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慶元導游詞
「半月煙居半月山,松篁蔭翳抱東環」,說的就是月山村了,月山村因後山形如半月,村前溪水曲似銀鉤,村莊座落其間,如同山環水合抱的一輪圓月,故名月山。
月山村距離慶元縣城57公里,海拔820米,人口1700人,現為舉水鄉政府所在地。月山村古時是閩浙通衢,有古道和福建省的壽寧、福安、政和以及本省的泰順、平陽等縣相通。明、清時期一度人口繁衍,經濟發達,商店林立,一派繁榮景象,並因此建立了「一都上管」。清末至明國初期被稱為「逢源鎮」和「舉水市」。
據史料記載:月山村最早稱為東庄,吳詡的母親李氏,原居松源(今慶元縣城),因夫吳伉於公元1000年不幸病故,於宋景德元年(1004年)帶著8歲的幼子吳詡,來到東庄搭寮居住,艱苦度日。東庄的對面是金鄉,金姓頗繁,時有凌弱之舉。一日,李氏浣紗上游,遇仙人指點,吳氏漸盛,此後故名舉溪,為吳氏發祥之地。李氏教誨子孫,要以金姓恃強欺貧,以致家族衰落為前車之鑒,繼承和弘揚先祖忠厚善良家風,積善行德,文章濟世,以致舉水奠基以來,文德武功,代有顯人,自吳詡遷入後,吳詡公之孫吳翊(yì)高中熙寧癸丑科進士,官至池州通判,翊公之孫吳淇又中嘉定甲午戌科進士,官至戶部侍郎„„名列仕籍者多達200餘人。可謂文人鵲起,仕宦蟬聯,一度被譽為「慶邑之冠冕」。
月山村有著悠久的歷史,人文淵源根深蒂固,經過長期的發展,沉澱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形成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月山村著名的「舉溪八景」(月山晚翠、雲泉曉鍾、龍鳳兩橋、文奎高閣、寶塔東聳、銀屏西峙、龍湫靈夜、虎勝奇岩)及「廊橋之鄉」、「二里十橋」 的美名與現存國家級保護文物如龍橋、縣級保護文物步蟾橋、來鳳橋、白雲橋和聖旨門、馬氏行宮等建築,構成一幅恬然自足的畫卷。
來鳳橋:各位遊客,現在映入眼簾的就是縣級保護文物來鳳橋了,相傳來鳳橋與如龍橋同等構造,後來被火燒毀,現存的建築是清朝道光十八年(即1838年)重建的。據吳懋修著的《舉溪記》中記述:「由下溯上又見一橋,若飛若舞,與如龍等者,即新造來鳳橋。以其從州縣來,故名來鳳」的文字。該橋呈東南和西北走向,全長30米,橋寬5.5米,是一座石拱卷廊橋,一共十一間,中設佛龕,上額掛「來鳳橋」匾。橋次間有供行人小憩的木凳,橋身高出地面十餘米(當地人又稱「上橋」)。大家請看,這半圓形石拱,在溪水的倒映下,石拱組成一個圓月形,水從橋洞緩緩流出,原來橋上有這樣一副對聯:「水從璧玉懷中出,人在蓮花瓣上行」大家可以感受一下,是不是真如這對聯所說的形象。
有一個民間傳說,說的是如龍橋、來鳳橋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相傳舉溪兩岸同住吳、陳兩大家族,我住溪之頭,你住溪之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一溪水,相處得倒也和睦。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void function(e,t){for(var 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a=+new Date,i=[],o=function(){this.removeEventListener&&this.removeEventListener("load",o,!1),i.push({img:this,time:+new Date})},s=0;s< n.length;s++)!function(){var e=n[s];e.addEventListener?!e.complete&&e.addEventListener("load",o,!1):e.attachEvent&&e.attachEvent("onreadystatechange",function(){"complete"==e.readyState&&o.call(e,o)})}();alog("speed.set",{fsItems:i,fs:a})}(window,document);
不料有一年大旱,吳陳兩家為爭舉溪之水入田灌溉而大動干戈,從此結下宿怨。後來又一個可怕的旱年來了,兩家人為了溪水越爭越凶,都拿著刀棍對峙在兩岸,眼看著前輩人發生過的族斗又要發生。這時,一方想出了比武奪水的辦法,結果吳如龍和陳來鳳各勝一場,平分溪水,暫時解決了紛爭。
這對青年男女也在比武中產生了感情,決定從銀屏山上開渠引水,因而兩家人同心協力,終於引來了山泉,保住了收成,化解了往日仇怨。第二年的八月十五,舉溪兩岸喇叭聲聲,吳陳兩家更是喜氣洋洋,吳如龍、陳來鳳在鄉親們的祝福中,結成了美滿的夫妻。為了紀念這喜慶的日子,吳陳兩家決定修建如龍橋和來鳳橋,讓後世子孫和和睦睦,恩恩愛愛。從此,吳、陳兩家和睦相處,互幫互助,日子越過越美,越過越甜。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如龍橋的真實面目了吧?別急,有句老話是這樣說的:「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生活中的美好的事物也是一樣的,總是讓我們迫不及待,我就暫時吊一下大家的胃口。 聖旨門: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景點聖旨門了。聖旨門建於明代,緊挨吳文簡祠北側村口古道上,為木質牌坊,雙重檐結構,施如意斗拱,木刻雕花,造型美觀精緻,結構復雜。相傳為古時傳送聖旨、捷報之所,達官顯貴經此地,均應下轎步行入村。大家也可以試想想像一下,當年吳翊、吳淇他們在這接聖旨的場景,那場面肯定相當壯觀。
吳文簡祠:大家請跟我來,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就是吳文簡祠,該祠與來鳳橋相對,依山傍水。「文簡」是因吳姓之祖吳翥曾受唐宣宗謚封為文簡先生,後人為追緬先賢,建祠紀念。該祠始建於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因遭兵焚,後由鄉賢吳懋修發動舉溪境內的大一公(吳希點)直系富二、富四、富五三房聯名創建,清康熙五年(1666年)竣工,歷時十三年之久。祠堂前及內部原有大量的牌匾、石碑、桅桿、靈牌、壁畫在「文革」期間遭嚴重破壞,幸好當時祠堂用作糧倉主建築得以保護,後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文簡公後裔和宗親捐資、獻料,把該座古建築修復還原。1993年經縣政府審核批准,列入縣級文保單位,1997年經浙江省人民政府審核批准,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祠堂布局分三進,即大門牌樓、正堂、後堂,整體布局呈長方形,長33.4米,寬17.4米,整個建築造型莊重古樸、美觀大方。正門上懸掛「吳文簡祠」匾額,兩側掛「文經」、「武緯」匾。兩邊還分別寫有「三讓世家」、「延陵望族」等字樣(此處可簡要說明吳姓起源及延陵郡的來歷,見《大濟導游詞》)從門樓正堂的當間設卵石鋪砌的過道(俗稱月石),兩側設天井及香灰房,上刻有「大明嘉靖元年」(1522年)的磚刻題記。
正堂五開間,進深六間,明間抬梁式,正上面懸掛「務本堂」的堂號,用於慶典、集會、祭祀等活動。(帶至月山村古村圖,介紹月山村的布局)。正堂至後堂之間立設天井,鵝卵石鋪砌。正面設有石碑三方,正中的石碑上介紹祖先生卒、官職和古墓坐落的位置,左邊的石碑說明每年清明祭祀須注意的事項,右邊的石碑則載明祠堂建設捐款及祠田情況。兩側設置13級台階至上,系青磚鋪墁,後堂系妥先堂(供放祖先靈牌),該堂依山勢而建,重檐歇山頂、高於全村,如同祖宗在上,子孫繞膝。(帶遊客由右邊上左邊下)前廊與左右廊柱間設置美人靠。
祠內木質刻花柱礎、「
」字斗拱和正堂構造,設計別致,構造復雜,粗獷瑰麗,古貌
var cpro_psid ="u2572954"; var cpro_pswidth =966; var cpro_psheight =120;
昂然,別具一格,其建築類風格確屬罕見。據有關調查資料表明,僅在閩北和浙西南地區尚有少量分布,具有較高的科學藝術和考古價值。
(出門前引導遊客觀看樟樹與後山結合形成的傘形)祠前有一古樟樹,枝葉繁茂,亭亭如蓋,取蔭庇子孫之意。
步蟾橋:(坐車到步蟾橋)現在我們已經在月山村水尾了,眼前的這座橋就是步蟾橋,這座橋雖然沒有如龍橋那麼有名,但它卻是慶元縣100多座廊橋中造型最優美的廊橋之一,被當地人譽為廊橋中的「美男子」。此橋距離如龍橋下游約500米,即梅花洋尾,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該橋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現存建築為民國六年(1916年)重建。古人對這座橋的取名頗具用意,蟾宮古代指月亮,而月山村因其形似月,而喻之為仙境,從南門進入月山之地必經此橋,意取步入蟾宮之意,也有蟾宮折桂之意(舉水科舉出仕較多),故稱步蟾橋。步蟾橋是舉溪上最為壯觀、雄偉的一座橋,由石拱券、橋面系統和廊屋三大部分組成,呈南北走向,全長52米,橋寬5.5米,有廊屋十八間。廊屋當心間和東西橋頭各為主檐歇山頂,均設有佛龕,當中書「步蟾橋」匾額。神龕兩側有一對聯:「村徑列雁經龍鳳,野渡連虹許步蟾」。橋枋側上畫原有勸人行善行孝的「二十四孝經」。有「孟宗哭竹冬生筍」、「郭巨謀兒天賜金」等典故,無不體現敬老尊老的優良傳統和至善至純的人性品質。每一橋枋下則均有一依景而作的贊美月山自然景色的佳句。橋頭兩側有數株蒼勁挺拔的古樹,像是忠實的衛士,緊緊地守護在兩邊,這些都為此橋增添了不少的景色。
距橋上游50米處的溪中心有一巨石,站在橋上望去酷似一隻頭朝上尾朝下的卧獅,因此人們稱之為「石獅岩」。步蟾橋左側,古時建有石獅堂(現已失毀)。崇禎元年,該村先賢吳懋修在此巨石上陰刻有「中流砥柱」四大字以明心志,後吳懋修官至明朝兵部司務。薦元塔位於其東側山崗上,一個直插天宇,一個橫卧溪中,互相輝映,別具一番情趣。步蟾橋像是一扇大門,扼守舉溪南門。有一聯這樣描述:「石獅負石橋石興石鎮定舉溪南門鎖鑰,玉兔浮玉宇玉和玉印成半月東道垂輪」。人文景觀與自然山水的完美結合,意韻深遠,頗耐人尋味。(引導遊客從梅花洋經耕坑橋到如龍橋,簡單介紹耕坑橋和觀豳亭)
B. 麗水市慶元縣同心新村二期安置房什麼時候開始報名
箬寮原始林景區位於浙江省麗水市千年古縣松陽縣境內,距縣城50公里,總面積達4萬余畝,主峰箬寮峴海拔1502米,乃松陽境內第一高峰。舊志雲:"陟其巔可覽七邑之勝"。 u uwJ- 交通 dX)a D $m 火車站下來到麗水老汽車站乘車到松陽(73KM,一個半小時,小巴¥14.5,快客¥15.5),不用乘到松陽縣城,在50省道上箬寮入口下車(路口有塊廣告牌:距離箬寮原始林區40KM,2個多小時) o [V8h @K) 松陽縣城每天8:00,12:00有2班車發往箬寮(¥11,5月份每半小時一班),同理,每天也只有10:30,2:30兩班車從箬寮發往松陽縣城,不過通常是要脫班30-40分鍾的,:P。還有可以坐往李坑、安民的車,叫司機開到箬寮,人少需另加¥10,人多就不必了。 sU&v B:]~ 路線 erUK; +2g 從大基背瀑布一路沿石階蹭蹭往上爬,遇到岔路往左。到賞花岩不往上繼續往前走就到石人磯,海拔約1400米 /fb}]e]N 只有石人磯那有路牌,往十四姐妹左邊有條小路通向箬寮峴,到頂還要1小時左右,相反方嚮往箬寮山莊那條路走2,3分鍾有個帆布蓬,天好的話會有人在裡面賣方便麵什麼的,再走的話就到梨樹下停車場了(海拔約1100米)。 9MZ)- 9級瀑布群等還沒有開發,要叫老鄉帶路,一天¥20-30。門房說對面山頂原來是個林場,有幾千畝的水庫 N~=PecQ 一路上沒有路牌也沒有景點標志,門房說以前弄過,都給當地農民毀壞了。 WJONk_WAc 扎營 )4B`U(%M~ 梨樹下停車場是最佳選擇,又大又平,就怕有人半夜夢游摔下懸崖。石人磯有個亭子,門房說有人就在石人磯亭子外的地上扎營,不過那地方很小。山下扎營的地方就到處都是了。 r D Yz 5月,延綿數千畝年代古遠有"十里花海"美譽的猴頭杜鵑開花 2c[HA d'MZ%.# 景區說明: L:Rg3eo 清純山水、風雅古樸的麗水,集「奇、峻、清、幽」於一地,匯「峰、林、洞、瀑」於一域。目前擁有縉雲仙都、青田石門洞、麗水南明山、東西岩等國家級、省級風景區多處;龍泉鳳陽山——慶元百山祖等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3處;仙宮湖等省級森林公園7處;龍泉大窯遺址等國家級、省級文保單位17處,自然和人文景觀如群星璀璨,交相輝映。南明山自古就有「括蒼之勝推南明」,茂林修竹,秀雅宜人,以摩崖石刻揚名,有高陽洞,瀑布,石樑,仁壽寺等景點。 麗水是全國最大的畲族聚居地,景寧是全國唯一的畲族自治縣。人們可以在這里領略到畲族的傳統文化和多彩的服飾、飲食、婚嫁、宗教等習俗風情。 }[z7V 箬寮原始林景區。在松陽縣境內,距麗水50公里,主峰箬寮峴海拔1502米。那裡山險、泉清,飛瀑、幽潭,植被豐富,特別是在山頂附近的「十里花海」,每當春季當地獨有的猴頭杜鵑疊錦開放。
C. 慶元同心新村二次抽簽什麼時間
同信心村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