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2013年科研成果

2013年科研成果

發布時間:2021-06-11 02:33:27

1. 舉出我國近年來取得重大科技成就。

1、嫦娥三號登陸月球、神舟十號飛船和天宮一號交會對接

「嫦娥三號」攜帶的「玉兔」月球車在月球開始工作,標志著中國首次地外天體軟著陸成功。這也是人類時隔37年再次在月球表面展開探測工作。

作為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探月任務成為中國科技工業綜合實力的一次完美展現。准時發射,精確入軌,穩定落月,創新探索,嫦娥三號的每一步都代表著中國航天新的進步。探月工程副總指揮許達哲說:「美國和前蘇聯達到這樣一個目標,都經過了20次以上的任務,我們是用三次就實現這樣一個目標。」

2013年夏天,執行我國第五次載人航天任務的「神舟十號」飛船實現了我國首次載人航天應用性飛行,實施了我國首次航天器繞飛交會試驗,這標志著神舟飛船與「天宮一號」的對接技術已經成熟,我國將就此進入空間站建設階段。

2、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的團隊2013年成功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被楊振寧稱為諾獎級的科研成果。「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現既是理論物理領域的突破,又具有極高的商用價值。量子霍爾效應是整個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最基本的量子效應之一。我們使用計算機的時候,會遇到計算機發熱、能量損耗、速度變慢等問題。這是因為常態下晶元中的電子運動沒有特定的軌道、相互碰撞從而發生能量損耗。而量子霍爾效應則可以對電子的運動制定一個規則,讓它們在各自的跑道上「一往無前

3、使用小分子化學物質誘導多能幹細胞,逆轉生命時鍾

北京大學鄧宏魁教授領導的團隊2013年成功使用4種小分子化學物質,將小鼠的皮膚細胞誘導成全能幹細胞並克隆出後代。與克隆羊「多莉」的技術相比,誘導多能幹細胞技術是更簡便和徹底的克隆方式。

傳統觀點認為,哺乳動物細胞只有在胚胎的早期發育階段具有分化為各種類型組織和器官的「多潛能性」,而隨著生長發育分化成為成體細胞之後會逐漸喪失這一特性。人類一直在尋找方法讓已分化的成體細胞逆轉(脫分化),使之重新獲得類似胚胎發育早期的「多潛能性」,並將其重新定向分化成為有功能的細胞或器官,應用於治療多種重大疾病。通過藉助卵母細胞進行細胞核移植(傳統克隆)或者使用特定物質誘導(iPS)的方法,體細胞被證明可以被進行「重編程」獲得「多潛能性」。日本人山中伸彌曾以病毒誘導法獲得iPS細胞,獲得2012年諾獎。而鄧宏魁團隊使用小分子化學物質替代病毒,大大提高了技術安全性,具有革命性意義。

4、艾滋病感染粘膜疫苗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清華大學張林琦、香港大學陳志偉和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葯與健康研究院陳凌的研究團隊三方合作,於2013年完成了艾滋病感染黏膜疫苗在恆河猴體內的臨床前試驗研究,看清了預防艾滋病的「攀登珠峰之路」。

該團隊發現這種黏膜疫苗可以大大提高針對艾滋病病毒的T和B淋巴細胞的免疫能力,從而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在體內的復制與傳播。

艾滋病被發現的30多年以來,已導致2500萬人死亡,至今全球仍有3300萬感染者人體內的各類粘膜是艾滋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徑,該疫苗如能最終進入臨床試驗並證實有效,將對阻斷和減緩艾滋病毒通過

粘膜途徑感染(性接觸)在普通人群中的流行具有重大科學意義和社會意義。

5、中科大測出量子糾纏速度下限(光速的10000倍)

相距遙遠的兩個量子會呈現關聯性,影響其中一個粒子時,另一個也會發生反應,這就是被愛因斯坦稱為「鬼魅般超距作用」的量子糾纏。我們知道,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認為光速是物質傳播的最大速度,而中科大70後青年物理學家潘建偉院士的團隊測出,量子糾纏的速度下限比光速高四個數量級(可理解為30億公里每秒)。

這一成果標志著我國在自由空間量子物理實驗領域繼續保持著國際領先地位,另一方面也為未來基於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進行大尺度量子理論基礎檢驗、探索如何融合量子理論與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奠定了必要的技術基礎。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是國際量子信息實驗研究領域的傑出科學家。他12年前回國組建實驗室,為中國在該領域迅速走到世界前列作出了突出貢獻,並培養了一批科技英才。潘建偉院士與他所在的中科院量子科技先導專項協同創新團隊,2013年還實現了單個量子高維度存儲、星地量子通信地面驗證等,繼續向著建立實用的全球性量子通信網路穩步邁進,幫助中國在「絕對保密」的量子通信這個未來戰略性領域繼續領跑全球。

量子糾纏現象被愛因斯坦稱為「鬼魅般超距作用」,是量子通信的理論基礎。

6、成功研發世界第一個半浮柵晶體管(SFGT)

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張衛教授團隊研發出世界第一個半浮柵晶體管(SFGT),這是我國微電子器件領域首次領跑世界。半浮柵晶體管(SFGT)作為一種新型的微電子基礎器件,它的成功研製將有助於我國掌握集成電路的核心技術,從而在晶元設計與製造上逐漸獲得更多話語權。2013年8月9日出版的《科學》雜志(Science)刊發了張衛團隊關於半浮柵晶體管(SFGT,Semi-Floating-Gate Transistor)的科研論文。

新型晶體管可在三大領域應用 擁有巨大的潛在市場:作為一種新型的基礎器件半浮柵晶體管(SFGT)可應用於不同的集成電路、還可以應用於DRAM領域以及主動式圖像感測器芯(APS)。

7、世界首個存儲單光子量子存儲器,量子計算機的研發前進了一大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的史保森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攜帶軌道角動量、具有空間結構的單光子脈沖在冷原子系綜中的存儲與釋放,證明了建立高維量子存儲單元的可行性,邁出了基於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的關鍵一步。

這是量子計算機的基礎。量子計算機的研發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8、天河2號世界超級計算機頭名

2013年6月,國防科技大學研製的中國超級計算機「天河二號」以每秒33.86千萬億次的浮點運算速度,成為全球最快的超級計算機,並且比第二名快了近一倍。繼2010年「天河一號」首次奪冠之後,我國「天河」系列計算機再次登上世界超級計算機500強排名榜首。在11月份的排名中,天河2號再次蟬聯冠軍!

天河二號服務陣列採用了國產的新一代「飛騰-1500」CPU,這是當前國內主頻最高的自主高性能通用CPU

9、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

能把中國空間測控能力由地球同步軌道延伸至太陽系外緣,將深空通訊數據下行速率提高100倍。

脈沖星到達時間測量精度由120納秒提高至30納秒,成為國際上最精確的脈沖星計時陣,為自主導航這一前瞻性研究製作脈沖星鍾。

進行高解析度微波巡視,以1HZ的分辯率診斷識別微弱的空間訊號,作為被動戰略雷達為國家安全服務。

基於FAST的強大功能,如果銀河系(直徑約為15萬光年)內存在外星人,他們的信息就很可能被發現。國際科研項目「搜尋外星人計劃」(SETI)的首席科學家丹·沃西默最近向中方提出,希望在FAST加裝設備,可合作搜索外星人信號。

2. 郭武的科研項目及研究成果

主持和參與了多項國家預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863項目,研究方向涉及語音識別,大語料庫語音合成、可訓練語音合成與聲紋識別方面的工作。2010年-2012年,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聲紋識別中的合成語音魯棒性研究」,2006年-2010年,主持863重大項目子課題「多語言語音合成關鍵技術與其產品開發」.
研究成果和獲專利情況:在NIST舉辦的2008年世界說話人識別大賽中,領導的研究小組一舉奪得綜合成績世界第一,該成果被光明日報,科學時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網站等100多家媒體報導。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期刊和會議上發表了四十多篇研究論文,聯合指導博士研究生王爾玉獲得2010年ISCSLP 2010最佳學生論文獎,研究生劉權獲得NCMMSC2013年最佳學生論文獎,論文列表如下 :
[1]W. Guo, Zhao Zhang, Yanhua Long,Lirong Dai, N-gram Nearest Neighbor Algorithm For Voice Password System, Proc. ICASSP 2010, pp. 4438-4441
[2] W. Guo, Y.H. Long, Y. J. Li, et al., Ifly System for the NIST 2008 Speaker Recognition Evaluation, Proc. ICASSP 2009, Taipei.
[3]郭武, 李軼傑, 戴禮榮, 王仁華,採用非監督得分規整和因子分析的說話人確認,電子學報,2009,4
[4] 郭武, 戴禮榮, 王仁華, 簡化的信道因子估計, 清華大學學報, 2008, 48(s.1), pp.664-667.
[5] 郭武, 戴禮榮, 王仁華, 採用主成分分析的特徵映射, 自動化學報, 2008, 34(8), pp. 876-879

3. 求2013年中國(世界)科技成就。

1.遼寧號航母正式服役。
2.J-15艦載機航母甲板起降成功,J16空對地攻擊機試飛。
3.殲31試飛,殲20 2002號試飛,雷達已經安裝,已經進行武器掛載投放實驗。
3.武裝直升機武直10、武直19亮相。
4.試射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
5.翼龍無人攻擊機,翔龍無人偵察機再次現身.
6.中華神盾052c批量生產,重驅052D下水,國產輕護056下水,
7.蛟龍號深潛超7000米。
8.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開始服務,覆蓋整個亞太。西至中東,東至美國部分地區。
9.大運Y-20試飛,殲10B頻繁試飛,即將批量生產。
10.陸基中段反導攔截試驗達到預期。

1.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五年來,中國基礎研究取得一批重大原始性創新成果。國際論文總數世界排名上升到世界第四位,在三大國際論文檢索系統(SCI,EI,ISTP)論文總數中佔7%,進入世界第二方陣,與英國、德國、日本相當;納米科學論文數居世界第一,工程科學論文數居世界第二。前沿技術領域突破了一批核心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不斷縮小。非線性光學晶體、量子信息通訊、超強超短激光、高溫超導等前沿技術研究居世界領先水平,涌現了載人航天、超級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第三代移動通信國際標准等一批自主創新重大成果。

2.產業技術創新取得多方面突破。近年來,中國在基礎工業、加工製造業以及新興產業領域,技術創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石油、鋼鐵、船舶、電子信息、先進裝備製造和生物技術等領域重大技術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產業整體技術素質邁上新台階。重大技術裝備自主開發能力、成套水平以及綜合工程化能力明顯提高,有力地支撐了三峽工程、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南水北調、青藏鐵路等國家重大工程建設。

3.科技走進千家萬戶、惠及億萬人民。近年來中國政府把解決民生問題和發展社會事業放在突出位置,科技進步為人口健康、節能減排、氣候變化、防災減災、公共安全等提供了有力支撐。雜交水稻的培育和應用,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的實施,為解決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撐。能源領域突破一批石油勘探、大型煤液化工程成套設備、大型水電設備、先進核電等關鍵技術,攻克一批燃料電池、風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關鍵技術,為調整能源結構、保障能源安全奠定了基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SARS病毒、高致病禽流感等重大疾病、重大傳染病防控技術取得重要進展,一批新葯創製成功,傳統中醫葯得到新的發展,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

4.知識產權產出水平大幅度提高。五年來,中國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持續、快速增長,知識產權創造能力進一步增強。2002年到2006年,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從3.97萬件增長到12.2萬件,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從0. 58萬件增長到2.5萬件。隨著中國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中國專利局受理的國內外發明專利申請量連年增長,2006年中國發明專利申請總量達21萬件,居世界第4位。

5.高新技術產業規模持續高速增長。五年來高新技術產業規模平均增速高達27.0%,高於「九五」時期平均增速6.5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總產值占製造業比重由14.5%上升到16%。2006年,規模以上高技術產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41322億元,是2002年的2.7倍;高技術產品進出口總額達5288億美元,是2002年的3.5倍,優化了貿易結構,國際市場競爭力日益增強。

6.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2006年,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總收入和總產值分別達到4.3萬億和3.6萬億;聚集了全國一半數量的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企業孵化器,研究開發投入佔全國的1/3;區內企業擁有發明專利數為32600;區內企業創造的工業增加值達8520.5億元,約佔全國工業增加值的9.4%。2007年上半年,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現營業總收入25891.8億元,工業總產值21873.2億元,工業增加值5021.6億元,出口創匯967億美元。

7.科技投入規模和強度持續提高。2006年,全社會科技支出經費總額4500億元,全社會研究開發支出總額3003.1億元,居世界第5位;研發投入強度不斷提升,全社會研究開發支出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42%。近5年國家財政科技投入保持了年均17%的較快增長,其中2006年中央財政科技撥款達1009.7億元,比上年增加25.0%。

8.中國成為世界科技人力資源大國。2005年,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約為3500萬人,居世界第1位;2006年,中國研究與試驗發展全時人員達150萬人/年;一支充滿活力的中青年科技人才隊伍正在迅速成長,45歲以下中青年科研人員占研究人員總數的80%;高等院校在校生總規模達到2300萬人,成為世界上科技人才培養規模最大的國家。

9.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深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逐步增強,大學、科研機構在科技創新中的骨乾和引領作用進一步發揮。2006年,中國企業研究開發支出總額達到2134.5億元,佔全社會研究開發支出總額的71.1%,企業開發的重大技術成果不斷涌現;民營科技企業已由20年前的7000多家發展為2006年的15萬家。高等院校現有研究開發人員22.7萬人,取得了人類細胞衰老主導基因、下一代互聯網示範工程、家蠶基因組等一批重大創新成果。科研院所創新能力顯著提高,應用開發類科研院所面向市場的創新能力得到加強,公益類科研院所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取得一批重大創新成果,成為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

10.國際科技合作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拓展。目前,中國已與152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與96個國家簽訂了102項政府間科技合作協議,簽訂了1000多項部門間科技合作協議,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政府間雙邊和多邊國際科技合作框架。積極利用國際科技資源,中國參與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伽利略全球衛星導航、國際對地觀測、地球空間雙星探測、人類肝臟蛋白質組、中醫葯國際科技合作等等國際大科學、大工程計劃。中國科學家、科學技術人員參與國際科技合作的渠道進一步拓展,人員交流與合作更加緊密、便捷,方式更加靈活、多樣。迄今為止,中國已參加了大約350個國際科技組織,有206位科學家在國際科技組織中出任各級領導職位。

4. 2013到2015年取得的科技成就,羅列出來

2013年

  1. 我國自主發展的運-20大型運輸機首次試飛取得圓滿成功
    2013年1月26日,我國自主發展的運-20大型運輸機首次試飛取得圓滿成功。該型飛機是我國依靠自己的力量研製的一種大型、多用途運輸機,可在復雜氣象條件下執行各種物資和人員的長距離航空運輸任務。
    2.我國研發的首台基於再生風能驅動的機器人「走」出第一步
    2013年2月8日,由中國自主研發的風能機器人「極地漫遊者」在南極中山站附近冰蓋上「走」出了第一步,這是我國研發的首台基於再生風能驅動的機器人。我國自主研製的「極地漫遊者」機器人在南極開展基於風能發電驅動技術、復雜地面適應性的自平衡機構技術、基於視覺、激光與GPS融合的冰蓋自主導航等關鍵技術實驗研究,在國際尚屬首次。
    3.我國東北首個核電站正式進入並網調試階段
    2013年2月17日,中廣核遼寧紅沿河核電站一期1號機組首次並網成功,這標志著中廣核紅沿河核電站正式進入並網調試階段。中廣核紅沿河核電站一期1號機組於2007年8月18日在遼寧大連瓦房店市紅沿河鎮正式開工建設,是我國東北首個核電站。
    4.我國對竹子基因組學研究走在世界前列
    2013年2月24日,「毛竹基因組序列」在世界權威生物學雜志——《自然·遺傳學》上在線發表,由國際竹藤中心、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等機構科學家共同開展的「毛竹基因組測序研究」項目圓滿完成,標志我國對竹子基因組學研究走在世界前列。
    5.中核集團研製的鈾濃縮離心機在蘭州成功實現工業化應用
    2013年2月24日,中核集團表示,歷經長期艱苦攻關,中核集團研製的鈾濃縮離心機,最近在蘭州成功實現工業化應用。這標志著我國具備了核燃料生產的自主化工業能力,完全掌握了離心法鈾濃縮技術,對保障我國核電可持續發展有著重大戰略意義。等


2014年

【一】、中國研成首顆量子衛星關鍵部件 世界第一
12月12日,「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工程常務副總師、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長王建宇近日在「量子信息、量子計算和量子測量學科發展戰略院士論壇」上透露,由中國科學家完全自主研發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現已完成關鍵部件的研製與交付,衛星有望先於歐美在2016年左右發射,在軌設計壽命為2年。
「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是中科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首批確定的五顆科學實驗衛星之一,旨在建立衛星與地面間遠距離量子科學實驗平台,並在此平台上完成多項大尺度量子科學實驗。該項目啟動於2011年,由中科院院士、中國量子科學研究的領軍人物潘建偉團隊牽頭實施。
專家們認為,「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關鍵部件的成功研製,不僅是中國保密通信領域「殺手鐧」技術研發的重大突破,實現了從跟隨創新到引領創新、從集成創新到原始創新的跨越,同時也是世界量子通信技術的重要創新,它有望將人類科技發展史上「最安全的通信手段」具備覆蓋全球的能力。
話說這玩意有多先進,樓主也不是很了解,總之就一句話,「不明覺厲」啊,今兒高興,中午來一杯!
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曾評論:在量子通信領域,中國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由一個不起眼的國家發展成為現在的世界勁旅;中國或將先於歐洲和北美發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建立首個全球量子通信網路。
如今,中國距離這一預言的實現已越來越近……
二】、中國超強超短激光器實現1千萬億瓦輸出

國際首次美軍試驗艦載激光武器(資料圖)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強場激光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日前在超強超短激光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正在研製的10PW(千萬億瓦,拍瓦)級超強超短激光裝置,實現了1PW激光脈沖輸出,這是國際上基於光學參量啁啾脈沖放大器首次突破1PW激光峰值功率大關,驗證了啁啾脈沖放大鏈(CPA)與光學參量啁啾脈沖終端放大器(OPCPA)相結合的混合放大器方案作為10PW級超強超短激光裝置總體技術路線的可行性。
據介紹,拍瓦超強超短激光能在實驗室內創造出前所未有的超強電磁場、超高能量密度和超快時間尺度綜合性極端物理條件,在激光加速、激光聚變、核醫學等領域有重大應用價值,是國際激光科技競爭前沿之一,多個國家已提出了大型超強超短激光裝置研究計劃。
恩...話說這玩意簡單點說可以在0.001秒內可能時間更短,就可以讓擊中的物體直接氣化成分子甚至是原子。好厲害有木有...我們申明,這項科技絕對是民用不會應用到武器上(笑)。
【三】、中國臨空飛行器試驗成功 未來可近太空旅遊

圖為直徑7米的360度雙圓周裸眼3D穹幕。11月16日上午,在深圳會展中心三個機器人的勁歌熱舞中,第十六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拉開了帷幕。

劉若鵬博士介紹了「光啟」從做超材料起步到雲計算、大數據再到近太空開發的研究,目標其實就是改變未來人類的生存條件。劉若鵬說,近太空(臨近空間)是指離地30公里—800公里這層空間,低於衛星軌道,高於戰斗機飛行高度,氣流溫度都比較穩定,無論科研還是國防都十分重要,各國都去開發,還沒有真正成功,但光啟去年已經成功進行了臨空飛行器試驗。造價只有衛星的1/10,並打破了WiFi數據傳輸的壁壘;同時,他們還在推進近太空載人旅行項目。
【四】、中國攻克第四代核電核心技術 世界領先水平

圖為主氦風機試驗台。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範工程(HTR-PM)的核心裝備——主氦風機試驗樣機,已於本月初在上海電氣集團鼓風機廠通過業內專家評審和鑒定。
這是世界上第一台採用電磁軸承的大功率主氦風機,大量採用了創新技術,無論功率還是技術水平都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標志著我國已攻克世界高溫氣冷堆先進核電技術研發中的主要技術難關。在未來,這一主氦風機將被安裝在位於山東省榮成市的華能石島灣核電廠,該核電站將是世界第一座具有第四代核電特徵的高溫氣冷堆核電站。
【五】、保密神器:中國開建全球最長量子通信干線
量子態隱形傳輸是一種全新通信方式,它傳輸的不再是經典信息而是量子態攜帶的量子信息,是未來量子通信網路的核心要素。
今年上半年中國開始建設世界上最遠距離的光纖量子通信干線——連接北京和上海,光纖距離達到2000公里。

5. 您好,由於本人不慎將2013年六月分的中小學教育科研優秀成果的二等獎的榮譽證書丟失了能補辦嗎謝謝

應該能辦,一般主辦單位保存的都有檔案,如果是情況屬實話。你申請是可以補辦出來的。收不收費用就不知道了。

6. 最新科研成果有哪些

薄網脈沖縫焊技術
FZ-2型脈沖縫焊機是本所新開發的新穎焊機,滿足焊接不銹鋼、鍍鋅絲網及超薄薄片的特殊工藝要求,是一種理想的小型縫焊工具。
焊接范圍:
薄片0.03~0.3mm;
絲網(包括鍍鋅絲網)
200目(0.031)~20目(0.315)

高速熔焊技術
該技術專為汽車發電機轉子引出線焊接而開發的新技術、利用本體金屬-銅自熔成球形接頭,具有接頭強度高,熔點高,表面光滑,具有金屬光澤,生產成本低等特點。深受汽車電機行業青睞。

大型變壓器散熱片深焊技術
該技術專為上海ABB變壓器有限公司大型油浸變壓器散熱片深焊而開發的新技術。專用的深焊鉗具有深度長、開口小、鉗口壓力大、焊接強度高等特點。為國內新一代大型變壓器的開發和生產提供可靠的技術和裝備。

半自動平面點焊技術
該技術具有三維半自動控制功能,Z方向上的氣動焊槍可對X、Y平面上的任意點進行焊接。配置相應電腦程序後可實現全自動焊接。

福建兩項最新食品科研成果通過鑒定2005年8月2日
福建農林大學食品科學技術研究所鄭寶東教授主持的福建省科技廳星火計劃重大項目子項目「高透光率青梅濃縮汁生產工藝的研究與應用」,福建省教育廳科技項目「酒糟酶法水解生產新型調味品工藝的研究」順利通過科技成果鑒定。專家組充分肯定這兩項科研成果,認為「青梅濃縮汁項目」研究成果填補了青梅加工品質學研究和青梅濃縮汁加工集成技術方面的研究空白,其技術水平達國際領先,這一項目成果的應用將有效解決青梅產業生產出路、加工增值,經濟及社會效益顯著。「酒糟項目」根據酒糟固有成分,研究成功復合酶水解工藝;同時進行新型調味品「糟味香香鹵」配方和生產工藝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創新性;採用膜過濾技術,有效保持水解物內在和感官品質,達到調味品澄清穩定效果,工藝技術居國內領先水平,該項目成果的應用將大大提高酒糟的綜合利用價值。

7. 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的研究成果

另據《今日美國報》10月8日報道,目前,三位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已經應用於廢氣凈化及植物的光合作用的研究中,並可用於優化汽車催化劑、葯物和太陽能電池的設計。報道稱,諾貝爾化學獎的頒獎時間正是美國洛杉磯的凌晨三點,被半夜叫醒而問到獲獎感受時,瓦謝勒表示,感覺好極了。美國化學協會主席馬蘭納對三位科學家獲獎十分興奮,她認為三位科學家的研究是理論和實驗的完美結合,有助於科學家解決那些僅靠實驗是無法理解的難題。

8. 2013年中國十大先進技術

年中國十大科技成就

探索宇宙空間、操縱量子世界、逆轉生命時鍾……2013年,中國科技工作者走過了令世界矚目的一年。多項「諾獎級」的成就,見證了以艱苦攻關著稱的中國科學家努力終獲回報。

1.嫦娥三號登陸月球、神舟十號飛船和天宮一號交會對接

12月15日,「嫦娥三號」攜帶的「玉兔」月球車在月球開始工作,標志著中國首次地外天體軟著陸成功。這也是人類時隔37年再次在月球表面展開探測工作。

作為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探月任務成為中國科技工業綜合實力的一次完美展現。准時發射,精確入軌,穩定落月,創新探索,嫦娥三號的每一步都代表著中國航天新的進步。美國和前蘇聯達到這樣一個目標,都經過了20次以上的任務,我們是用三次就實現這樣一個目標。

2、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的團隊2013年成功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被楊振寧稱為諾獎級的科研成果。「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現既是理論物理領域的突破,又具有極高的商用價值。量子霍爾效應是整個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最基本的量子效應之一。我們使用計算機的時候,會遇到計算機發熱、能量損耗、速度變慢等問題。這是因為常態下晶元中的電子運動沒有特定的軌道、相互碰撞從而發生能量損耗。而量子霍爾效應則可以對電子的運動制定一個規則,讓它們在各自的跑道上「一往無前」地前進,「這就好比一輛高級跑車,常態下是在擁擠的農貿市場上前進,而在量子霍爾效應下,則可以在『各行其道、互不幹擾』的高速路上前進。」

量子霍爾效應的產生需要非常強的磁場,而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美妙之處是不需要任何外加磁場,在零磁場中就可以實現量子霍爾態,更容易應用到人們日常所需的電子器件中。現代晶元處理器消耗約100瓦的功率,其中有約80%浪費在晶體管材料的能耗。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可以解決電子設備的問題發熱,讓元器件集成密度大大提高,「上千億次的計算機能夠集成濃縮成一部Pad掌上電腦,或者迷你Pad,走進尋常百姓家,這完全有可能。」

3、使用小分子化學物質誘導多能幹細胞,逆轉生命時鍾。

北京大學鄧宏魁教授領導的團隊2013年成功使用4種小分子化學物質,將小鼠的皮膚細胞誘導成全能幹細胞並克隆出後代。與克隆羊「多莉」的技術相比,誘導多能幹細胞技術是更簡便和徹底的克隆方式。

傳統觀點認為,哺乳動物細胞只有在胚胎的早期發育階段具有分化為各種類型組織和器官的「多潛能性」,而隨著生長發育分化成為成體細胞之後會逐漸喪失這一特性。人類一直在尋找方法讓已分化的成體細胞逆轉(脫分化),使之重新獲得類似胚胎發育早期的「多潛能性」,並將其重新定向分化成為有功能的細胞或器官,應用於治療多種重大疾病。通過藉助卵母細胞進行細胞核移植(傳統克隆)或者使用特定物質誘導(iPS)的方法,體細胞被證明可以被進行「重編程」獲得「多潛能性」。日本人山中伸彌曾以病毒誘導法獲得iPS細胞,獲得2012年諾獎。而鄧宏魁團隊使用小分子化學物質替代病毒,大大提高了技術安全性,具有革命性意義。

4、艾滋病感染粘膜疫苗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清華大學張林琦、香港大學陳志偉和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葯與健康研究院陳凌的研究團隊三方合作,於2013年完成了艾滋病感染黏膜疫苗在恆河猴體內的臨床前試驗研究,看清了預防艾滋病的「攀登珠峰之路」。

該團隊發現這種黏膜疫苗可以大大提高針對艾滋病病毒的T和B淋巴細胞的免疫能力,從而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在體內的復制與傳播。

艾滋病被發現的30多年以來,已導致2500萬人死亡,至今全球仍有3300萬感染者人體內的各類粘膜是艾滋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徑,該疫苗如能最終進入臨床試驗並證實有效,將對阻斷和減緩艾滋病毒通過粘膜途徑感染(性接觸)在普通人群中的流行具有重大科學意義和社會意義。

張林琦形容說,過去的艾滋病載體疫苗、DNA疫苗和重組蛋白疫苗等都只能打中艾滋病毒的「手腳」,粘膜疫苗則有望最終打中「心臟」。

5、中科大測出量子糾纏速度下限(光速的10000倍)

相距遙遠的兩個量子會呈現關聯性,影響其中一個粒子時,另一個也會發生反應,這就是被愛因斯坦稱為「鬼魅般超距作用」的量子糾纏。我們知道,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認為光速是物質傳播的最大速度,而中科大70後青年物理學家潘建偉院士的團隊測出,量子糾纏的速度下限比光速高四個數量級(可理解為30億公里每秒)。

這一成果標志著我國在自由空間量子物理實驗領域繼續保持著國際領先地位,另一方面也為未來基於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進行大尺度量子理論基礎檢驗、探索如何融合量子理論與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奠定了必要的技術基礎。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是國際量子信息實驗研究領域的傑出科學家。他12年前回國組建實驗室,為中國在該領域迅速走到世界前列作出了突出貢獻,並培養了一批科技英才。潘建偉院士與他所在的中科院量子科技先導專項協同創新團隊,2013年還實現了單個量子高維度存儲、星地量子通信地面驗證等,繼續向著建立實用的全球性量子通信網路穩步邁進,幫助中國在「絕對保密」的量子通信這個未來戰略性領域繼續領跑全球。

6、成功研發世界第一個半浮柵晶體管(SFGT)

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張衛教授團隊研發出世界第一個半浮柵晶體管(SFGT),這是我國微電子器件領域首次領跑世界。半浮柵晶體管(SFGT)作為一種新型的微電子基礎器件,它的成功研製將有助於我國掌握集成電路的核心技術,從而在晶元設計與製造上逐漸獲得更多話語權。2013年8月9日出版的《科學》雜志(Science)刊發了張衛團隊關於半浮柵晶體管(SFGT,Semi-Floating-Gate Transistor)的科研論文。

新型晶體管可在三大領域應用 擁有巨大的潛在市場:作為一種新型的基礎器件半浮柵晶體管(SFGT)可應用於不同的集成電路、還可以應用於DRAM領域以及主動式圖像感測器芯(APS)。

7、世界首個存儲單光子量子存儲器,量子計算機的研發前進了一大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的史保森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攜帶軌道角動量、具有空間結構的單光子脈沖在冷原子系綜中的存儲與釋放,證明了建立高維量子存儲單元的可行性,邁出了基於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的關鍵一步。

這是量子計算機的基礎。量子計算機的研發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8、成功研發H7N9禽流感病毒疫苗株

2013年3月,中國首次發現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病例,隨即展開了一場病毒阻擊戰。截至2013年5月31日應急響應終止,中國內地共報告131例確診病例,其中康復78人,在院治療14人,死亡39人。

中國科技部4月初啟動了科技應急防控研究項目,重點推進臨床診斷試劑開發、疫苗研製等工作。國家禽流感參考實驗室主任陳化蘭及其團隊迅速揭示了新型H7N9流感病毒的來源,分別在5月和7月的《科學》雜志上發表文章,解析禽流感病毒重配機制和傳播可能性。

10月,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李蘭娟院士團隊成功研發H7N9禽流感病毒疫苗株。這是中國自主研發的首例流感病毒疫苗株,改變了我國一直以來流感疫苗株依賴國外進口的歷史。

9、世界最長碳納米管

納米層面的碳材料製造技術是當前材料科學界最熱門的研究領域之一。碳納米管是迄今發現的力學性能最好的材料之一,其單位質量上的拉伸強度是鋼鐵的276倍,遠遠超過其他材料。

清華大學魏飛教授團隊成功制備出單根長度達半米以上的碳納米管,創造了新世界紀錄,這也是目前所有一維納米材料長度的最高值。魏飛教授還表示,「目前我們正在從事一米以上碳納米管的制備,下一步我們希望能夠制備出公里級以上長度並具有宏觀密度的碳納米管。這些工作將為太空天梯的制備開啟一線曙光。」

10、天河2號重奪世界超級計算機頭名

2013年6月,國防科技大學研製的中國超級計算機「天河二號」以每秒33.86千萬億次的浮點運算速度,成為全球最快的超級計算機,並且比第二名快了近一倍。繼2010年「天河一號」首次奪冠之後,我國「天河」系列計算機再次登上世界超級計算機500強排名榜首。在11月份的排名中,天河2號再次蟬聯冠軍!

9. 我國取得了哪些重大科研成果

自建國後,20世紀至70年代,中國先後掌握了「兩彈一星」技術;1973年,水稻專家袁隆平培育出了「秈型雜交水稻」,該水稻畝產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被稱為「東方魔稻」。袁隆平因此獲得了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986年3月,在四位老科學家的建議下,時任中顧委主任鄧小平作出批示,要求「找些專家和有關負責同志討論,提出意見,以憑決策」。「863計劃」就因上述時間而得名。半年後,《863計劃綱要》形成,選擇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和海洋高技術八個領域列為中國發展高技術的重點。1995年5月,中共中央,中國國務院作出《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正式提出科教興國戰略。

(9)2013年科研成果擴展閱讀:

中國政府為了獎勵在科技進步活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公民,推動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設立五個國家科學技術獎。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其中規格最高的獎項當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評審一次,每次選出不超過兩名科技成就卓著、社會貢獻巨大的公民,由國家主席親自簽署並頒發榮譽證書和高額獎金。每位獲獎者的獎金總額均為人民幣500萬元,其中50萬元直接授予個人,另外450萬元作為科學研究經費由獲獎人全權管理具體用途。

國家自然科學獎是授予在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等基礎研究和信息、材料、工程技術等領域的應用基礎研究中,闡明自然現象、特徵和規律、做出重大科學發現的中國公民的獎項,同時國家自然科學獎不授予組織。國家自然科學獎設一、二等兩個獎勵等級。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是自然科學領域的國家最高獎。

國家技術發明獎是授予在產品、工藝、材料及其系統等重大技術發明的中國公民,同時國家技術發明獎不授予組織。國家技術發明獎設一、二等兩個獎勵等級。國家技術發明獎表彰的是當年中國國民經濟中新的、先進的、效益好的新技術。

參考資料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

閱讀全文

與2013年科研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