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聽說過些天德國總理默克爾將訪問中國,還要訪問沈陽。為什麼選擇沈陽啊
沈陽是國家老工業基地中心,戰略經濟地位非常重要
⑵ 德國總理默克爾的任期
德國總理任期是五年,默克爾2005年第一次擔任德國總理,並在2009年和2013年均成功連任。第三次任期將至2017年。
安格拉·多羅特婭·默克爾(Angela Dorothea Merkel),德國女政治家,現任德國總理、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
1973年至1978年在原民主德國萊比錫大學攻讀物理學,1986年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1989年11月踏入政壇,加入原民主德國「民主覺醒」組織,1991年至1998年任基民盟副主席,2000年4月起任基民盟主席。2005年11月成功當選聯盟黨和社民黨大聯合政府總理,成為德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理,並在2009年和2013年的大選中成功連任。
默克爾工作認真勤奮,沉穩務實,成績驕人,在德國政壇素有「鐵娘子」之稱。
2015年3月11日,安格拉·默克爾在各國領導人工資中,排名第三位。同年4月,安格拉·默克爾在美國《時代》周刊「最具影響力人物」 排行第25,獲得0.9%的選票。
⑶ 德國總理默克爾訪華為何而來
「默克爾的訪華之行就像去最好的新朋友那裡串門兒」,「德國之聲」23日發文稱。德國總理默克爾24日起將第11次訪問中國,德媒列出了她此次訪華可能涉及的一系列議題——伊朗核協議、貿易保護主義、巴黎氣候協定等。評論稱,「由於特朗普的對抗路線,德國和中國突然站在了一起」。
德23日稱,此次隨行默克爾訪華的有約20名德國高管組成的經濟代表團。與以前訪華時幾十名,甚至上百名高管組團相比,這次的規模似乎小了很多,因此也不會簽署更大的協議。德國財經網分析,這主要是因為中德經濟合作已經非常廣泛,且本次默克爾訪問的重點在於政治。
根據該報告,中資收購項目主要在德國3個州:巴登-符騰堡、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巴伐利亞。這些州正是多數所謂的「隱蔽冠軍」——德國的全球技術領先企業的聚集之地。報告認為,中資在德國獲得自由進入市場的機會,中國政府卻沒有做出相應的開放。
來源:環球時報
⑷ 德國總理默克爾訪華有何政治意義急用..謝謝!
首先,她是中國春節後來訪的第一位外國政府首腦,標志著中德關系正在積極向上發展;
第二,這是她擔任德國總理以來第五次訪問中國,表明她對中國的重視和興趣;
第三,今年是中德建交40周年,人們將回顧總結中德關系40年發展的歷程;
第四,此訪的現實背景更令人關註:
一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上升,特別是歐債危機處於一個關鍵時刻。歐盟剛開過峰會,25個成員國同意簽署《財政契約》,以嚴格財政紀律,但歐債危機的嚴峻性仍令人擔憂,因為它不僅關繫到歐元和歐盟的前途命運,而且影響到世界經濟的復甦與發展,對中國的出口也有不容忽視的影響。
二是國際上一些熱點地區形勢動盪,甚至劍拔弩張。基於上述原因,默克爾此訪受到了國際輿論的廣泛關注。
⑸ 默克爾是訪問中國最多的歐洲領導人,他到目前位置訪問中國多少次
已經8次了,今年這次是第9次
⑹ 德國總統默克爾2015年九月是否訪華
每年都來的,中德鐵桿盟友
⑺ 中國重視默克爾訪華原因
由於中日矛盾時常會不時由於民間人士的行為而被激化,所以政府不得不考慮尋找第三方合作,德國歷史和現在與中國並無大的沖突,加上德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在政治地位不高,基本沒有大的反華行動,不向英美等國經常有反華行動,加上德國是世界第四大經濟強國,所以中國現在經濟處於困難時期,只能與他有合作的前景。
⑻ 德國總理默克爾任期14年,卻訪華12次,這能說明中德關系非常友好嗎
德國一直算是美國的跟班小弟,因為一些利益的關系,在國際關繫上也從不和美國唱反調,而對於中國的態度比俄羅斯好不到哪去。其實,在國際中沒有真正的好與壞,只有國力的強與弱,只有你強了,才會有人去願意和你交朋友。這時的德國也是沒得選了,而中國的未來也是比較光明的,德國才願意和中國拉近關系。
而德國已經進入了資本慢增長狀態,而國內人口增加率更是負數,這使得德國發展的後勁不足,而中國蓬勃的人口紅利和科技發展速度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當前德國非常需要中國的市場來恢復經濟;而中國也需要德國的技術,並且中國也需要德國參與中國的市場競爭,這不但可以促進自己的進步,也可以充分向世界證明中國市場。
⑼ 默克爾訪華簽訂哪十大份大單
機密不得而知,新聞報道中只寫了:此次隨同默克爾訪華的人員主要來自能源、汽車、化工、金融以及零售等領域的大企業高層和中小企業代表,簽訂一系列訂單成了板上釘釘的事,預計西門子、巴斯夫在內的企業都可能有大動作。
與此同時,默克爾也會代表德國在中國進行采購,最有可能的合作訂單是關於電動車技術合作項目。目前,中國科技部和德國教育科技部正在就電動汽車、風能、太陽能等領域展開合作。
⑽ 德國總理默克爾的第 12 次正式訪華之旅已經過去,其主要的目的是什麼
之前德國在國際關繫上,是一直緊跟美國腳步的,雖然算不上和中國作對但是對於中國的關系卻比俄羅斯好不到哪去,畢竟在製造業方面,當時的中國遠遠趕不上德國,但是現在風水輪流轉,中國進步的角度已經快威脅到了德國,但是德美等西方大國對於中國的制裁卻收效甚微,所以這個時候德國與中國交好也算是給自己留條後路。
最後,是中國和美國之間的貿易戰證明了中國的實力。打了一年的貿易戰,中國和美國在經濟領域各有損失也各得到了利益,這就說明中國在外貿這一方面已經可以基本和美國抗衡了。而德國國內勞動力不足後勁太小,中國卻又很美好的未來,該如何選擇相信默克爾看得明白。德國只有充分利用中美較量的空間來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