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馬重奇的榮譽獎勵:
1. 1995年論文《清代吳人南曲分部考》獲福建省人民政府第二屆社科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2. 1996年度榮獲福建省三育人先進個人。
3. 1997年度榮獲曾憲梓教育基金全國高等院校教師獎三等獎。
4. 1998年專著《漳州方言研究》獲福建省人民政府第三屆社科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5. 2000年專著《漢語音韻學論稿》獲福建省人民政府第四屆社科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6. 2002年11月榮獲「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稱號」。
7. 2002年8月榮獲福建省委、省政府授予的「福建省優秀專家稱號」。
8. 2003年專著《閩台方言的源流與嬗變》獲福建省人民政府第五屆社科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9. 2005年編著《福建人學習普通話指南》獲福建省社會科學聯合會和福建省辭書學會第三屆社科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10. 2005年專著《清代漳州三種十五音韻書研究》獲福建省人民政府第六屆社科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11. 2006年專著《清代漳州三種十五音韻書研究》獲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
12. 2007年12月獲「全國首屆教育碩士優秀教學管理工作者」。
13. 2009年《漢語史系列課程的傳承與創新》獲福建省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14. 2009年專著《閩台閩南方言韻書比較研究》獲福建省人民政府第八屆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
15. 2010年獲「全國第二屆教育碩士優秀教學管理工作者」。
16. 2010年獲福建省優秀教師。
17. 2011年1月獲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考試考務工作突出貢獻獎」。
18. 2013年專著《閩台閩南方言韻書比較研究》獲教育部第六屆中國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
19. 2013年專著《明清閩北方言韻書手抄本音系研究》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20. 2013年入選福建省高校領軍人才。
Ⅱ 教學成果獎申報書成果簡介及主要解決的教學問題怎麼寫
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幾個基本的元素:
1、背景
案例需要向讀者交代故事發生的有關情況: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紹一堂課,就有必要說明這堂課是在什麼背景下進行的,是一所重點學校還是普通學校,是有經驗的優秀教師還是年青的新教師,是經過准備的「公開課」還是平時的「家常課」,等等。背景介紹並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說明故事的發生是否有什麼特別的原因或條件。
2、主題
案例要有一個主題。寫案例首先要考慮我這個案例想反映什麼問題,是想說明怎樣轉變差生,還是強調怎樣啟發思維,或者是介紹如何組織小組討論等等,動筆前都要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想法。比如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不同的研究課題、研究小組、研究階段,會面臨不同的問題、情境、經歷,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寫作時應該從最有收獲、最有啟發的角度切入,選擇並確立主題。
3、細節(案例描述部分)
有了主題,寫作時就不會有聞必錄,而要是對原始材料進行篩選,有針對性地向讀者交代特定的內容。比如介紹教師如何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就要把學生怎麼從「不會」到「會學」的轉折過程,特別是關鍵性的細節寫清楚。不能把「方法」介紹一番,說到「掌握」就一筆帶過了。
4、結果
一般來說,教案和教學設計只有設想的措施而沒有實施的結果,教學實錄通常也只記錄教學的過程而不介紹教學效果;而案例則不僅要說明教學的思路、描述教學的過程,還要交代教學的結果,即這種教學措施的即時效果,包括學生的反映和教師的感受等。讀者知道了結果,將有助於加深對整個過程的內涵的了解。
5、評析(也就是案例的分析,分析可以單獨進行,也可以融入在案例描述中)
對於案例反映的主題和內容,包括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過程、結果,對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評析是在記敘基礎上議論,可以進一步揭示事件的意義和價值。比如同樣一個「問題生」轉化事例,我們可以從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不同的理論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學的規律。評析不一定是理論闡述,也可以是就事論事、有感而發,引起人的共鳴,給人啟發。評析同時也是筆者對案例所揭示問題的詮釋與研究,是一個聯系實際的提升過程。需要教師運用教育教學理論對案例作出多角度的解讀。通過詮釋,挖掘這些矛盾背後的內在思想,揭示其教育規律就顯得十分的必要。
案例完整的結構形式:背景--主題--細節--結果--評析。
1、變式結構:背景--描述--分析
2、案例過程--案例反思
3、案例--問題--分析
4、主題背景--情境描述--問題討論--反思研究等。
注意:案例撰寫中,五個基本要素並不一定面面俱到,但細節與反思(評析)不可少。如果沒有這些因素,就不能說是案例。
Ⅲ 您好,由於本人不慎將2013年六月分的中小學教育科研優秀成果的二等獎的榮譽證書丟失了能補辦嗎謝謝
應該能辦,一般主辦單位保存的都有檔案,如果是情況屬實話。你申請是可以補辦出來的。收不收費用就不知道了。
Ⅳ 宋乃慶的科研成果
項目
項目來源 項目類型 項目編號 項目名稱 負責人 開始年月 結束年月 項目
總經費 本人排名 立項批文
其它 重大項目 渝社聯函【2011】21號 城鄉統籌背景下重慶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戰略研究 宋乃慶 2011/06 2013/11 20萬 1/1
部委級科研項目 重大項目 11JBGP018 中國義務教育發展報告 宋乃慶 2011/10 2013/12 10萬 1/1
部委級科研項目 重大項目 11JHQ001 中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 宋乃慶 2011/11 2013/12 20萬 1/1
國家社科基金 重大項目 AHA120008 中小學理科教材難易度國際比較研究(小學數學) 宋乃慶 2012/12 2013/12 20
二、論文
作者姓名 通訊作者 題目 期刊名稱 年卷期 起止頁碼 收錄類型 影響因子 掃描上傳
宋乃慶、李光樹、康世剛、張輝蓉、於波 宋乃慶 小學數學教育教材新體系 重慶日報 7 7-8 CSSCI
廖曉衡,唐恆鈞,宋乃慶 宋乃慶 頂崗實習中師范生專業素質 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39(01) 63-69 CSSCI
黃燕蘋,陳碧芬,宋乃慶 宋乃慶 西藏初中數學教育現狀調查與思考 民族教育研究 2012,23(4) 57-60 CSSCI
李玲,宋乃慶,龔春燕,韓玉梅,何懷金,陽澤 宋乃慶 城鄉教育一體化:理論、指標與測算 教育研究 2012(02) 41-48 CSSCI朱黎生,宋乃慶 宋乃慶 格式塔美學對數學教學的啟示 數學教育學報 2012,21(06) 10-12+87 CSSCI
李國強,宋乃慶 宋乃慶 數學教育聯系生活現實鍾擺現象與省思 中國教育學刊 2012(5) 30-33 CSSCI
唐小為,李佳,宋乃慶 宋乃慶 課堂科學辯論實施探究——以中美中小學科學課堂案例比較分析為例 課程·教材·教法 2012,32(05) 105-110 CSSCI
朱黎生,沈南山,宋乃慶 宋乃慶 數學課程標准「雙基」內涵延拓的教育思考 課程·教材·教法 2012,32(5) 41-45 CSSCI
廖曉衡,李嶺,宋乃慶 宋乃慶 城鄉統籌下的職業教育戰略發展地位與對策研究——以重慶為例 教育與經濟 2012(02) 22-26 CSSCI
王標,宋乃慶 宋乃慶 西南地區農村義務教育三級課程 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38(04) 53-62+174 CSSCI
鄺孔秀,宋乃慶 宋乃慶 我國雙基教學的傳統文化基礎芻議 中國教育學刊 2012(4) 46-51 CSSCI
宋乃慶,凌琳,鄺孔秀 宋乃慶 關於造就教育家的思考 今日教育 2012(09) 32-34 CSSCI
黃燕蘋,李富洪,宋乃慶 宋乃慶 古典算術問題解題策略探析 數學通報 2012,51(3) 35-41 CSSCI
陳燕,宋乃慶 宋乃慶 美國中小學共同核心標準的建立及探析 比較教育研究 2012(3) 37—41 CSSCI
李靜,宋乃慶 宋乃慶 新課程小學數學教學參考書的編寫 數學教育學報 2012,21(03) 17-19 CSSCI
楊欣,張輝蓉,宋乃慶 宋乃慶 基礎教育對創新人才培育的障礙與對策 中國教育學刊 2012(11) 1-4 CSSCI
李靜,劉志揚,宋乃慶 宋乃慶 基於多元表徵發展代數思維的教學模式研究①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36(03) 268-271 CSSCI
楊慧娟,黃燕蘋,宋乃慶 宋乃慶 中國基礎教育在改革、繼承與自信中前進——數學教育家張奠宙先生心聲及啟示 中國教育學刊 2011(11) 9-11+36 CSSCI
宋乃慶 宋乃慶 盡快促進我國少數民族數學教育的研究和發展 名族教育研究 2011(06) 18 CSSCI
於波,宋乃慶 宋乃慶 中小學校長在實施素質教育中的辦學角色定位 教育研究 2011(06) 23-27 CSSCI
楊新榮,宋乃慶 宋乃慶 國際民俗數學研究: 特點、趨勢及啟示 名族教育研究 2011,22(06) 32-35 CSSCI
謝幼如,宋乃慶,劉鳴 宋乃慶 基於問題的網路課堂協作知識建構模式 電化教育研究 2010(01) 36-38+47 CSSCI
陳碧芬,宋乃慶 宋乃慶 藏族初中數學教師 PCK 及其影響因素探究 名族教育研究 2010(03) 62-68 CSSCI
李靜,宋乃慶 宋乃慶 關於新小學數學教學參考書編寫的思考 數學教育學報 2010,19(03) 78-81 CSSCI
沈南山,宋乃慶 宋乃慶 數學教育應試觀爭鳴現象的文化審思 中國教育學刊 2010(11) 58-60 CS宋乃慶,唐恆鈞 宋乃慶 我國義務教育中的「減負」問題探析 今日教育 2010(9) 18-20 CSSCI
楊豫暉,宋乃慶 宋乃慶 小學五年級「分數的意義」教學結構研究 課程·教材·教法 2010,30(04) 54-57+78 CSSCI
徐兆洋,宋乃慶 宋乃慶 檢視新一輪數學課程改革的論爭 數學教育學報 2010,19(05) 17-20 CSSCI
楊豫暉,宋乃慶 宋乃慶 教師教學決策的主要問題及其思考 教育研究 2010(09) 85-89 CSSCI
張奠宙,寧乃慶 宋乃慶 六十年數學教育的重大論爭 小學教學(數學版) 2010(02) 53-54 CSSCI
徐兆洋,廖曉衡,宋乃慶 宋乃慶 提高西南農村地區義務教育質量研究 中國教育學刊 2010(1) 1-4 CSSCI
於波,宋乃慶 宋乃慶 20 世紀我國中學數學課堂教學發展的歷史階段及其特點 第三屆數學史與數學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2009/05 9-15 CSSCI
張奠宙,宋乃慶 宋乃慶 60 年數學教育的重大論爭 人民教育 2009(18) 52-55 CSSCI
宋乃慶,唐智松 宋乃慶 試論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目標 西南大學學報 2009,35(2) 123—127 CSSCI
魯慶雲,宋乃慶 宋乃慶 我國數學試題難度影響因素的研究綜述 數學通報 2009,48(4) 47-49 CSSCI
溫濤,彭智勇,許洪斌,宋乃慶 宋乃慶 教育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測度:重慶的證據 改革 2009(05) 81-87 CSSCI
朱福勝,宋乃慶 宋乃慶 基礎教育對公民素質提高的顯示度研究——基於重慶市四區縣的調查 中國教育學刊 2009(06) 16-19 CSSCI
黃梅,宋乃慶 宋乃慶 基於三維目標的教學目標設計 電化教育研究 2009(05) 99-103 CSSCI
謝幼如,宋乃慶,劉鳴 宋乃慶 網路課堂協作知識建構的群體動力探究 電化教育研究 2009(2) 55-58 CSSC
仲秀英,宋乃慶 宋乃慶 經驗學習理論對數學活動經驗教學的啟示 西南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9,35(06) 129-132 CSSCI
沈南山,楊豫暉,宋乃慶 宋乃慶 數學學業成就評價測查試題編制研究 教育研究 2009(9) 57-63 CSSCI
楊豫暉,宋乃慶 宋乃慶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的問題與對策 課程·教材·教法 2009,29(04) 39-43 CSSCI
宋乃慶 宋乃慶 素質教育觀下的教與學 中國教育學刊 2009(8) 1-1 CSSCI
李明振,喻平,宋乃慶 宋乃慶 數學建模的一般認知過程研究 數學教育學報 2008,17(6) 45-48 CSSCI
朱哲,宋乃慶 宋乃慶 數學史融入數學課程 數學教育學報 2008,17(4) 11-14 CSSCI
謝幼如,宋乃慶,劉鳴 宋乃慶 基於網路的協作知識建構及其共同體的分析研究 電化教育研究 2008(04) 38-42+46 CSSCI
宋乃慶,程廣文 宋乃慶 用科學發展觀審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青年教師 2008(12) 20-21 CSSCI
龐坤,李明振,宋乃慶 宋乃慶 GX 實驗是實施數學素質教育的成功範例 西 南 大 學 學 報 ( 自然科學版) 2008,30(02) 161-164 CSSCI
鞏子坤,宋乃慶 宋乃慶 數學教育研究中值得關注的問題—熱點與反思 數學教育學報 2008,17(1) 75-78 CSSCI
宋乃慶 宋乃慶 因洗盡鉛華而美,因回歸自然而真 今日教育 2008(11) 55 CSSCI
徐學福,宋乃慶 宋乃慶 新課程教學案例引發的思考 中國教育學刊 2007(06) 43-45 CSSCI
謝幼如、宋乃慶 宋乃慶 網路環境下課堂合作學習的 電化教育研究 2007(10) 44-47 CSSCI
楊豫暉,魏佳,宋乃慶 宋乃慶 小學數學教材中數學史的內容及呈現方式探析 數學教育學報 2007,16(04) 80-83 CSSCI
程廣文,宋乃慶 宋乃慶 論高等教育本質與高等學校管理科學性 大學(研究與評價) 2007(07、08) 12-17 CSSCI
李明振,龐坤,宋乃慶 宋乃慶 認知彈性理論指導下的高師數學建模教學 數學教育學報 2007,16(1) 96—99 CSSCI
童莉,宋乃慶 宋乃慶 彰顯數學教育的基礎性——美國數學課程焦點與我國「數學雙基」的比較及思考 課程·教材·教法 2007,27(10) 88-92 CSSCI
宋乃慶 宋乃慶 平實·朴實·真實 人民教育 2007(19) 44—44 CSSCI
宋乃慶,李士錡,鞏子坤,何文忠,張奠宙 宋乃慶 2006—2007 數學教育高級研討班紀要 數學教育學報 2007,16(3) 99-102 CSSCI
李鐵安 宋乃慶 宋乃慶 高中解析幾何教學策略——數學史的視角 數學教育學報 2007,16(2) 90-94 CSSCI
程廣文,宋乃慶 宋乃慶 論數學課堂活動教學兩面性 教育學報 2007,3(4) 35—38 CSSCI
程廣文,宋乃慶 宋乃慶 論教育本體與生活世界 西南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7,33(01) 123-127 CSSCI
李明振,龐坤,宋乃慶 李明振 認知彈性理論指導下的高師數學建模教學 數學教育學報 2006 234-238 其它
王寬明,宋乃慶 宋乃慶 解題教學中的直觀性原則 數學教學 2006(03) 3-16 CSSCI
鞏子坤,宋乃慶 宋乃慶 新課標小學數學教科書總復習設計的原則與策略 課程·教材·教法 2006,26(08) 33-37 CSSCI
程廣文,宋乃慶 宋乃慶 幾個數學教學案例的反思與啟示 中小學教材教學 2006(05) 59-61 CSSCI
李明振 龐坤 宋乃慶 宋乃慶 高師院校「數學建模」課程教學研究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31(01) 175-179 CSSCI
鞏子坤,宋乃慶 宋乃慶 「統計與概率」的教學: 反思與建議 人民教育 2006(21) 24-27 CSSCI
楊新榮 李忠如 王洪 宋乃慶 宋乃慶 初 中生數學學 習觀性別差異的調 查研究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 2006,32(02) 178-182 CSSCI
程廣文,宋乃慶 宋乃慶 論教學智慧 教育研究 2006(09) 30-36 CSSCI
品潔,宋乃慶 宋乃慶 論教學幽默的本質與特點 課程·教材·教法 2005,25(05) 26-30 CSSCI
鞏子坤,宋乃慶 宋乃慶 論數學教育學的范疇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 2005,30(4) 755—759 CSSCI
李紅婷,宋乃慶 宋乃慶 變革課程理念 創生課程文化——對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數學課程改革的回顧與思考 中國教育學刊 2005(10) 32-35 CSSCI
宋乃慶 宋乃慶 中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獨立學院的發展 民辦高等教育研究 2005,2(03) 1-4 CSSCI
楊新榮,宋乃慶 宋乃慶 中美高中學段數學課程標准幾何內容的比較研究 數學通報 2005,44(08) 14-16 CSSCI
宋寶和,宋乃慶 宋乃慶 演算法教學策略初探 中國教育學刊 2005(5) 41-44 CSSCI
但琦,宋乃慶 宋乃慶 大學生數學建模障礙分析與對策 大學數學 2005(05) 25-29 CSSCI
宋寶和,宋乃慶 宋乃慶 中學數學「雙基」教學中的誤區及其成因 聊城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17(02) 89-91+101 CSSCI
楊豫暉,宋乃慶 宋乃慶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編寫設計探究 當代教育科學 2004(01) 59-60 CSSCI
宋寶和,宋乃慶 宋乃慶 回歸生活世界 凸顯自主選擇——從兩個教學實例談小學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課程的自主選擇 中國教育學刊 2004(07) 30-32 CSSCI
宋寶和,宋乃慶 宋乃慶 淡化「雙基」是對「雙基」的誤解——多元視角下的「雙基」解讀 人民教育 2004(11) 12-13 CSSCI
鞏子坤、宋乃慶 宋乃慶 數學優秀生培養中需明確的幾個觀點 當代教育科學 2004(21) 61-62 CSSCI
宋乃慶 宋乃慶 師范院校發揮人文優勢的思考 重慶行政 2004(6) 80—82 CSSCI
朱德全,宋乃慶 宋乃慶 數學新課標實驗教材在西南地區的適應性調查研究 中國教育學刊 2004(3) 33-36 CSSCI
宋乃慶 宋乃慶 高等院校師范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究 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4,13(02) 1-2 CSSCI
宋寶和 宋乃慶 宋乃慶 多元視角下的「雙基」解讀 山西教育(教學版) 2004(16) 1 CSSCI
張奠宙,張國祥,宋乃慶 宋乃慶 東西方數學課程概覽——2002重慶數學教育國際研討會側記(英文)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3,28(01) 1-10 CSSC
朱德全,宋乃慶 宋乃慶 建構主義的全息性概念 中國教育學刊 2003(05) 40-42 CSSCI
朱德全,宋乃慶,袁頂國 宋乃慶 數學新課程在西南地區適應性調查研究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 2003,28(6) 998-1003 CSSCI
劉靜,宋乃慶 宋乃慶 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數學復習的教學策略 數學教學通訊 2003(12) 1-3 CSSCI
宋乃慶,朱德全,袁頂國 宋乃慶 「六連」結構:民族地區農村中學教育的有效模式 中國民族教育 2003(03) 33-36 CSSCI
劉福林,宋乃慶 宋乃慶 淺談小學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的編排 中小學教材教學 2003(10) 11—13 CSSCI
肖紅,宋乃慶 宋乃慶 實施課程標准對數學教師專業發展的要求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 2003,28(2) 337—340 CSSCI
劉靜,宋乃慶 宋乃慶 圖形計算器支持下的數學學習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 2002,27(4) 622-625 CSSCI
徐學福,宋乃慶 宋乃慶 探究學習就是創新學習 人民教育 2002(12) 29-30 CSSCI
宋乃慶 羅萬春 宋乃慶 創新學習誤區析 人民教育 2002(01) 32-33 CSSCI
羅萬春,宋乃慶 宋乃慶 關於高中數學課程學習的比較研究——對大學生群體的調查與分析 學科教育 2001(08) 23-28 CSSCI
宋乃慶,閔蘭,張廣祥 宋乃慶 中學數學區別化課程研究 滬州教育學院學報 2001(03) 12-41 CSSCI
徐學福,宋乃慶 宋乃慶 20 世紀探究教學理論的發展及啟示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1,27(4) 92-97 CSSCI
劉靜,宋乃慶 宋乃慶 西南地區高中數學學習及其相關因素的調查報告 數學教育學報 2001,10(1) 62-64 CSSCI
羅萬春,宋乃慶 宋乃慶 極限概念的表徵及教學策略 海南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1,14(03) 102-104+43 CSSCI
朱德全,宋乃慶,羅萬春 宋乃慶 數學課程改革與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和角色的轉換 中國教育學刊 2001(6) 37-39 CSSCI
徐學福,宋乃慶 宋乃慶 探究教學的模擬問題研究 中國教育學刊 2001(4) 46-48 CSSCI
程廣文,宋乃慶 宋乃慶 論數學課堂交往特殊性 數學教育學報 2000,9(1) 28—32 CSSCI
袁愛玲,宋乃慶,張希希 宋乃慶 農村初中「文化農技並進」課程改革實驗 課程·教材·教法 2000(6) 14—17 CSSCI
宋乃慶,朱德全 宋乃慶 論數學策略性知識的學習 數學教育學報 2000,9(2) 26—30 CSSCI
張希希,宋乃慶 宋乃慶 「文化農技並進」芻議 中國教育報 2000(1447) 4 CSSCI
朱德全,宋乃慶 宋乃慶 論數學教育現代化與素質教育觀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 2000,26(1) 76—81 CSSCI
李玲 宋乃慶 龔春燕 韓玉梅 何懷金 陽澤 宋乃慶 城鄉教育一體化:理論、指標與測算 教育研究 2 41-48 CSSCI
宋乃慶,朱德全 宋乃慶 試論數學非同步教學原則的特殊性 數學教育學報 1998,7(2) 58-61 CSSCI
朱德全,宋乃慶 宋乃慶 論素質教育觀下的數學教育 教育研究 1998(5) 23—27 CSSCI
朱德全,宋乃慶 宋乃慶 談數學教學中的問題解決與元認知開發 學科教育 1997(6) 32-34 CSSCI
朱德全,宋乃慶 宋乃慶 中學數學教學中思維場情景的表徵及其創設策略 課程·教材·教法 1997(04) 17-19 CSSCI
陳重穆,宋乃慶,曾宗燊 宋乃慶 21世紀的初中平面幾何 數學教育學報 1997,6(04) 6-8+12 CSSCI
陳重穆、宋乃慶 宋乃慶 提高課程效益(GX)實驗研究簡介 數學通報 1996(8) 21-23 CSSCI
宋乃慶,陳重穆 宋乃慶 再談「淡化形式,注重實質」 數學教育學報 1996,5(02) 15-18 CSSCI
宋乃慶,曾崇燊,段澤勇 宋乃慶 義務教育中的數學——大眾數學——兼論義務教育《初中數學》教學大綱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6,21(增刊1) 88-92 CSSCI
陳重穆,曾崇燊,宋乃慶 宋乃慶 從素質教育看21世紀的高中數學課程 課程·教材·教法 1995(09) 40-42+34 CSSCI
陳重穆,宋乃慶 宋乃慶 義務教育中的數學——大眾數學——兼論義務教育《初中數學》教學大綱 川北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5,5(04) 1-4+26 CSSCI
陳重穆,曾崇燊,宋乃慶 宋乃慶 「GX」為什麼能減輕負擔,提高質量,又能節約時間? 數學教學通訊 1995(03) 2+41-42 CSSCI
宋乃慶 宋乃慶 變教訓為財富,把整頓當機遇——走出誤區的回顧 高校編輯出版文集 1995(12) 257-263 其它
陳重穆,宋乃慶 宋乃慶 淺談提高課堂效益(GX) 數學教學通訊 1994(01) 1-2 CSSCI
陳重穆,曾宗教,宋乃慶 宋乃慶 減輕負擔、提高質量——GX(提高課堂效益)實驗簡介 數學教育學報 1994,3(02) 1-4+61 CSSCI
陳重穆,宋乃慶 宋乃慶 淡化形式,注重實質——兼論《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數學教學大綱》 數學教育學報 1993,2(02) 4-9 CSSCI
陳重穆,羅介玲,宋乃慶 宋乃慶 《初中數學》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簡介(初稿)——《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初中數學試驗課本》介紹之一 數學教學通訊 1990(04) 2+1-2 CSSCI
羅四維,宋乃慶 宋乃慶 教材要多樣化 數學教學通訊 1989(05) 2 CSSCI
王秀泉,宋乃慶 宋乃慶 大面積提高初中數學教學質量的研究——綜合運用教材,發展學生非智力因素,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 1987(02) 97-107 CSSCI
王秀泉,宋乃慶 宋乃慶 配合中學、開展數學教學改革實驗 數學教學通訊 1984(04) 2-5 CSSCI
三、獲獎
獎勵名稱 獲獎項目 證書編號 本人排名 獲獎年度 獲獎等級 參與單位數 本校參與學科數 獲獎類型 證書掃描
「第三屆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教育部) 《教育實驗研究》 0 2/3 2006 國家級 1 1 科研
重慶市第五屆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 西南貧困地區「雙證式」教育扶貧模式探索咨詢報告 0 2/3 2006 省部級 1 1 科研
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西南地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適應性研究 0 1/1 2006 國家級 1 1 科研
「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國家新課程在西南地區的適應性研究(系列研究咨詢報告)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等部門採納2001-2004年使用 0 1/5 2006 國家級 1 1 科研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構建西部教學團隊,深化數學教育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積極服務基礎教育」 0 1/1 2009 國家級 1 1 教學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 教育對重慶經濟發展貢獻的研究 0 1/1 2009 國家級 1 1 科研
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數學教育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研究 0 1/1 2009 省部級 1 1 科研
「重慶市第七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重慶市人民政府) 《小學數學教育概論》 0 1/5 2011 省部級 1 1 科研
「第三屆重慶市發展研究獎」三等獎(重慶市人民政府) 中國西部農村教育與經濟協調發展問題研究 0 2/5 2011 省部級 1 1 科研
「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三等獎(教育部) 西南農村地區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研究——「三方聯動實習支教」工程對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的行動研究 0 6/6 2013 國家級 1 1 科研
四、著作
類型 名稱 作者姓名 第一主編 出版年月 出版單位 參與單位數 本人排名 封面
教材 教學設計 徐學福,宋乃慶 徐學福,宋乃慶 2008/02 重慶出版社 0000 12/30
教材 新編初等數學選讀 宋乃慶 宋乃慶 2007/12 高等教育出版社 00000 12/30
教材 《數學課程導論》 宋乃慶,徐斌艷 宋乃慶 2010/03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0000 12/30
教材 小學數學教育概論 宋乃慶,張奠宙 宋乃慶,張奠宙 2008/01 高等教育出版社 0000 12/30
教材 教育統計與測評技術 朱德全 宋乃慶 朱德全 2007/08 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00000 12/30
教材 課程教學模式論:中學教育與農村建設 朱德全 宋乃慶 朱德全//宋乃慶 2011/05 人民教育出版社 00000 12/30
教材 《數學教育概論(第二版)》 張奠宙、宋乃慶 張奠宙 2009/09 高等教育出版社 0000 12/30
Ⅳ 中國校友會網的2013中國大學排行榜
2013年1月9日,中國校友會網正式發布《2013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 ,這是中國校友會網大學研究團隊連續11年發布中國大學排行榜。榜單顯示,北京大學問鼎2013中國大學排行榜600強榜首,連續6年蟬聯中國大學第一,清華大學屈居第二,復旦大學名列第三,浙江大學位居第四,上海交通大學排名第五;報告首次發布中國一流大學城市排行榜,北京、上海和香港居前三,是兩岸四地綜合競爭力與核心軟實力最強的城市。最值得關注的是,中國校友會網大學研究團隊提出「大學牛不牛?關鍵看教師學術成就和校友事業成就,看其對世界文明、國家富強和社會進步的貢獻,不取決於大學的學生人數、論文數量和辦學規模」。對比分析11年來中國大學高端辦學指標,除2012年新成立的中國科學院大學外,北大清華「秒殺」其他任何大學。
報告指出,北大清華校友事業成就最高,對國家和社會的貢獻最大;清華最造政商領袖,北大盛產學術大師。在最新公布的中國校友會網2013中國大學傑出校友排行榜上,北京大學連續8年蟬聯中國大學傑出校友榜第一,清華大學屈居第二,中國人民大學名列第三,復旦大學列第四,南京大學居第五,中國科學院大學名列第六。其中,清華大學造就最多傑出政要,有63人,居全國高校首位,北大人大分列第二第三;北京大學盛產學術大師,培養了329位院士和傑出人文社會科學家校友,清華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分列第二。清華大學造富能力最強,造就94名億萬富豪企業家校友,問鼎2013中國造富大學排行榜榜首,再次超越北大衛冕冠軍;北京大學造就89富豪校友,屈居第二,兩校堪稱「中國億萬富豪搖籃」。 中國一流大學城市排行,北京上海香港居前三:中國校友會網面向中國兩岸四地發布最新2013中國一流大學名單,2013年首次將軍事公安、藝術體育、私立/民辦等類院校納入中國一流大學評價,2012新成立的中國科學院大學榜上有名,這是中國校友會網連續第3年以衡量「高校對世界、國家或地區科學與人才的貢獻」為目標發布中國兩岸四地一流大學排行榜。其中,入圍2013中國一流大學的公立院校大陸有34所,香港有3所,台灣有6所,澳門無高校入圍;藝術體育類大陸有12所;私立大學港澳台有9所,民辦院校中大陸有15所,中外合作辦學大學2所。
大學是城市的名片,大學對城市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作用非常重大,被譽為「社會的軸心」和「城市的引擎」;特別是一流大學的數量 體現出了所在城市的經濟、科技、教育、文化和人才等綜合競爭力和核心軟實力,是一個地區科教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統計顯示,在中國校友會網2013中國一流大學名單中,除私立/民辦院校外主要集中在中國兩岸四地23個市縣,其中北京17所,雄居兩岸四地城市首位,彰顯首都北京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中心的城市地位;上海7所,列第二,表現國家中心城市的綜合實力;香港3所,列第三;台北、新竹、杭州、南京、武漢、天津、西安和長沙等市縣各2所;廣州、長春、合肥、成都、濟南、哈爾濱、廈門、蘭州、大連、沈陽、桃園和台南等市縣各1所。
2013中國一流大學所在城市均是我國兩岸四地的經濟、科技、教育和文化較為發達的城市和地區。中國校友會網大學研究團隊專家、雲南師范大學馮用軍副教授對比我國建國後根據高校數量和層次確定的十一大高教中心發現,廣州、成都、濟南、杭州、南京、西安、長沙等高教 中心的實力與其區域中心城市的競爭力並不匹配,更是與這些城市所在省份作為「國內生產總值萬億俱樂部」的地位不相匹配,離作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創新動力源」的定位尚有一定的差距,所以,這些省區要加大高等教育綜合投入力度,實現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的良性互動發展。 北大、清華和國科大,誰是中國第一學府? 2012年7月,經教育部批准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正式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大學(簡稱國科大),其前身為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是經國務院批准創辦的第一所研究生院。從中國科學院大學官方網站介紹了解到其擁有的兩院院士、國家級科研基地和國家級科技獎勵等的 數量均是清華北大的2倍以上,國科大依託中科院各研究所的高水平科研優勢和高層次人才資源,形成了由京內4個校區、京外5個教育基地和分布全國的117個研究所組成的「大學校」。
中國校友會網大學研究團隊首席專家、中南大學蔡言厚教授分析指出,「國科大」的誕生將會終結北大清華的兩極霸主時代,挑戰北大清華最高學府地位,中國大學將形成「三足鼎立」的競爭新格局,它們將各自以自己的優勢領域引領中國高等教育的 發展,加快推進中國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步伐,帶領中國高校肩負起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進而對世界高等教育的多樣化產生深遠和積極的影響。
北大、清華和國科大,誰是中國第一學府?關鍵看三校師生校友的事業成就、社會貢獻與影響力,高端學術成果和傑出校友的多少,以及學校的社會貢獻與影響將最終決定誰是中國大學的「一哥」。中南大學蔡言厚教授指出,中國校友會網最新 發布「2013中國大學傑出校友排行榜「和」2013中國大學科學貢獻排行榜「等榜單,其中,按照中國科學院大學官方的介紹,將中科院各院所的畢業生和科學成果等統一按中國科學院大學進行統計。結果顯示,北大清華校友的事業成就最高、社會貢獻最大,翹楚輩出,短期內無校能敵;國科大的學術成就最高、科學貢獻最大,大師薈萃,秒殺其他大學。
傑出校友榜彰顯大學校友事業成就,體現60多年來中國大學人才貢獻與影響力
中國校友會網《2013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公布了最新的2013中國大學傑出校友排行榜,榜單包括2013中國大學傑出政要校友排行榜、2013中國大學院士校友排行榜、2013中國大學傑出人文社會科學家校友排行榜和2013中國造富大學排行榜等榜單。報告負責人、中國校友會網總監趙德國指出,2013中國大學傑出校友排行榜以目前中國的傑出政要、國內外院士、傑出人文社會科學家和億萬富豪企業家等政學商界傑出人才群體為調研對象,是對中國大學60年來的傑出人才培養能力和辦學特色的檢驗,體現中國大學人才貢獻與影響力。值得期待的是,中國校友會網大學研究團隊響應社會的呼籲,將逐步把國家各類傑出專業人才和社會公益人物等納入中國大學傑出校友排行榜調研范圍。
北大盛產學術大師,清華頻出政界領袖,清華造富能力最強
榜單顯示,在中國校友會網大學研究團隊最新調研的我國傑出政要、國內外院士、傑出人文社會科學家和億萬富豪企業家等政學商界傑出人才中,1952年(含)以後畢業於北京大學的傑出人才最多,有473人,雄居中國校友會網2013中國大學傑出校友排行榜首位,連續8年蟬聯中國大學傑出校友榜第一;清華大學緊隨其後,有309人,名列第二;60多年來北大清華培養和造就的傑出人才遠遠超過其他大學,不愧為目前公認的中國兩所最高學府,堪稱中國「傑出人才搖籃」。中國人民大學畢業的傑出人才有238人,位居第三;復旦大學有215人,列第四;南京大學有152人,居第五;中國科學院大學(簡稱國科大)有148人,列第六;浙江大學有144人,列第七;吉林大學有117人,列第八;武漢大學有113人,居第九;哈爾濱工業大學有93人,名列第十。
其中,北大、清華和國科大雄居2013中國大學院士校友排行榜前三名,當選國內外院士的校友均超過110人,堪稱「中國院士搖籃」。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造就了182名和154名傑出人才社會科學家校友,堪稱「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家搖籃」。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校友高居2013中國大學傑出政要校友排行榜前三甲,造就的傑出政要校友均在50人以上,堪稱「中國政界英才搖籃」;其中中國人民大學有27位校友當選新一屆中央委員及候補委員,居全國高校首位。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造富能力最強,雄居2013中國造富大學排行榜前三強,清華億萬富豪校友94人,三校校友財富合計近6000億,堪稱「中國億萬富豪搖籃」。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大學創新創業教育成效顯著,培養和造就億萬富豪企業家高達1700多人,約佔1999-2012年中國各大富豪榜上榜民營企業家總數的62.94%,涌現出一批著名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民營科技企業和世界級知名企業家。中國校友會網大學研究團隊首席專家、中南大學蔡言厚教授指出,正是改革開放以來清華北大對學生創新創業的超前教育,使得校友在商業上取得了令人矚目成就;2008年以來,清華北大每年新增億萬富豪校友均在10人以上,是中國創新創業教育最為成功的大學;北大清華獲校友捐贈累計高達10億以上,完全得益於兩校培養和造就中國最多的億萬富豪企業家校友。中國大學的「造富職能」凸顯,「造就企業家」是大學辦學職能適應時代的重要轉變,值得肯定。
北大清華「英才輩出」,國科大需奮起直追
分析發現,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等院校培養和造就的傑出人才分布領域非常廣泛,如政界、學界和商界等均有大批傑出畢業生涌現,培養的學生既擁有治理國家的能力與引領文化的本領、又擁有創新知識的才氣和創造財富的魄力,在中國的和平崛起、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進程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對中國和世界發展產生著深遠的影響。中國校友會網大學研究團隊首席專家、中南大學蔡言厚教授指出,中國科學院大學雖然在院士培養方面與北大清華旗鼓相當,但在人文社科領域、政界和商界傑出人才培養上遠不及北大清華;從培養的人才對國家與社會的貢獻和影響力來看,國科大還無法與北大清華相抗衡,短期內無法超過清華北大,其他高校欲挑戰北大清華盟主地位為時尚早。
《小康》:2013中國大學造富排行榜, 要致富,先讀書,書中自有黃金屋! 中國校友會網2013中國民辦大學排行榜10強: 名次 學校名稱 所在地區 總分 1 北京城市學院 北京 100.00 2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 湖南 99.90 3 山東英才學院 山東 99.07 4 西安歐亞學院 陝西 98.98 5 三亞學院 海南 98.83 6 仰恩大學 福建 98.66 7 黃河科技學院 河南 98.53 8 西京學院 陝西 98.49 9 南昌理工學院 江西 98.46 10 浙江樹人學院 浙江 98.28 中國校友會網2013中國大學傑出校友排行榜30強 名次 學校名稱 所在地區 類型 政界 學界 商界 校友合計 傑出政要 國內外院士 傑出人文社會科學家 富豪企業家 1 北京大學 北京 綜合 55 147 182 89 473 2 清華大學 北京 理工 63 134 18 94 309 3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 綜合 51 2 154 31 238 4 復旦大學 上海 綜合 23 84 60 48 215 5 南京大學 江蘇 綜合 14 68 48 22 152 6 中國科學院大學 北京 理工 8 115 15 10 148 7 浙江大學 浙江 綜合 12 40 19 73 144 8 吉林大學 吉林 綜合 39 31 38 9 117 9 武漢大學 湖北 綜合 7 29 56 21 113 10 哈爾濱工業大學 黑龍江 理工 23 52 3 15 93 11 南開大學 天津 綜合 21 16 32 12 81 12 上海交通大學 上海 綜合 11 42 2 25 80 山東大學 山東 綜合 20 27 22 11 80 北京師范大學 北京 師范 17 8 47 8 80 15 中山大學 廣東 綜合 9 14 23 28 74 16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安徽 理工 8 51 2 5 66 17 四川大學 四川 綜合 4 13 20 14 51 18 西安交通大學 陝西 綜合 8 21 8 13 50 廈門大學 福建 綜合 3 12 23 12 50 東南大學 江蘇 綜合 7 28 4 11 50 21 華東師范大學 上海 師范 5 5 31 8 49 22 華中科技大學 湖北 理工 5 20 7 16 48 23 同濟大學 上海 理工 9 27 1 5 42 24 中南大學 湖南 綜合 7 18 3 13 41 2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 理工 10 20 1 8 39 26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 理工 10 11 2 14 37 27 華南理工大學 廣東 理工 2 9 1 24 36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 理工 6 20 4 6 36 29 大連理工大學 遼寧 理工 11 16 0 8 35 中國地質大學 湖北/北京 理工 4 29 1 1 35 中國校友會網2013中國大學科技獎勵排行榜20強
中國校友會網《2013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公布了最新的2013中國大學科學貢獻排行榜,榜單包括2013中國大學科技獎勵排行榜、2013中國大學社會科學獎勵排行榜、2013中國大學專利獎排行榜、2013中國大學標准創新貢獻獎排行榜和2013中國大學著作獎排行榜等榜單。中國校友會網大學研究團隊首席專家、中南大學蔡言厚教授指出,國家科學獎勵是我國科學技術成就的最高展示、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反映了中國科研成果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能效,以及科技成果對於國家民族的重大價值和貢獻。研究團隊以2000年以來我國大學獲得的國家級科學技術獎勵和1978年以來的國家級社會科學獎勵為數據基礎,發布中國校友會網2013中國大學科學貢獻排行榜,作為衡量大學學術成就的重要尺度和反映大學知識創新、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能力的重要標志。
「國科大」獲國家科技獎勵最多,對國家科技創新與發展貢獻最大
榜單顯示,2000年以來,中國科學院大學獲得國家級科學技術獎勵成果最多,高達285項,雄居中國校友會網2013中國大學科技獎勵排行榜榜首,遙遙領先於其他大學,是中國自然科學學術成就最高的大學。清華大學有92項成果獲獎,屈居第二;上海交通大學有59項,名列第三;浙江大學有53項,居第四;北京大學有45項,列第五;華中科技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各有36項,並列第六;中南大學有35項,居第八;北京協和醫學院有32項,名列第九;復旦大學有30項,位居第十。
其中,2000年以來,中國科學院大學有9人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全國第一,同時摘得2013中國大學自然科學獎排行榜和2013中國大學科技進步獎排行榜兩項第一,另有2項成果獲中國標准創新貢獻獎一等獎,居全國高校首位。清華大學勇奪2013中國大學技術發明獎排行榜首,同時獲13項中國專利獎金獎,居全國高校第一。 名次 學校名稱 所在地區 類型 最高科技獎 自然科學獎 技術發明獎 科技進步獎 專利金獎 標准一等獎 合計 1 中國科學院大學 北京 理工 9 126 28 114 6 2 285 2 清華大學 北京 理工 1 16 31 30 13 1 92 3 上海交通大學 上海 綜合 1 9 7 40 1 1 59 4 浙江大學 浙江 綜合 7 9 36 0 1 53 5 北京大學 北京 綜合 2 23 4 14 2 0 45 6 華中科技大學 湖北 理工 5 6 24 1 0 36 西安交通大學 陝西 綜合 6 11 18 0 1 36 8 中南大學 湖南 綜合 1 10 23 1 0 35 9 北京協和醫學院 北京 醫葯 4 0 28 0 0 32 10 復旦大學 上海 綜合 1 9 4 14 2 0 30 11 中國農業大學 北京 農林 2 4 19 1 0 26 12 南京大學 江蘇 綜合 17 2 5 0 0 24 吉林大學 吉林 綜合 8 3 11 1 1 24 哈爾濱工業大學 黑龍江 理工 2 8 14 0 0 24 天津大學 天津 理工 1 5 17 1 0 24 16 武漢大學 湖北 綜合 2 2 19 0 0 23 17 中國礦業大學 江蘇/北京 理工 1 7 14 0 0 22 18 湖南大學 湖南 綜合 2 2 14 1 0 19 中山大學 廣東 綜合 7 0 11 1 0 19 20 四川大學 四川 綜合 1 6 10 1 0 18 大連理工大學 遼寧 理工 4 6 8 0 0 18 統計說明:國家級科技獎勵是指2000年以來中國大學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得的國家自然科學獎和國家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二等獎以上、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通用項目)二等獎以上的獎勵,歷屆中國專利獎金獎和中國標准創新貢獻獎一等獎等獎勵成果
北京大學獲國家重大人文社科獎勵最多,對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發展貢獻最大
榜單顯示,1978年至今,北京大學獲53項國家重大人文社會科學獎勵,以絕對優勢高居「中國校友會網2013中國大學社會科學獎勵排行榜」榜首,遙遙領先於其他高校,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創新力最強,社會科學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水平最高、貢獻力最大、競爭力最強的高校;中國人民大學有26項,位居第二;復旦大學有22項,居第三;武漢大學有20項,列第四;北京師范大學有19項,居第五;華東師范大學有14項,列第六;四川大學有10項,居第七;南開大學有9項,居第八;廈門大學有8項,居第九;華中師范大學、浙江大學和中山大學各有7項,並列第十。
中國校友會網2013中國大學社會科學獎勵排行榜20強 名次 學校名稱 所在地區 類型 社會科學獎勵 1 北京大學 北京 綜合 53 2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 綜合 26 3 復旦大學 上海 綜合 22 4 武漢大學 湖北 綜合 20 5 北京師范大學 北京 師范 19 6 華東師范大學 上海 師范 14 7 四川大學 四川 綜合 10 8 南開大學 天津 綜合 9 9 廈門大學 福建 綜合 8 10 浙江大學 浙江 綜合 7 中山大學 廣東 綜合 7 華中師范大學 湖北 師范 7 13 南京大學 江蘇 綜合 6 吉林大學 吉林 綜合 6 15 山東大學 山東 綜合 5 東北師范大學 吉林 師范 5 17 清華大學 北京 理工 4 內蒙古大學 內蒙古 綜合 4 中央民族大學 北京 民族 4 20 西北大學 陝西 綜合 3 西南大學 重慶 綜合 3 南京師范大學 江蘇 師范 3 統計說明:國家重大人文社科獎勵是指1978年至2009年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獎二等獎等以上獎勵
中國校友會網2013中國最受媒體關注大學排行榜10強 名次 學校名稱 所在地區 類型 媒體報道(萬條) 1 北京大學 北京 綜合 616 2 清華大學 北京 理工 589 3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 綜合 308 4 復旦大學 上海 綜合 268 5 北京師范大學 北京 師范 214 6 中山大學 廣東 綜合 184 7 浙江大學 浙江 綜合 176 8 中國科學院大學 北京 理工 172 9 上海交通大學 上海 綜合 164 10 武漢大學 湖北 綜合 156 中國校友會網2013中國大學校友捐贈排行榜20強 名次 學校名稱 所在地區 類型 校友捐贈(元) 1 北京大學 北京 綜合 12.48億 2 清華大學 北京 理工 11.45億 3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 綜合 5.85億 4 浙江大學 浙江 綜合 5.79億 5 南京大學 江蘇 綜合 5.18億 6 華南理工大學 廣東 理工 2.72億 7 武漢大學 湖北 綜合 2.69億 8 廈門大學 福建 綜合 1.98億 9 華中科技大學 湖北 理工 1.64億 10 中南大學 湖南 綜合 1.26億 11 中山大學 廣東 綜合 1.12億 12 西北工業大學 陝西 理工 1.04億 13 天津大學 天津 理工 1.01億 14 長安大學 陝西 理工 8755萬 1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 理工 7930萬 16 暨南大學 廣東 綜合 6602萬 17 福州大學 福建 理工 6267萬 18 重慶大學 重慶 綜合 6050萬 19 復旦大學 上海 綜合 5854萬 20 中國農業大學 北京 農林 5620萬 中國校友會網《2013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公布了最新的2013中國最受媒體關注大學排行榜。
中國校友會網還公布最新的2013中國大學校友捐贈排行榜。校友是大學最傑出的產品、最得意的佳作、最自豪的財富;「校友捐贈」是歐美世界著名大學的常態,是對大學教育成果的重要檢驗,已成為評價世界一流大學和檢驗校長執行力的重要標准。統計顯示,1990年以來,中國校友會網大學研究團隊調查到的中國大學校友捐贈金額合計73.82億;2012年新增校友捐贈近15億,比往年有大幅增加,其中單筆捐贈1000萬以上37筆,上億捐贈有3筆。從各校累計接收的校友捐贈總額來看,全國共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等13所大學進入中國大學校友捐贈「億元俱樂部」。
北京大學蟬聯中國大學校友捐贈三項紀錄,人大超越浙大躍居全國第三
榜單顯示,1990年以來,北京大學累計接收的校友捐贈總額最多,高達12.48億元,雄居中國校友會網2013中國大學校友捐贈排行榜榜首,繼續保持中國大學校友捐贈總額最高紀錄,同時保持著大學校友個人累計捐贈和單筆捐贈最高紀錄。清華大學校友累計捐贈11.45億,名列第二;中國人民大學校友捐贈5.85億,超越浙江大學升至第三;浙江大學校友捐贈5.79億,下降一位列第四;南京大學獲校友5.18億捐贈,上升至第五;華南理工大學校友累計捐贈2.72億,名列第六;武漢大學校友捐贈2.69億,下降2位列第七;廈門大學校友捐贈1.98億,名列第八;華中科技大學校友捐贈1.64億,首次進入十強,列第九;中南大學校友累計捐贈1.26億,位居第十。
其中,1990年以來,北京大學校友、中坤投資集團黃怒波累計向母校捐贈10.14億,以絕對的優勢穿蟬聯中國校友會網2013中國大學捐贈校友榜榜首,衛冕「中國大學最慷慨校友」稱號。南京大學校友、天地實業楊休累計捐贈母校4.12億,名列第二;步步高的段永平累計向母校浙江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捐贈4.49億,名列第三,其中向浙江大學捐贈2.48億元,向中國人民大學捐贈2.01億;清華大學校友池宇峰和徐航等,合計向清華大學捐贈2.19億元,居第四;中國人民大學校友、重陽投資裘國根累計向母校捐贈2.01億,躍居第五。
北大清華最受媒體關注,莫言助力母校北師大提升媒體關注度
榜單顯示,近三年來北京大學最受新聞媒體關注,新聞報道高達616萬篇,高居中國校友會網2013中國最受媒體關注大學排行榜榜首,連續7年蟬聯榜首;清華大學有589萬篇,位居第二;北大與清華在中國擁有最高的社會影響力和最高媒體關注,其他高校無法與之相比。中國人民大學有308萬篇,居第三;復旦大學有268萬篇,位居第四;北京師范大學有214萬篇,居第五,比2012年上升4個名次;中山大學有184萬篇,列第六;浙江大學有176萬篇,居第七;2012年新成立的中國科學院大學有172萬篇,位居第八;上海交通大學有164萬篇,位居第九;武漢大學有156萬篇,居第十。
Ⅵ 2013年教育部最新學科評估結果在哪兒看,不要百度文庫的,找起來不方便
http://www.cdgdc.e.cn/xwyyjsjyxx/xxsbdxz/
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以下簡稱學位中心)組織開展的學科評估,是按照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頒布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的學科劃分,對具有研究生培養和學位授予資格的一級學科進行的整體水平評估。
第一輪評估於2002-2004年,第二輪評估於2006-2008年。此次學科評估歷時一年,按照自願申請參評的原則,採用客觀評價與主觀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所需數據由相關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公布的公共數據和參評單位報送的材料構成。通過對相關數據的公示、核查,同時還邀請了學科專家、政府部門及企業界人士進行主觀評價,在此基礎上形成最終評價結果。因此,這次「學科評估」與社會上種種大學排名有所不同。首先是以學科為對象,比起以大學為對象,更具可比性,此外,數據的採集更為鄭重和可靠,依靠全國的專家進行評估也令人更加信服。
公布評估結果旨在為參評單位了解學科現狀、促進學科內涵建設、提高研究生培養和學位授予質量提供客觀信息;為學生選報學科、專業提供參考;同時,也便於社會各界了解有關學校和科研機構學科建設狀況。
學科評估結果具有很強的導向性,如果總量指標和規模指標比重較大,容易引導學校注重數量和規模,並容易使高校辦學產生同質化的問題。本輪評估採用多項代表性指標代替總量指標,並對規模指標設置數量上限,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改革,有利於抑制高校單純追求規模擴張,使學校更好地將工作重心放在充實學科內涵、提高學科水平上,同時也更有利於高校學科突出特色,形成多元化學科形態共同發展的局面。
人才培養是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人才培養質量是衡量高校學科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本輪評估首次運用了在學培養質量與畢業後發展質量相結合的評價理念,引入「學生畢業後質量跟蹤評價」,改變了以往的評估中人才培養指標相對單薄的情況,一方面充實和完善了學科評估的內涵,使學科評估結果更具有全面性,另一方面具有很強的引導作用,將有利於高校更加重視人才培養質量,加大對人才培養的投入,為學生業務學習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創造更好的條件。
社會服務是學科的主要功能之一,學科社會服務能力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培養創新人才的能力、轉移通過學術研究創造出來的知識和技術的能力、以其先進的理念和文化引領社會發展的能力。學科的社會服務能力是學科聲譽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三輪學科評估中,淡化科研經費,強調專利成果轉化,並邀請大量行業和企業人士及本學科專家對包括社會服務和學術道德在內的學科聲譽進行全面評價,這對促進全面理解學科的社會服務功能、加強學科內涵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人才培養質量作為本次學科評估的四個一級指標之一,在評價視角和評價模式上有較大創新,常規的教學成果獎和教材建設指標繼續存在,而最令人欣慰的是這個一級指標的重心放到學生身上了,設置了在校生參與國際交流指標,引入了優秀在校生和近十年優秀畢業生指標(要求給出姓名和個人發展介紹),還首次使用了全國博士學位論文抽查結果,這對鼓勵學校加大對學生培養的投入和全面促進博士學位論文質量提高,有積極的引導作用。這次評估的另一個新變化是增設了用人單位對學生畢業後質量的跟蹤評價,採用問卷調查方式進行,邀請30多個部委和近500家企業界人士參與。
此次評估在科研成果評估模式上有了重要的改革和創新,核心就是注重質量和內涵、注重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例如,參評學科的專利成果不直接採用專利數量,而是考察轉讓和應用的專利情況;同時主觀評價中,不僅有學科同行,還有大量行業和企業人士對參評學科科研成果對社會的推動作用和意義進行綜合評價。在評估中,特別強調將三者有機結合與呼應,全面、准確和客觀地反映出參評學科研究成果的真實內涵和價值。
針對目前高校科研中存在的浮躁風氣,這種將成果形式(專利)、質量與內涵(轉化和應用)、影響力和意義(社會綜合評價)有效結合的評估模式創新,不僅有效提升了評估的准確性、客觀性,同時也將發揮極大的導向作用,對未來各學科科研中注重內涵、注重社會貢獻、遏制學術浮躁風氣、嚴肅學術道德等等都將產生持續和深遠的影響。
2013年教育部第三輪學科評估的四大工科強校:第三次學科評估,哈工大 >上交大、浙大:
清華 第一位
哈工大 (同有的12科總分1015) 第二位
浙大(同有的12科總分981) 第三位
上交大(同有的12科總分968) 第四位
上交大勉強和上次評估持平,浙大退步較多。
2013年教育部第三輪全國高校學科評估結果發布,哈爾濱工業大學共參評28個學科,其中16個學科排名全國前五位,25個學科排名全國前十位,力學與清華、北大並列第一。
2013年教育部第三輪學科評估,其他理工類高校位於前10位的學科個數:
華中科技大學 共參評37個學科,其中有16個學科位於前10位.
中南大學 共參評28個學科,其中有15個學科位於前10位.
中國科技大學(理類) 共有20個學科參評,其中有14個學科位於前10位.
天津大學 共參評23個學科,其中有14個學科位於前10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共有18個學科參評,其中有13個學科位於前10位.
同濟大學 共有24個學科參評,其中有13個學科位於前10位.
東南大學 共有22個學科參評,其中有12個學科位於前10位.
西安交通大學 共有20個學科參評,其中有11個學科位於前10位.
重慶大學 共有34個學科參評,其中有10個學科位於前10位.
大連理工大學 共有23個學科參評,其中有9個學科位於前10位.
北京理工大學 共有24個學科參評,其中有8個學科位於前10位.
華南理工大學 共有14個學科參評,其中有6個學科位於前10位.
西北工業大學 共有29個學科參評,其中有5個學科位於前10位.
北京交通大學(211高校)共有14個學科參評,其中有5個學科位於前10位.
湖南大學 共有27個學科參評,其中有4個學科位於前10位.
哈爾濱工程大學(211高校)共有23個學科參與評估,其中有4個學科位於前10位.
西南交通大學(211高校)共有20個學科參評,其中有4個學科位於前10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11高校)共有11個學科參評,其中有3個學科位於前10位.
南京理工大學(211高校)共有14個學科參評,其中有3個學科位於前10位.
北京郵電大學(211高校)共有5個學科參評,其中有2個學科位於前10位.
Ⅶ 杜昱光的研究成果及獎項
先後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220餘篇;撰寫中英文論著5本;申請發明專利近百項,授權30餘項。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50餘人,合作博士後7名。2000年獲大連市政府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000年獲全國大北農科技成果獎(個人獎);2001年獲遼寧省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2002年獲遼寧省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2002年度大連市優秀發明家稱號; 2005年獲大連市政府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013年國家海洋科學技術一等獎。2014年遼寧省科學技術二等獎,海南省科學技術二等獎。
Ⅷ 熊才平的成果獲獎
1、2013年3月,獲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人文社會科學)回(教社科[2013]2號),獲獎項目:答基於網路教學平台的城鄉教師教研互動研究
2、2010年3月,獲浙江省第十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浙政發[2009]79號),獲獎項目:
教育信息化新視界(叢書)共8冊
3、2008年3月,獲得浙江省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學術進步獎(浙社科規辦〔2008〕3號),獲獎項目:基礎教育信息化城鄉均衡發展:問題與對策(教育研究,2006第3期)排名:1/2
4、2007年9月,獲得2007年度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二等獎,獲獎項目:「基礎教育信息化區域性均衡發展理論與實踐」,排名:1/3
5、2005年9月,獲得第五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獲獎項目:「面向教師教育的信息化環境創建與應用」,排名:3/5
Ⅸ 吳義雄的科研獎勵
科研類1. 2013年,獲教育部全國高校科學研究(人文社會科學類)優秀成果二等獎(教育部頒發,著作類,獲獎著作《條約口岸體制的醞釀——19世紀30年代中英關系研究》)。2. 2010年,獲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廣東省政府頒發,著作類,獲獎著作《條約口岸體制的醞釀——19世紀30年代中英關系研究》)。3. 2007年,獲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廣東省政府頒發,論文類,獲獎論文《鴉片戰爭前粵海關稅費問題與戰後海關稅則談判》)。4. 2006年,入選廣東省「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級培養對象,2010年被評為優秀。5. 2006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6. 2003年,獲第三屆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教育部頒發,著作類,獲獎著作《在宗教與世俗之間-基督教新教傳教士在華南沿海的早期活動研究》)。7. 2003年,被確定為廣東省宣稱思想戰線「十百千人才培養工程」第一層次培養對象。8. 2001年,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獎」(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發)。
教學類1. 2011年,獲「中山大學教學名師」稱號。2. 2006年,獲「寶鋼優秀教師獎」(教育部、寶鋼教育基金會聯合頒發)。3. 2005年,獲第五屆廣東省高等教育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省教育廳頒發,集體獎,排名第三)。4. 2001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教育部頒發,集體獎,排名第二)。5. 2001年,獲廣東省教學成果一等獎(省教育廳頒發,集體獎,排名第二)。6. 2001年,獲「南粵教書育人優秀教師獎」(廣東省政府頒發)
Ⅹ 李軍的科研獎勵
1.《清抄本〈京兆翁氏族譜〉與晚唐河西歷史》獲陝西省第十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15年)、2015年度陝西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2.《晚唐政府對河隴地區的收復與經營——以宣懿二朝為中心》獲陝西省第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013年)
3.《清抄本〈京兆翁氏族譜〉與晚唐河西歷史研究》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全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中國史學會主辦的「首屆中國歷史學博士後論壇(2012)」優秀論文一等獎。
4.《晚唐歸義軍節度使張淮鼎事跡考》獲2011年度陝西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5.《晚唐政府對河西東部地區的經營》獲甘肅省第十一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