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019年十大科技成果
1「嫦娥四號」 實現人類首次 月背軟著陸
等待了數十億年後,月球永遠背向地球那面的山地荒原,終於迎來第一個翩翩降臨的地球訪客。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東經177.6度、南緯45.5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
2、5G商用牌照正式發放
5G是一場影響深遠的全方位變革,將推動萬物互聯時代的到來。6月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中國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
3、科創板鳴鑼開市
這是中國資本市場的歷史性時刻。7月22日,科創板在上海證券交易所鳴鑼開市。中國資本市場由此向科技創新企業開放大門。在未來國際科技實力競爭中,科創板將成為我國「硬科技」企業持續補充後續能量的「大糧倉」。
4、開發出全球首款類腦晶元
8月1日,清華大學開發出的全球首款異構融合類腦計算晶元登上了《自然》雜志的封面。該晶元結合了類腦計算和基於計算機科學的機器學習,這種融合技術有望提升各個系統的能力,促進人工通用智能的研究和發展。原則上,一個人工通用智能系統可以執行人類能夠完成的絕大多數任務。
5、首次驗證遠距離雙場量子密鑰分發
限於通信光纖的損耗和探測器的雜訊等原因,量子密鑰分發系統通常只能在100公里內獲得較高成碼率。目前最遠成碼距離是潘建偉團隊於2016年實驗實現的404公里。
Ⅱ 航交所的取得成果
自1996年11月28日成立以來,在交通部、上海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廣大會員單位的關心支持下,上海航運交易所一路尋覓、一路探索,年年都有進步,歲歲均有收獲。沉澱八年來的積累,上海航運交易所主要取得了以下八大主要成果: 上海航運交易所積極推進人才集聚戰略,抓緊高層次人才和優秀年輕創業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建立自身的人才高地;通過完善人才流動政策,努力營造優秀人才集聚和脫穎而出的環境。一支高素質、有能力的人才隊伍為上海航運交易所開展航運相關政策研究和咨詢提供了堅實地保障。
2004年,上海航運交易所承接了「2004年海運計劃」、「內貿和外貿集裝箱同船運輸實施方案」等4項交通部研究課題,承接了「2010年上海建成國際航運中心的階段性目標、主要瓶頸問題以及推進思路研究」和「進一步發揮長江『黃金水道』作用,促進長江流域聯動發展」等上海市研究項目,同時還開展了多項自主研究項目。
此外,在航運資信評估、招標項目運作等方面,上海航運交易所現代航運服務人才優勢更是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和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政府職能轉變、改變管理模式,需要以信息掌握行業動態、以法規管理市場行為、以政策引導企業發展;企業轉變觀念,增強競爭意識,呼喚有規范的航運市場、有透明的市場環境、有暢通的航運信息。上海航運交易所應運而生、順勢而為。在政府相關政策研究階段,上海航運交易所作為企業的喉舌,反映行業呼聲;並主動開展專項調研,為政府制訂政策提供決策參考。在政策實施階段,上海航運交易所積極做好有關法律法規的宣貫工作,並組織專家、學者舉辦各類講座。上海航運交易所作為各國政府與航運企業了解中國航運市場的重要渠道,通過「走出去、請進來」,引入國外的航運經驗與管理模式,引導國內企業走向國際市場;並不斷溝通政府與企業間的航運信息,使之對內成為溝通企業與政府、企業與企業之間的橋梁,對外成為向世界展示中國航運市場的窗口。
上海航運交易所客觀上在為政府、為市場服務的同時,始終貫徹「竭誠為港、航、貨、代單位服務」的宗旨,主觀上全心致力於為會員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優質服務。政策研究,傾聽會員呼聲;信息採集,與會員共享;搭建平台,為會員開放;資信評估,為會員號脈;咨詢培訓,提高會員能力;交易鑒證,保障會員權益。 1998年8月,在交通部和上海市的領導下,上海航運交易所積極配合口岸「大通關」改革試點,組建上海國際航運服務中心,將涉及航運有關的港、航、貨、代企業及海關、國檢、邊防、金融保險、法律咨詢等單位引入上海航運交易所集中辦公,為廣大會員企業提供了「集中、便利、經濟、高效」的「一門式」、「一條龍」服務。2003年10月1日起,上海口岸試行「5+2天」工作制在上海國際航運服務中心正式啟動。目前,服務中心受理的出口報關量占上海口岸出口報關總量的70%,進口與報檢也分別佔到30%,外省市在上海的報檢量100%在服務中心受理。自試行「5+2天」工作制以來,周六、周日兩天受理的業務量達到了總量的20%。上海國際航運服務中心通過對航運市場服務功能進行有效組合,提高了通關效率、降低了運輸成本,吸引了上海周邊地區大批貨源來上海中轉,在改善口岸軟環境的同時,也樹立了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形象。
站在新起點,開拓新思路,落實新措施,實現新跨越。展望未來,以促進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和中國航運市場健康發展為己任的上海航運交易所,將按照「融入大業、積極貢獻;拓展業務、提升服務;博採信息、深化研究;抓住要素、做實交易;集聚人才、優化環境」的總體工作思路,爭取在拓展現代航運服務領域,促進上海航運軟環境的不斷完善,提升上海航運文化底蘊,深化航運資信評估,搭建航運相關業務公開招標平台,形成艙單數據平台,強化船舶交易鑒證,建立船舶交易產業鏈,推進我國船員勞務市場交易平台的建設,以及探索航運電子商務等方面,實現新的突破,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和中國航運市場的健康發展做出積極貢獻並不懈奮斗。
Ⅲ 2020年航天事業取得的成就
2020年,中國航天全年共執行39次發射任務,發射載荷質量103.06噸,發射次數和發射載荷質量均位居世界第二。其中,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完成34次發射。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拉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階段任務序幕。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全面投入應用發射,成功發射火星探測器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實現了我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由5.5噸級到14噸級的跨越。
世界首次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太空3D列印完成在軌演示。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搭載的「復合材料空間3D列印系統」,在軌期間自主完成了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樣件列印。此次實驗,是中國首次太空3D列印,也是世界首次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太空3D列印實驗,對於未來空間站長期在軌運行、超大型結構在軌製造具有重要意義。
Ⅳ 關於中國航天成就的資料
1970年4月24日21時31分,中國「東方紅」一號飛向太空。這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
1987年8月,中國返回式衛星為法國搭載試驗裝置。這是中國打入世界航天市場的首次嘗試。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空;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搭載費俊龍,聶海勝兩名航天員升空。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04秒988毫秒神舟七號搭載翟志剛,景海鵬,劉伯明三名航天員升空。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搭載著中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的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三號塔架點火成功發射。
2010年10月1日18時59分57秒,嫦娥一號衛星的姐妹星嫦娥二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並獲得了圓滿成功。此次發射目的主要是實現下一步的月球軟著陸進行部分關鍵技術試驗,並對嫦娥三號著陸區進行了高精度成像。
(4)易航成果擴展閱讀
中國航天史是從1956年二月開始的,當時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 1956年四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工業委員會,統一領導中國的航空和火箭事業。
聶榮臻任主任,黃克誠、趙爾陸任副主任,航空工業委員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航天事業創業的開始。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宇航部部長趙小津在「嫦娥一號」衛星發射前向媒體表示,「嫦娥一號」的發射窗口預留了35分鍾,在這35分鍾內都可以發射。但在最後一分鍾發射與在第一分鍾發射相比,相比衛星燃料將要損失120公斤,
這對總共只有1200公斤燃料的「嫦娥一號」是很大的損失,將直接影響其工作時間和工作壽命。如果由於特殊原因在這35分鍾內不能正常發射,就只能取消發射計劃,推遲到第二年重新確定發射窗口。
Ⅳ 近年來,我國航天技術有哪些成果(2015年-2016年)
中國航天2016年成績單
【24次】中國航天年發射次數躍居世界首位。
【中國航天日】2016年是航天事業創建60周年,每年的4月24日被設立為「中國航天日」。
【文昌航天發射場】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綠色生態環保、技術創新跨越的新一代航天發射場—文昌航天發射場正式投入使用。該發射場具有緯度低、發射效率高、射向寬、落區安全性好、海運便捷等優勢。
【歐洲市場】1月16日,中國成功將白俄羅斯通信衛星一號送入預定軌道,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整星在軌交付業務首次打開歐洲市場。
【北斗導航】3月30日、6月12日,中國第22、23顆北斗導航衛星成功發射。北斗系統的穩健性和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
【微重力】4月6日,中國首顆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並於18日順利返回地球。
【空間實驗室】6月25日,中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征七號飛向太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首戰告捷。
【高解析度】8月10日,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的高分三號衛星成功發射。高分三號能全天候、全天時對全球海域和陸地信息進行監視監測。
【量子通信】8月16日,中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
【33天】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對接,航天員景海鵬、陳冬在太空駐留33天,開展了航天醫學實驗、空間科學實驗等數十項工作,創造了中國航天員太空駐留時間的新紀錄。
【大型運載火箭】11月3日,中國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長征五號首飛成功,成為中國起飛質量最大、起飛推力最大、箭體結構最大、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
【靜止軌道氣象衛星】12月11日,中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01星成功發射。
【碳衛星】12月22日,中國首顆用於監測全球大氣二氧化碳含量的科學實驗衛星「碳衛星」發射升空。
【0.5米級】12月28日,中國首個自主研製的0.5米級高解析度商業遙感衛星—高景一號01組兩顆衛星以一箭雙星的方式順利發射升空。
Ⅵ 目前我國的航天事業取得了哪些成果
2020年,中國航天全年共執行39次發射任務,發射載荷質量103.06噸,發射次數和發射載荷質量均位居世界第二。其中,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完成34次發射。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拉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階段任務序幕。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全面投入應用發射,成功發射火星探測器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實現了我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由5.5噸級到14噸級的跨越。
世界首次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太空3D列印完成在軌演示。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搭載的「復合材料空間3D列印系統」,在軌期間自主完成了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樣件列印。此次實驗,是中國首次太空3D列印,也是世界首次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太空3D列印實驗,對於未來空間站長期在軌運行、超大型結構在軌製造具有重要意義。
Ⅶ 航天的成就
五星紅旗飄揚太空,世界目光聚焦中國。9月28日,我國航天員在順利完成首次空間出艙任務後安全返回,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取得圓滿成功。我國由此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出艙活動關鍵技術的國家,中華民族漫步太空的夢想終成現實。我們向參加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廣大科技工作者、幹部職工和解放軍指戰員表示熱烈的祝賀,向英雄的航天員們表示誠摯的慰問,向支持和關心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全國各族人民和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載人航天是造福全人類的偉大事業,也是增強國家實力、提高國際地位、振奮民族精神的宏偉工程。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以來,在短短16年的時間內,就實現了從無人到三人、從艙內到艙外的巨大跨越,成果舉世矚目,成就來之不易。這是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科學決策和正確領導的結果,凝結著航天戰線無數科技人員、幹部職工、部隊官兵的心血和智慧,得到了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