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改革開放後,浦東的變化呀
上海的浦東開發區一直被人們譽為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的「傳奇」。
它不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個開發區,比深圳晚了10年;開發時,中國正逢經濟的重大轉折,國際輿論對它投懷疑票;它基礎差,與大上海繁榮的外灘一江之隔,卻是農田遍布。今天,它成為「上海現代化建設的縮影」和「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徵」。
恰逢改革開放30周年,利用這個節點,我們重新回顧浦東在開發伊始的歷程,從而更好地理解中國改革開放的想法和做法。
趙啟正,曾任上海市委常委、組織部長、上海市副市長、上海浦東新區第一任黨工委書記及管委會主任,國務院新聞辦主任。作為浦東的第一代建設者,他向記者重新講述了浦東的前世今生及浦東開發中那些鮮為人知的事。
忘不了的爛泥渡路
沒開發前的浦東是上海的落後城區,幾乎沒一個能看上眼的建築,當時的小陸家嘴地區有條路叫爛泥渡路,每逢暴風雨就「水漫金山」,家裡家外積水積到膝蓋。許多油罐啊,危險品倉庫啊都放在浦東了。
浦東當時的最高建築,一是5層的救火觀察樓,還有就是民國初年的一處陳氏舊居。
浦東新區成立之時,東方明珠剛開始打地基,能看到唯一的一個較高的樓就是黃浦江邊的港務局大樓。你出去看一圈回來,鞋底下沾的全是土,請外賓吃飯找不到一個像樣的飯店。
當時浦東新區籌委會是在原來的黃浦區文化館辦公,沒有食堂,我們就借對面東方醫院的食堂吃飯。辦公地方不夠了,就在文化館上加蓋了一層。
當初浦東那條水漫金山的爛泥渡路就是現在的銀城路,現在路的北段一邊是金茂大廈,一邊是東方明珠電視塔,路的南段是美麗的濱江園,路東是巍然屹立的樓群和世紀大道,路西是濱江大道濱江花園,這兒已成了美不勝收的所在。
1990年決定開發浦東
中國改革開放並沒有外國的經驗可以直接借鑒。上海的GDP曾經佔到中國總GDP的1/6,如果一開始就在上海開發特區或新區,一旦失敗了會對中國的經濟造成重大影響。
到了上世紀90年代,深圳的特區政策取得了顯著成果,也為其他後繼的特區和新區的開發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因此鄧小平同志選擇在1990年決定開發浦東。
上世紀80年代,世界已經形成了全球化的大趨勢,中國要在世界經濟舞台佔一席之地,需要有幾個強大的經濟中心城市去代表中國與世界對話。
美國有紐約、芝加哥、舊金山、洛杉磯。歐洲有倫敦、法蘭克福,英國國土面積雖然不大,但除了倫敦還有愛丁堡是它的金融中心。
我們有個開發浦東的口號,開發浦東,振興上海,服務全國,面向世界。雖然聽起來只是句口號,但它是有道理的。把上海建設成面向國際的經濟城市,是黨中央的戰略決策,黨的十四大提出:「以上海浦東開發為龍頭,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盡快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新飛躍。」
上海很早就在全世界聲名遠揚,曾經是遠東第一大都會,面對東北亞和東南亞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當代它處於「亞太經濟走廊」的中點,是亞太海空航線的要沖,又是中國最大的經濟城市。事實上,也選擇了其他地方,在浦東之前有五個特區,最近又有天津濱海新區。
當時上海也面臨一個選擇,是開發浦東呢?還是改造浦西舊城區呢?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1972年在他的《日本列島改造論》里有這么句話我記得很清楚,他說東京的城市布局是比較落後的,但是改造一個舊東京要比建造一個新東京要多花9倍的錢,可惜,在東京沒有像浦東那樣的一塊地方。上海的浦西,歷史上就是沒有全面規劃的,道路設計不合理的例子到處可見,選擇在上海市區的旁邊建一座新城區,同時帶動改造舊市區是極其正確的。
浦東和市區一江之隔,建好足夠的橋和地道就連成了一片。世界上許多名城有一條河流穿城而過,河的兩岸都是發達的。浦東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極其珍貴的寶地。
以陸家嘴的功能設定為例,在開發初始就定位為打造一個集中國與世界、現在與未來相融合的國際金融貿易區,上海新標志城區。按照這個功能設定,在具體操作時,就考慮了中外設計家的結合,在城市規劃設計時採用世界各國的設計理念和特色,採用國際競爭的方式進行規劃。
你說的「築巢」,可以理解為基礎設施建設,你說的鳳是指「投資者」了。當時,從全國看,也有築巢鳳不來的情況,要讓中外投資者的思想和你共鳴,才有好效果。這不是靠你對他如何客氣,不是好飯、好茶所能達到的。讓投資者充分理解浦東開發的前景和上海在中國和世界經濟的地位是最重要的。
上世紀90年代初,修建道路的時候,有些農民並不支持,他們習慣了農村生活,但也有農民放鞭炮表示歡迎。縱觀上海歷史從農村到城市的變化是經過四五代才完成的,但浦東約三分之一的面積要在10年內就完成城市化。這裡面有很多難題,首要的是幫助失地農民的就業和適應城市生活。
浦東絕對不是上海的浦東,而是全國的浦東,世界的浦東。也就是說吸收世界的智慧,世界的資金,世界的技術,世界的經驗。
浦東開發是一首雄壯的交響曲,它的總譜是鄧小平譜寫的,指揮是黨中央和上海市委,我們有幸成為大樂隊的演奏員。
開發浦東是最令我激動、也令我努力工作過的事業,的確是有許多想法變成了現實,浦東在我心中永遠都是第一位的。浦東和時代相聯系,孫中山的東方大港之夢不能實現,因為那時中國棲身於世界強大民族之林之外,只有在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進程中,中國人民的理想才能實現。我們欣逢了這么一個偉大時代。
B. 1978到2018,上海浦東,發生巨大變化的原因
1978-2018,在「改革開放」的政策推動下上海浦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有本《浦東視野》的畫冊通過「浦東景」「浦東情」「浦東事」等三章,精心挑選了270餘幅照片,記錄和反映浦東的巨變,分享浦東的成就,浦東的快樂,和作者生為浦東人的那份榮耀。沐浴著中國改革開放40年,尤其是浦東開發開放28 年的春風,從中深切地感到,浦東的每一天都是新的。
C. 浦東改革的巨變及發展
1990年4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宣布開發開放浦東。
春天的陽光照亮了浦江之東的土地,也照亮了上海的錦綉未來。
浦東從此滄桑巨變,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張王牌,一張面向世界的王牌。
站在改革開放的最前沿,浦東從一開始就大膽探索,在行政管理體制方面首先進行改革。浦東在全國最早進行了「小政府,大社會」模式的實踐。1993年1月1日,浦東新區政府成立之初就確定了大部門制度,黨政機構所有職能局僅有10個,全部人員編制800名,是上海其他區機構的1/3,人員的2/3。後來由於發展需要,適當增加了一些部門,南匯劃入浦東前也僅有13個部門,1000名公務員,政府機構和行政人員是全國最精簡的。與浦東的局長們交談,常聽他們說「換頻道」一詞,因為他們一個局長往往對接市政府幾個部門,有時候一天內向幾個部門領導匯報工作,報告內容、對話方式、言語風格都要相應調整。
「小政府、大社會」,還意味著,不需要政府幹預的事,減;不需要政府掌的「權」,放;不需要政府管理的事務,轉。浦東的社會組織是中國最發達的。比如樂群社工服務社是中國第一個民間社工組織,羅山市民會館是中國第一個市民會館。此外,浦東還在全國率先探索出了第一套社工職業標准。
開放現代服務業
1995年3月,一批專家、學者30餘人在浦東川沙一家賓館里,「頭腦風暴」三天三夜,最終形成了一份報告,提交中央,請求浦東在服務貿易領域對外資先行先試開放。
其時浦東開發開放建設者們都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浦東的下一輪開發的重點是什麼?浦東改革與發展研究院秘書長楊周彝回憶道,「專家們討論認為,應該發展以金融業為首的現代服務業。」但那時,中國改革開放最初只是製造業對外開放,服務業不對外開放,浦東如能率先開放,這將是一個突破。
1995年4月18日,朱 鎔基到浦東來視察,看到了那份經過三天三夜討論出來的請示報告,極為滿意,當即作了批示,便形成了後來的國務院「61號文件」。
該報告的核心內容是建議中央允許浦東新區在服務貿易等領域對外資開放,先行先試。包括:一、允許外資銀行在浦東試營人民幣業務;二、允許在浦東建立中外合資外貿公司;三、允許在浦東設立中外合資的保險公司;四、允許內地其他省份的外貿公司到浦東設立子公司;五、在外高橋保稅區實行某些自由港的政策。
這個文件奠定了浦東發展金融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基礎。浦東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核心區的大幕也隨之掀起。
當時有關部門規定外資銀行不能經營人民幣業務,「61號文件」出台後,允許外資銀行在浦東進行經營人民幣試點,促進了我國金融業的對外開放,這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改革。楊周彝認為,致力於服務業的改革與開放,這是浦東開發開放最成功的經驗之一,是我國加入世貿前服務業領域對外開放的一次重要探索,對全國具有明顯的示範效應。
發生在浦東的先行先試,也是中國進入WTO前夜的預演。而這場預演讓浦東再—次站在了新一輪改革開放前沿。
試點綜合配套改革
2005年6月21日,一個平常的星期二。新華社一則電訊稿使浦東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浦東將在中國改革進程中三個最艱難的地方實現「三個變」——轉變政府職能,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變二元經濟與社會結構。
那時,向中央申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區的不止浦東一家,還有深圳、天津濱海新區等。但中央又一次把機遇給了浦東。2005年的初夏,國務院總理溫 家寶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批准上海浦東進行綜合配套改革試點。
這年正好是浦東開發開放走過15年之後,浦東以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的特殊身份開始了下一個15年。與以往以政策優惠為主不同的是,國家這次更重視浦東自己體制創新的作用——浦東要把改革和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把解決本地實際問題與攻克面上共性問題結合起來,把實現重點突破與整體創新結合起來,把經濟體制改革與其他方面改革結合起來,率先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推動全國改革起示範作用。
隨後,一系列重大改革事項陸續出台。國家外匯局批准浦東首家試點美元、歐元、英鎊等15個幣種的特許兌換業務;率先設立成長型中小企業創業投資基金;率先建立引導社會資金參與自主創新的投資體制;率先探索「以設計公司為龍頭的集成電路產業鏈保稅監管新模式」、將集成電路設計企業視同為生產性企業對待;率先試點生物醫葯材料檢驗檢疫新模式、縮短審批時間、縮減審批范圍;率先出台海關新十條;率先試點進口無紙化通關、特殊監管區功能整合、強化口岸中轉功能……
記得當年浦東向中央申請成為試點區時的理由是,積累經驗,以點促面,為有效解決改革中的共性問題提供範本;另一方面,把改革風險和試錯成本控制在區域范圍內。而現在,浦東的許多的改革舉措都已成為樣本推廣到全市乃至全國。
開辟「兩個中心」主戰場
2009年4月,走過近20年的浦東要再創輝煌。於是,黨中央、國務院把目光投向浦東——宣布批准上海建國際金融和航運中心,浦東是核心功能區。隨後,又批准上海南匯區劃入浦東新區,浦東的區域面積整整擴大了一倍。
「兩區合並」後,浦東不僅擁有著陸家嘴、外高橋、金橋、張江四大傳統國家級開發區,又增加了洋山保稅港區、上海臨港新城等正在快速發展的新的國家重要產業集聚區,如虎添翼。
改革創新,再次成為浦東的主旋律。南匯劃入浦東前,原浦東計入機構個數的政府工作部門為13個,是上海其他區縣的二分之一左右。新浦東到底應該設置多少個政府部門?在區級機構改革方案制訂之初,浦東首先考慮的就是要適應大區域特點,堅決守住兩條線:一條是水平線,政府盡可能地小;一條是垂直線,管理層面盡可能地扁平。在對機構進行設置時,曾有過若干備選方案,一類備選方案中委辦局的數量少於20個,一類備選方案則超過20。現在的方案是19個,體現了浦東堅持「小政府」管理體制的決心。
浦東的區級機構改革的核心是實現政府職能轉型。機構有增有減,增加的是需要政府更多承擔起的責任,不能簡單地看數字多少。而且改革是一個過程,一些領導班子的人選在今後適當機會通過公開選拔、內部競爭上崗等方式,選人用人,擇優配強。
更遠的目標已經提出,圍繞建設成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核心功能區的戰略定位,計劃用10年時間到2020年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之際,地區生產總值占上海市比重超過三分之一,真正成為聯系國內外經濟的重要樞紐。
時間正在實現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當年的戰略:「上海是我們的王牌,把上海搞起來是一條捷徑。」
D. 2020年深化改革取得什麼成果
2015年股市深化改革的方向已經確定,重頭戲是股份制公司上市發行股票由核准制改革為注冊制。為什麼要這樣改革,主要是因為以前的核准制存在管理上的種種弊端,不利股市的健康發展。
E. 浦東開放開發三十周年的巨變給我們建設發展城市提供了什麼樣的成功經驗
1、堅定信心、改革開放,轉危為機,是全球化時代任何一座城市乃至國家謀求發展的唯一出路。
1990年實施的浦東開發開放戰略,正是中央決定讓中國沖破國際封鎖、堅決奉行改革開放之路、探索市場經濟制度、全面推動中國經濟快速發展(讓上海釋放能量帶動長三角和長江流域)的象徵和標志。
這告訴我們,在國家危機面前,只有堅持解放思想、堅定信心、改革開放,才是一個國家和城市轉危為機、謀求發展的唯一出路。這一經驗對當今疫情全球大流行和世界不確定性日趨增加的當下,更具有借鑒價值和啟示作用。
2、國家使命、地方擔當,是推動城市快速轉型發展的強大動力。
浦東開發開放戰略的促成乃至取得如此輝煌的發展成就,既因為浦東開發開放從一開始就作為國家重大戰略,承擔著繼續推進改革開放、促進經濟快速發展、開拓國際經濟關系、探索市場經濟體系等國家級制度創新功能,因此浦東往往成為國家重大改革、重大制度、重大項目的承載之地。
改革創新的效果比一般地區更加明顯。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就是上海市領導班子和地方幹部的使命擔當精神、不計個人得失全心真心的奉獻精神、勇猛精進的改革創新精神。這告訴我們,對一個城市或地方的發展,國家使命很重要,而擁有敢想、敢闖、敢乾的領導和幹部隊伍更加重要。
3、全球標准,功能集聚,是提升全球經濟地位的重要路徑。
浦東開發開放戰略的核心用意還在於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因此,加大制度創新,促進經濟增長成為浦東開發開放戰略的第一要務。始終強調城市功能為引領,圍繞金融、航運、貿易、經濟、科技等核心功能來進行產業布局、制度創新。
這告訴我們,一座真正強大的城市,關鍵在於城市核心功能要強大,要對全球資源發揮集聚、配置、輻射等作用,才會扮演全球「中心」角色。
4、經濟領先、社會跟進,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浦東新區的實踐表明,按照「生產功能、城市功能、生活功能」協調發展的視角出發,從開發開放之初,就從體制、機制、政策上,充分保障社會建設與經濟增長並重,為滿足高端產業、高端人才以及外來人口的生活發展需求,加大高質量的教育、衛生、文化、體育、養老、社會保障等。
這告訴我們,經濟發展的目的是讓人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高度的社會文明、發達的社會服務、高集聚的「人氣」,才是謀求高質量發展的正確路徑。
5、區劃保障、協同創新,是不斷激發內在活力的有效手段。
事實表明,制度創新是浦東開放開放的第一法寶,突出制度改革的集成創新和綜合配套,如作為首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大力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實行大部門制、市場監管整合、公共服務供給、自貿試驗區等同步配套改革,增強改革創新的系統性、協同性、整體性。
減少了制度摩擦,放大了綜合改革效應,激發了經濟、社會活力的共同迸發。
F. 浦東改革開放30年的變化【要短的】
上海來的浦東開發區一直被自人們譽為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的「傳奇」。 它不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個開發區,... 改革開放的窗口」,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徵」。 恰逢改革開放30周年,利用這個節點,我們重新回顧
G. 浦東的經濟建設成就有什麼
一是綜合經濟實力再上新台階,預計2005年全市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了近一番,五年平均增長約11.5%。
二是城市建設和管理取得新突破,樞紐型、功能性、網路化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實現重大突破,城市管理和環境保護力度進一步加大。
三是改革開放取得新進展,政府、企業、市場、社會四位一體綜合配套改革深入推進,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
四是社會事業取得新進步,加大了社會事業投入,集中建設了一大批功能性項目
H. 改革開放,特別是浦東開發開放給上海帶來一系列新的變化,有哪些變化呢
(一)奠定了城市功能拓展的重要基礎
浦東開發開放之初上海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第三產業的比重較低;第二產業中傳統工業的比重較大,高加工度化和高技術化趨勢不明顯。19年來,浦東開發開放堅持以產業結構優化積極推動功能拓展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優先發展以金融為核心的現代服務業、以自主創新為核心的高科技產業,為全市產業結構合理化發揮了先導作用,逐步形成了現代化服務業和先進創造業共同推進經濟發展的格局。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由開發初期的20.1%上升到2007年的52.3%,產業亮點主要集中在金融服務業、會展旅遊業、現代物流業、房地產業、高新技術等產業,2007年底,中外金融機構總數已達493家,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1280.52億美元,新批外資項目1254個,吸引合同外資49.49億美元,佔全市總量的1/3;第二產業繼續保持平穩發展態勢,大量外資外技的進入,促進了上海的工業結構向高級化、集約化方向發展,帶動汽車、通信和精細化工等行業的技術水平跨入世界先進行列,電子信息、生物醫葯、新材料、光機電一體化等高新技術產業快速成長,包括高技術產業、軟體產業和信息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等在內的創新經濟迅速發展,2007年,總量達到2700億元,研發機構迅速集聚,已達到223家,市高新技術企業624家。2007年,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累計達到96家,總量佔全市一半以上。開發開放為浦東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發展空間,以現代農業、設施農業為基礎的都市型第一產業初具規模,鄉鎮工業結構調整取得新的成效,農村經濟總量在市郊區縣名列前茅。
浦東開發開放以來,4個國家級重點小區的建設不斷推進,為上海城市功能的拓展發揮了核心功能的作用。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張江高科技園區、金橋出口加工區、外高橋保稅區已成為上海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和象徵。陸家嘴作為國內金融機構最密集、金融要素市場最完備的地區之一,金融貿易區流量經濟涵蓋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物流網路遍布165個國家和地區,集聚著證券、期貨、鑽石、產權、石油等10多個國家級要素市場,以股票、貨幣、債券、外匯、商品期貨、金融期貨、黃金、產權市場等為主要內容的現代金融市場體系日漸成熟,基本確立了國內金融市場中心的地位。張江高科技園區建有國家上海生物醫葯科技產業基地、國家信息產業基地、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地、國家半導體照明產業基地、國家863信息安全成果產業化(東部)基地、國家軟體產業基地、國家軟體出口基地、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等多個國家級基地。擁有多模式、多類型的孵化器,建有國家火炬創業園、國家留學人員創業園。引進國內一大批科研教育機構入駐,支持以企業體的產學研聯盟實施重大共性技術攻關項目。張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示範基地;科技成果孵化與轉化基地;科技創業人才、研發機構和科技企業的集聚基地;產學研一體化綜合改革的試驗基地,已吸引15家研究機構和70多家創新型企業落戶,成為上海技術創新和發展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要平台。外高橋保稅區國際貿易、保稅倉儲、出口加工3大功能逐步拓展,引進了2000多家貿易公司和60多家世界著名跨國公司的物流分撥中心,加工貿易出口快速增長,物流分撥功能進一步增強,現代海運和港口經濟穩步發展,已成為國內最大的保稅區和新興港口。18年來,外高橋保稅區累計批准來自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9950個項目,其中世界500強企業中有130多家入駐保稅區。區內貿易企業實現商品銷售額4838億元,佔全國保稅區的55%,成為國內舉足輕重的貿易中心,來自長三角乃至全國各地的眾多進出口企業從中獲益。保稅區的加工貿易、倉儲分撥、商品展示和運輸等多種功能已得到發揮。金橋出口加工區已成為上海外向型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基地之一,吸引340多家中外資企業落戶,150個現代製造業項目相繼投產,其高新技術和支柱產業在全市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中高新技術產品產值比重達到70%。先進製造業引領效應明顯,世界500強企業中已有51家在金橋投資79個項目。
浦西以浦東為「龍頭」推動產業的調整,取得互相促進,加速發展的效應。一批國有老企業和集體企業在浦東投資與外商投資經濟嫁接,提升了產業能級,成為上海工業新高地建設的重要力量;一批國有企業在資本市場通過募集發展資金,改善資本結構,實現了產權制度改造;一批國有企業在要素市場上進行了多方面整合,規范了市場進退行為,逐步強化了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一批國有企業在產業升級中開始了有進有退的戰略調整,構建了支柱工業的生產集群,各產業間技術進步的相互溢出效應,推動了工業整體進步。同時,一大批混合經濟和非公經濟迅速發展也為國有企業的改革調整提供了包括資本嫁接、產業結構調整、勞動力就業等方面的良好社會條件。通過浦東的輻射效應,消化吸收國際先進技術,創造國內技術領先產品,並推動了傳統產業升級,上海的產業水平特別是工業的科技含量不斷提高。隨著金融保險服務功能的進一步強化,上海金融信息化進程加快,金融業務進一步擴大。資本市場在不斷規范中繼續發展。
通過浦東開發開放,上海城市的功能和性質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從相對單一的工業生產基地轉變成了一個國際性的多功能中心。上海的產業結構、產業布局和整體經濟結構得到了優化,進而全面提升了上海整個城市的運作效率和經濟效益。實踐證明,浦東高起點、高強度、寬領域、全方位的開放,為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奠定了重要基礎。
(二)徹底改變了城市空間的布局
從傳統上海工業的空間布局看,工業企業主要分散於市區,這既不利於城市功能的整體開發,也不利於工業企業及產品的配套和規模化。浦東開發開放提供了發展新空間。上海不僅按照科學規劃把浦東新區建設成有合理的發展布局結構、先進的綜合交通網路、完整的市政公用設施、便捷的通信系統,以及良好的生態環境的現代化新區,而且按照建設國際大都市的要求,對上海6300平方公里的城市空間作出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約5平方公里中央商務區為城市核心層,主要發展金融、貿易、信息和管理等高層次第三產業;第二層為約30平方公里的中心商業區,成為匯集全國名、特、優商品的主要商業區;第三層為約10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區,以第三產業和居住為主,並保留一部分無污染的城市型工業;第四層約1000平方公里的輔城,重點發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工業,集中建設了9個市級工業區和一批大型居民住宅區;第五層約5000平方公里的郊區,主要發展第一產業和以製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並形成若干個工業園區和旅遊度假區,初步形成了支持多功能、高端化發展的城市形態布局。
浦東開發開放以相對自由的投資環境、優惠的投資政策以及完備的基礎設施吸引了大量的外資,成為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連接的重要紐帶。利用外資不僅成為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主要杠桿,也成為城市建設和優化生產力布局的重要力量。據統計,在上海90年代的城市建設資金中,有1/6來源於外資,浦東更高達70%以上。上海舊區改造按以往政府正常撥款需100年左右時間才能完成,土地批租利用外資後10年基本完成。按照「延伸周邊、輻射江浙、服務全國」的要求,上海抓緊建設航空港、深水港和信息港,加快建設城市高速公路網和軌道交通網,進一步密切浦東新區與周邊區縣及長江三角洲的聯系,進一步強化浦東交通信息樞紐的地位。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洋山深水港區一、二期工程建成投入運營,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躋身世界第三。一批高速公路和黃浦江越江通道等重要交通設施相繼建成。快速幹道、輕軌等現代化交通動脈和密布新區的不同等級道路相連,形成便捷、暢通的網路,並和空港、海港、鐵路、內河航道及黃浦江越江工程(大橋、隧道、地鐵等)共同組成立體化的綜合交通體系。由內環線、外環線、郊區干線公路、東西發展軸線等城市綜合交通體系將浦東與浦西連成一片,真正成為上海建設「四個中心」的功能載體。
(三)提升了城市的服務功能
開發開放浦東後,按照建設「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區經濟帶」的要求,上海制定了「開發浦東、服務全國、優勢互補、互惠互利、聯動發展、共同繁榮」的區域經濟協作政策,提出讓兄弟省市共享浦東開發開放資源,要「打長江牌」、「中華牌」、「世界牌」,要在為全國服務中加快發展自己等思路。同時制定了一系列鼓勵、吸引外省市企業到上海發展的政策。對凡是到上海落戶的外資或外地企業,均一視同仁,給予「國民待遇」,並在投資計劃、進出口、財稅、戶籍、土地使用、融資等方面推出各種優惠政策。在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積極擴大對內開放,積極創造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吸引中央各部委和兄弟省市的企業共同參與浦東開發。這些項目絕大多數已成為各地對外聯系的「窗口」、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和內地企業與外資企業嫁接的基地,從而帶動和促進了全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的發展。為發揮浦東和上海在全國經濟的輻射作用,上海不斷健全以「航空港、深水港、信息港」為重點的基礎設施網路,積極拓展上海和浦東交通、通信、信息等方面的樞紐口岸功能;充分發揮浦東證券、金融、產權交易等要素市場的作用,特別是通過興辦鑽石交易和黃金交易等新興的要素市場,形成上海和浦東在資金、項目、要素配置等方面的服務功能;努力完善浦東在人才引進培訓和科技開發等方面的優勢,使浦東和上海成為全國面向市場經濟的人才基地和科技產業化基地。這些政策的實施,不僅促進了上海的振興,而且對長江流域和全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良好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使上海初步成為全國資金流、商品流、技術流、人才流和信息流的集散地和交匯樞紐。
浦東的開發開放給周邊省市經濟發展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中共中央賦予浦東開發的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商將投資的方向選到浦東及其周邊地區,浦東在奉行重點吸收國際著名跨國公司投資策略的同時,使一些中小資本將投資的方向選向了鄰近浦東的省市,從而使長江三角洲地區尤其是蘇南地區外向型經濟發展加快。以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中國逐步形成沿海、沿江、沿邊、沿路和內地省會城市全方位大開放的格局。到上世紀末,長江三角洲已崛起了迅速發展的城市群,長江流域的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地都跨入了高速增長的行列,成為中國20世紀90年代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浦東作為上海「四個中心」功能的重要承載區域,為提升上海對全國的服務功能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四、大浦東建設對上海城市發展影響力的前瞻
對浦東開發開放,中共中央曾明確提出分「三步走」。第一步,「八五」時期為開發起步階段,主要編制規劃、整治環境和積極為吸引外資創造條件。第二步,「九五」期間為重點開發階段,初步形成基礎設施比較配套的浦東新區大格局。第三步,2000年後的二三十年或更長一些時間,為全面建設階段,使浦東成為21世紀上海現代化的象徵,成為適應國際性城市及外向型經濟發展需要的世界一流水平的新區。經過19年的開發開放,浦東積累了強大的經濟實力和領先的產業集群。但同時,可開發利用的土地等資源日益緊張,地區綜合商務成本不斷提升,以及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正成為影響浦東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I. 上海改革開放30年來的變化有哪些
多了個亞新啊,還有2萬戶,沒有了棚戶區,這不都是普陀區的嗎?駐足上海,看不到波濤洶涌、白帆點點的大海,只見到寬闊的黃浦江靜靜的流過,給大上海帶來了無窮的活力和無盡的魅力。 浦江西岸便是當年的十里洋場,一座座異國風味的建築矗立在美麗的外灘,向人們展示著那遠去的曾經的繁華。自1843年開埠,一百多年的時間,上海始終獨領風騷,這里是中國實業的發祥地,是對外交往的窗口,是經濟的風向標,是冒險家的樂園。二、三十年代,上海已是中國最大通商口岸,是具有明顯的西方色彩的城市,紙迷金醉,風花雪月,成就了多少文人墨客、戲子名媛。魯迅曾在此捉筆為槍,討伐那黑暗的封建制度;孫中山以這里作為革命的中間站,報國思想生長、升華;梅蘭芳、胡蝶、周璇從這里脫穎,一代明星名就功成;蔣介石、杜月笙更與這里有著不解之緣,那時候左右中國全局的極有可能是青紅二幫。解放後,上海作為全國最早的工業基地,為新中國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上海牌的手錶、轎車,鳳凰、永久牌的自行車曾經是國人的夢中情人,上海師傅、上海技術支援全國更是上海的驕傲。 浦江東岸是上海最年輕的城區,一九九O年正式開發開放,短短十幾年的時間,浦東經濟高速發展,城市面貌發生了驚人變化,浦東新區已成為上海新興高科技產業和現代工業基地,成為上海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中國九十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桿。繁榮與開放在這里播種,東方明珠電視塔、金茂大廈、上海國際會議中心、浦東國際機場,無一不描繪著國際大都市的開闊前景,浦東已經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被海內外人士譽為「進入中國經濟的大門,打開中國市場的金鑰匙,連接中國與世界經濟的橋梁」。 一條小小的黃浦江,記載著上海過去的奢靡與今天的繁榮,正這是這條小小的黃浦江,見證了上海一步一步的輝煌。今日的上海,已經是一座極具現代化而又不失中國傳統特色的海派文化都市,處處顯現著她的獨特魅力,令人著迷——外灘老式的西洋建築與浦東現代的摩天大廈交相輝映;徐家匯大教堂聖詩聲聲,玉佛寺香煙裊裊;過街樓下的麻將老人,弄堂里的足球少年;群眾劇場的滬劇、滑稽戲,大劇院的交響樂、芭蕾舞;老飯店的本幫佳餚,杏花樓的廣式粵茶,雲南路的各地小吃,紅房子的法國大菜,小紹興的三黃雞,美國的肯德基;上海老街的茶館,衡山路的酒吧,中西合璧,新歡舊愛,各有各的精彩。夜幕降臨,霓虹閃耀,夜上海粉墨登場,和平飯店的爵士樂,豫園的絲竹音樂,讓人追憶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老上海的舊夢,而現代迪斯科的節奏,遍地開花的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