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大結局是什麼
萬里邀請夏建紅去北京參加農村問題研討會。夏建紅介紹了「大包干」的經驗和成果,但結果出人意料,反對的聲音依然很多。鄧小平就農村改革發表重要談話,提出包產到戶和「大包干」是基層農民的要求,應該得到支持。夏建紅聽到鄧小平的講話,欣喜異常。詳情請參見網路:http://ke..com/view/14525491.htm
❷ 成果和結果有什麼區別
成果是褒義詞,一般是指學習、工作、勞動上的成效和成績回;結果是中性詞答,可能是好的結果,也可能是壞的結果。
1、成果
【拼音】chéng guǒ
【釋義】
①成全,成立。
②收獲到的果實。常用於指工作或事業方面的成就。
③指學習、工作、勞動上的成效和成績。
【造句】張老師在工作中付出了百倍的努力,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2、結果
【拼音】jié guǒ
【釋義】
①在一定階段,人或事物發展所達到的最後狀態:優良的成績,是長期刻苦學習的~。
②用在下半句,表示在某種條件或情況下產生某種結局:經過一番爭論,~他還是讓步了。
❸ 成果後果結果的感情色彩是什麼
成果。和後果其實可以說是一個名詞。成果它更具有褒義的色彩。應該是最後的一個成功。後果應該是一個類似於貶義的含義。意思是。或者有好的或者有壞的。一個結局。而結果。應該算是一個中性詞。
❹ 辛亥革命的經過,成果,最終結局和原因
經過,1894年,孫中山建立興中會,1905年,建立同盟會,提出了三民主義,1911年,武昌版起義,佔領權楚望台繳軍械庫,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
成果:清朝同治被推翻,結束了中國的封建帝制,是民主共和觀念日益深入人心。
最終結局:失敗,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
原因:沒有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
❺ 主要工作成果和結論要點
( 1) 通過野外地質學和系統收集的同位素年齡資料研究,認為周口店岩體的侵入時代在中侏羅世以後,早期為石英二長閃長岩和閃長岩,後期侵位的是花崗閃長岩,花崗閃長岩最可能形成的年齡區間應該在 126 ~133 Ma 之間。
( 2) 通過對周口店岩體釹、鍶、鉛、氧、碳、氫同位素特徵分析,推測出周口店岩體的岩漿來源主要與下地殼和上地幔有關,源岩與漢諾壩二輝麻粒岩相近,不是起源於華北克拉通古老下地殼,而可能是中生代或更早時期由幔源玄武質岩漿底侵作用增生於華北古老下地殼底部的、新生的年青基性下地殼部分熔融形成的。
( 3) 通過對比研究,闡明了周口店岩體具有埃達克岩特徵,為高鉀鈣鹼性埃達克岩( HKCAA) ,形成應該與俯沖洋殼的部分熔融無關,而與增厚陸殼底侵玄武岩部分熔融形成的埃達克岩關系密切。其形成過程大致上可以分為 2 個階段: 晚三疊世或早侏羅世時期,由於上地幔軟流體 ( 層) 的上涌,導致岩石圈下部富集地幔部分熔融形成帶有富集地幔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印記的玄武質岩漿,玄武質岩漿底侵加厚到下地殼底部,同時軟流圈小比例熔體的加入使得這一被加厚的下地殼 ( 40 ~60 km) 更加富集鉀和大離子親石元素,冷凝成為古老下地殼的一部分; 中生代晚期,華北地台區岩漿活動達到高潮,上地幔軟流體 ( 層) 以蘑菇雲式大規模上涌,導致早中生代新底侵的帶有富集地幔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印記的玄武質下地殼在榴輝岩-麻粒岩相條件下發生部分熔融,從而形成高鉀鈣鹼性埃達克岩。同時由於岩石經過了下地殼並再次部分熔融,因此周口店岩體侵入岩必然會兼具富集地幔和下地殼的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特徵。
( 4) 通過對南大嶺組中基性火山岩的研究表明,南大嶺組中基性火山岩與周口店岩體應該具有特徵相同的岩漿源區,而且在成因上具有聯系。早侏羅世早期區域上存在強烈擠壓應力場,擠壓後應力鬆弛引起局部伸展作用發生,導致華北東部岩石圈深部局部伸展、拉張,使得軟流圈物質上涌和地溫梯度增高,從而引起受俯沖作用改造的岩石圈地幔減壓部分熔融作用,形成初始幔源岩漿噴溢出,形成南大嶺組中基性火山岩。爾後,繼續上升的玄武岩漿底侵作用使得下地殼物質發生部分熔融,產生的中酸性岩漿一方面侵入上地殼或噴出地表,另一方面又阻止了玄武岩漿的上升,使得在晚中生代早期產出的主要是中酸性岩石,也就形成了周口店岩體。
( 5) 通過對西山熱動力變質岩中跨越時代相當大的 5 個白雲母樣品40Ar /39Ar 定年研究,獲得了年齡值非常均一的年齡區間 ( 123 ~133 Ma) ,說明白雲母在形成之後就沒有再受到高於其封閉溫度的構造-熱事件的影響。因此該年齡值可以代表北京西山變質變形事件發生時間,並且應該是該地區 ( 也是整個華北地區) 最後一次大規模構造熱事件,以後未再發生重要熱事件,從而可以較好地限定了華北東部中生代構造體制重大轉折的關鍵時期。
( 6) 通過對出露地層剖面與變質相岩石組合的綜合分析,大致確定了研究區的前白堊紀地殼的結構與組成。麻粒岩相的密雲群代表本地區的下地殼,主要由榴輝黑雲淺粒岩、石榴斜長輝石岩、石榴角閃二輝麻粒岩、雲輝變粒岩、片麻岩、二輝麻粒岩、雲輝斜長片麻岩、輝閃斜長片麻岩等組成,厚度 > 6. 51 km。角閃岩相的四合堂群代表中地殼,主要由斜長角閃岩、黑雲斜長片麻岩、變粒岩、斜長角閃片岩、黑雲角閃二長淺粒岩、變質長石細砂岩、斜長角閃斜長片麻岩、黑雲角閃岩斜長片麻岩、淺粒岩等組成,厚度為 6. 81 km。未變質-綠片岩相的長城系—侏羅系地層則代表了上地殼,主要由沉積岩、中酸性岩、基性岩和低級變質岩等組成,其厚度變化較大,最小厚度可為 6. 25 km,最大厚度可達21. 23 km。
( 7) 通過對前人關於華北東部岩石圈減薄研究資料的系統收集整理,結合本次研究成果,認為華北東部岩石圈減薄時限不能統一描述,不同地區發生的時限是不同的,應該是與深部地幔柱的遷移相對應。但總體來說,岩石圈減薄時限應該限定在晚中生代至新生代之間,具體可能開始於侏羅紀—早白堊世 ( 180 ~110Ma) ,結束於晚白堊世 ( 110 ~70Ma) ,白堊紀是岩石圈減薄的主要階段。
( 8) 在基本地質事實和理論分析基礎上認為,華北東部岩石圈減薄應該是由於地幔熱事件引起的岩石圈內部復雜的熱狀態及物質組成調整所致。古生代時,華北東部岩石圈的厚度在 160 ~220 km 之間,此時地殼厚度約為 40 km 左右。晚三疊世開始,由於地幔熱的作用,岩石圈地幔熔融產生的玄武岩底侵到地殼之下,使得地殼不斷加厚 ( 40 ~60 km) 。大致中侏羅世開始,由於上地幔軟流體 ( 層) 的上涌,華北東部地幔地溫抬升,高達大洋地溫曲線以上,在這一構造背景下,以熱地幔物質上涌為主的深部作用就成為地幔演化的主導作用。由於地幔熱狀態發生了巨大變化,使得該區域軟流圈快速上升,其固相線由200 多 km 上升到不足 80 km。其結果就是,導致下部岩石圈發生強烈熱薄化作用 ( 強烈伸展) ,上部岩石圈 ( 主要是中上地殼) 發生變質變形作用,引起地殼厚度縮短。與之伴隨的是拉張/裂谷 ( 斷陷) 盆地的形成 ( 如松遼盆地等) ,同時還導致下地殼 ( 包括部分岩石圈地幔) 物質部分熔融,形成玄武岩—流紋岩的大量噴發和具埃達克岩特徵的中酸性侵入岩的大量侵位 ( 即燕山期岩漿大爆發) ,這些來源於下地殼或上部地幔的火山岩和侵入岩即轉變成了上地殼組成。這一過程一直持續到晚白堊世甚至更晚才逐漸結束。由於大量來自深部地殼和岩石圈地幔的物質不斷加入到上地殼,使得原本為上地殼組成部分的物質有些被深埋,在壓力和岩漿熱共同作用下,會逐漸變質轉變成角閃岩相的中地殼組成。同樣原因,部分中地殼物質則可能轉變為麻粒岩相的下地殼組成,從而使地殼物質發生調整。
❻ 太平天國運動成果和結局
歷史功績
其一,太平天國運動所頒布的《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篇》是農民階級的偉大創造,給予了農民階級一定的物質利益,反映了農民階級渴望自由、平等的強烈願望。《天朝田畝制度》是中國農民戰爭史上第一次提出的涉及政治、軍事、經濟等綱領性文件,也是歷史上農民起義者第一個有關分配土地的具體方案,體現了平等思想,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資政新篇》批判重本抑末,尊重科學技術,提倡興辦企業,主張工商謀利,鼓勵私人資本,是一個順應歷史潮流的要求,其發展資本主義的綱領,反映了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求真理的結局。
其二,定都天京後,積極地實施對外貿易政策,並開展正常對外貿易。對外貿易方針是積極開發,平等互利,獨立自主,與清政府閉關自守,投降媚外,喪權辱國等情況形成鮮明對比。對鴉片輸入態度很強硬。1854年,楊秀清在致英使的信中談到通商時寫道:「不惟英國通商,萬國皆通商。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立埠之事後方定,害人之物為禁。」給侵略者當頭一棒。1863年,上海港出口茶葉為1200萬磅,比1858年翻了一番。1862年,在上海報關的輪船180艘,上海港進口關稅收入為3370114兩,兩碼頭收入51960兩,極其繁榮。
其三,初步擔負起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從金田起義揭竿而起,就把斗爭矛頭指向清王朝。在意識形態方面,把矛頭指向了封建王朝的精神支柱孔孟之道,反對封建等級制度,提倡平等思想。太平天國的反封建斗爭,沉重打擊了清朝統治者。至於反帝斗爭,旗幟也非常鮮明。洋槍隊頭子華爾、法國提督卜羅德死在太平天國戰士的刀下。1862年,有一個外國侵略者來南京向洪秀全建議,協力擊敗清軍之後,平分中國。洪秀全當即嚴詞駁斥:「我爭中國,意欲全圖;事成平分,天下失笑;不成之後,引鬼入邦。「這充分體現了其愛國主義立場。
其四,加速了清王朝和整個封建制度的衰落與崩潰。清朝的統治更加風雨飄搖。
其五,19世紀中期,亞洲出現了第一次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太平天國運動同波斯,印度尼西亞,印度等國人民的反殖民主義斗爭,相互影響,相互推動,共同打擊了西方殖民主義者。
1863年12月21日,天京外圍要塞盡失,並苦缺糧食,忠王李秀成建議「讓城別走」,洪秀全不準。
1864年6月1日,洪秀全在多日以野草充飢後病逝,幼天王洪天貴福繼位。7月19日天京失守,隨後清軍屠城,許多平民百姓被殺,其慘況無可描述。
湘軍攻破天京後太平軍放火燒城,湘軍在大肆搶劫後也到處縱火。
李秀成、洪仁玕護送幼天王突圍。李秀成讓好馬給幼主,混亂中與幼主失散,於同月22日在南京城外方山被俘,親書供狀數萬字後(《李秀成自述》),於8月7日被曾國藩處死。
1864年7月29日,突圍至廣德的幼天王洪天貴福被湖州太平軍守將黃文金迎入,臨時駐蹕。8月28日黃文金、洪仁玕主動棄城突圍。9月5日護送幼天王走寧國,遭敵截擊,轉走浙江昌化途中黃文金因傷而死。10月江西石城一役,全軍覆沒。幼天王洪天貴福在江西石城荒山山洞被搜俘,11月18日在南昌被凌遲處死。
長江以南的太平軍余部,侍王李世賢部自江西挺進福建,攻佔漳州,經營閩南,1865年4月失利。譚體元部隊向廣東方向突圍,在1866年初於廣東梅縣被肅清。
江北的太平軍賴文光部投入捻軍,於1865年殺清軍名將僧格林沁,繼續對抗清軍直至1868年。東捻軍於1868年1月5日在揚州東北瓦窯鋪覆滅,西捻軍於同年8月16日在山東茌平徒駭河被李鴻章淮軍消滅。最後一支留下太平天國年號的殘余捻軍袁大魁部,於1869年在陝北保安被左宗棠消滅。
1872年4月,石達開余部李文彩部在貴州大塘覆滅,這是最後一支可以查證的使用太平天國旗號的反清武裝,理論上是最後一支太平軍。不少學者認為,應以李文彩部的覆滅作為太平天國運動的結束標志。
1874年在太平天國滅亡十年後,隱匿多年的後期主要將領楊輔清在閩謀劃復興太平天國。被馬融和所察,在晉江被捕,押解福州被閩浙總督李鶴年下令凌遲處死。
經過國內外專家學者的研究考證,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許多太平軍將士及其親屬為躲避清廷迫害,流亡海外。他們遠涉重洋,足跡遍布拉美及太平洋部分島嶼。在海外發現了不少太平軍將領使用過的佩劍和國內現已十分罕見太平天國時期鑄造的紀念金幣。
❼ 成果簡述是什麼意思
階段性,是證明你做這是是有分階段分步驟的,
階段性成果,你這階段的成果專或發現,
然後簡述出來屬。簡述:簡單的敘述。你可以這樣說:xxx事情,的第幾階段(或初級階段,中期階段後期)的成果是,1,2,3~(或成果是發現什麼,得到什麼)
例如;
寫論文,計劃第一階段是,市場調查。這個階段性的成果是:1。xxx得到什麼數據
2。什麼問題完成3.~~~
簡述最好分點說明~
❽ 成果分析
4.4.3.1 應力與變形特徵
圖4-6 1×105N/m2荷載下的垂向應力分布(單位:Pa)
按實際靜荷載(1×105N/m2)施加在洞頂上,得到的垂向應力分布如圖4-6所示。從圖中可見,應力集中主要分布在小洞的兩側,應力集中值在-2.8×105~2.6×105Pa之間。而拉應力主要分布在建築物基礎周圍。其大小在(0~6.0)×104Pa范圍內,這顯然已經超過了土層的抗張強度,說明有拉張破壞發生,這與實際破壞分布是相吻合的。在位於斜坡後緣的地表也表現出拉應力較大的特徵,這是地形效應的結果。1×105N/m2荷載下的位移分布如圖4-7所示,圖中用矢量表示了局部位移的方向及大小。從等值線上可以看出,土洞上部土層中的位移較大,約1cm左右。而其他地方的位移大多在毫米級的范圍內。
圖4-7 1×105N/m2荷載下的垂向位移分布(單位:m)
計算結果表明,天然情況下大洞、小洞均處於穩定狀態,沒有發生小洞塌陷現象;張裂的分布范圍也很窄。這說明小洞的塌陷並非正常情況下的重力致塌。
4.4.3.2 穩定敏感性分析及致塌機理討論
通過改變荷載的大小、地形條件、材料性質,可以觀察影響土洞穩定的敏感因素,並通過這些模擬試驗驗證其塌陷機制及影響土洞穩定的因素。
4.4.3.2.1 靜荷載的敏感性研究
首先試驗了靜荷載的大小。試驗荷載最大加到了5×105N/m2(實際荷載為1×105N/m2左右)。在材料不變的情況下,即使是5×105N/m2的荷載,大小洞仍處於穩定狀態。應力集中主要分布在小洞的兩側,應力集中值在–4.5×105~3.5×105Pa之間(圖4-8)。與1×105N/m2載荷下的應力集中相比,較為接近。所以在小洞周圍的應力集中破壞並不嚴重。拉應力主要分布在建築物基礎周圍,其大小在(0~4.0)×105Pa范圍內,說明有拉裂破壞發生。與1×105N/m2荷載時相比,5×105N/m2荷載下的拉應力分布更寬,且比1×105N/m2荷載下的拉應力大得多。5×105N/m2荷載下的位移見圖4-9,圖中反映出,此時的位移極值主要分布在建築物周圍。
圖4-8 5×105N/m2下的垂向應力分布圖(單位:Pa)
圖4-9 5×105N/m2靜荷載下的位移分布圖(單位:m)
對於兩種條件下的破壞分布可通過圖4-10、圖4-11比較得出結論。圖中shear-n、tension-n分別表示剪切破壞(現在)及拉張破壞(現在),p表示計算過程中的狀態。兩者相比的結果表現出:①兩種情況下大小土洞都沒有因為「破穿」而發生塌陷;②5×105N/m2荷載下表現出了較大面積的張裂破壞,主要分布在建築物基礎周圍;③1×105N/m2荷載下張裂破壞分布很有限。
圖4-10 5×105N/m2靜荷載下的破壞分布
圖4-11 1×105N/m2靜荷載下的破壞分布圖
應力及破壞分布圖分析的結果表明:靜荷載對於土洞的力學穩定性是不敏感的,此種情況下盡管荷載增加了4倍,但土洞仍處於穩定狀態。因此塌陷不可能是由於靜荷載的加壓而形成的;但靜力荷載因素對土層中拉裂的產生較為敏感。
其次,我們對地形也作了類似分析(圖略)。塌陷點位於一斜坡的後緣,對拉裂的形成有利。因此,我們對圖中左側的斜坡進行了試驗,通過改變斜坡的傾角,試驗土內應力變化及土洞的破壞情況。結果表明,斜坡的傾角效應與靜荷載類似,只與張裂的產生有關,但不會造成土洞塌陷。
4.4.3.2.2 地表水下滲的土洞穩定敏感因素及致塌機理討論
如前所述,塌陷區土層中有裂隙存在及地表水沿表層土的灌入無疑對塌陷的產生有著重要的影響。為了模擬地表水入滲的影響,研究中主要考慮水對土層材料性質的改變,從而在相應的位置對土層的變形模量、泊松比、內聚力、內摩擦角、抗拉強度進行逐級的降低,以達到對地表水下滲的效應的模擬。考慮到土層厚度不大,所以沒有考慮水下滲過程中的滲透力因素。
對地表水下滲的效應模擬分兩步進行。首先,針對硬塑粘土層(0~3.5m)進行模擬試驗,其結果如圖4-12、圖4-13所示。試驗僅限於地表以下的部位(在模型中相當於土洞上部的一定范圍),建築物下不受水的直接作用,因而不在試驗范圍。上層的試驗材料中土層的力學參數見表4-3。
表4-3 數值模擬試驗參數表
圖4-12 上層材料試驗時的位移等值線分布圖(單位:m)
圖4-13 上層材料試驗時的破壞分布圖
模擬結果表明:在上層材料模擬中,土洞上的位移較大,達到了4.5cm,比靜力下的位移大近4倍,但破壞僅分布在上部土層(圖4-13),沒有「破穿」現象,土洞仍處於穩定狀態。對於第二種情況,即地表水通過裂隙繼續下滲到下層。對上、下層進行材料模擬時,通過上、下層材料的同時降低來實現對地表水繼續下滲的模擬,下滲深度加到6m。試驗結果如圖4-14、圖4-15所示。從圖4-14中可以看出,位移明顯加大,達數十厘米,主要分布在土洞頂部。由於已經發生破壞,較大的位移已沒有實際意義。圖4-15所示為破壞分布圖,圖中反映出明顯的剪切破壞及拉伸破壞,破壞區分布在土洞上的整個土層中。小洞上分布的破壞力主要以剪切破壞為主,在靠近建築物的地表處有拉伸破壞區,這與實際情況接近。
圖4-14 上、下層材料試驗時土層中位移分布圖(單位:m)
圖4-15 上、下層材料試驗破壞分布圖
從以上的模擬可以看出,靜荷載加大了4倍也沒有出現小洞上的失穩,地形因素對土層穩定的影響並不大,而地表水的下滲造成的材料強度降低則對失穩有很大影響。因此,地表水的下滲造成的材料強度降低是影響失穩的最敏感因素。研究區的失穩現象的主要原因可以分析為:由於土洞所處的特殊位置(位於斜坡的邊緣)形成地表淺處的拉應力區,使得硬塑粘土層中發育了張性裂隙。地表水沿著裂隙的下滲造成土層中材料強度降低(軟化),當地表水下滲到小洞上的土層下部時,導致岩溶塌陷現象。這個實例中反映出,地表水的下滲在特定條件下也是不可忽視的致塌因素。
4.4.3.3 臨界破壞條件的數值試驗研究
為了研究土洞破壞時土層力學性質的臨界值,對以上的上、下層(0~6m)材料進行了多次試驗,簡稱臨界試驗。試驗的條件如表4-4所示。
表4-4 臨界試驗參數取值表
臨界試驗結果反映出,第一次試驗結果(圖4-16、圖4-17)中土洞上的未破壞部分面積較小,與實際情況不相符,說明第一次材料力學參數取值偏小,破壞面過大;第二次試驗結果(圖4-18、圖4-19)中土洞上完整的部分仍較小,與實際情況也不相符,說明第二次材料力學參數取值仍偏小;第三次試驗結果(圖4-20、圖4-21)中土洞上未破壞的部分與實際情況接近,說明第三次土層力學性質為土洞破壞時的臨界條件。因此,第三次試驗的材料力學性質即為實例中土洞發生破壞時臨界材料的力學性質。比較圖4-20 與圖4-1 可知土洞上的破壞與實際很接近。將第三次臨界試驗材料的土層力學性質(表4-4)與表4-2 相比較可以看出,地表水的下滲只要使材料力學參數降低不多就可使土洞致塌。試驗證明此類塌陷對地表水的下滲具敏感性。
圖4-16 第一次臨界試驗土層中破壞分布圖
圖4-17 第一次臨界試驗土層中垂向位移分布圖(單位:m)
圖4-18 第二次臨界試驗土層中破壞分布圖
圖4-19 第二次臨界試驗土層中垂向位移分布圖(單位:m)
圖4-20 第三次臨界試驗土層中破壞分布圖
圖4-21 第三次臨界試驗土層中垂向位移分布圖(單位:m)
❾ 類似「成果、結果、後果」有哪些詞
類似的詞有:
結局:
猶結束;收場;
通常指收場或文學作品中情節的最後部分回。
2.結尾:
結束的部分;
那些答完全以一個含糊的母音結尾的詞
3.成就:
取得的成績;業績:成就非凡|取得成就;
完成:倉卒之間,確難成就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
成全:成就別人|條件所限,實難成就;
努力的終結和厭倦的開始。
4.收效:
指取得成效;
宋司馬光《翰林學士禮部侍郎除三司使制》:"何其設心之勤,而收效之寡也。"鄭觀應《盛世危言·賽會》:"﹝賽會﹞目前與日後均收效無窮。" 魏巍 《東方》第三部第十一章:"兵團司令部考慮到徒步追擊難以收效,遂下令停止追擊。"
5.效果:
由某種動因或原因所產生的結果;
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