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閉合水準路線成果計算表中只知道測站數,不知道距離,怎麼計算改正數
用的什麼儀器,一般都應該有距離或者上下絲讀書的,如果是人為原因,我想只能重測了,祝你好運!!!
Ⅱ 匯總技術路線
廣東省農用地分等成果匯總總體技術流程如圖3-21所示。廣東省農用地分等成果匯總主要包括縣級分等成果整理、市級分等成果匯總和省級分等成果匯總。
(一)縣級分等成果的檢查整理
首先,是對各地所提交的縣級分等成果進行檢查。主要檢查縣級成果圖,保證各縣圖形數據的完整性;檢查縣級分等資料庫內容是否齊全、欄位的設置是否正確;進行縣級圖的格式匹配和坐標系匹配,將各縣成果圖的數據格式和坐標系統進行統一;檢查縣級分等資料庫的基礎圖件是否以2003年10月31日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數據為依據。然後,在縣級分等單元圖的屬性數據表中添加兩個欄位,用於存放與市級匯總分等單元相對應的單元編碼和全省統一格式後的縣級分等單元編碼。最後,根據省級二級區土地利用系數和經濟系數重新計算縣級利用等指數和經濟等指數,以調整計算後的利用等指數和經濟等指數確定最終縣級分等成果的利用等和經濟等。
圖3-21 廣東省農用地分等成果匯總總體技術流程圖
(二)市級分等成果匯總路線
在調整後的縣級分等成果的基礎上,以市(地)級土地利用現狀圖的耕地和宜耕地地類分等單元作為市級分等單元(耕地變化較大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採用最新的大比例尺綜合後的現狀圖作為市級匯總底圖),將市級分等單元圖和縣級分等單元圖疊加,縣級分等單元未被市級分等單元疊加到的採取就近歸並,建立市級分等單元與縣級分等單元的對應關系。市級分等單元圖的每一塊分等單元的面積、自然質量分、自然質量等指數、利用等指數、經濟等指數的值從縣級分等單元圖中的對應分等單元經計算獲得。面積用縣級對應分等單元的面積累加,自然質量分、自然質量等指數、利用等指數、經濟等指數採取對應縣級分等單元自然質量分、自然質量等指數、利用等指數(調整後)、經濟等指數(調整後)的面積加權後的數值。
(三)省級分等成果匯總路線
省級分等成果匯總在市級匯總成果的基礎上進行,技術思路與市級匯總相同。以廣東省土地利用現狀圖的耕地和宜耕地地類分等單元作為省級分等單元(耕地變化較大的珠江三角洲地區用綜合後的同比例尺土地利用現狀圖替代),將省級分等單元圖和市級分等單元圖疊加,市級分等單元未被省級分等單元疊加到的採取就近歸並,建立省級分等單元與市級分等單元的對應關系。省級分等單元圖的每一塊分等單元的面積、自然質量分、自然質量等指數、利用等指數、經濟等指數的值從市級分等單元圖中的對應分等單元經計算獲得。面積用市級對應分等單元的面積累加,自然質量分、自然質量等指數、利用等指數、經濟等指數採取對應市級分等單元自然質量分、自然質量等指數、利用等指數、經濟等指數的面積加權後的數值。
Ⅲ WOW 地圖探索成就有沒有什麼路線捷徑,地圖全開…
沒什麼具體線路,哪兒沒開往哪兒跑,實在開不全的上網路搜一下,我就這么開的……有個別地方確實不是很容易開,所以只能根據個別地方網路一下
Ⅳ 水準測量路線的成果用什麼來評判
水準測量中路線的成果通常有以下評判指標:(1)各水準測段往返測量高差較差是否超限;(2)整個水準測量路線的閉合差或附合差是否超限;(3)每公里往返測量高差均值的中誤差M△是否超限;(4)高差全中誤差Mw是否超限。
Ⅳ 調整圖2-36所示的閉合水準路線的觀測成果,並求出個點高程
首先閉合水準路線的高差閉合差必須在允許的誤差范圍之內,然後先計算出閉合水準路線的總長度,就是所有的後視距離和前視距離之和。
然後每站的改正數就等於(誤差/水準路線總長度*此站的前後視距離之和*-1),之所以最好乘以-1,因為最後計算的改正數是相反符號後分配到每個測站之內。先解釋「高差改正數」:
在同一條水準路線上,使用相同的儀器相同的測量方法,可以認為各測站誤差的機會是均等的。
因此,高差閉合差可按測站數n1(或按距離L1)反號成正比例分配到各測段的高差中的數,就叫高差改正數,即:νi=-fh/∑n*ni或νi=-fh/∑n*Li。
(5)成果路線擴展閱讀:
在同一條水準路線上,使用相同的儀器相同的測量方法,可以認為各測站誤差的機會是均等的。
因此,高差閉合差可按測站數n1(或按距離L1)反號成正比例分配到各測段的高差中的數,就叫高差改正數。
即:νi=-fh/∑n*ni或νi=-fh/∑n*Li
再介紹怎麼計算高差閉合差:
水準路線終端的水準點高程「已知值」,與由起始水準點「已知高程和所有測站高差之和」得到的推算值之間的差值。
簡單說,每次測高程都是H2=H1+(h後視-h前視)。
n次觀測就有n個h後視-h前視。
那麼(H2-H1)-∑(h後視-h前視)就是高差閉合差。
Ⅵ 附和水準線路成果計算(怎樣得到改正數
改正數等於(誤差/水準路線總長度*此站的前後視距離之和*-1)。
閉合水準路線的高差閉合差必須在允許的誤差范圍之內,然後先計算出閉合水準路線的總長度,就是所有的後視距離和前視距離之和,之所以最好乘以-1,因為最後計算的改正數是相反符號後分配到每個測站之內。
閉合水準路線是指在實際的工程測量中,往往需要由已知高程點測定若干個待測高程點的高程。
為了進一步檢核在觀測、記錄及計算中是否存在錯誤,同時避免測量誤差的積累,保證測量結果的精度,必須將已知點和待測點組成某種形式的水準路線,利用一定的檢核條件來檢核測量結果的准確性。
(6)成果路線擴展閱讀:
水準測量應注意事項:
1、水準儀到前後視水準尺的距離要大致相等;
2、水準尺要扶直,不能前後傾斜;
3、不得塗改原始讀數,保證記錄干凈整齊。
Ⅶ 中共八大路線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中共八大路線的主要內容:
1、中共八大正確分析了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指出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已經基本上建立起來,我們還必須為解放台灣、為徹底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最後消滅剝削制度和繼續肅清反革命殘余勢力而斗爭。
但是國內主要矛盾已經不再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而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
雖然還有階級斗爭,還要加強人民民主專政,但其根本任務已經是在新的生產關系下保護和發展生產力。
2、在經濟建設上,大會堅持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方針。在大會發言中,陳雲提出「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思想。
3、在政治建設上,提出要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使黨和政府的活動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
4、在執政黨建設上,強調要提高全黨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水平,健全黨內民主集中制,堅持集體領導制度,反對個人崇拜,發展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強黨和群眾的聯系。
中共八大路線的意義:
八大制定的黨的路線是正確的,提出的許多新的方針和設想是富於創造精神的。當然,由於實踐的時間還很短,理論上和思想上還不可能很成熟,許多新的觀念和方針還不可能牢固地確立並取得深刻的共識。
許多新的設想還沒有付諸實施,或者沒有充分付諸實施,很快又發生反復。但是,八大對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畢竟取得了初步成果,歷史證明這些成果對於黨的事業的發展有長遠的重要意義。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共八大
Ⅷ 農用地分等成果匯總技術路線
根據《農用地分等規程》和《農用地分等定級與估價項目技術簡報》( 第 25 期、第 37 期、第39 期 ),對縣級農用地分等成果進行數據質量檢查,並在重慶市范圍內對縣級成果進行平衡和調整,使得縣級成果在全市內具有可比性;將縣級成果圖件經過投影轉換、誤差校正歸到同一比例尺(1∶50 萬),然後進行空間數據接邊和屬性數據接邊處理,建立規范化的縣級成果資料庫;以重慶市 1∶50 萬標准分幅土地利用現狀圖為基礎,採用 GIS 空間分析技術建立不同比例尺下分等單元間的空間對應關系,將縣級圖斑同等別面積和最大的等別定為市級圖斑的等別,等別面積按照地類將對應的縣級等別面積進行平差,再對各區(縣)的自然質量分、自然質量等指數、利用等指數和經濟等指數進行匯總;將各區(縣)分等成果圖進行制圖綜合,建立重慶市 1∶50 萬的分等成果資料庫,開發分等成果管理信息系統,實現對縣級成果、市級成果的一體化管理(圖3-20)。
Ⅸ 水準測量路線成果校核的方法有幾種
閉合路線、附合路線和抄往返路線三種
閉合路線一般用於場地的環形測量,從一個水準點出發然後又環形回到起點,如果起始點的高程有錯誤,則發現不了,只能是用於測量與起點的相對高程。
附合路線一般用於公路、鐵路等帶狀線路測量,從一個已知點附合到另一個已知點,進行對比。如是某一個點有錯誤則可以通過測量復核發現錯誤。一般的高等級測量都用這種方式。
返往測量用於沒有附合點的帶狀路線測量,從起點出發,從原路返回。
(9)成果路線擴展閱讀:
閉合水準路線是從已知水準點BM.A出發,沿待測點B、C、D、E進行水準測量,最後測回到BM.A。相鄰兩點稱為一個測段。各測段高差的代數和應等於零,即理論值應為零。
但在測量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誤差,使得實測高差之和(測量值)往往不為零,從而產生高差閉合差。所謂閉合差,就是測量值和理論值(或已知值)之差,用Fh來表示。因此,閉合水準路線的高差閉差為: Fh=∑h測-∑h理=∑h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