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上海交大科研成果

上海交大科研成果

發布時間:2021-06-09 08:12:24

『壹』 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有哪些科研成果

學院在科研工作中不斷取得新的突破。近五年,累計到款科研經費10.2億元,累計發表SCI論文1618篇,發表論文數全球排名第10名,論文被引次數全球排名第27名。學院累計申請發明專利797項,其中授權454項,共獲得國家級二等獎4項,國家國際合作將1項,省部級科技獎25項。材料學科連續多年入圍ESI世界前千分之一學科。學院學術研究成果在《Nature》、《Science》、《材料科學進展》等世界著名期刊上發表論文多篇,多項關鍵技術成果成功應用於航空、航天、船舶海洋及核電等重大工程裝備,解決了國家重要領域的關鍵性問題,滿足了國家重大工程需求,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過幾年來的深化改革,學院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等幾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樹立「以學生為中心,實行教授治學,推進民主管理」的管理理念,形成了「把學院建設成為一流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共同願景。

『貳』 上海交通大學軟體學院的科學研究

作為「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大學的國家示範性軟體學院,科學研究工作是學院的核心任務之一。我們在軟體工程一級學科的框架下,著重於建立面向產業需求的高水平的應用型科研體系。學院設立了三大科研方向:軟體工程的形式化方法、軟體工程的方法與技術以及軟體應用與服務。軟體工程的形式化方法主要涉及計算機軟體的基礎理論研究,包括程序語言理論,形式化規約與驗證等內容。軟體工程的方法與技術方向包括軟體工程基礎理論、面向方面的軟體工程、高可靠軟體、服務計算和SOA、軟體測試技術、以及模型驅動開發等研究內容。軟體應用與服務方向涵蓋了與信息產業及相關行業緊密聯系的有關研究內容,目前包括了實時嵌入式系統的模擬、驗證與控制研究,信息系統集成與可視化技術,數字媒體計算技術和藝術設計方法,現代物流信息技術與RFID技術,網路計算以及醫療物聯網等內容。近年來,學院全體教師在各個科研方向上瞄準技術前沿,面向國民經濟發展潮流,爭取到眾多的縱向與橫向科研項目,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並且也在積極地進行產業化工作。

『叄』 問一下關於上海交大的問題

我是交大密西根學院的,當然拉你來交大了。既然你想學工,既然你沒說清華,這兩個學校都是不錯的選擇。個人覺得這兩個學校學術水平相當,就說說我當初選學校時的考量吧。

我當時看中上海交大三點:
1.上海交大位於上海(廢話)。但這意義很重大。上海是國際化的都市,生活在這里見識會更廣,不要覺得這看不見摸不找,這點很重要!!廣闊的視野註定了廣闊的前景。這里企業眾多,對實習就業和學校發展都很有好處;上海在中國定位為金融中心,註定了財富會在這里聚集;上海國際化程度很高,在交大學習能更好的適應經濟全球化;中國的一些重大科研項目,如大飛機、火箭的研發都在上海。

2.交大錢很多。僅次於清華吧,主要因為上海市政府給了很大支持。錢多自然什麼都好說了,好處多多。就對本科生而言,硬體設施、師資力量上也都能沾光。有一點需要說一下,浙大的硬體正在建設中,交大的已經建全了,您願意見證發展還是願意享受發展的成果,隨您便吧。

3.最重要的一點,交大有交大密西根學院!這是我選擇交大的根本原因。這個學院的官方信息,你可以在網路上搜搜,去網路看看,基本屬實。很高興你沒有把密西根學院和某某聯合學院等視之。我是北京的考生,考前報志願,當時報清華北大沒有80%的把握能上,別處可以隨便挑,但去哪我都覺得有點虧,最後發現了交大密西根學院。密西根大學是什麼樣的大學,您自己網上看一眼吧,我就不多說了。這個學院和密西根大學的聯系是很緊密的,上海交大書記和密西根學院正校長都是學院的董事;課程體系和教材用的是一樣的;學院自己的老師是由密西根大學按照它的招聘標准,並由它的招聘團隊找來的(個人感覺質量還成,比交大一般老師強),當然老師的工資也是按照美國的水平給的;每年有密西根大學的學生過來學習,有密西根的教授來上課(暑季學期的一般課程吧,有些事其它美國大學老師教的,水平也是不錯的)。

我最看重的一點,是學院的雙學位項目。在交大學習兩年後再去密西根大學學習兩年,拿到兩個不同專業的、由兩所學校頒發的兩個學位,今年大二270人左右,有97人將在今年9月赴密西根大學繼續他們的學習。當然參加這個項目的前提是有錢,總花銷大概要70萬吧。

還有一個本碩連讀項目,就是用一年時間在密西根大學完成碩士並拿到學位。密西根學院的學生申請不需要GRE成績,因為密西根大學對學院的教學體系和質量完全認可,學院學生享受的是密西根本科生的同等待遇。

如果不出國呢,最大的好處就是提高英語水平,密西根學院的學生4級都是裸考的。聽讀寫都沒問題,說略差,不過學院正計劃開設口語課程。這是一個國際化的學院,如果你未來發展想和外國沾邊(深造也罷、就業也罷),來這里是比較合適的。這么說吧,交大密西根學院的建設目標是把美國高等教育的教育體制和質量引入中國,營造國際化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有全球化的眼光。

最後說點細枝末節的吧,學院三學期制,為了方便和國際上其他大學交流。宿舍三人一屋,有空調,不斷電不斷網,宿舍樓內有浴室,洗衣服不要錢,這是和其他學院宿舍的差別,但代價是要交每年3萬的學費,住宿費倒是一樣的。

學院成立時間較短,尚無畢業生,來的人都是第一個吃螃蟹的。我們正在創造密西根學院的歷史。

『肆』 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的教科成果

學院素有嚴謹、科學的辦學傳統,形成了 「基礎厚、要求嚴、適應性強」的辦學特色,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基礎理論研究與工程應用研究相結合。經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教學和科研工作更躍上新的台階,取得了一批國家級和省部級成果獎。2001-2006年,共獲得上海市教學成果獎4項,國家級科技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級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7項、二等獎12項、三等獎9項;出版專著和教材30本,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973」等國家、部委和地方重大項目研究300餘項,科研經費已突破1億元/年。 學院積極開展國際間的教育、科技合作與交流,與海外 8個國家和地區的10所著名大學的相關院系建立了合作關系,合作培養人才與開展科技攻關。學院聘請美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藉院士吳耀祖教授和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學章梓雄教授等著名學者為顧問教授,10餘位知名學者為客座教授。

『伍』 交通部科學研究院的科研成果

為適應交通行業發展的需要,經交通運輸部批准,在院設立了部長政策咨詢小組辦公室、交通部法律專家咨詢委員會工作部、交通科技管理中心(含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設科技項目管理中心)、交通部公路工程檢測儀器計量檢定站。經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批准成立的交通產品認證中心(CCPC)也設在該院。該院還設有經國家技術監督局批準的國家船舶艙容積計量檢定站。在國際科技合作方面,設有經世界道路協會批准成立的「中國公路技術交流中心」(TTEC)、由瑞典沃爾沃研究教育基金會資助建立的「中國城市可持續交通研究中心(CUSTREC)」。在政策宣傳、學術交流、科技普及等方面擁有交通部主管、主辦的《交通世界》、《運輸經理世界》、《交通建設與管理》、《交通標准化》等四本交通專業期刊。
長期以來,全院承擔了大量國家相關部門、交通運輸部和各省、市的重大科研項目以及國家與行業標准規范的制定、修訂工作。2000年以來,全院共獲科技成果30項,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獲省部級科研成果一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成果二等獎9項,省部級科技成果三等獎17項。科技體制改革後,在加強為交通運輸部服務的同時,面向公路建設主戰場,積極開拓市場業務,投資興辦了多項科技產業,開展了綠化工程設計、公路水土保持設計與監測、公路景觀設計、公路綠化施工、公路工程監理、智能交通系統開發、交通信息化工程設計、交通IT硬體與應用軟體開發、交通技術服務與咨詢、交通會展、國際國內培訓等業務,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陸』 冉斌的科研業績

冉斌教授從事了26年的靜態和動態交通網路模型研究,從80年代末起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了一系列動態交通網路預測和優化模型,為「Ran-Boyce」流派理論的主要奠基人,其所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為智能交通系統的高效實施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獲得了世界范圍內同行的廣泛贊譽,被稱為國際動態交通網路建模領域的領軍人物。冉斌教授創建的威斯康星交通運營和安全實驗室已成為威斯康星全州以及美國中西部最重要的交通數據平台,實現了ITS交通數據存儲、各種實時交通信息服務、交通運營應用以及交通的相關研究的支持等功能,為州交通部的信息發布,交通信息電話服務(511)等應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數據和信息支持。冉斌教授近年來的主要研究方向為智能交通系統,具體工作集中在應用網路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設計和實現基於道路及基於車輛的系統方案、採集實時交通數據和提供個性化交通信息等,尤其是對現代交通檢測器特別是基於手機的檢測器的研究。冉斌教授及其領導的研究團隊與多家移動通訊公司合作,分別從美國和中國的手機網路中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和真實的數據,建立了一系列的適用於多種道路網路的交通流信息估計和預測模型,研究成果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基於這些研究成果的交通信息產品已經在美國得到了廣泛應用,包括Google地圖和Yahoo!地圖的交通信息服務和美國國防部的智能道路鐵路信息系統(IRRIS)。另外,這些研究成果也大量應用於上海智能交通綜合信息平台,並已在2010上海世博會的場館和周邊區域的交通監控、誘導、管理和信息發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冉斌教授在國際期刊上發表了60餘篇論文,在世界各種交通研究會議上發表150餘篇論文,遍及Operation Research, Transportation Scienc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 Part C, ASCE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Annual Meeting,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TS等著名期刊和會議;與David Boyce教授於1994年和1996年出版了兩本專著《Dynamic Urban Transportation Network Models -- Theory and Implications for Intelligent Vehicle-Highway Systems》和《Modeling Dynamic Transportation Networks -- A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Oriented Approach》,已成為國際上該領域的主要參考書。
冉斌教授擁有3項美國專利、1項中國專利並申請了3項中國專利;作為項目負責人目前已經完成累計一千六百多萬美元的科研項目。冉斌教授在教學工作和人才培養中也取得了豐碩成果。培養了21位博士及23位碩士,接受了二十多名訪問學者和十多名博士後的進修。已畢業博士生和博士後有多名在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大學擔任教授職務及行政職務。

『柒』 上海大學的學術研究

截止2015年7月,上海大學擁有1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4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4個教育部特色專業建設點,2個上海高等教育內涵建設「085工程」項目,2個上海市協同創新中心, 8個上海市重點實驗室,2個上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上海市專業技術服務平台,1個上海市人民政府決策咨詢研究基地,2個上海市社會科學創新研究基地,2個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1個上海高校智庫建設項目,1個上海高校人文藝術創新工作室,2個上海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3個上海高校重點實驗室,1個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重點實驗室(含培育)省部共建高品質特殊鋼冶金與制備國家重點實驗室 省部共建特種光纖與光接入網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新型顯示技術及應用集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特種光纖與光接入網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材料復合與先進分散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學術研究基地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南方實驗基地先進鋼鐵材料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南方實驗基地 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特大城市社會治理協同創新中心(牽頭學校)上海市重點實驗室上海市特種光纖與光接入網重點實驗室上海市能源作物育種與應用重點實驗室上海市機械自動化及機器人重點實驗室上海市電站自動化技術重點實驗室上海市力學在能源工程中的應用重點實驗室上海市鋼鐵冶金新技術開發應用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高溫超導重點實驗室上海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平板顯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上海市資源環境新材料及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市專業技術服務平台有機光電顯示設計與製造專業技術服務平台先進復合材料設計與製造專業技術服務平台 上海高校知識服務平台 (2個):公共藝術創意中心 、上海新材料及應用產學研合作中心
上海高等教育內涵建設「085工程」項目(1個) :轉型期長三角都市圈文化價值變遷研究
上海市人民政府決策咨詢研究基地(1個):「文化繁榮與社會發展」決策咨詢研究基地
上海市社會科學創新研究基地(1個):上海發展戰略研究所李友梅工作室、「新媒體發展協同研究基地」
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 (3個):社會學E-研究院、網格技術E-研究院、現代力學E-研究院
上海高校智庫建設項目(1個):基層治理創新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人文藝術創新工作室(1個):影視與新媒體創意製作工作室
上海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2個):中國城市新移民問題研究中心、宗教與全球政治研究院
上海高校重點實驗室(3個):有機復合污染分析與控制、智能裝備技術、材料微結構調控及能量轉換
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個):能源動力重大裝備關鍵材料
其他上海市級科研機構:
上海功能納米材料中試技術服務平台上海市應用數學與力學研究所上海機器人研究所上海市高性能計算機與網格技術研發平台上海市非線性科學活動中心上海市電子物理研究所上海汽車金屬材料研究工程中心上海光纖技術與現代通信研究所上海射線應用研究所上海計算數學和控制工程研究所上海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上海粉末冶金研究所中國社會轉型與社會組織研究中心上海經濟管理中心上海熱處理技術研究所上海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上海市老年社會學研究所上海司法研究所上海黨政研究中心上海勞改法學研究所 上海材料基因組工程研究院還有各種校級,校企聯合(寶鋼集團,上海電氣集團,上海汽車集團,上廣電,上海飛樂股份,上海自儀,航天科工集團,香港瑞安集團,美國INTEL,SYBASE,SGI,芬蘭國家技術研究中心VTT,法國ESSILOR國際集團等),國際合作科研實驗室、研究所、研究中心共計100多個。 館藏資源 據2015年學校官網顯示,上海大學圖書館目前共有館藏圖書資料386萬余冊,定購中外文現刊3100多種,其中外文期刊近500種。已引進的中外文資料庫覆蓋了上大所有學科範圍,包含了國內外二次文獻資料庫、電子圖書、中外文全文電子期刊、學位論文以及事實資料庫等。圖書館現可提供中國學術期刊網、維普科技期刊、超星數字圖書館、SCI、Scifinder Scholar、Elsevier、Springer Link 、John wiley、Ei Village、 IEL(IEE/IEEE)等幾十餘種網路和光碟資料庫,可供使用的中外文電子期刊1.8萬余種,中文電子圖書30萬余種。2010年,學校收藏了錢偉長院士畢生學術藏書,共計1萬余冊。 學術刊物 《上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是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主管、上海大學主辦的綜合性自然科學學術期刊(雙月刊),創刊於1995年。名譽主編周邦新院士,主編孫晉良院士。入選國家科技部「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中國期刊方陣」、「2001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課題組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1年版)。同時,刊物被美國《數學評論》(MR)、《化學文摘》(CA)、《劍橋科學文摘》(CSA)、德國《數學文摘》(ZM)、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資料庫、萬方數據系統科技期刊群資料庫等十餘種國內外檢索性文摘和資料庫收錄。
《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先後被《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和《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評定為來源期刊、收錄期刊,被《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先後進入「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報核心期刊」和「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的行列,被評為「首屆全國百強社科學報」後、「全國百強社科學報」、「上海市最佳學報」,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CAJ規范執行優秀獎。 據學校最新官網顯示,上海大學科研能力和水平處於全國高校先進行列。國際三大檢索(SCI、EI、ISTP)收錄的學術論文數分別位於全國高校50、44、23位,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居全國高校21位,科研經費居全國高校41位。2012年由上大兩位院士領銜的2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3年度有11項成果榮獲上海市科學技術獎,5項成果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2014年新獲國家自然基金項目121項,經費8268.8萬;新獲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3項,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15項。學校建有國家大學科技園和高新技術開發區,還有各類研究所、研究中心100多個 。
上海大學2011年科研總經費達6.05億。2012年新獲國家自然基金項目160項,經費9841萬元。2012年,「都市社會發展與智慧城市建設」項目入選上海市高等教育內涵建設工程項目,新獲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2項(其中包括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3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9項(其中包括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1項)、上海市社科規劃項目12項。在多個領域創造出一大批國內,國際有影響的人文社科成果和重大科學技術成果,累計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發明獎以及省部委科技進步獎百餘項。
2014年世界著名的ESI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統計顯示,上大共計有物理、化學、工程學、材料科學、數學、臨床醫學6個學科的科研實力進入全球研究機構前1%;上大的科研競爭力在全國兩千多所高校中排名第23、上海第3位(僅次於復旦、交大)。

『捌』 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的科學研究

在「科研強院」的建設中,既強調基礎理論研究的重要性,又重視科學研究的工程化技術和產學研結合,一方面注重內涵建設,發揮自身優勢,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和使用好各種外部信息與資源,藉助內部與外部形成合力,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相得益彰,共同發展,有效地推動學院的學科建設和科研上水平,達到培養人才、科技攻關、服務社會的目的。近年來,學院分別在基礎理論和工程技術研究領域不斷取得佳績,連續承擔了多項國家「863計劃」、「973計劃」、國家重點攻關技術、國防攻關技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科委各類科技項目,以及大量企業委託項目研究及國際合作研究,2006 年7月,由化學化工學院教授領銜的「全氟離子交換膜工程技術研究」項目,順利通過了國家科技部組織的專家立項論證,成功入選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2005年全院到校經費3000萬余元。高水平論文和科研經費明顯增長,近年來,以我院為第一作者單位,每年被SCI收錄的論文達到100多篇,2003年為150篇,2004年為130餘篇,2005年為202篇。2004年,在Science、 Nature,J.Am.Chem.Soc.,Angew.Chemie. 等國際權威雜志上發表論文5篇,2005年在Angew.Chemie和JACS雜志上發表論文3篇,2006年發表7篇。1999-2005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四等獎1項,上海市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5項,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三等獎1 項,上海市優秀教材三等獎1項。

主要研究方向有
新型聚合反應,具有光、電、磁、醫用等各種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合成與加工改性過程中的計算機模擬與設計, 聚合物共混材料;有機氟化學及自由基化學,手性配位體的合成及不對稱催化反應,有機金屬化學;無機納米化學、納米手性介孔材料;生物分析化學與代謝組學;重原子體系的量子化學方法與應用,密度泛函理論的方法與應用,分子力學力場方法、分子模擬與計算化學;新型催化劑與催化過程,綠色化學工藝,環境保護和綜合利用,應用電化學,燃料電池,金屬腐蝕與防護技術,精細化學品的合成等。

『玖』 人生贏家!他25歲讀上海交大博士,妻子漂亮,帶娃科研兩不誤 ,他是誰

王言博活出了大家都羨慕的樣子,事業有成拿國家大獎,妻子貌美如花,孩子可愛,可謂是事業愛情雙豐收。但是這背後如果沒有妻子的默默支持,或許沒有這么順利。愛情是需要彼此互相包容互相理解互相扶持,才能夠攜手走到白頭。

『拾』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學術研究

科研概況 截至2013年12月底,學院共獲得國家級科技成果獎67項,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獎5項,國家技術發明獎10項,國家科技進步獎51項。
2010-2013年,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累計達1372項,2013年獲得497項,連續四年穩居全國醫學學科第一。
2012年度,發表SCIE論文1980篇,醫學學科SCI收錄論文數再次名列全國一,同比增長29.7%。
2005年-2012年,學院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4篇,提名獎16篇。
2008-2013年,學院以第一完成單位共獲得國家級科技成果獎11項,市(部)級科技成果獎162項,王振義院士獲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09-2013年,學院在SCI收錄中國醫學領域科技論文數量機構排名中連續五年榮獲第一位。 科研突破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科研突破年份大事記1954年 完成中國國內第一例心臟二尖瓣分離術 1956年 首次用阿托品治療銻劑中毒引起的阿斯綜合症 1958年 成功搶救大面積燒傷病員邱財康 1963年 成功實施國際醫學史上第一例斷肢再植手術 1973年 施行中國國內首例嬰幼兒體外循環心內直視手術 1977年 首例同種原位肝移植獲得成功 1978年 完成亞洲首例心臟移植手術 1981年 成功完成中國國內首例聯體嬰兒分離手術 1986年 在國際上率先應用全反式維甲酸誘導分化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8年後又在國際上首先證實了三氧化二砷的應用可以特導誘導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細胞凋亡,使得復發難治白血病治療取得突破 1991年 首次進行了頭皮撕脫傷原位再植獲得成功 1999年 研製成功中國國內首例攜帶有人血清白蛋白基因的轉基因試管牛 1999年 最早研究發展計算機輔助定製型人工關節以及形狀記憶骨折內固定裝置,並用於臨床 2003年 成功施行了亞洲首例成人胰島細胞移植、成人胰島細胞—腎聯合移植 2004年 成功完成亞洲首例腹腔七器官聯合移植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3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官網) 學術期刊 期刊期刊名稱期刊概況《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創刊於1958年,月刊,為中國自然科學類核心期刊和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該刊以全面反映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在科研、醫療、教學和管理等領域中所取得的新成果、新理論、新技術、新經驗為主,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美國《化學文摘(CA)》、俄羅斯《文摘雜志(AJ)》、美國《劍橋科學文摘(CSA)》等中國國內外權威檢索系統收載。《腫瘤》於1981年1月創刊,月刊。1992-2008年,該刊一直被北大圖書館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收錄,同時被中國科學院的「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和中國科學技術信息中心的「中國科技論文核心資料庫」收錄;並被cambridge scientific abstracts(美國)、chemical abstracts (美國)、embas (elsevier(荷蘭)、viniti abstracts journal (俄羅斯)、index copernicus (波蘭)、jst – china (日本)等資料庫收錄。《現代免疫學》於1981年創刊,雙月刊,該刊致力於免疫學領域的學術研討和交流,介紹中國國內外免疫學發展的動向和技術,主要發表原創性免疫學研究論文,注重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相結合。為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及統計源期刊,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臨床兒科雜志》月刊,創刊於1983年,該刊反映本學科學術水平和發展動向,報道重點是兒科醫學領域的新理念、新成果、新方法、新技術及成熟的、有實用性的臨床實踐和經驗總結。為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已被國際權威檢索機構美國化學文摘(CA)收錄,並被《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和《萬方數據-數字化網路期刊》、《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全文收錄。《組織工程與重建外科》雙月刊,2005年2月創刊,該刊報道組織工程及其相關領域、美容外科、顱面外科、眼科、口腔頜面外科、四肢顯微外科、骨科的臨床及基礎研究成果,並及時介紹整形重建外科重大進展、新技術和新動態,力求科學性、實用性。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CAJCED)統計源期刊、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全文收錄期刊、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全文版)收錄期刊。 《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1985年7月創刊,雙月刊,該刊主要報道內分泌代謝領域中國國內及與國外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臨床診療經驗以及與臨床密切結合的基礎理論研究。為美國化學文摘《ChemicalAbstract》《TOXCENTER》收錄,中國國內為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VIP)及中國期刊資料庫(CNKI)所收錄。 《中國男科學雜志》創刊於1986年,月刊,該刊旨在交流這一領域的臨床經驗和研究成果。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醫學類核心期刊、中國生物醫學核心期刊、美國《化學文摘》(CA)來源期刊、荷蘭醫學文摘EMBASE。 《醫用生物力學》創刊於1986年,季刊。該刊報道內容主要包括醫學生物力學領域中有關固體力學、流體力學、流變學、運動生物力學等方面的研究論文。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已分別入編《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CAJCED)統計源期刊,《中文生物醫學期刊文獻資料庫》(CMCC)來源期刊,《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全文來源期刊,《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來源期刊,美國《劍橋科學文摘》(CSA)來源期刊,波蘭《哥白尼索引》(IC)來源期刊,俄羅斯《文摘雜志》(AJ)來源期刊,美國《化學文摘》(CA)來源期刊。 《上海口腔醫學》該刊於1992年創刊,雙月刊,1998年加入(CNKI)《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CAJ-CD)》,1999年被選入國家科技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2000年被美國《化學文摘》(CA)收錄, 2003年成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並被Index Medicus和MEDLINE收錄,2007年被美國EBSCO資料庫收錄。 《外科理論與實踐》該刊於1996年創刊,雙月刊,以普外科為重點,同時兼顧外科總論。2000年列入國家科技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並被「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等收錄。《胃腸病學》創刊於1996年,月刊,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 《診斷學理論與實踐》於2002年3月起發行,雙月刊,內容涉及檢驗、放射、B超、病理、內鏡、EKG和臨床診斷等。2004年,被評定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並被《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等收錄。 《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雜志》於2003年3月創刊,雙月刊。該刊主要報道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領域的新成果、新經驗、新理論、新知識。為國家科技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以及美國EBSCO資料庫和化學文摘(CA)收錄期刊(CODEN碼ZKHWA6)。 《內科理論與實踐》於2006年7月創刊,雙月刊。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全文版)」、「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收錄,2008年錄入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該刊重點報道和介紹內科跨專業或交叉性疾病,提高和拓展葯理知識,系統介紹隨時代發展要求臨床內科醫師需掌握的新知識。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3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官網) 館藏資源 館藏概況
根據2015年3月醫學院圖書館官網顯示,學院圖書總藏量達58.5萬冊,覆蓋醫學各學科,擁有醫學類電子文獻資料庫35個,醫學及相關學科電子全文期刊4000餘種,其中中文期刊約1500種。
特色館藏
臨床醫學文獻資源收藏齊全,為中國國內重點收藏單位;基礎醫學以免疫、組胚等為主。
醫學院圖書館作為全國法文醫學文獻特藏中心,不僅保存大量有價值的醫學法語歷史文獻,還與法國虛擬醫學大學( UMVF )合作,引進了該校網上教學資源等多種法語信息資源。2005年,圖書館建立了法語信息中心,進一步推進了法語及法國醫學文獻的館藏建設。
醫學院圖書館曾在中國國內率先引進 Medline 、 Embase 、 Biosis Preview 、 OVID 、 Micromedex 、 Karger 、 Informa 、 Lab Protocol 、 Best Practice 等醫學文獻資料庫系統,內容涉及醫學臨床、醫學基礎、葯學及循證醫學各領域。
在創建醫學資源特色的基礎上,醫學院圖書館聯合各附屬醫院的圖書館,創建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圖書館聯盟」,旨在推進醫學信息資源和讀者服務的共建與共享,使醫學信息資源在學院和附屬醫院的教學、科研和醫療服務中起到更好的助推作用。
教育部科技查新綜合站(醫學部),科技部和衛生部以及上海市科委認可的查詢點,對全社會開展課題檢索和查新服務。

閱讀全文

與上海交大科研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