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陝西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的辦公室
負責機關政務工作,督促檢查機關工作制度的落實;負責重要會議的組織和會議決定事項的督辦;負責文秘與公文管理、辦公自動化、重要文件的起草、政務公開、機要、保密、檔案、車輛、保衛、值班及接待等工作;負責廳機關作風建設;負責本廳信訪工作。 (省軍隊轉業幹部安置工作小組辦公室)。
擬訂全省軍隊轉業幹部安置、培訓政策和安置計劃;承擔自主擇業軍隊轉業幹部管理服務工作;配合協調轉業幹部隨調家屬工作安置;組織擬訂部分企業軍轉幹部解困和穩定政策;承擔省軍隊轉業幹部安置工作小組的具體工作。 依法組織實施全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監督檢查工作;擬訂全省勞動保障監察工作制度;依法查處和督辦重大勞動保障違法案件;指導全省各級勞動保障監察機構開展勞動保障監察工作;協調勞動者維權工作,組織處理有關突發事件。
省外國專家局(副廳級)
承擔全省引進國外智力工作;負責相關國際交流與合作;管理來陝的外國專家;歸口管理全省出國(境)培訓工作。
1.交流與合作處。
擬訂全省引進國(境)外人才和智力政策和規劃;負責全省引進國外專家項目和引進國外智力成果示範推廣工作;負責編制年度引智計劃,管理引智專項經費;指導各市(區)和省級有關部門開展國外智力引進工作;負責國家和省重點聘請外國專家項目和引智成果推廣項目的組織實施、成果評估推廣;負責全省出國(境)培訓工作的管理。
2.專家管理處。
負責來陝工作外國專家的管理;負責全省留學回國人員的管理;協調指導全省留學人員創業園工作;管理省留學人員聯誼會;負責來陝外國專家的統計和表彰工作;負責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外事接待工作。
機關黨委按照黨章有關規定設置,負責機關及所屬事業單位黨群工作。
離退休人員服務管理處負責廳及所屬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的服
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機關行政編制176名(不含紀檢監察編制)。其
Ⅱ 陳社育的科研成果
至目前為此,公開發表論文40餘篇,出版專著(包括參編)8部,鑒定成果7項,其中有5篇論文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2項研究成果獲江蘇省人民政府頒發的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獎三等獎,1項研究成果獲首屆中國《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特別徵文二等獎。主要著作有《教育實驗方法》、《江蘇省錄用公務員部分面試結果研究報告》、《大學生職業心理輔導》、《行政職業能力傾向測驗》、《大學生核心就業力的培養》,《政府目標管理核心技術運用調研報告》、《江蘇省農村基層人才隊伍建設情況調查報告》、《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寧夏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兩條腿》、《蘇南精神對西部發展的啟迪》、《吳忠市農業產業化經營體制建設專題調研報告》、《吳忠市依法行政工作專題調研報告》等。多項研究成果被國家人事部、江蘇省人事廳、寧夏回族自治區組織部、寧夏吳忠市人民政府所採用。
Ⅲ 濟南社保的機構組成
濟南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
一、主要職責
(一)貫徹執行國家和省有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規章;起草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地方性法規、規章草案。
(二)擬訂全市人才發展中長期規劃及人力資源流動政策;會同有關部門協調落實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規定;建立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促進人力資源合理流動和有效配置。
(三)負責促進就業工作。擬訂統籌城鄉就業發展規劃和政策,健全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立完善職業資格制度、就業援助制度和城鄉勞動者職業培訓制度;擬訂全市技工學校及職業培訓機構發展政策;組織實施國家職業分類、職業技能國家標准和行業標准,牽頭擬訂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會同有關部門擬訂高技能人才培養和激勵政策並組織實施。
(四)統籌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擬訂城鄉社會保險及其補充保險政策和標准並組織實施;會同有關部門擬訂社會保險及其補充保險基金管理和監督制度;擬訂全市社會保險基金籌集、收繳、支付、管理、運用的政策和辦法;編報全市社會保險基金預決算建議草案;擬訂社會保險社會化管理服務事業發展規劃並組織實施;貫徹執行國家有關工傷病殘鑒定政策和標准,組織實施勞動能力鑒定工作。
(五)負責就業、失業、社會保險基金預測預警和信息引導;擬訂應對預案,實施預防、調節和控制,保持就業形勢穩定和社會保險基金總體收支平衡。
(六)負責推行全市機關、事業單位的工資制度改革,會同有關部門擬訂全市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工資收入分配政策,建立健全機關企事業單位人員工資正常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擬訂機關企事業單位人員福利和離退休政策並組織實施;宏觀調控全市企業職工工資水平及工資標准。
(七)指導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擬訂事業單位人員和機關工勤人員管理政策;制定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和繼續教育政策並組織實施;牽頭推進深化職稱制度改革工作;健全落實博士後管理制度;按照管理許可權,負責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規劃及選拔、培養、引進工作。
(八)綜合管理全市引進國外智力、赴國(境)外培訓和國際人才交流工作。擬訂全市引進國外智力規劃、政策和管理辦法;編報引進國外智力專項經費預算並監督實施;擬訂吸引國(境)外專家、留學人員來我市工作或定居政策並組織實施;承辦非教育系統公派留學工作;組織協調與港澳台專家交流事宜;指導全市引進國外智力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指導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方面的對外交流工作。
(九)負責全市軍隊轉業幹部的接收安置工作,協調、指導軍隊轉業幹部上崗前的培訓工作;指導全市自主擇業軍隊轉業幹部管理服務工作;會同有關部門下達城鎮退役士兵安置計劃。
(十)負責全市行政機關公務員綜合管理;擬訂有關人員調配政策和援建地區、重點建設項目人員安置政策;會同有關部門組織落實國家和省榮譽制度,擬訂政府獎勵制度並組織實施。
(十一)指導全市農村富餘勞動力開發就業和跨地區有序流動;會同有關部門擬訂農民工工作規劃和政策並組織實施;協調解決重點難點問題,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
(十二)統籌擬訂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製度和勞動關系政策,完善勞動關系協調機制;擬訂消除非法使用童工政策和女工、未成年工的特殊勞動保護政策;組織實施勞動用工備案和集體合同的審查工作;負責企業政策性人員的安置和調配工作;擬訂改制企業勞動關系調整的基本規則,指導改制企業完善職工安置方案,審核企業改制涉及的勞動保障等事項;組織實施勞動監察,協調勞動者維權工作,依法查處違法案件。
(十三)承辦市委、市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二、內設機構
(一)辦公室
組織協調局機關日常工作;負責局機關文電、會務、機要、檔案、安全、保密、督查、維護穩定、應急管理、後勤服務等工作;負責政府信息公開和市政府市民服務熱線辦公室轉辦事項的辦理工作;推進電子政務及信息化建設工作;負責相關人大代表建議、政協委員提案的辦理工作。
(二)政策法規處
起草相關地方性法規、規章草案;負責相關規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審核工作;承辦相關行政復議和行政應訴工作;負責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的普及和咨詢工作。
(三)組織人事處
負責局機關和直屬單位、市公務員局的組織人事管理、機構編制工作;組織指導本系統的教育培訓工作。
(四)發展規劃處
擬訂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規劃和政策,並組織實施和監督檢查;負責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政策及中長期發展規劃的綜合調研工作;編制管理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年度增人計劃;負責相關統計管理工作;負責局機關綜合性文稿起草工作;負責新聞宣傳和信息工作。
(五)財務審計處
編制部門預決算;負責局機關及直屬單位財務、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工作;負責國際援貸款等項目資金管理工作。
(六)就業促進處(掛高校畢業生就業處牌子)
擬訂就業規劃、年度計劃和有關政策並組織實施;擬訂勞動者平等就業、勞動力轉移就業和跨地區有序流動政策,健全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指導和規范公共就業服務信息管理;擬訂專項就業資金使用管理辦法;擬訂農民工工作規劃和政策並監督實施,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擬訂就業援助和特殊群體就業政策;擬訂國(境)外人員(不含專家)來我市就業管理政策。
牽頭擬訂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指導全市大中專畢業生、畢業研究生就業工作,編制非師范類大中專畢業生、畢業研究生的就業計劃並組織實施。
(七)人力資源市場管理處
擬訂人力資源市場發展規劃和政策;負責全市人力資源市場的監督工作;擬訂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管理制度;承辦人才(職業)中介機構的行政許可工作,並對其進行指導、監督。
(八)市軍官轉業安置辦公室
貫徹落實國家和省有關軍隊轉業幹部安置工作的政策、規定,擬訂全市軍隊轉業幹部安置辦法;編制全市軍隊轉業幹部的安置計劃並協調落實;負責協調軍隊轉業幹部隨遷隨調家屬子女的安置工作;負責協調、指導軍隊轉業幹部的培訓;指導自主擇業軍隊轉業幹部的管理服務工作。
(九)職業能力建設處
擬訂全市城鄉勞動者職業培訓規劃、政策;擬訂高技能人才培養、選拔和激勵政策並組織實施;擬訂全市技工學校及職業培訓機構發展規劃、政策並組織實施;指導全市技工學校教學管理和招生就業工作;組織實施國家職業分類、職業技能國家標准和行業標准;擬訂全市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人技術等級、職業技能考核鑒定的政策、辦法並監督實施;擬訂全市職業技能競賽辦法、規定並組織實施;審查認定職業技能考核鑒定機構和民辦職業培訓學校資格,並對其實行監督管理。
(十)專業技術人員管理處
擬訂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和繼續教育政策並組織實施;負責深化職稱制度改革工作;按照管理許可權,擬訂專業技術職務資格的申報、評審、考核認定、考試政策規定並組織實施;牽頭負責事業單位崗位設置方案的核准工作;擬訂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競聘政策並組織實施;負責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的管理服務工作;負責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規劃、選拔、培養和引進工作。
(十一)事業單位人事管理處
指導全市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和人事管理工作;按照管理許可權,擬訂事業單位管理人員、工勤人員及機關工勤人員競聘政策並組織實施;參與事業單位崗位設置方案核准工作;擬訂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考核、獎懲等政策並組織實施;擬訂全市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工作人員政策,組織實施市屬事業單位及指導縣(市)區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工作;擬訂事業單位招聘國(境)外人員(不含專家)政策;擬訂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調配政策並按規定承辦有關工作人員調配工作;負責援建地區、重點建設項目人員選調派遣及內調人員安置工作;承辦為駐外使領館、商務機構選派工勤服務人員工作;承辦非教育系統公派留學工作。
(十二)勞動關系處
擬訂勞動關系政策;擬訂勞動合同、集體合同制度實施規范;擬訂全市企業職工工資收入分配調控政策和實施辦法,指導和監督國有企業工資總額和企業負責人工資收入分配;擬訂改革改制、關閉破產企業職工權益保障政策並組織實施;完善企業職工離退休政策;擬訂最低工資標准並組織落實;指導勞動標准制定工作;健全協調勞動關系三方制度;擬訂消除非法使用童工政策和女工、未成年工的特殊勞動保護政策並監督實施;參與有關企業勞動模範推薦評選工作;負責編制城鎮退役士兵政策性安置計劃;負責辦理企業政策性人員的安置和調配工作。
(十三)工資福利處
綜合管理全市機關、事業單位工資福利工作。擬訂全市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工資收入分配、福利意見並組織實施;貫徹落實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離退休政策;管理市屬事業單位工資總額;負責市直機關、事業單位工資統一發放的審核工作;會同有關部門擬訂貫徹落實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參加工作時間的確定及工齡計算的規定;參與指導協調機關、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的管理服務工作。
(十四)養老保險處(掛失業保險處牌子)
擬訂全市機關企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及其補充養老保險政策;擬訂基本養老保險費率和費基及養老保險費征繳政策;擬訂基本養老金領取條件、基本養老保險待遇項目和給付標准;擬訂基本養老保險費用社會統籌、個人賬戶管理政策;擬訂養老保險社會化管理服務事業發展規劃並組織實施;負責企業職工退休審批工作的管理和監督檢查;擬訂城鎮居民養老保險政策、規劃和標准;擬訂養老保險基金管理政策、辦法和預測預警制度。
擬訂全市失業保險規劃、政策和標准;擬訂失業人員登記管理辦法及其疾病、生育、死亡的有關待遇政策;建立失業預測預警制度;擬訂預防、調節和控制較大規模
(十五)醫療保險處
擬訂全市醫療、生育保險的規劃和政策;擬訂基本醫療保險和生育保險的葯品目錄、診療項目、醫療服務設施的支付標准;擬訂定點醫療機構、零售葯店的資格標准、管理辦法及費用結算辦法,負責定點醫療機構、零售葯店的資格確認;擬訂補充醫療保險、大額醫療救助金的政策和管理辦法;負責市級公費醫療的政策擬訂、管理和監督檢查;負責全市醫療、生育保險政策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
(十六)工傷保險處
擬訂全市工傷保險規劃、政策;負責對工傷保險基金的收繳、支付、管理工作進行監督;指導工傷保險經辦機構確定工傷保險費率;完善工傷預防和工傷康復政策;擬訂勞動能力鑒定辦法並組織實施;組織擬訂定點工傷醫療機構、工傷康復機構、殘疾輔助器具安裝機構的資格標准;負責工傷認定工作;指導縣(市)區及企業的工傷保險工作。
(十七)農村社會保險處
擬訂全市農村養老保險規劃、政策和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政策並組織實施;擬訂征地方案中有關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措施的審核辦法並監督實施;指導縣(市)區制定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實施方案;指導監督農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的業務工作。
(十八)社會保險基金監督處
負責編報全市社會保險基金預決算建議草案;參與擬訂社會保障資金(基金)財務管理制度;擬訂全市社會保險及其補充保險基金監督制度並組織實施;依法監督社會保險及其補充保險基金征繳、支付、管理和運營;監督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及社會保險基金使用單位執行社會保險政策情況;組織建立並管理社會保險基金監督舉報系統,受理投訴舉報,組織查處基金管理的重大案件。
(十九)調解仲裁管理處
擬訂全市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政策並組織實施;指導監督全市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工作;指導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建設;指導開展勞動、人事爭議預防工作;依法組織協調處理勞動、人事爭議。
(二十)勞動監察處(掛信訪處牌子)
擬訂全市勞動保障監察制度並組織實施;協調勞動者維權工作,組織處理有關突發事件;監督檢查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的執行情況,依法行使勞動監督檢查及行政處罰權;指導全市勞動監察工作。
負責接待、辦理相關群眾來信來訪和上級有關轉辦信訪件及信息的反饋;負責本系統社會穩定、應急管理和風險評估的組織協調管理工作;組織指導協調縣(市)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信訪工作。
市外國專家局(副局級)
擬訂全市引進國外智力政策和規劃並組織實施;擬訂留學回國人員來我市工作政策並指導實施;擬訂全市出國(境)培訓管理辦法、年度計劃並組織實施;擬訂外國專家來我市工作管理辦法並組織實施;負責引進國外智力項目及經費預算的管理,並對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負責引智成果的評估、推廣和引智示範基地管理工作;負責有關出國(境)培訓工作的監督檢查;負責外國專家表彰獎勵工作;承辦外國專家來華工作許可、外國專家證及聘請外國專家單位資格認可的管理事項;綜合協調全市引進國外智力的貫徹實施,承辦國際交流與合作相關事項;組織協調與港澳台專家交流事宜;指導本市國際人才交流協會工作。
Ⅳ 什麼是引智項目
引智項目即引進國外技術、管理人才項目,指項目單位通過聘請國外專家到單位從事短期或長期工作,解決本單位管理和技術方面難題的一種有效形式。它可以使項目單位花較少的成本,直接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的技術成果和管理經驗,為本單位技術與管理工作攻堅克難服務。它既省時、省力,又成本低、見效快。
Ⅳ 楊凌農高會特色專題展都有啥
從楊凌農高會組委會幫您打探到29個特色專題展的參觀攻略,僅供市民參觀使用。
1、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農業專題展:設在A館二樓。主要以一帶一路國家為主線,參展項目以農業科技合作交流與本國特色產品展示為主體。
2、荷蘭國家農業產品及成果展:設在A館二樓。主要展示荷蘭園藝自動化控制系統及深加工生產線等內容。
3、馬鈴薯主糧化專題展:設在A館長廊吧。主要展示世界馬鈴薯最新科研進展、陝西馬鈴薯產業發展、新品種和主食化產品。
4、新絲綢之路創新品牌行動國家農業科技示範園區聯展:A館一樓。展示18個省市自治區的60多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
5、高等學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戰略創新聯盟聯展:A館一樓。主要展示創新中國特色的農業科技「大學推廣模式」和「政產學研用」合作模式等。
6、全國農業標准化20周年成果展:C館二樓西廳。集中展示各地建設示範區品牌等。
7、現代農業引智成果展:A館一樓。展示近年來我國在農業領域引進國外新技術、新品種、新理念取得的最新成果。
8、全國油用牡丹產業專題展:A館一樓。主要展示牡丹深加工系列高新技術產品。
9、現代特色園藝展:C館一樓。展示果業和陝西茶產業。
10、現代農作物種業專題展:B館東廳。主要展示新審定的、申請保護的植物新品種等。
11、設施農業專題展:B館中廳。主要展示溫室大棚、節水灌溉、殺蟲燈等。
12、農資專題展:B館西廳。主要展示新型肥料、農葯、植保器械等。
13、果袋機械專題展:B館廣場。主要展示果袋機、選果機等。
14、畜牧業專題展:B館西廳。主要展示養殖、畜禽良種、飼料、獸葯、牧草以及畜禽飼養設備等。
15、《農業科技報》放心農資一條街專題展:B館西廳。主要展示國內知名農資肥料企業等。
16、陝西供銷名優新特農產品展:C館一樓。主要以陝西省供銷社系統企業農產品為主。
17、陝西省水利新技術展:C館一樓。集中展示「十二五」期間重大水利工程建設成就。
18、陝西鄉村旅遊展:C館一樓。展示近年來陝西鄉村旅遊發展的新成就、新亮點。
19、全國科普惠農展:B館中廳。集中展示陝西省各地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近5年獲得的成就。
20、農業科普圖書展:B館中廳。集中展示16家出版社的農業圖書、種植、養殖等。
21、婦女手工藝品展:C館一樓。主要展示我省關中、陝北、陝南有地域特色的十多類婦女手工藝品。
22、楊凌特色產業專題展:C館二樓南廳。展示農業電商發展、大學生創新創業等示範發展最新成就。
23、農業機械展:D區。主要展示農業機械、工程機械、國家農機購置補貼產品展。
24、苗木專題展:F區。主要展示果樹苗、綠化苗、花卉等各類新品種。
25、兔產業專題展:H區。展示活兔、籠具、器械、飼料及兔肉、皮、毛製品等。
26、2015絲綢之路經濟帶食用菌產業專題展。展示食用菌新技術新產品。
27、西部林果展:H區(政務大廈東停車場)。展示林果種植加工、生產資料、加工設備等。
28、日本盆景專題展:E區4號館。介紹日本盆景藝術發展的歷史、製作過程等。
29、金融服務現代農業專題展:B館西輔房。展示「金融機構服務三農及現代農業展」。
Ⅵ 111
「111 計劃」,指從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學及研究機構的優勢學科隊伍中,引進、匯聚1000餘名海外學術大師、學術骨幹,配備一批國內優秀的科研骨幹,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隊伍,建設100個左右世界一流的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努力創造具有國際影響的科技成果,提升學科的國際競爭力,提高高等學校的整體水平和國際地位。項目遴選范圍為已進入國家「985工程」建設的高等學校和部分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的高等學校。
[編輯本段]111計劃簡介
為在我國高等學校中建設一批世界一流大學,推進高等學校人才強校戰略的實施,引導高等學校瞄準國際前沿,圍繞國家重點科研領域和重點學科發展方向,依託高等學校具有國際前沿水平或國家重點發展的創新領域的研究基地,引進、匯聚和培養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學術帶頭人及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優秀學術骨幹,形成優秀創新團隊,帶動高等學校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和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促進我國前沿學科和新興學科的發展,提升我國高校在世界范圍的學術地位和競爭實力,提高我國的科技創新水平,教育部、國家外國專家局決定聯合實施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簡稱「111計劃」)。
[編輯本段]實施
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的實施,將在高等學校建設一批人才高地,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保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重要的科技貢獻。
[編輯本段]「十一五」規劃
教育部 國家外國專家局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十一五」規劃 (2006-2010) 為深入貫徹落實十六大精神,抓住我國政治和經濟實力迅速提高的歷史機遇,推進我國高等學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教育部、國家外國專家局決定聯合實施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 (以下簡稱「111計劃」)。
[編輯本段]111計劃手段
「111計劃」以建設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為手段,加大成建制引進海外人才的力度,進一步提升高等學校引進國外智力的層次,促進引進海外人才與國內科研骨乾的融合,開展高水平的合作研究和學術交流,共同培養博士研究生,在高等學校匯聚一批世界一流人才,率先建立起一批具有原始性創新能力的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全面提升高等學校科技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實力。
[編輯本段]111計劃章程
一、「111計劃」「十一五」規劃的總體目標
瞄準國際學科發展前沿,圍繞國家目標,結合高等學校具有國際前沿水平或國家重點發展的學科領域,以國家重點學科為基礎,以國家、省、部級重點科研基地為平台,從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學及研究機構的優勢學科隊伍中,引進、匯聚1000餘名海外學術大師、學術骨幹,配備一批國內優秀的科研骨幹,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隊伍,建設100個左右世界一流的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努力創造具有國際影響的科技成果,提升學科的國際競爭力,提高高等學校的整體水平和國際地位。
二、「111計劃」建設原則
按照「分步實施,動態調整,滾動支持」的原則進行: 1.分步實施:「111計劃」是項目、人才、基地三位一體緊密結合的計劃,創新引智基地的布局採取分批的方式,積極穩妥地推進。 第一批:2006年度設立25個左右創新引智基地,遴選范圍為已進入國家「985工程」的高等學校。 第二批:2007年度設立40個左右創新引智基地,遴選范圍為進入國家「985工程」、「211工程」的高等學校。 第三批:2008年度設立35個左右創新引智基地,遴選范圍為進入國家「985工程」、「211工程」的高等學校及部分有國家重點學科的高等學校。 2.動態調整:2006—2008年「111計劃」布局工作完成後,工作重心由基地的選擇過渡到水平的提升。創新引智基地將實行「總量控制,優勝劣汰,動態調整」的管理機制。對已設立的創新引智基地運行2年後進行中期評估,評估結果作為動態調整的重要依據。 3.滾動支持:對創新引智基地的支持將採取分階段滾動資助的辦法。根據中期評估結果對合作成效好、水平提升快、協調組織得力的創新引智基地將加大支持力度;在資助期結束後對工作特別優秀的,將適當給予獎勵。
三、創新引智基地遴選基本條件
1.創新引智基地遴選范圍以「985工程」、「211工程」高等學校為先導,逐步擴展到有國家重點學科的高等學校。 2.擬申報的創新引智基地應結合本校學科發展,以國家重點學科為基礎,以國家、省、部級重點科研基地為平台,具有廣泛深厚的國際合作研究基礎,且有一定面積的研究場所和一定規模的研究實驗條件。 3.創新引智基地人員構成: (1)聘請不少於10名海外人才,其中包括:不少於1名學術大師,不少於3名學術骨幹,不少於6名來華短期學術交流學術骨幹; (2)配備不少於10名國內科研骨幹。 4.創新引智基地人員應具備的條件: (1)海外人才應在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學或研究機構任職,且與本校有良好的相應合作研究基礎。 (2)海外人才所屬學科領域包括基礎科學、技術與工程、管理等。 (3)海外人才應具有外國國籍或所在國家永久居留權,對中國懷有深厚感情,品德高尚,治學嚴謹,富於合作精神。學術大師年齡一般不超過70歲,學術骨幹年齡一般不超過50歲。 (4)學術大師應為國際著名教授或同領域公認的知名學者,學術造詣高深,學術水平在國際同領域處於領先地位,取得過國際公認的重要成就。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眼光,能夠把握國際科學發展的趨勢,引領本學科保持或趕超國際領先水平,匯聚國際上本學科的學術骨幹,提出對學科或國民經濟發展有重大影響的研究課題。 (5)學術骨幹應具有所在國副教授以上或其他同等職位,擁有創新性思維,與學術大師有合作基礎,在所屬領域取得過同行公認的創新性成果。 (6)國內工作時間:學術大師每人每年不少於1個月;學術骨幹每人每年不少於3個月,一般應有一名學術骨幹留在基地工作;每年來華短期學術交流的學術骨幹不少於6人次,時間不限。 (7)國內科研骨幹應具有博士學位,5年以上科研工作經歷,年齡一般不超過50歲。
四、「111計劃」實施與管理
1.教育部、國家外國專家局共同制定「111計劃」整體規劃和年度實施方案。 2.「111計劃」以項目形式實施,每年第二季度根據本規劃發布下一年度實施方案,採取「統籌規劃、限額申報、專家評審、擇優建設、動態管理」的原則。 3.教育部、國家外國專家局聯合成立「111計劃」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管理辦公室。領導小組由各主管部門部級領導和相關司級領導組成,負責計劃的宏觀指導和決策;管理辦公室由教育部科技司、國家外專局教科文衛司相關業務處人員組成,負責計劃的具體實施。 4.高等學校是創新引智基地建設的依託單位,應成立由校級領導牽頭,科技處、外事處、人事處共同參與的「111計劃」校級管理辦公室,負責制定本校引進海外人才的相應政策,建立有利於創新引智基地發展的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並負責與其相關的協調、實施和管理工作。 5.領導小組聘請國內外知名學者組成專家委員會,作為學術咨詢機構,負責創新引智基地的評審、評估和監督工作。 6.領導小組根據專家委員會評審結果審核確定創新引智基地名單和資助經費。 7.各創新引智基地根據計劃,瞄準學科前沿,自主開展合作研究、學術交流、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選派國內科研骨幹赴國外一流大學或研究機構從事合作研究、積極爭取承擔國內外重大科研任務,提升學科國際競爭力,力爭進入世界一流行列。 8.創新引智基地建設期為5年。運行2年後,由領導小組委託專家委員會對基地的學科發展、人才引進與培養、合作研究進展等進行中期評估。對評估結果好的,給予滾動支持;對明顯未達到計劃要求、難以完成預期目標的,將停止或暫緩資助。在總數不變的原則下,有進有出,吸納符合條件的進入創新引智基地行列。 9.創新引智基地建設期結束後,由領導小組委託專家委員會對基地建設進行綜合驗收,並按一定比例評選出優秀創新引智基地,給予表彰和獎勵。 10.項目執行期間所發表的論文、專著、研究報告、資料、鑒定證書及成果報道等,均須標注「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資助」(Supported by the Programme of Introcing Talents of Discipline to Universities)中英文字樣和項目編號。
五、經費籌措
1.「111計劃」專項經費由國家外國專家局和教育部及高等學校主管部門共同籌措,在年度預算計劃中單列。其中列入「985工程」的高等學校項目經費由國家外國專家局和教育部共同籌措,未列入「985工程」高等學校項目經費由國家外國專家局和高等學校主管部門共同籌措。「十一五」期間,國家外國專家局投入不少於3億元,教育部和其他高等學校主管部門投入不少於3億元。 2.創新引智基地經費,根據引進人才的需要和績效評估結果,分年度報送預算審核撥付。 3.經費主要用途: (1)聘請海外人才的國際旅費、津貼、住房、醫療等開支; (2)開展科學研究所需的科研業務費、實驗材料費、人員費、助研津貼和其他相關費用,原則上不用於購買30萬元以上的大型儀器設備; (3)創新引智基地配備的國內優秀科研骨幹赴國外一流大學、科研機構從事合作研究、短期訪問及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所需費用; (4)其他與創新引智基地相關的費用。 4.「111計劃」專項經費的使用與管理應嚴格執行國家有關財務規章制度規定,並接受財務審計部門的監督檢查。
六、解釋權
本規劃及「111計劃」實施過程中的具體問題由教育部和國家外國專家局負責解釋 "111計劃"高校名單及分配名額 學校名單 分配名額 北京大學 2 清華大學 2 復旦大學 2 南京大學 2 浙江大學 2 上海交通大學2 吉林大學 2 西安交通大學 2 武漢大學 1 華中科技大學 1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1 哈爾濱工業大學 1 北京師范大學 1 山東大學 1 四川大學 1 中國農業大學 1 中南大學 1 天津大學 1 廈門大學 1 大連理工大學 1 重慶大學 1 華南理工大學 1 蘭州大學 1 中國石油大學 2 中國人民大學 1 北京交通大學 1 北京科技大學 1 北京化工大學 1 北京郵電大學 1 北京林業大學 1 北京中醫葯大學 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1 中國傳媒大學 1 中國礦業大學 1 北京理工大學 1 南開大學 1 華北電力大學 1 東北大學 1 東北師范大學 1 東北林業大學 1 哈爾濱工程大學 1 同濟大學 1 華東理工大學 1 東華大學 1 華東師范大學 1 東南大學 1 合肥工業大學 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1 南京理工大學 1 中國礦業大學 1 河海大學 1 江南大學 1 南京農業大學 1 中國葯科大學 1 中國海洋大學 1 武漢理工大學 1 中國地質大學 2 華中農業大學 1 華中師范大學 1 湖南大學 1 中山大學 1 西南大學 1 西南交通大學 1 電子科技大學 1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1 長安大學 1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1 西北工業大學 1 暨南大學 1
Ⅶ 曹福亮的學術成就
先後主持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25項,鑒定和驗收領成果19項,獲科技獎勵15項。其中,作為第一主持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國家林業局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梁希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二等獎1項、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國家精品課程1項;作為主要參加人(排名第五),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國家林業局科技進步二等獎和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項。 序號 獲獎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獎勵部門 獎勵等級 本人排名/總人數 獎勵時間
1 四種南方重要經濟林樹種(銀杏等)良種選育和定向培育關鍵技術研究及推廣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國務院 二等 1/10 2007
2 南方主要造林樹種(銀杏等)抗性機理和培育技術研究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國務院 二等 1/10 2003
3 南方型楊樹速生豐產技術的研究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國務院 三等 5/9 1992
4 南方主要造林樹種耐旱和耐鹽鹼能力的研究 國家林業局科學技術進步獎 國家林業局 二等 1/9 1998
5 銀杏資源高效利用技術 梁希科學技術獎 中國林學會 一等 1/9 2007
6 葉用銀杏規范化栽培技術的示範推廣 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獎 江蘇省政府 二等 1/25 2006
7 銀杏新品種選育、高效優質培育技術研究及推廣 江蘇省科學技術進步獎 江蘇省政府 三等 1/5 2006
8 南方型楊樹速生豐產技術的研究 林業部科學技術進步獎 林業部 二等 5/9 1991
9 南方地區楊樹紙漿和膠合板材優化栽培模式研究 國家林業局科學技術進步獎 國家林業局 二等 5/9 1998
10 海岸帶復合農林業系統構建原理及可持續經營技術的研究 江蘇省科學技術進步獎 江蘇省政府 二等 5/9 2001
11 《森林培育學》 國家精品課程 教育部 1/8 2006
12 《中國銀杏》 華東地區優秀科技圖書獎 華東地區科技出版社優秀科技書評選委員會 一等 1 2003
13 江蘇省有突出的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江蘇省政府 2002
14 國務院特殊經貼 國務院 2005
15 江蘇省青年科技獎 江蘇省科協 1999
16 江蘇省青年科技標兵 序號 項目名稱、起止時間、編號 項目來源與類別 獲得資助金額(萬元) 本人作用 項目進展情況 鑒定驗收結論
1 南方主要造林樹種耐鹽、耐旱指標評價體系研究,1994-1997,94-08-02 林業部重點課題 10 負責 驗收、鑒定 部分研究內容達國際先進水平
2 落羽杉優良種源、家系和無性系引進,1997-2000,97-4-01 國家「948」引進項目 90 負責 驗收、鑒定 部分研究內容達國際先進水平
3 銀杏種植基因庫建立及良種選育,2001-2005,2001-30 國家林業局重點課題 25 負責 驗收、鑒定 整體上達國際先進水平
4 國家級銀杏種質基因庫建立,2000-2003,BL2000057 江蘇省科技廳攻關項目 4 負責 驗收、鑒定 整體上達國際先進水平
5 優質抗逆樹種引進及良種選育,1999-2002,BL1999074 江蘇省科技廳攻關項目 4 負責 驗收 整體上達國內先進水平
6 珍稀觀賞櫻花資源基因庫建立及繁育技術引進,2002-2005,BZ2002048 江蘇省科技廳攻關項目 4 負責 驗收 部分研究內容達國內領先水平
7 銀杏種質資源引進,1999-2001,P99404 江蘇省農業三項工程項目 25 負責 驗收 整體上達國際先進水平
8 海岸帶林農復合經營技術研究與示範,1999-2000 國家「九五」攻關課題 15 子課題負責 驗收 部分研究內容達國際先進水平
9 葉用銀杏與葯用菊花種質資源及其評價研究,2004-2006, 國家科技攻關項目 25 子課題負責 驗收 整體上達國際先進水平
10 銀杏和何首烏資源遺傳分析及葯用新品種選育,2005-2008,BG2004314 江蘇省高新技術項目 25 負責 正在進行
11 江蘇省地道中葯材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2006-2008 江蘇省基礎平台項目 40 專題負責 正在進行
12 水楊酸等誘導子促進銀杏細胞黃酮和萜內酯生物合成,2006-2008 「六大人才高峰」項目 10 負責 正在進行
13 銀杏花用、果用、葉用園新品種推廣示範,2005-2008,2005-17 國家林業局攻關項目 20 負責 正在進行
14 銀杏飼料添加劑加工技術,2004-2007,SX(2004)056 江蘇省農業三項工程項目 15 負責 驗收、鑒定 整體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15 引進落羽杉家系和無性系繁殖技術創新與示範,2004-2008,2003-C04 國家「948」項目 110 負責 正在進行
16 銀杏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實用技術組裝配套集成,2002-2005,SX(2002)077 江蘇省農業三項工程項目 30 負責 驗收、鑒定 整體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17 銀杏新品種區域試驗,2001-2004,2001-30 國家林業局攻關項目 30 負責 驗收、鑒定 整體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18 銀杏優良品種推廣,2003-2005,2003-12-3 國家林業局推廣項目 25 負責 驗收 部分研究內容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19 果用和材用銀杏新品種及繁殖技術推廣,2006-2008,[2006]111號 國家林業局推廣項目 30 負責 正在進行
20 特種工業原料林培育技術,2006-2010,2006BAD18B03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 380 負責 正在進行
21 耐水濕樹種篩選與快繁技術研究,2006-2010,2006BAD03A0105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 70 專題負責 正在進行
22 智利南洋杉引進快繁與示範,2006-2008,Y20060327003 國家林業局引智項目 10 負責 正在進行
23 植物新品種測試指南及已知品種資料庫-銀杏,2006-2008,2006001 國家林業局新品辦項目 10 負責 正在進行
24 優質抗逆苗木新品種種苗產業化,2007-2010 江蘇省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項目 700 技術負責人 正在進行
25 優良綠化苗木品種的引進及繁殖,2003-2006 北京四季青鄉橫向課題 50 負責 完成。
Ⅷ 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的實施管理
⒈ 教育部、國家外國專家局共同制定「111計劃」整體規劃和年度實施方案。
⒉ 「111計劃」以項目形式實施,每年第二季度根據本規劃發布下一年度實施方案,採取「統籌規劃、限額申報、專家評審、擇優建設、動態管理」的原則。
⒊ 教育部、國家外國專家局聯合成立「111計劃」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管理辦公室。領導小組由各主管部門部級領導和相關司級領導組成,負責計劃的宏觀指導和決策;管理辦公室由教育部科技司、國家外專局教科文衛司相關業務處人員組成,負責計劃的具體實施。
⒋ 高等學校是創新引智基地建設的依託單位,應成立由校級領導牽頭,科技處、外事處、人事處共同參與的「111計劃」校級管理辦公室,負責制定本校引進海外人才的相應政策,建立有利於創新引智基地發展的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並負責與其相關的協調、實施和管理工作。
⒌ 領導小組聘請國內外知名學者組成專家委員會,作為學術咨詢機構,負責創新引智基地的評審、評估和監督工作。
⒍ 領導小組根據專家委員會評審結果審核確定創新引智基地名單和資助經費。
7. 各創新引智基地根據計劃,瞄準學科前沿,自主開展合作研究、學術交流、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選派國內科研骨幹赴國外一流大學或研究機構從事合作研究、積極爭取承擔國內外重大科研任務,提升學科國際競爭力,力爭進入世界一流行列。
⒏ 創新引智基地建設期為5年,運行2年後,由領導小組委託專家委員會對基地的學科發展、人才引進與培養、合作研究進展等進行中期評估。對評估結果好的,給予滾動支持;對明顯未達到計劃要求、難以完成預期目標的,將停止或暫緩資助。在總數不變的原則下,有進有出,吸納符合條件的進入創新引智基地行列。
⒐ 創新引智基地建設期結束後,由領導小組委託專家委員會對基地建設進行綜合驗收,並按一定比例評選出優秀創新引智基地,給予表彰和獎勵。
⒑ 項目執行期間所發表的論文、專著、研究報告、資料、鑒定證書及成果報道等,均須標注「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資助」(Supported bytheProgramme of Introcing Talents of Discipline to Universities)中英文字樣和項目編號。
Ⅸ 2015楊凌農高會主要活動有哪些
從楊凌農高會組委會幫您打探到29個特色專題展的參觀攻略,僅供市民參觀使用。
1、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農業專題展:設在A館二樓。主要以一帶一路國家為主線,參展項目以農業科技合作交流與本國特色產品展示為主體。
2、荷蘭國家農業產品及成果展:設在A館二樓。主要展示荷蘭園藝自動化控制系統及深加工生產線等內容。
3、馬鈴薯主糧化專題展:設在A館長廊吧。主要展示世界馬鈴薯最新科研進展、陝西馬鈴薯產業發展、新品種和主食化產品。
4、新絲綢之路創新品牌行動國家農業科技示範園區聯展:A館一樓。展示18個省市自治區的60多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
5、高等學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戰略創新聯盟聯展:A館一樓。主要展示創新中國特色的農業科技「大學推廣模式」和「政產學研用」合作模式等。
6、全國農業標准化20周年成果展:C館二樓西廳。集中展示各地建設示範區品牌等。
7、現代農業引智成果展:A館一樓。展示近年來我國在農業領域引進國外新技術、新品種、新理念取得的最新成果。
8、全國油用牡丹產業專題展:A館一樓。主要展示牡丹深加工系列高新技術產品。
9、現代特色園藝展:C館一樓。展示果業和陝西茶產業。
10、現代農作物種業專題展:B館東廳。主要展示新審定的、申請保護的植物新品種等。
11、設施農業專題展:B館中廳。主要展示溫室大棚、節水灌溉、殺蟲燈等。
12、農資專題展:B館西廳。主要展示新型肥料、農葯、植保器械等。
13、果袋機械專題展:B館廣場。主要展示果袋機、選果機等。
14、畜牧業專題展:B館西廳。主要展示養殖、畜禽良種、飼料、獸葯、牧草以及畜禽飼養設備等。
15、《農業科技報》放心農資一條街專題展:B館西廳。主要展示國內知名農資肥料企業等。
16、陝西供銷名優新特農產品展:C館一樓。主要以陝西省供銷社系統企業農產品為主。
17、陝西省水利新技術展:C館一樓。集中展示「十二五」期間重大水利工程建設成就。
18、陝西鄉村旅遊展:C館一樓。展示近年來陝西鄉村旅遊發展的新成就、新亮點。
19、全國科普惠農展:B館中廳。集中展示陝西省各地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近5年獲得的成就。
20、農業科普圖書展:B館中廳。集中展示16家出版社的農業圖書、種植、養殖等。
21、婦女手工藝品展:C館一樓。主要展示我省關中、陝北、陝南有地域特色的十多類婦女手工藝品。
22、楊凌特色產業專題展:C館二樓南廳。展示農業電商發展、大學生創新創業等示範發展最新成就。
23、農業機械展:D區。主要展示農業機械、工程機械、國家農機購置補貼產品展。
24、苗木專題展:F區。主要展示果樹苗、綠化苗、花卉等各類新品種。
25、兔產業專題展:H區。展示活兔、籠具、器械、飼料及兔肉、皮、毛製品等。
26、2015絲綢之路經濟帶食用菌產業專題展。展示食用菌新技術新產品。
27、西部林果展:H區(政務大廈東停車場)。展示林果種植加工、生產資料、加工設備等。
28、日本盆景專題展:E區4號館。介紹日本盆景藝術發展的歷史、製作過程等。
29、金融服務現代農業專題展:B館西輔房。展示「金融機構服務三農及現代農業展」
Ⅹ 辦理引智項目經費核銷手續需要哪些材料
2、引進專家項目的填寫《引進國外技術、管理人才項目經費支出明細表》,示範推廣項目的填寫《引智示範推廣項目經費支出明細表》 3、經費支出發票或收據 4、引進專家項目的填寫《引進國外技術、管理人才項目執行情況表》,示範推廣項目的填寫《引進國外技術、管理人才成果示範推廣項目執行情況表》(一式兩份並附電子軟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