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能介紹幾本關於五臟陰陽論的中醫書籍名稱
【病因病理學】此書專講五臟六腑病因病理陰陽調節講解得很全面內容很豐富。並附有實例和臨床舉例講解。
2. 學好中醫,哪本書最重要
在眾多的醫人答案都正確,都是非常重要,你如只學了黃帝內經,懂得陰陽五行與養對葯學不懂也如何治病,傷寒雜病論當然好對方劑診斷都講明,但也必須論懂每位的葯性。醫生好像一個掃把好把病人身上的垃圾掃除的話,不是那一本書的問題,而要學習中醫各種各樣的書本。
3. 中醫骨傷科學基礎的圖書目錄
第一章 中醫骨傷科基礎理論與技術發展史
第一節 中醫骨傷科的起源
一、遠古時期
二、原始氏族社會時期
三、奴隸社會時期
第二節 骨傷科基礎理論的形成
第三節 骨傷科診療技術的進步
第四節 中醫骨傷科的學術爭鳴
第五節 中醫骨傷科基礎理論與技術的興盛
第六節 中醫骨傷科診療技術的傳承
第七節 中醫骨傷科基礎理論與技術的新發展
第二章 骨關節的結構與生理功能
第一節 骨關節的形成
一、骨組織發生的基本過程
二、骨發生的方式
第二節 骨關節的組織結構
一、骨的構成
二、骨的形態分類
三、骨的組織結構
四、關節的形態分類
五、關節的組織結構
第三節 骨、關節的生理功能
一、骨的生理功能
二、關節的生理功能
第三章 骨傷病的分類與病因病機
第一節 骨傷病的分類
一、損傷的分類
二、骨病的分類
第二節 骨傷病的病因
一、損傷的病因
二、骨病的病因
第三節 骨傷病的病機
一、損傷的病機
二、骨病的病機
第四章 骨傷病的辨證與診斷
第一節 損傷症狀與體征
一、全身症狀與體征
二、局部症狀與體征
第二節 骨病症狀與體征
一、全身症狀與體征
二、局部症狀與體征
第三節 骨傷科四診方法
一、問診
二、望診
三、聞診
四、切診
第四節 骨傷科辨證方法
一、八綱辨證
二、氣血辨證
三、臟腑辨證
四、經絡辨證
五、衛氣營血辨證
附:中醫骨傷科專科情況書寫要點及病案舉例
第五章 骨傷病的臨床檢查法
第一節 骨關節檢查法
一、測量和運動檢查
二、各部位檢查法
第二節 神經功能檢查法
一、感覺檢查
二、肌力檢查
三、反射檢查
四、自主神經檢查
五、四肢神經損傷檢查
第三節 影像學及其他檢查
一、X線檢查法
二、造影檢查
三、電子計算機X線橫斷體層掃描(CT)
四、磁共振顯像(MRI)
五、放射性核素顯像
六、超聲診斷法
七、肌電圖檢查
八、關節鏡檢查
九、骨密度測定
第六章 骨傷病的治療方法
第一節 手法
一、概述
二、正骨八法
三、脫位復位手法
四、理筋手法
第二節 固定
一、外固定
二、內固定
第三節 葯物療法
一、內治法
二、外治法
第四節 練功療法
一、概述
二、練功療法分類
三、練功療法作用
四、練功注意事項
五、各部位練功方法
第五節 其他療法
一、針灸療法
二、小針刀療法
三、物理療法
四、封閉療法
五、微創療法
六、手術療法
第七章 創傷急救
第一節 創傷急救技術
一、嚴重創傷心搏呼吸驟停的搶救
二、創傷救護四大技術
三、創傷傷口及處理
第二節 創傷性休克
一、病因病機
二、診斷
三、治療方法
第三節 周圍血管損傷
一、病因病機
二、診斷
三、治療方法
第四節 周圍神經損傷
一、病因病機
二、診斷
三、治療方法
第五節 脂肪栓塞綜合征
一、病因病機
二、診斷
三、治療方法
第六節 骨筋膜間室綜合征
一、病因病機
二、診斷
三、治療方法
第七節 擠壓綜合征
一、病因病機
二、診斷
三、治療方法
第八章 骨傷科生物力學基礎
第一節 概述
一、骨傷科生物力學的發展和近況
二、骨傷科生物力學研究的對象和內容
第二節 骨骼力學基礎知識
一、力
二、力系與靜力平衡
三、幾種常見力
第三節 骨與軟骨的生物力學
一、骨骼力學的幾個基本概念
二、不同荷載下骨的力學性質
三、骨折癒合的生物力學
……
第九章 骨傷科臨床研究基礎
第十章 中醫骨傷科典籍選讀
附錄
4. 中醫古籍治療五臟六腑是那本書
《筆花醫鏡》清代江涵暾著。辨證論治以臟腑為綱。
5. 哪本書可以學習診脈
中醫診斷學
作 者:李晶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版 本:2001年6月 ISBN號:7030090187
開 本:大16開
市場價:¥33.00
中醫診斷學 介紹:
本書是供成人教育中醫葯專業、中西醫結合專業使用的教材。全書分14章,系統介紹了中醫四診理論、八綱辨證、臟腑辨證、經絡辨證、氣血津液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等基本原理與方法,以及中醫診斷疾病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內容上注重理論與臨床的結合,重點突出具有實用價值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介紹。四診部分著重闡明四診研究的先進性和科學性,如舌診的實驗研究,脈診中脈圖的理論與應用;辨證部分突出其臨床實用性、規范性;診斷與病案部分,突出辨病與辨證的最新研究動態。本書在內容取捨、結構體系、寫作方法等方面,針對成人特點,強調科學思維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本書可供成人教育中醫葯專業、中西醫結合專業學生使用,也可作為自學考試應試人員、廣大中醫葯專業工作者以及中醫葯愛好者的學習參考書。
中醫診斷學 目錄:
總序
編寫說明
1 緒論
1.1中醫診斷學的主要內容
1.2中醫診斷學的基本原理
1.3中醫診斷學的基本原則
1.4中醫診斷學的發展簡史
1.5學習方法和要求
2 望論
2.1全身望診
2.2局部望診
2.3望排出物
2.4望小兒指紋
附 望魚際絡脈與望爪甲
2.5舌診
3 聞診
3.1聽聲音
3.2嗅氣味
4 問診
4.1問診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4.2問診的內容
4.3問現在症I;£¼
5 切診
5.1脈診
5.2按診
6 八綱辨證
6.1八綱辨證的概念與源流
6.2八綱基本證候
6.3八綱證候之間的關系
7 病因辨證
7.1六淫疫癘證候
7.2七情證候
7.3飲食勞傷證候
7.4外傷證侯
7.5毒證
7.6膿證
7.7蟲積證
8 氣血津液辨證
8.1氣病辨症
8.2血病辨證
8.3津液病辨證
9 臟腑辨證
9.1心與小腸病辨證
9.2肺與大腸病辨證
9.3脾與胃病辨證
9.4肝膽病辨證
9.5腎與膀胱病辨證
9.6臟腑兼證
10 經絡辨證概要
10.1十二經脈病證的特點
10.2奇經八脈病證的特點
11 六經辨證概要
11.1六經辨證的概念
11.2六經病的合病、並病、傳經與直中
12 衛氣營血辨證概要
12.1衛氣營血的證候與病理
12.2衛氣營血證候的傳變
13 三焦辨證概要
13.1上焦病證
13.2中焦病證
13.3下焦病證
13.4三焦病證的傳變
14 診斷與病案
14.1診斷
14.2病案
附篇
一、原文選錄
二、症狀鑒別診斷
三、證候鑒別診斷
四、病例分析
模擬試題
參考文獻
6. 中醫養生學的養生書籍
《傷寒論》為漢代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所著,與《黃帝內經》、 《難經》 、 《神農本草經》並稱中國古代中醫學四大經典,辨證施治是它的靈魂。全書共10卷,22篇,397法,除去重復之外共有葯方112首,重點論述人體感受風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及進行辯證施治的方法。
書中將病證分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六種,即所謂「六經」;並根據人體抗病力的強弱、病勢的進退緩急等因素,將外感病演變過程中表現出的各種證候歸納出症狀特點,病變部位、損及臟腑、寒熱趨向、邪正盛衰等作為辯證治療的依據。
該書總結了前人的醫學成就和實踐經驗,集漢代以前醫學之大成,並結合作者自身的臨床經驗,系統闡述了多種外感病及雜病的辨證論治,理法方葯俱全,在中醫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為後世醫家奉為經典。
另外,《傷寒論》中還包含了許多寶貴的養生學思想,主要表現為:天人相應的整體觀是張仲景養生學的基本出發點和指導思想;防病、抗病重視保津液;重視通過飲食防病、治病;時刻注意保胃氣;重視增強機體免疫力。
《傷寒論》與《黃帝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並稱中國古代中醫學四大經典,是養生家、中醫學者的,必讀之書。書中運用的辨證論治原則和方法,確立了中醫診治疾病的規范;所記載的大量方劑,組方嚴謹,療效顯著,被後世稱為「萬方之祖」;還包含許多寶貴的養生學思想,為後世中醫養生學的發展奠定基礎。
為了更全面、更完美地呈現這部醫學經典,《圖解傷寒論》對原著進行了一系列的編輯創新:首先,以明代趙開美刻本為底本,並結合目前流傳的多種版本,准確譯出白話文;其次.製作200多個圖解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復雜的問題條理化;還根據正文葯方配以30多個《傷寒論》中的常用葯物」專題。力圖既保持《傷寒論》厚重的古典特色.又最大程度挖掘其實用養生價值,並賦予它優美的視覺效果;使其不僅成為醫學工作者必備的工具書,更是現代人生活養生的居家典籍。
7. 學習中醫讀什麼書
一般來說,中醫有2種入門方式,一種是從今讀到古,即從簡到難,循序漸進,比如現在的(思考中醫),或(醫學衷中參西錄),還有像(醫方集解)等等。第二種是從古學到今,即從(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
中醫歷來視湯頭、脈訣、葯性賦為啟蒙「三件寶」。「湯頭」即「方歌」。中醫入門書素以清代汪昂的《湯頭歌訣》為藍本,並以《醫方集解》輔行。要求「湯頭」必須熟背至信手拈來的地步,臨床方可應用自如。「脈訣」是指脈學方面的歌訣。現以李時珍《瀕湖脈學》流行最廣,然李中梓《診家正眼》似乎更切實用,故雲脈必「二李」。當然有精力多讀幾部更好。諸如:《四診抉微》、《脈訣匯辨》、《脈理求真》等。《葯性賦》是民間流傳多年且影響極大的入門讀物,淺顯易懂,朗朗上口,確實對初學用葯可具初步輪廓。
《內經》、《難經》是中醫基礎的奠基。陰陽五行、臟象經絡、診法治則、五運六氣均需從《內經》、《難經》二經中探求。然《內經》中《靈樞》、《素問》各八十一篇,《難經》八十一難,共二百四十餘篇,要想快速通讀,談何容易?故初學者可選用明代李中梓的《內經知要》或近賢秦伯未的《內經知要淺解》為讀本,部分章句必須熟背。讀《黃帝內經》的同時,可以參考清代黃元御的《四聖心源》。這是一本需要反復讀,反復琢磨,一直到背誦的書。我認為黃元御是後世真正理解了《黃帝內經》的極少數醫家之一,其妙悟岐黃,臨證如神。黃元御勤於筆耕,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醫學著作,實在是後世蒼生之福。同時還可參考張景岳的《類經》、李中梓的《內經知要》以及汪機的《讀素問鈔》。
《傷寒論》是六經辨證的典範;《金匱要略》辨臟腑經絡,是辨治雜病的基礎。《溫病條辨》系統論述三焦辨證,與《傷寒論》相對而言,使「萬病診法實不出此一縱一橫之外」。(《溫病條辨?凡例》)。《溫熱經緯》以《內經》、仲景為經,以葉、薛、陳、余諸家為緯。其中「葉香岩外感溫熱篇」主要論述衛氣營血辨證系統,也應熟背。《神農本草經》是方葯學之祖,自然也是必讀之書。清代陳修園《神農本草經讀》可視為初學者較好的讀本。《醫學心悟》一般視為入門的啟蒙書,它是系統論述「八綱八法」之作,且書中載有很多療效高、實用性廣的方劑,如啟膈散、開噤散、半夏白術天麻湯之類,皆臨床慣用之方。這些醫籍的精讀,可使中醫理論的框架構架起來。故第三步功夫為「構架功」。
中葯是臨床醫生的手中利劍,必要精通。所以學了理論後,緊接著要學《神農本草經》。可以參考黃傑熙評釋的《本草三家合注》,唐容川的《本草問答》以及周岩的《本草思辯錄》,另外中醫大學教育的本科教材《中葯學》亦可一參,但當以《神農本草經》的觀點為本,勿受後世過多影響。
如果堅持不懈,就可在三年至五年的時間里完成上面的任務,如此就奠定了一個深厚寬廣的中醫基礎,以後再起萬丈高樓不過是時日問題了。
8. 學中醫臟腑辯證看哪本書啊
古代著作好像沒有,因為臟腑辨證是現代提出的
葉天士提出衛氣營血辯證
溫病提出三焦辯證
傷寒提出六經辨證
八綱辨證從內經就涉及後人不斷改善為各辯證總綱
建議看現代著作吧 中醫診斷學就有臟腑辨證
9. 中醫兒科的書有哪些
北宋錢乙,字仲陽,對中醫兒科學體系形成作出了突出貢獻,因而被譽為「兒科之聖」。錢乙的主要學術建樹,由其弟子閻季忠編集於《小兒葯證直訣》一書中。該書歸納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為「臟腑柔弱,易虛易實,易寒易熱」,對兒科臨床有直接指導意義。錢乙從兒科特點出發,在四診應用中尤重望診,對「面上證」、「內證」,痘疹類出疹性疾病的鑒別診斷等,都有較詳明的論述。《小兒葯證直訣》建立了兒科五臟辨證體系,捉出心主驚、肝主風、脾主困、肺主喘、腎主虛等,成為中醫兒科辨證學中最重要的力法。他制訂兒科治則治法,從五臟補虛瀉實出發,又注意柔潤清養,補運兼施,攻不傷正。他善於化裁古方,根據兒科特點創制新方,制劑以成約為主,切合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