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上海科技大學什麼檔次
上海科技大學屬於普通一本院校,由上海市人民政府與中國科學院共同舉辦、共同建設,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是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國家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的試點高校、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組成部分。
入選國家第二批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範基地、首批上海高等學校一流本科建設引領計劃、首批上海高等學校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領計劃。學校位於上海—浦東新區—張江高科技園中區,以理工科為主,與中國科學院所屬研究院所開展科教融合。
(1)楊培東的學術成果擴展閱讀
上海科技大學培養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專業學位研究生,在校學生規模規劃為本科生2000名,研究生4000名。截至2020年3月底,學校共有在籍學生3680人,其中本科生1541人,碩士研究生1433人,博士研究生706人。
2014年學校面向全國9省市招收了首屆207名本科生,2015、2016、2017年面向14省市分別招收了299、353、355名本科生,2018年面向17省市招收了422名本科生。
2013年學校招收了首屆296名中科院聯培研究生,2017年學校首次獨立自主招收459名研究生,2018年學校獨立招收了560名研究生。2019年上海科技大學面向全國17個省(市)選拔招錄了402名本科生,招錄了650名碩士研究生和235名博士研究生。
② 如何評價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楊培東教授
有幸見過三次其本人。都是學術報告會上,另外曾經被他之前的同事面試過,聊起過他。學術上的成就不用多說,自己谷歌一下就清楚了,單純從人家是JACS主編上這一點來說,就不是我們這些科研水貨可以妄加評論的。
單純說他的前同事對他的看法:楊的努力程度簡直是變態級別的。這個楊的前同事現在在荷蘭的FOM,他說這輩子沒見過楊那麼努力的,天天都是凌晨兩三點才離開實驗室,最晚中午前肯定就又去了。據這個前同事自己的說法是「簡直太可怕,我等凡人不能理解」。
然後現在楊也是以這個標准要求自己的學生的。所以,總而言之,樓主要是真的收到offer了,到那肯定是要玩命的了,不過真的能出東西啊!最差你也可以拿JACS灌水不是~
③ 求助 關於留學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
伯克利為世界各地培養了無數的優秀人才。
英特爾公司總裁 Andrew Grove 、英特爾公司創始人之一和 Moore 定律發明人 Gordon Moore 、 Sun Microsystem 創始人之一和公司總裁 Bill Joy 、蘋果電腦公司創始人 Steve Wozniak ,這些人創辦的公司在不同方向和領域成為了全球 IT 行業的標准。他們都來自伯克利。世界第一個華裔宇航員 Lerog Chiao 、美國 20 世紀福克斯董事局主席 Peter Chernin 、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 Earl Warren 等等也都是伯克利學子中的佼佼者。
伯克利和中國以及東南亞國家一直聯系廣泛。著名數學家陳省身教授、諾貝爾獎獲得者李遠哲教授、國學大師趙元任教授等等都在伯克利學習和工作過。年輕一代的包括著名經濟學家錢穎一、世界納米研究領域的新星楊培東也成為伯克利的驕傲。
「比黃金更能給加州人帶來光榮和喜悅的大學」
19 世紀上中葉,隨著美國西進運動的迅速推進,「淘金熱」、「淘銀熱」席捲加利福尼亞等西南部地區,一股股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為各自的利益拚命搏鬥、無情掠奪。豐富的寶藏遭到野蠻的吞食,遼闊的沃野充滿了雜亂與喧囂。目睹此情此景,加州有識之士發出了振聾發聵的吶喊:「在挖掘礦藏之前,先要開發才智。」於是,在「富口袋」的同時,「富腦袋」的聲音響徹西部曠野。一批有遠見卓識的加利福尼亞州憲法的起草人要求這個新州的立法機構「用各種方法鼓勵知識、科學、道德和農業的發展」。他們夢想一個大學,這個大學「將比黃金更能給加利福尼亞人帶來光榮和喜悅」。
1868 年 3 月 23 日,加利福尼亞州州長簽署法令,將私立的加利福尼亞學院和公立的農業、礦業與機械學院合並,成立加利福尼亞大學,校址在舊金山海灣旁的伯克利( Berkeley )。現在的加利福尼亞大學已經有十所分校,但伯克利分校依然是加利福尼亞大學系統的旗艦。
時至今日,加州的工農業發展在美國 50 個州中獨領風騷。如果把它算作一個國家,它的工農總產值可以在世界上排名第八。 130 余年後的今天,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是全球聞名的頂級研究型大學,為美國和其他世界各國源源不斷地培養著各級各界的人才。這所公立大學與私立的斯坦福大學、加州理工學院共同支撐起與美國東部常春藤大學相比肩的西部學術脊樑。
毫無疑問,加利福尼亞州的創始者們對一個給加利福尼亞人帶來光榮和喜悅的大學的夢想在伯克利得到了實現。伯克利分校 130 余年的發展,是加利福尼亞州和美國西部發展的體現之一。早期的加州帶給人們金色的夢想,所以被稱為「金色之州( Golden State )」,今天的加州是世界翹首的高科技先驅。舊金山灣區的矽谷使無數 IT 科技天才實現了夢想,他們企業和發現改變了和改變著世界。在矽谷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伯克利分校起了重要的作用。
古典與現代建築藝術交融的校園
伯克利分校佔地 1230 多英畝,它從伯克利城區一直延伸到林木覆蓋的伯克利山麓。校園內終年綠樹成蔭,草坪如毯,花開不謝。 80 多座巍峨的建築物散布其間,更顯得清幽典雅,讓人流連忘返。在校園深處德維內爾人文大樓後面的廣場上聳立著一座高塔,它就是伯克利分校的標志性建築薩瑟塔。薩瑟塔是仿照威尼斯聖瑪可塔的式樣設計的,塔高 307 英尺;塔內有 12 個大銅鍾,大小不一,最大的重達 4118 磅;塔頂建有一個 48 個鍾鈴的報時鍾。大鍾每天敲響三次,報時鍾 24 小時報時,鍾聲悠揚,在整個校區久久回盪,別有一番情趣。登上塔樓,極目遠眺,但見舊金山市鱗次櫛比的樓群,水天一色的海灣,狀如長虹的金門大橋,一切都盡收眼底。
校園多元的建築風格和學校的氣氛都體現了」學識城市「的理想。最具代表性的鍾樓( Campanile )、大學圖書館( Doe Library )和希臘劇場,在建築師 John Galen Howard 的監督下,於 1902 年到 1917 年之間落成。由這位著名建築師設計的建築物體現了歐洲古典思想的優美、典雅和尊嚴,而其濃郁的人文色彩,與周圍其他建築風格較為現代化的大樓,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兩種迥然不同的建築風格並沒有使校園雜亂無章,相反,古典和現代風格的相互交融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人類智慧的多元性質。
「平民出身的孩子也夢想著接受世界上最好的教育」
1997 年,在香港科技大學取得了碩士學位後,姜國華進入了伯克利來攻讀博士學位; 2004 年,姜國華已經是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會計系的助教授。在談起伯克利的時候,姜博士的言語中充滿了自豪,他說,平民出身的孩子也會夢想著接受世界最好的教育。伯克利,就能夠給他們一次實現這個夢想的機會。
一批有遠見卓識的加利福尼亞州憲法的起草人要求這個新州的立法機構「用各種方法鼓勵知識、科學、道德和農業的發展」。他們夢想一個大學,這個大學「將比黃金更能給加利福尼亞人帶來光榮和喜悅」。
姜博士介紹說,美國的大學分為公立大學和私立大學兩種類型。公立大學主要是由政府投資和提供財政來源;私立學校則主要靠校友的捐贈等,很多著名的大學如哈佛、斯坦福等都是私立大學。伯克利作為一所公立大學,服務的對象主要是加利福尼亞州的全體居民。她為任何一個有夢想的優秀學子提供實現自己夢想的機會,不分貧富,不分種族,不分地位。伯克利本科生的學費不到一般私立大學的一半,甚至更少,這就為來自貧困家庭的優秀學生創造了接受一流教育的機會。
伯克利的招生政策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有種族優惠政策( affirmative action ),給來自於少數族裔的學生更多的機會。近幾年來,伯克利在招生中除了考慮學生的成績以外,還考慮學生成長的家庭和社區環境,考慮到學生成長中面對的困難和挑戰及他們如何應對困難和挑戰的情況。所有的這些政策都給更多的來自貧困家庭和少數族裔的孩子帶來一個比較公平的競爭機會。姜國華說:「我在伯克利讀書的時候,他們有個說法:聰明並且家境好的孩子,可以去讀斯坦福;聰明的但是家庭經濟緊張的孩子呢,可以來伯克利。」然而,伯克利分校的質量與其他任何一所學校相比都並不遜色,該校為學生提供小班學習的環境和現代化儀器設備等一系列輔助教學的良好條件。
姜博士回憶說,伯克利歡迎來自美國其他州和其他國家的學生,在那裡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民族服飾,聽到各種各樣的語言,還可以吃到各種各樣的不同國家的食品。事實上, 2003 年伯克利共有 33076 個學生,白人只佔 34% ,亞裔佔到 34% ,其中華裔就占學生總數的 16% ,其他多為非洲裔和南美裔。伯克利校園無疑是美國最種族多元化的社區之一。
「學術精神與同伴壓力( peer pressure )」
1995 年,在每十年進行一次的美國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學術水平評估中,伯克利的 36 個學科中有 35 個在全國名列前十名。 18 位伯克利的教授和數目不少的伯克利畢業生曾經獲得諾貝爾獎,包括近年來獲得經濟學獎的阿克羅夫教授( George Akerlof )和麥克法登教授( Daniel McFadden )。此外,伯克利的教授中還有大批的美國各個科學院院士(如 127 位美國科學院院士)和著名獎金獲得者(如 137 位富爾布賴特獎金獲得者)。
平民出身的孩子也會夢想著接受世界最好的教育。伯克利,就能夠給他們一次實現這個夢想的機會。
伯克利設有許多重要的研究機構,其中有美國能源開發署的三個世界聞名的大型研究中心:勞倫斯伯克利實驗研究中心、勞倫斯弗莫爾實驗室、阿拉莫斯科學實驗室。其中,勞倫斯伯克實驗研究中心是享譽世界的物理學研究中心,該中心規模龐大,擁有實驗建築群 54 個。僅這個研究中心先後有 8 人獲諾貝爾獎金!伯克利 1943 年創建的阿拉莫斯科學實驗室,是美國研製核武器的重要基地,它對美國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做出了重要貢獻,著名物理學家、美國原子彈之父J.羅格斯·奧本海默就是這個實驗室的傑出科學家。
所有的這一切成就與伯克利勤勉、寬松、自由、鼓勵創造性和獨立性的學術氛圍分不開的。在看似自由和散漫的文化背後,其實是嚴謹的教學和科研精神。姜國華講述了一件至今讓他記憶猶新的小事。
在姜博士學習的哈斯商學院里,年輕的助理教授們要把大部分周末和節假日用在工作上,這通常可以理解,因為他們面臨著證明自己的壓力。可是,許多有終身職位的教授們也經常在周末和節假日工作。「我每次和導師 Brett Trueman 教授約時間談研究進展,他總是迅速地回復『明天早上 8 點'。有一年的 12 月 30 日,我給他發郵件約見面,他也出乎意料地當天回復『明天早上 8 點'。我有些措手不及,本以為還有新年前後幾天時間考慮多些再談的,不想他 12 月 31 日還會來辦公室工作。」
伯克利的教授都保持一種「大門敞開( open door )」的習慣,學生即使不預約也可以隨時到老師的辦公室談學術問題,教授們如果不是脫不開身的話,就會饒有興致地討論起來。
伯克利人崇尚民主、自由、獨立和批判。教授不會把自己的觀點或研究興趣強加在學生身上。作為學生,我們可以選擇和導師的研究方向不一樣的題目,而導師也會和學生一起學習這個題目。導師在指導學生時會反復強調「你的研究哪裡和別人不一樣」,「你的方法是否嚴謹」,「你的結論是否經得起推敲」。教授們不光對學生這樣要求,教授之間也是這樣,在每周一次的研討會上,教授們常常爭得面紅耳赤。正是經過這樣的探討與批判,一篇文章才越寫越精。在伯克利,學術上的精益求精是一種彌漫的氛圍,讓每個人都受到感染。「同伴壓力( peer pressure )」使任何一個教授,如果放棄或放鬆研究工作,就會感覺到來自周圍的無形的壓力。
伯克利的很多大牌教授非常平易近人,他們即使在外界頗負盛名,也依然平平淡淡地做著他們的研究。姜國華記得他選過麥克法登教授的課,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大部分時間在做研究、寫文章,很少看他出去演講,或者做別的出風頭的事情。「學術精神吸引來了獻身於科學研究的人才,獻身於科學研究的人才又進一步維護和促進了學術精神。所以伯克利以及其他類似的大學,才能歷久而常青。」姜博士深有感觸。
「你的思想永遠會得到尊重」
加州大學素以學術自由和學生自治著稱。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在伯克利,沒有來自保守傳統的約束,沒有不可逾越的清規戒律,你的思想永遠會得到尊重,即使別人並不同意你的觀點。正是這種緣自西部開發的自由思想在伯克利加州大學孕育了無數的新思想和偉大的新發現。
伯克利的另一個傳統是對人權、民主與自由的不懈追求,這也是很多學子夢想伯克利的一個原因。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因為反越戰,這里成為了美國「言論自由( freedom of speech )運動」的發源地之一。姜博士清楚地記得,伯克利校園旁有一個「人民公園( people's park )」,這個公園因為是反越戰的集會地點而出名。伯克利人也一直把人民公園當作一個「言論自由運動」的標志,引以為傲。在南非種族隔離期間,伯克利和加利福尼亞大學其他分校的師生一起斗爭,迫使加利福尼亞大學當局停止投資和南非種族隔離政府有關系的美國公司。
在伯克利大學的廣場,經常有各種各樣的集會示威活動。這些示威活動的原因五花八門。有的示威活動是因為研究生生活補助太低,學生表示不滿;有的是因為國際局勢上的一些大事情,比如美國入侵伊拉克的時候,伯克利師生舉行了大規模的示威活動。
華人的驕傲—田長霖校長
姜國華博士說,談起伯克利,就不能不提起曾經擔任過伯克利校長的田長霖教授。田教授不僅是伯克利的驕傲,更是華人的驕傲。 1990 年,田長霖成為伯克利校長,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迄今惟一在美國主要研究型大學里擔任過校長的華人。他祖籍湖北,武漢出生,在上海和台灣長大,留學美國,於普林斯頓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是伯克利工程學院教授。
田長霖校長對伯克利乃至華人社會的影響巨大而深遠。據說,剛到美國時田長霖在南方的一所學校讀書,第一次坐公共汽車去上學時他發現汽車前半部分坐的是白人,後半部分坐的是黑人,他不知道自己該坐哪裡。後來,司機讓他坐在了前面。從那以後,田長霖寧可步行,也不坐公共汽車。這件事情對田長霖影響很大。他擔任了伯克利校長以後,即大力推動校園內的種族多元化。
今天,田校長的努力已經非常有成效,伯克利校園已經是美國最種族多元化的社區之一。加利福尼亞大學很長時間內在招生過程中實行種族優惠政策( affirmative action ),主要為非洲裔和南美裔的高中生保留一定比例的入學名額。 1997 年,大學董事會取消了這個政策。田長霖校長為抗議這個決定,毅然辭去了伯克利校長職務,他的行動在美國社會中贏得了廣泛的贊譽。香港回歸後,田長霖教授曾經應特首董建華的邀請擔任香港科技發展委員會主席,為香港的發展政策咨議。
「學術精神吸引來了獻身於科學研究的人才,獻身於科學研究的人才又進一步維護和促進了學術精神。所以伯克利以及其他類似的大學,才能歷久而常青。」
姜博士說:「田長霖校長非常平易近人。有一次,我在伯克利一個餐館和幾個北大的同學吃飯,遇到前來就餐的田教授,聽說我們是從北大來的學生,他很高興地和我們聊了起來,還說起和我們陳佳洱校長一起上小學時的事情。」
④ 為什麼科學家需要google
為什麼科學家需要用google?原因很簡單,谷歌學術,google scholar。
在google scholar上輸入任何一個關鍵詞,它給出相關的學術文章,按照引用次序排序,它直觀地給出了你所關心的那個詞在學術界的熱度。google搜索的智能是這個星球上目前最好的,它幾乎不出錯。
針對每一篇學術文章,它給出了引用了該文章的其他文章,你可以追溯這篇文章引發的討論。假設這篇文章有錯誤,你不會因為它的錯誤而被誤導,一分鍾以內,你能找到反駁的文章。
你可以搜索科學家的名字,它給出了該科學家所有的文章,按照文章的引用次數列表。比如在納米材料界排名第一的華人科學家楊培東,你可以看到他的若干篇文章都有數千次被引用,這是一個科學家在同行中被認可的直接標志,你可以追溯引用了楊培東文章的每一篇文章。
⑤ 如何評價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楊培東教授
學術上的成就不用多說,自己搜索一下就清楚了,單純從人家是JACS主編上這一點來說,就不是我們這些科研水貨可以妄加評論的。
22歲中科大化學本科畢業,26歲哈佛大學Lieber組博士畢業。26~28歲在UCSB G.D.Stucky組的Post-Doctoral
Fellow。28歲拿到Berkeley教職,5年後拿到Tenure。其中2001年就發表了職業生涯的代表作之一:Room-Temperature
Ultraviolet Nanowire Nanolasers[4]
還擔任了一大堆學術期刊的編輯和編委,其中包括化學類旗桿期刊J. Am. Chem. Soc的Associate Editor一職[5]。
同時在Thomson Reuters給出的根據篇均引用量排名的2000~2010的Top 100 Chemists和Top 100 material
scientists中分別排名第10和第1[6,7].
如果你是拿到了他的offer,還是做化學和納米材料相關的,別想了,去吧,感覺不可能有比Yang組高出一個檔次的組了。
⑥ 郭沫若獎學金的業績:得主
—白重恩,79級數學系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來自江蘇省南京燕子磯中學,現為 清華大學經濟學系主任,哈佛大學博士 。
—馮平,80級近代力學系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來自江西師大附屬中學,哈佛大學物理學博士。現為美國雷曼兄弟銀行董事總經理.
—楊培東,88級近代化學系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來自江蘇蘇州吳縣木瀆中學。從中國科大畢業後進入美國哈佛大學深造,攻讀化學博士學位,師從著名材料科學家查爾斯·利伯教授。28歲即成為伯克利的助理教授,獨立負責一個實驗室的工作,從事納米材料的研究。同時,他還是勞倫斯·利弗摩爾國家實驗室科學家。最近幾年,楊培東領導的研究小組接連在美國《科學》和英國《自然》等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發表有關納米材料的高水平論文,他本人多次獲得各種科學獎金和榮譽,成為美國和世界納米研究領域的明星。2007年5月18日出版的《科學》雜志以標題《青雲直上》稱贊楊培東的成就。
—程繼新,安徽績溪人,1989級中國科大化學物理系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1994年開始在科大碩博連讀,導師朱清時院士,期間曾赴法國巴黎南大學和香港科大做短期研究,1998年獲得博士學位。程繼新是科大最早參加中國與美國數模賽的隊員之一,曾多次在數模賽中獲得佳績。科大在國內首創高年級本科生與研究生出任數模賽教練做法。程繼新曾做為教練率科大92級學生獲得美國數模賽 特等獎。
1998-2000年,程繼新在香港科大做博士後。2000-2003年在哈佛大學做博士後。2003年被普渡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聘為助理教授。
1999年獲中國科學院院長特等獎學金;1992-1993年兩次獲得中國數模賽特等獎;1993年獲美國數模賽一等獎。
—魏青橋,89級應用化學系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來自河南省河大附中,哈佛大學博士,現供職於惠普公司。
—吳洪開,91級化學系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來自江西吉安七中(白鷺洲中學)。吳洪開13歲時考入中國科大,是當年中國科大最小的新生(比少年班最小的新生還小)。2002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化學系博士學位,繼而赴斯坦福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2005年入選清華大學「百人計劃」,受聘為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也是該系最年輕的教授。
—段鑲鋒,92級應用化學系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哈佛大學博士,現任職於著名的納米技術公司——Nanosys(納米系統)公司,他是該公司高等技術研究組奠基人之一。段鑲鋒在哈佛求學期間於99年、01年兩度榮獲「MRS全美傑出研究生獎;他和另一科大學子合作完成的納米成果被Science評為01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並名列榜首。他在Nature、Science等頂尖國際權威刊物上發表過多篇論文。 03年他被美國TechnologyReview評為當年的「世界百位傑出青年發明家」之一。
—王惠群,92級地球與空間科學系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來自山東省勝利油田一中,哈佛大學博士。現為Harvar-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科學家。
—袁軍華,93級近代物理系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來自江西泰和中學。2005年獲得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博士學位,現為哈佛大學博士後。
—王曦,94級力學與機械工程系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來自江蘇省灌南縣中學,現為哈佛大學博士後。
—向勇,95級力學與機械工程系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來自四川蒲江縣蒲江中學,哈佛大學工程科學博士。
—於冬,95級材料科學與工程系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來自河北邯鄲市一中。現為哈佛大學博士後。
—尹藝,97級物理系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來自江蘇省淮陰中學,現為哈佛大學物理系博士生。
—方英,97級化學系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來自天津市一中,現為哈佛大學博士生。
—羅林姣,98級近代物理系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來自湖南邵東縣三中,現為哈佛大學博士生。
—余桂華,98級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來自福建莆田市一中,哈佛大學博士生。
—李哲峰,99級化學院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來自吉林通化縣七中,現為哈佛大學博士生。
—劉軼群,02級理學院,來自山東省青島市第二中學,哈佛大學博士生。 根據不完全統計,前三屆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中,有8人擁有11個權威學會會士(或院士)頭銜,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美國電子電氣工程師學會會士(IEEE Fellow)3名;美國物理學會會士2名,美國地質學會會士2名;美國聲學學會會士1名、美國國際計算學會會士(ACM Fellow)一名、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AAAS Fellow)一名。 首屆郭沫若獎學金15名獲得者中,有5名擁有7個會士(或院士)頭銜 。
-吳奇,近代化學系,來自安徽蕪湖第二十中學。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系主任,中國科技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院長。吳奇是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博士,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物理學會會士(APS Fellow)。
-李衛平,無線電電子學系,來自湖北武漢市洪山中學,首屆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美國電子電氣工程師學會會士(IEEE Fellow)。
-付敏躍,無線電電子學系,來自浙江台州地區溫嶺中學。首屆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
1987年,付敏躍獲得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博士學位。他現任澳大利亞Newcastle大學電子工程系首席教授,電子工程與計算機工程學院院長(Head of 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付敏躍是國際電子電氣工程師學會會士(IEEE Fellow)。
-邱建偉,地球和空間科學系,來自江蘇蘇州市省常熟中學,首屆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現任美國依阿華州立大學物理和天文系教授。邱建偉即為美國物理學會會士。1987年,邱建偉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
-鄧立,生物系,來自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師大附中,首屆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現為微軟雷德蒙研究院主任研究員。鄧立是國際電子電氣工程師學會會士(IEEE Fellow)、美國聲學學會會士。
-林間,來自福建福州一中,第二屆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
林間自我介紹稱,他出生離地震頻發的寶島台灣一水之隔的福州。父親曾向年幼的林間介紹,家中那盞燈劇烈搖晃,是因為台灣發生了大地震。1970年代中期,地震此起彼伏,整個中國都陷入不同尋常的恐慌之中——林間在學校成了地震觀測志願者。當時,他用日記記錄了一口廢井的水位變化、大地輕微震動,然後打電話向當地的地震台匯報。童年時的業余愛好成為林間此後地震研究生涯的起點——1977年,林間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學習物理與地震學。林間1988年在布朗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此後又到位於加州Menlo Park的U.S. Geological Survey研究地震地質物理學。林間博士現為美國Woods Hole海洋學研究所研究員。除地震之外,他的研究興趣還包括海底火山等。2007年林間博士當選美國地質學會會士(Fellow)。根據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的統計,過去十年林間是被引用次數最多的地震學者之一。他與合作者Geoffrey King、Ross Stein的一篇論文是過去十年被引用次數最多的論文。
—李獻華,來自南京市化學公司一中。79級地球與空間科學系郭沫若獎獲得者。現任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同時任中國科學院同位素年代學和地球化學重點實驗室主任。李獻華1983年畢業中國科大獲得學士學位,後進入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攻讀研究生,1985年獲得碩士學位,1989年1月獲得博士學位。1989至2005年在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工作,期間曾赴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做訪問學者。 李獻華的主要研究方向為:同位素年代學和地球化學;華南地幔動力學和地殼演化;中國前寒武紀地質;曾承擔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科技部「973」工程、中科院創新工程等多項科研項目。同時李獻華校友還任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同位素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地質學會構造地質專業委員會委員。2007年4月29日,李獻華當選美國地質學會會士(Fellow)。
—姜濤,來自甘肅蘭州鐵道學院附中。796/7911校友,第三屆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現為美國加州大學河邊分校計算機科學系教授。
1988年獲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1989-2001在加拿大McMaster 大學計算與軟體系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計算分子生物學、生物資料庫和演算法設計與分析等,發展了一系列用於序列比對、系統發育分析、比較基因組學和DNA晶元等生物信息學演算法,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發表100餘篇論文,由於他在科研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貢獻,2006年當選為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AAAS Fellow)。
2007年12月3日,ACM學會在紐約宣布,38位頂尖科學家當選ACM Fellow,姜濤是其中三位華人之一。 -程藝,77級數學系校友。1982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系。在中國科大攻讀碩士期間曾獲郭沫若獎學金,1987 年,獲英國曼切斯特大學理學博士學位。1989年~1990年,在石溪紐約州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所工作。1992年,晉升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系主任。1998年,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1999年1
月起,兼任研究生院院長。2005年,任安徽省教育廳副廳長。2006 年,任安徽省教育廳廳長。
-林晶,80級近代化學系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畢業於上海川沙縣建平中學。現為上海市政府信息化委員會副處長(正處級)。
-華同旭,1985年獲得郭沫若獎學金,現為廣東省廣州市教育局局長。
-王曉,1968年出生,畢業於山東青島九中,86級熱科學和能源工程系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在中國科大期間曾任全國學聯副主席(1990年第21 屆)、安徽省學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會主席。曾任共青團青島市委副書記,1995年4月任團青島市委書記,1998年4月任團山東省委副書記, 2000年任團中央青工部副部長,2003年任團中央青工部部長,2003年7月在共青團第十五屆一中全會上當選團中央書記處書記。
-王洵,江蘇省姜堰市人,1983年以理科總分揚州地區第一名、江蘇省第三名從江蘇省揚州中學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其後先後在中國科大獲得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攻讀碩士期間,獲得郭沫若獎學金。1998年10月起擔任中國科大計算機系副主任。經安徽省委公開選拔,從2002年1月起擔任安徽省信息產業廳副廳長、黨組成員。受中組部委派,於2005年1月至12月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學習,獲得公共管理碩士學位;期間9月至11月在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學習。2006年4月擔任蚌埠市副市長。
⑦ 數學家陶哲軒獲得多少獎項
數學家陶哲軒,5歲學微積分,12歲奧賽金牌,31歲菲爾茲獎,所獲獎項多不勝數
主要獎項
Salem Prize(2000)
博謝紀念獎(2002)
Clay Research Award(2003)
Australian Mathematical Society Medal(2005)
Ostrowski Prize(2005)
SASTRA拉馬努金獎(2006)
Levi L.Conant Prize(2005)
菲爾茲獎(2006)
麥克阿瑟獎(2007)
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2007)
Alan T. Waterman Award(2008)
Onsager Medal(2008)
King Faisal International Prize(2010)
Nemmers Prize in Mathematics(2010)
Polya Prize(2010)
克拉福德獎(2012)
Joseph I. Lieberman Award(2013)
菲爾茨獎章
2006年5月22日至30日,第25屆國際數學家大會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該大會每四年舉行一次,大會開幕式上專為40歲以下傑出數學家頒發的菲爾茨獎,則被譽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因陶哲軒在調和分析方面的研究成果,獲得了本屆菲爾茨獎。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向陶哲軒頒發菲爾茨獎。雖然是本次最年輕的獲獎者,但陶哲軒已發表了超過80篇論文。 他也成為繼1982年首位華裔數學家丘成桐教授獲菲爾茨獎後,獲此殊榮的第二位華人。獲獎時剛滿31歲的陶哲軒,不僅是本次菲爾茨獎得主中最年輕的一位,同時也是第一位獲得菲爾茨獎的澳大利亞人。
澳洲兩家博物館請求永久陳列他的照片,他也是2007年澳洲風雲人物的最後人選之一。
艾倫·沃特曼獎
2008年4月10日,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在其官方網站宣布,2008年的艾倫·沃特曼獎(Alan T. Waterman Award)授予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華人數學家陶哲軒。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獲得該獎項的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華裔學者楊培東。文章指出,陶哲軒傑出的研究成果已經對許多數學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陶哲軒於5月6日美國國務院的一次宴會上正式得到該獎。
科學突破獎
2014年6月23日,突破獎基金會揭曉了2014年數學突破獎的獲獎名單,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陶哲軒,因調和分析、組合論、偏微分方程及解析數論等眾多突破獲獎。高等研究院的Richard Taylor,因自守形式理論的眾多突破獲獎。獲得了300萬美元的巨獎。
突破獎是由Google的布林夫婦、阿里的馬雲夫婦、投資人Yuri Milner夫婦及Facebook扎克伯格夫婦等人聯合發起並提供資助的一個獎項。該獎旨在表彰將科學作為一生事業並取得重大突破的科學家,每位獲獎者將獲得300萬美元。
頒獎儀式於2014年11月舉行。而這5人也將組成評選委員會,選出明年的獲獎者。
2015年9月17日,他宣布證明了保羅·埃爾德什(Erd s Pál)在1932年提出的埃爾德什差異問題存在,這是個困擾學術界80多年的問題。
⑧ 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預測名單
根據諾貝爾獎官網發布的消息,2014年諾貝爾獎將從10月6日起陸續揭曉。四位華裔科學家張首晟、楊培東、鄧青雲、錢澤南成奪獎熱門人選。
根據湯森路透的預測,2014預測名單包含來自9個不同國家、27個不同學術和研究組織的27位研究人員,並首次同時出現四位華裔科學家。因已成功預測了35位諾貝爾獎得主,湯森路透的「引文桂冠獎」頗受關注。上年更是成功預測了11位諾獎得主中的8位。
與此前獲諾獎的華裔科學家不同,張首晟、楊培東是改革開放後在中國內地接受教育的新一代,兩人成為今年諾獎熱門人選更令國人期待。楊培東和鄧青雲此前曾分別在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講學。
1963年生於上海,1978年考入復旦大學,現為斯坦福大學教授
「他早就應該得諾貝爾獎了」,昨日,長期研究諾貝爾獎的華中科技大學物理系退休教授楊建鄴表示,對張首晟成今年諾獎物理獎獲獎熱門人物並不奇怪。
1978年,15歲的張首晟高考被復旦大學錄取,後出國深造。他2006年提出「拓撲絕緣體」理論,次年實驗得到證實,並因此獲得「歐洲物理獎」等三大頂級獎項。「拓撲絕緣體」意義在於,可提高計算機的計算極限,「約可以提高一倍」。
張首晟用「集市」和「高速公路」為例講述該成果應用和意義:電子在晶元中移動就像跑車開進集市中,再怎麼高檔也跑不快;但若在高速公路上就可暢行無阻。這可能是未來計算機持續進步的關鍵。
⑨ 楊培東的任職UC
1999年在完成了18個月的博士後研究後,楊培東與大約20所美國頂尖大學面談,最終得到近10所大學的工作邀請,他選擇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年僅28歲時就成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的助理教授,獨立負責一個實驗室的科研工作。 從加入伯克利的那年起,楊培東就以其出色的科研成果獲得了一系列殊榮。沿著一個正確的方向作始創性的研究,是楊培東頻頻得獎的奧秘,他的小組在半導體納米線方面的研究,一直處在領跑這個領域的地位。
納米技術的前景被人們一致看好。2013年,世界各大公司紛紛為此項技術而斥資,幾乎每一所名牌大學都以率先展開相關研究而自豪。學會如何製作納米線這一納米器件的關鍵,則成了擺在研究人員面前的一大熱門課題。
顧名思義,納米線又長又細,體積微小——大約只有人類頭發寬度的萬分之一。如今,研究人員能將納米線的直徑從5毫微米調整至幾千毫微米,長度可達到幾百微米。這種導線整合成較大的結構後,不僅可以製作激光器、晶體管和存儲器陣列,就連類似獵犬嗅探器官的化學敏感結構也不在話下。為了研製納米線,楊培東和他的同事利用特殊的小室,先在裡面將黃金或其他金屬的薄膜熔化,以形成納米尺度的微滴。然後,向它們發射化學蒸氣,使其分子分解。這些分子以短序列使熔化的納米微滴過飽和後,便形成了納米結晶。隨著更多的蒸氣在金屬微滴上的分解,結晶就會像一棵樹那樣往上生長。
同時在數百萬個金屬微滴上進行這一操作,使科學家有機會對大量的納米線加以組織。楊培東「栽種」的氮化鎵和氧化鋅納米線已長成大片的森林,它們能發射紫外線光,有助於「晶元上的實驗室」迅速而廉價地分析醫學、環境和其他取樣。由於在生長過程中引進不同的蒸氣,楊培東改變了納米線的成分,使它形成硅和半導體硅鍺的界面,其早期用途是對計算機晶元的冷卻。此外,這類器件還有可能最終發展成為高效的能源,從汽車廢熱或太陽熱量中產生電能。
當然,對如此細微的納米線進行電極連接仍是一大難關,世界各地有100個研究小組正在進行攻關。
但納米技術的應用前景實在誘人。楊培東告訴記者,他和其他四位科學家技術入股了一家納米技術公司,他是公司科技顧問,並不直接參與經營管理。2013年,這家公司正致力於將納米技術轉化到實際應用中去,已獲兩輪投資,燒掉了1億5千萬美元,但風投公司還是樂此不疲。 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以後,楊培東更是每天關注電視新聞,災區群眾的安危與困難沉甸甸地壓在他的心頭。「舊金山和伯克利一灣之隔,都處在聖安德列斯斷層上,屬環太平洋地震帶。1906年舊金山大地震後,那裡的建築都充分考慮了抗震設防要求,我工作的實驗室就是建在巨大的輪子上的。」楊培東認為,四川的災後重建,一定要多參考國外的成熟做法,提高建築物的抗震能力。
和其他海外華人一起,他一次次參加向四川災區捐款捐物的活動。「這次中國的抗震救災工作信息透明,救援及時,在國際上廣受好評。作為一名身在海外的中國人,我也為祖國自豪。」
醉心於探索美麗小世界的楊培東,與國內的同行,如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和中國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保持著密切的交流。加入伯克利後,他平均每兩年回中國訪問一次。而中科院納米所選定在蘇州後,他回國的步伐更勤了,2013年六七月,就回來了兩次。「其實,納米所還只是一片空地的時候,我就來過蘇州跟他們交流了」。楊培東說,以後在蘇州的工作忙起來後,回來得肯定還會更頻繁。2013年蘇州城市大了,不自己開車總覺得不方便。「我還是中國公民,換國內的駕照應該不麻煩吧?」他問記者。 從蘇州走出去的旅美科學家楊培東教授20年後回到家鄉「打工」。7月22一早,這位國際頂尖材料學家走進他在中科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的辦公室,開始了在這里的全新工作。
任教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的楊培東教授,同時也是美國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科學家。根據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的統計,從1997年至2007年的論文引用次數看,楊培東已是當之無愧的國際「納米牛人」,其論文平均被引次數超過150次,是僅居其次的科學家的兩倍,在全球材料科學家中列第一。
此番,楊培東教授應中科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之邀,出任該所客座教授,同時負責組建並領導一個國際合作實驗室。22日一上班,他就立即翻閱起助手送來的一份「海歸」博士的簡歷。楊培東教授告訴記者,此次他利用美國大學放暑假的時間回國,在蘇州有難得的10多天「整塊」工作時間。而親自主持面試,為實驗室「招兵買馬」挑選人才,是他此次回國的工作任務之一。
在美國,楊培東教授在納米導線方面的開創性研究,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使一系列高技術設備顯示出了廣泛的應用前景,包括從微型發光二極體、激光器,到晶體管、太陽能板等廣泛領域。而在蘇州,這位1971年出生的青年科學家「另起爐灶」,研究方向瞄準了全新的納米生物技術。
納米技術是21世紀科技發展的熱門前沿領域,作為業內的頂尖高手,楊培東教授是許多世界級科研機構的追逐對象。中學畢業後離開蘇州求學、工作20年,這顆國際納米界的明星升得再高,心中還是時常掛著家鄉。「巧的是,蘇州近年確立了國內納米技術領域的核心地位,科技水平和產業環境領先全國,在這里正好可以發揮我的專業特長。」楊培東教授表示,今後他會中國、美國兩頭奔波。在美期間,將通過網際網路遙控指揮這里的研究。
2011年,美國《科學》報道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納米材料學家楊培東的傑出成就。這篇題為《青雲直上》的文章寫道,最精細的半導體導線使楊培東大獎不斷,特別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授予他的艾倫·沃特曼獎,把他的科研生涯推向了頂峰。
⑩ 加利福尼亞大學系統各分校之間是什麼關系
伯克利為世界各地培養了無數的優秀人才。
英特爾公司總裁 Andrew Grove 、英特爾公司創始人之一和 Moore 定律發明人 Gordon Moore 、 Sun Microsystem 創始人之一和公司總裁 Bill Joy 、蘋果電腦公司創始人 Steve Wozniak ,這些人創辦的公司在不同方向和領域成為了全球 IT 行業的標准。他們都來自伯克利。世界第一個華裔宇航員 Lerog Chiao 、美國 20 世紀福克斯董事局主席 Peter Chernin 、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 Earl Warren 等等也都是伯克利學子中的佼佼者。
伯克利和中國以及東南亞國家一直聯系廣泛。著名數學家陳省身教授、諾貝爾獎獲得者李遠哲教授、國學大師趙元任教授等等都在伯克利學習和工作過。年輕一代的包括著名經濟學家錢穎一、世界納米研究領域的新星楊培東也成為伯克利的驕傲。
「比黃金更能給加州人帶來光榮和喜悅的大學」
19 世紀上中葉,隨著美國西進運動的迅速推進,「淘金熱」、「淘銀熱」席捲加利福尼亞等西南部地區,一股股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為各自的利益拚命搏鬥、無情掠奪。豐富的寶藏遭到野蠻的吞食,遼闊的沃野充滿了雜亂與喧囂。目睹此情此景,加州有識之士發出了振聾發聵的吶喊:「在挖掘礦藏之前,先要開發才智。」於是,在「富口袋」的同時,「富腦袋」的聲音響徹西部曠野。一批有遠見卓識的加利福尼亞州憲法的起草人要求這個新州的立法機構「用各種方法鼓勵知識、科學、道德和農業的發展」。他們夢想一個大學,這個大學「將比黃金更能給加利福尼亞人帶來光榮和喜悅」。
1868 年 3 月 23 日,加利福尼亞州州長簽署法令,將私立的加利福尼亞學院和公立的農業、礦業與機械學院合並,成立加利福尼亞大學,校址在舊金山海灣旁的伯克利( Berkeley )。現在的加利福尼亞大學已經有十所分校,但伯克利分校依然是加利福尼亞大學系統的旗艦。
時至今日,加州的工農業發展在美國 50 個州中獨領風騷。如果把它算作一個國家,它的工農總產值可以在世界上排名第八。 130 余年後的今天,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是全球聞名的頂級研究型大學,為美國和其他世界各國源源不斷地培養著各級各界的人才。這所公立大學與私立的斯坦福大學、加州理工學院共同支撐起與美國東部常春藤大學相比肩的西部學術脊樑。
毫無疑問,加利福尼亞州的創始者們對一個給加利福尼亞人帶來光榮和喜悅的大學的夢想在伯克利得到了實現。伯克利分校 130 余年的發展,是加利福尼亞州和美國西部發展的體現之一。早期的加州帶給人們金色的夢想,所以被稱為「金色之州( Golden State )」,今天的加州是世界翹首的高科技先驅。舊金山灣區的矽谷使無數 IT 科技天才實現了夢想,他們企業和發現改變了和改變著世界。在矽谷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伯克利分校起了重要的作用。
古典與現代建築藝術交融的校園
伯克利分校佔地 1230 多英畝,它從伯克利城區一直延伸到林木覆蓋的伯克利山麓。校園內終年綠樹成蔭,草坪如毯,花開不謝。 80 多座巍峨的建築物散布其間,更顯得清幽典雅,讓人流連忘返。在校園深處德維內爾人文大樓後面的廣場上聳立著一座高塔,它就是伯克利分校的標志性建築薩瑟塔。薩瑟塔是仿照威尼斯聖瑪可塔的式樣設計的,塔高 307 英尺;塔內有 12 個大銅鍾,大小不一,最大的重達 4118 磅;塔頂建有一個 48 個鍾鈴的報時鍾。大鍾每天敲響三次,報時鍾 24 小時報時,鍾聲悠揚,在整個校區久久回盪,別有一番情趣。登上塔樓,極目遠眺,但見舊金山市鱗次櫛比的樓群,水天一色的海灣,狀如長虹的金門大橋,一切都盡收眼底。
校園多元的建築風格和學校的氣氛都體現了」學識城市「的理想。最具代表性的鍾樓( Campanile )、大學圖書館( Doe Library )和希臘劇場,在建築師 John Galen Howard 的監督下,於 1902 年到 1917 年之間落成。由這位著名建築師設計的建築物體現了歐洲古典思想的優美、典雅和尊嚴,而其濃郁的人文色彩,與周圍其他建築風格較為現代化的大樓,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兩種迥然不同的建築風格並沒有使校園雜亂無章,相反,古典和現代風格的相互交融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人類智慧的多元性質。
「平民出身的孩子也夢想著接受世界上最好的教育」
1997 年,在香港科技大學取得了碩士學位後,姜國華進入了伯克利來攻讀博士學位; 2004 年,姜國華已經是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會計系的助教授。在談起伯克利的時候,姜博士的言語中充滿了自豪,他說,平民出身的孩子也會夢想著接受世界最好的教育。伯克利,就能夠給他們一次實現這個夢想的機會。
一批有遠見卓識的加利福尼亞州憲法的起草人要求這個新州的立法機構「用各種方法鼓勵知識、科學、道德和農業的發展」。他們夢想一個大學,這個大學「將比黃金更能給加利福尼亞人帶來光榮和喜悅」。
姜博士介紹說,美國的大學分為公立大學和私立大學兩種類型。公立大學主要是由政府投資和提供財政來源;私立學校則主要靠校友的捐贈等,很多著名的大學如哈佛、斯坦福等都是私立大學。伯克利作為一所公立大學,服務的對象主要是加利福尼亞州的全體居民。她為任何一個有夢想的優秀學子提供實現自己夢想的機會,不分貧富,不分種族,不分地位。伯克利本科生的學費不到一般私立大學的一半,甚至更少,這就為來自貧困家庭的優秀學生創造了接受一流教育的機會。
伯克利的招生政策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有種族優惠政策( affirmative action ),給來自於少數族裔的學生更多的機會。近幾年來,伯克利在招生中除了考慮學生的成績以外,還考慮學生成長的家庭和社區環境,考慮到學生成長中面對的困難和挑戰及他們如何應對困難和挑戰的情況。所有的這些政策都給更多的來自貧困家庭和少數族裔的孩子帶來一個比較公平的競爭機會。姜國華說:「我在伯克利讀書的時候,他們有個說法:聰明並且家境好的孩子,可以去讀斯坦福;聰明的但是家庭經濟緊張的孩子呢,可以來伯克利。」然而,伯克利分校的質量與其他任何一所學校相比都並不遜色,該校為學生提供小班學習的環境和現代化儀器設備等一系列輔助教學的良好條件。
姜博士回憶說,伯克利歡迎來自美國其他州和其他國家的學生,在那裡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民族服飾,聽到各種各樣的語言,還可以吃到各種各樣的不同國家的食品。事實上, 2003 年伯克利共有 33076 個學生,白人只佔 34% ,亞裔佔到 34% ,其中華裔就占學生總數的 16% ,其他多為非洲裔和南美裔。伯克利校園無疑是美國最種族多元化的社區之一。
「學術精神與同伴壓力( peer pressure )」
1995 年,在每十年進行一次的美國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學術水平評估中,伯克利的 36 個學科中有 35 個在全國名列前十名。 18 位伯克利的教授和數目不少的伯克利畢業生曾經獲得諾貝爾獎,包括近年來獲得經濟學獎的阿克羅夫教授( George Akerlof )和麥克法登教授( Daniel McFadden )。此外,伯克利的教授中還有大批的美國各個科學院院士(如 127 位美國科學院院士)和著名獎金獲得者(如 137 位富爾布賴特獎金獲得者)。
平民出身的孩子也會夢想著接受世界最好的教育。伯克利,就能夠給他們一次實現這個夢想的機會。
伯克利設有許多重要的研究機構,其中有美國能源開發署的三個世界聞名的大型研究中心:勞倫斯伯克利實驗研究中心、勞倫斯弗莫爾實驗室、阿拉莫斯科學實驗室。其中,勞倫斯伯克實驗研究中心是享譽世界的物理學研究中心,該中心規模龐大,擁有實驗建築群 54 個。僅這個研究中心先後有 8 人獲諾貝爾獎金!伯克利 1943 年創建的阿拉莫斯科學實驗室,是美國研製核武器的重要基地,它對美國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做出了重要貢獻,著名物理學家、美國原子彈之父J.羅格斯·奧本海默就是這個實驗室的傑出科學家。
所有的這一切成就與伯克利勤勉、寬松、自由、鼓勵創造性和獨立性的學術氛圍分不開的。在看似自由和散漫的文化背後,其實是嚴謹的教學和科研精神。姜國華講述了一件至今讓他記憶猶新的小事。
在姜博士學習的哈斯商學院里,年輕的助理教授們要把大部分周末和節假日用在工作上,這通常可以理解,因為他們面臨著證明自己的壓力。可是,許多有終身職位的教授們也經常在周末和節假日工作。「我每次和導師 Brett Trueman 教授約時間談研究進展,他總是迅速地回復『明天早上 8 點'。有一年的 12 月 30 日,我給他發郵件約見面,他也出乎意料地當天回復『明天早上 8 點'。我有些措手不及,本以為還有新年前後幾天時間考慮多些再談的,不想他 12 月 31 日還會來辦公室工作。」
伯克利的教授都保持一種「大門敞開( open door )」的習慣,學生即使不預約也可以隨時到老師的辦公室談學術問題,教授們如果不是脫不開身的話,就會饒有興致地討論起來。
伯克利人崇尚民主、自由、獨立和批判。教授不會把自己的觀點或研究興趣強加在學生身上。作為學生,我們可以選擇和導師的研究方向不一樣的題目,而導師也會和學生一起學習這個題目。導師在指導學生時會反復強調「你的研究哪裡和別人不一樣」,「你的方法是否嚴謹」,「你的結論是否經得起推敲」。教授們不光對學生這樣要求,教授之間也是這樣,在每周一次的研討會上,教授們常常爭得面紅耳赤。正是經過這樣的探討與批判,一篇文章才越寫越精。在伯克利,學術上的精益求精是一種彌漫的氛圍,讓每個人都受到感染。「同伴壓力( peer pressure )」使任何一個教授,如果放棄或放鬆研究工作,就會感覺到來自周圍的無形的壓力。
伯克利的很多大牌教授非常平易近人,他們即使在外界頗負盛名,也依然平平淡淡地做著他們的研究。姜國華記得他選過麥克法登教授的課,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大部分時間在做研究、寫文章,很少看他出去演講,或者做別的出風頭的事情。「學術精神吸引來了獻身於科學研究的人才,獻身於科學研究的人才又進一步維護和促進了學術精神。所以伯克利以及其他類似的大學,才能歷久而常青。」姜博士深有感觸。
「你的思想永遠會得到尊重」
加州大學素以學術自由和學生自治著稱。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在伯克利,沒有來自保守傳統的約束,沒有不可逾越的清規戒律,你的思想永遠會得到尊重,即使別人並不同意你的觀點。正是這種緣自西部開發的自由思想在伯克利加州大學孕育了無數的新思想和偉大的新發現。
伯克利的另一個傳統是對人權、民主與自由的不懈追求,這也是很多學子夢想伯克利的一個原因。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因為反越戰,這里成為了美國「言論自由( freedom of speech )運動」的發源地之一。姜博士清楚地記得,伯克利校園旁有一個「人民公園( people's park )」,這個公園因為是反越戰的集會地點而出名。伯克利人也一直把人民公園當作一個「言論自由運動」的標志,引以為傲。在南非種族隔離期間,伯克利和加利福尼亞大學其他分校的師生一起斗爭,迫使加利福尼亞大學當局停止投資和南非種族隔離政府有關系的美國公司。
在伯克利大學的廣場,經常有各種各樣的集會示威活動。這些示威活動的原因五花八門。有的示威活動是因為研究生生活補助太低,學生表示不滿;有的是因為國際局勢上的一些大事情,比如美國入侵伊拉克的時候,伯克利師生舉行了大規模的示威活動。
華人的驕傲—田長霖校長
姜國華博士說,談起伯克利,就不能不提起曾經擔任過伯克利校長的田長霖教授。田教授不僅是伯克利的驕傲,更是華人的驕傲。 1990 年,田長霖成為伯克利校長,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迄今惟一在美國主要研究型大學里擔任過校長的華人。他祖籍湖北,武漢出生,在上海和台灣長大,留學美國,於普林斯頓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是伯克利工程學院教授。
田長霖校長對伯克利乃至華人社會的影響巨大而深遠。據說,剛到美國時田長霖在南方的一所學校讀書,第一次坐公共汽車去上學時他發現汽車前半部分坐的是白人,後半部分坐的是黑人,他不知道自己該坐哪裡。後來,司機讓他坐在了前面。從那以後,田長霖寧可步行,也不坐公共汽車。這件事情對田長霖影響很大。他擔任了伯克利校長以後,即大力推動校園內的種族多元化。
今天,田校長的努力已經非常有成效,伯克利校園已經是美國最種族多元化的社區之一。加利福尼亞大學很長時間內在招生過程中實行種族優惠政策( affirmative action ),主要為非洲裔和南美裔的高中生保留一定比例的入學名額。 1997 年,大學董事會取消了這個政策。田長霖校長為抗議這個決定,毅然辭去了伯克利校長職務,他的行動在美國社會中贏得了廣泛的贊譽。香港回歸後,田長霖教授曾經應特首董建華的邀請擔任香港科技發展委員會主席,為香港的發展政策咨議。
「學術精神吸引來了獻身於科學研究的人才,獻身於科學研究的人才又進一步維護和促進了學術精神。所以伯克利以及其他類似的大學,才能歷久而常青。」
姜博士說:「田長霖校長非常平易近人。有一次,我在伯克利一個餐館和幾個北大的同學吃飯,遇到前來就餐的田教授,聽說我們是從北大來的學生,他很高興地和我們聊了起來,還說起和我們陳佳洱校長一起上小學時的事情。」
參考資料:http://news.xinhuanet.com/travel/2004-09/02/content_19380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