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的外交成就有哪些
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最先是周恩來總理於1953年12月底在會見來訪的印度代表團時提出內的。1955年,於萬隆容會議,中國同印度、緬甸共同倡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五項原則內容是: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2、1955年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
3、1957年,毛澤東主席在莫斯科向全世界庄嚴宣告,中國堅決主張一切國家實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來總理出訪亞洲、非洲和歐洲14個國家時,提出了中國經濟援助的八項原則,把五項原則擴展到經濟領域。
4、1974年,鄧小平同志在聯大特別會議上再次強調國家之間的政治和經濟關系都應建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1988年,鄧小平同志又率先明確提出以五項原則為准則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主張。
5、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並立即把國民黨集團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
『貳』 中國外交政策的成果
在當前國際形勢中,和平、發展、合作仍是主流,中國和平發展的機遇大於挑戰。2005年,中國外交積極主動地開展工作,利用機遇、應對挑戰,進一步塑造了為世界和平、發展、合作而不懈努力的國際形象,展現了坦誠、負責、務實、靈活、開放的外交風格和堅持原則、仗義執言的社會主義國家風范。從中國和世界和平發展的利益出發,中國外交全面運籌同周邊國家關系、同大國關系、同發展中國家關系及多邊外交,增強外交軟實力,取得一系列新的成果。
營造周邊地緣依託。中國同周邊國家的雙邊關系全面發展,區域和次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和地區安全機制(如10+1 、10 +3、上合組織、亞太經合組織以及湄公河合作、東盟地區論壇等)順利啟動並卓有成效;堅持不懈地推動六方會談,使朝核問題上取得重要的階段性進展。巧妙運籌,使台海局勢朝著有利於遏獨、制獨的方向發展。同菲律賓、越南在落實南海 「共同開發」方面取得突破。同南亞各國的關系進一步加強,中國將成為南亞區域合作組織觀察員。
構建大國關系穩定框架。中國同俄羅斯戰略協作夥伴關系進一步深化,兩國成功舉行首次聯合軍演,能源、等領域的合作取得實質性進展。同印度簽署了關於解決邊界問題政治指導原則,建立了面向和平繁榮的戰略夥伴關系,兩國合作全面發展。同歐盟就加強戰略合作達成一系列重要共識,中歐領導人成功舉行第八次會晤,啟動中歐戰略對話,中國與歐盟 在經貿、科技、文教、司法等各領域交流與合作穩步前進。今年中美領導人頻繁會晤,戰略對話形成機制,兩國關系中的消極面受到制約,中美關系保持了穩定發展的勢頭。在中日關繫上,堅持原則,對小泉和日本右傾勢力在歷史等兩國關系重大問題上的頑固立場進行了堅決斗爭。
『叄』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交有哪些成就
第一,科學判斷形勢,從根本上調整外交戰略。鄧小平同志對國際形勢和時代主題作出新的科學判斷,指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問題,世界大戰並非不可避免和迫在眉睫。這為我們集中精力搞經濟建設提供了重要依據,也為對外政策的一系列重大調整提供了條件。
第二,提出獨立自主和不結盟,改善和發展同各主要大國的關系。調整聯合一切力量制衡蘇聯的「一條線」戰略,不與任何大國或國家集團結盟,不以意識形態定親疏。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兩國各領域交流與合作穩步發展。逐步緩和同蘇聯的關系,於1989年5月實現了中蘇關系正常化。同日本、西歐及東歐國家的務實合作有了長足發展。
第三,妥善處理同鄰國的歷史遺留問題,促進與周邊國家關系的改善和發展。調整對東南亞國家的政策,注意嚴格區分黨際關系與國家關系,使我國同東南亞國家的雙邊關系有了很大改善。提出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五點方針,同印度恢復高級互訪和邊界談判。
第四,推動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務實合作。提出「平等互利、講求實效、形式多樣、共同發展」經濟合作四原則,開展形式多樣的經濟合作,使我國與發展中國家關系有了更深厚的經濟基礎。
第五,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發揮作用,擴大國際影響。積極參與柬埔寨問題的政治解決進程,為緩和東南亞地區緊張局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阿富汗問題的解決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第六,創造性地提出「一國兩制」構想,推進祖國統一大業。1982年,鄧小平同志提出按「一國兩制」原則收回香港。經過艱苦談判,中國政府於1984年12月和1987年4月,分別與英國和葡萄牙政府就對香港、澳門恢復行使主權簽署聯合聲明。
(3)2016年中國外交的重要成果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取得成就的原因:
第一,堅持黨對外交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外交工作所取得的一切成績,都是歷代中央領導集體英明決策、精心指揮的結果。
第二,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我們在外交理論和實踐上取得的重大成就,都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結果。
第二,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我們在外交理論和實踐上取得的重大成就,都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結果。
第四,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我們秉承外交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的宗旨,緊緊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自覺從國內建設和發展需要出發開展外交工作,努力營造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睦鄰友好的周邊環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環境、互信協作的安全環境和客觀友善的輿論環境。
第五,堅持開展全方位外交。同發達國家加強對話,深化合作,妥善處理分歧,推動相互關系長期健康穩定發展;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加強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積極開展區域合作。
參考資料:楊潔篪撰文論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交成就與經驗-人民網
『肆』 新中國的外交成就
①建國第一復年就同蘇聯等制17國建交。
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③1954年參加日內瓦會議。
④1955年參加萬隆會議。都促成了會議成功。
⑤1971年,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復。
⑥1972年,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中日邦交關系實現正常化。
⑦在新的國際形式下,中國加強了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
中國屬於第三世界國家,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從本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出發,把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發展各國友好合作和促進共同經濟繁榮,作為自己對外工作的根本目標。
在處理國與國關系時,中國一貫主張互不幹涉內政,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指導,而不以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異同為標准。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一些國際性組織成員國。
『伍』 簡述新中國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新中國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新中國的外交,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外交理論上,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在外交實踐上,從「一邊倒」的傾向發展到走向「一大片」的格局。
1949年6月,毛澤東在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上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國外交的基本原則。
1953年,新中國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為打開中國外交關系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礎,它在國際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廣泛認為是解決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准則。
20世紀50年代中期,中國在外交上不斷取得新成就。抗美援朝的勝利使中國國際威望空前提高,1954年首次以世界五大國的身份參加日內瓦國際會議並起到積極作用。中國代表團促進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協議的達成,顯示出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地位。1955年中國代表團參加亞非國家第一次沒有殖民國家介入的國際性會議——萬隆會議,周恩來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會議的圓滿成功。亞非會議推進中國同亞非更多的國家建立外交關系,促進中國同世界各國的友好往來。在亞非會議後的一段時期,中國根據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本打破了「一邊倒」的外交格局,並初步形成走向全世界的外交格局。
20世紀60年代中國進行援越抗美,繼續同美國對抗,中蘇關系惡化後,周邊國際局勢更為緊張。
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取得重大突破。第一,聯合國恢復中國的合法席位。第二,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第三,中日兩國實現邦交正常化。
中國積極發展同第三世界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20世紀70年代初,毛澤東提出關於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在外交上支持第三世界捍衛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進行反殖反帝反霸斗爭,促進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合作。
20世紀90年代,世界朝多極化發展,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國際關系並為國際新秩序而斗爭,截至1992年,中國已同世界上150多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在國際舞台上,中國已成為舉足輕重的力量,與內政、外交相關聯的港澳問題也順利解決。
『陸』 中國建國以來外交成就
1.新中國成立時的第一年,就與10幾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2.1955年參加萬隆會議,提出了「求同存異」方針
3.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正常化
『柒』 新中國外交有哪些成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積極開展外交活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國政府充分展現了自己的組織能力和多邊外交能力,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越來越大。
一、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實踐:1、建國的第一年,與蘇聯、東歐等17個國家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作用:為恢復 經濟建設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2、積極參與國際活動:(1)1953年,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周恩來總理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原則。(2)1954年,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緬甸,三國總理積極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影響: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准則。
3、1954年4——7月,參加日內瓦會議(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為打開新中國外交新局面發揮積極了作用。
4、1955年,參加萬隆會議(印度尼西亞)。影響: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首腦會議。中國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形成「萬隆精神」。
影響: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間的理解和信任,擴大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
二、20世紀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形勢的變化。
實踐:1、中美關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華,與周恩來總理會談。(2)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意義:中美兩國對抗結束,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3、與許多國家建立外交關系,出現了與中國建交的熱潮。
4、1971年10月25日,參加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恢復了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作用:進一步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
影響:我國外交工作出現了新局面。
三、改革開放以來的外交
背景:國際形勢的發展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迅速發展、綜合國力的提高。
實踐:1、1996年,中國、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五國元首在上海簽署關於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烏茲別克六國元首,在上海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影響:上海合作組織是第一個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國際組織,它進一步加強了我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
3、2001年,中國成功承辦了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海APEC會議)會議主題:「新世紀、新挑戰:參與、合作,促進共同繁榮」。通過了《上海共識》。影響:上海APEC會議是中國迄今舉行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
4、2001年11月,在卡達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第四次部長級會議上,審議通過了中國加入這個組織的決定。影響:中國終於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性貿易組織的成員。我國的對外開放事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影響:我國外交事業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成就,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捌』 新中國的外交成就主要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積極開展外交活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國政府充分展現了自己的組織能力和多邊外交能力,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越來越大.
一、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實踐:1、建國的第一年,與蘇聯、東歐等17個國家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作用:為恢復 經濟建設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2、積極參與國際活動:(1)1953年,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周恩來總理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原則.(2)1954年,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緬甸,三國總理積極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影響: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准則.
3、1954年4——7月,參加日內瓦會議(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為打開新中國外交新局面發揮積極了作用.
4、1955年,參加萬隆會議(印度尼西亞).影響: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首腦會議.中國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形成「萬隆精神」.
影響: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間的理解和信任,擴大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
二、20世紀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形勢的變化.
實踐:1、中美關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華,與周恩來總理會談.(2)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意義:中美兩國對抗結束,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3、與許多國家建立外交關系,出現了與中國建交的熱潮.
4、1971年10月25日,參加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恢復了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作用:進一步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
影響:我國外交工作出現了新局面.
三、改革開放以來的外交
背景:國際形勢的發展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迅速發展、綜合國力的提高.
實踐:1、1996年,中國、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五國元首在上海簽署關於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烏茲別克六國元首,在上海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影響:上海合作組織是第一個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國際組織,它進一步加強了我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
3、2001年,中國成功承辦了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海APEC會議)會議主題:「新世紀、新挑戰:參與、合作,促進共同繁榮」.通過了《上海共識》.影響:上海APEC會議是中國迄今舉行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
4、2001年11月,在卡達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第四次部長級會議上,審議通過了中國加入這個組織的決定.影響:中國終於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性貿易組織的成員.我國的對外開放事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影響:我國外交事業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成就,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玖』 2016年的中國外交取得了哪些重大的實質性成果
蒙內高鐵通車運行
『拾』 新中國成立以來外交上取得的重大成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積極開展外交活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國政府充分展現了自己的組織能力和多邊外交能力,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越來越大。
一、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實踐:1、建國的第一年,與蘇聯、東歐等17個國家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作用:為恢復 經濟建設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2、積極參與國際活動:(1)1953年,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周恩來總理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原則。(2)1954 年,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緬甸,三國總理積極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影響: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准則。
3、1954年4——7月,參加日內瓦會議(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為打開新中國外交新局面發揮積極了作用。
4、1955年,參加萬隆會議(印度尼西亞)。影響: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首腦會議。中國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形成「萬隆精神」。
影響: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間的理解和信任,擴大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
二、20世紀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形勢的變化。
實踐:1、中美關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華,與周恩來總理會談。(2)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意義:中美兩國對抗結束,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3、與許多國家建立外交關系,出現了與中國建交的熱潮。
4、1971年10月25日,參加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恢復了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作用:進一步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
影響:我國外交工作出現了新局面。
三、改革開放以來的外交
背景:國際形勢的發展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迅速發展、綜合國力的提高。
實踐:1、1996年,中國、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五國元首在上海簽署關於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烏茲別克六國元首,在上海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影響:上海合作組織是第一個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國際組織,它進一步加強了我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
3、2001年,中國成功承辦了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海APEC會議)會議主題:「新世紀、新挑戰:參與、合作,促進共同繁榮」。通過了《上海共識》。影響:上海APEC會議是中國迄今舉行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
4、2001年11月,在卡達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第四次部長級會議上,審議通過了中國加入這個組織的決定。影響:中國終於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性貿易組織的成員。我國的對外開放事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影響:我國外交事業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成就,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