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靠川農是不會做這樣的事了,他們沒有怎麼做,只是有些學校嫉妒川農這些年在動物學的研究成果
你怎麼知道??
㈡ 四川農業大學動物營養研究所的取得成果
研究所承擔了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方面的從本科至博士後的人才培養任務。在人才培養中,始終堅持質量第一。主編的《動物營養學》教材第一版、第二版及《飼料添加劑學》、《動物營養學與飼料學》被評為全國優秀教材;《動物營養學》和《飼料學》課程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四川省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研究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每年招收碩、博士研究生70名左右,迄今為止已招收培養研究生近700人;研究生培養質量不斷提高,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論文2篇,獲省級優秀博士論文3篇,優秀碩士論文4篇。
研究所主要從事豬、禽、反芻動物和水生動物的營養物質代謝、營養需要、營養調控、飼料營養價值評定、飼料加工配製技術以及交叉領域如營養與免疫、分子營養、營養與微生態學、抗病營養等的研究。先後承擔完成了國家97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部省級科研項目近三百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3項,以及其它省部級獎勵共計二十餘項。已出版教材及專著40餘部,每年發表論文130餘篇,其中SCI論文30餘篇,重要核心期刊論文40餘篇。
㈢ 四川農業大學的任正龍老師怎麼樣他的研究成果有哪些
任正隆 四川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原四川農業大學副校長,無黨派人士,德國哥廷根大學農學博士。全國第九、十、十一屆全國人大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作物和園藝學科組委員、中國細胞生物學會細胞工程和轉基因生物委員會主任、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國家教委和國家人事部有突出貢獻的留學回國人員。是發現小麥重要基因最多的中國人之一,也是我國育成小麥品種最多的小麥育種家。
㈣ 任正隆的學術成就
1、發現了一系列的重要基因,以及這些基因的分子標記,如抗小麥條銹病病基因Yr41,YrCn17,YrBL等;抗小麥白粉病基因Pm23,Pm40,PnYU25;抗紋枯病基因Sus1;發現黑麥的雜種壞死基因Ner1和Ner2,並把它們定位在染色體5R和7R上。提出的基因符號Ner被國際學術界接受,是提出的麥類基因符號被國際科技界接受的第一個中國人。還發現幾個抗病基因表達的調節和抑制基因;是發現小麥重要基因最多的中國人之一。
2.他是一系列麥類新基因的發現者。他及其科研團隊發現一系列重要基因,如小麥抗病基因Yr9b,YrCN19,Pm23,Sus1,PmYU25,PmE等;抗病基因表達的調節和抑制基因;發現黑麥的雜種壞死基因Ner1和Ner2,並把它們定位在染色體5R和7R上。提出的麥類基因符號Ner被國際學術界接受的第一個中國人。還提出了外源基因在真核生物中表達的三級調控理論。
3.他是染色體小片段易位理論的建立者。他在外源DNA插入真核生物染色體的研究中,發現小麥異源易位的誘導和發生規律,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小片段易位的概念和並證明小片段易位的存在。提出小麥異源易位育種理論和克服異源易位在實際育種中產生的不良作用的方法。設計了一個染色體工程新方法。培育了一大批小麥抗病新材料,在國內被廣泛應用。
4.他是我國育成小麥品種最多的小麥育種家。針對西南麥區由於光照不足,小麥高產存在生態穗容量的限制,提出了小麥高產育種的「協調型」育種理論,並在世界上率先實現了這個目標。他率領自己的科研團隊培育出「川農」號系列小麥新品種,創造了「川農」小麥新品種品牌。已選育被四川省和國家審定的小麥新品種有川農7號、8號、9號、10號,川農11、12、17、18、19、20、21、22、23、24、25、26和成電麥1號等17個,大麥新品種2個(川農大4、5號),還有大批優良的新品系正在參加區試。其中川農11、12、17、18、19、21、23、25、26等9個新品種被四川省政府推薦為重點推廣品種(十五期間四川省小麥育種攻關組培育的四川省重點推廣新品種有18個,我們的新品種佔了7個)。川農11,12,17,18,19獲得國家品種權保護。這些新品種這些新品種高產、抗病、優質,已經在我國長江上游冬麥區的生產上累計推廣面積幾億畝, 為社會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為維護我國糧食穩定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同時,並在世界上第一個育成小麥具抗衰老特性的「延綠型」小麥新品種「川農17」,實現了通過提高光合效率、增加生物量達到增產的目標。近年來還開展了水稻、玉米新品種選育研究工作。
5、在小麥生產產業化生產方面,實現了「從基因到餐桌」的產業鏈生產,為農民增收、企業創新和食品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被同行譽為中國南方小麥生產的產業化模式。
6.已指導了26名博士研究生和52名碩士生,其中1名的博士論文被評為2002年全國優秀博士論文。
7.已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50多篇。
正在進行的研究工作:
1、小麥超高產育種及其分子生物學基礎;
2、中國南方小麥的優質育種的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
3、小麥抗病基因的篩選、鑒定、和分子生物學研究;
4、作物的基因工程;
5、植物細胞生物學的特殊問題;
6、基因表達調控和DNA損傷修復的分子生物學;
7、控制植物光合作用過程的關鍵基因的鑒定、篩選、克隆的研究。
㈤ 四川農業大學獲得過哪些獎項
育人體系完備、條件優良。具備培養學士、碩士、博士的完整教育體系,是「文革」後全國首批恢復招收研究生的高校之一,現有全日制在校生4.4萬餘人,其中:本科生3.8萬餘人,碩士和博士研究生近6000人。獲省級以上教學成果獎102項,其中:國家級一等獎3項、二等獎8項,省級一等獎27項。
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5篇、提名6篇。有國家級和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9個,國家級特色專業10個,國家級精品課程5門,國家級教學團隊4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404項。
學校是全國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高校之一、全國首批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50所高校之一、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50所高校之一、全省首批大學生創新創業示範俱樂部6所高校之一。
㈥ 四川農業大學的任正龍老師怎麼樣他的研究成果都有哪些
很牛逼的一個老師,人大代表呢!
㈦ 四川農業大學有哪些王牌專業
四川農業大學是一所以生物科技為特色,農業科技為優勢,多學科同時發展的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四川農業大學的前身1906年創辦的四川通省農業學堂,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是一所有著濃厚底蘊的大學,曾入選111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四川省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截止2020年1月,學校有雅安、成都和都江堰3個校區,佔地總面積約4500畝,全校共有教職工3700餘人,全日制在校生4.4萬餘人,是一所非常優秀的大學,這也使得該大學成為很多高中畢業生青睞的對象。每個大學都有自己的王牌專業,西川農業大學也不例外,下面就和小編了解一下四川農業大學的王牌專業吧。
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聽過這個專業,或者覺得這個專業不夠熱門,這樣想可就錯了。該專業是以生物學為基礎,研究動物疾病的發生規律,並且在此基礎上對疾病進行治療與預防,是一個以保護動物健康為宗旨的綜合性學科。該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率非常高,因為專業比較小眾,所以可以進入一些事業單位擔任檢測員,如果想要進行研究的話可以加入動物營養所,都是非常好的單位。如果你不想早早的便進入到事業單位,完全可以在家鄉開一家動物診所,用自己的知識來幫助動物解除病痛。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會飼養寵物,這也意味著從事寵物行業的人越來越吃香,所以不管哪種選擇未來的前景都是非常好的。
所以四川農業大學是一所非常優秀的大學,如果有機會可以選擇報考,各個專業的就業前景也非常的好。
㈧ 四川農業大學有哪些知名校友
我已經在川農呆了兩年了,川農是一個很有活力的高校,當然也不缺知名人士。我所知道的有一個便是周開達院士。
老奶奶在周開達院士走後,時常來學校前的銅像前「看望」自己的愛人,有時和銅像說說話,有時就站在銅像前凝視著銅像,一言不語,可能想說的話都在心裡。我們也能時常碰見一個頭發斑白的老奶奶佇立銅像前,我們就知道是周開達院士遺孀,李仁恕老奶奶。
這樣「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愛情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啊,我們也總是會被這樣的忠貞愛情所感動。突然想起一句歌詞「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所以!!!!歡迎各大小可愛報考川農啊,你不僅能在這里學到知識,說不準也能收獲美麗的愛情呢,嘻嘻嘻嘻。
㈨ 四川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的科研成果
教學研究項目:
1. 四川省教育廳項目:食品科學與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2001-2004 陳一資
2. 四川農業大學教改項目:《食品衛生學》研究,2001-2004,陳一資
3. 四川農業大學教改項目:《食品工藝學導論》研究,2001-2004,陳一資
4. 四川農業大學教改項目:高教迅速發展新形勢下提高教學質量的研究,2003-2006,陳一資
教學研究獲獎:
1. 1992年四川農業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加強專業課與實習基點的建設」。
2. 1996年四川農業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面對食品工業高速發展的新形勢,抓好畜產品加工及衛檢學科建設」
3. 1999年陳一資教授獲四川農業大學正大教學獎一等獎
4. 1999年李誠副教授獲四川農業大學隆生教學獎三等獎
5. 2002年蒲彪副教授製作的課件「果蔬加工學」獲四川農業大學CAI課件評比二等獎
6. 2004年四川農業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構建食品學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研究與實踐」
發表教學研究論文:
1. 陳一資.「食品科學與工程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04,22(增刊):25-26
2. 陳一資.《食品衛生學》提高教學質量的探索. 2004,22(增刊):65-66
3. 陳一資.教書育人,為人師表。中國師德論壇文選.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pp:576
4. 秦文。改革農業工程教育,培養開發西部人才的探討 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研討會優秀論文二等獎
㈩ 四川農業大學的環境生態工程開設時間及取得的成果
這個還真不好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