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科技成果評價的意義和目的是什麼
在當前,科來技成果轉化的作源用和意義主要表現在如下三方面:
1.重視科技成果轉化是世界競爭發展的需要。在當今世界范圍內,經濟的競爭愈來愈表現為科學技術的競爭,表現科技成果(特別是高技術成果)轉化數量、質量和轉化速度的競爭。歸根結底是科技成果商品化、產業化程度及其市場佔有率的競爭。
2.科技成果轉化是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關鍵。發展經濟要依靠科技進步,發揮第一生產力的作用,而只有把作為第一生產力重要體現的科技成果在生產實踐中得到廣泛的作用,才能有效地提高我國的經濟增長質量,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兩個根本轉變。
3.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最好形式。新技術的產生並不等於新產業的形成,要使科技成果變成現實的生產力,特別是要形成規模效益,就需要科技工作者與經濟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制定有力措施,創造有利於成果轉化的環境條件,加快成果轉化的步伐,為解決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難點、熱點、重點問題作出貢獻。
❷ 評價成果已逐漸發揮重要作用
油氣資源評價成果已被國家「十一五」規劃所採納,為制定《國務院關於加強地專質工作屬決定》等提供了重要參考。根據油氣資源評價結果,石油公司一方面調整石油天然氣勘探方向,勘探重點向油氣資源潛力較大的盆地或地區轉移,另一方面加大了對非常規油氣(煤層氣、油頁岩、油砂)的勘探開發力度。
❸ 科技成果評價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科研成果評價指對科研成果的工作質量、學術水平、實際應用和成熟程度版等予以客觀的、具體的、恰當的權評價。對科技成果進行評價方法:從學術價值、經濟效果和社會影響三個方面進行評審。對不同類型的成果,要有不同的側重,但不能偏廢。對基礎研究成果,主要側重於學術價值;技術研究成果(應用研究印發展研究成果)應側重於經濟效果和社會影響。在成果具體評價上,必須堅持科學性、客觀性原則。
❹ 快速追蹤評價成果
按1.3點/km2加密掃面後,甚低密度異常出現分離和元素間重新組合,濃集段縮小,清晰度增加(圖6-6)。大致由三大塊異常組成:
東段薩爾薩依金異常20×10-9圈出異常面積6—7km2,平均含量Au 43×10-9,最高Au 130.3×10-9,As、W、Cu稍弱。
中西段薩日達拉—阿斯克一帶金異常規模最大,東西展布近20km。該異常有兩種組合類型:以Pb、Zn、Cu、Ag為主,伴有As、Sn、Sb、Mo等,位於水繫上源一帶,異常區內分布有多處黃鐵礦與多金屬礦(化)點,推斷異常與這些礦(化)點有關;以Au為主,伴有W、Mo、As等,位於薩日達拉和納楞夏爾一帶,異常規模大、濃度高、襯度清晰、形態規整,20×10-9異常面積12km2,平均Au 42×10-9,最高83×10-9,推斷異常與金礦(化)體有關。
北西段格奇克—喬隆格爾一帶異常呈東西條帶狀,長約9km,寬1.5—3km,平均Au15×10-9,最高38.8×10-9,伴有Cu、As、W、Mo等,各元素異常套合較好,濃集中心清晰,濃度梯度變化明顯,推斷異常與金多金屬礦化有關。
圖6-6冰達坂地區綜合異常圖
1.薩爾薩依金礦的發現
從水系加密點39011開始解剖(Au 130.3×10-9)。沿出露較好的山腳敷設垂直構造帶的剖面,20—40m點距採集岩樣,首批檢塊樣分析結果見表6-1。
高值點基本確定了金礦(化)體的位置與含礦岩性。剖面控制礦化帶寬達400m,圈定出礦(化)體長22m,寬2.5—10m,分三段刻線取樣13件,分析結果金>1g/t10件,>3g/t5件,最高9.6g/t,其餘三件分別為0.2、0.24、0.68g/t(圖6-7、表6-2)。
表6-130剖面線高值點測試結果
表6-2樣品分析成果表
薩爾薩依金礦體產於元古界(Pt)糜棱岩化片麻岩之中。片麻岩呈灰—黑灰色,壓碎變晶結構,片麻狀構造,主要由斜長石(更長石)組成,少量黑雲母、白雲母,副礦物電氣石、磷灰石、鋯石、榍石、鈦鐵礦、磁鐵礦等。
2.金礦(化)帶追蹤與評價
第一階段東起薩爾薩依西至北山道班,東西長約9km。沿北西西向構造帶敷設岩石剖面11條,總長13.6km,共採集各類岩(礦)石樣224件,分析結果各線上均有金、銅、砷異常顯示。異常地段普遍見黃鐵礦化石英片岩和黃鐵礦化正長岩露頭或轉石,礦(化)體多呈小的脈狀群體沿構造帶分布。室內對岩(礦)石樣光、薄片分析鑒定,有六塊光片中分別見自然金1—3粒,銀金礦1—2粒。說明了金礦化帶確實存在,並受構造與Pt地層變質岩系控制;岩(礦)石鑒定表明含金礦(化)岩石有:黃鐵礦化石英片岩、黃鐵礦化細晶岩化正長岩(脈)、白色塊狀石英脈、黃鐵礦化混合岩化片麻岩。礦石內主要金屬礦物有黃鐵礦、自然金、銀金礦,磁黃鐵礦、黃銅礦、白鐵礦、褐鐵礦等。自然金鏡下呈粒狀、淡黃色、粒徑2—25μm;銀金礦粒狀、顏色比自然金稍淡,粒徑2—10μm。
圖6-7薩爾薩依金礦點采樣位置圖
第二階段從納楞夏爾—喬隆格爾東西長約21km,分段敷設岩石剖面14條,全長23.79km,採集各類岩礦石樣300件。
納楞夏爾40/34線、80/35線Au分別為1003×10-9、183×10-9,且伴有Bi、Pb、Zn異常;85/35線已圈定含金礦(化)體4條(圖6-8),可見長10—100m,寬2—10m,在5塊標本上見自然金1—6粒,粒徑1—8μm;40/34線見兩條含金黃鐵礦石英片石,長24.34m,寬0.5—1m;46/34線光片內見自然金5粒,粒徑2—8μm。納楞夏爾含金礦化體產於斷裂帶下盤,圍岩為蝕變碎裂眼球狀條痕狀混合片麻岩,含金礦化體岩性為黃鐵礦化石英片岩和黃鐵礦蝕變花崗質岩脈,局部地段片麻岩含金。該礦(化)點與薩爾薩依處於同一構造帶內。其含礦岩性、控礦圍岩、礦化類型、礦物組合均很相似。因此推斷應屬同一金礦化帶西延。
另外,在薩日達拉、阿斯克、格奇克等地,在含礦夕卡岩、含礦石英脈中見有顆數不等的自然金。
喬隆格爾20—60/23線異常兩個峰值,由含礦夕卡岩與含礦石英脈引起,金屬礦物有黃銅礦、孔雀石、褐鐵礦等。49/23線岩性為黃鐵礦化石英脈,光片內見自然金4粒,粒徑1—5μm;20/23線西200—750m內取揀塊樣3件,分析結果Au分別達0.131、0.354、0.491g/t。
圖6-885/35金礦(化)體采樣位置圖
1—第四系;2—糜棱岩化眼球狀條紋帶狀混合片麻岩;3—刻線位置方位樣長及編號;4—黃鐵礦化石英片岩;5—剖面線及其點號
❺ 評價過程及評價結果
一、層次結構模型的建立
根據評價指標體系組建和操作的基本原則,採用分層遞階方法,可將滇藏鐵路麗江-香格里拉段工程地質條件評價指標體系分為總體目標層、約束層(一級指標層)、評價指標層(二級指標層)和對象層(評價對象層)4個層次(圖13-9)。
(1)總體目標層 目標層是系統分析的最高層,用以表達鐵路工程建設的適宜性。在本次分析中,確定研究區工程地質條件分區是總目標。
(2)約束層 按照影響鐵路工程建設的邏輯關系,分列地形坡度、工程地質岩組、斜坡結構、地質災害發育程度、潛在震源區、活動斷裂發育狀況、微地貌類型(地形與鐵路設計高程高差)、人類工程活動、降水量(主要考慮垂直降水差別)等方面的因素,分別考慮其對總目標的影響,這些影響因素構成約束層。
(3)評價指標層 在約束層的基礎上,對其中各種因素具體細分,如地形坡度分別為<15°、15°~25°、25°~35°、35°~45°和>45°等5個指標層,斜坡結構分為順向坡、反向坡、橫向坡和平坡4個指標層等,一共有32個指標層,這些指標層的權值在上述約束層權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劃分。
(4)對象層 這是系統分析的最底層,在本次研究中,把工程地質條件分區作為對象層。
二、影響因素和指標權重的確定
影響因素和評價指標的權重採用在專家打分法的基礎上,由層次分析法計算各指標的重要性分值。具體而言,就是對影響鐵路工程建設的因素和指標,征詢專家的意見,並由專家給出分值,然後對這些分值進行均化處理,構造相關判斷矩陣,求解得到影響因素和指標的權重。專家打分法在地質領域應用很廣,主要是通過專家對評價指標權重賦分,對於每一項指標的權重計算出各位專家打分的均值,對有異議的指標權重可進行多輪反饋,最後將各評價指標的權重確定出來。我們以調查問卷的形式,給在該領域或者該地區具有一定研究背景和研究經驗的專家發出調查問卷,最終選出了9份有效問卷進行統計和計算,計算出各評價影響因素和指標的重要性分值的均值,為層次分析法計算權重過程採用,表13-3為在匯總分析專家打分的基礎上建立的因素判斷比較矩陣。
圖13-9 滇藏麗江-香格里拉段工程地質條件分區評價層次分析模型圖
表13-3 滇藏鐵路麗江-香格里拉工程地質條件影響因素比較矩陣
經過計算,λmax=10.369,CI=0.0410,RI=1.49,CR=0.0275<0.1,符合一致性判據,各影響因素權重分配見表13-4。
表13-4 滇藏鐵路麗江-香格里拉段工程地質條件影響因素權重分配表
從權重分配表中可以看出,活動斷裂和地質災害發育程度的權重最高,其次是工程地質岩組,這3個因素是進行工程地質條件評價的基礎,是影響鐵路工程選址和建設的先決條件;地形坡度和斜坡結構是影響區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重要條件,所以權重也較高;微地貌類型、人類工程活動和降水量的權值差異不大。以上分析表明,通過專家打分法和層次分析法相結合確定的影響因素權重是符合客觀實際的。
在各影響因素權值確定的基礎上,對各評價指標層進行權重劃分和賦值(表13-5)。其中,活動斷裂指標又按照鐵路與活動斷裂間的遠近程度進行了距離分析,不同距離范圍的權值見表13-6,數值的大小表示其對鐵路工程地質條件的影響程度,數值越大,表示該因素越不利於鐵路工程建設。
三、評價計算和結果分析
1.計算過程
利用ArcGIS軟體空間分析的空間信息再分類(Reclassify)功能,按照評價指標權重對各個柵格文件的不同屬性類別進行賦值。需要說明的是,由於ArcGIS中的柵格值(Value)只能取整數值,而採用層次分析法計算出來的權重為小數型數據,因而在計算過程中將權重放大1×104倍,在柵格疊加運算後將計算結果柵格文件再乘以1×10-4,從而求得各個柵格單元的工程地質穩定性指數值。
採用ArcGIS軟體的柵格計算(Raster Calculator)功能,對經過空間信息再分類(Reclassify)處理的10個柵格文件BD_slope、Rock_GRID、Str_GRID、Geohazard_GRID、Earthquake_GRID、Fracture_GRID,Elevation_GRID、Engineering_GRID、Rain_GRID、Distance to River進行各柵格權重值的求和運算,獲得每個柵格的工程地質穩定性指數值。
表13-5 麗江-香格里拉段工程地質條件評價指標的權重計算結果表
表13-6 麗江-香格里拉段活動斷裂與鐵路距離因素的權重賦值
根據計算結果,區內各柵格的工程地質穩定性指數值分布在0.054~0.303之間(圖13-10),最大值為0.3029,指數值集中分布在0.08~0.23之間,平均值為0.15,標准差為0.034,變異系數為0.227,工程地質穩定性指數值分布的平穩性較好,反映了工程地質條件在區域上的變化具有一定的遞變性。
圖13-10 評價區工程地質條件指數值分布圖
2.結果分析
綜合考慮計算結果、野外地質調查和工程地質勘察資料,確定了用於進行工程地質條件分區的指數閥值,將評價區工程地質條件分為較好、中等、較差和差4級(表13-7),並在ArcGIS軟體平台自動生成工程地質條件區劃柵格圖,經過局部平滑和噪音處理,獲得麗江-香格里拉段鐵路規劃區的工程地質條件計算成果圖(圖13-11)。現將各分區中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分析如下:
表13-7 滇藏鐵路麗江-香格里拉段工程地質條件等級劃分標准
(1)工程地質條件差 該類分區主要分布於玉龍雪山東麓文筆水庫-麗江市西側-玉湖-玉龍雪山-大具-哈巴雪山(古魯巴)-俄迪條帶狀區域內,在香格里拉縣城附近及仁河-龍蟠一帶也有小面積分布。影響本類區域的最主要因素是活動斷裂,突出表現為與強活動斷裂距離較近,特別是在1 km范圍內影響較大,如玉龍雪山東麓和哈巴雪山中部地區;在多條斷裂相交或近於相交的地區工程地質條件亦較差,如麗江市縣城至文筆水庫一帶處於多條中等—強活動斷裂的交匯部位,在該區域內工程地質條件差;地質災害發育地帶、軟弱鬆散第四系土石類、順向坡及斜坡坡度大於45°的地帶一般也位於工程地質條件差的區域。該類分區約占評價區總面積的6.52%。
(2)工程地質條件較差 該類分區主要分布在工程地質條件差區域的外圍,其一方面受活動斷裂的影響,多位於距活動斷裂1~5 km的范圍內;另一方面,雖然部分區域距強活動斷裂小於1 km,如玉湖和古魯巴附近,但由於地形較平坦或斜坡平緩,工程地質岩組和斜坡結構好,遠離溝谷影響,因而工程地質條件屬較差級。此外,在仁和以西的虎跳峽鎮至哈巴雪山之間的順向坡發育地帶工程地質條件較差,這些地區斜坡結構因素起主導作用。該類分區約占評價區總面積的32.24%。
(3)工程地質條件中等 該類分區多呈點狀和塊狀分布,在麗江市團山地區、拉市海一帶、月亮坪-俄迪一帶、小中甸鎮-碧古-阿熱一帶以及那帕海地區分布較多。該類工程地質條件分區多位於中等活動斷裂和弱活動斷裂的影響范圍內,距離溝谷水系近,地質災害較發育,地形坡度小、斜坡結構一般。該類分區約占評估區總面積的32.41%。
(4)工程地質條件較好 該類分區主要分布在4個地帶,即:虎跳峽鎮一帶、團山-文化村一帶、安南地區和阿熱北部區域,在研究區其他區域僅零星分布。該類地區遠離活動斷裂帶,地質災害不發育,工程地質岩組以較堅硬中厚層狀砂板岩、玄武岩岩組和堅硬塊狀碳酸鹽岩岩組為主,地形坡度一般小於15°,斜坡結構好,以橫向坡、反向坡和平坡為主。該類分區約占評價區總面積的28.83%。
❻ 評價預測成果表示
作為礦產資源評價預測過程中的最後階段,評價預測成果的表達成為主要的內容。按照礦產資源GIS評價對成果表達的一般要求,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地質礦產圖
採用評價工作比例尺,由工作區地學空間資料庫中的地質、地理、礦產等內容經有序疊加獲得,其中地質內容是經過更大比例尺的相關資料修編而成。
2.找礦遠景區及靶區分布圖
找礦遠景區及靶區分布圖是在素色地質礦產圖的基礎上,疊加、綜合了所有礦種、各種礦床類型的成礦遠景區和找礦靶區,並根據地質成礦條件、評價計算結果、地理經濟條件等多種因素劃分了不同的等級——靶區、A級、B級、C級。
3.其他相關圖件
在礦產資源評價預測過程中,因工作需要,編制了相關圖件;同時,在進行成礦條件空間分析、統計分析中,產生了許多表明成礦因素的空間分布特徵、有關成礦性的統計分析數據等,由它們構成了相對較小比例尺的圖冊。
4.評價預測成果報告
評價預測成果報告是完整表達評價預測全過程的文字材料,從對工作區地質背景描述、成礦地質條件分析、典型礦床剖析到評價模型的建立、評價預測成果的表達和對本區今後地質找礦工作的建議等,都進行了詳盡地描述,是礦產資源評價預測的重要成果表達形式之一。
5.地學空間資料庫
工作區內的地質、地理、礦產、物探、化探、遙感、自然重砂、匯水盆地等所有數據均按評價工作所需的比例尺、坐標系統、投影方式,以空間資料庫的形式予以保存,並可為今後本地區其他相關地質工作提供精細的空間數據。
6.評價成果資料庫
評價預測成果資料庫存放了工作區找礦遠景區和靶區圖形、屬性數據,它們完整地記錄了工作區中各種礦產、各種礦床類型的成礦遠景區和找礦靶區的空間位置、成礦地質條件、遠景區等級、潛在資源量等重要信息,甚至包括每一個區的下一步工作建議,可成為本區及鄰近區地質找礦工作安排的重要依據。
❼ 如何正確評價基礎研究成果
主要應從學術價值復、制經濟效果和社會影響三個方面進行評審。對不同類型的成果,要有不同的側重,但不能偏廢。對基礎研究成果,主要側重於學術價值;技術研究成果(應用研究印發展研究成果)應側重於經濟效果和社會影響。在成果具體評價上,必須堅持科學性、客觀性原則。體育科研成果有:體育科學理論成果、體育科學新技術成果、體育科學新產品成果、體育軟科學和體育信息成果,以及對已有科技成果的推廣與應用。分為理論性成果和應用性成果兩種形式。對前者通過評審的方式進行評價.對後者用鑒定的方式進行評價。體育科研的理論性成果,通常是以學術論文、研究報告或專著等形式表現出來的。這類成果佔有相當數量.但「可比性」較差,又缺乏一種相對檢驗的標尺,所以較難評審。對這類成果可以通過各種學術會議來宣讀論文,組織評審;組織專題報告,以答辯的形式進行評審;把論文上報本單位學術委員會,或通過本部門年度科研評獎工作進行評審;把材料寄給有關專業研究機構.或通過報刊編輯出版單位進行評審等。具體的評審方法有寫出評審意見、推薦宣讀、批准發表。投票表決、訂分評定等。
❽ 評價結果怎麼用才科學
綜合評價結果為教育行政部門、教育研究人員、校長、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數據信息,應該把測評結果報告作為一份全面的教育質量體檢報告,做好診斷、改進和提升工作,決不能利用評價結果報告對學生、學校進行排名排隊,對評價結果的解釋應當慎之又慎。
把握現狀為教育決策提供參考
教育質量評價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是教育綜合改革的關鍵環節。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結果應當是教育行政部門完善教育政策措施、加強教育宏觀管理的重要參考,可以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實現科學化、專業化管理。
區域教育行政部門可依據評價結果分析學校師資、資源、管理等方面的狀況和問題,明確教育管理的著力點,對薄弱領域和環節採取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
根據綜合評價結果,教育行政部門可以分析各區域、學校的優勢特色和存在的問題,對在辦學中存在困難的學校,指導其分析原因、研究對策,並給予政策、經費、人員等方面的扶持,幫助學校整改,並對整改成效進行追蹤、檢驗。
另外,將綜合評價結果與國家、省、市的相關政策規定進行對照,教育行政部門可以檢驗政策落實和投入成效,必要時進一步調整方針、政策。
診斷問題為教學改進提供依據
教育行政部門要指導學校正確運用評價結果,針對綜合評價中發現的問題,採取積極措施改進教育教學,發揮以評促建的作用。
綜合評價涉及學生品德行為、實踐能力、體質健康、審美修養等多個方面,通過綜合評價能夠全面診斷學校的教育教學水平,發現其中的薄弱領域和環節,從而為下一步改進提供依據。
通過評價結果的縱向追蹤,可以檢驗教育教學改進成效,進而調整教學策略。開展持續、穩定的綜合評價,比較各個區域、學校在不同年度的進展與變化,分析其存在的問題與改進成效,對進步明顯的區域和學校予以表彰和經驗推廣,並指導學校深入分析評價結果,調整教育教學策略。
引導輿論為社會學校樹立導向
引導社會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教育行政部門要積極發揮綜合評價的導向作用,及時發布評價結果,接受社會的監督。
當前由於缺乏全面、科學的評價指標,考試分數是學校、家長和教育部門評價學校、教師和學生最重要的指標,這些原本承擔選拔功能的高利害性考試被錯誤地異化為對基礎教育實踐的「指揮棒」,阻礙了素質教育的推行,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教育行政部門要通過向社會公布綜合評價結果,引導社會樹立全面的教育質量觀,逐步扭轉「唯分數論」,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
針對社會大眾關心的一些教育熱點、難點問題,區域教育部門可組織相關的研究力量,對學生的綜合評價結果進行專題研究,並通過媒體發布相關的研究結果,以扭轉社會上存在的一些教育認識誤區,宣傳全面、正確的教育方式方法。
探索推進改革招生考試制度
綜合評價改革要與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協同推進,加快建立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制度,更加註重對學生綜合素質和興趣特長的考查。教育行政部門要將綜合評價的具體實施辦法,探索用於中考招生錄取制度中,全面評價學生的素質能力。
綜合評價結果為教育行政部門、教育研究人員、校長、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數據信息,應該把測評結果報告作為一份全面的教育質量體檢報告,做好診斷、改進和提升工作,決不能利用評價結果報告對學生、學校進行排名排隊。另外,對評價結果的解釋應當慎之又慎,多了解學校教育實踐背景,必要時可針對所發現的問題進行深入的專項調研。也可以借鑒其他研究結果,慎重結論和解釋,少做因果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