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成果身世

成果身世

發布時間:2021-06-08 08:59:49

⑴ 歷史上身世曲折卻又有成就的人物事跡

其實樓主所說的屈原應該不算有成就吧,屈原是我們後世人承認的,當時可是死都不得志的說。

蔡文姬——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學家,精於天文數理,既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
可惜東漢末年,社會動盪,蔡文姬被擄到了南匈奴,嫁給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賢王,飽嘗了異族異鄉異俗生活的痛苦,才生兒育女。十二年後,曹操統一北方,想到恩師蔡邕對自己的教誨,用重金贖回了蔡文姬。文姬歸漢後,嫁給了董祀,並留下了動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憤詩》。

司馬遷——李陵出擊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大怒。司馬遷為李陵辯護,得罪了漢武帝,獲罪被捕,被判死刑。後來有人求情改判「腐刑」。成就多了,最著名的就是《史記》了,被尊稱為「史聖」。

是這個格式的吧?上面兩個寫作文什麼的應該夠了吧?還有一些人比如曹雪芹、蒲松齡、唐寅、要離………………太多了,如果還要請追問,打字累死了。

⑵ 求數學家的資料、身世、成就

華羅庚,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10年11月12日生於江蘇金壇,1985年6月12日卒於日本東京。
1924年金壇中學初中畢業,後刻苦自學。1930年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36年赴英國劍橋大學訪問、學習。1938年回國後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6年赴美國,任普林斯頓數學研究所研究員、普林斯頓大學和伊利諾斯大學教授,1950年回國。歷任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應用數學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中國數學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全國數學競賽委員會主任,美國國家科學院國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物理學數學化學部副主任、副院長、主席團成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系主任、副校長,中國科協副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等職。曾任一至六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曾被授予法國南錫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美國伊利諾斯大學榮譽博士學位。主要從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多復變函數論、偏微分方程、高維數值積分等領域的研究與教授工作並取得突出成就。40年代,解決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計這一歷史難題,得到了最佳誤差階估計(此結果在數論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對G.H.哈代與J.E.李特爾伍德關於華林問題及E.賴特關於塔里問題的結果作了重大的改進,至今仍是最佳紀錄。
在代數方面,證明了歷史長久遺留的一維射影幾何的基本定理;給出了體的正規子體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這個結果的一個簡單而直接的證明,被稱為嘉當-布饒爾-華定理。其專著 《堆壘素數論》系統地總結、發展與改進了哈代與李特爾伍德圓法、維諾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計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發表40餘年來其主要結果仍居世界領先地位,先後被譯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為20世紀經典數論著作之一。其專著《多個復變典型域上的調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陣技巧,結合群表示論,具體給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從而給出了柯西與泊松核的表達式。這項工作在調和分析、復分析、微分方程等研究中有著廣泛深入的影響,曾獲中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倡導應用數學與計算機的研製,曾出版《統籌方法平話》、《優選學》等多部著作並在中國推廣應用。與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數論方法應用研究方面獲重要成果,被稱為「華-王方法」。在發展數學教育和科學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發表研究論文200多篇,並有專著和科普性著作數十種。

⑶ 巴赫的身世及成就

巴赫全名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時期的作曲家及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也是巴洛克音樂的集大成者。巴赫被認為是音樂史上最傑出、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和莫扎特、貝多芬齊名。

一、身世

巴赫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今德國中部圖林根州)小城艾森納赫的一個音樂世家,自幼即接受音樂教育,父母亡故後又到奧爾德魯夫和呂訥堡修習學業。

畢業後巴赫先後在阿恩施塔特和米爾豪森擔任管風琴師(1703~1708年),往後巴赫的職涯歷任魏瑪(1708~1717年)與克滕(1717~1723年)的宮廷樂長,以及萊比錫的教堂音樂總監(1723~1750年)。

巴赫一生多產,除了歌劇,幾乎涉獵了當時所有的曲式,包含清唱劇(教會用和世俗用,也包含受難曲與神劇)、經文歌、彌撒曲、聖詠、各式的獨奏曲、組曲、室內樂及協奏曲等等。巴赫將對樂器的體會與各種曲式結合,在超過40年的創作生涯寫出許多高質量的作品。

二、成就

1、巴赫把音樂從以聲樂為主體,發展為以器樂為主體,並使器樂演奏技巧發展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在巴赫以前,音樂以聲樂為主體,難得用樂器作為伴奏,器樂沒有獨立的地位。巴赫充分發揮古鋼琴的演奏技巧,發明了五指並用的彈鍵盤指法。

2、巴赫在作曲上最初應用十二平均率音階。「十二平均率音階」就是把一音階的音程作十二等份,定其一分為半音,二分為全音。這樂理是法國音樂理論家拉摩所倡導的。但它只是一種理論,未曾實行。

3、巴赫是16世紀以來集尼德蘭、義大利和法國音樂之大成的最偉大的作曲家,被尊為「近代音樂之父」。他的作品既具有高度的邏輯性,結構嚴密,又具有內在的哲理性,深刻雋永。由於他具有人道主義的崇高信念和對美好生活不屈不撓的追求,他的音樂往往生氣勃勃,富有人情味。

(3)成果身世擴展閱讀

人物評價

卡拉揚說:「每天清晨第一件事就是聆聽巴赫的音樂,這好似清泉流淌經過心靈的音樂有助於我校正聽力。 如果您是位音樂愛好者的話,不聽巴赫的音樂就好像錯過了整個巴洛克。」

法國音樂評論家保羅·朗杜爾說:「巴赫創作的目的並不是為後代人,甚至也不是為他那個時代的德國,他的抱負沒有越出他那個城市、甚至他那個教堂的范圍。每個星期他都只是在為下一個禮拜天而工作,准備一首新的作品,或修改一首舊的曲子,從未考慮到拿來出版。世上再也沒有一首傑作的構思與實踐像這樣天真純朴了!」

歌德有段對巴赫音樂的評論十分精闢:「就如永恆的和諧自身的對話,就如同上帝創造世界之前,在心中的流動,我好像沒有了耳、更沒有了眼、沒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們,內在自有一股律動,源源而出。」

德國大劇作家、政論家萊辛評價巴赫:「天才即使不是生在極端貧困的階層,也是生在生活非常艱苦的階層里。」

⑷ 袁隆平的事跡以及身世

1、袁隆平,男,漢族,無黨派人士,1930年9月7日生於北京,籍貫江西省德安縣,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2、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

3、2018年9月8日,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獲評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2019年9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國勛章」。

(4)成果身世擴展閱讀:

袁隆平長期從事雜交水稻育種理論研究和制種技術實踐。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三系法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設想並進行科學實驗。1970年,與其助手李必湖和馮克珊在海南發現一株花粉敗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為突破「三系」配套的關鍵。

袁隆平在中國率先開展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在他撰寫的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雜種優勢,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論與研究實踐是對經典遺傳學理論的挑戰,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的傳統觀點,極大地豐富了作物遺傳育種的理論和技術 。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袁隆平

⑸ 張大千的身世

張大千(1899~1983年),四川內江人,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農歷四月初一),他出生在四川省內江縣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灣的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原名張正權,又名爰,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四川省內江市人。傳說其母在其降生之前,夜裡夢一老翁送一小猿入宅,所以在他二十一歲的時候,改名猨,又名爰、季爰。後出家為僧,法號大千,所以世人也稱其為"大千居士"。張大千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無論是繪畫、書法、篆刻、詩詞都無所不通。早期專心研習古人書畫,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後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他的治學方法,值得那些試圖從傳統走向現代的畫家們借鑒。

生平
[編輯本段]

張大千幼時,家貧。曾隨母、姊、兄學畫,打下了繪畫基礎。他祖上曾作過內江知縣,後歸田耕讀,寫詩作畫,過著閑淡的田園生活。傳到張大千已是第十代。其父張忠發,字懷忠,母親名叫曾友貞。張忠發夫婦共生育九男二女,都有很高的文化素養,他的兄弟張正蘭也是現代著名的畫家。在他六歲的時候,他就跟著姐姐、哥哥讀書識字。九歲時在母親和姐姐的教導下,正式開始學習繪畫、書法。他姐姐瓊枝擅長畫花卉、小鳥,在幼年時對他有很大的影響。大千自幼就很聰明,所以作畫進步很快。十歲的孩子就能幫助母親描繪花樣,畫比較復雜的花卉、人物,寫字也很工整。他的四哥張文修在資中教私塾,故大千也就從四兄就讀古籍,在課余常隨兄赴資中,游覽山水名勝,培養了對自然的審美意識。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圍對他起到很好的啟蒙作用,同時也為他打下了堅實的國學基礎。後入重慶求精中學讀書。18歲時,張大千隨兄張善子赴日本留學,學習染織,兼習繪畫。20歲時,張大千由日本回國,寓居上海,曾先後拜名書法家曾農髯、李瑞清為師,學習書法詩詞。接著因婚姻問題,削發出家,當了一百多天和尚。還俗後,即以其佛門法名「大千」為號,從此全身心致力於書畫創作。

在20世紀的中國畫家中,張大千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其畫意境清麗雅逸。徐悲鴻說過"張大千,五百年來第一人。"他才力、學養過人,於山水、人物、花卉、仕女、翎毛無所不擅,特別是在山水畫方面具有特殊的貢獻:他和當時許多畫家擔負起對清初盛行的正統派復興的責任,也就是繼承了唐、宋、元畫家的傳統,使得自乾隆之後衰弱的正統派得到中興。

和許多畫家一樣,張大千也同樣經歷了描摹之路。在近代像大千那樣廣泛吸收古人營養的畫家是為數不多的,他師古人、師近人、師萬物、師造化,才能達到"師心為的"的境界。他師古而不擬古,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他還想到了創新,最後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發展了潑墨,創造了潑彩、潑彩墨藝術,同時還改進了國畫宣紙的質地,最後成為了一代畫宗。然而思想的先行者往往是孤獨的,在他五言絕句《荷塘》有"先生歸去後,誰坐此船來"之句,似乎暗示著後來者繼續他的道路。

1918年來到上海後,他與兄長坐海輪東赴日本留學,學習繪畫與染織技術,不久回國。1920年他在上海拜曾熙為老師學習書法,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曾熙為他改名張猨。後經曾熙引見,又拜臨川李瑞清為師研習書法。在上海寧波同鄉會館,他舉辦了首次個人畫展,百幅作品全部售完,自此以賣畫為生。那時的張大千在上海藝術界一鳴驚人。但是那個年月兵荒馬亂,未婚妻的退婚,使得大千的心情感到無比的郁悶,他似乎看破了世俗,再加上對佛學的鍾愛,頓有出世之心,於是決定在當時的松江縣禪定寺出家為僧,法號大千,張大千之名由此而來。和百日師爺一樣,過了一百多天,他便還了俗。

在上海期間他作畫習書,以畫水仙花見長,時人謂之"張水仙",同時他開始了以石濤藝術為中心,旁及八大山人、漸江、石溪、唐寅,徐渭、陳淳等人的研習。對於石濤他尤為推崇,他用了大量精力去學習石濤的繪畫藝術,把石濤的藝術比喻成萬里長城。他還從李瑞清之弟李筠庵學會仿製古畫的方法,並做了許多石濤的贗品,曾多次騙過程霖生。石濤畫境變化無盡,新穎怪奇而又法度嚴謹,大千正是通過石濤而涵泳了唐宋元明百家之長。在二十年代的上海他獲得了"石濤專家"的美譽。

三十年代,他藝術更是趨於成熟,工筆寫意,俱臻妙境,於齊白石齊名,素有"南張北齊"之稱。1936年他被聘為南京中央大學美術系教授,在南京北京等地舉辦個人畫展。並在此時創作了傳世名作《中郎授女圖》(現藏於首都博物館)。然而抗日戰爭爆發了,很快日寇就佔領了北平,燒殺,搶奪無惡不作,在面對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大千表現出了作為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的民族氣節:他拒絕了擔任日華藝術畫院院長及日偽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的職位,並拒絕了借出所藏明清書畫。由於在言論上表示了對日寇侵略罪行的不滿,被日本憲兵隊關押了一個多月。隨後他又回到了四川,這時的風格略脫八大山人、石濤的粗獷寫意而趨於唐寅、沈周的細潤華滋。

張大千因受曾、李二師影響,曾廣泛學習唐宋元明清中國傳統繪畫,尤得石濤等大師神髓,被國內外藝壇稱為「當代石濤」。其畫路寬廣,山水、人物、花鳥、蟲魚、走獸等,無所不工。其工筆寫意,俱臻妙境。特善寫荷花,獨樹一幟。20年代,他與其兄張善子,被稱為中國畫壇的「蜀中二雄」。30年代,他與北方大畫家溥儒(心畲)齊名,被稱為中國畫苑的「南張北溥」,被國立中央大學聘為藝術教授。徐悲鴻曾盛贊張大千為「五百年來第一人」。

40年代,張大千自費赴敦煌,耗時三年大量臨摹了石窟壁畫,並將之宣傳介紹,使敦煌藝術寶庫從此為國人和世界廣為矚目。從此,張大千的畫風也為之一變,善用復筆重色,高雅華麗,瀟灑磅礴,被譽為「畫中李白」、「今日中國之畫仙」。1942年,春末,他決定舉家赴敦煌臨摹壁畫。在敦煌的生活是艱苦的,惡劣的氣候條件,再加上住在與世隔絕的石洞子里對於一般人是無法忍受的,但對於一個藝術家卻可能是有益的。大千在此時畫風為之一變,他善用復筆重色,筆力也變得豐厚濃重。可以說在敦煌時期對他風格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不僅考察莫高窟的壁畫佛像,還對莫高窟進行了編號,成為了為莫高窟編號的第一人,為保存文化遺產做了積極的貢獻。他還到達青海西寧,邀請藏族畫師共同赴敦煌協助臨摹工作。為尊重他人勞動成果和對摹品的負責,每幅畫上都註明了畫家的名字,凡與他合作也註明了作者的名字,所以在他許多臨摹的敦煌壁畫中都標有"番僧某某同畫"。兩年後他結束了在莫高窟的臨摹工作,同時開始了對安西榆林窟的臨摹工作。

在離開莫高窟後,他花了大量時間對十六國、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各朝的壁畫代表作及雕塑進行了臨摹,共有摹品共記三百多幅。

這一年八月,《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展》在蘭州舉行,隨後在成都等城市展出深受好評,第二年三月,他被推選為中華全國美術會理事。四月,四川美術協會出版了《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展覽特集》、《敦煌臨摹白描畫》,算是對這一時期成果的肯定。

1945年在成都北郊昭覺寺完成巨幅作品《四屏大荷花》、《八屏西園雅集》。這年八月抗戰勝利日寇投降,張大千欣喜若狂,他取消了赴新疆考察石窟的計劃,與十一月從四川乘飛機去北京。

1949年,張大千赴印度展出書畫,此後便旅居阿根廷、巴西、美國等地,並在世界各地頻頻舉辦個人畫展。他被西方藝壇贊為「東方之筆」,與西畫泰斗畢加索齊名,被稱為了「東張西畢」。他榮獲了國際藝術學會的金牌獎,被推選為「全世界當代第一大畫家」,並被世界輿論稱之為「當今世界最負盛譽的中國畫大師」,為中華民族贏得了巨大榮譽。

張大千是位旅行家,旅行不僅可以陶冶情趣,更重要的是他通過美學觀念的層次上體會山水、花鳥,禽獸,形成了良好的審美意識與豐富的創作題材。他從青年時代到老年時期足跡遍布了祖國各地,游資陽;登峨嵋,臨敦煌;之康定,到了晚年更是游歷列國,穿梭在世界文化的大舞台上。

在他五十一歲的時候他來到了台灣,從此開始了漂泊不定的遊子生活。在國外期間他的一首詩句寫道:"行遍歐西南北美,看山須看故山青。"從這首詩中可以讀出淡淡的鄉愁,一個漂泊在外的遊子對故鄉的深深的眷戀之情。

1951年他終於來到了印度,在印度期間他臨摹研習了印度的石窟壁畫,還在喜馬拉雅山南麓的風景勝地大吉嶺居住了一段時間。其後他輾轉於香港、台北、日本等地開畫展。在東南亞頗有聲譽。但是對志在行萬里路的大千來說,這是遠遠不夠的。1953年五十四歲的畫家來到了遠在大洋彼岸的南美,為了不使名畫落到外國人的手中,他低價把所藏的《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等文物賣給了大陸,由國家文物局收購,使國寶回到了祖國。一方面在風光明媚的巴西他在新購土地上大興土木,布置園林,取名為摩潔山園,後來回到了台灣又為新宅取名"摩耶精舍",畫畫,寫字,讀佛經,過著空閑淡雅的生活;另一方面他又積極在美國、香港、日本、韓國、歐洲等地辦畫展,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太平洋大學特頒贈七十六歲的張大千人文博士學位,從而奠定了他世界文化名人的地位。可能是歷史的巧合,在法國他會見了畢加索,我們不知道這兩位東西方文化名人相遇的情景,但是兩位藝術大師能夠在同一時間空間會面,這不能不說是世界文化的幸事。

張大千晚年,仍孜孜不倦從事中國畫的開拓與創新,在全面繼承和發揚傳統的基礎上,開創了潑墨、潑彩、潑寫兼施等新貌,給中國畫注入了新的活力,影響廣泛而深遠。張大幹長期旅居海外,愛國懷鄉之心濃烈。1976年,返回台北定居,完成巨作《廬山圖》後,不幸於1983年4月2日病逝,享年85歲。

⑹ 尼摩船長的身世是什麼

鸚鵡螺號的船長講述尼摩船長的身世:原來,他是一個印度王子,因領導抗英斗爭,英國人把他全家都殺害了。尼摩船長說明了他對英帝國的仇恨,並試圖為自己辯護道:「無論在哪裡,我都盡力做我能做的好事,同時也干我該乾的『壞事』。要知道,正義並不等於寬恕!」

尼摩船長,為法國著名小說家儒勒·凡爾納小說《海底兩萬里》中的人物,是個知識淵博的工程師,遇事頭腦冷靜,沉著機智,駕駛鸚鵡螺號,從南極到北極,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幾乎游遍了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

他利用鸚鵡螺號攻擊侵略自己祖國印度的英國侵略者的軍艦,還利用在海底打撈獲得的巨額財富援助那些被壓迫的民族和窮苦的民眾,支持他們為爭取獨立而進行正義的斗爭,是《海底兩萬里》中一個居主要地位的人物。

(6)成果身世擴展閱讀

他曾吶喊過:「在海中我不承認有什麼主子,在海中我完全是自由的。」這是尼摩船長的肺腑之言,如實地道出了他對殖民主義統治的強烈不滿,反映了他對自由的追求。他把自由看得高於一切。為了自由他對骯臟的大陸連「一寸土地也不靠近」。

他在大海下漫遊著,生活著,他生活的一切必需品都取自於大海,他寧可把多年的用心研究的科學成果同他的身軀一起奉獻和葬於大海,也不願為野蠻的殖民統治者服務。凡爾納塑造的尼摩船長是處在資本主義上升階段,有著人文主義和民主思想的典型的人物形象。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他代表著新興的資產階級的利益。

透過他的個性,可以看到處在上升階段的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那種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但到小說結尾,尼摩船長所做的一番事:攻擊其他國家的戰船並擊毀。又給他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使人琢磨不透。

⑺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遺傳學飛速發展帶來的成果,正在顛覆人類對生命傳統的認識福兮!禍兮!現在就讓我們走

(1)鼠的大和小,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2)遺傳物質存在於細胞核中(3)繁殖 , A

⑻ 貝多芬的身世背景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編輯本段]貝多芬生平簡介
公元1770年12月16日~公元1827年3月26日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全世界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享有「偉大的樂聖」之稱。1770年生於德國波恩市,祖籍佛蘭德。
其祖父及父親均供職於科隆選候。酗酒之父強逼他長時間地練習鍵盤樂器,望子成為莫扎特式的神童。
他十一歲輟學,十三歲任宮廷樂隊(指揮為內費)習管鍵琴手,十四歲任宮廷第二管風琴師,十八歲任歌劇樂隊的中提琴演奏員。
1787年以後,貝多芬擔起了全家生活的經濟重擔。
但貝多芬並未被艱難困苦的適遇所屈服,他設法在波恩大學旁聽哲學課。他醉心於誦讀和研究古代神話、希臘文和拉丁文的古典文學,他對莎士比亞、席勒、歌德等人的作品非常喜愛。
他雖然沒有莫扎特的早熟天賦,也沒有莫扎特優越的學習條件,而他那孜孜不倦的自學所取得的成就,是他所有的前輩都不及的。
1789年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和萊茵河流域進步的反封建運動,對貝多芬的思想成長起了巨大的作用,他逐漸把追求「自由、 平等、博愛」作為自己的政治理想。
1790年他創作的大合唱《約瑟夫二世之死》,把約瑟夫二世當做人民的救世主來贊頌,這一方面表現出他對共和理想的追求,同時也反映出貝多芬早年對改良主義的不合實際的幻想。
這部作品也是貝多芬把聲樂和交響樂溶為一體的最早嘗試。
1792年,貝多芬在海頓的鼓勵與支持下,來到維也納定居。 他起先是以一位天才的青年鋼琴家出入維也納的貴族門庭,
並受到貴族們的熱情接待和保護,他也曾一度產生過對上流社會的幻想。但是,貝多芬所處的時代畢竟與海頓、莫扎特的時代不同,時代賦予貝多芬更成熟的資產階級自覺性和個人的自信和自尊。 因而他一開始就不甘願做貴族門的奴僕,而是要與貴族們有平等的地位。
後來貝多芬漸漸發現自己的資產階級理想和當時的封建 社會有著很大的矛盾,再加上他1796年開始面臨耳聾的威脅,使貝多芬很快增長起一種對現實不滿,對個人命運反抗的思想感情。
1797年後,貝多芬患了耳聾病,病情逐年惡化。對一個音樂家來說,再沒有比這一打擊更沉重的了!
病魔限制了作曲家同外界的交往,妨礙了他的鋼琴演奏,他不得不放棄演出,而長期隱居在維也納鄉村。
從1800年起,貝多芬在創作上很自然地逐漸脫開海頓和莫扎特的影響,力求創造自己的藝術風格,追求新的理想。
他於1803年完成的《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標志了他在創作 上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成熟時期。
他這一時期的創作力極為旺盛,表現出巨人般的工作能力,涌現出許多傑出的作品。貝多芬成熟時期作品的基本思想邏輯——「通過斗爭,得到勝利」,
在這一時期中逐步得到確立,英雄性、群眾性的交響樂新風格形成了,革命的內容、戲劇性的交響樂發展手法、形式上的各種重大革新等等,在這一時期都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貝多芬最傑出的作品,幾乎都是在他後半生三十年生涯的耳聾狀態中創作的。
1802年到1815年間有時被稱為是貝多芬創作生活的中期。在這期間,他的失聰症在不斷加劇,從此便深居簡出。他那日漸嚴重的失聰症使人們形成了他是一個厭世者的錯誤印象。他曾同好幾個妙齡少女有過海誓山盟,但最終卻似乎都在不幸中結束。他終生未娶。
1815一1819年是貝多芬經歷的四年危機時期。當時,歐洲陷 入了反動的封建復辟時期,資產階級的革命力量遭到扼殺,黑暗籠罩著歐洲大陸。
這個時期貝多芬的思想較為復雜,他的自信和堅定被失望和動搖所襲擾;創作上的英雄風格向抒情性風格轉變;作品很少,大部分時間花在收集、探索和改編歐洲各國的民歌上。
這充分說明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共和主義者是有其歷史局限的。然而,貝多芬最後終於從沉默中掙扎出來,度過了他的危機時期。從1819年起,貝多芬重又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反封建的斗爭中來。
此時他創作的五首鋼琴奏鳴曲、五首弦樂四重奏,乃至他創作中最偉大的《第九交響曲》(《合唱交響曲》)等作品都具有深刻的意義。
貝多芬從小就表現出了音樂天賦,他的處女作是在1783年發表的。他年輕時訪問過維也納,在那兒結識了莫扎特,不過他們的交往如過眼煙雲,轉瞬即逝。
1792年,貝多芬返回維也納,在一段時期里求教於海頓(享有「交響樂之父」之稱的德國作曲家)——當時維也納首屈一指的作曲家「音樂神童」莫扎特在此年去逝。
貝多芬在維也納——當時世界音樂之都度過餘生。

創作生涯
他的祖父原是荷 蘭籍,移居德國後,曾任當地宮廷樂長。 父親是個男高音歌手,母親是宮廷御廚的女兒。
貝多芬生長的年代,正是約瑟夫二 世實行"開明專制"的時期,波恩的統治者也實行了一些改良的 措施。波恩成了當時德國啟蒙運動的中心地之一。
貝多芬的幼年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但是,貝多芬童年很不幸福,嗜酒成癖的父親敗壞了家業,他企圖把四歲的貝多芬變成搖錢樹,
一心想讓自己的兒子也成為莫扎特式的神童,因此他不只強迫孩子練琴,而且常常夜半三更酗酒回家後把孩子從熟睡中拖起來拉琴,不滿八歲的貝多芬被強迫在寇恩的聽眾面前表演、賣藝,十一歲的貝多芬就開始在劇院的樂隊里工作。這種嚴酷的童年生活,使貝多芬很早就走上了獨立的以音樂謀生的道路,同時也就養成了他堅毅倔強的性格。
從1781年起,貝多芬在劇院工作的同時,跟樂隊指揮奈弗學 習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和作曲法。
奈弗是位很有修養、傾向 於啟蒙運動的作曲家.指揮家,他對發展德國的民族歌劇、清唱 劇都曾有過貢獻。
貝多芬通過向這位老師學習,認識到學習德國 民族音樂傳統的重要,並在奈弗的引導下也接受了啟蒙運動的影 響,
對德國當時的進步文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貝多芬作為鋼琴家所具有的嫻熟技巧給所有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僅是一名成功的演奏家,也是一位優秀的教師。
他不久就成為一名多產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頗受歡迎,二十五六歲時就能輕而易舉地把作品賣給出版商。
貝多芬將近而立之年時就有了失聰的先兆,這位年輕的作曲家為此不祥之兆而感到惴惴不安,這是可想而知的。一時間他竟想到了自殺。
貝多芬不斷地譜寫出大量的音樂作品。但是隨著時光的流逝,他對當時音樂觀眾所喜聞樂聽的音樂的關注日漸減少。但是他卻在不斷地獲得成功。
貝多芬快到50歲時已經完全耳聾。結果他不再登台演出,甚至變得更加孤獨怪癖。他並不象先前那樣多產,而且作品也給人以詰屈聱牙之感。那時他主要是為自己和一些理想的未來觀眾而作曲。據說,他曾對一位批評家說,他的作品「不是為你而是為未來的一代而創作的」。
如果說這位超乎時空的最富有天才的作曲家飽嘗了失聰的辛酸,不如說那就是對命運的一種最無情的嘲弄;如果說貝多芬不顧失聰的痛苦,以一種超人的毅力繼續保證了作品的質量,那麼這就是一種鼓舞人心的、近乎令人難以置信的功績。但是事實比想像的還要出人意料:實際上貝多芬在完全失聰的歲月里,譜寫出的樂章超出了他早期作品的水準。一般認為他在晚年的歲月里創作的作品是他一生中最偉大的傑作。他1827年在維也納去逝,終年57歲。
貝多芬創作了大量作品,其中包括九部交響曲,32部鋼琴奏鳴曲,五部鋼琴協奏曲,十部鋼琴小提琴奏鳴曲,一系列弦樂四重奏曲,聲樂曲,劇樂曲,以及許多其他樂曲。但是和他眾多的樂曲的數量相比,更重要的是其質量。他的作品把完美的想像和奔放的感情有機地融為一體。貝多芬用自己的演奏扣動了人們的心弦,他們再也不認為器樂是一種次要的藝術。
貝多芬是一位頗具有創造性的作曲家,他給音樂帶來的變化中有許多已經產生了流芳百世的效果。他擴大了管弦樂隊的規模,增加了交響曲的長度,擴大了它們的領域。他證明了鋼琴具有極其廣泛的用途,為使它成為第一流的樂器做出了貢獻。貝多芬代表了音樂從古典式向浪漫式的轉變。他的作品給許多富有浪漫色彩的樂曲帶來啟迪。
貝多芬對許多後來的作曲家都有很大的影響,其中包括各種風格不同的人,如勃拉姆斯、瓦格納、舒伯特和柴柯夫斯基。他還為柏遼茲、古斯塔夫、馬勒、斯特勞斯等許多人開辟了道路。
貝多芬在本冊中的名次看來顯然應排在任何其他作曲家之首。雖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幾乎和他同享盛名,但是貝多芬的樂曲比巴赫的樂曲擁有范圍更廣、數目更多的聽眾,而且貝多芬做出的眾多革新比巴赫的作品對後來的音樂發展具有更為深刻的影響。
一般說來,用語言表達政治思想和道德思想能比用音樂表達得更容易、更清晰,因此文學是一個比音樂更具有影響的藝術領域,就是根據這個道理,雖然貝多芬是音樂史上最傑出的人物,但還是比莎士比亞排得低些,(非常錯誤,音樂是藝術的最高形式!音樂抽象到了無形,只存在於時間中,一切藝術形式都是趨向於音樂的形式發展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音樂已經超過的所有藝術的形式)在比較貝多芬和米開朗基羅時,我深受這樣事實的影響:大多數人聽音樂遠比看畫和雕像所花的時間多。因此我認為一般說來音樂作曲家比畫家和雕塑傢具有更大的影響,如果兩者在各自的領域里都享有同樣的盛名。總而言之,大體上把貝多芬排在莎士比亞和米開朗基羅之間看來是再合適不過了。
貝多芬的交響曲是交響曲中的極品中的極品。《第三交響曲》的結構最為嚴謹,復雜,《第五交響曲》的思想性最為深刻,《第九交響曲》的氣勢和規模最為宏大,同時也為後世指明的音樂發展的方向。以表現革命斗爭的英雄為中心,他把英雄的主題放在他交響曲創作中的首位。從貝多芬的《第三交響曲》、《第五交響曲》、《第六交響曲》、《第七交響曲》、《第九交響曲》中,我們都可以看出這些作品從各個不同的側面描繪了英雄的活動與思想、英雄與革命斗爭、英雄與大自然、英雄與人民、英雄與勝利、英雄與他的內心世界等等,這些富於英雄性的音調,把英雄塑在人民中間,表現了他們為實現正義的事業而戰斗,甚至犧牲自己,直到贏得斗爭的勝利。
貝多芬的交響曲創作多採用擴充的奏鳴曲形式,他的創作構思寬廣、宏偉,思想深邃,形象對比鮮明,豐富多樣,在曲式的處理上都達到了作品整體上的高度統一,在創作之中把原交響曲中的第三樂章小步舞曲改為諧謔曲,把歌劇中對人世間矛盾沖突通過斗爭取得勝利的戲劇性表現手法運用到交響曲中,在《第九交響曲》中甚至加入了合唱,擴大了交響曲的表現能力與氛圍。另外,在交響曲的創作中,貝多芬在配器方面作了大膽的創新,確立單簧管在樂隊中的地位,在《第九交響曲》中使用四支長號等等,形成了一個新穎的風格,開始了一個新的領域,用這種創新的音樂形式充分表達了他的內心世界,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進步思潮,將歐洲古典樂派的音樂發展到了最高峰,開創了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音樂之先河。
但貝多芬最後的晚年是他一生最悲慘、最痛 苦的年月,孤寂和貧困的威脅使他窮愁潦倒,孑然一身,1827年 3月16日病逝於維也納。
據說在他臨終的一刻,暴雨雷電交加, 貝多芬舉起乾枯的手臂向天空作最後的奮擊。這種生命不息戰斗 不止的精神,全部貫注在他那些不朽的巨作中。
貝多芬是人類藝術上最偉大的創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著卓 越的音樂天斌、熾熱的叛逆氣質和巨人般的堅強性格;
另一方面 他那百折不撓的意志和對社會的責任感而產生的崇高思想,形成 他作為一個音樂家的特殊品質。
他通過自己的創作,特別在他的 九部交響曲中,反映了那個時代偉大的人民運動和最進步的思 想。
他以時代和個人的命運為題,通過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藝術 形象相結合,寫出了一系列交響樂作品,
表現了從斗爭到勝利、 從黑暗到光明、從苦難到快樂的 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精神歷程, 他的九首交響曲象珍珠一樣永遠閃閃發光。
通過對貝多芬九首交響曲的研究和分析,特別是其中四首 (即第三、五、六、九首)標題性交響曲的剖析,我們不僅可以 了解貝多芬全部創作的基本面貌和他那偉大而純真的思想,
而且 可以了解到交響樂創作上的重大革新,可以看到交響樂是如何從 海頓、莫扎特時代過渡到以舒柏特、門德爾遜為代表的新發展時期。
早在貝多芬在世時他就已被公認是具有世界意義的音樂家, 他既是偉大的古典作曲家,又以浪漫派的先驅而載入史冊。一八二七年,貝多芬去世時,眾多的朋友和崇拜者前來弔唁。
貝多芬被安葬在魏林格墓地(Waehringer Friedhof)。文學巨匠格里爾帕策曾經在悼詞中說 「貝多芬把他的一切獻給了眾人,從他們那裡卻一無所獲,於是他就遠離了眾人。」
能夠讓貝多芬瞑目九泉的是,舒伯特一八二八年也被安葬在此,與他相伴。人們為了紀念舒伯特這位年輕的天才音樂家,在魏林格墓地的旁邊修建了一座舒伯特花園(Schubertpark)。
如今,這座魏林格大街上的舒伯特花園是眾多遊客流連的地方。

⑼ 一些身世悲慘但經過自己努力成功的人士

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至今) 1942年1月8日在英國牛津出生,曾先後畢業於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並獲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他被稱為宇宙之王。

他之所以在輪椅上坐了46年,是因為他在21歲時就不幸患上了會使肌肉萎縮的盧伽雷氏症,演講和問答只能通過語音合成器來完成。英國劍橋大學應用數學及理論物理學系教授,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是本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被稱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科學家,還被稱為「宇宙之王」。1942年1月8日生於英國牛津的霍金剛好出生於伽利略逝世300周年紀念日之時。70年代他與彭羅斯一起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他因此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即隨著時間的增加黑洞的面積不減。這很自然使人將黑洞的面積和熱力學的熵聯系在一起。1973年,他考慮黑洞附近的量子效應,發現黑洞會像黑體一樣發出輻射,其輻射的溫度和黑洞質量成反比,這樣黑洞就會因為輻射而慢慢變小,而溫度卻越變越高,它以最後一刻的爆炸而告終。黑洞輻射的發現具有極其基本的意義,它將引力、量子力學和統計力學統一在一起。

1974年以後,他的研究轉向量子引力論。雖然人們還沒有得到一個成功的理論,但它的一些特徵已被發現。例如,空間-時間在普郎克尺度(10^-33厘米)下不是平坦的,而是處於一種泡沫的狀態。在量子引力中不存在純態,因果性受到破壞,因此使不可知性從經典統計物理、量子統計物理提高到了量子引力的第三個層次。

1980年以後,他的興趣轉向量子宇宙論。

2004年7月,霍金修正了自己原來的「黑洞悖論」觀點,信息應該守恆。

本書的副題是從大爆炸到黑洞。霍金認為他一生的貢獻是,在經典物理的框架里,證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點的不可避免性,黑洞越變越大;但在量子物理的框架里,他指出,黑洞因輻射而越變越小,大爆炸的奇點不但被量子效應所抹平,而且整個宇宙正是起始於此。

理論物理學的細節在未來的20年中還會有變化,但就觀念而言,現在已經相當完備了。

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貢獻是在他20年之久被盧伽雷病禁錮在輪椅上的情況下做出的,這真正是空前的。因為他的貢獻對於人類的觀念有深遠的影響,所以媒介早已有許多關於他如何與全身癱瘓作搏鬥的描述。所以說,上帝對每個人都是很公平的。他有身體上的缺陷,可頭腦聰明的很!盡管如此,譯者(吳忠超)之一於1979年第一回見到他時的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那是第一次參加劍橋霍金廣義相對論小組的討論班時,門打開後,忽然腦後響起一種非常微弱的電器的聲音,回頭一看,只見一個骨瘦如柴的人斜躺在電動輪椅上,他自己驅動著電開關。譯者盡量保持禮貌而不顯出過分吃驚,但是他對首次見到他的人對其殘廢程度的吃驚早已習慣。他要用很大努力才能舉起頭來。在失聲之前,只能用非常微弱的變形的語言交談,這種語言只有在陪他工作、生活幾個月後才能通曉。他不能寫字,看書必須依賴於一種翻書頁的機器,讀文獻時必須讓人將每一頁攤平在一張大辦公桌上,然後他驅動輪椅如蠶吃桑葉般地逐頁閱讀。人們不得不對人類中居然有以這般堅強意志追求終極真理的靈魂從內心產生深深的敬意。從他對譯者私事的幫助可以體會到,他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每天他必須驅動輪椅從他的家——劍橋西路5號,經過美麗的劍河、古老的國王學院駛到銀街的應用數學和理論物理系的辦公室。該系為了他的輪椅行走便利特地修了一段斜坡。

本書譯者之一曾受教於霍金達四年之久,並在他的指導下完成了博士論文。此書即是受霍金之託而譯成中文,以供占人類五分之一的人口了解他的學說。

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在富有學術傳統的劍橋大學,他擔任的職務是劍橋大學有史以來最為崇高的教授職務,那是牛頓和狄拉克擔任過的盧卡遜數學教授。他擁有幾個榮譽學位,是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他因患「漸凍症」(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 盧伽雷氏症),禁錮在一把輪椅上達40年之久,他卻身殘志不殘,使之化為優勢,克服了殘廢之患而成為國際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寫,甚至口齒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大爆炸等理論而邁入創造宇宙的「幾何之舞」。盡管他那麼無助地坐在輪椅上,他的思想卻出色地遨遊到廣袤的時空,解開了宇宙之謎。

霍金的魅力不僅在於他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為他是一個令人折服的生活強者。他不斷求索的科學精神和勇敢頑強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個知道他的人。

他被譽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科學家」「另一個愛因斯坦」「不折不扣的生活強者」「敢於向命運挑戰的人」。
貝多芬一生坎坷。二十六歲時聽力漸漸衰退,四十五歲時耳朵完全失聰,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但是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在一切進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復辟年代裡,依然堅守「自由、平等、博愛」的政治信念,通過言論和作品,為共和理想而奮臂吶喊,反映了當時資產階級反封建、爭民主的革命熱情,寫下不朽名作《第九交響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個性鮮明,較前人有了很大的發展。 在音樂表現上,他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主要作品有交響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運交響曲》、第六《田園交響曲》、第九《歡樂頌》最為著名),歌劇《費黛里奧》等等。 貝多芬祖籍佛蘭德的德國作曲家.生於波恩,祖父及父親均供職於科隆選帝侯.酗酒之父強逼他長時間地練習鍵盤樂器,望子成為莫扎特式的神童.十一歲輟學.十三歲任宮廷樂隊(指揮為內費)羽管鍵琴手,十四歲任宮廷第二管風琴師,十八歲任歌劇樂隊的中提琴演奏員.1790年,海頓在從維也納至倫敦的途中,宴邀貝多芬及其他宮廷音樂家.事後貝多芬獲准於1792年去維也納從海頓學習,此後終生定居維也納.在此之前,貝多芬曾去維也納從莫扎特學習,1787年因其母病危而中斷.隨海頓學習的時間亦不長,且師生不能合作,後貝多芬師從阿爾布雷希茨貝格、薩列里、申克.1795年於維也納首次以作曲家及鋼琴家身份登台,演奏《降B大調鋼琴協奏曲》,op.9.他雖與許多貴族,如華爾斯坦伯爵、魯道夫大公爵友情甚篤,並樂意接受個人的援助,但他反對18世紀把音樂家束縛於一個僱主手中的庇護人制度.作為維也納的自由職業音樂家,他比莫扎特的處境順利,但因個性關系備受痛苦.重聽日益加劇,1802年,當他意識到耳聾已無法醫治時,寫了哀感動人的"海利根斯塔特遺囑",打算自殺;奇怪的是這正是他創作最明朗的交響作品《D大調第二交響曲》之時.隨後幾年中,他對自己沒有希望成為大演奏家有了自知之明,因而主要投身於創作.他同疾苦的斗爭,反映在《英雄交響曲》(1804)(到那時為止是篇幅最大、感染力最強的交響曲)中.

李清照出生於一個愛好文學藝術的士大夫家庭。父親李格非進士出身,蘇軾的學生,官至禮部員外

郎,藏書甚富,善屬文,工於詞章。母親是狀元王拱宸的孫女,很有文學修養。由於家庭的影響,特別是父親李格非的影響,她少年時代便工詩善詞。

十八歲時,李清照與趙明誠結婚。婚後,清照與丈夫情投意合,如膠似漆,「夫婦擅朋友之勝」。李清照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後一同研究金石書畫,過著幸福美好的生活。趙父是當時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婚後,她把整個身心都放在文學藝術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趙明誠互相砥礪,進行詞的創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陽節,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陰》,寄給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秋閨的寂寞與閨人的惆悵躍然紙上。據《嫏環記》載,趙明誠接到後,嘆賞不已,又不甘下風,就閉門謝客,廢寢忘食,三日三夜,寫出五十闕詞。他把李清照的這首詞也雜入其間,請友人陸德夫品評。陸德夫把玩再三,說:「只三句絕佳。」趙問是哪三句,陸答:「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然而好景不長,朝中新舊黨爭愈演愈烈,一對鴛鴦被活活拆散,趙李隔河相望,飽嘗相思之苦。

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了汴京,徽宗、欽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婦也隨難民流落江南。飄流異地,多年搜集來的金石字畫喪失殆盡,給她帶來沉痛的打擊和極大的痛苦。第二年趙明誠病死於建康(今南京),更給她增添了難以忍受的悲痛。在李清照孤寂之時,張汝州為騙取李清照錢財,趁虛而入,對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當時無依無靠,便頂世俗之風嫁給張汝州,婚後,二人發現自己都受到了欺騙,張汝州發現李清照並沒有自己預想中的家財萬貫,而李清照也發現了張汝州的虛情假意,甚至到後來的拳腳相加。

之後,李清照發現張汝州的官職來源於行賄,便狀告張汝州,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妻子告發丈夫,即使印證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獄之苦。李清照入獄後,由於家人收買了獄卒,入獄九天便被釋放,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結束。後來金人鐵蹄南下,南宋王朝腐敗無能,自毀長城。趙明誠胸懷滿腔熱血,可卻出師未捷身先死。目睹了國破家亡的清照「雖處憂患窮困而志不屈」,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殫精竭慮,編撰《金石錄》,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橫行肆虐激起她強烈的愛國情感,她積極主張北伐收復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無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為幻影。

望採納!

與成果身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 Arrange www.jhzxd.com 2006-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