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完成了柏林洪堡大學的數學物理專業的學業,我現在是應該回到中國從事科研工作,還是留在德國繼續深造
首先要看你是留學垃圾,還是留學精英。
留學有個721講法,7成是家長攀比,2成是富二代出國享受的,只有一成是真正為了學習先進科技而留學的。
你是那一類???
⑵ 求一篇科學論文
1·植物學方面
在19個世紀對我國植物作過比較多研究工作的是俄、英、法三國。俄國對我國植物的研究受地緣政治的影響,主要在與其接壤的我國北方廣大地區。他們在1804年就編出了西伯利亞地區的植物志。又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編寫了《阿爾泰植物志》(Flora Altaica 1829-1834)。在我國的北京和內蒙的一些地方收集過植物標本的賓奇(A.Bunge),則對北京及周圍地區的植物作過一些研討。當然,對我國植物研究得更多的沙俄植物學家是馬克西姆維茲(C.Maximowicz)。他是上個世紀西方研究我國植物的數個最有代表性的學者之一。也是曾親自到我國採集過生物標本的少數幾個著名的植物學家之一。
馬克西姆維茲是彼得堡植物園的首席植物學家,俄帝國科學院院士和植物博物館主任。在我國的東北的黑龍江,烏蘇里江和松花江流域作了長期而廣泛的植物學採集。此外,對那周邊的日本和朝鮮的植物也作過很多的採集。對我國東北和朝鮮日本的植物頗為熟悉。不僅如此,許多俄國考察隊和東正教使團人員採回的植物標本也是經他鑒定發表的。著名的如普熱澤瓦爾斯基(N.M.Przewalski)、普塔寧(G.N.Potanin)、皮爾塞卿斯基 (P.J.Piasetski)等人在我國西北和西南廣大地區採得的植物標本大多由他整理發表。由於他還頗有見地地與英、法等西歐大的植物學研究機構建立了廣泛的標本交換關系,所以英、法等國的採集者在我國長江流域和西南地區收集的標本也有不少由他定名發表。
馬克西姆維茲前後用近四十年的時間研究我國的植物,在此基礎上撰寫和發表了大量的論文和專著。包括《阿穆爾 [4] 植物志初編》(Primitiae Florae Amurensis 1859),書中共記述985種植物,包括57種苔蘚。其中有新屬4個,新種112個。書末還附有「北京植物索引」和「蒙古植物索引」。完成這項工作後,他曾試圖全面記述東亞各國植物,後來意識到這非他力所能及,轉而描述新種和訂正原來記述過的屬種。
從1866至1876年,他發表了20篇專文,按屬別描述日本和我國東北的植物。爾後又於1876至1888年,同樣按屬排列發表了8個分冊的《亞洲植物新種匯要》(Diagnoses Plantarnm Novarum Asiaticarum) [5] 。他曾研究普熱澤瓦爾斯基數次率人在我國北方廣大地區收集的大量植物標本,發現新種300多個,新屬9個。1889年,他著手系統整理普熱澤瓦爾斯基在我國採的植物,但只完成兩個分冊,分別為《唐古特 [6] 植物》(Flora Tangutica 1889)第一卷第一分冊(具花托花和盤花植物 [7] ),及《蒙古及其鄰近的中國突厥斯坦 [8] 部分地區植物名錄》(Enumeratio Plantarum Hucusque in Mongolia nec non Adjacente Parte Turkestaniae Sinensis lectarum 1889)第一卷第一分冊。《唐古特植物》共描述植物203種,其中有30個種是首次描述。連同以前在科學院期刊發表過的,總計有兩個新屬60個新種。絕大部分植物附有插圖。《蒙古及其鄰近的中國突厥斯坦部分地區植物名錄》第一分冊記植物330種,其中記有蒺藜科的一個新屬和22個新種。同年,他還出版《普塔寧和皮埃塞澤欽所採的中國植物》(Plantae Chinenses Potanianae et Piasezkianae 1889 )的第一分冊(從毛茛科到馬桑科)。
馬克西姆維茲先後記述我國植物數千種,其中有新種數百個。還描述新屬十多個。很明顯,他對我國東北數省、內蒙、新疆、甘肅、青海、陝西、山西等與俄國毗鄰地區植物的區系作了廣泛的研究工作。
與馬克西姆維茲同時,還有不少俄國植物學家研究過我國植物。曾任彼得堡植物園園長的雷格爾(E.Regel)是一位很有造詣的植物學家,1835 年即出版過《俄國植物志》。他和賀德(Fr.v.Herder)分別研究了雷德(G.Radde)在我國東北採的植物,前者研究離瓣花雙子葉植物(從毛茛科到石竹科),後者研究合瓣花植物、無花被植物和單子葉植物。並於1864—1892年以《雷德所采植物》(Plantae Raddeanae)的名稱發表。
當然,在馬克西姆維茲之後以研究我國植物著名的俄國人最早的要數柯馬洛夫(V.L.Komarov),這位植物分類學家於19世紀末曾在我國東北和朝鮮採集,得標本6000餘號。此後,他分別於1901—1902,1903—1904,1905—1907刊行了他編寫的三冊《滿州植物志》(Flora Manchuriae)。他還研究了不少帶有典型中國特色的植物屬種。另外,巴里賓(J.W.Palibin)等其他一些俄國植物學家也曾對我國的植物有過不少研究。
英國人對我國植物的研究與該國在其他殖民地的做法有相同之處,即很注意做類似普查性質的工作。早期英國的著名植物學家如胡克 (W.J.Hooker),班克斯(J.Banks),林德賴(J.Lindley)乃至在華為領事官的漢斯(H.F.Hance)都曾對中國的植物作了大量的研究,論文見於有關的植物學期刊中。
胡克研究過許多我國的蕨類植物。後來,另一英國蕨類植物學家貝克爾(J.G.Baker)家也研究過大量的中國蕨類植物,他完成了胡克的《蕨類綱要》(Synopsis filicum)並添了許多新種。1873年,《蕨類綱要》出第二版時,貝克又把不少新種作為附錄加上。此人對我國的百合科植物也有過研究。林德賴對我國的蘭花作過不少研究。J·D·胡克(J.D.Hooker)在喜馬拉雅山的一些地方考察過,發表過那裡的一些杜鵑,有些還經他引進英國。他還與當時英屬印度加爾格達植物園的主任桑姆生(T.Thomson)合著了《印度植物志》(Flora Indica)。值得一提的是,前面數位英國植物學家都很熟悉中國的園林花卉和經濟植物。其原因很顯而易見,就來自英國的四位最著名的植物採集者福群 (R.Fortune)和韓爾禮(A.Henry)、威爾遜(E.H.Wilson)和福雷斯特(G.Forrest)而言,他們分別是園林協會,東印度公司,英國把持的中國海關和一些著名花卉種苗公司的雇員,與商業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不久的1861年,英國植物學家邊沁(G.Bentham)即出版了《香港植物志》(Flora Hongkongensis )。書中共記述香港植物1065種。在那以後的19世紀下半葉,研究中國植物最著名的英國植物學家是丘園的赫姆斯萊(W.B.Hemsly)。眾所周知,丘園是世界上研究植物學的中心,而赫姆斯萊與俄國的馬克西姆維茲類似,也曾一生致力於中國植物的研究。是上個世紀下半葉至本世紀初研究我國植物最引人注目的學者之一。
赫姆斯萊1860年就曾在丘園工作,最初是作為邊沁的助手。後來曾因健康等原因離開丘園,但在1883年又重新回到丘園工作。1884年,英國皇家學會決定,從它的政府科學撥款中拿一筆錢編寫已知中國植物的目錄,他參加了這項工作。後來熱心了解中國植物的美國商人福勃士(F.B.Forbes)也積極投身此項工作。於是,他們一起合作發表了《中國植物名錄》(Indix Florae Sinensis 1886--1905)。這套著作的植物包括朝鮮、琉球所產,內容述及分布和同物異名的辨別等等。1896年,他研究了西藏的植物區系,發表「西藏植物 」(The Flora of Tibet),這項研究被我國植物學家視為這一地區的先驅工作。他還與他人合作撰寫了「西藏或亞洲高原植物」(The flora of Tibet or high Asia 1902)等。當然這只是他比較著名的一些研究工作。他的工作遠不止於此,上個世紀下半葉和本世紀初許多英國人採集的植物主要由他進行鑒定發表的。他發表有關中國植物的描述文章數以百計。
從1909年至1956年,在我國西南高地、緬甸和印度的阿薩姆及喜馬拉雅山區作了長達近五十年地學和植物學考察和收集的瓦德,對該地區的植物分布及具體區域種類的多寡可謂見多識廣。他一生寫過不少關於我國西南地區植物學區系和植被方面的文章。包括《綠絨蒿的故鄉》(Land of Blue Poppy)、「中國喜馬拉雅的植物」(The Sino-Himalayan flora 1927)、「西藏的森林」(The forests of Tibet 1935)、「西藏的地理學和植物學概論」(A sketch of the geography and botany of Tibet, being materials for a flora of the country 1935)等等,對那裡的植物區系特點,及地理環境對植物區系的影響等做了很有價值的探討,提出了「中國-喜馬拉雅植物區系」等有見地的概念 [9] 。
本世紀前期,支持福雷斯特來華採集的愛丁堡皇家植物園負責人鮑爾佛(B.Balfour),也是一位與我國植物研究有密切關系的學者。他是愛丁堡大學植物學教授,曾研究和定名了大量由福雷斯特自中國西南滇川等地引進的植物花卉和標本。其中包括首次引入愛丁堡植物園的大量報春和杜鵑花屬植物。 1922年,鮑爾佛死後,繼任該園園長和愛丁堡大學植物學教授的斯密思(W.W.Smith)繼續與福雷斯特合作,也研究了大量後者在華採集的植物,有關成果大多發表在愛丁堡植物園的期刊中。他熟諧我國喜馬拉雅山一帶的植物,也是報春花和杜鵑花屬植物的專家。由於福雷斯特來華採集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採集杜鵑花。他們合作的結果之一是使愛丁堡成為研究我國杜鵑花屬植物的中心。
法國近代地理學發達較早,在17世紀中期,法國人就在北美的考察方面有出色的業績;此外在18世紀中葉以前法國一直擁有北美加拿大等大片的殖民地。因此一些法國人很早就注意到兩地間生物的重要關系。如傳教士杜德美和在我國海關任職的福威勒等。他們可能是最早注意東亞和北美生物區系間聯系的人。鴉片戰爭後,法國人研究中國的植物以鄰近法屬殖民地越南、寮國等國的西南地區出色,這與他們的傳教士在這一帶的活動活躍密不可分。法國植物學家研究中國植物有較長的歷史和出色的成就。
在上個世紀下半葉,巴黎自然博物館所屬植物園栽種了大量由法國傳教士送回的中國植物,該園的主要園丁卡約瑞(E.A.Carrière),發表了一些中國植物的新種,還引種了不少由西蒙和譚微道送回的植物,並在有關刊物中發表了大量栽培於該苗圃的中國觀賞植物。曾任這個植物園主任的迪賽森 (J.Decaisne)也曾描述和發表過大量來自日本和中國的植物新種。瑞士植物學家德堪多研究栽培植物的起源時,在探討中國栽培植物的時候曾經用了貝勒和他的研究成果。另外兩個植物學家普蘭瓊(J.E.Planchon)和拜倫(H.Baillon)也研究過一些中國植物,其中一些為譚微道 (A.David)所采。
當然,在上個世紀下半葉研究中國植物的法國學者以弗朗謝(A.Franchet)最為著名。他和同時的馬克西姆維茲、赫姆斯萊等人一樣,堪稱是那個時期研究中國植物的最傑出人物。此人在研究我國的植物之前,曾對日本的植物作過不少研究。從1878年開始潛心於中國植物的研究。1881年他還著手整理巴黎自然博物館的植物標本並進行相關的描述。他還鼓勵在華的傳教士積極為該博物館收集標本。著名的傳教士譚微道,賴神甫(G.M.Delavay)、法蓋斯(P.Farges)、蘇里(J.A.Soulié)等採集的標本主要是由他研究定名的。在此基礎上他發表了大量的論文和著作。共記載中國植物 5000餘種,新種1000多個,新屬約20個。其中相當部分是賴神甫采自雲南的植物。
弗朗謝的主要著作有《譚微道植物志》(Plantae Davidianae)。此書分兩卷,第一卷的副標題是「蒙古和華北及華中的植物」於1884年出版,記載北京河北和內蒙等地的植物1175種,計新種 84個。書後附標本圖27張。第二卷的副標題是「藏東植物」於1888年出版,記載川西寶興植物402種,其中163種為新種。書後附有17張標本圖,包括小木通(Clematis armandi)、寶興杜鵑(Rhododendron mupinense)、腺果杜鵑(Rh. David)和一張珙桐的彩圖。譚微道所採的植物涵蓋面很廣,對於西方了認識中國的植物區系意義很大。
弗朗謝曾試圖系統整理賴神甫從我國雲南送回的20萬號植物標本,但終究力不從心,不得不放棄這一念頭,轉而描述其中新種。但即使這個任務,他也未能完成。通過長期對我國西南植物的研究,弗朗謝認為我國西南的川西、藏東和滇北是杜鵑花科、百合、報春、梨、懸鉤子、葡萄、忍冬和槭屬植物分布的中心。 [10] 他的上述看法大體是正確的,也為後來英、美和德國的植物學家繼續這一地區植物的研究提供了啟示和打下了基礎。
弗朗謝之後,列維爾(H.Leveille)長期研究東亞植物,從19世紀末到本世紀初的二十餘年中,發表了大量的研究論文,涉及我國的不少。20世紀上半葉長期研究亞洲植物的巴黎博物館植物學家蓋根湃(F.Gagnepain),也研究過不少中國植物。
德國柏林植物園和博物館負責人、柏林大學教授代爾斯(L.Diels)曾長期研究瑞典人柏固(C.A.Bock)和奧地利人洛色恩 (A.E.Rosthorn)在我國四川大巴山等地採集的中國植物,著有《中國中部植物》(Die Flora von Zentral-China 1901),記述了我國中部秦嶺地區一帶的植物數千種。他還在此基礎上發表了中國近代植物地理學的第一篇論文-----《東亞高山植物區系》(Die Hochalpine Flora Ost-Asiens 1904)。其後,他又鑒定描述過英國採集者福雷斯特在華的首批標本。1913年,他又發表「中國西部植物地理學調查」(Untosuchungen zur Pflanzegeographie von West-China)。對我國西部的植物地理進行了研究,並嘗試進行分區。
基於當時的研究成果,代爾斯對我國的植物地理進行了初步的探討,並嘗試進行分區,同時指出我國植物區系的性質和成分。他認為中國中西部高山地區不但植物種類繁多,而且存在大量原始類型和由原始類型向進化類型過渡的中間類型,是大量植物種屬的發祥地和分化中心。另外,這里的地質學證據也表明這里地層古老;同時,這里的動物分布情況也顯示了這一點。因此,在系統發生學上很值得詳細研究。後來,他在赫姆斯萊、沙堅德等人有關工作的基礎上,對東亞的植物地理作了進一步的總結。他認為,東亞,尤其是中國內部,長富有北半球的普通植物。與北美植物的親緣關系很近。有些屬很發達,如黃精屬、百合屬、飛燕草屬、淫羊霍屬、小檗屬、虎爾草屬、杜鵑花屬、報春花屬、龍膽屬、馬仙蒿屬及望江南屬等等。他還指出,由於地層古老,且氣候和地理條件優越,又未受地質變遷的大傷害,所以我國多有特產植物,如水青樹屬(Tetracentron )、杜仲屬(Eucommia)和珙桐屬(Davidia)等。這反應在他1929年出版的《植物地理學》等著作中。他還寫有《秦嶺及中國中部植物論文集》(Beiträge zur Flora des Tsing-Ling-shan und undere Zusatze zur Flora von Centrachina)。順便提一下,20世紀30年代末,在洪堡大學學習的我國植物學家郝景盛,曾在代爾斯教授的指導下寫了「青海植物地理研究」和「 柳屬植物志要」兩篇論文。
此外,另一德國植物學家和樹木學家柯恩(B.A.E.Koehne)也曾為威爾遜採集的一些植物新種定名,主要是花楸屬(Soubus )和山梅花屬(Philadelphus)植物。
本世紀上半葉,美國的哈佛大學堪稱是研究中國木本植物的中心。該校的植物學家沙堅德(C.S.Sargent)曾到日本等亞洲國家採集植物標本, 熟悉東亞的植物。對我國的木本植物(主要由威爾遜等人收集)尤其有研究。從1913年起,沙堅德教授主編了《威爾遜植物志》(Plantae Wilsonianae),計三冊,於1917年全部出版。該書記載了1907,1908,1910間,阿諾德樹木園通過威爾遜等收集得的中國中西部木本植物。在該書第一卷,描述了威爾遜採集植物種類的一半左右,其中包含兩個新屬,225個新種,162個樹木新變種。全書總共描述植物3356個種和變種,是當時研究中國木本植物最廣博的參考著作。至今猶為研究我國木本植物及湖北、四川植被的重要參考書。
沙堅德還根據自己長期對北美和東亞植物的研究,發表了兩篇頗富創建性關於東亞和北美植物區系的論文。其一為「東亞和北美東部木本植物比較」(A Comparison of Eastern Asiatic and Eastern North American Woody Plants,1913),另一為「中國和美國木本植物種的比較」(A Comparison of Woody Species of China and America 1920)。在前一篇論文中,他就東亞北緯22.3度以北地區與美國得克薩斯格蘭河以北地區的木本植物進行了比較。他逐科地指明兩地的有無及屬種的多寡和特有屬種。在植物區系學上有重要意義。
1898年從德國赴美的瑞德(A.Rehder)也是對我國植物,尤其耐寒木本植物作過很多研究的樹木學家。他長期在阿諾德樹木園工作,後來成為哈佛大學的樹木學教授。研究、描述過威爾遜和洛克(J.Rock)和其他一些人收集的許多植物。並發表了不少文章。他出版過一些重要的樹木學著作,包括《北半球寒溫帶地區栽培的耐寒樹木索引》(Bibliography of Cultivated Trees and Shrubs Hardy in the Cooler Temperate Region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1949) [11] 。另一位曾與韓馬迪在我國雲南和四川收集大量植物標本的德國植物學家施耐德(C.K.Schneider),後來也去了阿諾德樹物園,在那裡作了四年的研究,分類描述了大量威爾遜在我國西部採集的植物。他後來成為以我國為分布中心的小檗屬(Berberis)和丁香屬(Syringa)的專家。
本世紀上半葉,美國加里福尼亞大學農學院院長、植物學家梅里爾(E.D.Merrill1876—1956)是國際上研究我國植物最著名的學者之一。梅里爾博士1902年以植物學家的身份到美屬菲律賓馬尼拉服務,先在農林部,後來在國家實驗局任職,最後任科學局局長。1924年回到美國,先後任加里福尼亞大學農學院院長兼農業實驗場場長,紐約植物園園長,哈佛大學植物學教授兼阿諾德樹木園園長和哈佛大學植物標本總監 [12] 。1920年他到浙江、安徽採集過標本。他很熟悉東亞植物。20世紀上半葉,我國不少學者採集的標本是由他鑒定命名的。象我國前輩植物學家鍾觀光先生采著的一馬鞭草科新屬種,就是經他鑒定命名為鍾木(Tsoongia axillariflora)的。這屬後來即成為紀念鍾觀光的鍾木屬。他鑒定我國學者送去的植物標本通常比較快速准確,為我國植物學家稱道。他發表過不少關於我國華南、廣東、海南島植物的文章。1920年他路經南京時,與我國著名植物學家陳煥鏞相識,後來建立了終身的友誼。他們合作研究廣東和海南植物,先後一起發表了「廣東植物志資料」,「海南植物志資料補充」等許多研究文章。在紐約植物園工作期間,他曾指導我國植物學家裴鑒做博士論文。梅里爾先後研究東亞植物數十年。他和沃克(E.H.Walker)合作編寫的《東亞植物文獻目錄》(A Bibliography of eastern Asiatic Botany 1938)及由沃克作的《東亞植物文獻目錄·補編I》(Supplement I, 1960),收集東亞的植物文獻相當充分,至今仍是研究我國和東亞植物的一部重要參考書。
在華西南的雲南、四川和西藏等地進行過重要植物學考察,並採集過大量植物標本的奧地利植物學家韓馬迪(H.Handel-Mazzetti),是本世紀上半葉研究我國植物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他從中國回到奧地利維也納後,潛心於中國植物的研究。並因對分布中心在我國西南的報春花屬和珍珠菜屬植物有精深的研究,而被當時的學術界目為專家。他還約請了其他一些植物學家研究他收集的植物標本。在此基礎上,又查閱了當時西方各大植物研究機構收藏的中國植物標本。編寫了《中國植物志要》(Symbolae Sinicae),1937年在維也納全部出版。
韓馬迪的著作共分7卷,分別為藻類、真菌、地衣、蘚類、苔類、蕨類和種子植物。書中的內容非常豐富,對許多分類群都有頗深入而有見地的探討,是當時國際上研究我國植物的一部帶有總結性重要著作。他也因此植物學界譽為中國敘述植物學的權威。這部著作至今對於我國植物學者仍有重要參考價值。他還發表過《中國植物地理結構及其親緣》(The Phytogeographic Structure and Affinities of China)等有關我國植物地理學的文獻。並曾根據他在我國西南等地的調查資料,進行了全中國的地理分區工作。
⑶ 德國計算機科學專業有哪些好的大學
在US News排名中,德國高校在計算機科學方面名列全球百強的有4所,依次是慕尼黑工業大學、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柏林洪堡大學 、亞琛工業大學。
不過,各類大學排行榜並不一致,柏林洪堡大學在計算機方面的排名爭議較大。爭議較小的是慕尼黑工業大學。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德國高校中計算機科學最為突出的是慕尼黑工業大學,計算機全球排名第9(US News排名全球29位),而且全球綜合排名60位,在德國高校中也是綜合排名最高的。
其次,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擁有德國高校同領域中公認的綜合實力強勁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不僅設立最早,而且在教學質量和科研成果上更是首屈一指,蜚聲國際。而亞琛工業大學在QS排名中表現搶眼,其計算機科學列 世界51-100,德國第2名,和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不相上下。
考生可以重點考慮慕尼黑工業大學、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亞琛工業大學。
⑷ 歐洲有哪些著名大學
牛津大學 英國 12世紀中期 http://www.ox.ac.uk/
劍橋大學 英國 1209年 http://www.cam.ac.uk/
巴黎大學 法國 中世紀
莫斯科大學 俄羅斯 1755年
海德堡大學 德國 1386年
愛丁堡大學 英國 1583年
魯汶大學 比利時 1425年
萊頓大學 荷蘭 1575年
波鴻大學 德國 1964年
彼得堡大學 俄羅斯 1819年
科英布拉大學 葡萄牙 1290年
倫敦大學 英國 1828年
羅馬大學 義大利
維也納大學 奧地利 1365年
太多了,排進世界前五十的都有三十多所 還要不??真的有點多.....
⑸ 為什麼人們都不願去德國洪堡大學
第一點,德國真正類似於美國國家實驗室的實驗室基本都是 亥姆霍茲研究集團,馬普所這樣的研究集團,它們都是獨立的,充其量與學校合作。 出的成果也都基本屬於這些研究集團的。
舉例說明,亞琛工大附近有個比較有名的亥姆霍茲研究中心叫於利希研究中心。 亞琛和它有非常多的合作項目,而且裡面也有很多有名的教授參與兩邊很多項目,但是2007年的諾貝爾獎得主就是於利希研究中心的,只有英文的維基把他算到RWTH頭上,其它任何關於大學的介紹,都沒這教授什麼事。
第二點,德國的大學主要是以教育為主的。
第三點,學校很多,政府都得養活,其實學校的經費比起美國就很少很少了。如果去查下,德國錢最多的兩個學校 RWTH和TUM,每年經費也就11億歐元。 美國的大學呢,MIT每年40億美元,哈佛好像更多。這當然沒辦法比。如果有人想反駁說UC Berkeley沒多少錢,但是UC Berkeley倆國家實驗室每年經費就40到50億美元。
⑹ 大國崛起的讀後感
大國崛起》以歷史的眼光和全球多樣化的視野,描述了自15世紀開始500年的時間里,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九個國家相繼稱霸世界,並日益成為超級強國的歷程,從政治、經濟、思想、宗教、藝術、軍事、外交等多個角度分析大國興衰的成敗得失。探究其興盛背後的原因。
放眼位於歐洲伊比利亞半島西南部的葡萄牙,這論面積還不如中國的一個省份, 15世紀時還不到100萬的人口的小國,當初僅僅是為了獲取香料這個簡單的願望,卻開創了真正意義上的大航海時代。他的成長,如同一艘小船經歷了海上的大風大浪,日益看到聳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燈塔,到了16世紀出這個人口只有150萬的國家,成為了第一代世界大國。我們可以看到,國家的昌盛並不是以人口、面積來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氣和不屈的傲氣.
再觀位於歐洲中部的德國,記得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曾說過:「正是由於窮困,所以要辦教育。」在這個教育普及的國家中僅柏林洪堡大學就有29位科學家加冕過諾貝爾獎。難怪德軍總參謀長毛奇早就自豪的說過:「德國的勝利早已在小學生的講台上決定了!」所以,培育下一代的幼苗是迫在眉睫的任務,人類不斷延續,永不熄滅的香火,是世世代代國家的精神傳遞的骨幹,德國正以這一點換來了最終的勝利。而我們中國的教育制度存在著不可否認的弊端,教育體制改革勢在必行,但是社會現實告訴我們成效微弱。
在眾多國家中,我們不得不承認東亞島國日本,這個我們中國人口中的「小日本」如今卻以他強大的國力堂堂正正的屹立在我們的前頭。他曾經和我們的大清帝國一樣,資源外流,文化落後,同樣慘痛的遭受著西方列強無止境的入侵。然而,面對同樣的狀況,他們看到中國「落後便要挨打」的局面,否定了頂禮膜拜所帶來的暫時安穩,他們迅速圖強振國,維新求變,以驚人的速度迅速成為亞洲第一個擺脫西方列強侵略並實現工業化的國家。這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個始終都堅持團結,善於學習的民族創造了今日的輝煌。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有自強的精神,才有自立的可能,才能贏得其它國家人們的尊敬。中華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學習別國。德國在二戰後勇於反思和敢於悔過的行為,最終才得到了全世界的原諒與支持,德國總理勃蘭特在波蘭集中營紀念地長跪懺悔,真實地展示了這樣的精神,跪下去的是勃蘭特,站起來的是德國! 這樣的總統,才能永垂史冊,這樣的國家,才能熠熠生輝。那麼只有正視歷史,直面失敗,歷史才不會重演,成功才會到來。在務實上,我們做的比起別國也差的很遠,搞浮誇,搞假政績,搞表面繁榮等等無用的行為,根本不能從本質上,從實際上提升我國的國力。所以我們始終只能從面積和人口上說是一個大國,而從實力業績上、效率上講卻不能說是一個強國。因此,只有重視科學和教育,建立起適合本國國情的政治經濟制度,善於借鑒學習但絕不簡單模仿別國的經驗,提高國民素質,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努力促進經濟的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實現強國之夢。
⑺ 德國柏林愛麗斯-索羅門大學怎麼樣
首先,護理專業在德國的就業情況非常好,工資也非常的高。我自己的姐姐在德國已經入籍了,但是想申請護理都是不行的,沒有辦法的情況下申請了一個護工的專業,就業前景也非常好!所以能讀這個學校就很好了。工作分為全日制,半日制,周末,自由。。。因為德國老齡化厲害,老人又是社會中最富有的,所以畢業為這類人群工作,待遇可想而知。
學院簡介
柏林愛麗絲-索羅門學院(Alice Salomon Fachhochschule Berlin)是一所百年老校,德高望重。其創建人是德國婦女運動的偉大先驅愛麗絲-索羅門。
該校自創建之日起就致力於社會及社會教育學。在社會學(soziale Arbeit)、社會教育學(Sozialp dagogik)、健康(Gesundheitswesen)及護理學(Pflegwissenschaft)等專業有著很強的優勢。
該院下設學士和碩士兩級學位,並有大量實習專業及與企業、其他院校合辦的,和實踐掛鉤的進修專業。
該院的學士學位專業包括:
健康與護理管理(Bachelor Gesundheits- und Pflegemanagement)、幼兒教育(Bachelor Erziehung und Bilng im Kindesalter)和理療(Bachelor Physiotherapie/ Ergotherapie)。
該院的碩士學位專業包括:
護理/ 護理管理學(Pflege/ Pflegemanagement)、衛生機構管理和質量(Management und Qualit tsentwicklung im Gesundheitswesen)等二十多個專業。
作為傳統的公立學院,該院在對中國學生的學歷方面有一定的要求.
消息來源:杭州濱才留學
⑻ 洪堡大學的主要成就
柏林洪堡大學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許多知名學者、政治家在這邊留下了他們的身影,成就驚人。
柏林洪堡大學的教師陣容十分強大,包括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普朗克、薛定諤、亥姆霍茲、赫茲、韋恩等,生物化學之父費歇爾(Emil Fischer),20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馮·諾伊曼( John Von Neuman),化學家拜耳(Adolf von Baeyer),地理學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李特爾(Ritter),哲學家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謝林(Joseph von Schelling)、黑格爾(Georg W. F. Hegel)、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神學家施萊爾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法學家薩維尼(Friedrich Carl von Savigny)、歷史學家蘭克(Leopold von Ranke)都曾在此任教。共產黨理論的創始者馬克思、恩格斯都曾就讀過柏林洪堡大學,其他曾在此就讀的還包括歐洲議會主席舒曼(Robert Schuman)、哲學家費爾巴哈(Ludwig Feuerbach)、著名詩人海涅(Heinrich Heine)、鐵血宰相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及作家庫爾特·圖霍爾斯基(Kurt Tucholsky)等。
⑼ 洪堡大學是不是比其他德國知名大學更難入學
學校簡介
柏林洪堡大學 (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簡稱HU Berlin)的前身是柏林大學,二戰結束後改名為洪堡大學。洪堡大學是德國最著名的大學之一,成立於1810年,豈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它由普魯士教育大臣、德國著名學者、教育改革家威廉·馮·洪堡(Wilhem von Humboldt)創辦。當時被譽為「現代大學之母」。柏林大學從一成立起,就確定了教學與科研為一體,全面人文教育的辦學宗旨。
洪堡大學一直十分重視國際學術交流合作。1959年加入國際大學協會後立即與原蘇聯的「洛蒙諾索夫」莫斯科大學建立了校際關系。隨後又先後與原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大學、波蘭的華沙大學、原南斯拉夫的貝爾格萊德大學、古巴的哈瓦那大學、奧地利的維也納大學、法國的巴黎大學、埃及的開羅大學、日本的法政大學、西班牙的馬德里孔普盧滕塞大學、美國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50多所大學簽訂了校際合作協議。1981年,中國的北京大學和洪堡大學互派專家,1982年,我國又選派3名進修生到洪堡大學深造。
編輯本段創校理念
洪堡大學是依據創校者洪堡「研究教學合一」的精神所創立的新學校,他也希望洪堡大學能成為「現代大學之母」(Mutter aller modernen Universitäten)。根據洪堡的理念,現代的大學應該是「知識的總和」(Universitas litterarum),教學與研究同時在大學內進行,而且學術自由,大學完全以知識及學術為最終的目的,而非實務的人才培育。在此之前,不論歐洲或美國的大學,都還是研習修道院教育的傳統,以培養教師、公職人員或貴族為主,較不重視研究。此後洪堡的理念傳遞至歐、美各地,也成為許多大學仿效的對象。
編輯本段專業與師資
柏林大學成立時有四個傳統系科:法律系,醫學系,哲學系和神學系。第一個學期有256名學生上課。現在,該校已經擁有三萬七千多名學生,將近兩百多個專業。
曾任職於該校的著名教授有:著名哲學家黑格爾,法學家卡爾弗里德內西.凡撒非尼亞,訓詁學家奧古斯特.波克等當時在歐洲都非常著名的學者。
二十世紀柏林大學科研成果特別顯赫,第一個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就出自洪堡大學即當時的柏林大學,即1901年荷蘭人教授雅可比.亨里修斯.凡霍夫因研究出化學動力學定律而獲得諾貝爾獎。此後,該大學共出了二十九名諾貝爾獎獲得者。
洪堡大學是德國大學的表率,也是許多國家的大學效法之楷模。重建於1818年的波恩大學曾沿襲洪堡大學的辦學模式。
編輯本段知名校友
洪堡大學在180多年的歲月中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知名學者,以下是曾在洪堡大學學習或工作過的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的簡況。
諾貝爾物理學獎
阿爾伯特·A·邁克爾遜(Albert A. Michelson)美籍德國物理學家,曾就讀於洪堡大學。因較准確地測定了光速和發明分光儀於1907年獲獎。
加布里埃爾·李普曼(Gabriel Lippmann)法國物理學家,曾在洪堡大學學習和工作。因創立電守恆定律、「李普曼干涉定律」等於1908年獲獎。
卡爾·F·布勞恩(Karl F. Braun)德國物理學家,曾在洪堡大深造。因發明無線電報技術、研製陰極射線示波管於1909年獲獎。
威廉·維恩(Wilhelm Wien)德國物理學家,曾在洪堡大學學習和任教(1892-1896年)。因發現黑色物體中的熱輻射、推演出黑體輻射的位移定律和輻射能量分布定律於1911年獲獎。
馬克斯·馮·勞厄(Max F. T. Von Laue)德國物理學家,是著名物理學家普朗克的學生,曾先後在洪堡大學任教近40年。因以晶體測定X射線並證明X射線的波動性於1914年獲獎。
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德國物理學家,1875-1877年在洪堡大學學習,1888-1926年在該校任教。因創立光的量子論於1918年獲獎。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美籍德國物理學家,1914-1932年在洪堡大學任教。因創立相對論和提出光電效應定律於1921年獲獎。
詹姆斯·弗朗克(James Franck)美籍德國物理學家,曾在洪堡大學學習並任教。因提出電子原子沖撞定律於1925年和古斯塔夫·赫茨共享此項獎。
古斯塔夫·赫茨(Gustav Hertz) 德國物理學家,曾在洪堡大學學習並任教。1925年與弗朗克一起獲獎。
維爾納·海森貝格(Werner Heisenberg)德國物理學家,曾擔任洪堡大學教授。因建立導致對氫的多種發現的量子力學基礎於1932年獲獎。
埃爾溫·薛定諤(Erwin Schr?dinger)奧地利物理學家,在任洪堡大學教授時(1917-1933年)因提出量子力學的波動方程式於1933年獲獎。
馬克斯·玻恩(Max Born)德國物理學家,1915年起任洪堡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由於在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方面的突出貢獻與德國的另一位科學家瓦爾特·波西於1954年同獲此獎。
諾貝爾化學獎
范特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t Hoff)荷蘭化學家,曾就讀於洪堡大學。因提出碳原子理論、化學、力學法則和滲透壓於1901年獲獎。
埃米爾·菲舍爾(Emil Fischer)德國化學家,晚年在洪堡大學任教,其間因在有機化學方面的突出成績於1902年獲獎。
阿道夫·馮·拜爾(Adolf von B?yer)德國化學家,曾在洪堡大學學習,1858年獲該校博士學位後開始任教。因在研究染料和有機化合物、合成靛藍和砒霜合成方面的傑出貢獻於1905年獲獎。
愛德華·布赫納(Edvard Buchner)德國化學家,曾在洪堡大學學習。因在生物化學研究及無細胞(酶)發酵等方面的貢獻於1907年獲獎。
里夏德·維爾施泰特爾(Richard Willst?tter)德國化學家,因對葉綠素和植物色素的研究於1915年獲獎。
弗里茨·哈貝爾(Fritz Haber)德國化學家,在擔任洪堡大學教授期間(1911-1933年)因發明用氮和氫合成氨的研製成高壓合成氨,1918年獲獎。
瓦爾特·奈恩斯特(Walther Nernst)德國物理化學家,在第一次擔任洪堡大學教授期間(1905-1922年)因闡明熱力學第三定律於1920年獲獎。
漢斯·菲舍爾(Hans Fischer)德國化學家,曾在其叔父、19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埃米爾·菲舍爾資助下進洪堡大學深造。因關於血液、膽汗的色素研究並研製人造血紅素晶於1930年獲獎。
彼得·德拜(Peter J·W·Debye)美籍荷蘭物理化學家,在開始任洪堡大學教授的同一年(1936年)榮獲此項殊榮,原因是他提出了極性分子理論,確定了分子的偶極矩的測定方法以及對電子衍射、氣體中的X射線的研究。
阿道夫·博特納特(Adolf Butenandt)德國化學家,由於對性激素的化學研究於1939年獲獎(但未接受)。
奧托·哈恩(Otto Hahn)德國物理化學家,曾任洪堡大學教授多年。因發現原子核裂變於1944年獲獎。
奧托·迪爾斯(Otto Diels)德國化學家,曾在洪堡大學任教12年(1904-1916年)。因發現和發展二烯合成法於1950年獲獎。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埃米爾·馮·貝林(Emil von Behring)德國醫學家,曾在洪堡大學學習並於1889-1895年在該校工作。因研究抗毒素血清,尤其在運用血清治療防治白喉和破傷風等病症方面的貢獻於1901年獲獎。
羅伯特·科赫(Robert Koch)德國病菌學家,在任洪堡大學教授、傳染病研究所所長期間,因分離並確證炭疽桿菌、傷寒桿菌、結核病菌、霍亂弧菌於1905年獲獎。
奧托·海因里希·瓦爾堡(Otto Heinrich Warburg)德國生物化學家,曾在洪堡大學學習並任教授(1914-1923年)。因發現呼吸酶的性質和作用方式於1931年獲獎。
保羅·埃爾利希(Paul Ehrlich)德國細菌學家,曾主持洪堡大學科赫傳染病研究所的工作。因發現中和白喉毒素的抗菌素、研製成功治療梅毒的「606」於1908年獲獎。
漢斯·施佩曼(Hans Spemann)德國生物學家、胚胎學家,曾在洪堡大學任教授。因發現胚胎發育中背唇的組織者作用於1935年獲獎。
諾貝爾文學獎
特奧多爾·蒙姆森(Theodor Mommsen)德國歷史學家,曾在洪堡大學講授古代史,1874-1875年任該校校長。因著《羅馬史》於1902年獲獎。
格哈特·霍普特曼(Gerhart Hauptmann)德國作家,曾在洪堡大學學習。因創作《織工們》、《沉鍾》、《米哈依爾·克拉瑪》等劇本於1912年獲獎。
諾貝爾和平獎
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Gustav Stresemann)德國政治家、外交家,曾任德國首相和外交部長,曾在洪堡大學攻讀國民經濟學。因推行德國與交戰國,特別是與法國的和解政策於1926年獎。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世界著名人物先後在洪堡大學學習或深造,其中最為重要的如下:
著名進步詩人海涅(Heinrich Heine)曾於1821-1823年在該校學習法律,聆聽黑格爾的哲學課。
古典唯物主義哲學家費爾巴哈(Ludwig Feurbach)曾於1824-1825年在洪堡大學學習神學,後因受黑格爾影響改學哲學。
著名的國際工運活動家威廉·李卜克內西(Wilhelm Liebknecht)曾於19世紀40年代在該校攻讀哲學和語言學。
德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棗卡爾·李卜克內西(Karl Liebknecht)在洪堡大學學習法學與國民經濟學之後於1897年獲該校博士學位。
偉大的革命導師和領袖馬克思(Karl Marx)曾於1836-1841年在洪堡大學攻讀法律專業。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之一 棗恩格斯(Fiedrch Engels)曾於1841-1842年利用在步兵炮團服兵役的業余時間去洪堡大學旁聽,一年時間內先後學習歷史、哲學、文學、藝術和外語。
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周恩來曾於1922年2月由法國遷居德國柏林在洪堡大學勤工儉學。
洪堡大學採取一系列社會福利措施為全校師生員工服務,如學生助學金制度、午餐補貼、已婚學生補貼、住宿補貼等。
該校的文藝團體(交響樂團、室內樂隊、合唱團、室內合唱團、木偶劇組、歌舞劇團和繪畫社等)和社會專業藝術團體保持密切友好關系,經常為學校舉辦音樂會、戲劇表演會和展覽會等。
近年來學校考慮到外國學生教育體制的不同,推出了直接攻讀碩士學位的項目,對中國學生來說,條件是必須在中國本科畢業。中國本科畢業生到德國來學習三到四個學期,即可取得德國的碩士學位。入學只需滿足學歷條件,不需參加入學考試。
據有關資料統計,1946-1985年,洪堡大學先後向國際上150位傑出人物頒發名譽博士證書,其中包括中國的周恩來和郭沫若。
http://www.hu-berlin.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