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證券市場成果

證券市場成果

發布時間:2021-06-10 10:56:50

⑴ 我國證券市場規范化發展的理論研究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果相關研究向哪個方向發展

參考:郭樹清新政,新政內容即為中國證券市場的問題。

⑵ 董安生的代表性成果

論文類(*號者為全國重點報刊):
*1.<;雙邊市場與對沖交易的影響、挑戰與前景>;,載<<;河南社會科學>>2007年1期;
2. <;中國資本市場戰略轉型的交易制度: 雙邊市場與對沖交易>;,載<<;上海證券報>>2007年3月10日;
3. <;中國資本市場戰略轉型的法制環境:高度透明度與國際化的法律與規則體系>;,載<<;上海證券報>>2007年3月9日;
*B4. <;中國操縱市場行為的監管:現狀、反思與進路>;,載<<;法學家>>2005年1期;
*B5. <2004年國際私法的回顧與展望>;,載<<;法學家>>2005年1期;
*C6. <;異議股東的股份收買請求權>;,載<<;法制日報>>2005年4月28日;
*7. <How Law Reform Enhances Trading on the Chinese Capital Market>;,載<>2005年1期;
*C8. <;關於<;證券法>;修改的若干看法>;,載<<;中國金融>>2005年1期;
*C9. <;資本市場的培育與規則完善>;,載<<;中國金融>>2004年7期;
*C10. <;中國B股市場開放的證券交易法制基礎>;,載<<;證券市場導報>>2004年3期;
11. <;上市公司合並中對中小股東利益保護措施的法律分析>;,載<<;上海證券報>>2004年4月29日;
*B12. <2003年國際私法學的回顧與展望>;,載<<;法學家>>2004年1期;
*13. <;中國證券市場:國際化進程的挑戰與應對策略>;,載<<;經濟導刊>>2003年8期;
*14. <;中國B股市場開放中的證券交易法制問題>;,載<<;法律適用>>2003年12期;
*15. <;資本市場」入世」之後怎麼走?>;,載<<;經濟月刊>>2002年1期;
16. <;關於證券投資人與證券經營機構契約關系的研究>;,載<<;上海證券報>>2001年1月
17. <;中國資本市場戰略轉型的交易制度:雙邊市場與對沖交易>;,載<<;上海證券報>>2007年3月10日;
18. <;中國資本市場戰略轉型的交易制度:高透明度與國際化的法律與規則體系>;,載<<;上海證券報>>2007年3月9日;
19. <;雙邊市場與對沖交易>;,載香港<<;社科研究>>2007年6月刊,並獲「優秀論文」獎;
*B20. <;缺失的合同效力規則—論關聯交易對傳統民法的挑戰>;,載<<;法學家>>2007年3期(總第102期)。
21.<;中國資本市場的變化與相關制度的完善>;,載《資本市場》2007年11月p27.
22. <;中國資本市場改革法律問題研究>;,載《甘肅社會科學》2008年第5期p51.
著作類:
1. 《票據法》主編與主要撰寫,(合著,主編並第一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2. 《股權分置改革後的中國資本市場》(合著,第二作者),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3. 《國際經濟法(第二版)》(合著,第二作者),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4. 《中國資本市場:股權分裂與流動性變革》(合著,第二作者),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5. 《民事法律行為》(獨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6. 《中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與公司治理》(合著,第二作者),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7. 《銀證合作:中國金融大趨勢》(合著,第二作者),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8. 《英國商法》(合著,第一作者), 法律出版社出版;
9. 《中國商法總論》(合著,主編並第一作者),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10.《國際私法》(合著,第二作者),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1.《證券上市與交易》(合著,主編並第一作者),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年版;
12.《證券發行與承銷》(合著,主編並第一作者),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年版;
13.《證券交易》(合著,第二作者),, 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14.《國際貨幣金融法》(獨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15. 《中國資本市場:從制度變革到戰略轉型》(合著,第二作者),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版。

⑶ 處在不同階段的產業在證券市場上有何表現

一、明確風險投資主體

從事風險投資的主體主要是風險投資公司,其經營風險投資的資金通常依靠發行風險投資基金來籌集。美國最典型的風險投資公司是合夥制公司。一個風險投資公司同時管理著若干個合夥關系,一個典型的合夥關系有6—12個一般合夥人,他們是有經驗的財務、銷售、工程、軟體開發、產品設計等方面的專家或曾經在某行業的企業中當過經理的人,還有一小部分來自投資銀行或商業銀行。一般合夥人是風險投資公司的管理者,在合夥關系中出資比例很小,只佔1%,主要的投資資本由有限合夥人提供。有限合夥人一般有10-30個,機構或個人都可以。一個合夥關系的年限一般10年,前3—5年投資於10-50個項目,後幾年主要是監督管理,把成功的項目賣掉,在合夥人間分利,不成功的了結。風險投資公司一般在投資周期過後即組織新的合夥關系,各個合夥關系在法律上是獨立的。因此,風險投資基本上就是項目找合夥人,有時效性,不是一個永久性的科技基金。
二、建立風險資本釋放機制

建立風險資本市場的關鍵是建立風險資本的釋放機制,即風險投資公司回收投資和獲取利益的機制。風險投資不是辦企業,它是通過投資企業,進行管理,通過上市或出售,獲取成功項目創業時期即高增長階段的高利潤以彌補失敗項目的損失,然後再投入下一個項目來運作。資本的有效循環是風險投資成功的基礎。

從風險資本市場運作的各個環節來看,其風險主要有以下幾種:
對風險資本市場的風險規避除提高管理人員的素質,加強市場監管等措施外,企業並購,上市是風險資本釋放的兩條較佳途徑。其中上市是風險投資退出的最佳渠道。美國NASDAQ(全國證券自營商協會自動報價系統)中的小型資本市場就是專門為無資格在證券交易所(第一板塊證券市場)上市的高科技中小企業的上市而建立的。我國應借鑒其運作經驗,在加強監管的基礎上,盡早開放二板市場,以利於高科技企業直接融資,同時創造風險投資的轉讓市場。

三、完善風險資本市場的法律制度

風險資本市場的建立需要立法保障,制定我國與風險投資相關的法律制度刻不容緩。

1、風險投資保險的法律制度

風險投資的特點之一就是具有高風險。風險投資保險即投資者向保險公司提出保險申請,並繳納保險金,項目如失敗,保險公司賠償項目投資的部分損失。如法國風險投資保險公司,其部分資金來源於國家財政撥款,另一部分資金為自有資金。自有資金可進入股票市場,而財政撥款只能作為保險賠償金。投資方經保險公司同意,繳納項目投資總額的0.3%作為保險金,項目一旦失敗,保險公司賠償項目投資總額的50%。

當前,政府應借鑒國外風險投資發展經驗,制定出符合我國實際的發展風險資本市場的戰略規劃,如成立國家風險投資保險公司或成立混合股份保險公司,從事專門的風險投資保險,以鼓勵風險投資。

2、稅收優惠的法律制度

在風險資本市場上,風險投資者只有預期當風險投資的收益大於風險的代價時才會投資,而稅收政策被證實是影響風險代價的重要政府措施。實踐業已證明:只有在相對稅賦發生變化時,稅收政策才能產生調整效應。因此要培育和扶持中國的風險資本市場的發展,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給風險投資機構及其業務活動以稅收優惠。這里,美國政府對待風險投資所經歷的曲折過程,值得我們借鑒。1969年,美國國會把長期資本收益的最高稅率從20%提高到49%,當時美國風險投資的規模為1.71億美元,六年後銳減為0.01億美元,僅為原規模的0.6%。風險投資的銳減立刻影響到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1978年美國國會終於撤銷這項高稅率政策,長期資本收益最高稅率下降到28%,同年美國的風險投資又奇跡般激增至5.7億美元。1982年其最高稅率下降到20%,風險投資規模相應增大至14.25億美元,是12年前的8倍。

結合美國政府的政策實踐,我國可考慮實行降低軟體行業的增值稅,對高新技術產品的生產、銷售在一定期限內減免所得稅和其他稅收等優惠政策,以扶持風險資本市場的發展。

3、有關知識產權的法律

高科技企業創業需要風險投資家同技術專家的密切結合,其中關鍵要處理知識產權即技術入股的問題。西方國家非常重視有關知識產權的立法。在高科技企業中,技術專家的技術發明可佔有相當股份,一般可享有20—25%的股權,有的國家為照顧某些特殊發明的權益,允許技術專家在持股51%的條件下(包括技術股20—25%),在企業發展後,可按事先的契約,購回其餘49%的股份。

政府應以立法的形式規定高科技企業中知識產權人股的最高比例,承認創業者持有技術等無形資產所佔的股份,並由創業者控股,這樣既可減少投資者的風險,又可激發和保護創業者的積極性。

⑷ 證券市場的作用

我國發展證券市場的作用
經過10多年的發展,我國證券市場已初具規模。截至2002年8月底,我國境內外上市公司總數達1200多家,上市公司市價總值超過5萬億元,佔GDP的比重50%以上,證券基金近60隻,基金資產總規模超1000億元,累計股票融資總額達8300多億元,已開戶投資者數接近七千萬人。我國證券市場已經成為除日本外亞太區最大最有活力的證券市場之一。可以說,我們用十多年的時間就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證券市場上百年的歷史,為下一步完善市場建設,開創未來證券市場新局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證券市場的建立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證券市場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一個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為我國的經濟體制和國有企業改革以及國民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首先,在過去十多年裡,證券市場的建立和發展對我國國企改革和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它為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的發展籌集了大量寶貴的資金,解決了企業生產經營所需要的資金。它促進和初步實現了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建立和企業經營機制的轉變。原有的國有企業、民營企業通過上市的改制過程,轉變為公司治理結構健全、運營高效的上市公司。同時,一大批大中型企業通過改制上市,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實踐中起到了先導和示範作用,積累了大量寶貴的經驗,為我國國有企業的下一步深化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其次,證券市場的建立和發展壯大已經成為資源配置的重要橋梁。一方面,企業上市的過程就是資源配置的過程。十多年來,一大批國家重點和鼓勵發展的、對產業升級換代有重要作用的國有企業成為優先扶持上市的對象,並成功地發行上市,充分發揮了證券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在證券交易市場上,大量資金流向收益率高的行業和上市公司,企業價值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與此同時,證券市場上的兼並重組活動也日趨活躍和規范,使社會資源進一步向優勢領域和優勢企業集中。
在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一批優秀企業和優秀企業家通過證券市場獲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1000多家上市公司不僅已經成為中國國民經濟的中堅力量,更在向世界一流企業的目標不斷加速前進。同時,在中國這一高儲蓄的國家,證券市場在引導資金從消費成為企業的投資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進一步加快了我國的資本積累速度。
第三,證券市場的建立和發展有效地減輕了我國國有銀行的借貸壓力和經營風險。國有企業在撥改貸改革過程中,不少呆帳壞帳沉澱在國有銀行,加劇了銀行的經營風險。發展證券市場,擴大直接融資比例,化解了銀行系統的風險。據統計,境內股票融資額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已經從1992年的0.62%增加到2001年的4.25%。境內股票籌資占銀行貸款增加額的比率從1993年的5.70%提高到18.43%。
與此同時,經過十幾年的發展,證券業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中的一個重要行業,對推動國民經濟增長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伴隨著市場的發展,一大批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投資咨詢公司等市場中介機構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出來並獲得了迅猛的發展,它們創造的價值已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的新興力量。
回眸過去,證券市場的發展有力地推動了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化,成為我國先進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市場組織形式,在國民經濟中始終發揮著重要作用。放眼未來,我們必須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與時俱進,大膽開拓,進一步推進證券市場穩定健康發展。(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 牟永寧 楊大力)
經濟晴雨表
證券市場如果想成為經濟的晴雨表,不但要在服務對象上實現全面覆蓋,為更廣泛的企業提供服務,還需要引入真正的長期資金,實現長期資金支持企業長期發展。
來自監管機構的調研顯示,股票市場投資者目前主要以短線投資為主,缺乏真正的長期投資者。與境外成熟市場相比,目前中國股票市場投資者平均換手率偏高。從投資行為分析,與機構投資者相比,個人投資者更偏向於持有和交易小盤股、低價股、績差股和高市盈率股,持股時間較短、交易較為頻繁。與境外成熟市場同類型機構投資者相比較,目前中國股票市場上的各類機構投資者整體規模偏小,持股期限普遍較短、交易比較頻繁,短期投資行為比較明顯
在我國資本市場資源配置功能仍待優化,市場結構仍待完善的同時,我們已經要直面國際金融競爭。從夯實市場基礎的角度看,為各種發展階段的企業提供全面資本市場服務,為上市的各類企業提供長期資金,兩者相輔相成,是構建強大資本市場不可或缺的措施,而且也只有這種格局才能使得證券市場真正成為經濟的晴雨表,實現建設資本強國的目標。

⑸ 機構投資者的引入對中國證券市場股票波動性的研究的哪些成果

將機構投資者限定為與個人相對應的一類投資者即法人,具體體現是開設股票賬戶...這發生在中國證券市場的監管部門———證監會提出「超常規、創造性地發展機構...

⑹ 網上證券對未來證券市場的發展的影響表現在哪些方面

隨著網上證券業務的不斷推廣,證券市場將逐漸地從「有形」的市場過渡到「無形」的市場,現在的證券交易營業大廳將會逐漸失去其原有的功能,遠程終端交易、網上交易將會成為未來證券交易方式的主流。網上證券對未來證券市場發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證券市場的發展速度加快證券市場是一個快速多變、充滿朝氣的市場。在證券市場發展過程中,網上證券作為證券市場創新的一種新形式,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其表現是:第一,證券市場的品種創新和交易結算方式的變革,為網上證券建設提出了新的需求;第二,網上證券建設又為證券市場的發展創新提供了技術和管理方面的支持,兩者在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過程中得到了快速發展。 證券業的經營理念在實踐中發生了變化未來的證券公司將不再以雄偉氣派的建築為標志,富麗堂皇的營業大廳不再是實力的象徵,靠鋪攤設點擴張規模已顯得黯然失色。取而代之的是,依託最新的電子化成果,積極為客戶提供投資咨詢、代人理財等金融服務,發展與企業並購重組、推薦上市、境內外直接融資等有關的投資銀行業務,努力建立和拓展龐大的客戶群體將成為其主營目標。 營銷方式在管理創新中不斷地變化未來的證券公司的市場營銷將不再依賴於營銷人員的四面出擊,而將集中更多的精力用於網路營銷。通過網路了解客戶的需求,並根據客戶的需求確定營銷的策略和方式,再將自己的優勢和能夠提供的服務通過網路反饋給客戶,從而達到宣傳自己、推銷自己的目的。 證券業的經營策略發生了變化在未來網路互聯、信息共享的信息社會里,證券公司將不再單純依靠自身力量來發展業務,而是利用自身優勢建立與銀行、郵電等行業的合作關系。

⑺ 介紹一下中國股票市場的發展歷史

中國證券市場從1870年至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經歷了三個時期:1870年至1949年的香港、上海、天津、北平的證券市場,1950年至1980年的天津、北京、香港、台灣證券市場,1981年至今的上海、深圳、香港、台灣證券市場,形成了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的三個階段。

1.1870—1949年

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股票是洋人發行的。1840年鴉片戰爭後,外商開始在中國興辦工商企業並開始發行股票。最早在中國設立股份銀行的是英國匯豐銀行,1865年3月3日在香港設立總行,4月在上海設立分行,1870年前後中國出現了買賣外商股票的的經紀人。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為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同時由於帝國主義忙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放鬆了對中國市場的控制,中國民族工商業迅速發展,股份公司日益增多,股票大量發行,成為我國證券市場發展史上的一個新時期。

1914年上海股票商業公會成立,同年12月北洋政府頒布了我國第一部證券交易條例,證券交易有了初步的法規。當時的上海股票商業公會設在上海二馬路一帶(今九江路)。最初有會員12家,後增至15家,會員繳納12兩白銀作為公會資本,每月還要交會費2兩。交易品種包括政府公債、鐵路債券、公司股票及外匯等等。交易方式是現貨交易,交易時間為上午9——11時,手續費按1%—5%收取。這標志著中國人自己經營的第一家現代證券交易所誕生了。

1920年孫中山先生與虞洽卿聯名向北洋政府申請成立了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集資500萬元,於同年7月1日開業,經營品種除證券之外還有金銀、皮毛、花紗布、糧油等等。與此同時,上海股票商業公會也根據北洋政府頒布的《證券所交易法》改組為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集資300萬元,經紀人有55名,主要經營北洋政府發行的公債。這兩個交易所業務興隆,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開業半年就賺了100多萬,引起了各方面投資者的注意,各種證券物品交易所如雨後春筍般的建立起來,僅在上海就有200多家。隨後全國一些大城市陸續建立了證券交易所。

1918年北京股票交易所成立,1921年天津證券物品交易所成立。當時的天津證券物品交易所資本200多萬元,分為10萬多股,由天津和上海兩地籌資,理事長為曹錕之弟曹均,滬方代表由孫棣三擔任,監督人為天津一位巨紳。當年10月1日在天津東馬路開業,先是買賣公債,然後增加了股票交易,也曾興盛一時。

1921年秋,風雲突變,當時上海先後興起的150家交易所,有的發行股票成立了信託公司,因股票價格大幅下跌而倒閉,引起了連鎖反應,上海有近百家證券物品交易所倒閉,只剩下包括上海貨商交易所在內的十幾家。天津的證券物品交易所也因上海股價暴跌、交易所倒閉之風的影響,於1922年停止了營業。後來人們把1921年的交易所和信託公司的倒閉風潮稱為信交風潮,這是中國證券市場的第一次暴跌。

1949年以前中國有香港、上海、天津、北平四個證券市場。香港是開業最早的證券市場,1891年香港股票經紀協會成立,1914年易名為香港證券交易所。1921年建立了第二個證券交易所。1941年香港被日軍佔領,這兩個交易所停止活動。1947年兩個交易所合並,成立了香港證券交易所有限公司。實際上,香港從1866年開始股票買賣到1947年香港香港證券交易所成立這一階段,市場規模很小。

2.1950—1980年

1949年6月華東軍事管制委員會為了穩定上海金融秩序封閉了上海證券交易所。1949年1月天津解放,天津軍管會接收和清理了原國民黨時期的證券交易所,並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天津證券交易所,該所於1949年6月正式營業,成為新中國的第一個證券交易所。1950年2月1日北京證券交易所成立。這兩家交易所在解放初期對融通社會資金,恢復生產起了積極作用。1950年以後金融和物價趨於穩定,證券交易減少。1952年天津證券交易所並入天津投資公司,北京交易所也停業。50年代至70年代中國大陸的有價證券是國家發行的公債,但只能還本會息不能買賣和轉讓。80年代中國大陸又興起國債、企業債券和股票的交易。

香港證券市場是1949年以後一部分內地資金的轉入才逐步發展起來的,但市場狹小,銀行信貸是各公司的主要資金來源,到1962年也只有65家上市公司。1965年平均月營業額410萬美元(約3200萬港元),1967年8月31日恆生指數曾降至58.61點,香港證券交易所曾兩次停市10天。 1968年香港經濟增長,使證券市場成為地方實業重要的資金來源,1969年平均月營業額2720萬美元(約2.12億港元),上市公司72家,同年12 月17日遠東證券交易所開張。

1971年9月15日金銀證券交易所開業,1972年九龍證券交易所有限公司開業,在如此狹小的地區擁有四個證券交易所是世界上罕見的。但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香港發展為東南亞的金融中心,港英當局和中外財團的投資迅速增長。1972年香港四個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190種,當年上市的就有98種,成交額達到43.397億港元,是1969年的70多倍。1983年成交額達到482.17億港元,比1968年增長了53倍,總市值達到了1734.5億港元。在這期間香港股市也經歷了1973年和1982年的兩次暴跌。

1980年7月7日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組成,1981年3月31日正式注冊。1978年以後由於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極大地促進了香港的進出口和轉口貿易,香港房地產興旺,恆生指數又恢復到1972年的水平,1980年10月1日達到1810點,成交額達到957億港元。1982年香港股市因佳寧事件和撒切爾夫人訪華引發的所謂「信心危機」發生第二次暴跌,1983年初恆生指數跌至750點。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公布,人心穩定,恆生指數又上升到1200點。

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1949年國民黨當局逃到台灣以後,通過發行所謂「愛國債券」促進證券交易,但是真正的證券市場是從1953年開始的。台灣當局為了把地主的土地轉換給農民,對地主實行贖買政策,以七成稻穀實物債券和三成的公營事業股票(主要是台灣水泥、台灣紙業、台灣工礦、台灣農林四大公司)換取地主的土地。當時地主所得的債券和股票,連同台灣當局發行的愛國公債共22億新台幣,地主對其所擁有的股票不感興趣而大量開價出售,場外交易的商行應運而生,最繁榮時達到二三百家。

3.1980—1997年

1981年10月香港聯合證券交易所選舉了第一批成員,經過三年,原來的香港證券交易所、遠東證券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九龍證券交易所停止營業,1986年4月2日聯交所正式開業,並亨有在香港建立、經營和維護證券市場的專營權,使香港證券市場進入了一個新時期。1986年9月22日香港被接納為國際證券交易所聯合會的正式成員,開始向國際金融市場邁進。

當時香港共有上市公司258家,證券330種,其中260種是普通股票,21種是認購權證,7種是公司債券,1種是政府債券,36種是單位信託,5 種是優先股。1987年恆生指數接近4000點,但由於美國股市暴跌而引起的世界性股災,香港股市在1987年12月7日跌到1894.94點,1990 年重新恢復到3500點。90年代香港股市雖然也受到各種外界影響,但搞風險能力較強,1992年恆生指數曾達到12000點,到1997年1月香港已有 550隻股票,其中包括綜合企業、航運貨倉、酒店飲食、金融投資、地產建築、零售傳播、電子玩具、工業和公用事業九類,此外還有基金16隻,認股權證36 只,中國H股22隻,共624隻。

台灣股市80年代初的加權指數在400至500點徘徊,直到1986年才上升到1039.11點,此後幾乎是翻倍的的增長,1987年達到4673 點,1988年8789點,1989年10773點,1990年12495點,終於暴發了一次暴跌,從90年2月的12682點跌到10月份的2485 點,跌幅達80%,到年底又回復到4530點,當時的355家證券公司受到不同程序的損失。

80年代至9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是深圳、上海證券市場的建立和發展。中國境內形成了深圳、上海、香港、台灣四個證券市場。

1981年中國政府開始發行國庫券,1984年7月北京天橋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飛樂音響股份有限公司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這是 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證券市場發展的初級階段。到1989年全國發行股票的企業達到6000家,累計人民幣35億元,遍及北京、上海、天津、廣東、江蘇、河北、安徽、湖北、遼寧、內蒙古等省市,其中債券化的股票佔90%以上,經正式批準的比較規范的股票發行的試點企業有100多家。

除股票之外, 1986年5月8日沈陽信託投資公司率先開展了債券買賣和抵押業務,到1988年全國61個大中城市開放了國庫券流通市場,1989年全國有100多個城市的400多家的交易機構開辦了國庫券轉讓業務,1990年全國累計發行各種有價證券2100多億,累計轉讓交易額318億,證券中介機構網點達到 1600多家,1990年11月26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宣告成立,12月自動報價系統(STAQ)正式落成並投入使用,1991年7月3日深圳證券交易所開始營業,中國證券市場進入了啟動階段。

1986年9月上海工商銀行信託投資公司靜安業務部開始了股票櫃台交易,主要交易飛樂音響和延中實業兩家公司的股票,1988年上海又有海通、萬國、振興三家證券公司成立從而初步形成了場外證券交易市場。到1990年上海市場上有延中實業、真空電子、飛樂音響、愛使電子、申華電工、飛樂股份、豫園商場、鳳凰化工等8隻股票進行交易,這就是所謂的老8股。

到1991年上交所成立時除老8股之外,還有89年保值公債三種,87至91年國庫券四種,工行債券六種,交行債券一種,中行債券兩種,建行債券一種,還有上海石化、氯鹼化工等企業債券十四種。深圳證券市場從1987年啟動,到1990年已有發展、萬科、金田、安達、原野等5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公開交易,證券公司12家,營業網點16 個,深圳與上海不同,大宗的交易不是債券,而是股票。

1992年5月上海和深圳相繼開放股價,同時在兩個交易所進行規范化的場內交易,兩地綜合指數分別達到1429點和312點,到11月又分別回落到 386點和164點。1992年底,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29隻,B股9隻,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23隻,B股9隻。1993年2月滬深股市的指數又上升到1558點和369點,同時又有大批新股上市,到93年底,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107隻,B股22隻,國庫券5種,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76隻,B股19 只。

1994年7月29日滬深股市在擴容的壓力下分別降到325點和94點,從8月份管理層提出暫停發行新股等三項政策,兩市指數在9月份又上升到 1052點和210點。到94年底,在上交所上市A股有168隻,B股32隻,基金10隻,國債現券5種,期貨10種;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118隻,B 股18隻,基金8隻,國債期貨15種。

1995年初由於大量資金雲集國債期貨市場,深滬股市分別降到524點和122點,5月18日國務院宣布停止國債期貨交易並處罰違規的券商,3天之內滬深股市指數上升到927點和175點(成份指數1473點),到95年底在滬深證券市場上市的證券達到460個,全年累計成交額64097億,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184隻,B股35隻,基金12隻,國債現券6種,期貨14種,國債回購8種;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127 只,B股34隻,基金10隻,國債現券6種,期貨14種,國債回購7種。

1996年初滬深股市指數在522點和104點徘徊,但是隨著宏觀經濟的好轉和 97年香港回歸以及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大次代表大會即將召開,兩市指數迅速上升,到12月11日和12日分別達到1258點(30指數3064點)和476 點(成份指數4522點)。96年底,滬深兩市上市的證券達到667個,全年成交額41610億,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287隻,B股42隻,基金15 只,國債現券9種,國債回購8種,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227隻,B股43隻,基金10隻,國債現券9種,國債回購9種。

1997年5月滬深股市的指數分別達到1510點(30指數4286點)和520點(成份指數6130點)到97年10月1日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已有361隻,B股48隻,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336隻,B股51隻。中國上海和深圳證券市場發展引起了世界各國金融界的極大關注,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代表大會上提出發展股份制進行企業改革之後,證券市場將進一步發揮它的籌資和融資功能。

拓展資料:

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的成立標志著我國證券市場開始發展。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1991年7月3日,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

中國證券市場作為一個新興的高速成長的證券市場,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的交易和結算網路覆蓋了全國各地。證券市場交易技術手段處於世界先進水平,法規體系逐步完善。全國統一的證券監管體制也已經建立。證券市場在促進國有企業改革、推動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方面發揮了突出的作用。

中國證券市場-網路

⑻ 國外 證券交易印花稅 研究成果

國家 收稅情況

美國 曾設置證券交易稅,為了提高市場的流動性,繁榮證券市場,柯林頓政府繼承 了里根政府的稅改政策,在上個世紀最後10年,逐步取消了證券交易稅。

韓國 只對證券交易的賣方徵收0.3%的證券交易稅。

日本 日本稅法規定,證券交易稅實行差別比例稅率,單向收取,稅率最高為0.3%, 最低為0.01%,對債券類和股票類交易,場內交易和場外交易實行差別稅率,以 限制場外交易,合理證券構成,對政府債券則免稅。

西班牙 對證券的賣方徵收不超過0.11%的證券交易稅,但同時又規定了相應的起征 點,即只對超過200萬比塞塔的部分徵收。

比利時 對政府債券徵收0.009%的稅款,非政府債券為0.014%,對上市股票徵收 0.035%的交易稅。

義大利 每10萬里拉股票交易繳納50~75里拉的印花稅,即0.05~0.075%。,每10萬 里拉的債券繳納20~30里拉的印花稅,每10萬里拉的政府債券繳納2.5里拉的 印花稅。

新加坡 對交易的買方徵收0.2%的轉手費用,同時徵收0.1%的印花稅。

法國 目前的股票交易稅根據交易額按比例繳納,交易額小於15.3萬歐元繳納 0.3%,交易額超過15.3萬歐元則繳納0.15%。此外,股市交易所得還須繳納資本 利得稅。2005年,法國政府已經取消了市值低於1.5億歐元的中小企業股票 交易稅。

⑼ 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目前所取得的成就

我國在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取得的成績
會計信息披露規范逐步完善。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以《公司法》、《證券法》、《股票發行與交易暫行條例》為主體,以《公開發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實施細則(試行)》和證監安會發布的關於信息披露內容和格式准則為具體規范的信息披露的基本框架,和首次披露(招股說明書、上市公告書)、定期報告(中期報告、年度報告)和臨時報告(重大事項報告)三部分組成的信息披露內容,初步規范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問題。
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監管體系正在不斷完善。1992年11月,為了適應證券市場管理的需要,我國成立了國務院證券管理委員會(簡稱證券委),同時還成立了中國證券監督委員會(簡稱證監會)。前者是我國證券市場的主管機構,後者是一個受證券委指導並授權全面監督檢查與歸口管理證券業務的政府執行機構,負責建立健全證券監管工作制度。它們從宏觀管理的角度出發,對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進行了比較有效的管理。此外,證券交易所也積極地參與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管理。另外,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監管體系中,注冊會計師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正越來越明顯地發揮出來。從1997年年報的審計看,注冊會計師們出具解釋性說明的明顯增多,同時,重慶會計師事務所對「渝鈦白」說「不」,以及普東大華會計師事務所對「寶石A」年報的拒絕發表意見,都開了我國證券市場的先例。隨著1998年「脫鉤」工作的迅猛開展,我國注冊會計師的職業責任感更有明顯提高,其執業環境也正在改善。
隨著證券市場的發展,證券市場投資者的心理素質和投資分析、決策水平等技術能力正在不斷提高

⑽ 證券市場是如何推動經濟發展

呵呵,一個是資金方面,是資金的需求方和供應方直接見面,加速資金轉換,從而提高使用效率,當然促進經濟發展;一個是好的企業得到資本市場的支持,通過資本運作實現加速發展;還有居民通過投資取得財富增值,分享經濟發展成果(這個好像我國不行)。

閱讀全文

與證券市場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