說《西遊記》的主旨 儲大泓 讀《中國小說史略》札記(第五章) 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10
關於《羅摩衍那》的中國文獻及其價值 趙國華 社會科學戰線 1981. 4期
中國文學古籍選介(《西遊記》部分) 魏凱、陰通三、石林編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12
說苑珍聞(《西遊記》部分) 陳汝衡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12
評《真假美猴王》 馮立三 光明日報1981.12.10
喜笑悲歌氣傲然——訪吳承恩「射陽簃」遺址 秦九鳳 文學報1981.1
2.31
吳承恩和《西遊記》的創作 劉澤球等 江蘇教育(中學版) 1981.12期
吳承恩寫《西遊記》的故事 姜威等 民間文學1982.2期
談談《李卓吾先生批評西遊記》 蓼南 今昔談1982.2期
試論《西遊記》的思想傾向 劉遠達 思想戰線1982.1期
新發現的與吳承恩有關的幾塊墓誌銘考略 劉懷玉 東北師大學報1982.1期
讀《新發現的與吳承恩有關的幾塊墓誌銘考略》 蘇興 同上
為什麼說《西遊記》故事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曹礎基、陳新璋、羅東升 中國古代文學史問答 廣東人民出版社1982.1
人民群眾為什麼喜愛孫悟空 同上
中國古代小說戲曲舉要(《西遊記》部分) 黎宏基編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2
《羅摩衍那》在藏族地區的流行和發展 洛珠加措作 曲將才讓譯 青海日報1982.2.14
線索錯綜 對比鮮明——《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藝術性 徐應佩、周溶泉、吳功正 國古典文學名著賞析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5
跋吳承恩書《甲午中秋宿金山寺》詩 徐沁君 揚州師院學報 1982.1期
吳承恩與淮安 陳民牛 新華日報1982.3.28
豬八戒與孫悟空——談小說中「靈與肉」的對偶形象 揚江柱 芳草1982.4期
階級分析與道德分析——關於評價古典文學作品中藝術形象的標准問題(《西遊記》部分) 張春樹 社會科學輯刊 1982.2期
論《西遊記》的神奇性 裴樹海 雷州師專學報1982.l期
《大唐西域記》的民間文學價值 劉守華 民間文藝集刊2集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2.4
一個並不虔誠的佛教徒——談孫悟空的形象並和劉遠達同志商榷 何思玉 想戰線1982.3期
歷史上的玄奘和小說中的唐僧 李遵義、劉明 歷史知識 1982.3期
魯迅論《西遊記》 王永生 天津社會科學1982.3期
《西遊記》研究 袁珂神話論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7
吳承恩與水簾洞 李洪甫 文匯報1982. 7.26
《西遊記》不是「破心中賊」的「政治小說」——雲大中文系古典文學研究會討論綜述 曾明 思想戰線1982.4期
三段法——《西遊記》的重要表現手法 潘壽全 學術論壇 1982.4期
略談吳承恩的文藝思想 鍾揚 安徽師大學報1982.3期
「酌奇而不失其真」——從《西遊記》談到《格列佛游記》 王季深 新民晚報1982.9.13
論《西遊記》的宗教批判 朱彤 北方論叢1982.5期
無支祁哈努曼孫悟空通考 肖兵 文學評論 1982.5期
從神魔關系論《西遊記》的主題思想 丁黎 學術月刊 1982.9期
也談《西遊記》中神佛與妖魔的關系——兼答陳澉同志 趙明政文史哲 1982.5期
我對《西遊記》的一些看法 傅繼俊 文史哲1982.5期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成書時代考辨 李時人、蔡鏡浩 徐州師范學院學報1982.3期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寫作時代蠡測 劉堅 中國語文 1982.5期
也談《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形象——兼評研究《西遊記》的方法劉士昀 思想戰線1982.5期
關於《西遊記》的思想傾向——與劉遠達同志商榷 彭榮生 思想戰線1982.5期
閑話豬八戒 曠源 山茶 1982. 5期
印度文學在中國 季羨林 中印文化關系史論文集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5
《西遊記》裡面的印度成分 同上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校注《大唐西城記》前言 同上
中國小說史(第三編第七章「《西遊記》」) 北京大學中文系 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11
中國小說史簡編(第六章「《西遊記》」) 南開大學中文系 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5
羅摩衍那初探 季羨林 外國文學出版社1979.9
吳承恩和西遊記 胡光舟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7
梵語文學史(第二編第四章「『最初的詩』《羅摩衍那》」) 金克木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12
吳承恩年譜 蘇興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0.12
吳承恩小傳 蘇興 百花文藝出版社 1981.8
(劉耿大編)
《西遊記》人物分析 李辰冬 暢流 6卷10期 1953台北
《西遊記》與明代社會 李辰冬 暢流6卷11期1953
評《西遊記》 高小陽、顧陽 文學月刊3卷8期1955台北
評《西遊記》 高小陽 文學月刊3卷9、10. 11期 1955
《西遊記》圖譜 廣智書局1956香港
《西遊記》本事考 羅錦堂 學粹2卷3期1960台北
談《西遊》寓意 謝雲飛 文海 3期 1963台北
說《西遊》 趙聰 文學世界43期1964香港
中國四大小說之研究 趙聰 友聯書店 1964香港
《西遊記》的明刻本——倫敦所見中國小說書目提要之一 柳存仁 新亞學報5-2 1963香港
《西遊記》祖本考的再商榷 杜德橋 新亞學報6-2 1964
陸西星之參同契測疏 清華學報 新7卷1期1968台北
中國的水神傳說和《西遊記》 陳炳良 國語日報 1971.12.25
明清小說研究論文集續編 香港 中國語文學社 1970
《西遊記》研究 夏志清、夏志安 現代文學 4 5期 1971.12
我國俗文學與印度文學之關系 盧元駿 書目季刊7卷 2期1972 台北
英雄詩——《西遊記》的另一個觀察 余國藩 中國時報 1973.12. 13、14 台北
《西遊記》與中國古代政治 薩孟武 三民書局1974台北
佛教故實與中國小說 台靜農 東方文化12卷1期 1976香港
中國古典小說論集 林以亮等 幼獅文化公司1975台北
《西遊記》的第八十一難 傅述先 竹軒時語 水芙蓉出版公司 1976 台北
印度的兩大史詩 糜文開 香港商務印書館 1961
《羅摩衍那史詩》與我國小說《西遊記》 糜文開 印度文化十八篇 台北東大 1977
《西遊記》的象徵世界 黃慶萱 幼獅月刊46卷3期 1977 台北
陸西星傳 和風堂讀書記 香港龍門書店 1977
論沙僧 張靜仁 中外文學 9卷 1期 1980 台北
《西遊記》韻文部分的修辭手法 蘇其康 新亞學術集刊 1期 1978 台北
笑談《西遊記》 姚永萼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1980

9. 二郎搜山的二郎搜山圖歌

明代作家吳承恩有《二郎搜山圖歌》雲:
李在唯聞畫山水,不謂兼能貌神鬼。筆端變幻真駭人,意態如生狀奇詭。少年都美清源公,指揮部從揚靈風。星飛電掣各奉命,搜羅要使山林空。名鷹搏拏犬騰嚙,大劍長刀瑩霜雪。猴老難延欲斷魂,狐娘空灑嬌啼血。江翻海攪走六丁,紛紛水怪無留縱。青鋒一下斷狂虺,金鏁交纏擒毒龍。神兵獵妖猶獵獸,探穴搗巢無逸寇。平生氣焰安在哉,牙爪雖存敢馳驟。我聞古聖開鴻蒙,命官絕地天之通。軒轅鑄鏡禹鑄鼎,四方民物俱昭融。後來羣魔出孔竅,白晝搏人繁聚嘯。終南進士老鍾馗,空向宮闈啖虛耗。民災翻出衣冠中,不為猿鶴為沙蟲。坐觀宋室用五鬼,不見虞廷誅四凶。野夫有懷多感激,撫事臨風三嘆息。胸中磨損斬邪刀,欲起平之恨無力。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間豈謂無英雄?誰能為我致麟鳳,長令萬年保合清寧功。
【注釋】(1)豸()史:執法官吏,屬刑部,(2)青氈再還:《晉書·王羲之傳》附王獻之:「夜卧齋中,而有人入其室,盜物都盡。獻之徐曰:『偷兒,青氈我家舊物,可特置之』。群偷驚走。」後以「青氈」指代故家舊物。(3)寶劍重合:傳說干將、莫邪二人為夫婦。楚王命干將鑄劍。三年鑄成雌雄二劍,分別命名干將、莫邪。干將自知劍成後必將被殺,故藏雌劍不獻,留給其子,希望為他報仇。後其子赤鼻終於向暴君報了仇,而二劍重合。事見《搜神記》和《列異傳》。(4)都:美。清源公,指二郎神。(5)搏拿:搏擊。騰嚙:跳躍咬嚙。鷹和犬是搜山的主要幫手。(6)此句謂刀劍像白雪青霜一樣晶瑩閃光。(7)六丁:火神。也是搜山除妖的助手。(8)青鋒:劍。虺(hui):毒蛇,毒蟲。(9)逸:逃逸。(10)敢馳驟:(妖邪)再也不敢逞威。(11)鴻蒙: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狀態。(12)絕地天之通:使天地各得其所,人於其間建立固定的綱紀秩序。(13)啗(dan):吃。耗:鼠。虛耗:意指鬼。傳說鍾馗捉鬼而啗之。(14)五鬼:宋真宗朝,王欽若、丁謂、林特、陳彭年、劉承珪五人姦邪險偽,但能得到皇帝的歡心。時稱「五鬼」。(15)虞:虞舜。四凶:傳說舜流放的四人或四族首領。《尚書·堯典》:「流共工於幽州,放驩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ji gun)於羽山,四罪而天下感服。」(16)致麟鳳:將能使天下清寧的好意見上呈給聖主。麟:《春秋》杜預註:「麟者仁壽,聖王之嘉瑞也。」鳳:比喻有聖德之人。
這首詩見諸吳承恩詩文集《射陽先生存稿》卷一。胡適在《西遊記考證》中指出:「這一篇《二郎搜山圖歌》很可以表示《西遊記》的作者的胸襟和著書的態度了」。
這首題畫詩與《西遊記》到底有何聯系呢?當年胡適只是將之作為吳承恩是《西遊記》作者內證之一舉出,而未論述。我今則追其餘緒,詮釋如次。
《二郎搜山圖歌》寫作在前,《西遊記》寫作在後。小說融合詩意,有因循,有變異。所謂因循有四:其一,二郎所用武器相似。詩雲:「大劍長刀瑩霜雪」,「青鋒一下斷狂虺」;小說第六回「小聖施威降大聖」寫二郎神「腰掛彈弓新月樣,手執三尖兩面三刃槍」,交戰時「兩個鋼刀有見機,一來一往無絲縫」,「那真君抖搜神威,搖身一變,變得身高萬丈,兩只手舉著三尖兩刃神鋒,好便似華山頂上之鋒。」
其二,二郎伏「妖」方法相似。兩者都是於刀槍劍戟之類常規武器之外,藉助鷹犬之力以伏「妖」,詩雲:「名鷹搏拏犬騰嚙」;小說中二郎奉旨降妖,「即點本部神兵,架鷹牽犬,踏弩張弓,縱狂風,霎時過了東洋大海,徑至花果山。」在戰斗中是「縱著鷹犬,搭弩張弓,一齊掩殺」,擒拿孫悟空是上有老君暗算,下有細犬幫忙,才能勉強成功的:「猴王只顧苦戰七聖,卻不知天上墜下這兵器(老君之「金鋼套」),打中了天靈,立不穩腳,跌了一跤,爬將起來就跑;被二郎爺爺的細犬趕上,照腿肚子上一口,又扯了一跌。他睡倒在地……急翻身爬不起來,被七聖一擁按住,即將繩索捆綁,使勾刀穿了琵琶骨,再不能變化。」
其三,二郎戰斗的空間相似。詩中二郎搜山,或「江翻海攪」,或「探穴搗巢」,或「星飛電掣」;小說中二郎與悟空賭斗變化,或變飛禽,或變水族,也是在海、陸、空多維空間作戰。
其四,詩與小說的藝術精神相似。關於《西遊記》的藝術風格,明人袁於令與近人魯迅都有過高見,袁雲:「文不幻不文,幻不極不幻。是知天下極幻之事,乃極真之事;極幻之理,乃極真之理」(《西遊記題詞》);魯雲:「雖述變幻恍惚之事,亦每雜解頤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中國小說史略》)。稍加詮釋,則主要表現三點,一為充滿幻想色彩的變形藝術:將人間變異,經變形處理融入神魔世界;二為別具丘壑的象徵圖畫:以變形化的神魔世界,紀人間變異;三為別具一格的怪誕風格:寓真於幻,寓哀於嬉,寓庄於諧。以此格之於《二郎搜山圖歌》,則是相通的,其就是將現實生活中的「五鬼」、「四凶」(如嚴嵩之流)變形為種種妖魔鬼怪(詳蘇興《吳承恩年譜》);反之則其妖魔形象中有象徵意義:野夫有懷多感激,撫事臨風三嘆息——因而涉筆鬼神,著意人間,亦如吳氏《禹鼎志序》雲:「蓋不專明鬼,時紀人間變異,亦微有鑒戒寓焉」;《二郎搜山圖歌》雖為題畫詩,卻通篇彌漫著一種怪誕風格美。故雲詩與小說之藝術方法、藝術風格如出一轍。就其大旨精神而言,《西遊記》中那斬妖除魔,專救人間災害的孫悟空,當是《二郎搜山圖歌》「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間豈謂無英雄?」那「天問」的形象化答案;孫悟空西天取經,歷經九個人間國度,除玉華縣皆為妖魔橫行的黑暗王國,當是「民災翻出衣冠中,不為猿鶴為沙蟲。坐觀宋室用五鬼,不見虞廷誅四凶」詩句的形象展現;小說所追求的君聖臣賢,政治清明,世間太平的社會理想,「願願主皇圖永固」(第13回)雲雲,與《二郎搜山圖歌》所雲「誰能為我致麟鳳,長令萬年保合清寧功」,何其相似乃爾。難怪胡適說:「這一篇《二郎搜山圖歌》,很可以表示《西遊記》的作者的胸襟和著書的態度了」。
所謂變異有三:其一為詩中二郎所搜獵的是包括「猴老」在內的群妖;小說中二郎卻是奉旨專擒孫悟空。其二,詩分兩段,前段敘事,後段言志,敘事部分著重寫二郎搜山過程;小說則著重寫二郎與孫悟空鬥法,而「搜山」在第6回僅作側寫,一為戰斗之中:「撒放草頭神,向他那水簾洞外」,「一齊掩殺,可憐沖散的妖猴四健將,捉拿靈怪二三千。那些猴,拋戈棄甲,撇劍丟槍;跑的跑,喊的喊;上山的上山,歸洞的歸洞。好似夜貓驚宿鳥,飛灑滿天星」;二為悟空被擒後,二郎上天請賞前對從將說:「賢弟……你們帥眾在此搜山,搜凈之後仍回灌口」;三為第28回美猴王被逐回花果山時,才目睹了二郎搜山之慘況:「那山上花草俱無,煙霞盡絕。峰岩倒塌,林樹焦枯。你道怎麼這等?只因他鬧了天宮,拿上界去,此山被顯聖二郎神率領那梅山七兄弟放火燒壞了」,且有一篇詠敗山頹景的古風為證。這也叫該露的露,該藏的藏,詩與小說異體,各自之著眼點不一樣,藏露之處亦有別。其三,詩與小說的主角倒換了,詩中二郎神是被歌頌的救世英雄,而「猴老」是搜剿對象,在小說中孫悟空是被歌頌的救世英雄,他雖為二郎所擒,但作者的同情仍傾向於他,致有「可恨二郎將我滅,堪嘆小聖把人欺」的詩句。從詩到小說主角的這種變遷反映了作者對小說主人公的選擇過程。中國古代寫猴子的作品除極少數之外,猴子多被寫得有掠人妻女之類妖氣(如小說《陳巡檢梅嶺失妻記》、《西遊記雜劇》等即是)。吳承恩也曾受這一傳統之影響,在《二郎搜山圖歌》中猴族即為妖魔而列入被掃盪之列。唯於《西遊記》,猴氏之形象被吳氏重鑄,從使其以嶄新的面貌立於中國小說藝術形象之林。《西遊記》與《二郎搜山圖歌》的主角盡管轉換了,但二郎原來最神採的精神面貌:「擔山趕太陽」(亦即「救月有矢救日弓」的通俗化說法)的英雄氣概,卻被轉嫁給了孫悟空。《西遊記》第33、46、63、67等回,或由悟空自敘,或由他人介紹,悟空「善會擔山趕日頭」。可見這已成為孫悟空精神世界的組成部分。總之,從詩到小說的種種變異都服從於小說典型化創造的需要。任何懂得文學創作規律的人,都不會以此變異為理由,判《二郎搜山圖歌》與《西遊記》是出於兩個作者之手的。
總之,吳承恩《射陽先生存稿》中不僅有《西遊記》的靈魂,還有眾多的肢肢節節。即使我們暫時擱起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與胡適《西遊記考證》中提供的關於《西遊記》作者吳承恩的種種證據,上述《射陽先生存稿》的種種證據也足使否定吳承恩是《西遊記》作者的學者深思:你的否定有多少硬證與力量。
《西遊記》的作者長期存疑,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由魯迅、胡適考定為吳承恩,1921年亞東圖書館出版標點本《西遊記》時,才將吳承恩的大名署之其上。但否吳派卻一直存在著,先是三十年代有俞平伯,繼而是從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一批域外的漢學家。在國內再度引起反響是八十年代初章培恆訪日歸來所寫的《百回本〈西遊記〉是否吳承恩所作》(社會科學戰線》1983/4),章文指出:「明清的各種《西遊記》刊本沒有一部署此書是吳承恩所作;天啟《淮安府志》雖有『吳承恩 《西遊記》』的著錄,但並未說明《西遊記》是通俗小說,而且天啟《淮安府志》的編者是否會著錄一部通俗小說也是問題;復參以《千頃堂書目》,吳作《西遊記》當是游記性質的作品,大概是記述其為荊府紀善時的游蹤的;書中的方言情況復雜,根據現有的材料,只能說長江北部地區的方言是百回本以前的本子就有的,百回本倒是增加了一些吳語方言。因此,它不但不能證明百回本的作者是淮安人吳承恩,倒反而顯出百回本的作者可能是吳語方言區的人;至於其他幾條欲以證明百回本《西遊記》為吳承恩所作的旁證,似也都不能成立,有的甚至可作為非吳承恩作的旁證」。蘇興先生立即著文駁斥章文,並指出章之「否吳說乃是襲自國外學術界」(《介紹、簡評國外及我國台灣學術界對〈西遊記〉作者問題的論述》,《東北師大學報》1986/3)。事隔十多年後,李安綱又重提此案,然他除了重復章培恆先生的理由,就是更增添了此不著邊際的推理,如說「淮賢文目」只收文不收書,但其舉例中《射陽集》四冊就明明是書;說寫《西遊記》前後「沒有四十年功夫是不成的」則毫無依據。唯其口吻更決斷,章文曰《百回本〈西遊記〉是否吳承恩所作》,其文則曰《吳承恩不是〈西遊記〉作者》(《文史知識》96/11)。而且其與章文一樣,以為《二郎搜山圖歌》主要寫搜山過程,而小說「主要的篇幅在於大聖與小聖的賭斗變化上」,「為此人們絕對不能把它看作是《西遊記》的藍本。」因而我從《二郎搜山圖歌》與《西遊記》之不解之緣入手,寫了這篇小文,力證吳承恩是《西遊記》的作者然否,尚祈教於高明。

10. 中國書法家協會最新的名單,哪找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名單中央國家機關 一 鳴 丁盤石 丁永康 丁廣茂 丁向陽 馬 季 馬世華 馬藍田 馬廣文 萬 依 萬業馨 於 彥 於曙光 弓彤軒 王 安 王 煒 王 冰 王 芸 王 健 王 琦 王 冰 王強 王 澎 王 昌 王禹時 王燕民 王十川 王玉池 王廷棟 王澤仁 王玉書 王文英 王文祥 王占元 王志偉 王國權 王濟夫 王久安 王希坤 王景芬王家新 王同仁 王炳堯 毛廣淞 卞競武 方 馨 方秀桐 鄧元昌 甘 珉 田英章 田雨新 田鳳立 田永慶 馮 迪 馮 舉 馮大彪 馮學棟 馮向傑 馮彝諍 馮麟征 史懷璧 史宗清 白 銳 白 煦 白振奇 葉培貴 葉如棠 寧揚楚 劉 蒙 劉 悅 劉 恆 劉 藝 劉恪山 劉智輝 劉新惠 劉漢文 劉治國 劉松林 劉中一 劉毓煊 劉萬國 劉雲龍 劉宗漢 劉炳森 劉普選 劉澄泉 劉玉樓 劉少英 劉振江 安曦貴 安永魁 阮宗華 阮雙慶 鄔鴻恩 權希軍 曲毓琦 閆家憲 畢英麟 關東升 任紅雨 湯樹屏 湯文慶 許在廉 江 雪 朱乃正 朱鴻祥 朱猷德 朱學文 朱守道 孫 乃 孫盛年 孫嘉成 孫崇大 孫寶麟 孫洪安 孫永學 孫軼青 呂如雄 呂濟民 紀懷昌 紀容健 江楓毅 嚴太平 嚴渭漁 佟 韋 佟岩林 張 超 張 榮 張 繼 張 飆 張 虎 張 傑 張 源 張之煥 張伯義 張瑞齡 張國輝 張德寬 張銅彥 張道容 張道誠 張同印 張崇范 張振國 張旭光 張鐵英 張魯泉 張成生 張又棟 張重梅 張永明 張榮生 應雪芹 肖 麗 余臣滔 侶明亮 沙英男 陸京生 宋 浩 宋啟民 李 文 李 文 李 荷 李 准 李 暉 李 穆 李忠信 李克仙 李克寒 李鑫華 李明實 李仲耘 李仁堂 李尚齋 李賀林 李榮海 李茂林 李樹傑 李樹三 李純博 李鳴泉 吳廣崇 吳道弘 吳華嵛 吳傳麟 吳學文 吳鴻清 吳震啟 吳祥輝 吳艷萍 陳喬 陳 沖 陳翰彬 陳昔未 陳振寰 陳樹謙 陳廷佑 陳景新 陳蔭夫 陳奕純 陳有安 陳春森 陳榮玲 陳復澄 陳家讓 楊 茹 楊力舟 楊永德 楊佐恆 楊洪昌 楊永全 汪錫桂 汪格林 沈 鵬 沈道榮 鄒德忠 蘇 平 蘇士澍 何 儉 何若泉何首巫 何永澤 杜夢洪 邵志軍 邵華澤 邵秉仁 邵福堂 勞家順 宗家順 鄭 紅鄭明甫 鄭珉中 鄭延齡 鄭啟東 鄭曉華 羅 勤 羅 揚 金運昌 林 岫 林 凡 林鍇 周 倜 周冠英 周京明 周鴻圖 武春河 武元子 孟繁禧 俞 震 聞 山 趙 鵬趙廷芳 趙國忱 趙大力 趙永和 趙發生 趙天琪 趙鐵信 姜在忠 姜儀生 胡 琦胡孟炎 胡逸民 胡松華 胡雲富 祖紹先 柯春海 鍾 煒 鍾 靈 鍾蘆生 洪民生 洪雪竹 榮所信 榮鴻鈞 姚俊卿 段俊如 柳曉葉 徐廣政 徐鳴珂 徐晨光 徐東法 徐楚德 徐扣根 郭永琰 郭安智 郭經民 郭振華 郭允苓 郭雅君 高 譯 高承宗 高運甲 高惠敏 高文龍 袁守啟 夏桐郁 夏家駿 夏鶴齡 秦永龍 秦宇奇 秦潤波 賈靖宏 賈起家 耿墨學 凌士欣 倪文東 唐達成 唐國強 曹建國 曹肇基梁 東 梁永琳 梁振文 黃正元 黃寶善 黃鍾駿 黃聯成 黃鑄夫 黃發榮 黃磊明 黃智剛 宿 悅 陳洪武 崔士篪 崔志剛 章巧珍 章景葵 常任俠 巢寶華 嵇為民 傅以新 傅硯文 曾慶輝 葛 路 葛綺雲 程玉海 程莘農 彭綜岐 彭利銘 彭世強 彭維綱 韓亨林 韓建軍 魯少飛 童亞輝 董壽熹 董天慶 董正賀 謝啟晃 謝逢松楚慧華 甄福秋 雷振方 熊 偉 熊伯齊 廖自力 廖廷建 蔡師祥 蔡金鵬 毓君固潘傳賢 潘肖彥 顏振東 穆 青 戴蘭陔 戴順清 於 聲 於 磊 馬競先 仉鳳舞 王玉福 王蓮芬 朱袖清 許德方 張啟亞 李長路 沉子恆 陸 石 羅榮渠 姚小全 金開誠 柳 倩 桑介吾 高占祥 康 殷 康秉彝 於可可 馬 悅 馬承祥 牛克誠 王 紅 王 鏞 王秉謙 王寶鳳 王遐舉 王連起 王靖憲 鄧干熙 蘭玉崧 左太行 劉正成 劉紹剛 劉玉柱 朱 寧 喬仁和 閆心靈 李 侃 李 超 李 路 李一楓 李志敏 張 辛 張榮慶 張志學 張陸一 張鳳翔 張建平 張文欣 蘇元章 何雲台 冷 溶 楊 辛 楊亞人 楊臣彬 陳 平 陳大遠 卓 然 周而復 單雙和 姚雪垠 趙朴初 施德中 段伯宇 賀敬之 賀榮信 袁曉園 徐邦達 曹辛之 崔志強 康墨如 曾 翔 韓紹玉 韓衛國 舒 同 舒關關 葛全勝 董壽平 謝 雲 謝冰岩 謝德萍 路 志 蔡祥麟 蔡孑人 廖靜文 臧克家 汪永益 王岳川 李 楊 李敏善 李必達 李春梅 張存民 肖丕坤 趙國臣 趙喜明 胡小剛 段 軍 袁 波 黃紹勛 蔡 毅 蔡茂友 熊其昌李京盛 吉炳軒 張傳凱 李德亮 歐陽中石 愛新覺羅??啟功中國人民解放軍丁 謙 丁振來 丁嘉耕 於承紹 於在池於進堂 萬方榮 馬東生 馬法冉 馬新林 王 愷 王 松 王學嶺 王行培 王志安 王青冬 王祥之 王世同 王東發 王萬朝 毛用和 鄧少青 白太常 叢榮啟 古 靈申萬勝 馮青春 盧培君 盧中南 田緒明 史進前 劉 弼 劉國福 劉遠武 劉繼武 劉天增 劉洪彪 劉樹人 那啟賢 湯 濱 湯曉燕 任其敏 任德駒 任文田 任松林孫 映 邢福有 邢耀忠 呂小嬌 呂吉祥 許 昂 李 真 李 為 李 然 李 鐸 李 力 李培新 李嘉元 李春泉 李力生 李永悌 李有來 李尚才 李春華 李洪海張 才 張 鵬 張明奇 張元國 張坤山 張海龍 張道興 張天驥 張君亮 張志先 張京生 張承寰 陳少華 陳仲良 陳澤坤 陳壽建 陳金源 楊 陌 楊平位 楊培寬楊春長 宋鳳洲 宋正貴 宋後軍 沉一丹 沈家騏 吳兆義 吳善茂 吳國平 餘明海 狄少英 汪玉華 汪德龍 蘇福齡 何桐翼 鄒正桃 鄒新林 鄭培靖 鄭福生 周文波周建華 周克林 周明善 苗再新 苗培紅孟繁錦 岳 傑 征 爭 林 謙 林素娟 尚 文 金 石 趙 勇 趙成建 趙長秋 趙嘉符 季 平 侯鴻昌 姚忠寶 鍾顯金 祝維秀胡建雄 夏 川 夏 勇 夏湘平 耿 改 倪進祥 柴岩柏 郭延年 郭洪成 袁計山 袁觀望 唐永平 高軍法 曾來德 梁 軍 黃先春 黃廷棟 蕭 剛 康成元 程冠法程允賢 程禮榮 彭 飛 彭 群 湛成汝 喻世瑛 蔣世欣 蔣延慶 董正義 董鐵志 董成柯 謝少承 揭 曉 傅 山 傅 劍 溫彥國 解志一 路 奎 路 波 路世明廖宗怡 翟振喜 蔡大禮 彥振卿 薛沖波 薛在銀 霍 然 魏 巍 魏楚予 魏伯良 瞿宇輝 戴清民 歐陽明利 愛新覺羅??啟驤朱仁才 劉 蔚 張永金 張志偉 王世明 史雲芳 許爾瑞 張衛東 張維忠 李 沾 李俊璉 陳洪普 楊占林 杜秉才 吳鐵群 周劍初 黃 新 崔勇波 潘應照 郭佳法 北京市丁知度 於寶順 弓 超 馬晉甫 方 放王 永 王 任 王一龍 王之鏻 王一新 王興家 王金綿 王友誼 王立昭 王德芳 王京陶 王宜騤 王化新 王立志 王志革 王念堂 王祖諍 貝威揚 毛選選 史澤霖史銀章 生存義 田伯平 馮亦吾 劉 軍 劉 瑩 劉振清 劉振英 劉汝龍 劉子章 劉楣洪 劉萬友 劉鐵寶 朱桂芹 華敬俊 吉祥生 呂民強 齊 心 閆美玲 安福存孫 竹 孫以增 孫敦秀 孫秋澤 江峻風 任義明 任懷珠 紀淑蓉 岑元熹 啟 源 嚴曉明 何玉璋 吳未淳 吳鐸雲 吳經緣 張 旭 張 平 張 傑 張 霖 張 旭張有清 張國人 張仲愈 張蔭培 張景之 張稼人 張書范 張文仲 張世俊 張來友 張輝義 蘇 適 蘇澤立 蘇季群 蘇振偉 李 松 李仲明 李大鵬 李曉軍 楊廣馨楊新宅 楊再春 楊福忠 楊建平 楊永旺 沈 莉 陳秋玲 陳玉龍 陳國英 陳孟康 陳寶全 林志誠 林信成 龐月光 范德安 鄭彥偉 孟令芳 封友文 宣祥鎏 段志華宮雙華 趙 長 趙 普 趙貴明 趙清淮 趙培謙 趙之中 趙海明 趙發潛 趙文生 侯錫瑜 侯雙亭 胡絜青 賈誠雋 賈文龍 徐 偉 徐煥榮 耿明星 高寶玉 高余豐聶根升 鐵燕英 郭景興 郭金銘 郭鳳金 黃德昌 黃全信 常 平 常寶剛 常金英 曹新元 曹廣基 曹世欽 曹佳林 康 雍 崔學路 崔小鎮 梁致章 盛繩武 韓寧寧韓憲昭 傅冬青 傅家寶 傅春蘅 景舜逸 彭高致 程茂全 曾 輝 解志強 虞曉勇 翟所鉞 潘執戈 薛夫彬 戴 琳 聶根升 丁文雋 許 行 洪鈞陶 白俊龍 左長友王春雲 王鴻濟 劉建豐 呂浩材 楊驥川 杜維鈞 郭鍾永 黃 群 崔勝輝 蔣 蓓 黎 晶 魏新志 孫瑞明上海市丁申陽 丁錫康 馬雙喜 王 鶴 王東平王德之 王偉年 王兆榮 王延林 王運天 王復耕 王聽浩 王志雄 王偉平 王宇仁王宜明 王寬鵬 王曉雲 王琪森 水賚佑 毛節民 方傳鑫 仇敬芬 孔偉心 白雪易厲國香 劉一聞 劉華雲 劉小晴 劉兆麟劉慶榮 劉增榮 劉毅為 劉長根 劉永高 劉葆國 湯兆基 湯其根 任 政 任世朴 朱鴻生 朱仁冬 庄珠娣 庄新興 孫 敏 孫信德孫佩榮 孫慰祖 宋道文 應金陽 張 銘 張 淳 張 森 張 信 張天民 張靜芳 張遴駿 張國宏 張德寧 張平樹 張曉明 張用博 張偉生 張煒羽 李 唯 李 靜李天彪 李志堅 李文駿 李其德 李益成 李志賢 李榮國 何 磊 何培榮 沈 傑 沈受覺 沈鴻根 沈培方 楊建臣 楊耀揚 楊永健 楊震方 陳 斌 陳志浩 陳祖范陳星平 陳鍾詠 陳身道 陳梅璋 陳茗屋 陳炳昶 陳小康 陸鵬程 陸祖鶴 辛冠亞 汪谷興 吳 甌 吳聖麟 吳柏森 吳福寶 吳天祥 吳承斌 吳頤人 吳友琳 吳倫仲余慰祖 余仁傑 束長開 周 斌 周 衛 周孝國 周志高 周建東 周華金 周建國 周慧珺 周正平 周思言 周童耀 周德音 周葉平 周同法 郟永明 茅子良 林仲興林志銘 范安華 範文通 范韌庵 金小萍 金仁敏 鄭 濤 鄭振華 鄭麗芸 鄭偉平 姚同慶 趙 林 趙 堅 趙偉平 趙珊珊 施偉國 施元亮 宣家鑫 鍾正修 洪丕謨費聲錢 祝成武 柳曾符 胡衛平 胡問遂 胡志興 胡文寶 胡鐵生 庄久達 徐 琳 徐 植 徐 鎔 徐正濂 徐伯清 徐圓圓 徐夢嘉 徐銘人 徐慶華 徐鐵君 高申傑塗建共 席雲鵬 倪宇明 欒國藩 翁闓運 袁 碩 袁繼先 袁雪山 顧振樂 夏偉軍 錢茂生 錢亞鈞 郭 鋼 郭適銓 桑仲元 唐存才 唐天源 黃 勛 黃若舟 黃世釗黃連萍 黃煥忠 黃仲達 巢偉民 矯 健 曹醒谷 蕭 卡 蕭海珍 崔爾平 常記仁 龔皆兵 戚振輝 喻 蘅 曾 明 童英強 童衍方 董覺偉 董祖豪 董洪智 董佩君蔣 臻 蔣元林 蔣英堅 韓 煜 韓天衡 樓紀雲 詹仁左 虞 偉 蔡國聲 蔡慧蘋 潘德熙 潘朝曦 戴小京 戴自中 瞿志豪 瞿心安 褚保權 杜 宣 胡 考 王志毅王本貴 王恩科 申福華 朱忠民 朱顯民 沈建國 沈鼎雍 沈愛良 陸維中 汪亞衛 周煒旻 承文浩 武紅先 趙墨良 鍾家隆 俞多軒 夏 宇 唐和臻 黃建軍 蔡毅強戴一峰 戴劍青 天津市馬建新 王 千 王正通 王曉通 王秀琪王明九 王樹秋 王學仲 王守羲 尹連城 馮裕邦 寧書綸 盧善啟 田蘊章 冉繁英 安 瑾 安宏忠 曲世林 華 非 華露香 華剛年 畢開文 喬正宗 齊治源 朱玉生劉 強 劉鐵英 劉運峰 劉洪洋 劉治林 劉文中 孫榮剛 孫寶發 孫家潭 孫伯翔 任雲程 張廣金 張玉亮 張學武 張蔭洲張潔亮 張少文 張建會 張金煥 張躍起 張牧石時金增 餘明善 李 萍 李 鋒 李 廣 李仲仙 李澤潤 李占會 李華鈞 李鶴年 李孝椿 陳 因 陳雲君 陳啟智 陳驤龍 陳連羲 陳傳武 蘇長華 蘇玉作 邵佩英況瑞峰 何俊田 楊鳳儀 辛一夫孟憲維 孟德榮 孟昭麗 季家松 季慧琴 金保書 范潤華 周建平 姜仲聖 姜鈞傑趙 飈 趙伯光 趙海峰 趙祥文 趙士英 胡 月 胡忠恕郝金寶 高大慧 高昭業 高學仁 袁衛平 奚 洋 郭永周 郭赫達 徐嘏齡 殷 龍 顧志新 顧穎之 唐雲來 康國林 閻秉會 閻寶忠 龔 望 崔鴻林 崔寒柏 曹柏昆謝學堅 韓嘉祥 韓征塵 董鴻程 竇國峻 竇寶鐵 楚寶路 潘若駿 薛衛林 穆奎信 馮星伯 劉止庸 劉松庵張 謙 吳玉如 單體乾 趙雲起 耿仲敭 黃壽昌 藍 雲 褚守質穆子荊 孫其峰 王 靜 王忠智 王頌余 田際康 劉 恆 袁健民 喻建十 路 棣 蔡鴻茹 霍春陽 王清璽 何雋田 王朝暉 朱兆煜 劉 偉 劉 嘯 劉湘泉 劉碩海孫玉山 李德海 李向群 王岐洪 李雙偉 張 奇 肖培金 周志軍 鄭 暉 郝 軍 胡 健 趙恩才 唐穎明 康興華重慶市馬超冀 毛 峰 王 穎 王成孚 王隆仿王霖濬 韋明齊 盧國俊 盧德龍 蘭滇軍 史永慶 喬堃龍 伍昭富 劉 陽 孫士熊 孫小平 曲松山 齊 江 吳雲斌 吳廷鳳 張 偉 楊瑾寧 楊儒宗 陳龍國 李世奎李文崗 鄭永松 周永健 周漫白 周春山 屈趁斯 龐舜堯 羅哲光 青曉暘 姜公醉趙純元 郭曙光 徐文彬 庹純雙 梁子平黃建華 曾右石 程 軍 程重賡 童述猷 蔣維亮 傅 舟 傅晏風 廖 科 繆經 綸 鋼 殷 白 王逐萍 毛錫雄 馮建吳 江友樵 許伯建 牟森萬 張一農 張江濤宋正貴 李偉鵬 吳茂禮 鄒魯濱 徐無聞 夏昌謙 黃 原 黃笑芸 魏宇平 戴 文 劉森林 王明中 王興國 王昌明 史若飛 龍 鴻 任永秀 李 剛 李 彬 李 瑞張裕綱 周庶民 林 健 荀運昌 胡永慶 胡厚生 胡正好 聶 輝 秦東明 秦效侃 陶梅岑 曹 建 曹 珺 曹 建 曾昌友 程本初 譙指南 蔡華義 廖 藝 姜定華孟重輿河北省丁伯奎 馬良辰 馬伯寅 馬文鸞 馬志英馬駿祥 巴根汝 毛玉林 仇必鰲 尹 沫 尹樹槐 尹海金 方 育 王 強 王加林 王慕乙 王旭東 王士宏 王永興 王秀傑 王吉紅 王劍廬 王增軍 王寶利 王清璽王靜軒 王成斌 馮 紅 馮寶麟 白秀華 蘭惠泉 田 人 劉 靖 劉小平 劉春風 劉少軍 劉以忠 劉月卯 劉常利 劉鐵峰 任桂子 任東會 孫學東 孫桂林 孫鑄青齊劍楠 朱伯華 朱志齊 許 力 旭 宇 吳守明 吳學軍 吳惠臣 吳尚傑 吳興平 吳占良 張 之 張曦旺 張守中 張明君 張書楷 張鵬翔 張牧村 張松齡 張貴銀張緯東 張春霞 張新顏 李 江 李 琦 李樹鴻 李志宏 李書和 李根茂 李喜泰 李太平 李守城 李連柯 李廣桐 李德瑞李海明 李瑞恆 李智永 狄 彬 陳 偉 陳惠永陳賀明 陳茂才 陳衛疆 肖 一 肖建科 肖坤生 楊書生 楊宏朝 楊玉堂 杜聖君 杜長榮 何青清 范 碩 范東琴 尚林德 周 銘 周申明 歐伯達 鄭 彬 鄭振國鄭一聰 金文和 姚 超 姚 璜 姚小堯 封俊虎 趙 一 趙 工 趙繼成 趙廣平 趙鳳桐 趙逢明 趙泉連 趙士恆 趙增雲 趙俊奇 祖秉安 賀保銀 胡立民 胡大鵬秦 彪 秦英武 袁愛民 陶 然 陶佛錫 徐印峰 高鴻源 郭文志 賈 克 賈志剛 賈金聲 黃 綺 黃東明 黃憲律 梁庚宸 閻世勛 崔玉華 彭冬梅 韓 瑛 韓煥峰韓大星 韓步勇 韓培澄 傅亞成 程海清 董毓明 靳藍慧 管建軍 熊任望 熊基權 熊彬祥 蔡雲林 翟潤書 薛英傑 薛鴻群 馮書楷 張布舟 邸玉生 趙永閣徐 斌 翟麗燕 潘金城 卜憲旬 馬善雙 牛鴻凱 王 洋 王文彬 王傳賓 王克省 邊建國 田自曉 呂鐵元 閆嘉望 汲建朝 任伯寧 孫立琨 劉興華 劉永申 劉德彪劉小微 劉進堂 邢俊傑 楊 春 楊海峰 楊光前 楊金亮 張建國 張煥國 張學文 張岳朝 吳致銓 肖國會 李印華 李亞光宋寅鵬 周 展 周文昌 周紅松 林 偉 武洪軍趙彥林 趙險峰 趙國平 胡 湛 侯廣信 賀書席 郝振林 秘錫林 賈 徽 桑寶林 唐忠元 郭永利 常恩江 甄建軍 潘學聰 魏兵然 魏多剛 山西省丁 立 丁義賢 衛天亮 衛牢娃 馬良忠王 陸 王治國 王興國 王來和 王建魁 王永祥 王海鵬 王朝瑞 王秀生 王卯全 王志剛 王岳青 文景明 亢金馬 仇官有鄧明閣 鄧心泉 田樹萇 馮建東 石喜琴 劉鎖祥劉志強 劉靜望 劉久長 劉鴻濱劉小原 劉海生 劉政群 安多民 安開年 朱民貴 朱鑒塘 朱小潔 孫存錦 呂書慶陰鳳華 張 謨 張 生 張 一 張俊才 張鐵鎖 張世榮張啟明 張旭林 張建民 張迎軍 張廣凱 張劍舟 張秉謙 張鴻文 李 剛 李 焰 李曰敬 李庶民 李祖孝 李錦彪 李琳文 李慧英 李文亮 李曉林 李瓊瑤 李才旺李冠平 李光琳 李家琪 李小坪 李永剛 宋樹德 宋培卿 宋富盛 蘇富世 陳嘉澍 陳大樹 陳明元 陳巨鎖陳俊民 楊小健 楊樹洲 楊國柱 楊吉平 楊金貴 冷 光 沈曉英吳宗智 林 鵬 武 壘 武愛栓 武曉梅 周先寶 周春殿 鄭恩田 趙秀芳 趙寶琴 趙望進 趙社英 趙承楷 荊觀聖 郜 孝 賀壽長 姚仁承 段生龍 郗滿祥 聞 林徐樹文 徐文達 徐曉梅 殷 憲 袁旭臨 賈昕凌 賈大一 高 智 高英柱 高全章 郭齊文 郭存魁梁 鴻 梁世昌 閻 俊 韓 瑞 韓少輝 韓清波 韓左軍 頡 林 傅三忙 曾聲亮 雷崇善 霍德敏 薄文秀 魏曉剛 朱 焰 馮慧林 韋鋼武 王弼現 毛蘇南葉 欣 劉新恩 劉補仁 劉興堯 喬玉亮 呂林健 朱元春 李海宗 李寅生 張星亮 范珍明 趙學義 趙邯平 賈雙平 高建國 郭引貴樊金平內蒙古自治區馬 瀾 馬錦威 馬沛成 馬繼武 王再天王厚孝 王福全 王廼欣 王雲山 王文斌 王麗雲 牛澤甫 史 詩 史守仁 艾力圖 劉文奇 劉國旗 劉金瓊 劉朝俠 朱小硯 朱毓義 李榮華 李賀年 李清波 李玉芳李賀忠 張恆俊 張樹興 楊章會 楊魯安周 明 周天甫 周雲華 寶 山 俞祺德 趙建東 唐榮臻 賈 才 高延青 耿鴻鈞 郭瑞金 康 庄 康新民 朝洛蒙 韓文忠 韓銘揚董尚義 靳秉岩 熊一然 薛劍國 藝如樂圖 拉希尼瑪 吳??滿都拉 白 光 耶 拉 郝楓朱 包國慶 李 力 李靜偉 張捷君 蘇 濤 蘇雪梅 吳銀成 周立平 榮以文 海 泉 顧景雲 王德恭 楊 茹遼寧省黃復盛 張 軍 宋振華 孫德洲 姜有銀劉長泰 葛 忠 李連生 荀潤江 楊天植 姜榮貴 王秀梅 丁春林 王雨農 祁玉林 李興臣 張 葒 李仲元 董玉玲 董 文 張 弘 徐 熾 佟 鑄 姚志忠 南朝明李正時 蘇 烽 劉爾福 單寶成 趙仁魁 張琪斐 甘海民 朱成國 勾雨峰 任叔衡 郭子緒 李持國 時元有 路 民 李惠昌 董文廣 張英武 王教貴 湯文奇 齊作聲張子明 王 岩 韓天福 林曉鵬 朱照洗 李欣偉 何連仁 馬秉樞 張鐵成 劉世業 趙 魯 劉九荃 劉 汀 趙淑蘭 王淑清 冷 旭 李善祥 盧樹勛 溫同春 郭延選姜 生 楊玉林 劉海娜 庄延偉 曹靖筠 王賀良 胡崇煒 楊一墨 魏 哲 李惠中 蔡 毅 叢秀雲 孫 勇 韓澤恩 史成俊 周 鑫 李 陽 宋彬香 倪 真 王艷華王延風 劉恩祥 李樹榮 韓兆沛 王麗萍 張世剛 胡 煒 王 宏 於慶霽 高大純 王鴻志 蘇 峰 聶成文 宋慧瑩 賈純敏 畢來德 矯紅本 王可俊 於盛軍 萬端傑梁文夫 鄒立軒 於 濤 於植元 張勝九 曾 強 王家勝 彭過春 王成敏 張紹先 於亞平 宋 民 張本羲 董 洋 王登科 倫傑賢 李善榮 李世俊 劉建敏 馬奇勛王 冠 楊仁愷 王 丹 李小棣 張英偉 趙庚華 孫 羽 吳景春 魏金國 張文良師索民 齊 紅 林茂芃 劉永山 張弓者 楊恆旗 汪正中 史維靜 張興堂 孫德明 尹殿輝 萬建國 朱法楷 趙博海 劉 剛 林國輝 張 鵬 袁紹衡 楊永濱 常寶林趙偉力 李繼東 王政佳 張恆凱 呂世坤 姚建華 凌全強 崔發昌 馬延崇 張齊岩 賀 亮 王蔭來 潘殿啟 苑慶民 劉作勝 於恩東 王永剛 彭軍華 何經倫 來常新陳乃強 吳 毅 徐可大 韓大為 鄒永剛 董立明 牟心海 梁洪偉 耿 軍 蘇德永 劉源濤 楊永明 劉 鵬 曲奎萍 李 麗 任為民 徐也秀 包春生 崔志安 董修善許 彪 王重石 盧 林 王 琥 孫熙春 劉生東 蔣金明 夏 秋 戴為眾 郭 岩 高 輝 王 薦 張德胸 王文軒 張恆奎 路 彬 丁 斌 趙福元 張雲龍 馬曉時劉淑蘭 王曉峰 劉繼銀 劉 剛 王中海 張國傳 李 震 趙野明 李家田 楊 晶 張久安 孫金龍 趙友章 唐海波 張慶濤 王 渺 周少華 劉 穎 王聖東 王海軒趙大超 王魁公 張永利 伯紹剛 李 琪 李學偉 沈延毅 王堃騁吉林省於 宇 於學仁 於占富 王 博 王文彬王玉峰 王鐵成 王純信 王以忱 鄧 旭 鄧硯光 牛 成 方 強 馮巨中 石東華 叢文俊 任志剛 任宗厚 劉寶泉 劉盛春 劉乃中 劉彤寶 劉闖義 劉成源 呂 坤孫中文 孫世忠 朴再雲 湯禹廷 江 水 吳 競 吳曉光 吳明南 吳曦宇 吳自然 李 林 李 壯 李 揮 李 君 李春元 李泓暉 李貴權 李俊和 李樹君 李恆墀李殿富 李柏秋 李林懋 張 樹 張宇浚 張健身 張耀慶 張彥華 張緒倫 張志君 蘇興鈞 宋國平 鄒朝明 陳啟弟 楊延文 季 國 武德吉 范久臣 金中浩 金意庵周雲芳 宮殿明 胡忠元 趙立新 趙金偉 趙德榮 郝幼權 徐 濤 徐文江 秦維國 袁履霜 聶旭晨 黃彥平 黃秋實 黃紹義 崔寶國 肖國華 曹伯銘 盛國興 常弘才常學銘 閻新民 龔常和 傅 凱 傅紹伊 韓佑文 韓戾軍 曾 欣 彭祖述 解殿雙 竇 澄 竇履明 廉世和 蔡華立 赫大齡 薛 軍 鞠穉儒 魏 波 魏子復 魏子榮馬有林 劉大鵬 劉天琪 呂 昕 張 涵 張金梁 張春雷 張福有 李 鵬 宋旭安 姚鐵力 趙建軍 蔣立輝 蔣力華 傅新立 竇國斌 雍峰 霍明揚

閱讀全文

與蘇興證書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