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研究成果結論

研究成果結論

發布時間:2021-06-11 17:34:08

❶ 研究結果和研究結論的區別

研究結果跟研究結論是有區別的,兩個區別在於它的一個過程。研究結果是一個實驗,或者是一個觀點得出的一個結果,這個結果是分析出來的一個結果,他是沒有通過驗證的,也是沒有通過多人的其驗證,或者一個過程的驗證。

而研究結論的話,是在研究結果的基礎上,通過多層的去驗證或者多個級別的人,或者機構去進行驗證,從而得出來的一個研究結論,這個結論是比較有權威性的一個結論。在研究的一個方式上的話,他是相對來說比較權威,邏輯思維相對是比較嚴密,是比較負責任的。

❷ 研究結論與成果

礦產資源的開發,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於礦業城市來說,礦山開采引起的土地破壞已經成為影響區域土地安全格局的制約因素。因此,探索丘陵礦區土地利用演變機理和驅動機制,構建土地利用安全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模式,對指導今後礦區土地利用意義重大。本書綜合運用系統論、生態學、景觀分析、規劃設計、管理科學的研究成果,對礦業用地土地生態安全格局理論與方法深入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1)研究不同尺度的礦業城市土地利用格局特徵與演變。與礦山的生命周期一樣,礦區用地也經歷了楔入、擴張、穩定、轉用或恢復、荒蕪等階段,相應礦區周圍土地也由輔助轉為他用;傳統礦區土地利用是鬆散型向外擴散,廢棄地多,土地利用外部負效應嚴重。生態礦業節約用地,礦業用地走向內涵式發展,內部開放與對外共生相協調,緊湊度明顯上升。

首先,對礦業城市河北省武安市用地情況分析,表明十年間耕地、未利用地、河流用地總體呈減少趨勢,城市及農村居民點用地、獨立工礦用地、林地呈增加趨勢,土地利用變化率最大的是獨立工礦用地。1996年、2006年各景觀要素的百分比表明,耕地、林地、未利用地及居住用地景觀要素優勢度比較明顯,獨立工礦斑塊優勢度增加變化率最大,說明獨立工礦景觀要素在研究區中所起的作用在增加。

其次,從土地利用景觀特徵看,武安市景觀的破碎程度與異質性提高,斑塊邊界總長度增加;從斑塊規模上看,耕地、未利用地、林地佔景觀百分比大,是市域內優勢景觀;景觀集聚程度低,受采礦等人為干擾,使景觀斑塊分解、離散,斑塊形狀規則化;景觀多樣性增加,斑塊分散程度增加,斑塊規模減少;原有的優勢景觀類型發生變化,最顯著的是林地與居住用地增加、耕地減少;原有斑塊被分割,斑塊形狀趨於規則;原有各類景觀斑塊僅被廊道及新的斑塊分割,新楔入的景觀斑塊規模較小,總體景觀格局離散程度與變化幅度有限。

再次,通過分析礦業用地變化趨勢,十年間總量趨於減少。從2000年以後礦業發展高峰期已過,通過土地復墾恢復了大量被破壞的土地,礦山用地以小型為主。丘陵礦區的礦業用地斑塊形狀復雜,采礦邊界不規則;礦業用地雖然近年來略有分離,但總體上集聚性較強,與礦產資源的集中分布相一致,小礦山逐漸被大礦山所替代。

通過典型礦區西石門礦區土地利用變化表明,經過20年的開采,礦區未利用地較多,主要是采礦產生廢棄地,其次是居住用地和工礦用地,沒有林業用地。土地復墾以增加耕地為主要目的。根據礦區內地貌形態、土壤條件和原生植被類型等,礦區土地利用格局調整後,工礦用地將減少52.2%,轉為其他居住用地;工礦廢棄地(未利用地)則轉為耕地或林地,保留利用重要的礦業遺跡。

經分析認為,礦區土地利用受多種驅動力影響,礦業用地空間進化的過程是內部、外部各種驅動力相互作用在物質空間的反映。

(2)本書在對生態安全、土地利用安全內涵分析的基礎上,分別對礦區生態安全、礦區土地利用安全的內涵進行了界定,對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思想演變進行分析,認為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應以人與自然相平等的可持續發展觀為指導,以自然演進的需求為基線,以自然演進過程為發展依據,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的共生格局。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是建立在區域安全格局基礎上,包含礦業用地內部安全和對外共生協調安全,表現為礦業用地土地利用與區域的協調。

根據礦區PSR指標體系,構建了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和安全分級標准,對武安市、西石門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進行了評價。結果表明,土地利用格局總體安全狀態處於下降趨勢,礦業用地整體處於臨界安全狀態。分析PSR指標說明,礦業用地總體「壓力」下降,「狀態」趨於向好的方向轉變,通過礦山環境治理、礦區土地復墾使「響應」機制對土地安全格局貢獻程度增加。但「響應」程度尚不足以使礦業用地達到安全狀態,局部得到改進但總體趨勢惡化的狀態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必須從根本上採取措施構建礦業用地安全格局,加大投入,修復被破壞的環境,使礦區土地利用處於安全「狀態」。

(3)將生態倫理思想、土地自然演進、「反規劃」思想體系運用於土地利用中,構建武安市域「紅綠黃藍灰和諧,建田網礦集約」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根據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理想狀態的要求,對處於臨界安全武安市礦業用地格局進行修復和整合。

按照景觀生態學原理的要求,針對安全性能不佳的礦區,提出廢棄地農田生態元修復、廢棄地林牧生態元修復方法,村落、礦山生產區、礦山生活區等建設用地生態單元利用方式,以及礦山景觀恢復與利用措施和礦山公園景觀規劃方案。

以恢復生態學為依據,在對武安市的山、水、路、林、城、鎮、村、礦、園等調查的基礎上,提出武安市生態網路修復建設方案:即河流藍線、山脊灰線、道路棕線、生態綠線修復及整合形成一個多層次的、連續完整的網路,保持城鄉的整體性。

按照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標准,提出土地利用空間結構與耦合方案。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引入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建立礦區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標准,並對西石門礦區生態服務價值、礦山公園建設後的生態服務價值、居住用地生態服務價值進行評估。說明傳統采礦用地對區域生態服務價值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而經過環境治理、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後礦業用地對區域生態服務價值有正的影響。

以建立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對礦區土地利用格局進行結構與生態網路優化和用地整合,形成以林業、河流用地為核心區,耕地為緩沖區,向礦業用地、居住用地過渡的格局;生態網路優化包括外部生態網路連接和內部生態網路融通、內部綠地斑塊鑲嵌。

(4)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的實現,需要通過調控與管制手段,達到排除人類這一強烈干擾源影響。調控行為主體為政府、企業、社會公眾,政府通過各相關部門組織協調,礦山企業通過自控與負責,公眾通過參與和監督實現。

政府通過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劃出獨立工礦區,在礦業用地區內通過「五線」(建設用地紅線、林地綠線、河流藍線、礦業用地灰線、耕地黃線)管控;運用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環境治理、開采規劃分區方式達到礦業用地集約化、規模化利用的目的。礦山企業基於生態重構規則約束,通過礦山勘探、礦山生態規劃與設計、生態開發、閉礦、後續土地利用與監測、采礦廢棄地可持續利用、礦業遺跡保護等礦山生命周期的全程自控為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的實現負責。當地居民、科技人員、專業公司的參與和監督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調控的實現。

綜上所述,本書的主要創新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通過1996年、2006年全市與典型礦區西石門礦的工礦用地利用格局分析,揭示了丘陵地區礦業用地的時空特徵及演變機理。

(2)構建了礦區土地利用安全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和安全分級標准,並對武安市、西石門礦區進行了實證分析,指出礦區土地利用安全存在的不足。

(3)按照土地利用安全框架,建立起丘陵礦區的「五色空間和諧,建田網礦集約」的土地安全格局模式;對礦區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進行了顯化,並以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測度為依據,對礦區土地利用格局進行結構優化和生態網路優化。

(4)基於人地和諧的整體性修復整合方略,提出廢棄地農林牧生態元修復、村落與礦山生產生活區生態單元再利用、礦業遺跡保護與再利用等修復工藝及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整合技術。

❸ 主要研究結論

(1)建立了重慶市跨區域和跨標准耕作制度橫向可比的耕地質量評價體系。以地貌形態為主將重慶市劃分為4個指標區;通過主要作物的生態適宜性和區域環境指標,將重慶市劃分為兩個標准耕作制度區,確定重慶市指定作物為中稻、玉米、甘薯、冬小麥、油菜,基準作物為中稻;與國土資源部農用地分等辦公室合作確定了指定作物39個縣域的光溫/氣候潛力指數。

將最大自然質量等指數模型Rimax=∑αtj·βj析出,作為分模塊控制的關鍵,理論和實證分析後進行了演算法改進。(1)研究表明,β系數的產量比演算法具有條件性。條件是作物生態條件相似、生育期基本相同;國家提供的重慶市各縣域光溫潛力指數與實際存在一定偏差;不同兩熟標准耕作制度間作物生育期重疊長短存在差異,導致最大自然質量等指數在指標區之間、水田與旱地之間出現較大偏差。(2)將最大自然質量等指數模型改進為Rimax=∑αtj·βj·γj。基於β系數的本質是理論標准糧產量折算系數,將其從產量比演算法調整為能量比演算法;基於氣候相同光溫潛力指數和相當原理,引入光溫潛力協調系數,採用產潛比法和參照系法獲取,用於調整不同耕作制度間光溫潛力指數和的偏差。(3)通過改進的演算法獲得重慶市中稻、冬小麥、玉米、甘薯、油菜的β系數為1.00、0.99、1.04、0.23、1.66,γ系數為1.00、1.11、0.90、0.86、1.05;用改進的演算法與《農用地分等規程》演算法計算4個指標區最大自然質量等指數,對比分析表明:改進的演算法優於《農用地分等規程》演算法,有機整合了各作物光溫潛力對不同區域農用地質量的貢獻,驗證了方法的合理性。

提取評價單元並獲取單元屬性數據,確定了自然質量分和利用系數模型的相關參數,建立了自然質量等和利用等指數模型。(1)在MapGIS環境下採用縣域土地利用現狀圖和坡度圖疊加劃分耕地評價單元,全市共劃分142319個單元,耕地總面積2347627.48hm2;單元屬性數據中,地貌因子採用縣域數字高程圖和坡度圖提取,土壤等因子採用第二次土壤普查數據和補充調查數據。(2)基於5個試點縣樣點耕作制度、作物產量等調查,確定了2級指標區自然質量分8個地貌和土壤等參評因素,分3~6級不等,採用0~100分封閉區間賦值,各因素權重不同;經綜合協調,確定了全市統一的自然質量分因素-分級-分值表,保留了指標區間因素權重的差異性。(3)根據調查數據,確定了2級指標區指定作物最高單產,分村進行了利用系數計算,將自然質量分對最大自然質量等指數進行衰減,獲得自然質量等指數,將利用系數對自然質量等指數進行衰減,獲得利用等指數。採用100分等間距法將自然質量等和利用等指數劃分為12個等級。對縣域評價成果圖進行制圖綜合,建立了重慶市1:50萬評價成果圖和不同尺度單元數據的空間對應關系。

全市耕地質量評價結果的初步分析表明,全市自然質量等和利用等兩種等級面積分布均以7等地面積比重最大,基本是向12等和1等地依次遞減;同等級最大偏差為2.16個百分點(12等),利用等5~8等地比重較自然質量等有所增加,1~4等優等地比重有所減少,9~12等劣等地比重減少略大。說明全市兩種等級近於正態分布,總體偏差不大。

典型縣耕地質量評價結果的分析與比較表明,大足和梁平地勢起伏較小,以中優等地為主,缺劣12等地;彭水屬光照低值區,地勢起伏較大,1等地缺失,8等地比重最大;巫溪屬光照高值區,地勢起伏最大,具完整的12個等級,自然質量等以11~12等地為主,利用等以9等地為主。縣域內不同地貌部位土壤類型不同,耕地質量具有不同的等級特徵。

縣域糧食播面單產-平均等級檢驗模型分析表明:(1)自然質量等和利用等線性相關系數分別為-0.83和-0.87,達極顯著相關水平。(2)25個縣域的利用等、14個縣域的自然質量等具有更大的合理性,確定了優選等(14個縣域為自然質量等、25個為利用等),播面單產-優選等線性相關系數提高到-0.92。(3)提出引入修正系數,對14個以自然質量等為優選等的縣域的評價單元利用等指數修正的方法。研究表明,從縣域層次宏觀檢驗,重慶市自然質量等和利用等具有合理性和區域橫向可比性;利用等合理性高於自然質量等,優選等高於利用等。

典型縣樣點糧食產量-利用等指數關系模型分析表明:(1)重慶市糧食產量與利用等指數呈極顯著的線性正相關關系,4個典型縣和全市,水田和旱地間同等級產能差值低於相鄰等間差,從單元微觀層面檢驗了耕地質量評價成果的可靠性和跨區域和耕作制度的可比性。(2)重慶市等級糧食產能參數確定為:1等和12等地的糧食產能為11699kg/hm2、4006kg/hm2,糧食產能相鄰等間差平均為699kg/hm2;最大等級折算系數為2.92;12等地產能系數為0.34,產能系數相鄰等間差平均為0.06,全市平均產能系數為0.682,單產能力為7974 kg/hm2

(2)揭示了重慶市耕地質量的空間分布特徵及其與自然和經濟要素的關系。以縣域自然質量等、利用等、優選等為依據,採用聚類分析方法,將重慶市39個縣域分為3類。以優選等為例,第1類縣域(質量高)11個,1~4等優等地面積占較大比重;第2類縣域(質量中)16個,5~8等中等質量耕地面積占較大比重;第3類縣域(質量低)12個,9~12等劣質耕地面積占較大比重。

以縣域優選等為依據,空間自相關分析表明,縣域耕地質量存在顯著的空間自相關性。耕地質量局部正相關縣域佔87%,強勢HH型縣域21個、弱勢LL型縣域13個、過渡的HL型和LH型縣域僅5個。HH型、HL型和LH型縣域與聚類分類的1~2類縣域具有較大的對應關系。

以優選等為依據,將重慶市縣域歸為5個耕地質量區:渝西優質耕地區、都市中優質耕地區、渝中南中質耕地區、渝東南低質耕地區、渝東北低質耕地區,表現出優質耕地面積比重依次降低、劣質耕地面積比重依次增加的變化。重慶市耕地質量呈現自西向東,再向東南和東北降低,耕地質量相似的縣域在空間上顯著集聚的分布特徵。

氣候對耕地質量分布的影響分析表明:(1)重慶市光照以渝東北最高,光溫/氣候潛力指數以渝東北最高;光照以渝東南最低,光溫/氣候潛力指數以渝東南最低,說明光照對光溫/氣候潛力指數影響顯著。(2)縣級站點年平均氣溫對光溫潛力指數的空間分布偏差總體影響不大。(3)降水等通過水分影響函數影響氣候潛力指數,重慶市渝西西部降水偏低,其次是渝東北;水分影響函數以渝西西部較低,其次是渝東北;渝東南南部降水最高,水分影響函數亦最高,但區域差異不大。

地貌和土壤對耕地質量分布的影響分析表明,長江谷地及其以北,東到萬州,地勢起伏和坡度較小,以紫色土和水稻土為主,1~4等優質耕地出現較大頻率,集中了1~2類縣域和HH、HL、LH型縣域;此線以東以南,地勢起伏和坡度增大,以石灰土、黃壤和黃棕壤為主,1~4等優質耕地出現頻率大減,集中了3類縣域和LL型縣域。重慶市地貌和土壤存在空間耦合性,對耕地質量的空間分布產生決定性影響。

耕地質量與耕地數量和結構的相關分析表明,縣域耕地質量與墾殖系數呈對數正相關,決定系數R2 =0.6252;與灌溉水田比重呈線性正相關,R2 =0.7431;與旱地比重呈線性負相關,R2=0.8463,表明耕地質量與墾殖系數、灌溉水田比重、旱地比重等景觀結構要素存在顯著到極顯著的耦合關系,耕地質量與耕地數量和結構具有內在的空間耦合關系。

採用Moran′s I指數自相關分析表明,重慶市縣域耕地質量與經濟指標均存在顯著的全局空間自相關關系,特徵相似的縣域在空間上顯著集聚;耕地質量和經濟發展的局部自相關存在極大的一致性,耕地質量為HH型的21個縣域中,4項經濟指標90%以上的HH型縣域分布其中;耕地質量為LL型的13個縣域中,3項經濟指標為13個LL型縣域,1項指標為12個LL型縣域。表明耕地質量與經濟發展具有極大的空間耦合關系。

耕地質量與經濟指標的分區相關分析表明,重慶市非都市區縣域耕地質量與經濟發展存在顯著或較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都市區縣域相關性較低。全市和非都市區縣域耕地質量與經濟發展4項指標、都市區縣域3項指標相關系數高於最小相關系數,都市區農民人均純收入未通過檢驗。相關性從大到小依次為非都市區、全市、都市區。從全市和非都市區看,相關性從大到小依次為:糧食播面單產、農民人均純收入、人均GDP、單位耕地面積農業產值。說明重慶市耕地質量與經濟發展存在顯著的空間耦合關系,尤其是非都市區。

綜上所述,歸納如下研究結論:

(1)在應用農用地分等模型中,採用分模塊控制的方法、獨立產量數據和統一標准產量核算的檢驗方法,以最大自然質量等指數模型為控制關鍵,成功地建立了重慶市耕地質量評價體系,實現了跨區域和跨耕作制度等指數和等級的可比性。研究建立了重慶市自然質量等、利用等、優選等(修正的利用等)12個等級的評價體系,確定了修正的利用等的糧食產能。

(2)重慶市耕地質量的空間分布規律顯著,耕地質量自西向東,再向東南和東北降低,耕地質量相似的縣域在空間上顯著集聚;氣候因素以光照為主,其次是降水,對耕地質量的計算起點光溫/氣候潛力指數的空間差異產生影響;地貌和土壤要素存在空間耦合性,對耕地質量的空間分布產生決定性影響;耕地質量與耕地的數量和結構、與經濟發展存在顯著的空間耦合關系。

❹ 研究課題研究成果總結報告怎麼寫

就是意思你抄的科研最終成襲果是以什麼形式來體現,來參加結題,比如理論研究的話,就是在哪個級別的期刊上發了幾篇科研論文、或者是項目形式,最終的項目展示,硬體或是軟體,或應用於生產實踐中等等。預期成果就是最終你能做到什麼程度,比如結題時實習某個工廠的某條生產線改造,已成功應用於其中,並已安全穩定運行多少天等。僅供參考

❺ 論文結論怎麼寫

結論可以是中心思想的重申、研究結果或主要觀點的歸納,也可以是某些啟示性的解釋或考慮,以及在研究結果基礎上所進行的預測等。

(1)本研究有什麼新發現,得出了哪些規律性的東西,解決了哪些理論型的問題和實際問題,適用於哪些范圍?對於技術性論文來說,還要指出研究中所獲得的技術理論或成果與已有的技術理論或成果相比,有哪些先進性,應具備哪些條件?等等。

(2)前人的看法與本研究的結果哪些一致、哪些不一致,作者是如何進行檢驗的,作了哪些修正、補充、發展或否定?對於技術性論文來說,應指出實驗結果與實際應用的一致性如何?

(3)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處或遺留問題。對於技術性論文來說,還應包括有哪些改進意見和建議。


結論的寫作要求

結論可以對研究成果作出恰如其分的定性評價。但結論的評價僅限於此,與摘要一樣,在結論中,不宜使用一些自誇式的評價,如「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等。要避免與摘要以及研究結果中的各段小結類同,這是准確寫作結論的前提,也是提高論文學術價值的基礎。

結論的語言十分簡練,扼要。對結論性的東西部展開討論,不重復各段小結中的內容;對可有可無的詞語,如「通過理論分析和實驗驗證得出以下結論」等應堅決刪除。措辭嚴謹,語句要像法律條文一樣,扎釘截鐵,不模稜兩可,每句話只有唯一的解釋,不允許存在歧義;肯定與否定必須十分明確,切忌使用「大概」、「可能」等類似詞語。

結論內容的表述必須明確具體,不能使用抽象或籠統的語言。在結論中應當提供明確、具體的定性或定量信息,為了提高可讀性,一般使用量名稱,而不使用量符號。比如,可以說「電流與電阻呈正反比關系」,而不能說 「I與R呈反比關系」。作者的結論也不能產生於研究或實驗之前。

結論寫作必須以正文的分析論證或實驗為基礎,作者在正文中的所有研究極其成果都是為結論的寫作服務和作準備,因此,從正文中得出結論是自然而然的,完全是水到渠成式的。

此外,在結論中只用文字,除了有些數學或化學方面的論文在結論中不得不用數據公式或化學反應式外,一般不用圖標和公式。

❻ 主要研究成果與結論

(1)全面分析了全球地質環境驅動力、組成要素、環境問題時空變化及未來趨勢,表明經濟全球化促使世界資源環境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交織程度日益加深。

按照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響應(DPSIR)的技術框架,分析了全球化大背景下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現代化等經濟活動對地質環境變化的驅動作用,研究了土地、水、礦產等地質環境要素隨時間變化規律和水土污染、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環境問題走向,梳理了國際社會為加強地質環境保護所做出的政策響應,並對未來全球地質環境形勢進行了研判。

研究表明:各國經濟發展和全球化深刻影響和改變了世界資源環境格局,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分化明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環境污染與生態惡化形勢日趨嚴峻,各國之間的資源、環境與生態影響不斷加大,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交織程度日益加深,全球經濟體面臨著傳統發展模式與可持續發展模式的艱難選擇。全球地質環境前景堪憂,對地質環境調查提出了新的課題:面向資源、環境與生態綜合管理構建地質環境研究新框架,加強地質環境科學對國土資源管理政策的支撐與溝通,加強全球化對地質環境變化驅動作用研究。

(2)梳理總結了新的世情下國際環境地質科學研究現狀與發展戰略,提出地球關鍵帶為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解決提供了一種新的圖景,是地質環境研究的新框架,並對地球關鍵帶內涵、特徵、研究範式與進展進行了系統歸納。

通過梳理新的世情下美國、歐盟等經濟體環境地質科學研究現狀與發展戰略,勾勒出國際環境地質科學研究根據國際、國內需求轉變的發展路線和脈絡,提出地球關鍵帶為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解決提供了一種新的圖景,是地質環境研究的新框架,在界定地球關鍵帶內涵與特徵的基礎上,分析了關鍵帶科學研究的DPSIR(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響應)體系框架和3M(填圖—監測—建模)循環體系框架,從填圖、監測、建模三個方面總結了關鍵帶研究進展。

當今經濟社會所面臨的資源、環境和生態問題相互關聯、相互耦合,迫切需要打破傳統的學科界限,搭建一個新的技術框架,進行跨學科、多領域系統研究。地球關鍵帶將與經濟社會最密切的地球圈層作為獨立的開放系統,為這種需求提供了一個完整的系統框架。地球關鍵帶具有獨有的特徵:復雜的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不斷變化、相互耦合;在空間展布上呈現出高度的非均質性;在垂向上呈現出明顯的分層特徵;在外在過程的作用下不斷發生著短期的變化和長期的演化。

地球關鍵帶科學有兩種研究範式:DPSIR體系框架,以環境問題的因果鏈為主線,從基礎研究通向管理措施;3M循環體系框架,以循環上升的認識過程為主線,從數據採集通向綜合分析。近年來研究進展表明,通過將地質學、水文學、土壤學、生態學等學科進行融合,地球關鍵帶科學為氣候變化、生態管護、水資源安全、自然災害防治等重大問題的解決展示了一種新的圖景。面向生態文明建設,我國地質環境工作應將地球關鍵帶作為重點靶區開展基礎地質和水工環地質綜合調查,建立近地表圈層三維地質框架;同時,選擇基礎條件較好的小流域建設關鍵帶觀測站,為地質學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搭建一個開放平台。

(3)採用層次分析法構建了地質環境脆弱性評價指標體系,對我國地質環境的空間變化與脆弱特徵進行了定量評價,深化了對我國地質環境脆弱性的認識。

中國地質環境總體上具有明顯的先天脆弱性。通過對地質環境脆弱性內涵與特徵進行分析,採用層次分析法綜合考慮地質構造、地表形態和組成物質等影響因素構建了地質環境脆弱性評價指標體系,對我國地質環境的空間變化與脆弱特徵進行了定量評價,為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服務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實施和支撐生態國土建設提供基礎依據。

地質環境脆弱性評價結果表明:中度脆弱—極度脆弱區面積約佔全國土地面積的1/3,總體脆弱是我國地質環境的突出特徵;我國區域地質環境脆弱程度呈現西北高東南低、西南高東北低的總體空間格局,大致以賀蘭山—六盤山—邛崍山—烏蒙山一線為界,此線以西地區地質環境脆弱程度高,此線以東地區地質環境脆弱程度低。區域地質環境脆弱性對社會經濟發展空間布局具有框架性的制約作用,地質環境脆弱度與人口密度、GDP等呈負相關關系。

(4)集成物質流分析與生態足跡方法建立了地質環境壓力評價體系與模型,定量刻畫了經濟發展對地質環境壓力的時間變化與空間變化,提高了對我國地質環境走勢的研判能力。

經濟活動通過資源開發所形成的輸入物質流和廢棄物排放所形成的輸出物質流,對地質環境施加壓力。地質環境壓力的大小可採用單位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上物質流的數量來衡量。基於這一認識,集成物質流分析方法與生態足跡方法構建了地質環境壓力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模型,評價模型將區域經濟活動強度與區域生態承載力耦合在一起,能夠更准確地衡量經濟發展對地質環境所產生的壓力大小。採用所建立的模型,對1995~2013年國家尺度的地質環境壓力的時間變化進行了定量分析,對1997~2013年省域尺度的地質環境壓力空間分布與時間變化進行了定量評估。

研究表明:1995~2013年,我國地質環境壓力指數經歷了緩慢增加、快速增加和平穩增加3個階段,說明經濟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壓力從緩慢加大、急劇加大開始向高位趨穩過渡;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資源需求增速放緩、節能減排力度加大,我國地質環境壓力可能將接近峰值,在高位趨穩後會緩慢下降。1997~2013年,省域地質環境壓力總體呈上升態勢,東部地區省域地質環境壓力較大,但近年有所減弱;西部地區地質環境壓力較小,但上升較快;地質環境壓力大的區域以京津冀地區為中心逐步向中部、西部地區擴展,其空間分布重心有從東部京津冀地區向中部、西部轉移的趨勢。2013年地質環境壓力的總體格局表現為以山西和京津冀地區為中心由東向西、由北向南遞減態勢。

(5)在分析經濟新常態下地質環境形勢、需求、問題與挑戰的基礎上,提出了邁向生態文明的地質環境調查戰略框架,明確了地質環境調查工作轉型方向、戰略重點與對策措施。

在論述地質環境調查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和理論基礎的基礎上,從驅動力、地質環境問題、地質環境管理等3個方面分析了經濟新常態下地質環境形勢發展趨向,剖析了生態文明建設對地質環境調查的需求與挑戰,對1999年以來地質環境調查工作進展與取得的成果進行了歸納總結,提出了邁向生態文明的地質環境調查戰略框架,明確了地質環境調查工作轉型方向、戰略目標、戰略重點與對策措施。

新的歷史時期,地質環境調查要以生態文明建設及其重大戰略實施為核心,突出水資源安全、地質災害防治、空間格局優化、地質環境健康等四類問題,抓好水文地質調查、地質災害調查、環境地質調查、地質環境健康調查、地質環境管理研究、地質環境監測體系建設等六大戰略任務,夯實填圖、監測與建模三個基礎,構建地質環境信息系統平台,不斷深化區域地質環境的認知程度與規律把握,促進地質環境與生態系統交互作用過程耦合,服務與支撐生態文明建設不斷走向深入。面向生態文明建設,地質環境調查需要實現六個轉變:在研究對象上,實現從特定的地質實體向地球關鍵帶轉變;在研究模式上,實現從偏重於填圖向填圖—監測—建模一體化轉變;在效用評價上,實現從偏重資源價值向資源價值與生態價值耦合方向轉變;在問題應對上,實現從偏重事後應急向事前預警轉變;在組織實施上,實現從單純依賴地質部門向聯合大地學部門轉變;在國際視野上,實現從偏重解決國內問題向積極參與全球地質環境治理轉變。

(6)針對國家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需要,通過地質環境問題、地質災害分布和礦產資源開發現狀及前景分析,提出了主體功能區地質環境調查總體布局與宏觀部署方向。

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是我國優化國土開發格局的重要戰略舉措,目前已全面進入實施階段。根據全國與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梳理了全國主體功能區分布總體布局,統計分析了各類主體功能區地質環境事件分布、礦產資源開發現狀與前景,研究提出了主體功能區地質環境調查總體思路與布局方向。

研究表明:優化開發區域和重點開發區域地質環境事件分布相對密集,農產品主產區和生態功能區分布相對稀疏,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地質災害威脅,重點開發區域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水土污染;金屬礦產資源開發與重點生態功能區在空間分布上具有重疊性,煤炭資源開發與重點開發區域在空間分布上具有重疊性;我國重要礦產資源西移的分布格局初步形成,西部地區是我國生態服務供給的主陣地,資源開發是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面臨的重要問題。服務主體功能區戰略實施,地質環境調查總體思路是:按照區域主體功能定位,確定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和生態功能區的地質環境調查服務方向和重點任務,形成與城市化、農業發展和生態安全格局相適應地地質環境調查工作布局,推動制約主體功能區建設的重大地質環境問題的解決,推進各地區主體功能的強化和提升。

(7)針對國家實施重大區域發展戰略需要,通過對重要經濟區資源環境形勢進行深入分析,提出了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調查總體思路與工作布局。

在總結重要經濟區布局與發展方向的基礎上,對重要經濟區水資源、土地資源、污水與廢棄物排放、地質環境事件等資源環境形勢進行了深入分析,系統梳理了面臨的主要地質環境問題,回顧總結了地質環境調查工作進展、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研究提出了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調查總體思路與工作布局,以期為推進重要經濟區和城市群地質環境調查計劃提供決策參考。

圍繞不同需求,循序漸進推進地質環境調查。服務國土空間開發規劃編制,服務水土資源開發、工程建設與城市管理,服務地質環境精細化管理,服務資源、環境與生態綜合管理,由面上1∶25萬調查尺度向重點區1∶5萬調查尺度、由重點區向完整的地質單元、由靜態的地質框架向動態的地質環境過程不斷推進、拓展和深化。圍繞四大區帶,布局地質環境調查工作。環渤海及京津冀協同發展地區加強含水層及地下水開發引發的地質環境問題、環渤海海岸帶、活動斷裂調查。絲綢之路經濟帶加強水文地質、城市與重大工程建設區工程地質、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長江經濟帶加強地下水與土壤污染、突發性地質災害、礦山地質環境、重大工程建設區工程地質、活動斷裂調查等。泛珠江三角洲地區加強地下水與土壤污染、地質災害、海岸帶重大工程建設區工程地質調查。

❼ 什麼是科研課題研究結論

課題研究結論就是這個課題的簡要總結,寫作的時候注意以下幾點:
一、寫結論的指導思想:
結論不能簡單重復研究結果,必須對研究結果有進一步的認識。結論的內容應著重反映研究結果的理論價值、實用價值及其適用范圍,井可提出建議或展望。也可指出有待進一步解決的關鍵性問題和今後研究的設想,語言不能模稜兩可,也不可否定前人,誇大研究。
二、結論開頭這樣寫:
在……的指導下,在各基層學校關心和支持下,《………》課題組依據研究計劃,按照研究步驟循序漸進開展研究,達到了預期目標,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得出如下結論:
(一)研究結果說明了......問題,揭示了......原理和規律,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先寫本課題研究的理論價值,參考研究申報書中有研究目標,背景與意義去寫)
本課題研究成果顯著,形成了《……研究報告》,論文《……》在哪發表……
(二)在實際應用上的意義和作用(實用價值)
「專家引領、主題多樣」是我們課題研究的指導思想。用更優秀的人去培養優秀的人,用一棵樹去搖動另一棵樹,在課題研究中,我們廣泛邀請在基礎教育教學方面有影響的優秀的教師、課題專家來給教師們做專題報告,同時培養我們身邊的優秀教師。分享的主題多樣:……
促進了……提升了……優化了……形成了……模式、策略、理論、……
(三)本課題研究的創新之處
與前人的研究成果進行比較.有哪些異同,作了哪些修正、補充和發展。結合申報書文獻綜述和本課題的創新點去寫……
(四)本研究的遺留問題及建議和展望
結合研究實際去寫……
想要更好的完成課題研究可以選擇與文華氏合作,文華氏科研團隊匯聚了匯集哈佛大學、新南威爾士大學、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中國科學院等知名科研院校的科學研究人員,主要提供醫學科研服務,包括課題咨詢、實驗培訓、科研寫作咨詢等,從基礎研究到數據搜集、臨床數據統計分析,服務全面,涵蓋您的整個項目,讓廣大科研工作者實現作者與刊物的平等對話合作,將自己的學術成果與世界共享。

❽ 研究成果怎麼寫

從五個方面入手:

1、研究結果;

2、研究內容及主要成果;

3、探討與認識;

4、現狀與問題;

5、分析與討論;

研究報告舉例:

1、實證性研究報告:如教育調查報告、實驗報告、經驗總結報告等。主要是用事實說明問題,材料力求具體典型,翔實可靠、格式規范。這類報告要求通過有關資料、數據及典型事例的介紹和分析,總結經驗,找出規律,指出問題,提出建議。這種研究報告既注重理論,又重視實踐,往往跟接觸性的研究方法有關。

2、文獻性研究報告:主要以文獻情報資料作為研究材料,以非接觸性研究方法為主,以文獻的考證、分析、比較、綜合為主要內容,著重研究教育領域某一方面的信息、進展、動態,以述評、綜述類文章為主要表達形式。一般在教育史學、文獻評論研究中用得較多。

3、理論性研究報告:狹義上的論文。以闡述對某一事物、某一問題的理論認識為主要內容,重在研究對象本質及規律性認識的研究。獨特的看法、創新的見解、深刻的哲理、嚴密的邏輯和個性化的語言風格是其內在特點。

理論性研究報告沒有實證研究過程,因此對研究者的邏輯分析能力和思維水平有較高的要求,同時還要具有較高的專業理論素養。

閱讀全文

與研究成果結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