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2013年度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2013年度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發布時間:2021-06-12 09:48:56

㈠ 王鋒的科研項目及獲獎情況

主持和參與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28項,完成22項,其中國家級項目3項(主持1項),省部級項目12項(主持9項),政府和企業委託或合作項目7項(主持3項),主要有:1997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電子商務交易安全保障體系研究,第二主持人1998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高新技術開發區社會發展問題研究,第二主持人2004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單列學科)項目,科學道德缺失與重建,主持200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軟科學項目,我國科學基金監督運行機制研究,主持子課題1999年技術創新與企業專利戰略選擇,河南省軟科學研究項目,主持21項成果獲得獎勵,其中省級一、二、三等獎6項,廳局級一等獎2項,主要有:《技術創新管理》1996年獲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計算機與網路法》2001年獲河南省科技進步(科技著作)二等獎,科技成果轉化狀況與對策研究,1996年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河南省軟科學資源評估及優化配置研究,2000年河南省科技廳科技進步一等獎,科學不端行為及其成因,2002年獲河南省教育廳科技進步一等獎,技術創新須注重專利文獻的調查運用,2003年河南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二等獎,知識產權:知識經濟的制度選擇,2002年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科研項目的社會經濟效益:一些觀點和政策建議被國家,河南省有關部門和高校採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1990年代初在《研究與發展管理》上發表的科技成果轉化的立法思考首次提出了制定社會各界的關注,三年後國家出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成果轉化法》。又如近年來完成的區域專利發展戰略研究、建立河南省知識產權資源大省強省預測分析、河南省工業企業知識產權工作調查研究和技術創新與企業專利戰略的選擇等研究報告中提出的一系列觀點,被我省科技廳、教育廳和知識產權局以及一些大型企業所採納,為確立河南省專利發展戰略和制定企業專利戰略提供了決策參考。不少論文被《科技日報》、《人大復印資料》、《新華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和其他學者的論文以及課題論證中多次轉載引用。

㈡ 省部級科技成果獎什麼意思

科技成果獎抄是一個統稱,主要指各省人民政府或國家部委授予的科技獎項,比如某某省科學技術獎就屬於省部級科技獎,參照國家科技獎有一些分類,但每個省情況不同,基本分類是最高獎、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成果推廣獎等,不同的地級市獲得省部級科技獎的數目是不一樣的,要和科技實力掛鉤。

地質科學技術理論研究成果,主要按其理論水平,學術意義和作用劃分獎勵等級,地質報告,主要按理論技術水平和實用價值劃分獎勵等級。地質科技成果獎分為四等。

(2)2013年度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擴展閱讀:

國家級科技進步獎,主要獎勵以下四類成果:

1、屬於國內首創,本行業先進和經過實踐證明具有重大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的應用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的科學技術成果。

2、在推廣、轉讓、應用已有的科學技術成果工作中做出創造性貢獻,並取得重大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的成果。

3、在重大工程建設、重大設備研製和企業技術改造中,採用新技術,做出創造性貢獻並取得重大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的科技成果。

4、在科學技術管理和標准、計量、科學技術情報等工作中,做出創造性貢獻並取得特別顯著效益的工作成果。

㈢ 省社科聯科研成果獎項算不算省部級獎項

嚴格來說,省部級獎項應是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或國務院下屬各部版委為表彰權主體的獎項,省社科聯科研成果獎項應該算市廳級的。但是,如果省社科聯評比的科研成果,以省委、省政府名義進行表彰的,也屬於省部級獎項。

㈣ 誰有2010年度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的名單

2010年度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評出

2010年度省社科優秀成果獎於日前評審結束,共評出榮譽獎5項,等級獎177項,其中:一等獎16項,二等獎99項,三等獎62項。現將等級獎中一、二等獎予以公示,時間9月14日至16日。
電話:0371—65904172
省社科優秀成果評獎辦公室
2011年9月13日

2010年度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獲獎篇目
一等獎(16項)
中國傳統文化導論 陳江風等
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論 王少安等
中國中部農區發展研究 李小建等
文化強省與中原崛起戰略 李庚香
18歲成人儀式教育:進展、問題及改進建議 王北生等
20世紀50年代黨風廉政建設問題研究
——制度分析的視角 李義凡
梁啟超與中國書法 金玉甫
文化軟實力的維度 王桂蘭等
創新型河南建設與高等教育戰略轉型 嚴全治等
體制轉變增添發展動力
——關於濟源發展的調查與思考 蘇長青等
中原經濟區研究 喻新安等
論構建「中原經濟區」 朱夏炎等
中國控告申訴檢察管理模式研究 張國臣等
歷史與現實的追問
——英國教師在職教育的發展與動因研究 杜 靜
河洛文化與客家文化 安國樓等
黃河文明的歷史變遷叢書(儒學與中國政治、中國
古史傳說的英雄時代、殷商甲骨文研究) 李玉潔等

二等獎(99項)
政治·文化·翻譯 朱耀先等
中韓近代新小說比較研究 趙 楊
把握內涵 研究受眾 拓寬路徑 扎實推進社會主
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孔國慶等
大學精神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王 凌
在城鄉統籌中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 王建國
文藝的理想不能脫離現實 張樂林
積極發展壯大循環經濟 李東升
公共行政正義研究 楊冬艷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要有新思路 陳明星
實現黨的領導與村民自治有機統一 趙保佑
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興的戰略選擇
——關於構建中原經濟區的調研與思考 賴謙進等
中國共產黨執政經驗研究 何雲峰
傳統與現代 張改娥
鄉土寫作的可能性 張鴻聲等
六言詩體研究 衛紹生
循環經濟下企業的運行機制研究 王 晶等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模式論 王浩斌
反思與重構:大學制度倫理研究 張開洪等
意識形態結構與中國當代文學
——《文藝報》(1949-1989)研究 武新軍
文化基因與社會變遷
——中國社會主義路徑走向的民族文化解析 趙傳海
新興媒體受眾消費行為研究 方雪琴
美術鑒賞 劉世聲等
基於城鄉統籌視角的城鎮密集區發展研究 劉榮增
真實的背後
——中國電視紀錄片話語分析 邢 勇
從政治到文學:建安文人業緣的歷史走向 張振龍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研究 李世書
黃淮流域生態系統管理法律制度研究 陳曉景
大學尊嚴的意義、構成與維護 鄭永扣
勞動合同法理論與實務研究 袁紹義等
分析馬克思主義的正義論研究 曹玉濤
轉型期中國女性職業變動研究 蔣美華
靈寶西坡墓地 馬蕭林等
水法概論 王國永等
諾頓環境實用主義思想研究 田憲臣
轉型與升級
——鄭洛工業走廊發展研究 劉道興等
中國保證保險制度研究 何紹慰
詩學語言學研究 周瑞敏等
教育測量與評價的基本理論和方法 趙有軍
法治城市建設研究 丁同民
環境倫理與和諧生態 田文富
農村發展策論 白選傑等
英語教學方法及教學研究 劉立娥等
唐宋飲食文化比較研究
——以中原地區為考察中心 劉朴兵
高校廉潔文化建設理論與實踐 張國臣等
漢民族形成之研究 李龍海
農民工資性收入問題研究 楊雲善等
圖書館知識轉移與共享 周九常
河南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研究 苗長虹等
中國憲法結構研究 黃建水
中原崛起的軟實力支撐研究 程振凱等
公務員心理健康導論 張海芹
民事訴訟契約研究 張嘉軍
《甲寅》與《新青年》淵源新論 孟慶澍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及其規律研究 林志友等
中國婦女通史(民國卷) 鄭永福等
世界電影史概論 曹毅梅等
英國政治思想史 閻照祥
城鎮化進程中鄉鎮政府職能研究 王艷成
會計信息傳導效率研究 李曉東
中國中小企業間接融資困境及解決途徑研究 楊 雪等
民辦高校品牌戰略研究 楊雪梅
電視談話節目的傳播理念與文化精神 汪振軍
課程教師論 邱德樂
民間經典文化書系(7本) 孟憲明等
社會轉型中的縣域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研究
——以河南省延津縣為表述對象 趙成福
現實、歷史、邏輯與方法:教育技術學研究範式
初探 蔡建東
媒體的力量
——抗戰時期《新華日報》研究 王永恆
教育學視閾中的人
——基於馬克思主義人學的思考 劉黎明
企業空間演變
——基於傳統農區工業化的微觀分析 宋 偉
列寧關於社會主義的思想及其當代意義 張興茂
傳承的使命: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問題研究 李申申等
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理論與實踐探索 李培林
教師精神文化研究 李清臣
包容性增長理念與單位管理創新 聶世軍
應急物流理論與實務 韓 松
在改革、革新實踐中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
——試論二十多年來中共理論創新和越共理論思維革新
於向東
《走進河南檔案》叢書 王國振等
國有大型企業技術創新關聯機制研究 楊 俊等
日本德川時代貨幣制度研究 周愛萍
後危機時期河南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林憲齋等
法律英語 胡光全等
猶太律法的淵源 饒本忠
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及其評價問題的理論思考 郭學德
耕地保護的外部性及其經濟補償研究 牛海鵬
報紙采編考評研究 李增生
現代中國文學漫步 姬學友等
明代官員給謚中的特殊現象解讀 田 冰
中國剪紙藝術欣賞與創作 朱曉紅等
二語中的非賓格動詞被動泛化及其發生機制 李素枝
多重主體策略下的自我命名
——論五四女作家筆下的女性基督 郭曉霞
量詞「叢」和「簇」的認知語義考察 魯 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義務教育投資體制發展歷程的反思 刁玉華
大學語文 王建庄等
區域金融的協調發展與短板效應解析 田 霖
中國經濟增長、產業發展與勞動就業的耦合機理
分析——基於VAR模型的動態實證分析 劉 瀑
音樂鑒賞新編 朱英萍
當代文藝理論的媒介研究「轉向」
——從艾布拉姆斯接著說 李 勇
河南省能源人才發展戰略 胡衛民等
中原文化概論 賈文豐等

三等獎(62項)略

㈤ 李敬民的論文、著作(教材)、獲獎、項目、學術稱號

1、試論民俗事項中民歌的特點,《教育與教學研究》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8年中冊;
2、試論民歌與民俗的相互關系, 《信陽師院學報》信陽師范學院學報編輯部1998(1);
3、和聲學教學方法改革的設想與嘗試, 《音樂教育與改革》河南文藝出版社1998(6);
4、論豫南民間歌舞「花鼓燈」音樂, 《信陽師范學院學報》1998(4);
5、論豫南音樂文化區劃的背景依據,《中國音樂》中國音樂學院學報,1999(2);
6、豫南「岔燈」民俗,《藝術學》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學刊,2000(1);
7、解讀性張力下的漢族情歌,《民族藝術》國家民委主辦2000(2);
8、豫南民歌旋法特徵研究(二),《天籟》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0(3);
9、豫南民歌旋法特徵研究(一),《旋律研究論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06);
10、豫南「岔燈」的民俗文化解義,《美與時代》2002(1);
11、河南太康道情戲考略,《戲曲研究》2002(1);
12、略論太康道情戲的形成與音樂的板式類型,《雲南藝術學院學報》2002(2);
13、從淮西民歌的旋律音調中看文化過渡區的音樂風格,《天籟》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2(4);
14、管窺傳統和聲學中協和性原則的歷史與發展(一),《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2(5)。
15、淮西山歌的句式結構分析,《中國音樂》中國音樂學院學報,2003(3)。
16、管窺傳統和聲理論中協和性原則的歷史發展(二),《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3(5)。
17、中原傳統音樂資料資料庫建設之思考,《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1)。
18、論豫南「岔燈」民俗之基礎,《藝術探索》廣西藝術學院學報,2005(2)。
19、淮河流域民間音樂文化區形成與發展的歷史地理條件初探,《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4)。
20、中原傳統音樂資料資料庫建設之思考,《音樂傳播與傳播音樂——中國音樂傳播論壇(第二輯》,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2)
21、樂譜:承載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符號體系,《中國音樂》中國音樂學學報2007(3)。
22、論民族音樂學的跨學科研究之基礎,《黃鍾》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9(3)。
23、論中國民間音樂音調中的多元化受容——以「槐口墜子書」唱腔的受容性為例,《中國音樂》中國音樂學院學報2008(3)。
24、論豫南皖西「杠天神戲」的基本功能,《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5)。
25、一本以民族音樂學方法論為基礎的道樂研究專著——讀孫凡《全真正韻閔譜研究》有感,《美與時代》2008(7)。
26、論豫南皖西杠天神儀式用樂的三種觀念,《音樂研究》2009(5)。
27、論豫南皖西杠天神儀式展演的空間基礎——以河南省新蔡縣余圍子鄉呂胡劉村呂庄的杠天神儀式為例,《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2)。
28、從個體到群體的中國音樂教育譜系研究,《音樂探索》2011(1)
29、論民族音樂學研究模式的概念、方法和表達方式,《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2)。
30、論音樂過渡與融合——以淮河流域民間音樂文化區的基本特質為例,《音樂研究》2011(3)。
31、在神聖與凡俗之間轉換——以豫南皖西民間儀式舞蹈展演為例,《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3)
32、鳳陽大東關一號墓出土樂器的測音研究,《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4(2)。
33.在國際、國內學術會議宣讀學術論文20餘篇。 1.《大學生音樂基礎》,副主編,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2.《交響音樂賞析》,編委,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版;
3.《中國傳統音樂述稿》,主編,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4、《中國民族音樂》,專著,撰寫「中州音樂」部分,2008年8月版;
5、《中國傳統藝術論》,專著,撰寫「中國傳統戲曲藝術論」部分,2008年12月版;
6、《杠天神儀式音樂研究》,專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2年10月版;
7、《封塵的絕響:鍾離國鍾磬樂器研究》,專著(合著),蘇州大學出版社,2013年5月版。
8、《民族音樂理論與實踐探索》,專著(合著),中國商務出版社,2013年11月。
9、《中州傳統音樂資料資料庫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專著(合著),河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07月。 1. 歌曲《中原之歌》1997年12月信陽地委宣傳部「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
2. 歌曲《我的母親我的中華》1997年12月信陽地委宣傳部「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
3. 和聲學教學方法改革的設想與嘗試,1998年6月河南省音樂教改研究論文一等獎;
4. 豫南山歌的句式結構分析,1999年10月河南省音樂理論研討會優秀論文二等獎.
5. 論豫南音樂文化區劃的背景依據,2000年8月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6. 論豫南音樂文化區劃的背景依據,2000年9月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科學研究貢獻一等獎.
7.2002年9月獲得信陽師范學院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三等獎
8.中原傳統音樂資料資料庫建設,2005年9月河南省教育廳信息技術教育一等獎。
9.宋金元時期中原俗樂存在形態及流變、融合與中國「真喜劇」形成問題研究,2007年9月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優秀成果
10、論高師音樂人才培養的知識儲備方法,2009年2月河南省教育廳,河南省第二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高效藝術教育科研論文一等獎。
11、豫南皖西杠天神儀式音樂研究,2009年福建師范大學優秀博士論文二等獎。
12、論豫南皖西杠天神儀式用樂的三種觀念,2010年6月信陽市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
13、論豫南皖西杠天神儀式用樂的三種觀念,2010年6月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14、《杠天神儀式音樂研究》,專著,2012年度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特等獎,獲獎編號:2012-C-T032,2013.8
15、《杠天神儀式音樂研究》,專著,2012年度河南省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獲獎編號:2013-023,2013.9. 1.豫南民間音樂研究,1998.05信陽師范學院人文社科項目主持人, 結項。
2.音樂表演者的臨場心理問題研究,1998.05信陽師范學院人文社科項目第二完成人, 結項。
3.高師教育學科課程教學整體優化改革研究,1999.06教育部師范教育司師范教育科研項目第二完成人, 結項。
4.豫南民間歌舞的審美研究,2000.02信陽師范學院人文社科重點項目主持人, 結項。
5.關於搶救和開發河南道情戲的研究,2001.09省社科規劃項目第二完成人, 結項。
6.淮河流域民間音樂文化研究,2002.08河南省教育廳社科規劃項目主持人, 結項。
7.淮河流域河南民間音樂文化研究,2003.01河南省社科規劃項目主持人,結項。
8.淮河流域民間音樂文化研究,2011.07國家藝術規劃項目主持人,結項。
9.網路信息組織模式化問題研究,2005年4月河南省社科聯項目第二完成人,結項。
10.歷史文化資料挖掘、拯救與開發研究——中原傳統音樂資料資料庫建設,2006年11月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主持人,結項。
11.中原文化生態及其生成規律研究,2007年7月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規劃研究項目第二完成人,結項。
12.中原文化生態問題研究,2007年9月河南省社科規劃項目第二完成人,結項。
13.宋金元時期中原俗樂存在形態及流變、融合與中國「真喜劇」形成問題研究,2007年9月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第三完成人,結項。
14.淮河流域音樂文化史研究,2011年8月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主持人,結項。
15.莆仙地區民間信仰舞蹈研究,福建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第一參與人,在研,項目編號:2010C019。
16.跨文化的草根藝術——大別山民歌的音樂形態與文化特質研究,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主持人,在研。項目批號:12YJA760031
17.湖湘音樂文化史研究,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第一參與人,在研,項目編號:12YBA329。
18.淮河流域音樂文化史研究,2013年度文化部文化藝術科學研究項目主持人,在研,項目批准號:13DD25。
19.民間音樂藝術市場化轉化方式研究-以信陽民歌表演的市場運作為例, 2013年地方高校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指導教師,主持人:張榮華,項目編號:201310477026,批准單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批准時間:2013年9月17日,
20. 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湖湘草根階層的民歌文化志研究,項目編號:13YBA351,批准時間:2013年10月 1997年11月中國傳統音樂學會會員、理事;
1998年8月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
1999年10月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會員;
2002年6月全國高師理論作曲學會理事;
2002年10月信陽師范學院重點學科(音樂學——民族音樂學)學術帶頭人;
2004年8月「河南省教育系統科學技術學術帶頭人」;
2007年5月信陽師范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2009年9月全國世界民族音樂教學研究會理事;
2009年12月「河南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淮河文明研究基地」民間藝術研究項目負責人。
2010年5月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
2010年8月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負責人。
2011年5月河南省人文社會科學專家。
2013年4月河南省文藝精品創作生產評定專家。
2014年6月中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骨幹教師。

㈥ 河南省教育廳省社科聯的成果算不算職稱評定的條件

教育廳的不算,我就是因為這個沒通過

㈦ 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申報表怎麼填

一.評獎來范圍
時間限制:14年自1月1日至15年12月31日期間取得的成果
內容限制:1.在正規出版社出版的專著、編著、譯著、教材、科普讀物等社會科學著作
2.按照市委、市政府及上級機關和市社科聯確定的軟課題
3.在市級以上(含市級)刊物發表的社會科學論文

二.格式要求
《武漢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申報表》一式四份
成果原件及復印件(著作及調研報告類每項成果必須報送原件4份,論文類每項成果必須報送原件1份,復印件3份)
成果如被有關部門採納,須附上證明材料;被中央、省級報刊轉載須附上復印件(同樣一式四份)

三.申報時間
2016年6月10日前,欲申報此成果獎的講師需將准備完全的申報材料(包含《武漢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申報表》一式四份及根據要求准備的支撐材料四份)及所在院系科研分管領導簽字蓋章的初審表一起送至科研處。

四.參評成果及各項附件概不退還
具體要求請閱讀群共享中的文件:關於印發《武漢市(第15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評獎實施方案》的通知

㈧ 張舉璽的科研獎項

1.《中俄教育管理體制比較》獲得第一屆河南省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2.《中俄現代新聞理論比較》獲得2011年度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3.《中俄現代新聞理論比較》獲得河南省教育廳2011年度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特等獎;4.《中俄現代新聞理論比較》獲得開封市第十二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5.《中俄新聞功能比較研究》獲得2010年度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一等獎;6.《中俄新聞文體比較研究》獲得2009年度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7.《中俄新聞文體比較研究》獲得2009年度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一等獎;8.《中俄新聞文體的比較研究》獲得開封市第十一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9.《中俄教育管理體制比較》獲得2008年度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二等獎;10.《中俄教育管理體制比較》獲得2008年河南省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11.《中俄現代傳媒文體的比較研究》獲得開封市第十屆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12.《中俄現代傳媒文體的比較研究》獲得省教育廳2011年度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二等獎;13.《實用新聞理論》獲得2007年河南省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㈨ 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是什麼意思

「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般包括省、市政府、哲學規劃辦、社科聯等部回門頒發的關於你在答社會科學研究方面有突出成果的獎勵。比如你正式出版的哲學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含專著、譯著、教材、古籍整理、通俗讀物、工具書),或公開發表的論文、調研報告,以及被地級以上市黨委、政府或省直廳級以上單位採納的未公開發表的調研咨詢報告等研究成果,都可以申報該獎。一般情況下,優秀成果獎分著作、論文、調研咨詢報告三大類,每類設一、二、三等獎。

㈩ 獲得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有什麼好處

「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般包括省、市政府、哲學規劃辦、社科聯回等部門頒發的關答於你在社會科學研究方面有突出成果的獎勵。比如你正式出版的哲學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含專著、譯著、教材、古籍整理、通俗讀物、工具書),或公開發表的論文、調研報告,以及被地級以上市黨委、政府或省直廳級以上單位採納的未公開發表的調研咨詢報告等研究成果,都可以申報該獎。一般情況下,優秀成果獎分著作、論文、調研咨詢報告三大類,每類設一、二、三等獎。

閱讀全文

與2013年度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