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婚姻是愛情的成果嗎
真愛,會讓你感覺不到痛苦和受傷,那種幸福感是發自內心的,當年發明狂就品賞過了,感覺上你的愛情就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只剩下你的愛情。 那是一種人世間最純、最甜、也是最美的感覺。那是一種任何言語都為之遜色的感覺。是一種靈魂的提升,她更多的是人的心靈上的感受,而非物質和肉體上的感覺。 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是短暫的,花越開的艷,它就越凋謝得快。真愛永恆,那隻是人們追求的一種理想的境界而已,其實花既然開過了,你又何苦強求它一定要長久呢?要長久只有塑料花,真花是會謝的,花開以後只有兩種結果:一種是花謝之後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另一種是會結出果實,而絕大多數的花不會結果。愛情之花亦如此。不要悲傷於花謝後的欺凌,要學會品嘗花開時的甜美,愛情之花貴在曾經擁有,而不是天長地久。 愛情也不等同於結婚,結婚可能是愛情的升華也可能是愛情的墳塻,因為每天的油鹽醬醋足以讓任何愛情沒有了浪漫,曾經的激情趨於平淡。結了婚後,愛情還可以走多遠?這個沒有標准答案。發明狂的看法是不管它能走多遠,只要曾經擁有過,便今生無悔。因為結婚不是愛情的必然結果,結婚只是人類的一種社會行為,它更多的是承擔責任和義務,更多的是肉體上的感受。 也許人都是喜歡追求享受而害怕承擔責任,上帝才創造了愛情,因為有了愛情,我們才能承擔得起那麼多的責任和義務。為什麼說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因為它違背了人的天性,那就是誰願意為了承擔責任而去承擔責任? 上帝是公正的,不分貧富,都可以追求得到真正的愛情。不要猶豫,愛情正在某一個轉彎處等著你。 記住一句話: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你便能快樂的過完一生。
⑵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取得了哪些顯著成效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效,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專
1、全面加強黨的屬領導和黨的建設,堅決改變管黨治黨寬松軟狀況。推動全黨尊崇黨章,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層層落實管黨治黨政治責任。
2、貫徹新時期好乾部標准,選人用人狀況和風氣明顯好轉。堅持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全黨理想信念更加堅定、黨性更加堅強。
3、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深入推進,黨內法規制度體系不斷完善。把紀律挺在前面,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對黨的執政基礎威脅最大的突出問題。出台中央八項規定,嚴厲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堅決反對特權。巡視利劍作用彰顯,實現中央和省級黨委巡視全覆蓋。
4、堅持反腐敗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堅定不移「打虎」、「拍蠅」、「獵狐」,不敢腐的目標初步實現,不能腐的籠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壩正在構築,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並鞏固發展。(參考資料----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⑶ 關於欣賞自己在科技節中的勞動成果的作文
10月21日早晨,晴空萬里,秋風送爽。我們的校園里熱鬧非凡,每個同學的臉上都洋溢著快內樂的笑容,因為一年一度的容校園科技節就要開幕了!
在庄嚴隆重的升旗儀式過後,學校領導用洪亮的聲音宣布:「變廢為寶、創意無限」第四屆「秋恩」校園科技節啟動。隨後,一群環保小模特精神抖擻地走上主席台。他們穿著令人眼花繚亂的奇裝異服,顯得格外漂亮。
科普講座也同樣精彩紛呈。電視上介紹了五花八門的小製作,看得我們如痴如醉。其中,我最喜歡那台小電風扇,因為它設計得特別精妙。看完這一個個充滿奇思妙想的小作品,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同學們紛紛議論著,決心動手設計一個作品來,在下屆科技節上大顯身手。趣味無窮的校園科技節在一片歡聲笑語中結束了。我喜歡科技節,因為它告訴我,「科學研究並不僅僅只是科學家的事。」願我們的校園永遠充滿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氣息。
⑷ 愛情公寓5中的諸葛大力扮演者成果會火嗎
我覺得會火的,因為《愛情公寓》這個電視劇本身就是一個爆款,凡是在這個電視劇裡面飾演過的明星都火了,成果本身也是一個好演員,長相有自己的特點,一定火的。
所以,本身很優秀的成果,再加上《愛情公寓》的火爆,一定會讓成果很火。
⑸ <成就愛>讀後感
[<成就愛>讀後感]
<成就愛>這本書是一位名叫」果子」的37歲乳腺癌病人從患病到離開近三年的生命見證,讀後感。今天剛讀到50頁,邊看邊想,想到的某些東西,記錄於此。
人們都太容易遺忘死亡。就猶如,從來只有少部分人會意識到黑洞的存在,會思索進入黑洞後到底什麼樣。健康與疾病是人生的兩個國度,在健康的世界裡,因為感受不到死亡的恐懼,便常常遺忘它,覺得健康像是永恆的存在。這個咋呼的世界給予大家的鮮艷刺激太多,形影不離的只能得到習慣性忽略,家人如此,健康也如此。
很多人都說,死有什麼可怕的,不過兩眼一閉罷了。還有人尋死,說是如此便能擺脫煩惱、憂愁,得到最終的解脫。其實,他們只是沒有體會到死亡的恐懼與痛苦,就先懦弱的繳械投降了。那種恐懼深入骨髓,沒有任何具象的事物,但遠遠超過恐怖片僅靠圖像與音效獲得的恐怖體驗。沒有抗衡的能力,沒有選擇的權利,只能等待死亡漸漸吞沒四肢百骸,痛感逐漸彌漫浸潤全身,疾病肆意擺布著病人的體位,卧著躺著側著,最後連哼哼都覺得痛不欲生。那痛苦連旁觀者都不忍視及,這可能也是自己拚命逃離直面病人第一線的一個原因。
所以,即使將來工作或者生存壓力重如泰山,我都不要忘了自己,自己的健康、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家人,都要好好的關心與愛護,要好好的生活,好好睡覺,好好吃飯,堅持鍛煉,善待自己,讀後感《讀後感》。什麼都比不上我自己的健康身體。
—————————————————————————————————————————————————
摘錄部分段落及筆記:
每個降臨世間的人都擁有雙重公民身份,其一屬於健康王國,另一則屬於疾病王國。盡管我們都只樂於使用健康王國的護照,但或遲或早、至少會有那麼一段世間,我們每個人都被迫承認我們也是另一個王國的公民。——蘇珊.桑塔格
從那一刻開始,我就進入另一個世界了。那個世界叫做「疾病」,我已經進入了,但人還在門口徘徊,以為可以選擇歸路。其實我已經無路可退了。——果子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總會覺得,偶爾生病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其實我們已經慢慢朝著另一個世界靠近了,而且不可逆不可退不可歸。)
其實,我知道,我的月薪確實相對比家鄉的親朋們高,也許高得還不止一點點。我這個貌似在拚命掙錢的人,其實只是生活工作節奏更快,壓力更大而已。因為消費高,也因為要保持一定的生活質量,我幾乎很難存得住錢。生活並沒有因我努力工作而變得富足,如果明天是去工作能力,就是赤貧。這種沒有安全感得日子,難免常常被他們憐憫。——果子
(保持一定的生活質量?舒服安逸,在許多人的價值觀里,並不意味著好。豐富而多彩的生活,難道就是無來由地恐懼穩定生活的平淡與束縛,而製造一種不肯妥協的綳緊的累的生活常態?)
剛坐上輪椅時,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豈非把人的特點搞丟了?便覺得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瘡,一連數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著,才看見端坐的日子其實多麼晴朗。後來又患「尿毒症」,經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懷念往日時光。終於醒悟: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史鐵生
〔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⑹ 昨晚和女友分手了,今晚聊了一會,聊著 聊著 我就對她說 我來照顧你一輩子,她回消息說 怎
這跟她喜不喜歡你沒啥關系,主要就是可能自以為的把分手意願推到你身上,她是被分手者
⑺ 老舍先生養花的心情是什麼成果和意義又是什麼
《養花》這篇課文,詳細記敘了老舍爺爺在養花勞動中的苦與樂,充分表達了老舍爺爺對勞動的熱愛.讀了這篇文章,我對勞動中的酸甜苦辣有了深刻的體會.「要是天氣突變,就得全家動員,搶救花草,腰酸腿疼,熱汗直流也不在乎.」勞動中要是沒有苦,又怎麼會有甜呢?世間沒有不勞動就獲得的快樂,也沒有可以不吃苦的勞動.老舍爺爺的經歷不正是一個有力的證明嗎?勞動先苦後甜,我寫作文不也要絞盡腦汁、冥思苦想嗎?吃完了苦,看到自己滿意的作文,心裡是多麼甜呀!「多得些知識並不是壞事.」說得多好啊!不過,要獲取知識,如果不付出勞動,不嘗盡酸苦,怎麼能行?又怎會取得快樂和甘甜?吃不得苦的人,永遠無法邀游知識的海洋.我以往學習,吃不得苦,想學好功課,卻又改不掉貪玩貪睡的毛病.經過老師和父母的教育,我終於明白了「學習應當吃苦耐勞」的道理.現在,我放棄了過多的玩耍,抓緊時間努力學習,掌握了更多、更扎實的知識,終於嘗到了學習的甜頭.「不勞動,連棵花也養不活,這難道不是真理嗎?」多麼富有哲理的話呀!老舍爺爺不但說明了勞動的重要性,還揭示了為人做事的真理.這句話將永遠是我的座右銘:只有勞動,才能創造出美好的生活.試問,不勞動又哪來什麼作為呢?我不禁想起了自己製作飛機模型的情景:酷暑,太陽火辣辣的,熱氣的人,蚊子「大軍」更是令人煩惱不堪,但我還是專心致志地拼裝,拼裝相當困難,勁兒使大了,零件往兩邊滑;勁兒用小了,又粘不牢.塗膠均勻也很難做到.第一次失敗了,我毫不泄氣,再來第二次.我把膠水均勻地抹上去,使勁地握在手心裡,毫不放鬆.一秒鍾、兩秒鍾……一分鍾、兩分鍾……我的手心裡積滿了汗水.手又酸又痛,我堅持不懈地擠壓著,連零件的銳角劃破了手也不在乎.終於,一架精緻的小飛機模型在我的手中誕生了.我愉快地想:雖吃了些苦,值得!讀了《養花》這篇課文,我深深認識到了勞動的真正含義:在嘗盡了苦、辣、酸、咸之後,才會有不盡的甘甜.我一定永遠熱愛勞動!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⑻ 珍惜勞動成果的故事
今天就是生命-----是惟一你能確知的生命。
• 尊重生命,完全尊重生命。
• 人生就像奕棋,一步失誤,全盤皆輸。
• 人生有兩出悲劇:一是萬念俱灰,另一是躊躇滿志。
• 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進程中的伴隨物,也是心理健康的
• 我的一生始終保持著這樣一個信念生命的意義在於付出,在於給予,而不是接受.
• 生命不可能有兩次,但是許多人連一次也不善於度過。
• 了解生命而且熱愛生命的人是幸福的。
• 我總覺得,生命本身應該有一種意義,我們絕不是白白來一場的。
• 魚生於水,死於水;草木生於土,死於土;人生於道,死於道。
• 得其志,雖死猶生,不得其志,雖生猶死。
• 本來,生命只有一次,對於誰都是寶貴的。
• 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
• 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他的急流與奔向前去的時候,才美麗,才有意義。
• 動則生,靜則樂。
• 生命的路是進步的,總是沿著無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麼都阻止他不得。
• 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 沒有人永遠活著,沒有東西可以經久。
• 生命,只要你充分利用,它便是長久的。
•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
•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 應該笑著面對生活,不管一切如何。
• 對人說不,生命是一切寶物中最高的東西。
• 生命的用途並不在長短而在我們怎樣利用它。許多人活的日子並不多,卻活了很長
⑼ 人民日報評愛國者達叔永遠都是主角,如何評價吳孟達的藝術成就
連人民日報都評愛國者達叔永遠都是主角,由此可以看出吳孟達的藝術成就是非常的高的,我們都知道吳孟達是一個非常著名的影星,盡管說他和其他人不一樣,不是以主角出道的,但是他的配角真的可以說是黃金配角。
三、希望他在天堂能夠過得更好一點
靠配角的戲份成為了每個觀眾無可替代的黃金配角,一個小小的配角在他的心中就是主角,以自己獨特的眼光給我們帶來了非常多精彩的表演,也用自己的敬業精神給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吳孟達,我們看到他的付出也可以回憶到我們的工作當中來,我們在日常工作。學習的時候也一定要努力學習,把一件小事做好,就是一個非常偉大的事,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人,看似憨憨的吳孟達,其實眼裡都是戲,我們也希望他在天堂能夠過得更好一點。
⑽ 韓曉華的主要成果
音樂全息論的提出和全息音樂體系的建立。
全息音樂簡介:
全息音樂是由青年古箏家韓曉華在潛心研究人類音樂史、東西方音樂比較研究尤其是古琴古箏等中國傳統音樂的長期廣泛而深入的實踐中,在東方全息哲學的啟發下,在音樂全息律的基礎上提出的嶄新音樂理論體系。體系由以下部分組成:
1,音樂的本質是聲音信息時空有序化的排列;
2,音樂是生命體的再現;
3,音樂與宇宙之間具有同質、同構、同序、同運的全息對應關系;
4,人類的音樂從最簡單到最復雜具有同源性特徵;
5,音樂任意小部分都呈現細胞樣特徵,是整個人類音樂史的縮影和重現;
6,音樂內部的頻率、節奏、速度、音高等與宇宙全息;
7,音樂世界與色彩世界、味覺世界、觸覺世界、精神世界全息;
8,音樂與人類基因序列具有全息對應關系;
9,任意地域性的音樂因為其全息性而呈逐漸演變可互相轉譯的特徵;
10,音樂的全息現象也同時表現為環境共振(植物共振、動物共振、礦物共振、光共振)、基因共振、細胞共振、經絡共振、神經共振、生物共振等諸特徵,為音樂審美、音樂通感研究、音樂養生、音樂治療、音樂潛能開發提供了理論基礎。
全息音樂具有深遠的開發價值和廣闊的應用前景。專著《音樂全息論》正在出版中……
韓曉華紮根江門,力圖把古琴古箏藝術發揚光大。
走進位於市文化館二樓的華廈大音琴箏學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懸掛在大廳主牆上巨大的「竹簡」,上有《禮記·樂記》中關於音樂的論述:大樂必易,大禮必簡,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紅燈籠、木琴案,古樂悠悠,茶香裊裊,這里就是市著名青年古琴古箏家韓曉華十年如一日堅守著自己理想的地方。
韓曉華,廣東省古琴研究會理事,國際古箏比賽青年組冠軍,華廈大音琴箏學苑苑長,曾先後多次受文化部派遣到美國、韓國、日本、奧地利等20多個國家進行出訪和慰問華僑的演出。其突出成就被載入《當代華人》、《藝術中國》、《中國時代創新先鋒人物》、《中國箏家走世界》、《和諧與發展》等著作。
十年一箏精益求精
韓曉華出生於遼寧建平,如今她已深深紮根於傳統文化的熱土和嶺南精神的沃壤——江門。
2000年,對優秀民族文化熱愛的她來到江門。對於當初到江門創業的艱辛,韓曉華說得那麼平常又輕描淡寫。她至今還清楚記得,當時了解古箏的人不多,竟然有人問她:「古箏是不是風箏的一種?」這句既好笑又令人難過的問話,非但沒有令韓曉華動搖,反而更堅定了她立足在這個城市傳播古箏文化的決心。
2001年3月在江門成功創辦的「王天一古箏教學中心」現已更名為「華廈大音琴箏學苑」,學苑聲名遠播,桃李滿天下,學員累計達數千人,其中包括美國、日本、荷蘭等國家的外籍學員。學苑為專業院校輸送了一批又一批優秀學員,多次成功組織優秀學員出國訪問演出。學苑以雄厚的實力、精益求精的品質打造了江門古琴古箏第一品牌。
古琴復興任重道遠
如果說韓曉華是江門古箏的拓荒者,並對江門文化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的話,那麼對陳白沙與嶺南古琴的關系,對嶺南古琴技術性、藝術性及思想性的綜合研究,以及對江門古琴的復興與發展,則是江門賦予她新的使命。
「2008年11月29日、30日這兩天,是我永遠不會忘記的日子。」韓曉華說,嶺南古琴研究會舉辦的「琴心尋根」活動於這兩天來到陳白沙紀念館尋根,這時她才得知陳白沙是嶺南古琴第一人,江門是嶺南古琴的發源地。「當我聽到這個結論後,陷入深深的沉思,一種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油然而生,作為江門的文藝工作者,我能做些什麼?我該怎樣做?我的心情再也無法平靜,百感交集,整夜未眠。」
「第二天,我在陳白沙紀念館呆了整整一天,我把陳白沙的資料讀了一遍又一遍。一代偉人獨立自強、務實創新、開拓進取的光輝人格和崇高精神深深感染著我,我想這也正是嶺南古琴剛健、明快、爽朗風格的源頭,也是嶺南古琴精神的特徵。」韓曉華說。
現在,流傳的古琴曲大多是古曲,同時古琴譜都是傳統的減字譜,異常復雜,給現代古琴的傳承、普及與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如何將古譜轉化為簡譜,讓古琴變得易學,讓古琴傳承的阻力變小?目前,韓曉華正在研究一套將減字譜轉化為簡易譜的系統,並且應用於教學,初見成效。
此外,韓曉華作為副主編的《嶺南古琴》預計今年可出版面世,目前基本組稿完成。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基於多年的古琴古箏教學實踐,又得益於中央音樂學院專業的學術素養,韓曉華已完成自己獨特的音樂理論的系統突破,其獨創的音樂理論將讓教學變得更加科學規范、深入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