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申衛星的個人成就
自1991年發表第一篇論文以來,共發表法學學術論文40多篇,其中被《新華文摘》轉載2篇,被《高校文科學報文摘》轉載1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轉載2篇,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民商法學》轉載10篇,1篇德文論文,1篇論文被翻譯為法文。 1.《環境權初探》,《中國環境管理》,1991年第4期;
2.《俄羅斯外國投資法述評》,《東北亞論壇》,1993年第4期;
3.《對民事法律行為的重新思考》,《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5年第6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民商法學》1996年第2期和《高校文科學報文摘》1996年第2期分別轉載;
4.《優先權性質初論》,《法制與社會發展》,1997年第4期;
5.《中國優先權制度立法研究》,《法學評論》,1997年第6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民商法學》1998年第2期轉載;
6.《論新合同法中的合同自由原則與誠實信用原則》,《政法論壇》,1999年第1期,(與江平教授、程合紅博士合作),人大復印資料《民商法學》1999年第7期轉載;
7.《債權人代位權的構成和效力》,《西南政法大學學報》,1999年第6期;
8.《論合同權利轉讓的條件》,《法律科學》,1999年第5期;
9.《論無名合同及其法律適用》,《法制日報》,1999年12月12日理論版;
10.《債權人代位權制度的適用》,《人民法院報》,1999年8月11日理論版,(與韓世遠教授合作);
11.《論債權人撤銷權的構成》,《法制與社會發展》,2000年第2期;
12.《合同保全制度三論》,《中國法學》,2000年第2期;
13.《百年民法典》(譯文,系德國科隆大學法律系霍恩教授為紀念德國民法典實施一百周年而作,發表於《新法學周報》(NJW)2000年第1期),《中外法學》,2001年第1期,《中國民法學精粹》2002年卷全文收錄,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年9月版;
14.《論優先權與其他擔保物權之區別與競合》,《法制與社會發展》,2001年第3期,該文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民商法學》2001年第10期轉載;
15.《所有權保留制度的一般理論》,載王利明教授主編《中國物權法專題研究》(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16.《中國未來民法典應設立優先權制度》,載王利明教授主編《中國物權法專題研究》(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17.《期待權研究導論》,《清華法學》,2002年第1卷;
18.《所有權保留買賣保留買主期待權之本質》,《法學研究》,2003年第2期,《中國民法學精粹》2004年卷全文收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版;被收入《中國法學文檔》第三輯;
19.《對民事法律關系內容構成的反思》,《比較法研究》,2004年第1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民商法學》2004年第4期轉載,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4年第5期摘編,被《中國民法學精粹》2005年卷全文收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
20.《法律理論繼受與法律科學化》,《法制日報》2004年1月18日;
21.《形成權基本問題研究》,《民商法論叢》第30卷;
22.《地役權制度的立法價值與模式選擇》,《現代法學》2004年第5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民商法學》2005年第2期轉載;
23.《自治與受制的法律基石——業主公約的基本法律問題》,《物權法報告》第一期,中信出版社2004年;
24.《附條件買賣中被分割的財產利益》(譯文),《清華法學》第6期;
25.《法律制度形式合理化與法律的發展》,《民法9人行》(第2卷);
26.《權利一詞何處來》,載高鴻鈞主編:《清華法治論衡》第5期;
27.《物業管理問題之組織法規制論》,與向磊等合作,《法大法律評論》第4卷;
28.《信心與思路:中國設立優先權制度的立法建議》,《清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民商法學》 2005 年第 8 期轉載;
29.《論人體器官的捐贈與移植的立法原則》,與王琦合作,載《比較法學研究》2005年第4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民商法學》 2005 年第 12 期轉載;
30.《法律行為理論四題》,載《判解研究》2005年第4輯;
31.《宏觀三思物權立法》,載《政治與法律》2005年第6期,該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6年第3期和人大書報資料中心《法學文摘卡》2006年第1期摘編;
32.《視野拓展與功能轉換:中國設立居住權制度必要性的多重視角》,載《中國法學》2005年第5期,該文獲2006年度中國法學會優秀科研成果獎(民法學科論文獎);
33.《物權立法的實用性與體系化》《東吳法學》2005年秋季卷,總第11卷;
34.《內容與形式之間:中國物權登記立法的完善》,《中外法學》2006年第2期,該文被法國公證人理事會摘要翻譯成為法文Entre fond et forme: perfectionment de la législation sur l』enregistrement de la propriété en Chine
35.《中國民法典的品性》,《法學研究》 2006年第3期,該文被《新華文摘》2006年第15期轉載;
36.《中國物權立法中論爭焦點問題探討》,《法學雜志》2006年第4期;
37.《淺析醫葯購銷領域商業賄賂的主體》,《中國衛生產業》2006年第6期;
38.《溯源求本道「權利」》,《法制與社會發展》2006年第5期;
39.Die sozialistische Marktwirtschaft und das einheitliche chinesische Vertragsrecht,in Private and Commercial Law in a European and Global Context,Verlag Walter de Gruyter GmbH & Co KG,Berlin/New York 2006,S.125-142.
40.《被誤讀的中國民法與夢想中的中國民法典》,《光明日報》2006年7月25日第11版,分別被人民網、新華網和新浪網等多家網站轉載。
41.《從〈物權法〉看物權登記制度》,《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民商法學》 2007年第9 期轉載;
42.《〈物權法〉與農民權益保護》,《今日中國論壇》2007年第7期;
43.《物權法的時代意義》,《光明日報》2007年6月5日第11版,該文被《新華文摘》2007年第15期全文轉載;
44.《時代發展呼喚臨床法學》,《比較法研究》2008年3期;
45.《構建公權與私權平衡下的中國物權法》,《當代法學》2008年第4期。 1.《知識產權法》(與李建華教授主編),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
2.《物權法》(合著、第一作者),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
3.《新合同法原理與案例評釋》(上、下)(崔建遠教授主編),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
4.《合同法》(馬新彥教授主編),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
5.《合同法》(修訂本)(崔建遠教授主編),法律出版社2000年4月出版;
6.《民法學》(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
7.《北京大學法學網路全書 民法學、商法學卷》(魏振瀛教授主編),撰寫其中的擔保物權和佔有部分,共計5萬余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
8.《中國物權立法難點問題研究》(崔建遠教授主編、申衛星副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5 年 6 月出版;
9.《中國衛生法前沿問題研究》(與美國 Scott Burris 教授共同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年 11 月出版,該書被美國SSRN收錄摘要,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Asian Law Abstracts,Vol. 4,No. 11: April 21,2006;
10.《期待權基本理論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
11.《物權法:以案說法》(主編),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12.《中國物權法:原理釋義和立法解讀》(參編),經濟管理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
13.《物權法》(合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08年5月出版;
14.《物權法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08年8月出版。
⑵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的機構設置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現設八個研究處室、兩個科研管理處室、一個資料中心、兩個編輯部,還有綜合處和人事處。
1.研究部門
貨幣政策研究處
基本職責是對貨幣政策的效果和金融運行情況進行分析、預測;系統研究國內外貨
幣政策理論的最新發展;對金融運行中的重大問題開展調查研究,並提供咨詢;收集、研
究國外貨幣政策情況等。
金融風險研究處
基本職責是對金融風險問題進行專項調研,及時為行領導提供有關動態情況;對國內
外金融監管體制、金融監管技術和金融監管理論進行系統研究,並提出有關政策建議;系
統研究金融風險防範,研究建立我國的金融風險預警體系;對我國的有關金融風險成因進
行深入分析、研究等。
金融市場研究處
基本職責是研究我國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和外匯市場的運行和走勢;為中央銀行的公
開市場操作、再貼現窗口及匯率調控提供政策建議;為協調貨幣與資本市場的運行和監管
提供政策建議等。
金融體制改革研究處
基本職責是研究、擬訂中長期和年度金融體制改革的總體規劃及整體方案,制定金融
體制改革的實施步驟和操作辦法;負責金融體制改革與國務院有關部門改革的協調工作,
並提出與其相配套的改革措施;跟蹤研究現代經濟科學和金融科學的基本理論問題;研究
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歷史過程、現狀與發展趨勢等。
國際金融研究處
基本職責是跟蹤國際金融市場動態,分析和研究國際金融市場的新發展、新趨勢;
跟蹤分析國際金融領域發生的重大事件,研究我國的應對措施,及時提供有關國際金融問
題的專題研究報告;分析和研究世界各主要國家和地區經濟金融發展狀況及其政策變化,
以及對我國的影響;編輯《國際金融快報》等。
宏觀經濟研究處
基本職責是跟蹤、分析和研究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狀況及其重大問題;組織人民銀行
一級分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對當前經濟、社會、金融等重大政策問題進行綜合研究,為領
導決策提出建議或意見;結合金融部門要解決的金融宏觀調控問題,開展經濟金融有關應
用理論研究,為中央銀行決策提供理論依據;組織聘請社會經濟、金融學家研究貨幣政策
和宏觀經濟問題,為中央銀行宏觀決策提供咨詢等。
產業經濟研究處
基本職責是對我國經濟產業政策和產業結構進行系統研究;跟蹤分析研究農業、外貿
、能源、交通等重要行業運行狀況,並進行發展預測;綜合分析產業經濟運行與貨幣政策
、金融運行的相互作用和關系;組織聘請社會有關專家研究產業經濟問題,為中央銀行宏
觀決策提供咨詢等。
財政稅收研究處
基本職責是系統跟蹤研究我國財政、稅收的現狀,為制定貨幣政策提供參考;結合
宏觀經濟運行與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提出有關財政、稅收政策措施建議;研究財政、稅收
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並提出有關政策建議;研究國外財政、稅收政策與金融政策
協調的經驗教訓,提出政策建議等。
2.科研管理部門
科研組織處
負責人民銀行系統經濟金融研究的組織、協調和指導工作,擬定科研課題規劃;組織
人民銀行系統重點課題的研究、檢查、成果鑒定和優秀成果的推薦;編輯發行《金融研究
報告》和《金融研究專刊》等內部刊物;組織本所科研計劃的實施、科研成果的考核,建
立並管理科研成果檔案。
中國金融學會秘書處
負責擬訂金融學會學術研究、交流活動計劃;組織團體會員、個人會員和社會力量開
展學術交流、人才培訓;發展和管理會員,建立學術成果檔案,建立和管理全國金融科研
人才庫;籌集、營運和管理中國金融學會科研獎勵基金,組織全國金融優秀學術成果評獎
活動;組織開展同國外經濟金融學術機構的學術交流,籌劃和組織海峽兩岸金融學會學術
交流活動;辦理中國金融學會代表大會閉幕期間常務理事會及秘書長會議議定的事項。
3、科研基礎部門
人民銀行圖書館
由金融研究所信息資料中心與總行圖書館合並而成,由金融研究所代行管理。現有藏
書40000冊,中外文報刊500種,中文內部資料和加工整理的專題資料600種,有較為完備
的國內經濟、金融信息資料交換網路。按照總行領導的指示精神,圖書館將在三年的時間
內建成以網路資料庫信息系統為依託,電子化查詢與傳統服務相結合的、具有國際水平的
圖書資料信息中心,成為中外金融業信息交流的樞紐。
《金融研究》編輯部
負責《金融研究》、《金融參考》等刊物的編輯、征訂和發行工作;負責金融理論
、政策研究的通聯工作;組織開展重點課題的調查研究和專題學術討論。
《中國金融年鑒》編輯部
負責編制中英文版《中國金融年鑒》的組稿計劃,收集、篩選稿件並組織編委、專家
審稿會;負責《年鑒》的出版、發行和廣告徵集工作。
4.綜合部門
綜合處
基本職責是擬訂工作計劃,起草工作總結及有關文件材料;收集、整理經濟、金融政
策及其運行等方面的信息資料和統計數據,編輯《研究報告》;規劃、協調和指導人民銀
行系統的金融理論研究工作;協助所領導組織辦公,協調各處之間的工作關系;負責公文
運轉、核稿以及文件、資料和印章的管理;文稿列印和報刊信件收發;組織開展國內國際
經濟界、金融界學術合作與交流活動;承辦本所人事黨務、安全、保密及其他行政後勤管
理工作;負責群眾來信來訪及日常接待工作。
人事處
負責全所人事及勞動工資的管理工作;負責全所科技人員專業技術職務的考核、評
定、聘任及進修、培訓工作;負責全所職工考級的管理;負責黨支部的日常工作及黨員的
思想政治工作。
⑶ 請問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崗位的具體工作職責是什麼
人民銀行科技工作的工作職責包括:編制人民銀行科技發展規劃和電子化建設計劃,組織管理人民銀行電子化、信息化項目工程建設,制定人民銀行系統電子化設備管理政策,組織計算機系統運行工作,管理人民銀行系統與科技部門相關的知識產權保護、技術專利申報等工作,管理銀行系統科技成果、科技獎勵、科技保密、科技統計,協調銀行系統電子化建設(支付清算、銀行卡聯網聯合、金融網路等),指導、監管、協調和規范銀行系統計算機和信息數據的安全工作,歸口管理金融行業標准化技術工作。
望採納我的回答。
⑷ 達.芬奇在科學領域上的成就
科學巨匠
在文藝復興早期,人們盲目地接受傳統觀念,崇拜古代權威和古典著作。人們學習科學知識也只是學習象《聖經》一樣的亞里士多德的理論,只相信文字記載。達·芬奇反對經院哲學家們把過去的教義和言論作為知識基礎,他鼓勵人們向大自然學習,到自然界中尋求知識和真理。他認為知識起源於實踐,只有從實踐出發,通過實踐去探索科學的奧秘。他說「理論脫離實踐是最大的不幸」,「實踐應以好的理論為基礎」。達·芬奇提出並掌握了這種先進的科學方法,採用這種科學方法去進行科學研究,在自然科學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提出的這一方法,後來得到了伽利略的發展,並由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從理論上加以總結,成為近代自然科學的最基本方法。 達·芬奇堅信科學,他對宗教感到厭惡,抨擊天主教為「一個販賣欺騙的店鋪」。他說:「真理只有一個,他不是在宗教之中,而是在科學之中。」達·芬奇的實驗工作方法為後來哥白尼、伽利略、開普勒、牛頓等人的發明創造開辟了道路。
● 天文。達·芬奇對傳統的「地球中心說」持否定的觀點。他認為地球不是太陽系的中心,更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一顆繞太陽運轉的行星,太陽本身是不運動的。達·芬奇還認為月亮自身並不發光,他只是反射太陽的光輝。他的這些觀點的提出早於哥白尼「太陽中心說」。甚至在當時,達·芬奇就幻想利用太陽能了。
● 物理。達·芬奇重新發現了液體壓力的概念,提出了連通器原理。他指出:在連通器內,同一液體的液面高度是相同的,不同液體的液面高度不同,液體的高度與密度成反比。他發現了慣性原理,後來為伽利略的實驗所證明。他認為一個拋射體最初是沿傾斜的直線上升,在引力和沖力的混合作用下作曲線位移,最後沖力耗盡,在引力的作用下作垂直下落運動。他的這一發現使亞里士多德的落體學說產生了動搖。他發展了杠桿原理,除推導出作用力與臂長關系外,還算出了速度與臂長的關系。他指出了「永動機」作為能源的不可能性。達·芬奇還預示了物質的原子原理,形象生動的描述了原子能的威力:「那東西將從地底下爆起,……使人在無聲的氣息中突然死去,城堡也遭到徹底毀壞,看起來在空中似乎有破壞力。」
● 醫學。達·芬奇在解剖學和生理學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認為是近代生理解剖學的始祖。他掌握了人體解剖知識,從解剖學入手,研究了生理學和醫學。他最先採用蠟來表現人腦的內部結構,也是設想用玻璃和陶瓷製作心臟和眼睛的第一人。他發現了血液的功能,認為血液對人體起著新陳代謝的作用。他說血液不斷的改造全身,把養料帶到身體需要的各個部分,再把體內廢物帶走。達·芬奇研究過心臟,他發現心臟有四個腔,並畫出了心臟瓣膜。他認為老年人的死因之一是動脈硬化,而產生動脈硬化的原因是缺乏運動。後來,英國的威廉.哈維證實和發展了達·芬奇的這些生理學成果。
● 建築。在建築方面,達·芬奇表現出卓越的才華。他設計過橋梁、教堂、圓屋頂建築和城市下水道。在城市街道設計中,他將車馬道和人行道分開;設計城市建築時,具體規定了房屋的高度和街道的寬度。米蘭的護城河就是他設計和建造的。
● 水利工程。達·芬奇對水利學的研究比義大利的學者克斯鐵列早一個世紀。為了排除泥沙,他作了疏通亞諾河的施工計劃。他設計並親自主持修建了米蘭至帕維亞的運河灌溉工程。由他經手建造的一些水庫、水閘、攔水壩便利了農田灌溉,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有些水利設施至今仍在發揮作用。
● 軍事和機械。達·芬奇的研究和發明還涉及到軍事和機械方面,他發明了飛行機械、直升飛機、降落傘、機關槍、手榴彈、坦克車、潛水艇、雙層船殼戰艦、起重機等等。
● 地質學。達·芬奇根據高山上有海中動物化石的事實推斷出地殼有過變動,指出地球上洪水的痕跡是海陸變遷的證明,這個思想與300年後赫頓在地質學方面的發現頗為近似。並且在麥哲倫環球航行之前,他就計算出地球的直徑為7000餘英里。
他還在數學領域和水利工程等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可以說,達·芬奇的研究涉及到自然科學的每一部門,他的思想和才能深入到人類知識的各個領域。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全面發展的學者。但是,達·芬奇的大多數著作和手稿都沒有發表,直到他逝世後多年才被世人所發現。科學史家丹皮爾這樣評論達·芬奇,「如果他當初發表他的著作的話,科學本來一定會一下就跳到一百年以後的局面。」
● 他是直升機之祖
這位文藝復興時期的天才早在萊特兄弟之前就有可能開創人類飛行的歷史。
「如果他當初發表了他的著作的話,科學一定會一下就跳到一百年以後的局面。猜測這種情況對人類的學術與社會的進步,當然是毫無用處的,但是我們可以萬無一失地說,如果真有這種情況發生的話,人類的學術和社會的演變一定都會大不相同,」科學史家丹皮爾津津樂道的這位科學巨人正是達·芬奇。
事實上,達·芬奇時代的人們也與前人一樣,有著飛行的夢想。在佛羅倫薩呆了一段時間後,達·芬奇又來到米蘭。1483至1486年期間,達·芬奇繪制了一幅飛行器草圖。
在達·芬奇的設想中,這是一種依靠飛行員自身提供動力來驅動的飛行器。這位天才稱自己的設計為「撲翼飛機」,達·芬奇讓自己的飛機同時具備了推動力和提升力。
讓我們姑且根據達·芬奇畫的草圖來還原出這架飛機。飛機的外形由木頭、帆布等當時的材料製成,在飛行器兩側是一雙膜狀的翅膀,結構和形狀酷似蝙蝠或翼龍,這雙翅膀展翼可以達到11米。飛行員背負著這個巨大的飛行器,通過不停地踩動一個動力滑輪來驅動,而這個推動力又通過手搖曲軸得到放大,同時向提升裝置提供動力。
設計出這款飛機時,達·芬奇心中一直有個理念:只要力量足夠就可以飛行。看來,這位文藝復興時期的天才早在萊特兄弟之前就有可能開創人類飛行的歷史。事實上,這個最早的飛行器的機械設計十分完美,但是,由於人自身所提供的動力和飛行器本身的自重相比不成比例,是無法實際應用的。事實上,達·芬奇稱自己的發明也是提供一個直升動力,而不是真正能工作的飛機。直到今天,人們還將達·芬奇的設計視為直升機的先祖。
● 他設計出初級機器人
更為奇妙的是,達·芬奇還設計了一套方法以做心臟修復手術。
達·芬奇曾自稱自己沒有受過書本教育,大自然才是他真正的老師。而認識自然,認識自己。這位文藝復興時期的天才不遺餘力地履行著。為了認識人類自身,達·芬奇親自解剖了幾十具屍體,對人體骨骼、肌肉、關節以及內臟器官進行了精確了解和繪制。
在多次解剖後,達·芬奇發現了血液對人體所起到的新陳代謝作用,血液把營養帶到身體的各個部分,又把廢物從各部分帶走。在具體的解剖觀察中,達·芬奇發現了心臟由4個腔組成並畫出了心臟瓣膜圖。
事實上,當年達·芬奇連人體循環系統工作機理的一點概念都沒有。更為神奇的是,2005年,一名英國外科醫生還利用達·芬奇設計的方法做心臟修復手術。不過,解剖學的研究在當時並沒有給達·芬奇帶來聲譽,而是遭到了無數的誹謗。
不過,就是對人體的這種深入了解,達·芬奇在手稿中甚至繪制了西方文明世界的第一款人形機器人。
達·芬奇賦予了這個機器人以木頭、皮革和金屬的外殼。而如何讓機器人動起來,才是讓達·芬奇大傷腦筋的。在達·芬奇的構想中,他想到了用下部的齒輪作為驅動裝置。由此通過兩個機械桿的齒輪再與胸部的一個圓盤齒輪咬合,機器人的胳膊就可以揮舞,坐或者站立。更絕的是,再通過一個傳動桿與頭部相連,頭部就可以轉動甚至可以開合下頜。而一旦配備了自動鼓裝置後,這個機器人甚至還可以發出聲音。
原來,500多年前,就已經有了機器人的雛形。
● 點燃現代汽車發明靈感之火的正是這輛「達·芬奇汽車」。
達·芬奇長達7000多頁的手稿(現存約5000多頁)至今仍在影響科學研究,他就是一位現代世界的預言家,而他的手稿頁被稱為一部15世紀科學技術的真正網路全書。
很早,達·芬奇就對當時的四輪馬車不滿。在他的科學世界中,早就有了汽車的影子。事實上,點燃現代汽車發明靈感之火的正是這輛「達·芬奇汽車」。
既然是汽車就要考慮動力問題,達·芬奇在汽車中部安裝了兩根彈簧以解決這個問題。人力轉動車的後輪使得各個齒輪相互咬合,彈簧綳緊就產生了力,再通過杠桿作用將力傳遞到輪子上。
那麼怎麼控制車速呢?達·芬奇也想到了。他在車身上安裝了一個圓盤裝置,圓盤表面設置了很多方形的木塊,和每個輪子連接的鐵桿另一端與圓盤相接,這就是用於控制車速的裝置。圓盤扇放置的木塊數量越多,與鐵桿之間的摩擦就會越大,阻力也越大,輪子的運轉速度越慢,行駛的距離越長。
當然,達·芬奇也想到了剎車裝置。位於齒輪之間有一個木塊,拉動繩索將木塊卡在齒輪之間,車就可以停止。不過,這輛汽車不能載人,因為僅靠彈簧的動力根本無法行駛很長的距離。
同時,達·芬奇還將彈簧巧妙地運用在了鍾表設計上。後來大型鍾表採用的原理,就是出自達·芬奇的設想。只是在這個設想中,彈簧的彈力被物體的重力所代替,物體向下的重力通過眾多齒輪咬合作用被均勻傳遞,鍾表便得以保持勻速運動。
此外,挖河機、潛水機、起重機、照相機、加熱機、溫度計……達·芬奇曾有過無數的發明設計。而這些發明足足可以讓我們的世界科學文明進程提前100年。
● 對機械世界痴迷不已
水下呼吸裝置、拉動裝置,發條傳動裝置、滾珠裝置、反向螺旋、差動螺旋、紡織物擴張器……達·芬奇將他無數的奇思妙想呈現在世人面前。故事的開頭不得不說起達·芬奇初到佛羅倫薩學畫的經歷。事實上,這段經歷開啟了藝術家達·芬奇的大門,也開啟了科學家達·芬奇的大門。
1460年,達·芬奇隨父親來到佛羅倫薩,開始了他的學徒生涯,同時開始學畫。學畫的達·芬奇參與安裝佛羅倫薩聖母瑪麗亞大教堂穹頂燈塔上巨型銅球,由此接觸並感受到了各式各樣機械繫統的神奇。
佛羅倫薩聖母瑪麗亞大教堂是文藝復興建築的開端。達·芬奇在安裝穹頂燈塔上巨型銅球時,親眼目睹了三速提升機等機械裝置的效率,深感其中的神奇。由此,布魯內萊斯基的機械繫統設計理念對達·芬奇產生了很大影響。當時一批「錫耶納工程師」對達·芬奇的科學世界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而錫耶納的工程師們設計的一種外形像船的河道淤泥挖掘機,用來清除淺水狂口的沙礫和淤泥,還有一種能夠提高裝載量又加快行駛速度的槳葉船,這些錫耶納工程師的發明,讓達·芬奇對機械的魔力產生了巨大的興趣。
⑸ 科技成果在東西方有著不同命運,你從中得到怎樣的認識
相似之處
中國古典詩詞用詞凝練,意境含蓄,詩畫合一,形象生動的特點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現代詩人的詩歌創作中,我們先來比較下面的兩首詩:
飲酒
(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茵納斯弗利島
(愛爾蘭)威廉·巴勒斯·葉芝
我就要動身去了,去茵納斯弗利島;
搭起一個小屋子,築起泥巴房;
支起幾行雲豆架,一排蜂蜜巢,
獨個兒住著,蔭陰下聽蜂群歌唱.
我就會得到安寧,它徐徐下降,
從朝霧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是一片閃亮,正午是一片紫光,
傍晚到處飛舞著紅雀的翅膀.
我就要動身去了,因為我聽到,
那水聲日日夜夜輕拍著湖濱;
不管我站在車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
都在心靈深處聽見這聲音.①
從上面的兩首詩我們可以看出,兩者的意境和用詞是非常相似的,「結廬」與「造屋」如出一轍,「採菊」與「種豆、養蜂」異曲同工,「山氣」與後一首的中間四句的意境完全可以互相補充.兩位詩人所要表達的意思都是要離開這個充滿痛苦的紅塵世界,去過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表現了寧靜致遠的思想和遠離塵囂的真意.從寫作手法上看,兩者都用了近乎白描的藝術手法,沒有加入主觀色彩,客觀真實地描寫景物,直白地道出胸臆.這至少可以證明中西方文化之間是有共通性的.
兩首詩所表達的飄逸、灑脫的意境在古典詩詞和英美現代詩歌都是屢見不鮮的,從李白「笑而不答心自閑」到杜甫「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還有更多的例子舉不勝舉,而英美現代詩歌中不乏其例,如T·S·艾略特著名詩歌《荒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充分表現了這樣的意境.
在藝術表現手法上,兩者也有許多共同點.中國古典詩詞最大的特點是含蓄,生動凝練.氣氛只用寥寥數字便可烘托,意境只需片言只語就可表達.英美現代詩歌的創作顯現出含蓄、凝重、集中、富有感情的特點跟他們的詩歌理論受中國的影響有很大的關系 ,甚至一些表達方式也基本相同.埃茲拉·龐德的名震西方詩壇的兩句短詩《在地鐵車站》含蓄、凝練,令人回味無窮:
這些面龐在人群中涌現
濕漉漉的黑樹幹上花朵瓣瓣
這與中國古典的「人面桃花相映紅」 、「楊柳青絲」 、「梨花帶雨」的意境是大致相同的,反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結果.但筆者個人認為,西方的詩歌這些比喻所表達出來的意境沒有中國的那麼美,那麼讓人富於想像.詩歌很形象地再現了那些漂亮的面龐在人流中涌現的情景,但缺乏了一個讓人思緒飛揚的空間,語言上也欠缺了美感.這與中西方的思維形式不同有關,本文將在後面論述.
(三)不同之處
比較可以看出共性,也可以看出個性.中西詩歌雖然在淵源上能找到一定的源頭或能證明兩者之間的關聯與影響,但在比較之中我們還是不難地發現兩者的差異.存在這種巨大的差異是由其本質不同、思維形式不同帶來的.
中國詩詞善於寫景抒情,以寫景烘托氣氛或造出意境,而英美詩歌則注重描寫景物在人們心裡喚起的反應,從此來表達自己的主觀意識.這是由兩者不同的思維模式造成的差異.中國人注重表現,西方人注重再現,這種思維模式指揮下發展而來的詩歌文學理論和詩歌創作自然大不相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形成了意境說、教化說,西方則形成了典型說,因此中國的詩詞更注重的是一種意境的創造,追求言已盡而意未盡的效果,讓人有無限的遐想空間,這種詩歌的出現是因為中國古代傳統的思維方式是感悟式直覺思維方式.即使到了現在,中國人寫詩歌依然追求意境的營造,如果說得太白了,就沒有意思了,當然當代一些新新人類作家的作品追求一種直白,則是另外一回事,並不能一概而論,畢竟這些人並不代表中國詩歌創作的主流.
中國詩詞講究含蓄,以淡為美,而英美詩歌則比較奔放,以感情激越為勝.很突出的例子就是對待愛情方面,中西方的詩歌特點在此能得到完全的體現.中國詩人描寫愛情「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始終不把那種愛表達出來,而西方詩人會高喊「你是我的太陽,愛情之火燒得我渾身焦灼.」這種直言不諱中國人是很難接受的,產生差異的實質在於彼此的審美取向不同.
另外,中國詩詞多以歌頌為主,而英美現代詩歌多以揭露為主.中國詩詞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永遠把詩人的情感埋藏於詩詞之中,只有通過「感悟」才可能感覺出其美,最突出的例子莫過於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他幾乎沒有用一個表達感情的詞語,只是把「枯藤」 、「老樹」 、「昏鴉」簡單地排列在一起,寥寥幾筆便勾勒出一幅凄涼寂寥的景象,後面兩句把七種靜物列在一處,卻恰如其分地渲染了寂寞、慘淡的氣氛,「夕陽西下」更是給整幅畫面塗上了一層昏黃的顏色,最後一筆帶出「斷腸人在天涯」 ,感覺上前後好像並無直接聯系,但感情是連貫的,思路也是連貫的,讀者一口氣讀下來,彷彿自己就是詩人所描繪的畫中的遊子,引起強烈的共鳴.然而十種靜物的並列,雖然沒有任何的主觀感情,卻比再多的語言都要強烈地表達了一種孤寂凄清的感情,這正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魅力所在.相比之下,英美現代詩歌強調寫資本主義社會中畸零人的心理,比較直率地把詩人的所要表達的意思表現出來,直抒胸臆,而毫無造作,言盡而意亦盡,回味的空間相對縮小了,但這樣比較符合西方人的心理特徵、思維特徵.
(四)相異的分析
上文中曾經提及中西的思維形式不同造成文化的相異,究竟是什麼因素造成思維的相異,這是一個連科學家都在研究的問題,筆者實在無法回答,只能從表面分析思維差異的表現.
與西方商業性、開放性社會所形成的重視概念、范疇內涵的明確性,分析、歸納的邏輯性,和抽象性強的思維方式不同,中國早在先秦已經形成感悟式直覺思維方式.前者持「天人相分」的哲學觀,強調人與自然的對立,故努力明確事物內在聯系與邏輯關系;後者持「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偏重於統一,偏重整體、直觀的把握,而忽視了精密和抽象的邏輯分析、歸納,是一種典型的「以物觀物」的方式,明顯不同於西方的「以我觀物」 的方式.這樣一來造成了語義含糊,難以進行分析研究,只能靠感悟來理解其中的意思,沒有精確的尺度去衡量其中的含義.例如《老子》開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直以來「道」的含義備受爭議,在翻譯中更找不出合適的能表達其意思的詞,只好用「」來表示,這是直覺思維下的典型產物.這種直覺式的思維上升為理性後,仍不離感性.當它運用於文學,特別是詩歌創作時就會產生一系列的特有的概念,如風骨、風雅、陽剛等等.也就不像西方那樣先對概念作明確的界定,經過推理過程,然後才建構理論體系.它起源於感性體驗,經過感悟,後又約定俗成,在前後沿用中逐步發展完善,具有具體與抽象、體驗與概括結合的特點.②
中國在長期的認識活動中,又形成了運用樸素的辯證法觀察事物的傳統,以及相應的辯證思維方式,體現在文學上就是既重視並揭示文學與社會的內在聯系,也能夠揭示文學自身的規律.
在這種思維的影響之下,中國的詩歌創作特別強調一個「悟」字,「頓悟」成了詩歌創作的最高境界,「悟」往往帶來神來一筆,它不一定與上文有直接邏輯的聯系,但感情上具有連貫性,這種寫作方式是直覺思維方式的產物,它鑄造了中國詩歌特有的美麗.杜甫有一首詩很能突出這個特點.
舟月對驛近寺
(唐)杜甫
更深不假燭,月郎白明船.金剎青楓外,朱樓白水邊.城烏啼眇眇,野鷺宿娟娟.皓首江湖客,鉤簾獨未眠.
雖然全詩只有最後兩句表達詩人的感情,但前面的景物為後面感情的連貫做好了鋪墊,渲染了氣氛,使詩人的感情的流露在詩歌有一氣呵成,不會產生唐突之感.在中國古代詩歌中,這些作品比比皆是,是中國詩歌的一大特色.而反觀西方詩歌則很少採用這種方式,究其原因是中西的思維模式不同引起的.
(五)後論
美國著名科學哲學家庫恩和費伊阿本德提出了一條不可通約性(incommensurability)原則,認為科學史上的各個鏈條之間不可通約,即幾乎不存在約數.這個原則用於現代人類文化研究中得出這樣的結論: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面對的是不同的世界,看到的是不同的東西,具有不同的經驗,提出和解決的又是不同的問題.③我們從中得到了啟發:不同文化土壤,不同的民族文化沉澱中產生的文學作品、文學理論在比較中不應確立一個所謂的中立標准去判斷其社會價值和美學價值.文化比較的目的是為了清楚認識問題和提高完善自己,而不是為了推倒一方、否定一方.
交流中還存在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地位的問題.
中西審美習性及傾向不同產生很大的差異,這些與各民族的社會文化背景和文化氛圍以及民族思維有關.任何一種其他民族的東西在進入一個陌生的民族內部時,不可能完全不發生變異,這種變異既是其融入其他民族文化的必要條件,也是自身發展吸收的結果.而這種變異的結果有兩種:一是消滅其他文化,特別是落後民族的文化,一是兩者的結合,最後融為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中國古代前一種現象經常發生,而到了近現代,由於每個民族的文化沉澱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後一種情況司空見慣,而且世界文化交流的趨勢客觀上也要求異文化之間的融合.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文化融合是不以消滅一方文化為代價的,畢竟每個民族的發展都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消滅文化的現象是不可能發生的,文化一體化的論點是不可能成立的,因為文化存在的不可通約性決定了文化的個性.偏激一點,我們不妨提出這樣的一個論點:文化一體化等於沒文化,消滅文化.我們實在很難想像全世界所有的民族只共同擁有一種文化那是怎麼樣的一種情景,每一種文化的產生發展甚至滅亡都有客觀規律的支配,如果以非客觀手段強行消滅一種文化必然會受到懲罰.在中外歷史上這種教訓不是不深刻.因此我們並不能提出單純的融合要求,中西的交流不能以消滅一種文化為目的,否則後悔的必然是我們自己,我們的民族.
通過中西詩歌的比較,我們不可能得出誰好誰不好的結論,每個民族、每個地域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點,文化只存在差異,不存在優劣.我們的詩歌在很長時期內有令我們甚至子孫後代驕傲的地方,但詩歌的發展不以人為的意志轉移,值得驕傲並不代表可以固步自封,只有不斷完善、發展,我們的詩歌,我們的文學才可能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另外,中國的注重結構形式韻律 西方注重內容常用象徵性手法
在審美效果上中國的注重拈花微笑的朦朧意境美 西方注重袒露生活中的共同快感體驗直抒胸意
⑹ 那個vpaycoin他說流通產生價值,天天有收益,說這個是數字啥,請問這是咋回事,沒學過經濟學不懂
【警惕!最新騙局】解密「中國物聯網數字貨幣推廣中心」真相
據財新獲悉,央行推動的基於區塊鏈的數字票據交易平台已測試成功,由央行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已在該平台試運行,近期將成立研發中心持續完善;春節後央行旗下的數字貨幣研究所也將正式掛牌。這意味著在全球范圍內,中國央行將成為首個發行數字貨幣並開展真實應用的中央銀行,並率先探索了區塊鏈的實際應用。該項目的落地是由央行牽頭並自主創新研發的重大金融科技成果。此舉顯示中國央行緊跟金融科技的國際前沿趨勢,力求把握對金融科技應用的前瞻性和控制力、探索實踐前沿金融服務的決心和努力。央行表示會在官方網上公開數字貨幣研發人才,對此是非常重視的。在這里小編提醒大家:越是正規的、專業的新鮮事物一定是交給專業的人才來運作。
越是好事,越會有騙子鑽空子去做一些違法的事,那麼
最新的手段來了....在微信群出現,傳銷單膽廁感丿啡搽拾敞漿人員利用央行的名義、國家的名義。以【中國物聯網數字貨幣推廣中心】在各大微信群發布一些央行數字貨幣官方的交流會,在電視台宣傳上的一些視頻,以冒充的手段去專門騙不懂互聯網、物聯網、數字貨幣的老年人,利用他們對其身邊的親人、朋友...獲取大量的個人信息,每個人要求拉上200人即可當「群主」「大區經理」「大區總監」「講師」...的職位。
不知道您是否看的懂,這是網路平台後台狀態一種。他可以變化很多域名,如果這個被曝光,可能很難再看到,但換湯不換葯,只要您有慧眼一定會發現都基本差不多域名順序。
這就是所謂的電信詐騙利用互聯網,在美國開伺服器,收取錢財後,關閉跑路。
同域名,伺服器在美國,毋庸置疑的電信詐騙。
最後這個是田茂國本人的先前網站主頁了。這些信息得來不易,請各位「傻爸媽」提高警惕。無論是你現在是觀望還是已經被「中國物聯網數字貨幣推廣中心」洗腦都要認真閱讀,他將會幫助你走出騙局,以免陷入傳銷騙局、騙光你多年攢下的積蓄和多年的聲望。如果你還是確認不了「中國物聯網數字貨幣推廣中心」是否是騙局,你一定要去咨詢一下好朋友、律師、公安、政府、新聞媒體、記者、網路咨詢(網路律師)等,你一定能得到滿意的答復!極其邪惡的「中國物聯網數字貨幣推廣中心」詐騙組織,現在正在以超驚人的速度發展,每天都有大量你的親人、朋友等,被拉進「中國物聯網數字貨幣推廣中心」組織,他們主要誘騙對象是對互聯網和物聯網不太懂的、家庭婦女、中年男子等,年輕人懂得多,這樣的騙局一看就明白。通過「國家」的旗號,拉人頭配崗位等誘惑無知人員加入組織並不停的發展下線來換得所謂的積分。進群以後通過文字、講課、語音分享等輪換不停的進行洗腦,最後會迷惑正常人的思維,然後進行詐騙。他們招聘了一些不懂物聯網的人幫他們打造市場大數據,搭建中國物聯網基本框架?不管是不是年輕人,有沒有現代化的思想,至少我們始終知道中國有句古話叫「天上不會掉餡餅」,那些不勞而獲、不用投資卻坐拿高回報的好事其實都是陷阱。不止「中國物聯網數字貨幣推廣中心」項目」,各種類似「龐氏詐騙」的手段層出不窮,了解騙局的共性,保持理智,不要被高回報蒙蔽了雙眼才是正道。「中國物聯網數字貨幣推廣中心」符合傳銷定義:通過人傳人互相拉的方式來達至銷售或者投資的市場模式。
⑺ 徐昕的成果獎勵
1. 《邁向社會和諧的糾紛解決》,入選全國第二屆「三個一百」原創出版工程(2008)
2. 《論私力救濟》,第五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獎優秀獎(2007),中國法學會「全國第一屆青年民事訴訟法學優秀科研成果」著作類一等獎(2007),2003年清華大學校級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論文(教育部),第二屆全國法學教材與科研成果獎三等獎(司法部,2006)
3. 「中國信訪制度的現實與未來」,中國法學會「涉法涉訴信訪與和諧社會建設」論壇徵文優秀成果二等獎(2008)
4. 「法律的私人執行」,《法學研究》2004年第1期,重慶市第五次社科評獎二等獎(2006)
5. 「為什麼私力救濟」,《中國法學》2003年第6期,「全國第六屆中青年訴訟法學優秀科研成果」論文類二等獎(2005),2004年海南大學「兩吳科研獎」一等獎
6. 「為權利而自殺——轉型中國農民工的『以死抗爭』」, 2005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一等獎
7. 「證人的實證研究」,2004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一等獎
8. 《英國民事訴訟與民事司法改革》,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2003年8月獲「全國第五屆中青年訴訟法學優秀科研成果」著作類三等獎
9. 2003年獲清華大學第八屆「航天海鷹杯」學術新秀稱號(清華大學學生最高學術獎)
10. 「程序經濟比較分析」,2001年獲「清華大學建校90周年暨法學院恢復建院2周年」學生學術論文大賽一等獎
11. 「加強金融法制建設,保障國家金融安全」,廣東省人行1998年優秀科技論文一等獎
12. 「最高額抵押理論與操作初探」,廣東省人行系統優秀科技論文二等獎
13. 「加強金融法制建設,保障國家金融安全」,東莞市1998年優秀科技論文二等獎
14. 「金融風險的法律控制」,東莞市1997年優秀科技論文一等獎
15. 「東莞市現金投放情況調查」,東莞市1997年優秀科技論文一等獎
16. 「最高額抵押理論與操作初探」,東莞市1995年優秀科技論文一等獎
17. 「通貨膨脹的法律控制」,東莞市1996年優秀科技論文一等獎
18. 「訴權與檢察權的法哲學思考」,西南政法學院1992-1993年度研究生論文優秀獎
19. 「中國司法協助探索」,西南政法學院1994年研究生論文優秀獎
⑻ 如何用科技成果孕育商機
人們常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不僅在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中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於經營者個人來說,其中也蘊含著無限商機。作為經營者,要善於從科技發展中發現商機。
遐邇聞名的日本索尼公司能有今天的聲望,完全靠的是領導者敏銳的目光和開拓的膽識。他們善於發現市場需求的新動向,選准科技發展的制高點,不斷開發新產品。
起初,索尼製造的磁帶錄音機是模仿美國的產品,幾乎賣不出去。1952年,索尼經理井深大正在美國推銷產品,聽到美國軍方轉讓耗資數萬美元開發成功的晶體管技術後,便立即趕去談判轉讓專利。兩年後,他終於以2.5萬美元的極低的價格買到手,並加以改造,把它用在收音機上。1955年8月,第一台晶體管收音機出現在日本東京某商店的櫥窗里。第二天,人行道上5000人排隊等待進店,急先搶購。當其他廠家也轉向生產晶體管時,索尼已開發出了新的電子品種,索尼永遠是一個開拓者。
科技的神奇力量已為中外企業的實踐所證實,其點石為金的價值使得成功的企業家從未敢小視,若能從中捕捉住瞬間即逝的生意機會,會使一個企業起死回生。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現代企業的發展,越來越倚重於現代科學技術,只有不斷進進技術革新,生產出更好更受消費者歡迎的產品才能最大限度地佔有市場。
技術革新是企業活力的源泉,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三星集團自創辦以來不斷進行科研技術的研究開發,不斷加大對研究開發的投入,在半導體、電子、信息通訊、航空、化工等主要技術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三星公司超速發展的歷程表明:技術革新是企業發展的火車頭。
一個企業,要長期保持良好的經濟效益,就必須能為用戶不斷提供新的、技術含量高的產品。因此,僅僅依靠循環往復地生產一些固定的產品,只注重增加產品數量是難以較長時間地佔有市場的,這就要求創業者不能固步自封,要不斷地引進技術發明,加快產品更新換代,使自己的產品總能吸引用戶好奇、贊賞的目光,並將他們口袋中的鈔票納入自己的賬號,這是企業經營的最高境界。
訣竅應用提示
1.無中生有不能理解為空穴來風,憑空捏造,而應是在現實的市場中有潛在需求的基礎上來創造商機的。
2.創新一定要針對市場的需求,否則,單純求「新」是變不成財富的,這樣的創新便失去了意義。
3.藉助他人要善用技巧,要善於造勢,在造勢中造出財富。
⑼ 完海鷹的科研成果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網架結構新型空心螺栓球節點數值分析與實驗研究》(主持)
2原機械部基金項目《新型空心螺栓球節點網架結構的應用研究》(主持)
3教育部資助項目《層狀結構動力分析的狀態變數法》(主持)
4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高層鋼結構半剛性節點的數值分析與實驗研究》(主持)
5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高層鋼結構半剛性節點的擬動力實驗研究》(主持)
此外還參加若干項縱向科研項目以及主持數十項橫項課題研究和大型復雜結構的設計。如:岳西至潛山高速公路河東特大橋,徐沖大橋施工檢測及驗算;合徐高速橋梁驗收動靜檢測;80米直徑人行鋼天橋設計;合肥二電廠90米跨筒殼干煤棚設計及施工驗算;鐵四局總部辦公樓結構溫度驗算、合肥市中級人民法院綜合審判樓工程天井院格構層模板支撐系統的檢測與分析等。
⑽ 中國人民銀行印製科學技術研究所的簡介
1989年中國人民銀行印製科學技術研究所印製郵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四十周年》(小型張)。這也是中國人民銀行印製科學技術研究所第一次印製郵票。
中國人民銀行印製科學技術研究所是中國印製行業唯一的科研機構,從事印鈔應用基礎研究、印鈔新材料研究、印鈔專用設備設計與研究、印鈔及製版工藝研究,以及鈔券鑒別儀器與其它防偽相關技術研究等,是國家指定的有價證券真偽鑒別權威機構。
印製研究所擁有國際一流的印鈔及相關防偽技術檢測設備和手段,其中包括:四色膠印機、凹印機、哈克流變儀、熒光分光光度計、付利葉紅外分光光度計(顯微鏡)、顏色測色配色系統、氣相液相凝膠色譜儀、共振挺度儀、P.T.S粗糙度儀等大型分析測試儀器。
印製研究所還擁有一大批在印製行業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印鈔及防偽技術專家,擁有多項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防偽技術,並有多項科研成果獲得金融科技進步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