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校本課程實施中的固化成果是什麼意思
校本課程實施抄中的成果襲固化是指課程實施成果從動態轉變為靜態從而得以保存、提升成果的過程。校本課程實施中的固化成果主要包括校本課程教學材料、課程綱要、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總結(包括:開發的背景、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簡介、課程開發及實施過程、實施效果、課程主要特色等)、課例光碟 、教學設計、學生學習課程後的反饋(感想、心得、評價均可)等支撐性材料。
2. 校本研修成果類型有哪些
成果類型復大概分為,生制產、生活、電子科技、休閑娛樂等。
如果你懂專利,建議你去成果網上看看有具體的IPC分類。
主要分為:
第一分冊——人類生活需要(農、輕、醫);
第二分冊——作業、運輸;
第三分冊——化學、冶金;
第四分冊——紡織、造紙;
第五分冊——固定建築物;
第六分冊——機械工程、照明、加熱、武器、爆破;
第七分冊——物理;
第八分冊——電學。
3. 國培校本研修成果
校本研修抄過程
序號 研修活動 所在學校教研組老師的意見 你的反思與改進
1 教學設計方案在校本研修活動中得到意見和改進內容
2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是否達成教學目標,是否出現的偏離教學結果等教學問題,有哪些反思和改進建議?
3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出現哪些非預見的生成性問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是如何解決和處理的?更好的處理辦法是什麼?
4 在教學實踐後對教學設計需要做哪些調整和修改?為什麼做這樣的調整和修改?
4. 校本教材是什麼
校本教材的內涵一般是指以學校的校長和教師為主體,為了有效地實現校本課程目標,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對教學內容進行研究,並共同開發和制定一些基本的教與學素材,作為校本課程實施的媒介,這些素材構成了校本教材。
拓展資料:
「校本課程」是一個外來語,最先出現於英、美等國,已有20多年的歷史了。現在在中國新課改的教育形勢下,校本課程成為了新課改的重點。
「校本課程」主要根據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精心組織,扎實有效地開展新課程改革實驗,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校本課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即以學校為本位、由學校自己確定的課程,它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對應。
在劉旭東、張寧娟和馬麗等人編著的《校本課程與課程資源開發》一書中指出,校本課程的出現在國際上有三種看法:
其一認為,校本課程的歷史幾乎和學校教育的歷史一樣悠久,在古代時期學校的課程在較大范圍內和一定程度上是由學校自己決定的,那時在課程中佔主導地位的是校本課程(這是從校本課程的存在形式來考察的);
第二種看法認為校本課程的思想源自於20世紀7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認為校本課程實質上是一個以學校為基地進行課程開發的民主決策的過程,即校長、教師、課程專家、學生以及家長和社區人士共同參與學校課程計劃的制定、實施和評價活動(這是從校本課程的思想產生來看的);
最後一種觀點認為,校本課程真正出現在1973年愛爾蘭阿爾斯特丹大學召開的「校本課程開發」國際研討會上(這是從校本課程概念的出現為依據的 )。
5. 什麼是校本研修成果
是指以學校為單位抄,面向教師的學習方式的成果展示。
校本培訓是指以學校為單位,面向教師的學習方式,內容以學校的需求和教學方針為中心,目的是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
此外,校本課程是一種新的課程領域,基於學生的直接體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驗對知識綜合運用的課程。它的基本學習方式是探究學習。
(5)校本教材成果擴展閱讀:
一、教學特徵
1、 立足於工作崗位是教師校本培訓的顯著特徵。
2、 針對性是校本培訓的生命。
3、 校本培訓是教師發展與學校發展的統一。
二、發展情況
我國「校本培訓」的概念最早是在1999年教育部《關於實施「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程」的意見》中提出的,「中小學是教師繼續教育的重要基地,……,各中小學都要制定本校教師培訓計劃,建立教師培訓檔案,組織多種形式的校本培訓」。
校本培訓作為一種未來教師繼續教育的重要形式,比較符合我國地域分布廣,培訓任務重,經費短缺,保持學校正常教學秩序等實際情況,成為一種與離職培訓優勢互補的運作方式,一經提出就受到廣泛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